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
時間:2022-01-28 08:44:45
導語: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農科建設的逐步推進,新時代高校農業教育改革推動著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的調整。本文結合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與教學經驗,分析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運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新形勢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特點與創新措施。
關鍵詞:新農科;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實驗室;教學質量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新農科”建設,指出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產學研協作,深化農科教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建設一批適應農林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涉農新專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農林專業。”2019年,以“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為主題的一系列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教育部提出了安吉宣言、北京指南和北大倉行動的新農科建設三部曲,對新農科的建設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和系統研究。因此,各類高校的農科專業需依托與新農科建設相關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現有課程設計、實驗實踐教學及就業方向的培養等進行改革與創新。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很寬泛的大類,幾乎涵蓋了所有涉農經管類人才的培養范疇,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發展路徑是面向涉農產業未來發展需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學科的滲透而轉型、改造和升級成為新型農科專業。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根據新型農科專業發展需求,重新規劃建設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本文以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建設為例,探討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模式、改進思路和創新措施。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一)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內涵
綜合學者研究觀點,“新農科”內涵根本點在于“新”上,是在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出的一個高等教育的新方向。“新農科”的本質屬性依然是農科,相較于傳統農業,新農科背景下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新的特征:1.新農科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培養,以農業學科為核心,交叉融合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及社會科學等學科,拓展傳統農業學科的內涵,多學科相互滲透,深度嫁接,形成新的學科增長極;2.新農科建設堅持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為理念,注重培養科學基礎厚、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寬,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實用技能型的新型農業卓越領軍人才。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是高等農業教育融入產業技術革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謀劃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傳統農經學科的升級改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兼具人文精神與以信息技術、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知識范疇的科學素養基礎上擁有思考力、行動力、創新力以及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
(二)新農科背景下農經專業教育的特點
1.農經專業教育的多元化。在新農科背景下,傳統農經專業教育持續升級,在農經專業學科教育內部融合交叉的同時,與現代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工科、新文科等相互滲透、深度嫁接,農業專業科學的邊界不斷拓寬,教育培訓的方向、學科體系建設等均實現多元化發展。2.農經專業教育的理論與實驗實踐的高度耦合性。農經專業教育要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勢必要將理論與實驗實踐進行高度耦合,用新理論指導實驗和實踐,培養高質量農林人才隊伍。同時,理論與實驗實踐的高度耦合性能夠加強農經專業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中,實驗教學作為理論搭建與求真實踐的重要紐帶,對于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實操技能的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現狀分析
(一)具有功能配套的實驗室
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始建于2005年,該實驗室原隸屬于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現隸屬于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實驗室現有專(兼)職實驗教師、教輔人員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9名,教師團隊師資力量雄厚且科目專業性強;實驗室下設5個功能配套的實驗室,即統計實驗室、村鎮規劃實驗室、農業投資項目評估實驗室、會計實驗室和卓越班國際交流技能實訓室,其中統計實驗室能承擔經濟計量、農業技術經濟、農產品國際貿易模擬、農村金融模擬等實驗。2015-2020年,實驗室承擔農林經濟管理和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24門實驗(實踐)課程,同時還承擔部分碩士學科的專業課實驗教學任務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學術比賽、開放性創新實驗等課外教學任務,本科實驗教學年均891學時,實驗課開出率100%,實驗室在2018年吉林大學實驗教學中心評估中獲得92分的高分。
