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方法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22:29: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學方法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憲法社會學方法論文
內容提要:現代憲法學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的不斷更新。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憲法文化的成熟,人們將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尋求解釋與說明憲法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有助于強化憲法理論體系的實踐性與開放性。本文分析了憲法社會學在整個憲法學方法體系中的地位與功能,提出了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
關鍵詞:憲法,憲法學,社會,價值,體系
一。憲法現象與憲法學
憲法學是研究憲法現象產生、存在與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作為法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學首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憲法學性質決定了憲法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研究對象、范圍與方法,同時直接體現憲法學體系的完整性。憲法現象是憲法學存在的基礎,客觀上反映了憲法學的社會功能與基本特征。在社會生活中,通過憲法調整而形成的社會現象都可納入到憲法學研究范圍。憲法現象通常具有四個要素,即憲法規范、憲法制度、憲法意識與憲法秩序。通過憲法規范的功能形成人類社會的憲法制度,而憲法制度的運行需要社會主體對憲法的理解與信任,最后通過各種社會不同力量的合力,建立和諧而穩定的憲法秩序。
憲法現象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包含著事實與價值、規范與現實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運用綜合性的知識給予解釋和說明。由于知識的分化與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各國憲法學都面臨著如何合理地建立解釋憲法現象的體系問題。憲法現象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實際上給我們提出了不斷更新憲法研究方法的客觀必要性。在解釋憲法現象時,學術界經常采用的基本思路有兩種:一種是從憲法看社會,另一種是從社會看憲法。按照第一種思路,人們習慣于在憲法規范中體驗其憲法的價值,并把主觀的憲法價值落實到客觀的憲法世界中,主要依賴于對憲法的規范性的分析。但研究方法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有可能限制人們觀察憲法問題的思維空間,以過于實證主義化的眼光分析多樣化的憲法問題。按照第二種思路,人們有利于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體驗憲法價值,具有豐富的評價憲法現象的資源與方法,提出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使憲法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但這種思考方式客觀上也有其局限性,如容易以社會現實的價值代替憲法規范性價值,無法有效地維護憲法的法的特征。那么,怎樣在憲法規范性價值與現實性價值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針對憲法問題存在的特點,學者們努力在宏觀上建立憲法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同時,也要通過憲法學分支學科的建設,豐富解釋憲法現象的方法。如在憲法實踐中已發揮學術影響力的憲法社會學、憲法人類學、憲法政治學、憲法心理學、憲法史學、憲法哲學、憲法經濟學等學科既是研究方法的新變化,同時也是整個憲法學體系的發展。[2]憲法學作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主要由本體論與方法論組成,而方法論是評價憲法學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憲法社會學在學科性質與功能體系上,能夠滿足憲法現象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為人們從社會角度客觀地分析憲法現象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憲法社會學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淺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理解方法論實證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方法論整體主義
【論文摘要】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既不同于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也不同于作為一般哲學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在積極揚棄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其核心是具體的社會實踐觀)為基礎,通過融合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中人文科學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建構而成的。
作為總體上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在19世紀中期已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而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則至今尚未被系統地建構起來。盡管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看法所存在的嚴重偏差無疑是主要原因。人們習慣認為,既然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研究社會歷史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那么就沒有必要研究和建構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誠然,歷史唯物主義是迄今以來人類認識和研究社會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但它只是一種一般的哲學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論,不同于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一般的哲學方法論,它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之問是一種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它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提供一般的方法論指導,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具體化。