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經濟管理類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01:26: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林經濟管理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林經濟管理類新型教學模式創建
總書記2006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從教育這個源頭抓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特別強調“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非常明確地突出了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中的重要地位。農林經濟管理(以下簡稱農經專業)是各農業高校均設立的本科專業。面對農村地區和農業領域發展對農經人才的需求,各高校也非常重視對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完善,以使學生能更好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更好地服務“三農”。但從農經專業實踐教學實際運行看,教學仍缺乏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不能滿足國家、社會對農經人才專業能力的需求。在這種形勢下,探索行之有效的農經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經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一)農經專業實踐教學概況
我國目前共有農林高校39所。從各高校農經專業學生培養計劃看,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山東農業大學農經專業為例:學生四年應修滿179.5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環節總學分為34.5學分,占總學分的19.2%;實踐時長為27周,折合為1個半學期;實踐形式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涵蓋了軍事、勞動、讀書、調研、課程論文、第二課堂等12個環節;實踐地點包含校外與校內,其中校內實踐側重于實驗室教學,校外實踐由基地教學和學生自擇實習單位完成;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融合了較多主體,有團委學工、專業教師、實習單位等。總體來看,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靈活多樣,可保證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廣泛性。
(二)農經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運行模式
1.實驗教師指導的實驗室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應用于專業實踐,即針對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由實驗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實驗項目,在實驗室中輔以計算機技術完成實踐。該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應用和實踐,增強學生對各專業技術課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將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轉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2.自主實習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主要用于畢業綜合實踐,這也是實踐教學中歷時最長、學分最高的活動。該模式倡導的是畢業論文導師指導的開放式實習。畢業生在導師指導下,確定論文選題,自擇實習單位,定期向導師匯報實習情況,并積累實踐資料;畢業實習結束后,通過上交實習材料證明實習過程,通過畢業論文寫作與答辯獲取相應學分。3.校內實踐與基地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應用于綜合教學實踐中。學生首先要在實驗室中進行模擬實驗,對實習內容進行充分理解和吸收,而后由專業統一組織赴教學基地進行實踐,增強對實習內容的認知和應用。不過受多種因素的限制,現有的基地實踐一般只能是“走馬觀花”的參觀式學習。4.自主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應用于第二課堂與創新活動以及各課程論文寫作等環節。該模式旨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專業認知和應用能力。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改革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就業需求課程體系改革
論文摘要:從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變化入手,總結了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現行的專業課程體系部分課程已不能適應畢業生就業需要。針對目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進程中較早設置的專業,作為農業經濟和農業企業管理相結合的本科專業,為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從外部條件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從專業內部來講,培養目標決定了專業的特色與定位,而培養目標的實現又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所以,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而服務,其合理性最終取決于是否滿足對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基于此,試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需求的變化來探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就業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日趨嚴峻,以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畢業生就業單位、畢業生就業率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變化
林業經濟的產生及歷程淺析
二戰以后,特別是五六十年代,隨著環境問題的突現,促使林業經濟學科在研究林業生產和貿易經濟的同時,發達國家開始把注意力逐步轉向森林生態系統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如美國的《森林資源經濟學》(G•魯賓遜•格雷弋里著;許伍權等譯。《森林資源經濟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的《現代林業經濟論》(鈴木尚夫編著;陳陸圻等譯《現代林業經濟論》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年版),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國林業經濟管理學科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40年代,朱江戶和王長富等老一輩林學家將國外林業經濟思想帶入國內,并在農林院校開設林業經濟及林政學等課程,使得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開始了中國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林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對林業經濟研究及林業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長,推動了學科發展。早在1955年,蘇聯林業經濟專家(謝•瓦•馬雷歇夫)在我國東北林學院(現為東北林業大學)開辦了林業經濟研究生班和教師進修班,為我國培養出第一批本學科的教師,形成了本學科的骨干隊伍或創業者。由于教學改革的需要,當時我國成立的北京林學院(現為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學院和南京林學院(現為南京林業大學)都選拔了少量年輕教師到農業經濟學科方向進行學習,而后又都集中到東北林學院培訓學習(張建國,2004)。1957年,張建國先生試編了第一本林業經濟學教材。20世紀60年代,北京林學院和東北林學院相繼招收了林業經濟本科生。