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雜志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16:13: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學雜志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數學雜志論文

西文科技期刊態式分析

近代西文科技期刊在我國的呈現,最早能夠追溯到1887年創刊于上海的《博醫會報》(TheChinaMedicalMissionaryAssociation),它是由在上海的外國布道醫師成立的我國博醫會興辦,英文刊。其后還呈現了中、英文合刊的《約翰聲》(1889年)、法文的《徐家匯氣候磁氣查詢臺報》(1901年)、俄文的《防鼠疫通報》(1910年)等[1]。這些期刊盡管都是外國人在我國興辦的,但對我國西文科技期刊的發生起到了活躍的效果。特別是《博醫會報》,它直接催生了我國人自己興辦的中、英文合刊的《中華醫學雜志》;其在1932年和《中華醫學雜志》英文部分兼并,成為影響深遠的《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我國人獨立興辦的西文科技期刊呈現在辛亥革命之后,盡管比中文科技期刊晚了多年,但開展迅速,十數年間就生長為在國內外都有巨大影響、展示我國其時最高研討成果的舞臺。關于近代我國人興辦的西文科技期刊,前人的研討根本都是個案研討[2-6],本文將全面整理其存在的態式以及演進的進程,并深化探究其存在和開展的多方原因。

1近代西文科技期刊存在的態式

1.1中、西文合刊。《國立武漢大學理科季刊》《東吳學報》《圖書季刊》《電機工程》等。我國近代中、西文合刊的科技期刊,大都選用前半部分中文、后半部分西文的編排方法,也有少量是中、西文混排(這種期刊的西文論文份額往往比較小)。期刊中所用西文也首要為英、法、德文,且大多數為英文。在表1所列刊物中,有兩個刊物值得注意:《麻瘋季刊》(TheLeperQuarterly)和《同濟醫學月刊》(Tung-ChiMedizinischeMonatsschrift)。其他中、西文合刊的刊物,其間文論文與西文論文的內容是不相同的,而這兩個刊物,其間文內容與西文內容相同。《麻瘋季刊》前半部分為中文,后半部分為英文,內容根本相同。而《同濟醫學月刊》,德文與中文內容不光相同,并且徹底同步:左半欄是德文,右半欄是德文的中文翻譯。1.2中、西文分刊。《清華學報》(TheTsingHuaJournal),1915年由清華校園清華學報社興辦,分為中文和英文兩個版別距離出書。1915年至1919年出書的前4卷中,1,3,5,7期為英文版,第5卷的2,4,6,8期為英文版。其他各期為中文版。該期刊1920至1923年停刊,1924年復刊時,由于有老師和學生認為“清華學制,名為中西偏重,而實則偏重西文,故學生中文日薄西山”[7]而中止了英文版。1927年,該刊又改變為中、英文在同一期前后合排。1.3西文專刊。我國近代首要的西文專刊如表2所示。除了表2中所列刊物,我國近代西文專刊還有《國立清華大學理科陳述》(英文)、《我國物理學報》(西文)、Yunnania(英文)、《科學記載》(英文)、《我國科學通訊》(英文)等。《我國生理學雜志》(ChineseJournalofPhysi-ology),原則上可用中、英、法、德文字書寫,但實際上,除已故會員的中文列傳,該刊所發論文悉數是西文,且絕大多數論文都是用英文寫成,因而將該刊列入西文專刊。《我國數學學會學報》(Jour-nalofChineseMathematicalSociety)也是如此。我國近代西文專刊,根本都隸屬于北平研討院和中央研討院兩大研討院以及其時具有國際水平的幾個學會安排,比方我國地質學會、靜生生物查詢所等。其所刊發的論文,代表了我國近代各科學范疇里的最高水平,為我國科學界及我國科技期刊贏得了必定的國際位置。1.4合刊到專刊的轉化。《中華醫學雜志》(The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1915年11月創刊于上海,由上海中華醫學會編輯出書,中、英文合刊;1931年,中、英文分刊。1932年,《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和《博醫會報》兼并,成為影響深遠的《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正式定名為TheChineseMedicalJournal。《化學工程》(ChemicalEngineering),1934年創刊于天津,由我國化學工程學會興辦。第1期即為中、英文合刊。1935年,為了便于國際溝通,進步學術位置,決議用英文宣布論文。但此后該刊所發論文并不滿是英文,有些期次中還有必定量的中文論文。因而,該刊從合刊到專刊的轉化并不徹底。