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兩種方法論,它們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都具有指導作用,但歷史唯物主義對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只具有總體而間接的指導作用,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則具有直接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聯結歷史唯物主義和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中間環節和橋梁,因而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可以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來直接指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看法是偏頗的。為了進一步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豐富歷史唯物主義,很有必要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這一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筆者認為,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一、積極揚棄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
隨著作為學科意義上的社會科學在19世紀中期的正式形成,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也系統而全面地展開。在100多年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中,產生了大量的積極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為代表的眾多社會科學家系統創建的兩對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包括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以及對它們所做的種種有益的綜合研究。就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而言,后一種研究的積極成果意義更大,因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而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史上,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社會科學家試圖將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綜合起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則是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憲法社會學基本框架論文
摘要:現代憲法學的產生與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的不斷更新。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憲法文化的成熟,人們將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尋求解釋與說明憲法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有助于強化憲法理論體系的實踐性與開放性。本文分析了憲法社會學在整個憲法學方法體系中的地位與功能,提出了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
關鍵詞:憲法,憲法學,社會,價值,體系
一。憲法現象與憲法學
憲法學是研究憲法現象產生、存在與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作為法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學首先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憲法學性質決定了憲法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研究對象、范圍與方法,同時直接體現憲法學體系的完整性。憲法現象是憲法學存在的基礎,客觀上反映了憲法學的社會功能與基本特征。在社會生活中,通過憲法調整而形成的社會現象都可納入到憲法學研究范圍。憲法現象通常具有四個要素,即憲法規范、憲法制度、憲法意識與憲法秩序。通過憲法規范的功能形成人類社會的憲法制度,而憲法制度的運行需要社會主體對憲法的理解與信任,最后通過各種社會不同力量的合力,建立和諧而穩定的憲法秩序。
憲法現象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包含著事實與價值、規范與現實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運用綜合性的知識給予解釋和說明。由于知識的分化與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各國憲法學都面臨著如何合理地建立解釋憲法現象的體系問題。憲法現象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實際上給我們提出了不斷更新憲法研究方法的客觀必要性。在解釋憲法現象時,學術界經常采用的基本思路有兩種:一種是從憲法看社會,另一種是從社會看憲法。按照第一種思路,人們習慣于在憲法規范中體驗其憲法的價值,并把主觀的憲法價值落實到客觀的憲法世界中,主要依賴于對憲法的規范性的分析。但研究方法上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有可能限制人們觀察憲法問題的思維空間,以過于實證主義化的眼光分析多樣化的憲法問題。按照第二種思路,人們有利于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體驗憲法價值,具有豐富的評價憲法現象的資源與方法,提出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使憲法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但這種思考方式客觀上也有其局限性,如容易以社會現實的價值代替憲法規范性價值,無法有效地維護憲法的法的特征。那么,怎樣在憲法規范性價值與現實性價值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針對憲法問題存在的特點,學者們努力在宏觀上建立憲法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同時,也要通過憲法學分支學科的建設,豐富解釋憲法現象的方法。如在憲法實踐中已發揮學術影響力的憲法社會學、憲法人類學、憲法政治學、憲法心理學、憲法史學、憲法哲學、憲法經濟學等學科既是研究方法的新變化,同時也是整個憲法學體系的發展。[2]憲法學作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主要由本體論與方法論組成,而方法論是評價憲法學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憲法社會學在學科性質與功能體系上,能夠滿足憲法現象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為人們從社會角度客觀地分析憲法現象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憲法社會學的目標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芻議論文
