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時間:2022-07-27 08:58:13
導語: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對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基于此背景,我國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于20世紀80年代恢復和重建,經過30多年的整合優化與提升,人才培養的水平逐步提升。然而,從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部門公布的就業數據卻發現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近兩年(2012、2013)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名單中其中一個就是公共管理類專業,同時公布的還有全國32個省市的就業率較低本科專業名單,其中有11個省的名單中包含有公共管理類專業。與此同時,上海市教委在2012-2014和2016年也都公布上海市本科預警專業,其中2012、2013、和2016年的本科預警專業名單中都包含有公共管理類專業。當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受到社會環境、就業心理諸多方面的影響,但上述數據也反映出當前我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一種必然選擇。
二、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歷程
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是伴隨著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而演進的。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在20世紀80年代恢復重建之后蓬勃發展,隨之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一些高校開設,師資隊伍和招生規模都不斷擴大,并取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首次增加了管理學門類,作為11個專業學科門類之一,在管理學門類下設5個二級類和18個專業。其中公共管理類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和土地資源管理,共4個專業。由此,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正式獲得社會的認可,成為了各高校普遍開設的專業,不僅在綜合性院校,在一些專用性院校如理工、財經、農林、醫藥等院校也都開設了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在1999-2009年十年間,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開設院校增加上百所。2009年,我國有472所院校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有321所高校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有143所院校開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還有82所院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2年為了更加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教育部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對1998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修訂后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在1998年專業目錄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基本專業——城市管理,同時對在十年間各校新增設的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國防教育與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等專業統一合并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將公共政策學和行政管理合并為行政管理。新版本的專業目錄更加規范,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更加明確。但是在2012年之后,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發展卻遭遇到危機,學生就業難、社會認可度低等問題凸顯,于是部分高校在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設置和招生規模上進行了控制或調整。截止到2018年,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開設院校分別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468所,行政管理專業387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150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89所。總體來看,在2009到2018十年間,公共管理類的招生規模并沒有較大的增加,甚至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開設院校數量出現了減少,由此不得不引起我們隊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反思。
三、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總結當前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現狀,發現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設置不規范。我國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目錄中新增專業,而此時國家為了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1999年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多高校實施了擴招。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也是在這個階段蓬勃發展起來。然而,當時很多高校并沒有充足的公共管理師資和學科平臺,往往都是依托原有的基礎而設定,如依托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或醫學等學科,也因此出現各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方向不一的現象。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在師范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偏重教育管理方向,在醫學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偏重衛生事業管理或健康管理方向,在農林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偏重農業經濟管理,在財經院校的偏重經濟管理,在綜合院校則偏重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或社會學等方向。此外,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特色和方向不夠鮮明和獨立。公共管理學隸屬于管理學學科,但教育部在1998年的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授予的學位包括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行政管理可以授予的學位為管理學或法學,土地資源管理可以授予的學位為管理學或工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可以授予的學位為管理學,這就導致各高校在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多種多樣的培養方向,非常不利于公共管理類本科學生的就業。在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教育部門和各高校逐漸認識到該問題,在2012版的本科專業目錄中進行了調整,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可授予管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以外,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和城市管理專業都只能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在2012年教育部規范了公共管理類本科目錄之后,各高校也在逐步調整,逐漸明確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二)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當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結果與社會需求不契合。根據“公共管理類”專業名稱來看,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就業方向應當是公共管理部門也就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但是從歷年國家公務員和各省公務員的招考中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類畢業生可報職位數與招考人數比例都較低。與此同時,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在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也非常低。筆者所在的山東省某醫學院校2015-2017年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別為考取研究生占30%,考入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占10%,其余60%均在各級各類企業中就業。有學者調查廣東省五所高校為例,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有70%集中在企業和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任職的就占10%左右。因此,以培養在政府和事業單位等從事公共管理工作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公共管理類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并不高。(三)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核心競爭力不足。