2近代西文科技期刊存在的原因

2.1加強國際溝通,為我國科學界爭得一席之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跟著我國科研體系的不斷開展與完善,一些學科,如地質學、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最早鼓起,其科研成果達到了國際水準[6]。我國科學界開端尋求國際位置。翁文灝在《怎么開展我國科學》一文中提問:“當此國際科學猛進之中,我我國學術界貢獻幾何,方位怎么……”[8]我國學界要想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地,最直接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經過本國的科技期刊,把本國的科研成果推舉給國際。可是,其時國際科學界的干流言語是西文,中文與我國科研相同,處于非常邊際的方位。因而,興辦自己的西文期刊,成了我國科學界的一致和唯一的挑選。正如謝家榮(1898—1966)在談及《我國地質學會會志》興辦時所說;“……因(《我國地質學會會志》)所載多為專門作品,為便于國際溝通計,率用英德法三國文字宣布,實為不得已之方法,非故為別具一格。”[9]一起,《化工》雜志在它的《本刊之旨趣與內容》一文中,講到《我國化學學會志》之所以挑選西文時說:“用西文宣布,期在國際化學界占得相當之位置……”[7]便于國際溝通,為我國科學界在國際爭得一席之地,是我國近代西文科技期刊興辦的最首要的原因。為達此意圖,這些西文科技期刊對論文的質量要求很高,所發論文不光代表了其時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水準、并且具有較高的國際水平。例如《我國生理學雜志》(ChineseJournalofPhysi-ology),對論文質量要求之高,以至于后來的我國科學院院士曾昭掄(1899—1967)在1935年感嘆道:“是項刊物,迄今仍為國內專門刊物中選材最嚴格者之一。”[10]我國學者就是要用自己所興辦的西文科技期刊讓國際知道“我國民族,必能開展科學,而不行輕辱……以少量貧苦無力之學人,圖為國家民族,在國際學術同人中,博一稱贊,爭一口氣”[11]。2.2留住國內的高水平論文,招引國外論文。我國科學界挑選興辦西文科技期刊,還由于在其時,中文想要承載高水平的科技論文還很困難。從文言到文言,從豎排到橫排,新式標點的運用,公式術語的引進,近代我國科技論文文體在短時間內不斷得以演進,但遠未完善和老練。單就各學科中專業術語的中文定名就成為了中文科技論文寫作的一大絆腳石。“大學習于西文,中學安于故陋,巨師鴻儒,憚譯名之難,不愿以中文述作。后起風從,遂皆袖手……”[7]并且,其時從事科學研討的主體,都是留學歐美的留學生,他們關于老練的西文科技文體輕車熟路,“遂致對國文反行陌生,當撰述之際,自舍國文而取英文……”[12]因而,其時具有必定水平的論文都是用西文寫成的,如果沒有我國人自己興辦的西文期刊,這些論文只能流往國外。《我國生理學雜志》創刊以后,“國內研討論文投登國外之風乃稍衰”[6],即可見一斑。我國科技期刊,包含西文期刊,往往都在西方國家多地設有聯絡點,并設有專門的人員,首要進行期刊的交換和海外稿件的征集。跟著我國人所辦的西文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西方學者的論文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在了我國人所興辦的西文期刊上。據計算,到1949年,在《我國科學社生物研討所叢刊》上刊發論文的國外學者有54位[2];到1949年,在《我國生理學雜志》上刊發論文的國外機構有16個[6];《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刊載了很多來華訪問的外國學者的講學陳述和專科會議論文[4]。2.3用于國內學者的學習與溝通。我國人興辦的西文專刊,包含一些中、西文合刊上宣布的西文論文,大都要求有中文標題和中文摘要,其意圖就是為了中、西文對照,協助我國人學習西方科技知識,也在必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我國化的進程。我國一些大學所興辦的西文期刊,其開始的首要意圖就是用于本校師生學習西方言語與科技知識,一起用于溝通學習心得。《清華學報》出書英文版的開始意圖就是如此。《同濟醫學月刊》由同濟大學醫學院興辦,中、德文合刊,德文與中文內容不光相同,并且徹底同步:左半欄是德文,右半欄是德文的中文翻譯。“故本志編制,中德兩文,相并而行,便對照也……至初學者,則更可就此校正其德語之智識,獲益尤非淺尠焉。”[7]

近代我國人興辦的西文科技期刊應遠多于本文所論及的部分。近代我國,人們在對西方科技奉若神明的一起,關于西文也是頂禮膜拜。“小之個人,大至集體,幾無一能脫離英文而獨立者。”[13]其時我國各種學術集體林立,興辦西文期刊成為一種時髦。但這些刊物因先天的缺乏大都稍縱即逝,據《我國近代報刊名錄》計算,1815年至1911年,我國曾出書過英、德、法、俄等136種西文報刊[1],但是到了1915年前后,已所剩無幾。因而,本文論述的西文科技期刊,為現存資猜中具有研討價值的、重要的西文科技期刊,而非悉數。至于我國近代西文科技期刊存在的原因,除了以上首要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方《麻瘋季刊》,之所以呈現與中文內容相同的英文文章,是由于其時中華麻瘋病救助會的首要工作人員為西方人士,看不懂中文。再比方,抗戰期間,為了逃避日本人的損壞,有些刊物被逼選用西文出書。

