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4:22: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問題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從房地產案件中看社會問題論文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房地產市場已發展起來,房地產的買賣、租賃等行為日趨活躍,由此也產生了為數不少的房地產糾紛案件。此類案件現已構成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其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很多,亦有多年以來未徹底解決的老問題。筆者結合審判實踐,對其中的幾個常見問題做了調查分析,在此略抒己見。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房地產市場已發展起來,房地產的買賣、租賃等行為日趨活躍,由此也產生了為數不少的房地產糾紛案件。此類案件現已構成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其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很多,亦有多年以來未徹底解決的老問題。筆者結合審判實踐,對其中的幾個常見問題做了調查分析,在此略抒己見。
一、預售商品房按揭
按揭是英語"MORTGAGE"一詞的粵語音譯,是一種擔保方式,指在樓宇建筑期內,商品房預購人將其與開發商(預售方)簽訂的《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預購人所應擁有的全部權益作為貸款的抵押物抵押給銀行,同時商品房預售方作為貸款擔保人,并保證銀行為第一受益人,如預購人或擔保人未能依約履行還款責任或擔保義務時,銀行即可取得預購人在《商品房預售合同》內的全部權益,以清償其對銀行的所有欠款。
預售商品房按揭是一種特殊的擔保方式,銀行為按揭權人,預購人為按揭人,擔保人一般是銷售商品房的開發商。預售商品房按揭與抵押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抵押。一般抵押權的標的是債務人提供的、其自己享有所有權或經營權的財產。而在商品房按揭期間,商品房實際上并不存在,按揭人無法取得所購商品房的所有權,他向按揭權人提供的擔保是在將來某一時間取得樓宇的權利,它是一種期待性利益,而非以實體形式存在的樓宇。商品房按揭的出現將期待性利益引入抵押標的范疇,豐富了我國傳統抵押標的理論的內容。
預售商品房按揭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社會問題新聞寫作論文
摘要: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問題紛繁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多變、復雜的社會問題現實給我們的社會問題新聞寫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文在詳細介紹了社會問題新聞特性之后,從三個方面詳細探討了新形勢下社會問題新聞寫作的宏觀把握。
關鍵字: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新聞寫作宏觀把握
一、引言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上的一個特定稱謂。社會問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問題,泛指一切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問題,狹義的社會問題特指社會的病態或失調現象。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問題一般取其狹義所指。
二、社會問題新聞的特性
社會問題新聞的特性是和社會問題的特征和新聞特性的有機疊加。社會問題具有普遍性和變異性,復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壞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會問題信息一旦通過大眾傳媒傳播開去,新聞的表征便會顯現出來,使社會問題新聞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應對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進行闡述。其中,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從失業加劇、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城鄉調查失業率遠高于登記失業率、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收入差距問題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社會矛盾增多,社會沖突加劇、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從而導致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進行論述。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從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就業乃民生之本,是關系國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社會問題、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就一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一般是正相關的、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使社會發展進入良好循環的社會穩定機制的調節機制進行論述。本文對金融危機引發社會問題解決有著參考指導的意義。
一、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
(一)失業加劇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城鄉調查失業率遠高于登記失業率。中國社科院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稱我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中西部地區的失業率超過10%,其中大中城市失業率約10.1%。而在這龐大的失業大軍中,又以農民工和大學生最為嚴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全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而返鄉,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隊伍的農民,今年共有2500萬農民工就業面臨很大壓力。除了農民工就業面臨困難之外,大學畢業生等新進入勞動者群體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據教育部的統計,從需求方來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影響,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有明顯下降,就業崗位嚴重不足。