論文摘要:闡述了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的針對性,認為他的結構化理論是他的“雙重解釋學”的具體運用,社會整合和系統整合是其結構化理論所要給出的最終答案之一。吉登斯的理論缺乏某種系統性,給人的印象是眾多概念的堆積,這些概念所形成的命題沒有內在的必然性。他賦予了“結構”及“結構化”概念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含義,但沒有說明這兩個概念在內容與形式方面何以能夠統一。
論文關鍵詞:安東尼·吉登斯“雙重解釋學”結構化理論針對性局限性
英國當代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可以說是一位劃時代的社會學理論家。他提出的結構化理論,啟發人們從新的視角來審視個人與社會、能動與結構之關系,在社會學研究中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在社會學發展史上,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研究主要有兩種相互對立的取向,即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吉登斯不滿于傳統社會學流派對上述關系的割裂,認為在生活世界中社會系統與個體行動是非常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動,在社會學理論中不應將它們割裂開來。
一、結構化理論的針對性
要認識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必須首先了解他的“雙重解釋學”?!半p重解釋學”是吉登斯關于社會學元理論問題的一種表述,其基本涵義是:社會科學觀察者必須從解釋學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種描述,然后將這些描述轉化成社會科學的話語范疇,這些話語范疇同時也為普通的行動者解釋與掌握,并重新納人到社會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
吉登斯深刻地探討了作為結構化理論前提的社會學元理論的核心問題,即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差異性,批判了社會學中從孔德到涂爾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義”和“功能主義”傾向,在解決生活世界與社會科學專業性世界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科學的基本性質與任務等問題上,提出了“雙重解釋學”。以此為出發點,通過廣泛的批判、借鑒其他社會學流派以及心理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結構化理論?!半p重解釋學”劃清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本質差異,指明了社會科學的實踐內涵及與日常生活世界的緊密的互動關系。
社會科學范式探究論文
摘要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認為,科學進步的基本單元是“最大的理論”,為此,他們提出了“科學范式”等概念思想。本文認為,科學范式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要素。社會科學范式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中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觀念包括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認識論方法論觀念、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研究主題以及基本政策綱領等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有序的整體。范式與具體理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本文認為,將范式的思想擴展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于社會科學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關鍵詞范式社會科學范式范式結構
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認為,科學知識進步增長的基本單元不是具體理論,而是“一般理論”或“偉大的理論”。為此庫恩在本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學范式”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納方法論”理論,勞丹提出了“研究傳統”的概念?,F代西方科學哲學主要研究對象是自然科學,但我認為,若獎“范式”的思想觀點擴展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于社會科學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科學進步和知識增長問題是現代科學哲學的重要主題。庫恩認為科學進步是常規時期和革命時期交替出現的過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學范式。“范式”(Pardign)原意是指語法中詞形的變化規則,可引伸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庫恩對范式有許多解釋。英國的瑪斯特曼認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以二十一種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這二十一種含義可分析為三種主要意思:(1)形而上學范式或元范式:范式是一種信念、一種有效的形而上學的思辯、一個新的觀察方式、一個指引感覺本身的有條理的原則,是某種決定廣大實際領域的東西等等。(2)社會學范式:范式是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象一個公認的法律判決等。(3)人工范式或工具范式:范式是教科書或經典著作,是一些供給的工具等等[1]。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總是以研究綱領的形式向前發展。研究綱領由三部分組成:(1)“硬核”?!坝埠恕笔窍鄬Ψ€定的,是作為研究綱領未來發展基礎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理;(2)保護帶。硬核外部是柔韌多變的保護帶,它是由各種輔助假設構成,遇到反常時可通過調整保護帶以保護硬核;(3)方法論規則。包括反面助發現法和正面助發現法。反面助發現法告訴我們應當避免哪些研究途徑,禁止將矛頭對準硬核。正面助發現法體現長期研究方針,提示、暗示如何改變、發展該研究綱領的“可反駁”的保護帶。正面助發現法還提出一個綱領,此綱領開列一系列模擬實在的越來越復雜的模型,科學家遵循這個模型進行研究。[2]勞丹在其《進步及其問題》一書中認為,每一門科學都有一部充滿研究傳統的歷史?!耙粋€研究傳統就是這樣一組普遍的假定,這些假定是關于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的假定,是關于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問題和建構理論的適當方法的假定。”[3]
