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10:39:00

導語: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探究論文

城市是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的場所?,F代城市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據報道,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100萬的速度增長,如果保持現在的發展勢頭,到2050年,將有65億人生活在城市,超過今天世界的總人口。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據歷史資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現至少已經有五千年歷史,工業化以來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這個過程表現是兩個形式:一個數量的增多,第而是人口規模的擴張。所以以往都是農業世紀,從21世紀全球真正進入城市化世紀。

國內外城市發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負兩個方面效益: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能夠集約利用土地,能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能夠促進教育、健康和社會服務的進行,因此很多專家都是非常主張中國應該走大城市圈的道路,他們出于大城市圈的理念正是跟城市化正面效應相結合。據他們所預測,中國在未來的10年左右,每個城市圈將聚集兩到三億人,這樣就能把中國大部分人口集約到沿海地區,置換出我們內地的土地和資源。這也是我們城市報告的一個設想。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東西,主要就是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我們的人們健康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個城市氣侯的變化;另外環境污染,包括水、空氣、噪音、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等,二、淡水、化石的污染;三、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中也出現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例如就業、人們婚育觀念的變化、家庭暴力、吸毒、青少年犯罪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得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隨著社會階層構成發生的深刻變化,社會觀念也有碎片化的現象,即原有的社會階層經由社會觀念達到集體行動的邏輯發生了某種斷裂,社會觀念的利益化和個體化傾向明顯,過去圍繞改革方式、路徑和方向而產生的左與右、激進與保守、自由與權威之間的觀念分野,已經被圍繞關鍵性社會問題而產生的新的陣營組合所取代。今后,社會觀念的沖突將圍繞著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健康、環境等具體的社會問題展開,隨著問題的變化,爭論的陣營也不斷重新組合,這是社會觀念沖突發生的一個新變化。

一、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1、就業問題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的改革、資本和技術對勞動的替代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的持續供給,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不斷下降,現在每年最多能夠創造的900多萬個就業機會,但有多萬人競崗。到6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95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356萬人,雖然“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但加上其他企業、農民工和大學生中未登記的實際失業人員,“城鎮調查失業率”超過了10%。根據全國市民的調查,失業下崗被列為當前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的首位。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資本和技術增密,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有所下降,農民進城打工成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渠道,根據“非典”時期的最新調查,全國流動農民工達到1億多人。按照我國目前每畝耕地投入的勞動力計算,農村只需1.5億勞動力,目前的3.6億農業勞動力,還需轉移的2億多人,即便按2020年非農就業人員達到70%的目標測算,也還需要再轉移約1.5億農村勞動力。

全國高校在連續數年擴大招生后,大學生就業難成為新的社會問題,盡管大學畢業生的初職平均收入預期已經大大降低,但仍有約70萬大學畢業生待業。現在城鎮新生的生活困難人口和農村的貧困人口,除了鰥寡孤獨、喪失勞動能力和大病患者外,多數是與失業或嚴重就業不足有關。全國農民現金收入中,約35%是外出務工收入,有些省份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已超過和接近了本省的地方財政收入。從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來看,就業在相當長階段(包括經濟快速增長階段)都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嚴峻問題,必須從發展戰略選擇的高度來認識和規劃就業,既要防止重走國家包下來和反城市化的老路,又要在完善勞動力市場過程中高度重視就業機會的持續增加。

2、婚育觀念的變化

婚姻家庭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社會制度,她為繁衍人類、穩定和發展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是一個婚姻家庭觀念很強的國家。長期以來,政府在反對和解除封建性質的婚姻關系的同時,努力實行和健全新型的婚姻家庭制度。與西方社會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離婚率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這種低離婚水平的婚姻家庭關系也發生變化。離婚率連年上升,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婚育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

在家庭問題上,一是沒有明確提出和確立一個基本的思想原則,即個人的獨立地位和自由權利是家庭關系和人與人之間一切社會關系建立和發展的之基礎;二是沒有正確認識我國家庭制度中的優良傳統和腐朽成份及其發生作用的機制和可能造成的影響;三是沒有恰當界定家庭活動和家庭關系的范圍,特別是沒有明確劃分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界限和范圍。