(二)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收入差距問題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打破平均主義的大鍋飯體制之后,由于社會勞動力流動性提高,經濟社會越來越融入全球體系,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興起,高端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低端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導致勞動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而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城鄉差距。中國社科院最近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8)》指出,過去的17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絕對額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數據顯示,1978-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7.3倍。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降為36.3%,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1%,后者比前者高近7個百分點;同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差高達近萬元。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大量的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失業,必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探究論文
城市是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的場所。現代城市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據報道,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100萬的速度增長,如果保持現在的發展勢頭,到2050年,將有65億人生活在城市,超過今天世界的總人口。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據歷史資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現至少已經有五千年歷史,工業化以來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這個過程表現是兩個形式:一個數量的增多,第而是人口規模的擴張。所以以往都是農業世紀,從21世紀全球真正進入城市化世紀。
國內外城市發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負兩個方面效益: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能夠集約利用土地,能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能夠促進教育、健康和社會服務的進行,因此很多專家都是非常主張中國應該走大城市圈的道路,他們出于大城市圈的理念正是跟城市化正面效應相結合。據他們所預測,中國在未來的10年左右,每個城市圈將聚集兩到三億人,這樣就能把中國大部分人口集約到沿海地區,置換出我們內地的土地和資源。這也是我們城市報告的一個設想。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東西,主要就是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我們的人們健康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個城市氣侯的變化;另外環境污染,包括水、空氣、噪音、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等,二、淡水、化石的污染;三、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中也出現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例如就業、人們婚育觀念的變化、家庭暴力、吸毒、青少年犯罪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得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隨著社會階層構成發生的深刻變化,社會觀念也有碎片化的現象,即原有的社會階層經由社會觀念達到集體行動的邏輯發生了某種斷裂,社會觀念的利益化和個體化傾向明顯,過去圍繞改革方式、路徑和方向而產生的左與右、激進與保守、自由與權威之間的觀念分野,已經被圍繞關鍵性社會問題而產生的新的陣營組合所取代。今后,社會觀念的沖突將圍繞著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健康、環境等具體的社會問題展開,隨著問題的變化,爭論的陣營也不斷重新組合,這是社會觀念沖突發生的一個新變化。
一、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1、就業問題
城市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透視論文
城市是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的場所。現代城市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據報道,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100萬的速度增長,如果保持現在的發展勢頭,到2050年,將有65億人生活在城市,超過今天世界的總人口。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據歷史資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現至少已經有五千年歷史,工業化以來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這個過程表現是兩個形式:一個數量的增多,第而是人口規模的擴張。所以以往都是農業世紀,從21世紀全球真正進入城市化世紀。
國內外城市發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負兩個方面效益: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能夠集約利用土地,能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能夠促進教育、健康和社會服務的進行,因此很多專家都是非常主張中國應該走大城市圈的道路,他們出于大城市圈的理念正是跟城市化正面效應相結合。據他們所預測,中國在未來的10年左右,每個城市圈將聚集兩到三億人,這樣就能把中國大部分人口集約到沿海地區,置換出我們內地的土地和資源。這也是我們城市報告的一個設想。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東西,主要就是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我們的人們健康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個城市氣侯的變化;另外環境污染,包括水、空氣、噪音、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等,二、淡水、化石的污染;三、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中也出現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例如就業、人們婚育觀念的變化、家庭暴力、吸毒、青少年犯罪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得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隨著社會階層構成發生的深刻變化,社會觀念也有碎片化的現象,即原有的社會階層經由社會觀念達到集體行動的邏輯發生了某種斷裂,社會觀念的利益化和個體化傾向明顯,過去圍繞改革方式、路徑和方向而產生的左與右、激進與保守、自由與權威之間的觀念分野,已經被圍繞關鍵性社會問題而產生的新的陣營組合所取代。今后,社會觀念的沖突將圍繞著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健康、環境等具體的社會問題展開,隨著問題的變化,爭論的陣營也不斷重新組合,這是社會觀念沖突發生的一個新變化。
