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12:34: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經濟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分析論文

循環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循環經濟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之后,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包括:概念、特征、原則、規律、模式和管理等內容。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運行中按照閉路反饋式循環方式運行,運動中的物質能量梯次使用,逐步減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就是在生產和服務進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則,“就是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長產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資源化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和消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在3R原則的規制下循環經濟運動表現出五種規律性:自然生態式的閉路反饋循環規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轉化規律;廢棄物向新資源轉化規律;循環價值遞增規律;循環效應延展規律等。

循環經濟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進行閉路反饋式循環運動,構成循環經濟運行程序鏈。在這種鏈式循環中傳遞著物質、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種形式的運動。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上的運動就形成了循環經濟的整體形態。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是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統一,通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應”途徑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循環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因此,也形成一種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用來評價和檢測循環經濟效果(見表1)。循環經濟的管理以矩陣循環管理為主,力求做到標準化、標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規制化。

循環經濟理論的細化

查看全文

探究循環經濟細化規制實行涵義

摘要:循環經濟理論作為經濟形式的一種范式,逐步轉化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環經濟構建狀況卻參差不齊。本文細化分析了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基礎和主要內容,并對經濟理論向經濟實踐轉化的對接進行了研究,充實了循環經濟理論,使之成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濟理論。

關鍵詞: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對接規制

循環經濟理論作為經濟形式的一種范式,逐步轉化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環經濟構建狀況卻參差不齊。究其原因,除了這些國家與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因素影響外,主要是循環經濟在理論上還存在某些盲區。因此,明晰循環經濟理論和探索理論與實踐的對接是目前循環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循環經濟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之后,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包括:概念、特征、原則、規律、模式和管理等內容。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運行中按照閉路反饋式循環方式運行,運動中的物質能量梯次使用,逐步減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就是在生產和服務進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則,“就是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長產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資源化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和消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在3R原則的規制下循環經濟運動表現出五種規律性:自然生態式的閉路反饋循環規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轉化規律;廢棄物向新資源轉化規律;循環價值遞增規律;循環效應延展規律等。

查看全文

小議生態經濟與林業實踐

本文作者:謝進工作單位:陜西省漢中地區林業局

森林對于人類的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的作用及其目前所面臨的危機,已逐漸為人們所理解。從人類社會產生到現在,地球上已有近2/3的森林消失了。即使今天,全世界每年也有1。8Xlo7一2。oxlo7ha的森林被毀掉。由此所產生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造成社會經濟條件不斷惡化,限制了經濟深入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森林對經濟增長、社會繁榮、改善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經濟與生態關系協調發展的途徑,成為保護生態環境,一持續發展社會經濟,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認清我國在這方面的真實現狀,則有助于正確制定林業發展戰略決策及各類森林的經營方針。