查看全文

朱言鈞數學教育思想及貢獻

1生平簡介

朱公瑾,字言鈞,又名靄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02年7月8日生于浙江余姚的一個書香世家,1961年8月28日卒于上海,1914年朱言鈞就讀于上海南洋中學,恰逢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面向全國有名的中學招生,在南洋中學選送的十余名考生中,只有朱言鈞等二人被錄取.故于1919年9月到清華學校學習兩年物理和化學.由于在校期間參加一次學生游行而觸怒校方,在“自我檢查”或“留級”的懲罰中,朱言鈞選擇了結束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學習.此時留學美國已經不可能,于是在舅父的幫助下去德國留學.由于化學這門學科在當時的德國屬于保密專業,不接受外籍學生,所以朱言鈞選擇學習數學,并于1922年進入當時的世界數學中心———哥廷根大學哲學院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經魏嗣鑾的推薦,師從著名數學大師柯朗.“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數學家希爾伯特、龍格(Runge,1856-1927)、蘭道(Landau,1877-1938)等都曾為其授過課.”[3]1927年以學位論文《關于某些類型的單變量函數方程解的存在性證明》獲得博士學位.1910—1929年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共有13名①,其中有朱言鈞.朱言鈞于1927年回國后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年僅25歲).1930—1931年被聘為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每周往返寧滬兩地授課.1932—1937年任光華大學副校長,并主持光華大學數學系工作多年.1936年任《中國數學會學報》編委,《數學雜志》常務理事.受抗日戰爭影響,1941年光華大學上海校區關閉,朱言鈞失業兩年.由于生活所迫,1943年在日偽統治的上海交通大學兼課.抗日戰爭勝利后,積極協助光華大學成都校區遷回上海,并繼任光華大學副校長.195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56年隨交通大學西遷,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1960年調回上海,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曾任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數學會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是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任《德華大詞典》編輯員,乙酉學社編譯員等職.朱言鈞十分重視家鄉的基礎教育建設.余姚中學的前身為余姚私立實獲初級中學.由姚籍人士朱言鈞、朱榮泉等人發起籌建.他們籌借醬園街北首同善堂、呂祖閣、藥王殿等寺院廟堂為校舍,聘教師5人,于1935年9月招初一學生一班.這是余姚第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學.學校取名“實獲”,就是要有實際的收獲,學生要有實用的知識,誠實的品德和老老實實的處事態度.這是對學生的期望,也是辦學的宗旨.黃明②,王文奎③等一些有志青年均畢業于余姚中學.

2著書立說,傳播現代數學知識

2.1編寫翻譯數學論著

朱言鈞回國后極力宣傳哥廷根學派思想,真正反映了現代數學的精髓.是我國偏微分方程研究領域的奠基人.朱言鈞在宣傳現代數學知識方面有許多建樹.他鑒于國內當時數學基礎知識相當薄弱,數學書多為外文,因而致力于數學知識的普及.朱言鈞寫了很多高質量的通俗數學著作,特別是翻譯柯朗的《微積分學教程》,影響巨大.1937年上海淪陷,朱言鈞以翻譯此書表達愛國之情.譯文是用半文言翻譯的,雖說讀起來有些不暢,但翻譯的還是相當準確、傳神.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多以中文版《柯氏微積分學》(R.柯朗著,中華書局,上卷1949;下卷1952)為教材.“這本書比當時國內已有的教科書高出一籌,因此獲得普遍好評.直到50年代大規模引進蘇聯教材之后,才停止發行.”[3]朱言鈞從1927年開始在《光華大學半月刊》上連載“數理叢談”(至十二續完),并于1935年集冊成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在當時很受歡迎.1935年初版,到1948年8月已經第6版.這本書以對話的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實數理論、幾何學原理及來源、射影幾何、群、微積分以及統計方法等,注重解說難點,探究其本源.在學習蘇聯經驗逐步深入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從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龐雜的課程內容進行縮減.朱言鈞通過學習實踐,編寫出了適合我國學生學習的教科書《高等數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朱言鈞翻譯、編寫的教科書還有:《實數探源》(R.戴德金著,商務印書館,1940),《師范學校教科書解析幾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等.除編寫翻譯教科書之外,朱言鈞還發表了許多論文.發表的文章,對當時尚處于研究前沿的數學知識介紹頗多.內容涉及數理邏輯、代數、幾何、哲學、數學教育等方面,并大多刊登在當時科研水平較高的雜志上,如《數學雜志》等.其發表的數理邏輯類文章。此外,朱言鈞還發表過題為《自然科學概論》的一篇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章,刊登在《大學雜志》1933年第1卷第1期.

