外國文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08:14: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國文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國文學論文寫作綜述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者和寫作者開始逐漸傾向于選擇外國文學的相關論題作為自己的研究選題。這一方面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外國名家和名作為人們所熟識,人們對此感興趣;另一方面,xq)b國文學的了鰓,也有助于深入認識和研究本國的文學。由于外國文學這門學科在語言翻譯、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對于中國文學所具有的獨特性,因此在寫作時,要求寫作者們除了遵循一般論文寫作規則以外,還要考慮到其寫作過程的一些特殊性,這樣才能縮小與國外研究的距離,做出真正有學術性的論文。一般隋況下,外國文學論文寫作應該從選題、形成論題、寫作三大環節人手。
1選題
1.1作家作品論
作家作品是常見的比較傳統的選題領域,在寫作者的選題中占絕大多數。如果你選擇具體的作家或作品作為研究論文的寫作對象,那么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1)盡量選擇有影響的大家選擇有影響的大家就可以有大量的關于這個作家的中外學者的研究資料供寫作者參考,資料更容易找到。尤其是能讀到大量翻譯過來的國外學者的論著,他們對國外作家的研究更直接、更深入。比如,寫作者選擇的是薩特研究,那么他會發現中外學者的關于薩特的各種各樣的著述如《薩特文集》、《論薩特》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研究資料。閱讀了這些資料,寫作者們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選題。有些寫作者為了求新求變,大膽地選擇了一些名氣很小、甚至專業研究者也不太熟悉的作家。結果,選擇太生僻的作家只會給論文寫作帶來更多的難題。首先,由于該作家的名氣較小,因此資料來源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9再則,由于有些寫作者外語水平有限,他們一般都是通過翻譯、通過閱讀中譯本實現對外國作家的了解。沒有足夠的譯本,會給你的論文寫作帶來相當大的麻煩。因此,寫作者選擇的作家最好是大部分作品,特別是重要作品都翻譯了過來,這樣你選題的空間才足夠大,判斷才足夠準確。
(2)選擇好的譯本現在有的外國作家的作品有很多譯本,翻譯的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很多錯誤。研究如果建立在有錯誤的譯本上,就會影響立論和判斷,所以要選擇好的翻譯家和好的出版社,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學出版社、譯林出版社等等都是信得過的外國文學出版機構。此外,作品和選題應盡量向20世紀的作家作品傾斜。一方面是因為19世紀以前的大作家如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研究的人太多了,再生成寫作者自己的獨立的見解恐怕更有難度;另一方面,20世紀文學對于了解20世紀人類的生存世界,認識20世紀人類的心靈狀態,進而認識人類今天的生存現實,是無法繞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比起19世紀以前的文學來說,20世紀的外國文學是更為復雜、晦澀的文學,尤其是占據了20世紀文學主潮的現代主義文學,往往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專業研究者,想讀懂也需要費相當的氣力。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更值得寫作者的下功夫、花精力去搞明白,在這個領域里寫作者們也更有文章可作。
外國文學與小學教育論文
一、真實閱讀經典:獲得鮮活原初印象
文學作品解讀要基于文學閱讀。閱讀要先于解讀。因而首先要讓學生直接接觸文學經典,真實樸素地閱讀。〔美〕哈羅德•布魯姆在他那本《如何讀,為什么讀》一書里提到閱讀第一個原則———“清除你頭腦里的虛偽套話”,就是強調讀者要去掉學院派的套話和框架,盡可能不要先入為主、帶著已有的成見去閱讀。我國學者賴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為主帶著既定框架,或者帶著有色眼鏡,或者分心走神,霧里看花,閱讀就可能失真。”劉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的真實閱讀。直接面對經典,原汁原味、真實樸素的閱讀,是進入有助于文學經典解讀審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狀態。“審美自失是優秀讀物的最基本的真實閱讀狀態。”學生直接面對外國文學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擾、原汁原味地閱讀,就能形成鮮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實享受到閱讀的審美愉悅和快感。比如,在狄更斯長篇小說《遠大前程》的解讀教學中,一位教師讓學生課前先閱讀小說。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談談自己原初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同學們紛紛反映雖然這部經典故事情節單一,但仍很喜歡閱讀。一位同學感覺狄更斯這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自傳體小說,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視角觀察和闡釋世界,道德感比較模糊。另一位學生對小說人物的“對話”印象頗深,感覺狄更斯描寫人物對話時很能抓住人物個性特征讓人物說各自個性化的語言。還有一位同學認為小說是用反諷來寫的,用匹普的命運對社會給人遠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與反諷,形成小說特定的修辭效果。此外,有的同學認為初讀作品給自己最大感觸的是狄更斯在小說中對法律所持的批判態度,有的同學認為這是一部偵探小說,還有的同學認為這是一部童話色彩濃厚的小說……從學生諸多的反應來看,這部經典給同學們帶來許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讀這部經典小說的諸多切入點。教學中如能抓住學生這些真實閱讀產生的興奮點與原初印象,無疑為下一步深入解讀作品的深層結構意蘊與表現形式打下良好基礎。可見,閱讀中整體鮮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貴,學生已被文質兼美經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產生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感,這是消除對外國經典閱讀隔膜的最好途徑,也是珍惜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解讀教學良好開端。溫儒敏先生在《多讀書,方能氣質博雅》一文中也說過:“作品閱讀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獲取整體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尋找什么意義主題之類。”
二、喚起“閱讀期待”:享受審美愉悅與樂趣