一、關于生態經濟理論的提出

實際上,生態經濟理論并非一些人認為的僅僅是限制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它早已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在各國的森林經理當中。這一理論的出現,與本世紀地球上人類與生態關系的不斷惡化、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受到抑制、人類生存面臨嚴峻挑戰有著因果聯系。人類不能不重新調整對自然界的觀察角度,開闊自己的視野,全面、系統地考察自然界帶給人類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森林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大陸地生態系統,是由多種森林生物地理群落所組成的一種地理景觀。森林具有在與各環境因子、自然現象和生物圈成份互相作用時對它們產生影響的功能。這種功能表現在相互作用所產生影響的后果上,即各環境因子、自然現象和生物圈成份在森林影響下所發生的一系列表現在數量或質量上的變化。其變化范圍可以是區域性的(一個小流域,局部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也可以是地帶性的(一個大流域,一個植物帶的森林生態系統),或是全球性的(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由森林生態系統產生的獨有功能給人類所帶來的便是森林的多種效益。這種效益被人們主要分為三大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是指森林具有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和保持人類社會經濟生態平衡的能力。前者主要包括森林的水源涵養作用、土族保持作用、大氣凈化作用和動植物保護作用,后者主要強調森林對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使人類生存得以保證,社會經濟能夠持續增長。經濟效益則指森林能給人類直接提供包括木材、再生能源、食物、藥材等各種林產品。社會效益更強調森林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的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中,從整個林業發展史來看,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三者是可以強化提高的。但是,違背科學規律的主觀過度強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這一點,生態學家們都已有了深刻認識。.本世紀以來,圍繞林業發展問題,在國外就先后出現過生態論派和經濟論派,并分別提出了一系列以無顧忌地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謀取木材高產。這一部門生產的木材產量很高,只需少部分林地就可滿足絕大部分木材需求。其余大部尹分森林則主要用于生態防護等目的,只需投入少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使這部分森林能永久維持天然化狀態,也可從中提取少量木材等林產品。這一理論現已在世界上迅速發展。生產實踐中,在有條件時大量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以解決急需的工業用木材、造紙材和能源材已成為世界的普遍趨勢。木材培育理論是在總結生產實踐的基礎上與全球性生態問題日趨嚴重,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緊張,傳統林業已窮于應付生產與生態雙重任務這一形勢下產生的,受到人們一定的重視。總的說來,林業生態經濟理論是當前世界林業理論界和生產實踐中的核心論題,雖然現有的這些生態經濟理論各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陷,但對我國林學界仍產生著重要影響。

二、我國林業與生態經濟理論

近幾年我國開始住意了生態效益,如何協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我國林業發展現代化的戰略核心問題。生態經濟學在我國并非紙上談兵,在林業生產實踐中已有所體現。根據我國國情與林情,摸素出,自己的林業發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林業生態經濟理論與模式,對發展我國綠化事業,解決現在和將來出現的生態、經濟中的一系列問題,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來說,我國尚無完整、系統的林業生態經濟理論。國外流行的幾種理論及模式也都是各國國情的產物,各有優劣,我們可以研究、借鑒其中的有價值成份。在我國,一方面在理論界模索研究自己的理論模式,另一方面,在現實生產實踐和現行政策、規程、規劃中,實際上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和檢驗著現有幾種主要生態經濟理論。

查看全文

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對策

摘要:高職思政課要想實現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教師必須加強對高中政治課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結合高中政治課教學實際和存在的問題,統籌安排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拓寬和深化教學內容,通過分析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異同,提高高職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加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從而實現高職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與有效融合。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與融合

高中政治教師雖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但是很少深入研究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因此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充分講解現有教材中的理論難點,容易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誤解和偏差。高職思政課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較為深厚,但是缺乏高中教學實踐經歷,對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和要求缺乏充分了解,對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點也無從把握,導致高職與高中的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內容上銜接不夠緊密,甚至出現脫節現象。