不僅自然科學存在科學范式,在社會科學領域,范式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過程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美國社會學家D.P約翰遜認為:“社會學理論象任何其他科學的理論一樣,它的巨大基礎是未說明的假定?!@些假定包含社會學家對他們的主題的基本意象、他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調查而對具體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也可包括理論家的基本價值前提?!盵4]我們認為,所謂社會科學范式,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基本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關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活動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基本觀念包括:
[1].關于研究對象屬性和作用過程的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
藝術設計論文:方法論的結構系統
方法論科學知識體系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哲學方法論、學科間的方法論和個別學科方法論,文藝學研究方法論屬于個別學科方法論,它是文藝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參照準則、切入視角、研究手段等內容的總稱”。[①]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作為一門個別學科,既有與其他科學知識體系相同之點,又有自身質的規定性。
就人類的科學知識體系來說,“一般都由經驗要素、理論要素和結構要素構成”[②],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知識體系也離不開這三個要素。作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經驗要素,主要是文學工作者通過審美體驗而得到的關于一切文學現象的經驗材料,它構成本學科的基石。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要素則產生于對經驗材料的抽象,它表現為本學科的特定概念和范疇,構成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結構要素則是作為方法論的原則從文藝學知識整體性中升華出來的,用以揭示文藝學的內容、屬性和規律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知識體系的結構要素就是方法論。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結構要素與理論要素和經驗要素不同,它不是明顯存在,而是蘊含在其他要素之中。從形式上看,它不是形,不實在,似乎無法抽象出來,構成獨立的研究對象。其實在考察了文藝學研究的歷史之后,人們會驚奇地發現:文藝學流派林立,學說繁雜,分支眾多。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各流派方法論的不同。柏拉圖以“直觀的甚至神秘的哲學思辨方法”開創了哲學美學(其中也包括文藝學)。亞里士多德以自然科學方法、社會科學方法、演繹法建立了自己的美學體系,影響了西歐文壇兩千多年。19世紀泰納以社會學方法建立了實證主義社會學流派。19世紀末葉德國美學家費希納運用心理學實驗方法創立了實驗美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西方出現的精神分析、語義分析美學、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等,無不與它們的世界觀、方法論和邏輯起點有關??梢?,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方法論的確立,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學派的崛起”。[③]
為什么方法論能夠成為流派的標志?這是因為結構要素是一定文藝學流派的敘述原則,是文藝學內容各子系統和要素之間聯系的方式。當代科學表明,系統是要素與要素之間關系的集合,確定一個系統的質由要素和要素連接的方式——結構所決定。因此結構要素就能確定流派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體系的結構要素雖不具形,只要有客觀性,有獨立的價值,我們就能夠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將它抽象出來,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與文藝學的其他門類,如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并列。因此,文藝學的結構要素——方法完全能夠成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二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內容
小議科學知識社會學之庫恩哲學
摘要:科學知識社會學作為一門富有生命力的新學科,它的誕生直接受益于庫恩哲學;特別是其核心主張強綱領理論,更是深受庫恩范式理論的啟發。庫恩哲學對科學知識社會學整體架構有著深遠的影響,涵括了相對主義認識論、歷史主義方法論以及跨學科的工作模式。
關鍵詞:庫恩科學知識社會學強綱領
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們一致認為庫恩是他們的先驅,是庫恩為他們開辟了研究道路。在他們的著作中,“庫恩”這一名字出現頻率極高,而且總是籠罩在光環之中??茖W知識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之一M·馬爾凱1979年在其發表的一篇名為《庫恩與科學社會學》的論文中寫道:“當庫恩的著作首次發表的時候,許多社會學家認為這好像是對他們學科的科學慣例的觀點發起了引人注目的挑戰?!闭窃趲於髡軐W的牽引之下,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得以從默頓科學社會學的前身中衍生出來。
一、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誕生與庫恩哲學
自默頓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與社會》發表以來,科學社會學這門交叉學科得到長足的發展,但同時也遇到了諸多方面的困境。默頓的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和曼海姆的成果,最基本的設想仍屬于認識論范疇。他有四條原則,即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同時,他也認為,科學知識是實證的,如果一旦被證實,其內容在社會中就是必然的;科學知識不受科學家個人素質及其社會地位的影響,因而,科學共同體評價理論的技術性標準是固定的;科學的目標就是“擴大正確無誤的知識”,知識是在經驗上可以驗證而在邏輯上首尾一致的關于規律性(實際上是預言)的陳述,技術規范和道德規范將為達到這一目標提供工具。默頓的這些主張忽視了科學的社會實踐目的,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獲得真理這一科學的功能之上,對科學的生產力功能沒有給予始終一貫的關注。并且,由于默頓把側重點放在社會結構如何影響科學子系統上,致使科學社會學只限制在探索支配科學家的社會行為的原因和支配科學活動的社會體制上。因而,在默頓的研究范式中,社會學家只是通過統計論文或引證的次數來考察科學家對知識增長的貢獻,而不分析科學知識的社會根源,似乎科學思想的分析只是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家的工作,這就造成了一個“交叉空白點”。庫恩的范式理論很好地闡析了科學知識賴以產生的社會文化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點。這樣,雖然庫恩并沒有像默頓那樣建構一個完整的社會學體系,但是庫恩哲學卻直接導致了科學知識社會學這一新學科分支的誕生。