一、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1、就業問題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做題方法及技巧
申論主要考察應考人員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應考人員能夠從公務員的角度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概括材料的相關內容,提煉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并準確流暢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很多考生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復習,但最終成績還是很不理想,以專家多年經驗分析原因主要體現:
1、做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不當,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夠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2、對資料讀得不精、不透,對資料總結、概括不準,對新出現的題型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隨機應變,對議論文、評論文、應用文格式掌握不夠,答題內容空洞,分析、論證、解決問題沒有說服力等問題。
1、明確申論考試的性質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對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這句話強調了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是不同的,廣大考生一定要認識到不能用傳統材料作文的寫作思維來應對申論考試。傳統材料作文主要包括寓言型、漫畫型、對比型、評論型和聯想型等幾種形式,作文側重材料所具有的含意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材料本身,要求根據材料的內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擬標題。
2、明確閱讀材料的時間與其他給定材料的寫作不同,申論寫作明確要求閱讀材料的時間是40分鐘,作答時間110分鐘。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做題方法及技巧
申論主要考察應考人員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應考人員能夠從公務員的角度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概括材料的相關內容,提煉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并準確流暢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很多考生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復習,但最終成績還是很不理想,以專家多年經驗分析原因主要體現:
1、做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不當,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夠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2、對資料讀得不精、不透,對資料總結、概括不準,對新出現的題型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隨機應變,對議論文、評論文、應用文格式掌握不夠,答題內容空洞,分析、論證、解決問題沒有說服力等問題。
1、明確申論考試的性質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對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這句話強調了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是不同的,廣大考生一定要認識到不能用傳統材料作文的寫作思維來應對申論考試。傳統材料作文主要包括寓言型、漫畫型、對比型、評論型和聯想型等幾種形式,作文側重材料所具有的含意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材料本身,要求根據材料的內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擬標題。
2、明確閱讀材料的時間與其他給定材料的寫作不同,申論寫作明確要求閱讀材料的時間是40分鐘,作答時間110分鐘。
半年備考公務員申論之從本質特點看備考
面對申論,很多同學抱怨感慨,說申論太難了,考試感覺越美好的,往往遭受的打擊也越沉重。的確,從我們對歷年國考申論的及格人數和平均分的研究可以看出: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40萬人,申論及格的不到1萬人。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50萬,申論平均分28分。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70多萬,申論平均分不到30分。2014年國考,參加的考生有80多萬,申論平均約32分。由此可見,申論總的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考試項目。
但是,申論正是因為比較難,才是我們超越其他人的一個捷徑。在正常智力和考試狀態下,兩個考生行測成績很難相差幾十分,但是申論可以。所以,申論正是我們的彎道,在這個彎道上實現超越,總分才能突破。困難,恰恰是我們實現高分突破的助推器。
一、申論考試的本質與特點
考申論,首先必須透徹理解申論考試大綱。2014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大綱大概會在考前一個半月的時候出爐,由于我國的公務員考試政策一般來說會有一定的延續性,因此,2014年國考申論大綱對我們復習2014年國考申論仍然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2014年申論大綱第一段指出:“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我們努力對申論大綱的每一個詞都作出解釋。首先,給定材料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材料是申論解題的命根子。在考試脫離了給定材料,就相當于在現實生活中脫離了實際工作,那么分析出的原因和提出來的對策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此材料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做題方法及技巧
申論主要考察應考人員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應考人員能夠從公務員的角度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的基礎上,概括材料的相關內容,提煉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并準確流暢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很多考生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復習,但最終成績還是很不理想,以專家多年經驗分析原因主要體現:
1、做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不當,尤其是站在政府立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夠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2、對資料讀得不精、不透,對資料總結、概括不準,對新出現的題型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隨機應變,對議論文、評論文、應用文格式掌握不夠,答題內容空洞,分析、論證、解決問題沒有說服力等問題。