一、高中政治教材內容設置給課堂教學帶來挑戰

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課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統編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經濟知識,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特征和本質,從而學會把握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和實現自身的發展。高中“經濟生活”課程任務多樣,內容豐富,既包含經濟學的一般知識,如價格波動、價值形成、生產投入等,又涉及學生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如貨幣認知、理性消費、保險理財、就業創業等,還融入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等。這些知識內容匯聚在一本教材中,要求高中生在一個學期內全面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給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一是內容多,涉及面寬,不僅高中生難以理解與把握,而且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知識覆蓋面。“經濟生活”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基本理論,如價值理論、經濟制度、生產理論、消費理論等,還涉及金融、財政、稅收、國際貿易、企業經營、勞動就業等內容。“經濟生活”課所用教材對這些知識內容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補充,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以教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信用工具和外匯內容”為例,當前銀行卡結算主要使用借記卡,但是該教材卻沒有介紹借記卡,反而直接介紹信用卡。學生和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儲備和實踐經歷,僅憑教材的介紹無法實現對信用知識的基本認知,因為高中生在生活中接觸的基本上都是借記卡或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而不是信用卡。此外,教材還介紹了支票,但是對于學生乃至普通大眾而言,支票是很少接觸的一種金融票證和支付方式。二是在教材介紹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結構中存在矛盾。高中政治課具有特殊屬性,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如《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介紹了勞動價值論,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在“專家點評”板塊中強調了商品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一觀點。但是,該教材對相關內容缺乏深入剖析與論述,容易引發高中生認知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困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論述邏輯而展開的,脫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單純強調某一結論,不利于學生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商品價值的形成和構成是學界長期爭論的經濟學理論焦點之一。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勞動力作為商品生產主體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是多元的,僅把商品價值歸因于勞動就難以理解商品的本質。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知識和認識社會經濟生活的本質,就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導向編制框架、設置內容;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僅僅是介紹當前經濟學界形成共識的內容,就可以簡單地對某些觀點做一般性知識介紹。顯然,《經濟生活》在勞動價值論內容介紹方面傾向于后者,這容易使高中生對商品價值量的度量、勞動時間的計量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價格對應等問題產生疑惑,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解答學生的疑問,最終影響了高中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系統認知。三是教材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的內容呈現與理論體系的系統性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首先介紹貨幣的起源和基本職能,是因為學生對經濟生活的感受與認識是以貨幣或錢物的使用為起始的。教材的這個開端雖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知興趣,但是與經濟學一般理論體系的起點存在較大差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商品分析入手的,進而圍繞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逐步展開,深入發掘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屬性。《經濟生活》教材沒有從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出發,而是從學生身邊的經濟生活現象入手展開論述,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卻因缺乏理論邏輯的支撐而導致知識呈現碎片化。四是教材內容相對單調且與高職課程存在一些重復。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維敏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愿意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特別喜歡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新動態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但是,高中政治課教學難以將學生的良好愿望與課程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教師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原有的課程安排講授教學內容,而有些內容往往滯后于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也難以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知識內容的相對滯后,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無法滿足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由于部分內容在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教學中已經有所介紹,高職生在學習思政課時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大大削弱了學習實效。

二、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教學內容銜接上的困惑

查看全文

企業管理中經濟數學思想

一、經濟學與數學

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優化配置及其社會經濟關系的一門科學,經濟數學是一種嚴密、精確、實用的思維工具,是一門用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問題,以解決稀缺資源如何優化配置的科學。基于資源存量與流量的可度量性,為了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效率更高,經濟必須借助于數學。經濟活動的實踐證明,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量,并且在經濟發展中運用數學的程度與數學本身的發展密切相關。盡管數學的概念和結論極為抽象,但是它們都是從生產實踐來的,并且能在其他學科中、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得以廣泛應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應用數學來發展現實世界的這種可能性根源在于:數學從這個世界本身提取出來,并且僅僅表現這個世界所固有的關系的形成部分,因此能夠一般地加以應用。

由于現代化生產發展的需要,經濟學中定量分析有了長足的進步,數學分析、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微分方程等已引入經濟學,出現了數理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經濟控制論等分支,這些新分支統稱為數量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觀經濟過程的數量規律,以便用來指導客觀經濟實踐;在經濟應用數學中,“成本函數”、“收益函數”、“需求函數”和“供應函數”等,得到廣泛的應用,把“二次函數”和“分式函數”擴展為“多項式函數”和“有理函數”,并用它們構造了總成本函數、收益函數、利潤函數、庫存總量函數、邊際函數等。所有這些函數思想在大學的應用數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利用,并且與現代企業經濟管理相結合,集中體現了經濟數學思想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以下論述中我們針對企業管理的特點,重點闡述企業管理中的若干經濟數學思想,以求對企業管理實務工作者有所裨益。

二、企業管理中的若干經濟數學思想

在企業管理中,成本利潤、收入需求、價格等經濟量是決策中必需考慮的因素。為了達到利潤最大、成本最小、價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產量、最佳銷售量,最佳銷售價格,這常用到求函數的最大、最小值問題,即經濟學中的最優化問題,其實質就是求得能夠使目標函數達到極值時的選擇變量的代數值。