2.2朱言鈞與《數學雜志》

查看全文

科技論文國內期刊首發環境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針對一些科研人員把肺炎暴發的研究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上,2020年1月30日,科技部了《科技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科技人員傾向于把論文(本文特指科技類,下同)首發在國際期刊上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根據中國科技部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8)對世界上14個論文產出大國SCI(《科學引文索引》)期刊論文的流入和流出情況,可以發現除了荷蘭、英國、美國這3個國家屬于論文流入國家外,其余11個國家的論文都在向外流失,而中國是論文流失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統計發現,中國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國外期刊,不僅數量而且質量也是遠遠高于國內SCI期刊。中國作者在國內SCI期刊所發論文的影響力僅為5.63,遠遠低于中國作者全部(國內國外)SCI文章的影響力(9.27)。為什么中國科技人員和高校教師熱衷于把論文首先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呢?這里有許多原因,如國內人情稿的痼疾、重洋輕中的獎勵機制等。國內各級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的績效、職稱、資助、獎勵等的考核評定,包括院士等榮譽授予主要看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及其數量,對國內期刊即使是優秀期刊的認可度也不高。這種機制已造成至少兩個方面的副作用。其一,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造成最近幾年中國科技論文造假泛濫。如SpringerNature集中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于2012~2016年發表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原因是各種造假。a中國學者最近5年國際期刊論文撤稿量為1437篇,于2017年達到高峰(400篇);2018年112篇已被撤稿。其中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撤稿達273篇(占19%),基本上每5篇撤稿就有1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根據艾普蕾全球撤稿數據庫,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球共有15059篇撤稿,中國學者的論文6879篇(占45.68%),幾乎是全球每兩篇撤稿中就有一篇涉及中國學者。一些科學家(如賀建奎)甚至鋌而走險、違背科學倫理,在實驗室非法造出基因編輯嬰兒,把搶先在國際著名期刊看得高于一切,高于倫理、道德和人的生命。其二,追求國際期刊發表,造成科研經費的大量流失。李警銳、韓莎莎(2018)和江曉原(2017)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發現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粗略估計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劉彩娥(2018)則利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年度報告數據(2006~2016年),以2016年為樣本,通過用WebofScience統計SCI期刊在2016年刊發的中國學者英文論文共321266篇為依據,測算出這些論文所耗用的科研經費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由于這些論文是用英語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因此國內同行科技人員要閱讀這些文獻,又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或訂購國外刊物。根據劉彩娥(2018)估算,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需花費十幾億元人民幣,而這筆費用僅僅是購買一年的使用權。如何改變這種“SCI至上”和重洋輕中的情況?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意見》,要求“抵制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實行代表作評價”,規定今后“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等。李宇明等(2020)在《光明日報》發文響應科技部的號召,提出要“改變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提倡中文首發制,中國人包括世界華人最好最新的科研成果應先用中文發表,然后再用英文等外語發表或者中外文同時發表”。科技部的文件非常及時,李宇明等的建議也非常積極。但是應當看到,大多數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并不會因一紙文件而降低他們在國際期刊尤其是SCI期刊的熱情,文件和倡議并沒有解決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加大力量投入,國內期刊的現狀日益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急需發表科研成果的要求。我們不能只堵不疏,而是要有積極對策,研究如何吸引他們把科研論文首發在祖國大地上。為此本文從3個方面探討:(1)科研論文的發表機制;(2)科研論文的首發語言;(3)如何把科研論文吸引到國內期刊發表。

二、國內、國際期刊的審稿和發表機制

中國科技人員和高校教師傾向于把在國際期刊,除了獎勵機制或國內刊物人情稿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際期刊審稿和發表的效率。如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a介紹,他們于2020年1月24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NewEnglishJournalofMedicine)發表的《2019年中國肺炎患者的病毒》(AnovelcoronavirusfrompatientswithPneumoniainChina,2019)(Zhu2020)一文,是基于該研究小組2019年12月30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采集的樣本完成的。他們采集了3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進行RNA提取核酸,最后分離出的一種毒株,被命名為2019-nCoV。接著他們馬不停蹄,寫成論文,投稿給《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后者收到后,經過同行匿名評審(一般是3個同行專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正式刊出。從投稿到送審到發表,其速度難以想象。疾控中心的另一篇文章發表速度更快。這篇2020年1月29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題為《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Lietal.2020)的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包括15名醫務人員)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總編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與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魯賓(EricRubi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篇論文從提交,到數據核實、編輯發表,整個過程僅僅用了48個小時。b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Lancet)同樣如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胡子祺(Wuetal.2020)關于預測2019病毒在國內和國際傳播的論文是2020年1月31日于《柳葉刀》在線發表(publishedonline)的,而該文在方法部分介紹,作者采用的是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月28日收集到的樣本。最新數據是1月28日,刊出時間是1月31日,也只用了3天。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也是如此。根據澎湃新聞c,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于2020年1月20日向《自然》提交的一篇關于病毒的論文《可能由蝙蝠起源的病毒肺炎疫情》(Apneumoniaoutbreakassociatedwithanewcoronavirusofprobablebatorigin),確認“大多數早期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接觸史,但現在該病已發展為人傳人”。1月29日論文被《自然》接收錄用,2月3日在線發表。從錄用到發表也只有6天時間。由此可見,國際期刊往往有著非常靈活的發表機制。2020年第1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該刊是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影響因子國際排名第3,為70.67,而中國醫學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還不到3.0)根據中國的疫情,在第一時間集中刊登了各國科學家寫的5篇關于病毒的文章。影響因子僅次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柳葉刀》(影響因子為59.12)在網上集中刊登了《中國武漢2019病毒肺炎99個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表現:描述性研究》等6篇文章。a《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主編(Eric2020)在期刊首頁刊登主編寄語,大意是,暴發,盼望世界各國科技人員分享這方面的論文,而且保證可以簡化匿名評審和編輯過程,用預印方法先發表。對比之下,中國很少有一本核心或權威期刊有《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柳葉刀》如此處理稿件和的機制和效率。讀一下2020年第1期(2月發表)的國內核心期刊《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1.22),按理說更對口,但沒有一篇關于病毒的文章,發的都是老年人睡眠長壽、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的論文。國內絕大多數期刊都是按部就班,準備在最近2~3期刊登的論文是好幾個月前就安排定當了,再緊急的情況和再有時效的論文也很難改變刊登次序。可見,不改變國內期刊這種僵硬的審稿和發表機制,是無法把優秀論文吸引到祖國大地上發表的。