讀者轉向,重視讀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學代表姚斯十分強調讀者期待視野和作品意義生成之間關系。姚斯在前人基礎上提出“期待視野”的術語,指“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也就是指讀者本身的期待系統可能會賦予作品的思維定向。期待視野顯然與讀者人生經驗和審美經驗密切相關,因此常常因人而異,各有不同。語文課標指出“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文學作品解讀教學因而要注重珍視和運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逐漸養成學生對文學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養提升學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閱讀質量。在外國文學經典解讀教學中,我們依然經常看到教師既不注意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也不關注學生原有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教學步驟程序化: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內容———作品藝術特色。教師從頭到尾一一講來,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學生對經典解讀自然失去興趣,甚至厭煩經典解讀課程教學。學生的閱讀期待沒有被真正喚起,難怪乎布魯姆說:“專業讀書的可悲之處在于,你難以再嘗到你青少年時代所體驗到的那種閱讀樂趣。”鑒于此,在解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和情境,調動起學生閱讀期待,喚起他們對探尋經典意蘊和表現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比如,在“普希金與《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創設情境,激趣導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普希金詩歌給你總體印象與感受是怎樣的?學生們在中學已經學習過普希金的抒情詩,對詩人傳奇的愛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鑒賞品位過詩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感情真摯、旋律優美,語言質樸優美的抒情詩。教師巧妙喚起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令其渴望進一步了解詩人的閱讀期待中。學生求知欲和興趣被激發以后,教師再結合圖文并茂的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到詩人傳奇的愛情經歷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詩人浪漫熱情、善良純真、憂郁率真的詩性素質和血氣方剛、奔放自由的天性;通過播放詩人抒情詩杰作《致凱恩》《致恰達耶夫》聲情并茂、圖文結合的朗誦音像視頻,讓學生初步體驗“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抒情詩風格,對這位“俄國文學之父”產生極大的興趣和閱讀期待。學生的生活情感經驗和審美經驗被深深喚起,就為解讀詩人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礎。布魯姆說“閱讀的樂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會的。”閱讀期待和閱讀實踐活動之間的張力,使得經典解讀教學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和新鮮感切入文本解讀,讓學生獲得更多個性化的審美愉悅和審美快感,才能形成對文學作品解讀教學良性循環的理想境界。
三、涵詠經典:自主探究深層結構
重視讀者接受的閱讀理論具有一個共同認識:一部文學作品存在著多種解釋與分析的可能性。外國文學經典常常在表層結構之外還存在一個深層結構,需要讀者深入尋幽探微,才能體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說“意蘊只有在實踐中須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在經典解讀教學要高度珍視學生閱讀獨特體驗與感悟。溫儒敏先生說“如果缺少個人的閱讀體驗與感覺,沒有個性化的閱讀,而老師講得太多、太細、太零碎,還可能破壞那種‘涵詠’的美好感覺,使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應對技巧”接受美學另一代表伊瑟爾在強調讀者的決定作用時也強調作品的制約作用,指出作品的意義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文本中的“召喚結構”,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讀者去完成作品的未盡之意。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教師既要尊重學生自主探究的獨特體驗,也要發揮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主體作用。在課堂創設開放對話的平臺,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涵詠品味,比較升華,建構生成作品的意義。比如,在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的解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課前提前布置思考題給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哈姆萊特是一個優柔寡斷的悲劇形象?讓學生課前自己先閱讀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觀看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錄像《王子復仇記》,加深對劇情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一方面反復細讀作品,積累體驗與感受;一方面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自己的感受體驗進行比較,從中受到啟發,升華成理性的體會,并撰寫成發言提綱或發言稿在課堂上做報告展示。在課堂上,讓同學做報告,并組織全班同學提問討論,搭建合作探究、多向開放的對話交流平臺。教師再發揮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作用,適當引入或補充介紹文本解讀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用適宜的閱讀鑒賞和批評方法去鑒賞解讀。譬如告訴學生可以從社會歷史學、知人論世、弗羅伊德精神分析學“俄底浦斯情結”、哲學、宗教道德倫理等多元視角去解讀哈姆萊特形象的意義。比如,教師也可以講述自己的閱讀鑒賞的體驗與感受。通過反復閱讀,涵詠品味和合作探究,學生就可以深入領悟哈姆萊特形象豐厚內涵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此外,教師還應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比如,專題讀書報告會,課本劇表演,經典誦讀等,讓學生逐漸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體驗,上升到理解與領會、鑒賞與評論的層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既獲得審美愉悅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對外國文學經典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健全審美人格。
外國文學論文--《小婦人》寫作特征
摘要:作為世界經典文學作品,《小婦人》因其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題表達,受到讀者的廣泛喜愛。基于此,就外國文學《小婦人》的作者及小說內容進行簡要介紹,然后從工業革命、美國內戰和女權主義等方面闡述《小婦人》的寫作背景,并且對小說主題進行詳細分析,最后結合小說內容,對《小婦人》的寫作特征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外國文學;《小婦人》;寫作特征
一、外國文學《小婦人》簡介