1、成本與利潤函數

查看全文

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在不斷加快。為適應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小制造企業逐漸對企業自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企業加強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綜合競爭能力。本論文從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方面出發,闡述了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對于中小制造企業的意義,同時介紹了當前階段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了加強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的措施,旨在幫助中小制造企業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加強措施

一、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的意義

為提高中小制造企業自身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時加強中小制造企業與社會經濟之間的聯系,中小制造企業逐漸創設并執行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制度。當前階段,我國市場經濟主要發展的趨勢是實現企業的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即企業需要將從社會獲取的社會資源在經過一系列加工合成后的生產產品服務于社會本身。而企業為尋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則需要對企業自身的市場資源進行優化利用,降低企業在生產階段對自然、社會環境的影響力度。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優化自身社會資源的有效途徑則是通過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來實現,提高中小制造企業的資源管理效率以及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監督力度,使企業的運營成本逐漸降低,提高企業的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

二、中小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存在的弊端

1.成本核算與管理內容不完善

查看全文

經濟學科建設發展管理論文

一、中國高校不可忽視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家立足于中國現實,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中國經濟的許多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至今還未被系統地引入中國高校的教學中,目前國高校經濟學院系開設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又有中高級之分)、制度經濟學、甚至發展經濟學等等還都是舶來品,并且中國經濟學(本文所講的中國經濟學,主要指高校開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等課程)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還具有下降的趨勢,有些高校的經濟學院系甚至取消了這方面的教學。一些多年從事《資本論》和社會主義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也紛紛改行,從事西方經濟學或應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已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經濟要真正走向世界,同國際接軌,社會主義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了。因此,作為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西方經濟學是無國界的,對中國也是通用的,沒有必要創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在中國高校開設中國經濟學。筆者對此深為憂慮。我認為,適應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需要,不僅要引來舶來品、加強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而且也要堅持和加強中國經濟學的教學。與自然科學不同,任何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學都是對特定的、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經濟實踐活動的概括和總結,并為特定的具體的社會經濟服務。西方經濟學是在西方社會經濟制度與歷史文化背景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并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服務的。中國現實的經濟制度、基本國情、文化傳統等都是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并且中國經濟將來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何種階段,都不可能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完全一樣。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學家必須對中國社會經濟活動的實踐進行研究和總結,尤其是要對中國現階段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概括和總結,創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以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踐。不可否認,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不論從歷史發展的縱向看,還是從不同國家的橫向看,都有其內在的聯系和共同的規律。因此,西方經濟學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及其分析問題的方法,都可以為我所用。正因為如此,中國高校要開設西方經濟學。但西方經濟學要真正為我所用,必須結合我們的實際進行消化和吸收,融入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換句話說,外來理論只能當作肥料,中國經濟學惟有禮根于中國土壤,才能茁壯成長。因為如上所述,中國現實的經濟制度、基本國情、文化傳統等都是與西方經濟理論假定的前提嚴重錯位的,脫離文化、歷史、制度、國民心理等背景的理論移接,必然會出現“水土不服”。實際上,即使是資本主義社會,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同一階段的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經濟理論。從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主義、一直到當代的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等種種理論,都是為不同階段的資本主義服務的。現實“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奇跡‘和問題已給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難解之謎’,對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呼喚”(注:谷書堂,劉占軍:《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之重建》,《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于光遠、董輔réng@①主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歷史機遇和肥沃的土壤”,“中國經濟學必將成為現代經濟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注:黃泰巖:《中國經濟學與經濟學中國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一談到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有人總是以傳統的經濟學嚴重脫離實際、學而無用、不成體系為由否定它,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20年來,由于實踐的推動,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和許多經濟理論工作者的艱苦探索,中國經濟學的內容和體系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尤其是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創新。