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核心競爭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從上述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就業方向有三類分別是考取研究生、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應聘到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營銷、文秘等工作。分析三個方向,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競爭力都沒有優勢。首先,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錄取,因為大多數學校公共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招考的專業課不考數學,這就有很多數學基礎略差的其他專業學生報考,于是出現錄取分數偏高現象,比如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中公共管理類碩士研究生的錄取分數線都較高,甚至有些院校達到380分。其次,在公務員招考中招收公共管理類畢業生的職位往往沒有單獨設置公共管理類一個專業要求的,很多是都是同時注名若干專業如公共管理類、中文、經濟學、法學、新聞學,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的替代性較高。再者,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去企業應聘往往應聘管理培訓生、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文秘、市場營銷等職位,而這些職位均有相近的專業畢業生參與競爭,這就導致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畢業生處于劣勢。(四)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社會認可度低。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招收學校日益擴大,但是社會對公管理類專業的認可度并不高,如每年各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第一志愿報考率都較低,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率甚至為零,很多學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都是通過調劑錄取。由于不是自選志愿,導致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認可度較低。湖北省某高校對公共管理類學生調查發現有45.82%的學生曾希望能夠轉到其他專業,但由于轉專業政策限制,轉專業比例較低。而安徽某高校在2013-2015年期間公共事業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轉出本專業的人數均占到當年專業錄取人數的30%以上,有年度甚至達到50%。而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來自于更多來自于社會及家人的認可度,即使入校后對本專業的認可度仍未提升。
四、新時代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
(一)合理設置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早在2005年,董克用(2005)提出公共管理的人才培養應以研究生為主,適當控制本科招生規模。在當前背景下各高校應統籌規劃,在充分調研公共管理人才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并適當控制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招生規模,進而更好地保證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二)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以立足于社會需求,以就業為導向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應結合學校品牌特色,以滿足當地的社會需求為人才培養的目標。通過總結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方向,調查論證就業較集中的行業的人才需求,然后制定出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在此基礎上調整原有的課程體系,刪除沒有社會需求的課程,減少非就業課程的開設比例,加大就業需求課程的比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應從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的角度出發,明確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提高預期目標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進而通過多種措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最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三)強化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實踐性技能的培養。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不同于碩博研究生培養,應突出本科人才的應用性技能。因此,本科人才培養應強化實踐教學,改變過去傳統重理論的模式,從以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首先,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公共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合理調整理論和實踐的學時比例。根據學制、總學分學時的要求,合理精簡理論課程的設置比例,增加綜合實踐和社會實踐課程比例。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教師減少理論講述時間,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其次,完善校內公共管理實驗教學平臺。目前,部分高校根據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需求建立了公共管理實驗室,如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大廳、案例分析實驗室、電子政務實驗室等。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應依托實驗教學平臺改進教學方法,將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實驗模擬等穿插到教學之中。再次,強化校外公共管理實習基地建設。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應重視見習實習環節的實踐安排,減少過去由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帶來的弊端。高校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教學機構與公共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多元主體合作,促進協同創新。有條件的高校可積極與有教學資質的企事業單位聯系,達成校企合作,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就業。(四)通過多種措施提高學生認同感和社會認可度。由于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第一志愿率較低,因此,在學生入學之后,學生管理部門應聯合專業教師、優秀畢業生等共同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專業教師講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開展宣講,提高入學新生的專業認同感。同時,將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公共管理類專業可通過班級導師制(有專業教師擔任班級導師)發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導師為學生勾畫清晰明了的專業知識框架,可以將國際、國內與專業相關的背景,動態展示給學生,可以為學生分析專業相關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動態,使學生盡早地明確自己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方向。此外導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流培養,考研、考公務員還是進企業,并指導學生設定每學期目標,分析如何將目標細化為步驟,逐步指引并監督學生去完成目標。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應立足地方社會需求,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輸送到社會各界,進而增加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同時,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尤其加強對高中學生及其家長的宣傳,可通過在校生和畢業生的聯合宣傳,提高社會認知度。
參考文獻:
[1]孫林,鄭銘賢.中央機關及直屬機構對公共管理類畢業生的需求分——基于2004-2010年國考招考簡章職位表中的數據[J].現代教育科學,2012(4):146-150.
[2]崔樹銀,陳新春.公共管理類專業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大學教育,2013(12):9-11.
[3]余芳,李永恒.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與學生就業契合度的調查分析——以廣東省五所高校為例[J].高教學刊,2015(08);78-79.
[4]芮華勤.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問題探析——以湖北民族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16(4):48-50.
[5]張海峰.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學生轉專業現象的審視[J].銅陵學院學報,2016(02):116-120.
[6]董克用.關于辦共管理學科體系與專業設置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5(11):54-56.
[7]張宗偉.地方高校品牌的創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09.
[8]胡西厚,于微微,曹傳帥,等.基于協同創新理念下的校企合作衛生信息化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10):23-24.
作者:李華業 張雪茜 單位:1.濱州醫學院 2.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現代農產品銷售新思路
- 下一篇:學生特點及教育路徑分析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