(一)作者簡介。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是美國文學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上,由于父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超自然主義者,因此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從小就擔負起維持家庭生計的責任。在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成長階段做過很多工作,例如護士、裁縫、工人、傭人等,得益于豐富復雜的生活經歷,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積累下諸多寫作素材。1840年,路易莎•梅•奧爾科特一家搬到擁有秀麗自然風光的新英格蘭康科德,新的家庭環境不僅使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而且因此結識梭羅、艾默生等文學巨匠的孩子,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自身的思想由此受到這些傳奇人物的極大影響[1]。(二)內容簡介。《小婦人》是美國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學史上表達女權主義的經典作品。《小婦人》的背景為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主要描述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四個姐妹,從刻畫四個不同性格女性的成長經歷和愛恨糾葛,充分表達對女權主義的獨特解讀。受到自身經歷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作者對《小婦人》中的角色刻畫都深深烙印上自己的影子。在小說女性人物的刻畫上,路易莎•梅•奧爾科特主要描述四姐妹為追求各自的人生目標所經歷的故事,由于其價值觀完全契合美國文學審美,因此受到很多讀者的追捧和歡迎。
二、《小婦人》的寫作背景及主題
(一)背景簡介。1.工業革命。《小婦人》的創作時正值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西方的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在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與思想的發展與更新獲得優質的土壤環境,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變得越來越迫切,因此很多反映時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出來,《小婦人》就是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作品。2.美國內戰。19世紀中期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而《小婦人》的創作是在美國內戰剛剛結束的時期。戰爭結束后,美國民眾的生存環境逐漸趨向和諧穩定,因此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擁有一個思想復雜但是環境穩定的寫作環境。另外,戰后人們更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對文學作品的需求量逐漸提升,作者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下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小婦人》。3.女權主義。女權主義思想的誕生與美國經濟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受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因此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也發生極大的轉變,尤其是女性主權意識的覺醒,使很多女性逐漸走向社會,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與男性取得相同的就業地位。這些教育及社會女權主義興起,成為《小婦人》創作的重要條件[2]。(二)主題分析。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小婦人》中所表達的女權主義主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獨立自主。從寫作背景來看,美國正處于思想啟蒙的初級階段,很多女性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逐漸從傳統文化的枷鎖中掙脫出來,產生走出家門看世界的愿望,并且渴望與男人一樣在社會上獲得平等職位,以勞動和工作實現自身的價值,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獨立。因此作者筆下所刻畫的女性人物性格都具有新時代的女權主義特征。二是善良仁愛。真善美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有著深深的烙印,因從小接受父親的內心教育,同時接受梭羅、艾默生等文學巨匠的思想引導,其所倡導善良仁愛的女權主義思想在《小婦人》中也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因此在這本小說中能夠感受到強烈的真善美情感,由此也使讀者更加容易受到打動。三是自由平等。《小婦人》中的四個女性角色都追求獨立自主,渴望與男人一樣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因此四姐妹在生活中從來沒有將自身看作是男人的附屬品,而是通過不斷充實自己,使自身變得自由而獨立。作者在小說中梅格能夠與丈夫一起處理家務、撫養孩子,同時追求平等公正的社會職位,因此達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獨立[3]。
外國文學翻譯評價論文
關鍵字:評論批評出版翻譯先生文學方面原文外國
外國文學翻譯和外國文學翻譯評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翻譯,何來評論?翻譯是評論的依據。沒有評論,翻譯便難于健康地發展,可能會長期存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不良局面,因此,評論對外國文學翻譯起著一種凈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國老一輩作家、翻譯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譯家,不僅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學遺產,而已在外國文學翻譯評論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永遠值得學習的光輝榜樣。首先讓我們來看一著鄭振鐸是怎樣實事求是客觀公允地評論中國第一個外國文學翻譯大師林紓(琴南)的功過:
我們看了這個統計(指林紓所譯外國文學作品的統計),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謝林琴南憑外,因為他介紹了這許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給我們,但一方面卻不免可惜他的勞力之大半歸于虛耗,因為在他所譯的一百五十六種作品中,僅有這六七十種是著名的(其中尚雜有哈葛德及科南道爾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說二十匕種,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種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書卻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譯的,這大概不能十分歸咎于林先生,因為他是個懂得任何外國文字的,選擇原本之權全操了與他合作的口譯者之身上。