林業經濟管理學科以林業生產關系和林業計劃經濟管理作為核心,以林業生產組織作為主體內容,并受到計劃經濟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變革及林業發展催生了新一輪林業經濟研究高潮,林業經濟管理學科也得到較大發展。北京林學院、東北林學院、南京林學院和福建林學院(現為福建農林大學)相繼在本科生培養的基礎上,招收了碩士研究生(張建國,2004)。1979年創辦《林業經濟》期刊,1980年中國林業經濟學會成立;1981年,中國林業經濟學會與福建林學院聯合主辦《林業經濟問題》期刊。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張建國先生主編出版《中國林業經濟問題》(1985),廖士義先生主編出版《林業經濟學導論》(1987),東北林業大學主編出版《林業經濟學》(1987)。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版了一批教材和論著等理論成果。就教材而言,包括謝家祜先生主編的《林業經濟管理學》(1995),張建國先生主編的《中國林業經濟學》(1996),邱俊齊主編的《林業經濟學》(1998)等。在諸多論著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包括張建國先生出版的《現代林業論》(1995),雍文濤先生出版的《林業分工論》(1992)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通過教學改革,撤銷了林業經濟專業而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研究生培養上,按新的學科劃分體制,新建了管理類“林業經濟管理”則作為“農林經濟管理”的二級學科(張建國,2004)。進入21世紀以來,學科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得以進一步豐富。其中,高嵐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林業經濟管理學》,祝列克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林業經濟論》。上述學科成果繼承了以往林業經濟學精華,結合了我國林業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對林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體系結構等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和探索,也推動了學科發展。目前,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學校都設立了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部分學校還獲準設立了農林經濟管理博士一級學科點,每年獲取林業經濟管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數百人(謝屹等,2007)。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學科于2007被列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隨著新世紀中國社會經濟及林業快速改革與發展,特別是現代林業建設的開啟,如何結合相關科學發展,特別是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構建和發展新的林業經濟學理論體系,指導中國現代林業發展已成為林業經濟學科發展的當務之急。
本文作者:高祥工作單位:汪清林業局
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
摘要:隨著新農科建設的逐步推進,新時代高校農業教育改革推動著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的調整。本文結合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與教學經驗,分析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運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新形勢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特點與創新措施。
關鍵詞:新農科;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實驗室;教學質量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新農科”建設,指出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產學研協作,深化農科教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建設一批適應農林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涉農新專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農林專業。”2019年,以“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為主題的一系列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教育部提出了安吉宣言、北京指南和北大倉行動的新農科建設三部曲,對新農科的建設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和系統研究。因此,各類高校的農科專業需依托與新農科建設相關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現有課程設計、實驗實踐教學及就業方向的培養等進行改革與創新。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很寬泛的大類,幾乎涵蓋了所有涉農經管類人才的培養范疇,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發展路徑是面向涉農產業未來發展需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學科的滲透而轉型、改造和升級成為新型農科專業。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根據新型農科專業發展需求,重新規劃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本文以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為例,探討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模式、改進思路和創新措施。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內涵
綜合學者研究觀點,“新農科”內涵根本點在于“新”上,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出的一個高等教育的新方向。“新農科”的本質屬性依然是農科,相較于傳統農業,新農科背景下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新的特征:1.新農科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培養,以農業學科為核心,交叉融合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及社會科學等學科,拓展傳統農業學科的內涵,多學科相互滲透,深度嫁接,形成新的學科增長極;2.新農科建設堅持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為理念,注重培養科學基礎厚、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寬,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實用技能型的新型農業卓越領軍人才。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是高等農業教育融入產業技術革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謀劃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傳統農經學科的升級改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兼具人文精神與以信息技術、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知識范疇的科學素養基礎上擁有思考力、行動力、創新力以及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