科學知識社會學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之后,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主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科學知識社會學是從科學社會學、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庫恩的科學哲學的營養中成長起來的。庫恩范式理論中的相對主義解構了科學知識的特權地位,凸顯了科學的歷史與境性,使得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模式成功地進入到科學研究領域。
方法論結構系統管理論文
方法論科學知識體系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哲學方法論、學科間的方法論和個別學科方法論,文藝學研究方法論屬于個別學科方法論,它是文藝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參照準則、切入視角、研究手段等內容的總稱”。[①]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作為一門個別學科,既有與其他科學知識體系相同之點,又有自身質的規定性。
就人類的科學知識體系來說,“一般都由經驗要素、理論要素和結構要素構成”[②],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知識體系也離不開這三個要素。作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經驗要素,主要是文學工作者通過審美體驗而得到的關于一切文學現象的經驗材料,它構成本學科的基石。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要素則產生于對經驗材料的抽象,它表現為本學科的特定概念和范疇,構成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結構要素則是作為方法論的原則從文藝學知識整體性中升華出來的,用以揭示文藝學的內容、屬性和規律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知識體系的結構要素就是方法論。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結構要素與理論要素和經驗要素不同,它不是明顯存在,而是蘊含在其他要素之中。從形式上看,它不是形,不實在,似乎無法抽象出來,構成獨立的研究對象。其實在考察了文藝學研究的歷史之后,人們會驚奇地發現:文藝學流派林立,學說繁雜,分支眾多。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各流派方法論的不同。柏拉圖以“直觀的甚至神秘的哲學思辨方法”開創了哲學美學(其中也包括文藝學)。亞里士多德以自然科學方法、社會科學方法、演繹法建立了自己的美學體系,影響了西歐文壇兩千多年。19世紀泰納以社會學方法建立了實證主義社會學流派。19世紀末葉德國美學家費希納運用心理學實驗方法創立了實驗美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西方出現的精神分析、語義分析美學、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等,無不與它們的世界觀、方法論和邏輯起點有關??梢?,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方法論的確立,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學派的崛起”。[③]
為什么方法論能夠成為流派的標志?這是因為結構要素是一定文藝學流派的敘述原則,是文藝學內容各子系統和要素之間聯系的方式。當代科學表明,系統是要素與要素之間關系的集合,確定一個系統的質由要素和要素連接的方式——結構所決定。因此結構要素就能確定流派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體系的結構要素雖不具形,只要有客觀性,有獨立的價值,我們就能夠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將它抽象出來,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與文藝學的其他門類,如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并列。因此,文藝學的結構要素——方法完全能夠成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二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內容
藝術社會轉向管理論文
和“卡通一代”用“一代”淘汰前一代一樣,“社會學轉型”首先是把自己塑造成領跑者。在比賽場上,跑在最后的運動員最聰明的競賽策略,是宣布掉頭轉向,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冠軍變成了最后一名。不過,我們先要問藝術有沒有方向,需不需要方向。如果原來就沒有方向,轉向從何談起?如果不需要方向,轉向有什么意義?就算需要轉向,新的方向是由來制定,還是由一群批評家來撮合?如果是在總結過去15年中國當代美術的基本走向,那么按照前衛藝術的逆反原則,結論就應當是告別社會學,而不是順應社會學!
在進行進一步討論之前,讓我們先把社會學與藝術創作、藝術批評和藝術理論的關系搞個明白。首先是藝術創作與社會學的關系:社會學能夠向藝術家提供對社會的理性認識,藝術創作則能夠向社會學家提供反映社會的圖像和代表社會趣味和審美價值觀的藝術方式。社會學對社會現象進行概念的描述與界定,藝術對社會現象進行圖像的描述與界定,即使是使用文字的概念藝術,也只是圖像的替代,甚至依然采取圖像的方式,不然便不再是藝術的方式,而成了文學或哲學的方式。
藝術批評與社會學的關系,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與界定藝術作品,就像批評家戴上一塊濾色鏡,過濾掉所有非社會學因素,只考慮作品的社會學屬性,而非套用社會學或社會學概念(在英語文章或標題中,通常只使用socialmeaning、sociologically,以表示社會學角度)。比如從社會學角度看齊白石的蝦,蝦就只能是水族中的“小小老百姓”,看莫奈的《干草垛》,干草垛就只能是植物中的“平民大眾”,看文人畫的“四君子”,這四種植物便只能是“精神貴族”,而色彩、構圖、筆法等形式要素則被忽略不計。
藝術理論與社會學的關系是前者成為后者的一個分支,一個專門研究藝術與社會關系的分支,如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相互影響,藝術在不同社會形態與歷史時期的作用,藝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等等。這是社會學的普遍性所要求的,也就是說,社會學必須解釋屬于其研究領域的一切社會現象及其內在關系,包括人與藝術的各種關系,否則其真理性便是不可靠的。需要說明的是,西方學科建設中通常把社會學與人類學放在一個系,因此,藝術社會學與藝術人類學是兩個相鄰學科。
從以上關系上看,即便中國當代藝術是有方向的,社會學轉型也不成立,因為1、藝術不能轉化為社會學。2、藝術批評的社會學角度只是藝術批評的方法或曰角度之一,與之并存和還有心理學方法、符號方法、結構主義、語言學方法、女性主義方法,等等,而這些方法經常是互相交叉的,不是互相排斥的。十五年來,這些方法都被用在中國當代藝術批評之中,如果說女性主義批評、符號學批評中有社會學的影子,那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可交叉性,并不是什么轉向。3、藝術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只能是轉向藝術社會學及藝術人類學,但如果這樣的轉向是存在的,那么藝術理論的符號學轉向、女性主義轉向、語言學轉向等等便也是成立的,這么多的轉向而且是相互交叉的轉向,不是“暈頭轉向”才怪!