還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為他的口譯者所誤的:小說與戲劇,性質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卻把許多極好的劇本、譯成了小說--添進了許多敘事,刪減了許多對話,簡直變成與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書了。如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紀》、《亨利第六》、《凱撒遺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譯得變成了另外一部書了--原文的美與風格及重要的對話完全消滅不見,這簡直是在步武卻爾斯·蘭在做莎士樂府本事,又何必寫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亞"及"原著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譯,還有一點不見得好,便是任意刪節原文。如法國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譯之為《雙雄義死錄》,拿原文來一對不知減少了多少。我們很驚異,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譯成了中文卻變了一本薄薄的了。
外國文學教學可行性和實踐方法探析
摘要:產出導向法以新的教學理念,在新時代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學生創新、應用型能力中,在新時代外國文學教學目標促成中,在改革陳舊的“背景-作家-作品”為主框架的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中導論課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的實踐,輸入材料的合理導入,網絡教學平臺對選擇性學習假設的促成,均為產出導向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類似的嘗試有待更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選擇性學習
假設6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注重的是學用一體的教學模式,旨在解決我國外語教學學用分離的問題。在國內教學界,文教授的產出導向法已廣泛地運用于大學英語及其他語種的教學中,而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外國文學教學中鮮有人提到和運用。故本文擬探析產出導向法運用到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并提出運用其理論進行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實踐的幾種方法,希冀能為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產出導向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外國文學課程是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從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流程和外國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三方面,可見產出導向法運用于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是可行的。筆者所在高校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需要,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修養、扎實的中國語言文字基礎和較高的文學修養,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學感悟能力、文獻典籍閱讀能力、審美鑒評能力、運用母語書面、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中國語言文學研究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能力和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在政府機關和文化教育、傳媒機構、對外交流等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宣傳、文秘、管理、教學與研究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創新型、創業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1]人才培養的模式注重的是創新、能創業、擅應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后,不僅要使學生具備分析和研究世界文學有關問題的專業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具備世界的視野,歷史的高度,民主和科學的意識,還要培養學生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以上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其與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核心是“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文化交流說”“關鍵能力說”。“學習中心說”強調的是學習,強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即我們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所強調的學生學習到的外國文學史的知識,這種學習不僅僅是對文學史知識簡單的學習,而是要掌握其規律、特質和精神,從而為“學用一體”“文化交流”及能力培養打下基礎。“學用一體說”強調輸入與輸出的無縫對接,事實上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也是為了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文學鑒賞和文學寫作中來,實現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文化交流說”在產出導向法中是指“正確處理目的語文化與學習者本土文化的關系”[2],外國文學教學中存在著同樣的文化交流的關系,在異質文化的學習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中國人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學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楊義先生就曾談到“血脈會通”的思想,認為“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點,是為了認識‘我們是誰’,但是‘我們是誰’的認識必須在與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發我們的對話的欲望,啟發創造現代性學理的潛能”。[3]聶珍釗先生也提出,“我國原來的外國文學或世界文學在本質上就是比較文學”[4]的觀點。這均是外國文學教學目標與外語教學目標之所在,使學生課程學習的文化交流中能進行比較并能更深刻地認識自我和他者。文秋芳教授在“關鍵能力說”中談到,不同的授課對象應有不同的關鍵能力,并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這與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和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相吻合。“外國文學史不僅是一門知識課程,更是一門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5]正是基于同樣的教學理念,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采用產出導向法是可行的。不僅如此,從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流程和產出導向法的四個教學假設的比照中,也可見出產出導向法運用于其中的可行性。