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對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基于此背景,我國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于20世紀80年代恢復和重建,經過30多年的整合優化與提升,人才培養的水平逐步提升。然而,從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部門公布的就業數據卻發現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近兩年(2012、2013)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名單中其中一個就是公共管理類專業,同時公布的還有全國32個省市的就業率較低本科專業名單,其中有11個省的名單中包含有公共管理類專業。與此同時,上海市教委在2012-2014和2016年也都公布上海市本科預警專業,其中2012、2013、和2016年的本科預警專業名單中都包含有公共管理類專業。當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受到社會環境、就業心理諸多方面的影響,但上述數據也反映出當前我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一種必然選擇。
二、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歷程
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是伴隨著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而演進的。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重建之后蓬勃發展,隨之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一些高校開設,師資隊伍和招生規模都不斷擴大,并取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首次增加了管理學門類,作為11個專業學科門類之一,在管理學門類下設5個二級類和18個專業。其中公共管理類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和土地資源管理,共4個專業。由此,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正式獲得社會的認可,成為了各高校普遍開設的專業,不僅在綜合性院校,在一些專用性院校如理工、財經、農林、醫藥等院校也都開設了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在1999-2009年十年間,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開設院校增加上百所。2009年,我國有472所院校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有321所高校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有143所院校開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還有82所院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2年為了更加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教育部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對1998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修訂后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在1998年專業目錄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基本專業——城市管理,同時對在十年間各校新增設的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國防教育與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等專業統一合并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將公共政策學和行政管理合并為行政管理。新版本的專業目錄更加規范,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更加明確。但是在2012年之后,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發展卻遭遇到危機,學生就業難、社會認可度低等問題凸顯,于是部分高校在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設置和招生規模上進行了控制或調整。截止到2018年,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開設院校分別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468所,行政管理專業387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150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89所。總體來看,在2009到2018十年間,公共管理類的招生規模并沒有較大的增加,甚至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開設院校數量出現了減少,由此不得不引起我們隊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反思。
三、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總結當前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現狀,發現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設置不規范。我國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目錄中新增專業,而此時國家為了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1999年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多高校實施了擴招。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也是在這個階段蓬勃發展起來。然而,當時很多高校并沒有充足的公共管理師資和學科平臺,往往都是依托原有的基礎而設定,如依托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或醫學等學科,也因此出現各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方向不一的現象。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在師范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偏重教育管理方向,在醫學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偏重衛生事業管理或健康管理方向,在農林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偏重農業經濟管理,在財經院校的偏重經濟管理,在綜合院校則偏重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或社會學等方向。此外,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特色和方向不夠鮮明和獨立。公共管理學隸屬于管理學學科,但教育部在1998年的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授予的學位包括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行政管理可以授予的學位為管理學或法學,土地資源管理可以授予的學位為管理學或工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可以授予的學位為管理學,這就導致各高校在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多種多樣的培養方向,非常不利于公共管理類本科學生的就業。在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教育部門和各高校逐漸認識到該問題,在2012版的本科專業目錄中進行了調整,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可授予管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以外,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和城市管理專業都只能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在2012年教育部規范了公共管理類本科目錄之后,各高校也在逐步調整,逐漸明確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二)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當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結果與社會需求不契合。