隨著社會世俗化進程的日益加深,人們對婚前性行為和婚姻表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態度。一項對北京青年的調查表明,對于“雙方相愛以后不結婚也可以發生性行為”這一問題,只有三成多的人表示反對,而這其中還有一半的人反對態度極其溫和。很多人在表示對上述做法的支持時非常干脆,似乎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多數青年認同“存在愛情的前提,婚前性行為沒有必要反對”。對數據的交叉分析還發現,年齡越小對上述觀點持贊成態度的比例越大。

3、家庭暴力問題

“家庭暴力”一詞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但家庭暴力現象早已在我國出現。據統計,在我國的2.67億個家庭中,約8000萬個家庭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現象。目前,我國家庭的離婚率為1.54%,每年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超過1/4源起于家庭暴力。

全國婦聯對來信來訪分類統計后發現,婚姻家庭類投訴和咨詢約占總數的50%,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占到15.5%。[1]此外,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曾在21個省進行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調查顯示,有0.9%的女性經常受丈夫挨打,8.2%的女性有時受挨打;丈夫對妻子實施暴力的占絕大多數,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近95%為女性。由于家庭暴力問題的世界性,國外的情況同樣如此。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美國,平均每7秒就發生一起家庭暴力;而在英國,這個時間下降到了6秒鐘。

家庭暴力不僅破壞家庭,影響社會穩定,而且會干擾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對婚姻家庭喪失信心,長此以往,社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國將不國矣”。

4、吸毒問題

近年來,我國吸毒人員尤其是吸食海洛因人員的增長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新滋生吸毒人員年均增長幅度從五年前的29.3%降至13%。但是,吸毒人數仍在上升,涉毒區域不斷擴大,濫用****片劑、******和******等新型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可以說,海洛因、大麻、****片劑、******、******及其它******品、精神藥物等多種交叉濫用的局面已經形成。

截至底,累計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已達105.3萬人,現有吸毒人員74萬余人,其中海洛因吸毒者65萬人。吸毒人員呈現三多的特點,即男性多、青少年多和社會閑散人員多,分別占吸毒人員總數的84.5%、72.2%和54.3%。我國涉毒縣(市、區)已達2201個,比增加了53個。其中吸毒人員在百人以下的縣為1033個,百人至千人的963個,千人以上的205個。

吸毒引發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共用注射器注射海洛因已經成為中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中國所有省區市都報告了在吸毒者中發現了艾滋病毒感染者。截至底,全國共報告艾滋病毒感染者86萬例,其中經靜脈注射吸毒感染的就占55.3%。云南、廣西更分別高達87.56%和88.1%。此外,從各地破獲搶劫、搶奪和盜竊案件情況看,由吸毒人員所為占相當大比例。

5、青少年犯罪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確立以及與之相伴生的失業、教育產業化、貧富差別懸殊等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日益加劇。青少年犯罪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跨校、跨區的校園敲詐勒索事件占了整個校園敲詐勒索滋擾事件的六成左右。而且殺人、搶劫、強奸、惡性傷害等案件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問題少年”一再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而有關調查顯示,有50%以上的“問題少年”其“問題”出在家庭!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已經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給我們的家庭教育現狀帶來了警示。我國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個比較嚴峻的社會問題,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國際社會列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除了無業人員及城市周邊地區人員居多,父母離異、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結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財產的案件多,不計后果、追求哥們意氣的多等等這些長期以來所固有的原因和特點外,還有一些網絡犯罪、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犯罪等特點。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一是網絡與青少年犯罪之間的關系正在日益密切;二是貧困正在成為青少年財產型犯罪的重要因素;三是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且有上升之趨勢

二、妥善處理城市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影響城市發展的社會因素多種多樣,促進的措施也各自不同,作為正在迅速變化的中國城市社會,在改造城市居住自然環境同時,注意根據時代的特點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加強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扶助弱勢群體,強化社區管理,以促進城市社會的和諧發展。

1、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當前的重大政治課題和緊迫的政治任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也是城市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密切觀察、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處理矛盾既要周到細致、合情合理;既要旗幟鮮明,又不可失之偏頗。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廉政建設,堅決反對官僚作風和腐敗行為。繼續改善干群關系,正確處理干群矛盾。要以強化人事監督為切入點,使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得到順利實現,做到合民心,順民意,真正地促進權力監督與人民監督的有機融合。

