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院校美育與專業教育培養模式
時間:2022-07-30 09:05:05
導語:農林院校美育與專業教育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時代背景下高層次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發生轉變,農林院校畢業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基于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依托自身的專業特長,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美學教育,探索將美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全新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認為,開展該培養模式研究,有利于提升非藝術背景專業畢業生的審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專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志趣,對未來其他院校美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模式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林人才;美育;培養模式;審美能力
長期以來,美育是高校教育相對薄弱的環節,很多高校只注重專業教學,忽略了美育,這種現象在農林高校等理工農科高校中尤為突出[1]。2018年9月,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劃出美育硬杠杠”,美育作為中小學教育的“硬指標”,是評判學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參考之一。這在我們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同樣適用。近年來,一批農林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進行了一定嘗試和探索,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建設特色校園文化進行育人[3],然而卻鮮少涉及基于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研究。在農林高校開展美育,培養專業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兼具的“新農科”人才,引導農林高校大學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力軍,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4]。因此,對高校育人模式大膽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美育和專業教育結合培養模式實踐
(一)培養模式的實施背景
2019年1月22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獲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院以“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為目標,以全面教學改革為抓手,以提升傳統農科為契機,全面提升學院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工作。綜合分析當前學院育人實際,提出要促進第一、第二課堂融合,將專業教育和包括美育在內的綜合素質教育融合,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堅持立足長遠,以制度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培養服務黨和國家建設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合格人才。結合實際,不斷改革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重要的切入點。學院進一步發揮專業育人作用,探索適應“新農科”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農科”人才。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提升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將美育貫穿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貫穿在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才能培養出既具備扎實專業能力,又擁有良好審美能力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優秀“新農科”人才。
(二)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
1.自然之美系列攝影大賽結合學院農林專業的專業特征,以自然之美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科研學習中發現美、創造美,同時要求教師在專業授課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善于發現專業教學中的自然之美。自然科學本身就體現了生命之美,在育人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養成發現自然之美的習慣。學院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微觀之美影像大賽和農業昆蟲影像大賽兩項創新實踐。其中,農業昆蟲影像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是將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優秀實踐項目。2.微觀之美影像大賽所謂藝術,有“藝”有“術”,在無數個科研工作者手中,亦可以百“花”爭艷。微觀世界里也有萬千奇妙,可以用相機記錄科學發現,用鏡頭呈現自然之美。2019年初,為傳承學院文化精神,感受自然之美,彰顯學科魅力,開啟了第一屆“微觀之美影像大賽”。本次微觀影像大賽的題材不限,普通顯微、熒光顯微、共聚焦、DIC、電鏡掃描、透射電鏡等微觀影像作品均可參賽,邀請全院師生共同參與。參賽作品除了注明影像內容本身的學術名稱外,還要添加具有美學價值的創作說明,以便于不同專業背景的師生欣賞,提高作品的審美屬性和普適性。評選活動分兩輪進行,第一輪由學院評審組初審,選出60幅作品進入第二輪投票環節;第二輪為學院公眾號的線上投票,兩輪結果綜合評定后確定40幅獲獎作品(圖1、2)。3.農業昆蟲影像大賽農業昆蟲學是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課程,傳統的“課堂講授——標本識別”模式在新形勢下效果有限,亟需改進。在此背景下,學院將專業學習和美育教育結合在一起,以課程為契機,鼓勵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發現昆蟲之美、自然之美,在實踐中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美、創造美(圖3、4)。因此,學院開展“農業昆蟲影像大賽”的活動,以影像評選活動形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作物生產現場,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和應用知識,把農業昆蟲學課程和美育融合在一起。比賽一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海選過程,由農業昆蟲學任課老師進行初步篩選;第二階段是線上線下評優推選,在植物保護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線上參賽者的影像作品及介紹,最后根據照片創意、美學造型、識別特征清晰度等綜合總分評出各獎項。
(三)學術之美專業墻報設計
為激發廣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增強學生的美學設計能力,面向全院碩士、博士、留學生開展“科學中的藝術展”——學術墻報設計活動。該活動已經連續舉辦兩期,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學術墻報除須注明標題、作者、導師、所在課題組,并簡要展示實驗背景和研究意義、實驗所用的技術方法和實驗過程、取得的實驗成果以及分析討論外,還需要融入一定的設計理念,力求墻報在完整體現學術成果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提交的參賽作品由專業學術和藝術評審組專家結合學術內容與藝術價值評選出優秀墻報獎,同時將優秀墻報收錄到本年度的《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學術年會特刊》,供師生日后交流學習。
(四)插花藝術和蝴蝶標本制作