根據“公共管理類”專業名稱來看,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就業方向應當是公共管理部門也就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但是從歷年國家公務員和各省公務員的招考中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類畢業生可報職位數與招考人數比例都較低。與此同時,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在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也非常低。筆者所在的山東省某醫學院校2015-2017年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別為考取研究生占30%,考入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占10%,其余60%均在各級各類企業中就業。有學者調查廣東省五所高校為例,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有70%集中在企業和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任職的就占10%左右。因此,以培養在政府和事業單位等從事公共管理工作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公共管理類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并不高。(三)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核心競爭力不足。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核心競爭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從上述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就業方向有三類分別是考取研究生、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應聘到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營銷、文秘等工作。分析三個方向,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競爭力都沒有優勢。首先,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錄取,因為大多數學校公共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招考的專業課不考數學,這就有很多數學基礎略差的其他專業學生報考,于是出現錄取分數偏高現象,比如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中公共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的錄取分數線都較高,甚至有些院校達到380分。其次,在公務員招考中招收公共管理類畢業生的職位往往沒有單獨設置公共管理類一個專業要求的,很多是都是同時注名若干專業如公共管理類、中文、經濟學、法學、新聞學,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的替代性較高。再者,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去企業應聘往往應聘管理培訓生、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文秘、市場營銷等職位,而這些職位均有相近的專業畢業生參與競爭,這就導致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畢業生處于劣勢。(四)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社會認可度低。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招收學校日益擴大,但是社會對公管理類專業的認可度并不高,如每年各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第一志愿報考率都較低,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率甚至為零,很多學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都是通過調劑錄取。由于不是自選志愿,導致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認可度較低。湖北省某高校對公共管理類學生調查發現有45.82%的學生曾希望能夠轉到其他專業,但由于轉專業政策限制,轉專業比例較低。而安徽某高校在2013-2015年期間公共事業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轉出本專業的人數均占到當年專業錄取人數的30%以上,有年度甚至達到50%。而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來自于更多來自于社會及家人的認可度,即使入校后對本專業的認可度仍未提升。
公務員考試錄用專業分類指導目錄
為規范我省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中招考機關設置專業條件,方便報考,經研究,試行本專業分類指導目錄。凡招考職位有專業要求的,均按照下列專業分類設置,超出本專業分類指導目錄以外的,可經過公務員主管部門同意后另行設置專業分類要求,或在相關專業要求中予以注明。報考者在報考過程中對專業資格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向招錄機關、公務員主管部門申請復核,或在報名網絡中通過“申訴通道”申請復核。本目錄由省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1.哲學、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哲學、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政治學、國際政治、行政學(管理)、外交學、國際文化交流、政治經濟學、國際事務、思想政治教育、黨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
2.公共(行政)管理類:衛生管理類、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公共關系、土地資源管理、國防教育與管理、勞動關系、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監察)、社區管理、村(鄉)鎮管理、農村行政管理、社會福利事業管理、涉外事務管理、行政管理辦公自動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專業公共行政管理、文化產業等各類產業管理、航運管理等各類交通運輸管理、自然保護區等各類保護區和開發區管理。
3.衛生管理類:衛生監督、衛生信息管理、公共衛生管理、醫學文秘、醫院管理。
4.社會學類:社會學、應用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女性學、倫理學、人類學、人口學(工作)、社會工作(含司法社會工作方向等)、社會管理、社區服務(管理)、社區康復、家政學(服務)、老年服務(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
5.經濟管理類:經濟學類、財政稅收類、金融類、會計與審計類、管理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工業經濟、工程管理、項目管理、土地管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市場開發、市場營銷教育、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投資(學)、(企業)人力資源(人事)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涉外旅游、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物流管理、國際貿易、貿易經濟、工業外貿、國際商務、商務策劃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資產評估、商品學、產品質量工程、國際企業管理、飯店(賓館、酒店)管理、(企業)理財、林業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國際工程管理、國際市場營銷、商務管理、醫藥營銷等各種專業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證券投資與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電子商務、經濟信息管理、經濟管理(學)、勞動經濟、農村區域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經營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鄉鎮企業管理、建筑工程營造與管理、國際文化貿易、網絡經濟(學)、體育經濟、海洋經濟、農業經濟、運輸經濟、勞動經濟、投資經濟(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或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公務員考試錄用指導目錄