對于熟悉上述方法及其交叉關系的人來說,進一步的解釋是多余的。但我知道讀者中可能有我的大二學生,估計還有和他們一樣的對這些方法不甚清楚的讀者,因此舉例說明一下這些方法的交叉關系。以女性主義為例,德。波娃的名著《第二性》就是體現的社會學的階級劃分與階級關系。女性主義理論的主要概念之一菲勒斯中心論中的“菲勒斯”(男性生殖器)就是一個隱喻的男權符號,菲勒斯的派生物筆和炮,則分別是代表男人的文化征服與武力征服的隱喻符號,這又是符號學的東西;同時女性主義對男性和女性本質的界定又與弗洛伊德心理學相交叉。此外,菲勒斯中心和與之像對應的他者則具有《第二性》和與之對應的“第一性”相同的社會學視角。最后,作為他者的女性和作為中心的男性又與結構主義的“標注說”結緣,“標注的”(marked,相當于傳統哲學中所說的特殊的)和“不標注”(unmarked,相當于傳統哲學中所說的普遍的),man(不標注的)可以代表人,具有包含、遮蔽、無視、貶低women(標注的)的意味。
詮釋社會學的人類學轉向和科學技術人類學
【內容提要】本文從科學社會學的人類學轉向談起,說明這種轉向把科學視為人文文化諸系統之一,并采用人種志這種經驗方法研究科學活動,因而進入了科學技術人類學領域,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深入研究科學技術人類學的若干問題。
【關鍵詞】人類學轉向/人種志方法/科學技術人類學/文化解釋學/本土方法論
【正文】
社會學與人類學1是兩個有著密切關系的獨立學科,在它們的發展史中,其理論與方法的互相滲透與借鑒,對這兩個學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就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史來說,至70年代中期以來,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相伴隨,出現了“人類學轉向”這種現象〔1〕,在文獻中也出現了科學技術人類學這個提法。
科學社會學的“人類學轉向”(anthrohologicalturn),也可以稱之為科學社會學的人類學研究角度(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我簡稱為對科學的人類學研究。
那么,這種人類學取向的研究究竟包含著什么意思?我認為,至少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個含義是把現代科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在這里,作為文化現象考察,并不是斯諾所提的獨立于人文文化之外的、與人文文化相對立的科學文化,而是把科學當作整個人文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作與宗教、藝術、語言、習俗等文化現象相并列的文化形式的一種。這樣就把現代科學納入了人類學的研究范圍。第二個含義是,對科學的社會研究采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選出某個科學家集本的場所,對科學家及其活動進行人種志〔2〕(ethnography)的研究,即對所觀察到的現象作詳細的記載、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果說第一層意思是從宏觀上把現代科學納入人文文化范圍,決定了研究的總傾向,那么,人種志的研究就屬于微觀的經驗研究。在我看來,知識社會學的宏觀定向相一致的研究和微觀傾向發生學的研究[2]正好與這兩方面是相對應的。從這個角度說,整個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都和“人類學轉向”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