現在我國高校編寫的中國經濟學教材,如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蔣學模主編的《高級政治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編寫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系列教材》等等,都吸收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理論研究的新成果,無論在內容上還是體系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已根本不同于前蘇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教科書(只是這些教材還沒有被高校普遍采用,因為高校還沒有統一的這方面的教學要求和大綱)。當然,中國經濟學還面臨著較大的改革任務,尤其是要創建出科學的完善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取消這方面的教學,等到統一的完善的體系建立之后再開設這門課。中國目前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踐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中國經濟學的指導,中國目前應用經濟學的改革和發展也急需中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及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的水平、鑒別是非曲直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更需要中國經濟學。因此,在我國高校必須重視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始終堅持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及其內容體系,以不斷加強中國經濟學的地位。二、加強中國經濟學基礎學科地位之斷想1.理順中國經濟學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關系首先要理順中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關系。在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中國經濟學等同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受蘇聯教科書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及西方經濟學的引入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其他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基礎地位在日益弱化,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學地位,有人一直在嘗試打通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重構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使“兩張皮”能融合起來,但結果成效甚微,不僅很難實現兩者邏輯體系的一致性,而且又使《資本論》的邏輯體系支離破碎。我認為作為《資本論》壓縮本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同西方經濟學一樣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體系,應獨立出來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設;以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為主要內容,重構中國經濟學內容體系。這樣,中國高校的理論經濟學主要可并列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等。這有利于加強中國經濟學的教學和理論經濟學的地位。在目前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有些經濟學院系取消了中國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教學,用鄧小平理論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甚至用時髦的應用經濟學或管理學取而代之。我認為這是不妥的。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我國高校“兩課”教學中,必須開設鄧小平理論,但不能用鄧小平理論取代中國經濟學。鄧小平理論是涵蓋經濟、政治、科學、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等多方面的科學體系,對多種學科和專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與中國經濟學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即使是鄧小平經濟理論也只能是中國經濟學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不能等同或涵蓋中國經濟學的全部內容。中國經濟學應該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實踐中不斷提出的新問題進行創新性研究,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也不能取代中國經濟學。從目前已經出版的一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教材看,都是以分析市場經濟運行為主的,而中國經濟學不僅要分析經濟運行,還要分析經濟制度、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等。并且中國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分析,也不同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它們之間是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其他應用經濟學更不能取代中國經濟學。中國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經濟學,其主要功能并不是直接用來解釋具體經濟問題,而是為各種應用經濟學提供理論和方法論基礎。2.拓寬中國經濟學的對象有人針對傳統經濟學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嚴重脫離實際等狀況提出,要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傳統觀念,要把生產力、人與物的關系作為中國經濟學的對象。我認為,傳統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之所以出現枯燥無味、脫離實際等狀況,其深層原因并不是研究生產關系的問題,而恰恰是對生產關系研究不夠。這表現在:第一,馬克思認為,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關系是具體的、歷史的,經濟學應當從現實的、實際的社會關系出發來研究社會經濟現實,包括自身的概念。而傳統的經濟學不是研究現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而是脫離國情、教條主義地宣傳和論證馬克思所設想的建立在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優越性。第二,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從橫向看,它寓于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體現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從縱向看,它是多層次的,既包括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本質關系,又包括生產關系具體實現形式的經濟體制等。而傳統的經濟學只是孤立地抽象地強調生產關系的本質,忽視了對現實生動的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和經濟運行的分析和研究。第三,傳統的經濟學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狀況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把“一大二公三純”作為衡量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標準,從而導致在實踐中大搞所有制升級和窮過渡,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我認為社會生產關系作為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和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形式,必須有專門的學科來研究,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需要一門從總體上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這個任務只能由中國經濟學來承擔。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證明,不研究和不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規律,不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就會犯“左”和右的錯誤,就不能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當然,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并且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密不可分,因此,中國經濟學也要研究生產力。