為規范我省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中招考機關設置專業條件,方便報考,經研究,試行本專業分類指導目錄。凡招考職位有專業要求的,均按照下列專業分類設置,超出本專業分類指導目錄以外的,可經過公務員主管部門同意后另行設置專業分類要求,或在相關專業要求中予以注明。報考者在報考過程中對專業資格審核結果有異議的,可向招錄機關、公務員主管部門申請復核,或在報名網絡中通過“申訴通道”申請復核。本目錄由省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1.哲學、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哲學、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政治學、國際政治、行政學(管理)、外交學、國際文化交流、政治經濟學、國際事務、思想政治教育、黨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
2.公共(行政)管理類:衛生管理類、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公共關系、土地資源管理、國防教育與管理、勞動關系、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監察)、社區管理、村(鄉)鎮管理、農村行政管理、社會福利事業管理、涉外事務管理、行政管理辦公自動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專業公共行政管理、文化產業等各類產業管理、航運管理等各類交通運輸管理、自然保護區等各類保護區和開發區管理。
3.衛生管理類:衛生監督、衛生信息管理、公共衛生管理、醫學文秘、醫院管理。
4.社會學類:社會學、應用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女性學、倫理學、人類學、人口學(工作)、社會工作(含司法社會工作方向等)、社會管理、社區服務(管理)、社區康復、家政學(服務)、老年服務(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
5.經濟管理類:經濟學類、財政稅收類、金融類、會計與審計類、管理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工業經濟、工程管理、項目管理、土地管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市場開發、市場營銷教育、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投資(學)、(企業)人力資源(人事)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涉外旅游、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物流管理、國際貿易、貿易經濟、工業外貿、國際商務、商務策劃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特許經營管理、連鎖經營管理、資產評估、商品學、產品質量工程、國際企業管理、飯店(賓館、酒店)管理、(企業)理財、林業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國際工程管理、國際市場營銷、商務管理、醫藥營銷等各種專業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證券投資與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電子商務、經濟信息管理、經濟管理(學)、勞動經濟、農村區域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經營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鄉鎮企業管理、建筑工程營造與管理、國際文化貿易、網絡經濟(學)、體育經濟、海洋經濟、農業經濟、運輸經濟、勞動經濟、投資經濟(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或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研究
[摘要]本文以提升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質量為主線,對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究。針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現狀,調研了同類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現狀。接著筆者采用調查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深入分析了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從專業建設指導、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優勢專業群建設、專業建設質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對策及建議,以期能對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專業建設;對策
研究思路與方法
筆者根據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及工作研究需要,確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筆者以提升專業建設質量為主線,以“現狀分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研究思路,對調研的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一是現狀分析。分析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背景與現狀,主要是對調研的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現狀進行分析。二是找出問題。通過調研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再結合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找出了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三是分析問題。本文采用調查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分析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以期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四是解決問題。通過對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深入分析,從經濟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專業優化調整、專業群建設、專業質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對策。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比較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科學研究法對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進行研究。一是比較研究法。本文對部分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的調研,通過比較研究,概括出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經驗。筆者采用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橫向比較主要對比分析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的現狀,并對其成功經驗進行歸納與總結;縱向比較則是分析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歷程,總結前期專業建設的實踐經驗,以期能為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二是調查研究法。通過走訪調查,對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進行調研,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進行梳理,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礎材料。