(二)人才培養新模式的依托平臺
吉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科研特點是從科學研究出發推進學術成果與社會服務相融合,推進科學成果朝著實踐方向進行多元化轉變。從過去的以縱向課題研究為主,轉變為縱向課題與橫向課題并重,從過去的以政府任務型課題為主轉變為政府任務型課題與農村服務型課題并重,基于農村發展和社會服務的需要,橫向課題和農村服務型課題比重逐年增加。近5年來橫向課題和農村服務型的課題數量以指數式增長,由此也衍生出農經本科人才培養的科研選題切入新模式。通過承擔縱橫向科研項目(尤其是規劃編制)、提交咨詢報告等,為學生選準大創項目、畢業論文、各類競賽、實踐課程等研究選題,為農經學生“把論文寫在農村大地上”奠定了基礎,這種科研選題切入新模式的依托平臺就是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
(三)面向“三農”的服務平臺
5年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以實驗室為服務平臺,依托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教育部農林試點實踐基地建設項目的子項目——東北地區村鎮發展實踐基地、吉林省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庫4個學科專業平臺支撐,與吉林省各級政府及新型經營主體合作開展科學研究與理論實踐、規劃編制等工作。其中,為各級政府和新型經營主體編制“三農”領域系列規劃65個,12篇決策咨詢報告被政府采納,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全員參與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及鄉鎮和農戶的發展,承接4個期班的農民培訓任務,參與20多個期班的“三農”相關培訓工作,在促進吉林省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服務“三農”方面成效顯著。
三、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運行存在問題
(一)課程設計導致理論與實操脫節
因實驗內容多數安排在全部課程結束后,安排集中一周的集訓課程,時間較為緊密且實驗強度較大,課程內容學習與實操脫節,無法通過實驗使得抽象的知識可視化呈現,專業知識難以達到預期的鞏固溫習效果。授課形式方面仍采用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即先由教師講解或演示,然后安排學生完成實驗報告、案例討論、軟件操作等相關實驗任務,方式較為枯燥單一,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新培養計劃對農經人提出的要求是新理論、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建設下卓越農林人才,其中強調學科交叉、學科滲透的專業教育和校企合作、校外實訓的創新創業教育,都要求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在時效性和便利性上進行貼合專業培養計劃的優化升級。
(二)資源配置相對不足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實驗教學體系應該是一個以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為導向,學科知識相互融合、滲透的有機實驗整體。但現實情況是,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的各個功能實驗室的資源配備,均具有明顯的針對性,相互之間的關聯性不強,設計性實驗偏少,缺乏資源互通和設備共享,而且缺乏農業生產過程及管理、工程訓練、農業系統工程等領域仿真模擬設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系統化思維的培養,不能滿足新農科背景下的農經人才培養需求。
(三)教學目標偏移、成果反饋模糊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原實驗實踐平臺重點在培養學生的經管技能,因此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模擬經營和操作的軟件設備,都是朝向熟練掌握經管類實操技能的人才進行培養;且僅根據實驗結果作為教學質量信息反饋不夠縝密,不能跟進并依據實踐教學動態信息變化及時調整實踐教學過程,可能致使實踐教學質量目標偏離。而新農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方面需要緊密結合服務“三農”,著重培養能勝任在相關管理部門、農林企業、教學科研機構從事規劃策劃、經營管理與科學研究工作的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尤其是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適應現代農業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的卓越農林人才和卓越規劃師,包括區域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方面。
四、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思路與創新措施
(一)建設思路
實驗室按本科招生規模設計,購置電腦、交換機、投影儀、多媒體控制器、網線等設備及農村金融、財會、農產品國際貿易、工程訓練、智能農業3D虛擬仿真、系統工程、數據處理等軟件,能實現經管技能、農業工程訓練、農業生產過程等領域的仿真模擬。該實驗室突出仿真模擬、工管農融合、教研融合、產教融合,能滿足新農科背景下農經本科人才培養需求,同時也能作為農經學科乃至農學、農機學科研究生及教師的科研平臺和“三農”服務平臺。
(二)特點
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實驗室應具有以下特點:1.數據化。大數據時代,涉農產業的管理也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2.智能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產業中的滲透應用,智慧農業和智能農業時代已經到來,智能農林經濟管理或智慧農林經濟管理人才也將成為未來涉農產業的需求,比如農場智能管理等已經出現,因此農經專業實踐實驗項目中智能化也將成為必然;3.全程化。工程教育中的CDIO[(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思想也同樣適應于農經專業的新農科人才培養,在實驗室中,仿真模擬全程農業機械化過程、全產業鏈經濟發展過程等非常必要;4.交叉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具有交叉學科特點的應用性專業,新農科背景下農經本科人才培養應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農學和工學知識、扎實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基礎,寬泛的專業知識,較強的經濟分析能力和管理實踐技能;5.國際化。2016年6月2日中國已經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的第18個成員國,所以新農科的建設也理應強調和國際一流農科的對標。