三、漢語、英語的首發語言考慮

Ronenetal.(2014)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9~2011年期間組織的、由150個國家翻譯的大約220萬部著作(涉及1000種語言),以及維基百科和推特(Twitter)社交網進行調查,并根據這些數據構建了世界語言網絡結構。他們通過翻譯中的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數量、比例、關系(如原作是先翻譯成什么語言,再由這種語言翻譯成什么語言,或只有一次翻譯,等等),發現知識直接用英語寫的最多,傳播速度最快,范圍最廣,也就是說,英語處在世界知識傳播網絡的中心,用英語寫成的作品或翻譯成英語的作品才能傳播到全世界。其次是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等。而漢語則處在世界知識網絡的最邊緣,有趣的是越南語還位于漢語前面。漢語的影響力很小,只和周圍同一語系的幾個國家有關。因此,國際重要信息和科技成果都用英語發表,這已成慣例。以SCI為例,這個引文數據庫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個,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數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176個學科的9000多種期刊,盡管這些期刊來自40多個國家,有50多種文字,但用英語寫的占到了95%(Hyland2006)。英語作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的國際通用語,其作用是漢語目前無法替代的,這個事實在短時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也就是說我國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如果僅僅是用漢語來發表和交流,是很難及時傳播出去的,是無法讓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同行了解、分享和引用的,中國的科研影響力在全球就會大大降低。有些學者認為用英語在國際首發會“使國外過早了解到我國科研創新成果”,甚至會“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經濟利益”“為其他國家獲得并分析我國尖端科技的發展動向提供了直接或間接情報,帶來嚴重的科技信息安全隱患”。(劉彩娥2018)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點片面。西方科學家把同樣內容的科技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上,他們為什么沒有我們這個擔憂呢?另外,同一內容用中文首發在國內期刊上是否就沒有“科技信息安全隱患”呢?在今天知識數據信息化時代,論文只要公開發表,不管什么語言,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感興趣的相關方獲取。我們認為對科技成果用英語還是漢語首發要客觀分析,不能一刀切。確實涉及科技信息安全隱患的文章,當然不應在國際期刊發表,但也不能在國內期刊公開發表。不涉及安全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對危害公共健康的醫學和食品等科研成果必須第一時間分享給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1月9日到2020年2月3日不到一個月時間,《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和醫學預印平臺(medRxiv)、生物預印平臺(bioRxiv)(注:預印平臺所發表的論文是為了搶時間而大多沒有經過匿名評審的)等發表的方面的文章共68篇,涉及中國、日本、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意大利和印度等國的科學家。有的文章涉及病毒傳播模型構建,預測疫情走向;有的描述臨床表現,提出判斷指標;也有的提出治療方案和藥物使用。這些科學家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考慮的是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分享最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相互合作,共同應對世界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命運高于首發語言的選擇,生命至上、與死神賽跑高于知識和技術保密的顧慮。無論從發表機制還是從語言優勢,至少從目前看,國際期刊是最佳載體,英語是最合適的語言,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因此,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把科研論文用英語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并沒有錯,我們中國科技人員和語言政策管理者就應該有這樣的世界胸懷。我們贊成李宇明等(2020)提出的“中文首發,外文次發或并發的建議,以此保護中文的第一發表權”。但是實現“中文首發”或“中英文并發”在目前的國內期刊審稿和發表的機制下似乎不大可能。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情況下,我們能否按部就班地等待一個漫長的審稿過程和安排發表的過程?國內和國際期刊是否有容許論文用漢語和英語同時在國內和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機制?這些問題不解決,這樣的倡議是無法落地的。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

世界編委會很關鍵

我國被SSCI(社科類)錄入的一切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榜首的《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首先打造的是一個世界化的編委會。現在,其39人的編委會成員中,世界編委占了77%,均是各個相關范疇的尖端專家,其間,美國國家體育科學學院院士就有8人。

在影響力提高方面,《使用數學和力學(英文版)》也首要從編委的世界化建造和審稿專家的隊伍建造入手,建立世界化展開的修改部構架,包含增設特邀青年編委,完善選聘準則,清晰責任和責任。記者了解到,該社新進編委對其稿件的送審和質量的把關奉獻很大,一起,對擴展刊物在海外的影響和宣揚都起到了活躍作用。在審稿速度方面,《分子植物》的優勢較為顯著,該修改部的做法是在公證審稿的前提下,與世界渠道合作,提高審稿功率,承諾18個工作日稿件審定結束。一起,在還沒有一招定全國的才能時,《分子植物》能夠經過多渠道宣揚增加刊物文章曝光率,然后讓讀者和作者認可刊社的效勞,為刊社品牌助力。