三是個案研究法。筆者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個案,分析其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中的一些具體情況,通過對建設現狀和建設規劃的分析,總結出了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現狀與背景分析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的學科專業定位是:以工學類和藝術類專業為主體,以管理類和教育類專業為兩翼,以服裝類專業為特色,工、藝、管、經、教多科類專業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以學校的學科專業定位為遵循,立足陜西,面向中小企業進行專業設置,以管理學為主,形成經濟管理專業群,管理學和經濟學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立足一線,為地方經濟建設、服裝行業和社會發展服務,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型人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成立于2012年,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2002年電子商務專業招收首批高職生,2011年市場營銷專業招收首批本科生。2007年學校接受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20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經濟管理學院現有市場營銷、會計學、物流管理、財務管理、金融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是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的優勢專業,具有一定的規模,發展比較穩定。會計學專業是校級“一流專業”。本科專業中,除金融工程專業屬于經濟學專業外,其余4個專業都是管理學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發展穩定,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規模逐漸增多,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數量則下滑較為嚴重。經濟學科只有金融工程一個本科專業,對學科體系支撐不足,需要申報新專業來拓寬這一學科。目前正在申報本科新專業——數字經濟專業,專業申報的前期調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工作已經完成,新專業申報材料通過學校驗收,已正式上報。經濟管理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現有實驗室11個,實驗用房總面積為1532平方米,實驗設備1608臺(套),設備總值911.98萬元。實驗教學中心被批準為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問題分析
通過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等應用型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現狀的分析,發現其盡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1.專業建設指導力度不夠應用型高校大多設置院系專業建設的領導機構和指導機構,但多數高校的上述機構作用發揮有限。大多數院系領導對專業建設工作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依賴和等靠學校的思想較為嚴重,加之經費和精力投入非常有限,專業建設有規劃但卻往往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2.專業結構有待優化調整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開設的5個本科專業中,市場營銷、會計學、物流管理、財務管理等4個專業屬于管理學專業,金融工程專業屬于經濟學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發展較為穩定,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生規模緩慢增長,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數量下滑較為嚴重。目前,經濟學科只有一個本科專業,對學校的學科體系支撐不足。在管理學專業中,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專業都屬于傳統專業,招生較為困難。總之,從專業設置和專業發展現狀來看,專業結構需要及時進行優化調整。3.專業群建設需要加強經濟管理專業群已經形成,專業群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目前,經濟管理專業群已經提出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初步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研究。通過與京東、長城證券等企業合作,建設了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總體來看,經濟管理專業群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實踐教學基地的開放共享水平還不高,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研究還不夠深入。4.專業建設質量有待提升陜西服裝工程學院于2011年開始舉辦本科教育,經過10年的學習和總結,逐步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及修訂指導意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及修訂以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寫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嚴格流程管理,各個環節工作到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化、合理化水平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但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的數量不足。學校在經濟管理專業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獲批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建設校級“一流專業”1個、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培育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7門,但高層次的專業建設成果偏少。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
摘要:管理類高校教師對于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高,針對管理類高校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雖然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管理實踐以及大多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只是流于形式這些方面,從教師自身和校方支持兩方面提出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策略:建立教學目標,樹立合作意識,尋求校企合作,搭建教學網絡平臺,引進模擬系統以及信息化教學的使用等,更好的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人才培養
1引言