(三)建設目標
實驗室建成后能承載以下功能:1.承擔新農科背景下農經本科人才培養實驗實踐課程;2.承擔卓越農經人才培養榮譽課程;3.農經及農學、農機本科生創新創業實訓平臺;4.農經學科乃至農學、農機學科研究生及教師的科研平臺;5.吉林省高素質農民培訓平臺;6.新型農經人才線上教育基地;7.國際農經專業實驗實踐交流平臺。
(三)創新措施
1.加強設施及功能的“軟”“硬”融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目前本科生及研究生招生規模均為30人左右,學生電腦按30臺配置,此外還需購置投影儀、投影幕、會議音響系統、交換機、機柜、無線麥克、高清數據線、網線、多媒體講臺、多媒體控制器、筆記本電腦、學生桌、學生椅等。軟件方面需要購置Simtrade外貿實習平臺、財務業務一體化、智能農業3D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DPS、Sta-taMP4、SmartPLS、VensimPLE等軟件,建起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軟”與“硬”融合平臺,在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村金融、財會、農業生產過程及管理、工程訓練、農業系統工程等領域實現仿真模擬,使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緊密融合,經濟學、管理學、工學與農學緊密融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2.更新完善輔助性教學資源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質量水平的目光不能僅停留在實驗室、電腦、專業軟件等軟硬件設施上,在教師配置、教具組合、實驗環境和布局模式等設計思路上同樣需要突破思維定式。實驗室新址的布局方面,可以改變原有普通機房的教室型布局,采用環形實驗臺布置,8-10個學生環繞實驗臺進行操作,方便教師案例教學和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在實驗室的管理制度方面,需要更新《實驗室管理人員守則》《實驗室使用管理辦法》《實驗室設備維護準則》等相關規章制度;在實驗器材方面,更新與主課程相配套的實驗指導書及實驗教材,制作實驗大綱和實驗教學日歷;同時加強實驗教學團隊教師建設,包括利用校企合作的師資培訓,強化對實訓軟件的操作能力;鼓勵本專業教師參加校外實驗的教學研討會等交流活動,參觀其他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室,借鑒其管理經驗和教學模式等。3.強化教學質量和文化氛圍實操能力的有效提高需要鮮明的精神文化作為引領。需要在新農科背景下,打造具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的教學文化,堅定樹立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務,把培養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獻身農業農村事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杜絕模式單一的授課形式,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到實踐教學的環節中,創造適宜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研究、創新意識發展的文化環境。以科研項目為載體,以實驗為手段,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科技比賽、校企項目合作等措施,在培養方向與模式上形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和優勢。依據實驗教學質量信息、日常監控信息、學生評教信息、督導評教信息等,建立過程清晰與量化可控的授課信息反饋機制,實施教學動態跟蹤管理,達到客觀、準確、及時、多渠道捕捉實踐質量信息,并對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糾偏和整體教學進度的調整,使其符合新農科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計劃的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正加,王晨,黃堅欽,伊力塔,李劍威.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類專業實踐教學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03).
[2]張健如,郭蕊,張吉國.農林高校經管實驗室建設研究——以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實驗中心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05).
[3]張淑輝,高雷虹,楊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困境與突破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7).
[4]魯莎莎,楊晶晶,賀超.促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的若干思考——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9(01).
[5]牟少巖等.“新農科”專業建設的內涵、思路及其對策——基于青島農業大學實踐探索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20(01).
[6]張祺午.新農科:怎么看,如何辦[J].職業技術教育,2019(30).
[7]郝婷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8(03).
[8]王雪純,李峰.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江西高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01).
[9]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01).
[10]王從嚴.“新農科”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性發展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1).
作者:潘鴻 楊印生 魏思琳
- 上一篇:土地資源配置對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 下一篇: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