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博士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23:49: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統計博士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統計博士論文

院校職稱評審學術檢索實踐

山東省教育廳決定,自2011年起在高校職稱評審中進行學術檢索[1]。據此規定,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及其他10所高校的圖書館參與了工作。職稱評審材料的學術檢索在山東省還是第一次,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文章就此進行探索,以期為今后完善學術檢索有所裨益。

1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承擔的職稱評審材料學術性檢索情況

根據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在我省高校職稱評審中開展學術檢索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對評審材料主要檢測“內容重合率”、“密切相關文獻”、“相關文獻”三項指標。圖書館共檢測論文著作918篇。“內容重合率”指標的檢測,我們選擇使用了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主要檢測涉嫌抄襲、一稿多發等現象的論文。本次檢測結果如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認為:內容重合率為0的是無問題記錄,重合率在40%以下的為輕度重合,40%~50%的為中度重合,50%以上的為重度重合[2]。從上表可以看出,該次檢測結果中,中度與重度重合的共計281篇,占總篇數的33%。其中內容重合率超過80%的竟占總提交論文的7%,而低于10%的只占36%。“密切相關文獻”、“相關文獻”指標的檢測,我們主要使用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及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有時也按需要參考萬方數字期刊庫、學位論文庫以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的數據;按照省教育廳的要求,原則上選用三個關鍵詞用邏輯“與”組配成檢索式,所得結果分析確認后作為“密切相關文獻數量”;兩個關鍵詞用邏輯“與”組配成檢索式,所得結果分析確認后作為“相關文獻數量”[1]。通過檢測,在這918篇送審材料中(包括著作),有密切相關文獻的文章約占39%,有相關文獻的文章的比例更高。從檢測結果來看,確有不少送審材料存在抄襲、一稿多發、缺乏創新或疑似假刊等現象,從中反映出當前學術不端的現狀,這也證明了對高校職稱評審材料進行學術檢索的必要性。

2強烈的責任心與熟練的檢索技巧是準確出具檢索報告的關鍵

此次學術檢索工作,我們認識到“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應用,為打擊和抑制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利器。但是,由于現實情況的復雜多樣性以及檢測系統自身的不完善,單純靠學術不端檢索系統本身給出的檢索結果有時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而評審材料檢索結果直接關系到材料送審人職稱的評定,這就要求檢索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心與熟練的檢索技巧,以彌補檢索系統的不足并糾正檢測結果,出具客觀公正的檢索報告。下面是在這次檢索工作中遇到的幾個案例。

2.1案例(1)一稿多發與轉載問題在檢索工作中,我們發現了多篇一稿兩發或多發的論文,這種情況比較容易處理,認真核對后注明即可。但有一篇論文,據系統檢測結果疑似一稿兩發。詳細查看后,發現此論文首先發表在某核心期刊上,而后又在級別稍低的期刊上發表,這一不合常理的情況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從數據庫中調出兩篇全文進行比對,發現后者是期刊轉載。該論文若做出一稿兩發的結論,很明顯是不合理的。像這種情況,作為檢索人員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對作者認真負責的態度,就有可能根據機檢結果做出錯誤的結論。

查看全文

新時代環境對圖書館文獻裝訂的思考

圖書館界對文獻裝訂的思考從未停止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成為業界的研究熱點,研究大多集中在裝訂工作的利弊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裝訂工作等方面,也有停止期刊裝訂、加速期刊流通的論點[1],引發了一番爭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智能化程度進一步加快,智慧圖書館建設也落地實施,信息資源的生產和發行方式的變化以及人們利用文獻信息資源習慣的改變,給圖書館傳統紙質文獻的存藏與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1圖書館文獻裝訂工作現狀———以國家圖書館為例

裝訂是傳統圖書館時代文獻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尤其對連續出版物來說,裝訂是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2]。文獻裝訂的主要功能包括利于文獻集中、便于排架、延長文獻壽命、利于永久保存、在書脊上統一編碼便于歸取和統計以及整齊美觀等[3]。圖書館的文獻裝訂根據裝訂目的、裝訂材料及裝訂工藝不同,分為精裝形式和簡裝形式(本研究指精裝形式)。目前,圖書館對紙本連續出版物,尤其是過刊、過報的存藏管理多采用裝訂合訂本的方式,如國家圖書館裝訂的文獻類型包括期刊、報紙、學位論文等三種文獻類型。