1、明確申論考試的性質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對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這句話強調了申論考試與傳統材料作文是不同的,廣大考生一定要認識到不能用傳統材料作文的寫作思維來應對申論考試。傳統材料作文主要包括寓言型、漫畫型、對比型、評論型和聯想型等幾種形式,作文側重材料所具有的含意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材料本身,要求根據材料的內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擬標題。
2、明確閱讀材料的時間與其他給定材料的寫作不同,申論寫作明確要求閱讀材料的時間是40分鐘,作答時間110分鐘。
公共政策學課程要素分析
1前言
目前,公共政策學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1998年,教育部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本科專業目錄。1999年秋季,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率先在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目前,我國已有400多所高校開設了這個專業[1],大部分重點高校均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教學、科研機構[2]。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80年代初開始受到我國學界重視。2002年,中山大學和西北大學開展了公共政策學專業[1]。文獻檢索表明,關于公共政策學的教學研究文獻最近10年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梳理顯示,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研究文獻主要是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其中,關于案例教學的文獻最多,此外還包括情景教學法[3]、Seminar教學法[4]以及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是近些年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多數高校課程具有較強的普適性,但對公共政策學案例教學的特點卻少見論及;同時,少見將公共政策學課程目標、內容結構和教學方法融為一體的課程系統性剖析的研究文獻。公共事業管理對象涵蓋了政府組織、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三大領域[5],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因優勢差別,其培養目標也不一樣。濰坊醫學院于1985年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當時為衛生管理),隨著課程體系的完善,公共政策學成為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多年來,主講教師積累了較豐富的公共政策學的教學經驗,也體會到該課程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中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本文以公共政策學的課程教學實踐為基礎,對公共政策學的課程要素進行系統剖析,總結、歸納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經驗,為國內高校主講教師更好地進行課程設計提供參考。
2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分析
公共政策學具有實踐性、交叉性特征公共政策學是關于政策問題、政策制定及政策執行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它以社會問題為起點,以政策問題為核心,綜合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及統計學等多門社會科學,對公共政策過程進行跨學科研究。公共政策學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授課教師需具備開闊的知識視野與一定的政策分析經驗與能力,同時,由于本科學生知識結構及學科背景有限,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學期不能太早,放在第三學年的第二學期為宜。基于專業發展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既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又是統領教學內容的綱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在知識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清楚了解與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概論,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與方法,熟悉公共政策執行過程的評估方法。技能目標上,在熟練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內容及政策問題分析方法基礎上,能夠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基本的概念分析、過程分析、效果分析。素質目標在于從公共政策分析的多學科視角,形成對社會問題及政策問題的多元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醫學院校公共事業專業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培養,應側重健康問題及衛生政策問題的分析,而非泛泛涉獵社會經濟的多個領域。這與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特征及專業發展緊密相關。
3課程內容分析
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作為一門本科生課程,同一高校的公共政策學有可能針對不同專業而設置。因此,如何將課程內容重點與專業需要結合起來也是課程定位考慮的重要問題。課程與專業的統籌考量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定位。不同專業對公共政策學具有不同的定位,如基礎課或專業課,定位越重要,課程內容覆蓋就會越廣,難度也有必要高一些;2)專業性質與所在學科。專業性質往往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取向,專業所在的學科門類決定了學生所形成的知識背景。濰坊醫學院公共管理學專業依托于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公共政策學的定位是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的結構分析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實現的載體。盡管目前各高等院校公共政策學所選用的教材不盡相同,但課程的內容結構基本類似。本課程包括公共政策學的基本概念及理論框架、政策分析的理論模型及政策過程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基礎知識部分,包括公共政策的含義、性質與類型、政策主體、客體及政策環境。第二單元主要介紹政策分析模型及政策分析的相關理論,抽象性較強,難度較大,不宜作為本科生教學的重點。第三單元政策過程是本課程的重點,從章節上包括政策制定、執行、評估及終結四個基本環節,其中政策制定、政策評估是政策過程的重點;政策制定從社會問題的產生開始,到政策問題的確認、政策規劃及合法化,具有嚴格的事實邏輯。這一章是重點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