面對人才緊缺的市場環境,尤其是高校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的情況,很多企業存在招不到滿意的人才這樣的困擾,同時諸多高校畢業生也存在就業困難等的問題。根據諸多省市2018年度人才市場分析報告可以看出,在人員供求方面很多專業存在著不小的缺口,具體以吉林省2018第一季度供求信息分析結果來看,相較之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市場需求大于市場供給,尤其在銷售,娛樂餐飲,業務員等方面缺口較大,在管理類專業方面也存在較大的缺口。人才的輸出與企業所需不相符甚至是人才的缺失等問題,這與高校的培育質量是分不開的,也反映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本科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求職者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很多用人單位變得更加務實,對學歷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更加注重應聘者的實用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資料顯示2015—2017年管理學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3.6%,93.5%,93.5%,從這個數據來看就業情況比較樂觀,但是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從事的是基層管理,甚至是作為基層員工,中高層管理者缺乏,而企業恰恰最需要的是擁有中高層管理能力的人才。這一方面原因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教師教學能力或者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培養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管理類人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管理是集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學科,需要從業者根據具體環境運用合適的管理方式,因此在校期間需要更多的實踐訓練,需與實踐更為緊密的結合。管理類高校相教于其他學科類大學,在理論知識上學習范圍寬泛,需要大量的實訓練習,更加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管理學也是與現代商業企業結合較為緊密的學科。因此,管理類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勢在必行,其中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管理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關乎高校的教學質量、名聲,更加關系到學生的發展,以及企業的用人等等。
2教學能力的定義與構成
對于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余承海,姚本先指出組成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七要素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及知識更新能力;駕馭學科內容的能力;學術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哲學思辨能力;熟練的操作計算機能力以及有效獲取外文資料及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曾曉進,魏飛躍,周曦認為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幾個基本方面包括:掌握專業知識、掌握教學技巧的能力同時要具備教師效能感和“傳道”的能力。李朝將教學能力分為基礎性教學能力和發展性教學能力兩個方面,其中基礎性教學能力是由教學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設計的實施和組織管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等因素構成,發展性教學能力是由掌握和傳遞時代前沿信息的能力、協調處理科研和教學的能力以及自我教學監控和發展的能力。對于很多高校教師而言,尤其是從教時間長的教師這些方面大多已經具備,本文在此基礎上將教師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以及運用新型教學方式的能力加上來進一步解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教學質量,影響到學子的將來。
行政法學與行政倫理綜述
行政倫理和行政法是當代倫理學和法學研究中的熱點。行政與倫理和法律交叉融合分別衍生出了行政倫理和行政法,因此,行政被認為是行政倫理和行政法共同的基礎。行政倫理和行政法的近緣性使得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不可分割。然而,在現實中,二者不僅在行政實踐中被割裂開來,而且在大學的專業教育中也被割裂甚至對立起來。重法律、輕道德的教育在高校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教學中并不罕見。在公共管理類本科生培養中,加強和改善行政倫理與行政法學課程教學,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理念的協調,是培養未來公共管理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對國內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教學中開設行政法學與行政倫理課程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兩門課“協同教學”的新思維,并就協同教學的具體實施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1國內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生行政法學、行政倫理課程開設情況
依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排名,選取了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參評的44所高校,通過訪問高校公共管理學院網站來獲得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專業簡介等,調查了行政法學、行政倫理(或行政道德)兩門課程開設情況。在44所高校中,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并未開設本科,因此沒有納入研究范圍。在40所高校中,開設行政法學(或憲法與行政法、行政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法與政府)的院校共有33所院校,占調查總數的82.5%。僅有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7所院校沒有開設此門課程。在開設該門課程的院校中,大部分將其列為專業主干(核心)課程,僅有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及濰坊醫學院2所學校將其歸為專業選修課。40所高校的公共管理類院系行政倫理開課率偏低,僅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11所學校開設這門課程,僅占調查總數的26.8%,并且11所院校均將其歸為專業選修課。行政法學在國內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生中開課率較高,這與我國日益推進的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理念是分不開的。但同時行政倫理課程開課率偏低,這種重法制而輕倫理的本科教育理念對于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培養將是極其有害的,不利于解決學生在價值觀上的矛盾與沖突,不利于培養既懂法、守法又遵從行政倫理、擁有較高道德水平的21世紀管理者。
2關于行政法學與倫理學課程教學協同化的調查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為本科生開設了行政法學和倫理學(而非行政倫理)課程。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調查,試圖了解行政法學以及倫理學課程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對兩門課程協同化教學的態度。本次調查對象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8級和2007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發放問卷41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1份。調查發現,48.8%的學生同意“教師在上倫理學課程時有考慮到行政管理專業特點,并不是泛泛而談”,43.9%的學生同意“教師在上倫理學課程時有穿插與行政法學相關的內容”以及43.9%的學生認為“教師在上行政法學課程時有穿插行政倫理相關內容”。這說明,兩門課在實際教學上存在一定的協作。36.8%的學生表示“倫理學與行政法學所教授的不同價值觀會讓我感到困惑”;29.3%的學生認為“倫理學與行政法學兩門課程的教學是完全脫節”。可見,由于兩門課所代表的不同的價值取向,造成了不少學生的疑惑。65.9%的學生認為“如果倫理學在授課中配合行政法學課程的內容,我覺得效果會更好”以及75.6%的學生同意“如果行政法學在授課中配合倫理學課程的內容,我覺得效果會更好”,說明學生希望兩門課程能夠實現更好的協同。
3行政法學與行政倫理課程教學協同化的實現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