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3:0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林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林專業論文

篇1

關鍵詞: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講,農林院校經管專業比較偏,畢業論文質量也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已經成為眾多教育者很頭疼的問題。當然,導致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除了專業性質特定之外,還有學生、教師、學院等方面的原因。為了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有必要積極去探析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將結束之前,需要學生針對于某一專業方向撰寫的論文任務,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在于:其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檢驗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的學習成果,是實現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舉措;其二,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化的寫作技能,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其三,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論,對于其后期的職業規劃有著比較大的影響。

二、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實際上,造成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在考慮其制約因素的過程中,也應該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探析。通過對于眾多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和研究,將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性質方面的因素。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農林院校隸屬于專業特色院校,其往往會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農林專業上,無論從師資力量,還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農林類專業。相比之下,經管專業就成為容易被冷遇的專業方向。另外,農林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往往也界定于農林專業方向,不存在專業性不強的經管專業。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管類專業學術研究工作處于停滯狀態,經管研究氛圍缺乏,這給此專業畢業生論文選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過論文撰寫經驗的人都知道,論文理論越多,越加有利于論文選題,而論文選題是決定論文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此情況下,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

2.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過對于眾多院校經管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調查發現,無論是農林院校,還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經管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都處于低下水平。對于這樣共性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將原因歸結到學生自己的身上。具體來講,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畢業期間時間分配不科學,都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對于畢業論文質量沒有清醒的認識。一般情況下,畢業論文撰寫任務會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時間段來開展,此時都是學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時間本來就很緊張,如果時間安排不合理,勢必會出現論文質量不高的情況。其二,經管專業學生忽視畢業論文質量。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往往在沒有做設計和實驗的前提下,就開展撰寫,往往不需要花費太久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一旦樹立這樣的觀念,其撰寫的論文質量可想而知;其三,學生寫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較弱,難以將各種資源合理地運用到論文寫作過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現口語化問題嚴重,論文表述組織分布不合理的情況。

3.教師引導方面的因素。本科生進入論文撰寫的過程,都會安排相應的指導教師,去引導學生撰寫論文,確定論文命題,選擇論文方向??梢哉f,教師科學有效的引導,也會對于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論文質量產生影響。但是,實際上由于高校擴招力度的增強,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對于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時的教師師資卻沒有跟上節奏。據調查發現在農林院校中,一名指導教師往往需要負責一個班級的論文引導工作,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要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引導眾多的學生進行論文撰寫。教師本身的論文引導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對大量的論文撰寫引導任務,勢必使得其工作任務量不斷增加,此時出現偷懶,或者對于部分學生的引導工作不到位,也是時有發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僅僅將論文撰寫的目的界定于能夠順利通過畢業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學術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管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綜上所述,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是由專業性質,學生惰性以及教師引導缺乏所導致的。在明確上述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和調整,以便達到提升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形成經管類專業學術氛圍。在農林院校開設經管專業,雖然可以表現出其極強的專業性,但是由于自身專業特點決定其就業面積廣泛,難以形成比較好的就業局面,由此也會對于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歸根結底來講,經管類專業學術氛圍不濃,是影響其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甚至嚴重制約到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在相對積極、健康、科學學術氛圍中,即使經管類專業在農林院校不占據優勢,也會因為濃厚的學術氛圍,使得學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開展論文撰寫活動,勢必會使得論文質量處于相對理想的狀態。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理想的狀態,我們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師生交流平臺的構建,使得經管專業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好地開展互動。無論是專題講座,還是辯論活動,將經管專業畢業論文撰寫技巧、經驗納入其中,使得學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寫論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由此去開展各項準備工作;其二,積極構建學院內部的學術團體,科研社團和虛擬研究所等組織機構,發揮其在引導學生撰寫論文方面的作用,積極給予經管專業學生提供相應的論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開展論文撰寫工作。