為了提高稿件專業度,《核技術(英文版)》要求每篇文章至少有一名世界審稿人,因而,加強世界編委會成員的吸納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一本期刊而言,要想擴展世界影響力,最首要的仍是期刊的質量,要大力開掘優異稿件。《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英文)》修改部以為,刊物知名度不夠高時很難招引高質量的原創論文,因而,前期約稿很重要。《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英文)》初期約請海內外高校的研討所和研討人員,每年出一兩個專刊,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專刊的引證率高于原創論文。可是,在原創論文方面他們也提高效勞水平,建立綠色通道,便于快速地優異論文,然后招引稿件。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英文)》修改部還著重,關于期刊最首要的仍是加強修改部人員的本質建造,作為一個世界化的精品期刊,其實關于修改的要求更高,需求了解科研的動態,把握科研的熱門,自動與科研人員溝通溝通,一起,還要有杰出的效勞意識,實現從傳統修改向科學修改的改變。

查看全文

教研先進模范教師優秀事跡匯報材料

**老師是一位勤于鉆研、善于積累、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的研究型、科研型教師。她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學校領導的得力科研助手。2000年、2007年被評為區教育學會優秀會員,**年被評為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省教育學會會員。在實驗階段,她不斷實踐,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硬道理。把實驗成果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年被評為**區小學數學教學新秀,**年在**區“名、優”教師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教師,在**年**北區首屆農村小學教師六項基本功競賽中,獲全能優勝獎。多年來,她都能以科研為抓手,以課題為引領,在小學課堂教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等工作中刻苦鉆研,奮發努力,勇于實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績。

在我區課改的全面鋪開之時,**老師有幸成為我校課改的第一批弄潮兒。幾年來,她實踐并真切地感受著課改的真諦,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給教育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作為一名一線的骨干教師,她非常重視理論學習,平時認真閱讀教學雜志上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學習教科研專著,認真聆聽各類講座,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促使她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對新課程理念的感悟不斷加深。她深深知道:只有學習,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學習則落伍,不進步則退步。**年5月,**老師被學校推薦參加了**區教育學會舉辦的“教育科研骨干培訓班”。各位教學名師如于紅軍、張麗、田紅等老師的報告給予她寶貴的教學、研究經驗。她認真學習,努力實踐,8月被評為**區教育科研骨干教師。

在過去的幾年中,**老師一直在堅持著主持或參與各項教育課題的研究工作。在區教育學會教科所以及校領導的帶領和指導下,她與其他幾位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她積極參加各類公開課的教學活動,虛心向同行們學習,不斷吸收營養,以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跟上時展的脈搏,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記得有人這樣說過,一個老師并不一定會搞科研,但一個不會搞科研的老師一定不會是好老師。自工作以來**老師一直都能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育科研活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2000年——2004年主持實施我校“十五”期間教育科研課題《優化課堂結構,提高閱讀效果;加強讀中學寫,培養作文能力》,2000年撰寫的《激情引趣樂中施教》在吉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千字文評獎活動中獲二等獎、2001年撰寫的《多媒體電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在全市中小學電教論文評比活動中獲三等獎;2008年,她負責主持區級教育科研課題《小學快樂數學教學策略研究》帶領教研組的同事們一起研究小學數學快樂教學方法,后撰寫的《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獲第三界全國優質教育成果論文類二等獎;《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調查》一文在課題研究問卷調查報告評選活動中獲二等獎。她多次承擔公開教學,作為一名骨干教師,**老師盡心盡責,盡其所能地參加區、校舉行的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積極學習理論知識,進行教育科研。公務員之家

科研實驗需要有耐心和有恒心的教師去鉆研。她堅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走科研之路,中國教育才會走向世界,才有希望;她愿意成為科研之路上的鋪路石,為科研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查看全文

骨筋膜室綜合征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骨筋膜室綜合征創傷甘露醇

論文摘要:目的總結132例骨筋膜室綜合征(OCS)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以提高OCS的診治水平。方法對我科從1985年到2006年收治的132例OCS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非手術療法43例,均治愈出院。手術治療89例,其中弗克曼攣縮1例,死亡1例。結論OCS以創傷后小腿,前臂多見,但臨床上臀,足,手及醫源性所致OCS也不少見,要重視除創傷后前臂,小腿以外及其他部位的OCS。早期診治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骨筋膜室綜合征(OCS)是四肢創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上以前臂,小腿最常見,但其他部位及醫源性OCS也不少見。本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極其重要,因為神經肌肉缺血達到一定時間后即可出現不可逆性的壞死損害,影響肢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我科自1985年-2006年診治的132例OCS診治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32例中,男108例,女24例;年齡6-54歲,平均26.3歲。致傷原因:重物擠壓23例,血管損傷1例,其余病例為跌傷、車禍致骨折。出現OCS時間:傷后4-72h。臨床表現:病變部位軟組織腫脹,皮膚張力性水泡,肢端活動不同程度障礙,被動活動肢端劇烈疼痛(與損傷無關),神經感覺異常,肌力下降。37例表現出與損傷程度不符的劇烈疼痛;68例指(趾)被動牽拉劇痛;23例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9例橈動脈搏動明顯減弱。

1.2治療方法患者出現OCS癥狀后,立即解除一切外固定,肢體平放,或給與骨牽引。靜脈運用20%甘露醇125ml-250ml,快速滴注,2h后重復運用一次。癥狀緩解者連續給予甘露醇125-250mlQ12h,嚴密觀察肢端血供、活動及疼痛情況。如癥狀無緩解并進一步加重即緊急行手術切開減壓。徹底打開受損傷部位全部骨筋膜室,其中延期縫合28例,二期植皮修復15例。所有病例減壓時均未行內固固定骨折,切口方法為網狀小切口,或大切口。接受手術者術后繼續應用甘露醇及β-七葉皂甙鈉鞏固治療。傷口均延期縫合。