查看全文

體育定位經濟學論文

1.體育經濟學概述

1.1體育經濟學認識分析

體育經濟是以發展體育事業為根本目的的,體育經濟學是圍繞體育事業發展的各種現象、問題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聯系;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等體育實踐的特點和一般規律;人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習慣對體育市場、體育消費的影響等等;體育資金的有效利用、體育行業的投資與收益等。提高各種投資在體育實踐中的收益,使投資的效益最大化。我國的體育經濟學研究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績。第一,隨著體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體育經濟研究者的付出,我國體育經濟研究收獲了一大批優秀成果,包括體育經濟學相關專著的發表,體育經濟學相關學刊的發展等。第二,體育經濟學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第三,高校對于社會經濟學人才的培養為社會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積極的促進了體育業的發展。當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社會在發展、體育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在不斷的擴展,只有理論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才能適應體育經濟的發展現狀,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指導。

1.2體育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在體育經濟學發展前,我國的體育業發展相對滯后,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無足輕重。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健身娛樂、體育競技觀賞等的興趣日益濃厚,形成了迅速膨脹的消費市場,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體育服務業的發展拓展了第三產業的領域,,使社會產業布局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體育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的第二產業發展,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制造了更多的機遇。同時,體育經濟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就業的實現。并促進了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體育經濟學的核心理論

查看全文

勞動經濟學在經濟的意義透析

勞動關系問題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之一。勞動力問題的研究,不僅正在趨向經濟學研究當中,而且勞動經濟科學理論已日益成為我國制定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的主要依據。在當代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家經濟正在向世界經濟轉化,做為一種發展趨勢。都將進人世界經濟活動的大競賽、大角逐之中,二是對即將到來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使所有國家都有一個迎接挑戰、縮短距離,讓自己的經濟發展能夠在新的起點上騰飛的嚴峻問題。影響這兩個挑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經濟學角度看,主要是看有沒有一支高科學研究、高技術開發、高生產效率的現代化高素養的勞動人才大軍。國際經濟的爭奪看上去是市場的爭奪。而實質上是勞功人才的爭奪。勞動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已經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的新價值觀念。各國政府為此都加強了智力投資,積極地改善和提高勞動力素質。同時,他們越來越認識到:有一支現代高素養勞動人才大軍是基礎,而建立和形成一種適宜的勞動關系是條件,沒有這種相宜的勞功關系,再高素養的勞動力也不會形成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甚至反會導致勞動力經濟的萎縮。

而沒有勞動的經濟活力,也就沒有整個經濟社會的生機。可見。勞動經濟問題,勞動關系的處理,涉及到人們的一生,影響著勞動者的現在與將來的活動。這就在客觀上,使人們漸漸地、然而又是極深刻地發現,一個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大半取決于它在處理勞動力及其勞動關系時取得成功的程度,并愈加感覺到對于社會勞動關系的建立、發展,社會勞功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勞功者收入分配,勞動經濟環境、條件等一些重大勞動經濟問題,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科學的方法來加以解決和改善。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生產活仗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勸,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都有一個合理組織勞動者的勞功,通過勞功,生產出產品或是提供勞務,以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在客觀上,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下,國家都要履行其經濟職能。通過制訂相應的經濟、社會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分配社會勞功。比如建立什么樣的勞功關系,讓勞功者以怎樣的方式與生產資料結合,勞功過程及其勞功協作如何組織與分工,實行何種勞功報酬分配原則,制定怎樣的制度、規則、紀律來處理相應經濟關系等。這一切工作都是首先通過制定各種經濟的社會的政策表現出來。而這些政策制訂的理論依據,則主要是來自于勞功經濟研究的成果,來自于勞功經濟理論科學原理。社會實踐表明,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尤其是關于勞動力、勞功組織方面的經濟、社會政策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每一個勞功者的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及其發揮的程度,從而直接影響到生產勞為的經濟社會效益的高低。所以,在理論上,不僅經濟學家們稱勞動經濟學是極有價值的、實證性的政策科學,在實踐上,任何一個國家也都歷來十分重視勞功力問題、并把它作為制訂和完善各種政策的基礎和依據。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曾經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建立的國家,稱之為“勞動共和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理論體系,又是建立在對勞動問題的研究基礎之上的,并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社會主義國家研究勞動經濟學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研究勞動經濟現象,解決勞動方面的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大的優勢。我們正是通過對社會主義勞動經濟科學的研究,發展和完善著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堅持著社會主義道路,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前進。