2.注重畢業論文過程的管控。嚴格來講,經管專業畢業論文的完成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從選題到開題,從檢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辯,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論文的整體質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視角去實現控制,以保證論文質量處于較高的水平。具體來講:其一,調整改善經管方向專業學生的論文選題方向。在實際的論文撰寫過程中,合適的選題,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第一環節,在此過程中應該保證選題是符合專業特點,能夠激發學生撰寫積極性的,并且有著比較大的選擇空間。這就要求引導老師要科學地設定選題范圍,引導學生做好選題。其二,對于論文的寫作規范進行嚴格要求,如關鍵詞、中英文摘要、論文正文、段落間距等,都應該嚴格依照規定來進行,尤其是論文的抄襲率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否則也難以起到提高畢業倫論文質量的效果。其三,注重畢業論文撰寫環節的管理控制。一般情況下,本科畢業論文撰寫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都關系到論文的質量。為了保證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應該建立早中期的論文審核小組,層層把關,嚴格控制學生論文質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論文評定標準和規范,依照科學合理的基本原則,從論文質量,學生答辯表現等方面綜合測量,從而使得學生高度重視論文質量。

3.不斷提高教師論文引導能力。上述已經提及到教師引導論文撰寫工作量比較大,部分教師論文撰寫引導經驗不足,自身專業知識不夯實,難以將各項工作落實下去。對此,應該高度重視教師論文引導能力的提高。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應該積極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積極針對于教師論文引導能力提高,開展專業化的培訓,使得教師能夠對于論文引導工作任務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確定論文引導方向,保證論文引導工作的有效開展;其二,積極建立健全教師論文引導交流平臺,使得教師可以積極針對于論文引導工作開展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教師論文引導經驗和技巧的積累,以便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其三,積極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倡導引導教師以高度的責任感參與到論文引導中去,避免出現懈怠的情況,為此將論文引導工作效果納入到教職工的績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發教師參與論文撰寫引導工作的積極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導教師的任務量,避免給予其過大的論文引導任務量,使得其處于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下,去做好各項論文引導工作,以此去保證給予經管專業學生更加合理的論文撰寫意見和建議。

四、結語

畢業論文是實現高校學生培養目的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整個高校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畢業論文的質量保證需要學生的努力、教師的指導,同時也需要學院的監督。筆者對農林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地加強畢業論文質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經管類專業實習學術氛圍建設;學院需要規范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管理;提高教師指導水平。我相信隨著在此方面經驗的不斷積累,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將得到不斷提高和升級。

參考文獻:

[1]楊文超.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華.高校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淺論[J].教育與職業,2007,(29):45-47.

[3]蘇姍.提高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0,(04):56-58.

篇2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專科專業,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A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F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總之,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

篇3

關鍵詞:生態理念,生態素養,生態文明

 

一、生態素養大學生提出的背景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一種文化呈現,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畢業論文,生態理念。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

大學是傳承人類智慧和創造新知識的場所,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強大起著重要作用。畢業論文,生態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將從工業文明社會逐漸進入生態文明社會。新的社會形態需要大學提供與之相配套的人才,也就對大學的育人目標提出新的要求。隨著生態文明的提出,政府、社會、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發展與時代相適應的高校。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陳敬佑教授在對學校辦學理念的探索中提出了生態大學的概念: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為指導,通過大學系統內外關系的調控,取得學校與外部環境、學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整體功能的優化,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實現學校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二、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定義與內涵

筆者通過相關資料發現,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生態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時大致有兩種稱呼,一類是“生態人”,一類是“具有生態素養的大學生”。第一類稱呼涵蓋面過廣,因為主要是探討的是大學生培養。對于第二類的稱呼很多研究者只賦予了它具備生態知識,內涵深度不夠。筆者所提出的生態素養大學生是指蘊含和諧理念,具備生態意識,擁有創新精神,掌握綜合技能,以求得社會發展與自身完善動態均衡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可以說,生態素養大學生是高校實現和諧教育的一個理想狀態,是構建生態大學的最終目標,現在對生態素養大學生培養的探索也剛剛開始,但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內涵決定了它在現階段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一種適應時展要求的全新育人理念,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生態素養大學生的核心是擁有生態理念。生態理念不僅需要大學生掌握生態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相處,培養和諧、寬容的生態精神,體現中國古代“和”、“合”二字的精神品質。畢業論文,生態理念。生態素養大學生還應當具有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能掌握專業技能,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創新的精神,因為生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世界,一個不斷創新的世界,只有創新才能生機勃勃、奮發向上。