產出導向法中包含有教學中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假設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經常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學和外國文學教學雖然在課程設置上歸屬于不同的院系,針對的也是不同的授教群體,但其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通過課程的輸入性學習,讓學生能輸出相應的內容。大學英語教學輸入的是英語,促使學生輸出的是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即說、寫、譯等產出性活動,并使其成為教學的驅動手段和教學目標,將讀、聽等輸入性活動作為其促成手段。外國文學課程輸入的是外國文學的知識,也包括讀和聽,讀文學作品和文學論文,聽老師的介紹和分析,促使學生輸出的是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分析和學習作品之后的運用寫作,即寫和析的產出性活動。“選擇學習假設”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尤為重要,外國文學教學涉及到的外國文學史知識不僅時間跨度大,還有海量的外國文學作家作品,要在有限的課時里窮盡所有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輸入中選擇性的學習也是重中之重。“以評為學假設”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極少運用,事實上采取教師評、學生評,能在極短的教學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課時不足、知識量過大的困境,加上“喪文化”環境下成長的青年一代,受網絡影響極大,一定的知識通過網絡即可查找得到,學生難以提高興趣融入課堂,卻極易沉迷于手機的世界里。這些問題也期待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融入到外國文學的教學當中來,也使產出導向法進入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成為可能。綜上所述,產出導向法以新的教學理念,在新時代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學生創新性、應用型能力中,在新時代外國文學教學目標促成中,在改革陳舊的“背景-作家-作品”為主框架的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產出導向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實踐方法
英語國外文學的人文素養的培育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外國文學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看,外國文學教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與人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文學的性質和作用上看,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最后探討了幾種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教學理論和實踐,旨在說明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課的可行性及途徑。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素質教育;文學課
一、歷史上外國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關系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召,英語專業外國文學教學也可以圍繞這個中心,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中的文化素質就是人文素質,這種素質是通過文化修養獲取的。文化修養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種知識,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各種規則的自覺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這諸多方面都以模擬的形式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因此文學教育是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中國不僅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正在與國際社會完全接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交融、滲透。因此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必須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學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國文學教育職稱論文。
外國文學教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最早的外國文學教育應該從1862年洋務派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算起,同文館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外語。二十世紀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外語進入了中國的課堂。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時期頒布了《修訂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在這個標準中提出了“從語文中認識英語國家之大概”,[1]這強調的就是一種文化素質教育。改革開放以來外國文學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個倍受尊敬的教育傳統,因此,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質疑的。伴隨著這樣一種教學觀念,他們在外語教學中采用的是語法翻譯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打好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基礎。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種學究式的教學方法一直都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
外國文學教學方法
外國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學生在系統地學習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同時,可從宏觀上了解世界文學的淵源、發展及現狀,有益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的改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積極地思考問題。由于外國文學涉及不同種姓、不同國度的文學,它的文化背景、審美價值取向都有明顯差異。長期以來,我國外國文學史的編寫和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都受到意識形態和特定時代的閱讀期待的制約,外國文學的教材以及教學中往往千篇一律地運用社會歷史評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學的美學意蘊的闡釋。近年來,國內學界對重構外國文學史提出倡議,但在多數的教材的體例上還是延續寫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紹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任課教師的發揮。作為從事外國文學史授課的老師,應試圖在教學方法中進行探索,以期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分析鑒賞能力