查看全文

把握教師用書規律提升資料室管理質量

高校系資料室的基本任}務是為本系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圍繞著本系所開設的課程和科研項目搜集、積累、整編、提供資料是系資料室的首要任務。因此熟悉資料室的皮藏,了解本系教師利用文獻的規律和習慣,及時補充圖書資料,剔除冗余資料,特別是在目前圖書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合理使用資金,則是資料室工作人員必須做到的。為達此目的,經常性地進行動態資料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通過采用文獻統計與分析的方法對我系教師數學研究論文所附引文進行統計與分析,旨在友映數學文獻引文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我系的特點,分析其吸收文獻的習慣、規律與能力,以及我系數學文獻的供求情況,并從側面了解我系的科研進程,從而為定量研究數學文獻的積累與服務提供某些數字依據。

一、論文與引文數量統計與分析

本文統計的論文是我系教師自1981年至1993年13年間發表的論文。在這13年里,我系教師共發表數學論文237篇,其中有40篇由于所載期刊未能找到,所以只對其中197篇數學論文所附的引文進行了統計與分析。197篇論文共附引文945條(其中有17篇未附引文,占8.6%,附引文最多的達52條),平均每篇論文引文量4.8條,這個數字和國際數學論文平均引文量11.7條相比無疑是太低了,就是和國內的核心數學期刊1987年發表的數學論文平均引文量9.04條相比也是過低。這說明我系教師平均吸收文獻的廣博程度較低,其原因是科研人員掌握情報理論不夠,文獻檢索能力低造成的園此,今后一個時期內,重要的伐務是提高我系廣大教師利用情報的能力和文獻檢索技能。

表1我系教師數學:

從“表1”可以看出:我系教師的論文量是逐步增長的,這說明我系的科研成果不斷增大。

查看全文

教學教研模范材料

只要鍥而不舍地走科研之路,科研實驗需要有耐心和有恒心的教師去鉆研。堅信。中國教育才會走向世界,才有希望;愿意成為科研之路上的鋪路石,為科研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學校領導的得力科研助手。年、年被評為區教育學會優秀會員,老師是一位勤于鉆研、善于積累、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的研究型、科研型教師。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年被評為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省教育學會會員。實驗階段,不時實踐,不時探索總結經驗,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規范”硬道理。把實驗成果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年被評為區小學數學教學新秀,年在區“名、優”教師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教師,年北區首屆農村小學教師六項基本功競賽中,獲全能優勝獎。多年來,都能以科研為抓手,以課題為引領,小學課堂教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等工作中刻苦鉆研,奮發努力,勇于實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老師有幸成為我校課改的第一批弄潮兒。幾年來,區課改的全面鋪開之時。實踐并真切地感受著課改的真諦,并在實踐中不時地思考著、探索著。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給教育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作為一名一線的骨干教師,非常重視理論學習,平時認真閱讀教學雜志上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學習教科研專著,認真聆聽各類講座,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促使她教學理念不時更新,對新課程理念的感悟不時加深。深深知道:只有學習,不時地學習,才干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學習則落伍,不進步則退步。年月,老師被學校推薦參與了區教育學會舉辦的教育科研骨干培訓班”各位教學名師如于、等老師的演講給予她珍貴的教學、研究經驗。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月被評為區教育科研骨干教師。

老師一直在堅持著主持或參與各項教育課題的研究工作。區教育學會教科所以及校領導的帶領和指導下,過去的幾年中。與其他幾位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積極參與各類公開課的教學活動,虛心向同行們學習,不時吸收營養,以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跟上時展的脈搏,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個老師并不一定會搞科研,記得有人這樣說過。但一個不會搞科研的老師一定不會是好老師。自工作以來老師一直都能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時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的教育科研活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年—年主持實施我校“十五”期間教育科研課題《優化課堂結構,提高閱讀效果;加強讀中學寫,培養作文能力》年撰寫的激情引趣樂中施教》吉林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千字文評獎活動中獲二等獎、年撰寫的多媒體電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全市中小學電教論文評比活動中獲三等獎;年,負責主持區級教育科研課題《小學快樂數學教學戰略研究》帶領教研組的同事們一起研究小學數學快樂教學方法,后撰寫的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獲第三界全國優質教育效果論文類二等獎;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調查》一文在課題研究問卷調查演講評選活動中獲二等獎。多次承擔公開教學,作為一名骨干教師,老師盡心盡責,盡其所能地參加區、校舉行的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積極學習理論知識,進行教育科研。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語境下刑法學研究論文

2006年度我國的刑法學研究,在基礎理論和實務問題方面取得了進展,尤其就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刑罰改革、刑事和解等問題形成了研究熱點。據粗略統計,2006年度出版刑法學著作包括個人學術專著、編著與譯著不啻百部;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刑法學術論文2000余篇。①本年度刑法學學術交流頻繁,舉辦了十余次富有成果的學術研討會。②整體上看,2006年刑法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問題研究