在我國。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勞動問題和勞動經濟研究,勞動問題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不斷增長。無論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實施。無論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的完善,還是具體經濟體制改革內容步驟的推進,勞動問題都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歷屆黨代表大會的決議和報告等文獻里,以及黨和國家的高層領導的講話中,都不止一次地強調解決勞動方面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和新的經濟運行機側的確立,為勞動經濟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一些重大的難度較高的勞動經濟問題都得到了較好的處理。但是,也應看到,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及其困難仍是繁多復雜的。如由于勞動力數量多與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矛盾,造成的持續的勞動就業壓力問題,由于人口多,實行“低工資、多就業”,造成的勞動效率、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由于勞動生產率低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慢,造成的平均工資水平低、保險福利難以明顯改善的問題,等。勞動經濟問題直接涉及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對這些問題要從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立場出發,充分利用我們研究勞動經濟問題的優勢與社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勞功問題的實際,積極地、逐步地加以解決。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隨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正在走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每一種新的社會生產方式都是建立在特有的勞功的社會性——勞動關系基礎之上的。因此,在今天,正確認識和研究勞動經濟學的經濟學地位與學科意義,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勞功經濟科學,就成為非常迫切重要的課題。沒有系統的、科學的勞動經濟學理論知識體系,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勞功經濟問題的有效處理,而勞動經濟理論研究的滯后性,又往往會影響到經濟體制改革,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實質性進展。

查看全文

教學改革創新與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意義

經濟學是考察社會經濟現象、行為及其規律的學科,而計量經濟學則是揭示經濟學理論所考察的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數量規律。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與應用能力,關鍵取決于能否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理解經濟現象,能否構建恰當的經濟模型,能否準確進行參數估計與模型檢驗,使研究結論客觀反映經濟規律,進而為政策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目前,雖然計量經濟學已被列為高等院校經管類各專業的重要課程,但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進一步培養好計量經濟學人才任重道遠。為更好提升學生學習和應用能力,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計量經濟學人才的培養。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重在培養學生基于經濟學理論觀察社會經濟現象,勇于提出問題。譬如,在研究通貨膨脹時,學生應回顧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等通脹形成機制,思考這些理論能否解釋現實。以始于2009年下半年的通貨膨脹為例,顯然,每個人都經歷與感知到了該輪通貨膨脹對自身的影響,企業家感覺到原材料上漲,居民感覺到菜價上漲,學生發現食堂飯菜價格上升。對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來說,首先要思考此輪通脹的原因與貨幣供給過多是否相關,進而要思考此輪通脹與過去通脹是否存在相同特征。教師要將這些問題引入課堂,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與研究社會經濟現象,這實質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與研究計量經濟學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教學是引導學生應用經濟學理論理解經濟問題的過程。由于社會經濟現象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對同一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存在不同的看法。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發展日新月異,這種快速的知識更新使得師生需要不斷學習與研究。此外,經濟現象本身也伴隨經濟體制、運行機制與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發生復雜變化,對這些日益復雜的現實經濟現象的深入考察,也考驗著我們運用計量經濟模型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經濟現象及其背后的機制,重在能否正確應用計量經濟學。仍以通脹現象為例,學生可能首先聯想到的是貨幣需求函數,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廣義貨幣(M2)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觀察,M2增速于2009年起快速下降,但與此同時,通脹卻表現出持續上漲的態勢。該現象提醒我們,若以非線性貨幣需求函數建模,則可以揭示通脹與貨幣需求間的復雜關系。為此,適時引導學生針對我國特定的數據,探索性研究通脹與貨幣需求間的復雜關系,能夠培養其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