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應該打破傳統的框架,努力把握外國文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吸收新觀念,運用新方法來評價文學傳統、經典作家,在外國文學教學改革中轉變觀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跳出傳統模式,從單純的講授型教學轉變為研究探索型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合理地采用雙語教學、課堂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雙語教學是高校教學中的一種新方式,外國文學史課程采用的雙語教學方式區別于外國語學院開設的文學史課程,側重以漢語進行授課,在漢語授課的同時有側重的講解原文作品,同時參考最新的外國文學研究成果。因為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表達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某些意思甚至存在不可譯的情況,通過閱讀英語或其他語言的經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作品的特色及語言美。如《荒原》是西方現代詩中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可取采雙語閱讀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艾略特詩歌中的復雜意象。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專題論題,廣泛搜集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做好評述和講評。討論法能夠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在老師的引導中學生能夠產生對外國文學的興趣,通過具體的作品積極地思考一些問題,如科技進步與生存緊張的關系、如何保持人的尊嚴,通過討論提升學生的鑒賞分析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比較學習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題。任課教師講授外國文學史課程,要密切關注和了解與自己學術相關的信息,包括與該課程相關的學科,鼓勵學生探索和研究。在布置課后練習方面,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根據自己對作家的了解和喜愛程度的不同,講授某一種文學類型,如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以某一種文學類型為主題,有針對性地搜集資料,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利用圖書館的資料以及網絡資源做出內容充實的PPT。在準備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得到增強,講解的過程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分析文學現象與作家作品的同時,可從多層次、多角度方面來進行分析。長久以來,外國文學的教材以及教學中往往千篇一律地運用社會歷史評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學的美學意蘊的闡釋。作為講授外國文學史課程的教師,應該試圖從多角度、多層次,引進各種文學批評及新觀念新方法,分析作品。通過對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分析鑒賞能力。采用比較的方法,并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國家、不同作品、不同類型的人物進行對比,而是注重培養學生以比較文學的視域,把握一種文學與異質文學的關系。眾所周知,中國新文學在發展之初,不斷地學習、借鑒西方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傳統文學的觀念、方法,特別是上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學觀念的沖擊日益加強。在教學的過程中,嘗試以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對中國20世紀文學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如中國戲劇家曹禺在創作中對美國戲劇家奧尼爾創作技巧的借鑒,鼓勵學生關注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撰寫系列論文。此外,外國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信息化對教學的影響。西方根據歐美經典文學作品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或電影較多,有些經典作品的影視版本甚至多達五個。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悄然發生變化,讀圖取代了文字閱讀,圖像使得人們對于文字的理解越發直接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學好外國文學史課程需要建立在廣泛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而目前文學影視化對學生想象力與語言運用能力造成影響。基于這種情況的出現,鼓勵學生結合文學理論以及文學史的知識,對現象加以分析,參加學院大學生科研實訓項目,關注和探究如何應對讀圖時代文學面臨的危機。
三、加強自身學習,提升文學修養
英語課與人文素質的培養透析論文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外國文學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看,外國文學教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與人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文學的性質和作用上看,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最后探討了幾種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教學理論和實踐,旨在說明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課的可行性及途徑。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素質教育;文學課
一、歷史上外國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關系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召,英語專業外國文學教學也可以圍繞這個中心,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中的文化素質就是人文素質,這種素質是通過文化修養獲取的。文化修養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種知識,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各種規則的自覺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這諸多方面都以模擬的形式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因此文學教育是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中國不僅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正在與國際社會完全接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交融、滲透。因此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必須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學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國文學教育。