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提出為契機,學術界在2006年度內將刑事政策的應有地位及其發展走向等問題作為普遍關注的理論課題。

(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基本內涵及其定位問題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應該是我國現階段懲治與控制犯罪的基本政策,而如何正確理解這一刑事政策所蘊涵的基本精神和內容也就成了貫徹該政策的前提。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內涵問題上,學界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對于不同的犯罪應當分別采取寬嚴不同的刑罰:該寬則寬,該嚴則嚴。但這并不意味著寬而無嚴或者嚴而無寬。相反應當做到寬中有嚴,嚴中有寬,寬嚴適度,防止和糾正畸輕畸重。③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事政策的發展,經歷了從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到注重嚴打政策再到強調寬嚴相濟政策的起伏式變化過程。所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時代定位問題,即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以及嚴打政策的關系問題,是學術界極度關注的重要課題。就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關系問題,有論者主張,我國刑法曾經確立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二者之間屬一脈相承。④有論者認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一部分,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的題中之義,屬于具體的刑事政策。⑤也有論者基于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表述方式、側重基點、司法傾向及關注重點等分析,指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新形勢下對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變革。⑥換言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提出的時代背景尤其是法治基礎存在著很大差異。所以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繼承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的同時,也具有與時俱進的新內容。⑦針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確立是否與嚴打政策存在沖突的問題,有觀點指出,嚴打政策既不利于公民權利保障,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嚴打政策只是對付犯罪的權宜之計,隨著社會的轉型,嚴打政策理論和實踐暴露出局限性,作為一種刑事政策的歷史使命已經完結。⑧也有觀點認為,提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更多的是強調刑法寬緩的一面,但不能由此認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只是輕罪刑事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不是對嚴打政策的取代,更不是對嚴打政策的否定,而應當將嚴打政策納入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框架中確立其地位。⑨不過多數學者在分析嚴打政策存在弊端的同時,指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提出旨在矯正嚴打政策所形成的非理性的重刑主義傾向,所體現的正是人們期盼已久的注重“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二者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的進步司法理念。⑩

查看全文

康托爾集合論管理研究論文

康托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偉大的數學家,集合論的創立者。是數學史上最富有想象力,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19世紀末他所從事的關于連續性和無窮的研究從根本上背離了數學中關于無窮的使用和解釋的傳統,從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乃至嚴厲的譴責。然而數學的發展最終證明康托是正確的。他所創立的集合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創造,集合概念大大擴充了數學的研究領域,給數學結構提供了一個基礎,集合論不僅影響了現代數學,而且也深深影響了現代哲學和邏輯。

1.康托爾的生平

1845年3月3日,喬治·康托生于俄國的一個丹麥—猶太血統的家庭。1856年康托和他的父母一起遷到德國的法蘭克福。像許多優秀的數學家一樣,他在中學階段就表現出一種對數學的特殊敏感,并不時得出令人驚奇的結論。他的父親力促他學工,因而康托在1863年帶著這個目地進入了柏林大學。這時柏林大學正在形成一個數學教學與研究的中心。康托很早就向往這所由外爾斯托拉斯占據著的世界數學中心之一。所以在柏林大學,康托受了外爾斯特拉斯的影響而轉到純粹的數學。他在1869年取得在哈勒大學任教的資格,不久后就升為副教授,并在1879年被升為正教授。1874年康托在克列勒的《數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無窮集合理論的第一篇革命性文章。數學史上一般認為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集合論的誕生。這篇文章的創造性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以后的研究中,集合論和超限數成為康托研究的主流,他一直在這方面直到1897年,過度的思維勞累以及強列的外界刺激曾使康托患了精神分裂癥。這一難以消除的病根在他后來30多年間一直斷斷續續影響著他的生活。1918年1月6日,康托在哈勒大學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2.集合論的背景

為了較清楚地了解康托在集合論上的工作,先介紹一下集合論產生的背景。

集合論在19世紀誕生的基本原因,來自數學分析基礎的批判運動。數學分析的發展必然涉及到無窮過程,無窮小和無窮大這些無窮概念。在18世紀,由于無窮概念沒有精確的定義,使微積分理論不僅遇到嚴重的邏輯困難,而且還使實無窮概念在數學中信譽掃地。19世紀上半葉,柯西給出了極限概念的精確描述。在這基礎上建立起連續、導數、微分、積分以及無窮級數的理論。正是這19世紀發展起來的極限理論相當完美的解決了微積分理論所遇到的邏輯困難。但是,柯西并沒有徹底完成微積分的嚴密化。柯西思想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產生邏輯矛盾。19世紀后期的數學家們發現使柯西產生邏輯矛盾的問題的原因在奠定微積分基礎的極限概念上。嚴格地說柯西的極限概念并沒有真正地擺脫幾何直觀,確實地建立在純粹嚴密的算術的基礎上。于是,許多受分析基礎危機影響的數學家致力與分析的嚴格化。在這一過程中,都涉及到對微積分的基本研究對象─連續函數的描述。在數與連續性的定義中,有涉及關于無限的理論。因此,無限集合在數學上的存在問題又被提出來了。這自然也就導致尋求無限集合的理論基礎的工作。總之,為尋求微積分徹底嚴密的算術化傾向,成了集合論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