1.1期刊

依據“中文求全、外文求精”的資源建設總原則,國家圖書館對國內出版的中文(含少數民族語言期刊)正式期刊全部入藏,國內出版的中文非正式期刊及國外出版的外文期刊則選擇性入藏。截至2020年年底,國家圖書館入藏大陸地區出版的中文普通期刊5.4萬余種,其中過刊4.3萬余種,現刊1.04萬余種;港澳臺地區出版的中文期刊2,800種,其中過刊2,100種,現刊700種;外文期刊5.4萬余種,其中過刊4.9萬余種,現刊5,400余種。國家圖書館以裝訂合訂本的方式對過刊進行存藏管理,2015—2019年平均每年裝訂的期刊合訂本總量為5.4萬余冊,其中普通中文期刊合訂本4.5萬余冊,港澳臺期刊合訂本2,200余冊,外文期刊合訂本7,000余冊。由于館藏發展政策調整,2020年后國家圖書館的中文期刊僅入藏一份為正式館藏,因而正式館藏的合訂本期刊為每種一份。

1.2報紙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有效教學研究

摘要:我們以2013年至2017年間已發表的關于“中職語文有效教學”的論文為考察對象,主要從“教學現狀透視”、“學生專業主導下的有效教學的可行性分析”、“課堂模式”、“教學策略”四個方面,作初步的梳理和分析,或可了解相關研究動態的一個側面,提供學界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有效教學;綜述

有效性教學(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教學理論,并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潮流,之后逐漸影響到我國[1]。受此理論影響,教師們開始嘗試運用“有效教學”理論,開展教學活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2]。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在新課改背景下,追求教學有效性已成為廣大職校教師的共識[3]。有學者將2012年以前的有關職業學校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論文進行了詳細分析[3],鑒于此,我們搜集了2013年至2017年已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共108篇論文[4]。本文擬對相關研究成果,作初步的梳理和分析。

1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

我們將2013年至2017年已發表的108篇論文進行細化分析,按每年的數量進行統計,分為“期刊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三類,統計結果如表1。從表中可知,近5年來,2013年和2014年研究成果居多。自2014年至2016年皆有高校碩士學位論文問世,但數量很少。期刊論文的作者均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很少涉及高校教師,僅有6篇高校碩士學位論文,博士論文則無成果問世。

2研究成果的內容分析

查看全文

社會科學成果評估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社會科學成果評估體系”;“核心期刊”發表、評獎、課題來源能否作為論文的衡量標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將論文寫成了工作經驗總結或理論宣傳文章、論文中缺乏基本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論文的理論前提不可靠或是錯誤的、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作為理論依據、不會寫緒章、忽視論文最后的“參考文獻”、非必需地引證和論述自己導師和可能評議論文的老師的論著、對論文的難度作出評估、對論文的難度作出評估、對論文的研究成份進行評估、有的學校硬性要求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夠作為畢業、晉升的條件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1、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規范寫作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規范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關鍵詞學術論文評估標準

近年中國大陸招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數量急遽增長,重點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已經與本科生相當;而研究生導師,即使破格提拔,增長也是有限的。初帶研究生的生手導師較多,如何保障研究生的教學質量,特別是畢業論文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談談常見的論文寫作中問題,以及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標準,交流一下,供同行們討論。

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種問題

我近年評閱碩士和博士論文近百篇,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九種: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論文

一、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四個層次的失范

當然,不能僅僅因為在國際上發表的成果少就貶低我國的新聞傳播研究。應該說,我國新聞傳播學雖然是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學科,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在量的方面有著很多累積,在質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學術規范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與我國龐大的學術資源(主要是人才資源)相比,只能說是差強人意。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失范的問題,或者說不規范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由淺層到深層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層次:

其一為具體操作的層面,表現為缺乏規范的注釋、引文等。一項研究表明,2000~2004年CSSCI期刊中新聞傳播研究論文篇平均引文數為2.01篇,大大低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平均引文量(6.06);新聞傳播學論文中有引文的文章和無引文的文章之比為(50.5:49.5),這意味著只有一半論文含有引文,這個比例同樣大大低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引文比例(66.4:33.6)[3]。學術規范中技術層次的規范,包括各種符號的使用、成果的署名、引文的注釋等,雖然是外在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內容、道德水平,是基礎性、核心性的要求[4]。學術論文規范的注釋、引用,一方面體現對于他人成果的尊重,同時也促使研究者將自己的研究置于既有成果之上,延展研究脈絡,實現知識增量。在國外的許多論文中,有引文注釋四五十條是很常見的。