結合學科特點,學院定期舉辦插花藝術鑒賞和蝴蝶標本制作兩項極具藝術氣息的特色課堂。插花藝術鑒賞課堂主要是通過邀請專業的插花藝術教師現場進行教學培訓,師生進行互動,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圖5)。蝴蝶標本制作課堂以學院植物保護協會為主導,邀請具有深厚標本制作和美學功底的專家進行講解培訓,引導學生以藝術的視角來認識標本,制作標本,領略自然科學中的藝術之美。兩個特色藝術課堂交叉舉辦,每次課堂通過控制人數進行小班教學,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有較強的參與感。這些培訓對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有全面的提升。
二、美育和專業教育結合培養模式成效
(一)全面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
經過近3年的探索和實踐,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得到全面提升,也有部分畢業生進入到藝術相關領域工作。2021年,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十大創新創業之星”的獲得者雷帥民是專業和美育融合培養的典型例子,作為學院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研究生,他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審美能力,進而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業儲備,成立武漢市蝶中諜創意文化有限公司,從事自然博物館等場館的展覽方案設計及建設、標本工藝品銷售等與美學設計相關的業務。因此,學院美育和專業教育結合培養模式對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也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是一個值得長期堅持和改革推進的教學模式。
(二)建立農林院校美育教學新模式
在農林院校開展專業教育和美育結合教育新模式是一次大膽的革新和嘗試,同時也是響應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號召。新的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建立,對于未來新型農科人才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在農科高等院校中,把美育融入到專業教育中既可以減少額外開展美育的教學負擔,也達到了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目的,是一舉兩得的新興教學模式。通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發現相較于傳統的美育,學生更容易接受在專業教育中開展的美育。對于美育效果而言,這種新的美育模式也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探索一套適合農林院校的美育教學新模式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這一教學實踐可以為將來其他高校建立適合自己的美育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三)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通過將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對農科自然之美有更深刻的認識,也間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昆蟲影像大賽為例,活動的開展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有關農業昆蟲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認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田間地頭仔細觀察、拍攝具有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攝影作品,體會田間的樂趣和自然之美,用更加輕松和有趣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植物保護學科的認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學習、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農業昆蟲知識的學習。
(四)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依舊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在農林院校育人過程中,將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可以從兩方面助力鄉村振興。一方面是培養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新農科”人才,他們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深入到基層工作后可以在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文化建設引導等多層次、多角度助力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將專業教育和美育結合的培養模式本身也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比如,研究生趙如飛以“稻田藝術”為畢業課題,創造了“我們都是追夢人”田園風景畫(圖6)。該課題通過對再生稻生產基地的規劃,將大地藝術、文化創意、稻作文化與再生稻田園風光融合,展現了當地美麗鄉村的美景,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并且被人民網、《湖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是專業教育和美育結合的典型例子。將自然學科之美和鄉村之美結合,可以有效發展當地的旅游業,同時也完成了高校的育人目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雙贏模式。因此,在農林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融入美育,是利國利民的正確嘗試,可以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提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農科人才,助力鄉村發展。
結語
高校育人需要根據時代變化進行改革,探索適應新時展的新型育人模式,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時代開展大學生美育工作,要把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統籌考慮[5],形成具有農林高校特色的美育培養模式。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堅持“三全育人”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文化育人、藝術育人的作用,打造優質育人環境的樣板,探索美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新模式,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其他高校開展美育提供了參考。全體師生不但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更是受益者。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可以幫助農林高校引導學生堅定學農愛農涉農的理想信念,在服務“三農”的生動實踐中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李亞萍,龐琳,王曉華.理工類高校美育現狀及思考[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75.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1).
[3]曹軍會.農林高校特色校園文化育人路徑研究——基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踐[J].高教學刊,2016(22):47.
[4]耿亞靜.美育教育在農林高校知農愛農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及創新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9(6):8.
[5]嚴帥.以黨的精神指引新時代大學生美育工作[J].繼續教育研究,2018(8):5.
作者:李志強 王晨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 上一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現況
- 下一篇:英語專業教育教學基礎技能培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