要堅持德法并舉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素質。城市的和諧與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各個社會群體與個人都模范地遵循共同的法律規范,使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得以明確和實現,使整個社會形成一個統一協調、有序運作的和諧體系。通過制定和嚴格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使公民、法人、其它組織和國家機關的各種行為嚴格限制在法律規范的秩序之內,使處理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有所遵循,這是保障城市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2、努力加強誠信建設

要使誠信為本在城市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有正確的利益導向和利益機制,使誠信成為有力的競爭手段,“誠者自成”。信用登記、信用評估和信用監管等各個方面的制度都要有利于保護和鼓勵誠實守信者,有利于打擊和懲罰作假行騙者。要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不使制度束之高閣、流于形式。

要確保傳達信息的真實性。做到真實地傳達客觀情況,盲不背實、口不違心。如對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必須披露到什么程度,有關法律、法規和準則等要有更加明確的規定。對某些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優勢地位開展經營活動,做不實宣傳,誤導客戶,某些上市公司編造業績神話,披霹虛假信息等,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要切實宣揚、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城市的管理者,必須身體力行,對各行各業作出表率,對于作出的承諾或達成的契約,務求守諾、踐約,切不可馬虎、隨意。要盡力維持政策的適當穩定,切不可輕易變動。如果情況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確實有必要對以前的承諾、契約、決定作出調整,應及時向有關方面做必要的說明,以使其理解。要及時進行協商,達成諒解,做出調整。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只要有關誠實信用的正確的利益導向和利益機制逐步地建立、完善,再加上切實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城市社會發展中的誠信意識和信用觀念一定會不斷提高。

3、大力扶助弱勢群體

幫助弱勢群體,要有具體的可操作措施,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關愛互助環境。首先,要形成共同關愛改革中弱勢群體的環境。弱勢群體是市場競爭機制作用的產物,在現階段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弱勢群體與優勢群體就是相對存在、不斷變化的。“沒有常窮久富家”,他們都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主體的組成部分。對于改革中產生的弱勢群體,最根本的是調整經濟結構,廣開就業門路,促進持續發展。通過贊助公益事業、光彩事業,廣辟就業渠道,積極救助,努力形成全社會關愛弱勢群體的好風氣、好環境。其次,要開展工程救助,使改革中弱勢群體成為一個動態群體。要進一步加強培訓,改變就業觀念,提高職業技能,實現再就業,對退休年齡以內長期不能就業的職工,應當吸收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結合社會保障,提高其勞動報酬。再次,要進一步扶助弱勢群體青少年,強制適齡青少年入學。對于達到初中文化以上的社會弱勢群體子女,要組織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促進其健康發展,培養他們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第四,要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整治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和整頓非法或不合理收入,加強監控和處罰力度。要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擴大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對暫時陷入困難的群眾要認真負責地、滿腔熱情地給予關注,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4、繼續完善社區管理

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是政府,主要目的是解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后單位功能弱化所留下的空間,由此來加強對城市社會人口的管理。面對城市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政府要逐步調整自己在國家與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適當放權,調動民間力量進行自我管理。改革開放以后,政府機構與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國家從對社會的全面控制中退出來,并不意味著社會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就隨之而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還取決于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發展的水平、社會個體素質以及社會動員的能力。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社區建設整合城市居民,通過社區建設增強居民認同感、公益觀念和社區參與意識。使由國家的代表機構決定的意圖,通過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多數市民的同意得到實現。

社區建設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引人注目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城市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和促進城市社會的文明、和諧、進步,使得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與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改革體制。

參考文獻:

[1]康樹華主編.預防未成人犯罪與法制教育全書.西苑出版社.1999

張潘仕.青年社會病.青春出版社.1988

[3]劉智峰.道德中國:當代中國道德倫理的深重憂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鄧思平.經驗主義:孔子道德思想及其歷史演變.巴蜀書社.

[5]朱力.社會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安塞爾·m·夏普.查爾斯·a·累吉斯特.保羅·w·格蘭姆斯.社會問題經濟學:第十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8]趙黎青.非政府組織與可持續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9]劉溶滄主編.中國:走向21世紀的公共政策選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