外國文學教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最早的外國文學教育應該從1862年洋務派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算起,同文館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外語。二十世紀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外語進入了中國的課堂。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時期頒布了《修訂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在這個標準中提出了“從語文中認識英語國家之大概”,[1]這強調的就是一種文化素質教育。改革開放以來外國文學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個倍受尊敬的教育傳統,因此,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質疑的。伴隨著這樣一種教學觀念,他們在外語教學中采用的是語法翻譯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打好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基礎。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種學究式的教學方法一直都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
論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
摘要:在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當前,高校開展外國文學教學時,已經充分的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實踐的進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紹了高校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接著分析了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實質上,審美始終貫穿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始終,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運用的分析等均是在進行審美教育。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描述,盡管并不具備直接的審美特點,但是文學作品具備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特點。外國文學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還應該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必要性,這可在審美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功能中體現出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外國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可以體現出西方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極影響侵蝕學生[1]。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謂創造性思維,是在對長期經驗的歸納、總結以及邏輯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屬于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覺”范疇,而審美活動同樣以“直覺”為中心,利用主觀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最終形成審美觀點,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其提升。由此看來,高校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
研究生導師事跡材料
*,1966年出生,南京大學博士畢業,*大學博士后,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她為人正直,謙虛好學,業務精通,工作勤奮,樂于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一、承擔了大量教學任務。在學院教師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勇挑重擔,承擔了教學內容跨度大的十幾門課,包括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美文學閱讀、英美詩歌賞析、莎士比亞選讀、大學英語、視聽說、理論語法、歐洲文化入門、論文寫作等,每年400多學時。指導研究生和本科生畢業論文40余人次。
二、發表了高水平學術論文20余篇,并有多篇獲獎。其中《論田納西?威廉斯的柔性戲劇觀》、《陌生化與威廉斯戲劇中俗語及外語語句的詩意》、《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嘩》、《譯介?批評?方向——西方婦女戲劇在中國》、《主流文化下的獨特聲音:評北美華裔作家水仙花及其創作》、《變形與真實——試析〈第二十二條軍規〉中變形技巧的運用》、《性別身份與舞臺表現:從〈欲望號街車〉到〈美夢重圓〉》等均發表在CSSCI檢索期刊《外國文學評論》、《當代外國文學》、《婦女研究論叢》及全國一級學會會議上。
三、主持了多項教科研項目。有“加拿大文學研究”(加拿大大使館資助項目)、“創造多維語言環境,加強學生能力培養,使大學英語教學再上新臺階”(獲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優秀成果二等獎)、“大學英語優秀課程建設”(被評為*省大學英語精品課程)、“規范公示語翻譯,改善*市國際語言環境”(*市社科重點研究課題)、“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量”、“ESP與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建設”、“規范劉公島旅游景點翻譯,營造和諧城市形象”、“美國后現代派小說藝術研究”、“田納西?威廉斯早期戲劇研究”等十余項。
四、主編、參編、專譯了多部著作。主編3部,包括《科技英語閱讀教程》(外研社),《大學英語四級強化訓練》(外研社)、《大學英語六級強化訓練》(外研社),副主編和參編3部,包括《外語學術論叢》(重大出版社)、《計算機英語》(外研社)、《新編英國文學教程》(山大出版社),其中*編寫部分有70余萬字;出版個人專譯著《古典哲學的趣味》(譯林出版社);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大出版社)、《當代外國文學》(譯林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及學術期刊中發表譯文。
五、承擔了大量行政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績。擔任院長以來,不斷強化團隊精神,堅持民主決策,注重發揮教學名師的帶頭作用,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及時了解并幫助解決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