其二為內容問題,許多論題大而無當,實際上是在做重復研究;從小問題入手進行原創性研究的很少。因而知識增量很有限。

有不少論文都是整合性“研究”。整合研究也能創新,像拉斯韋爾整合出“五個W”的理論,像羅杰斯整合出創新擴散理論,那是大師級的整合,因為這些整合性研究發現了其他人多項研究的共同的本質性聯系、規律性特征。而我們這里有些人不同,是把別人的研究結果進行一般性的歸納(還不一定都標出是別人得出的結論),稍加一些個人看法,就成了一篇論文。其論點隨意、論證松散,完全不能體現學術研究的延續與繼承。最近一個時期,“時評式論文”更是見諸學術期刊,實際上是一些隨筆或政論型的作品,針對某一問題、事件表達個人的觀點,論文并沒有經過嚴密邏輯的論證過程,追求在很短篇幅內對于事物性質作出判斷,有些觀點初看令人新目,但細品之下難以信服。

其三為學術倫理上的失范,包括學術品質、學術責任等方面。前文講到我國新聞傳播學術論文引文、注釋少的狀況,實際上其中包含一種現象,就是作為論文重要論點出現的觀點,明知是別人的研究成果,卻不作引用、注明,只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該觀點就是這位作者的創新觀點。這種不尊重別人知識產權的做法,嚴格說起來有剽竊之嫌,卻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還有人,并無真知灼見,卻搬來一些國外的或外學科的連自己也沒搞清的詞匯裝點文章,結果是繞來繞去,不知所云。另有人在不成熟的論文中拉名家署名以利發表,也有人在不該署名的著述上署名,出了問題卻一推了之。如此等等,都擾亂了正常的學術秩序。

查看全文

論文格式:醫學科學論文的撰寫

關鍵詞:科學論文

科學論文是對科學領域的現象進行研究并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記載科學工作者探索未知的過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價值,也是科學家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文字記錄。

醫學的任務在于認識疾病,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尋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醫學科學論文是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學實驗或臨床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一、醫學論文的性質、特征和要求

科學論文的特征是由科學研究的性質所決定。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創造和無止境地探索未知的過程。

它的顯著特征是①系統性②客觀性③繼承和創造性

查看全文

我國經濟史研究論文

本文以近五年來在臺灣出版的期刊、會議論文為取材范圍,尤其以臺灣本地學者所發表的論文為主,學位論文的介紹則視行文需要,斟酌敘述。部份論文雖然常被歸入社會史范疇,但由于其論述涉及經濟層面,筆者仍然酌加簡介。應該說明的是,五年來的研究論著極多,不可能篇篇述及,因此文中所列諸篇,皆經篩選排入。筆者也盡量持平介紹各篇論文的研究成果,至于如何評議,則留待專家為之。

在臺灣,研究中國經濟史或本地經濟史的學術單位以臺灣"中央研究院"最為主要,如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和臺灣史研究所。研究院內社會科學類科的單位,如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和經濟研究所,也有杰出的學者參與研究。其次是教學機構,尤以設有歷史系所的大學院校為主。此外,縣級以下地方政府、民間的基金會、由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組成的小型研究團體,也有一定的貢獻。不過,這類單位或團體,比較著重臺灣本地研究的史料搜集和田野考察。

整體而言,中國經濟史的研究以明清及近代部分的著作較多,與商人、商業活動、國際貿易有關的主題較受青睞。不過,近年來臺灣史研究逐漸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學術單位和教學機構皆然。(注: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九八三--一九九二)》,《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2(1994.6):413-446。)另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以往在經濟學門不受重視的經濟史,似漸引起經濟學家的關心,紛紛把他們的研究視點擴及日治時期乃至清末的臺灣經濟史。新的研究課題,諸如農工業及整體經濟成長形態、租佃制度等,不斷發掘出來,可以補充舊有研究在課題范疇上的貧乏。(注:葉淑貞:《臺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經濟論文叢刊》22.2(1994.6):127-167。)歷史學家擅長觀察長時間因素的變化和綜合性詮釋,經濟學家擅長于經濟學理論的實證和計量方法的使用。近年來這兩個學門的學者能透過合作計劃共同研究,尤其是后者,其研究過程亦從戰后向上延展至日治時期。

此外,大型且跨學科的合作計劃不斷的推陳出新,蔚為近年來的研究時流,這主要是以臺灣"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為主,而且多聚焦于臺灣經濟史。除此,更將空間視野擴大,關注祖國大陸、亞洲諸國,也注意臺灣與四鄰的多層面關系。

以下將先回顧近年來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再介紹這一、二年正在進行或近期將展開的專題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內容,以及目前含納人員最多且跨單位最廣的經濟史討論團體。

一、中國經濟史研究回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