三、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培養途徑

1.育人環境的生態化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如將大學比作一個生態系統,那么學生和大學的生態環境系統構成了整個大學生態系統。大學生態環境系統用以前慣用的詞來說就是育人環境,即其所發揮的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育人環境的生態化是培養生態素養大學生的前提條件,也是生態素養大學生培養的載體。浙江農林大學東湖校區以 “崇尚自然,優化環境;因地制宜,特色鮮明;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為規劃理念,體現了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將生態理念貫穿每一個環節。畢業論文,生態理念。學校全國首創地將校園和植物園“兩園合一”進行建造,努力打造“兩園合一、生態種植、示教結合、收特”為特色的生態化校園。畢業論文,生態理念。

2.校園文化的生態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生態化的基石和核心,承載著校園生態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觀。浙江農林大學在建設東湖校區時力爭體現50余年的文化積淀、辦學特色和傳統,體現吳越文化的地方特色;倡導“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育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營造“培養創業者”搖籃的氛圍;體現作為高等學校對社會文明的輻射引導作用和向周邊地區的滲透作用。學校以竹文化、茶文化、健康文化為核心大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學會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和諧、包容的生態精神。通過開展“綠色文明”主題活動、節約型校園建設活動等主題活動將生態文化的教育貫穿學生的大學生活,培養生態道德,使學生養成生態行為,形成生態文明,培養學生自覺成為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和傳播者。

3.育人系統的生態化

育人系統包括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浙江林學院在人才培養中,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為指導,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全面發展”的生態人培養原則,將生態化教育理念貫穿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方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生態素養大學生。學校構建以三大課堂為一體的三維人才培養體系。第一課堂主要體現在教學計劃中,強調以夯實專業基礎,強化實踐能力,促進素質全面提高為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二課堂采取創新競賽、科研訓練、社團活動等形式,通過實驗室開放、導師制等制度,構筑師生互動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第三課堂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提高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在學科建設方面。畢業論文,生態理念。以做強特色為抓手,以基礎學科為基石,以重點學科為核心,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組建了農林資源學科專業群、環境學科專業群、管理學科專業群、人文學科專業群等4大學科專業群,努力構建學科專業的生態群落,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陳敬佑.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生態大學[N]. 中國教育報,2007-11-28.

[2]周國模.普及生態理念建設生態大學[N]. 科學時報,2009-10-20.

篇4

會議決定事項如下:

一、關于放寬政策問題

(一)為了貫徹地區工作會議精神,對退耕還林地區所造成的農民口糧減少問題,區委決定保證該地區每人每年斤口糧,由糧食部門調給議價糧,按平價銷售。價差由鄉、鎮財政部門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補貼。由農林部門與鄉、鎮政府作出年度計劃,經農林、糧食、財政部門認定后,報農林部門核批。

(二)貸款問題。支持地區的經濟發展,只有發展企業和廣開多種經營門路,為此農業銀行在貸款上給予支持。

(三)興辦企業,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問題。區政府確定一位副區長,定期召開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現場辦公會,現場審查核批。

二、關于發展第三產業問題

(一)會議原則同意在公路、地段東側,建設商業街,要按有關規定讓開地下線,建設臨時性商業設施。

(二)會議同意在鄉政府辦公大院門前的公路東側擴建整流器廠,有關占地和基建問題與各公司建設項目均應按基建程序由區規劃辦和計劃部門協助辦理。在設計施工中,要注意安全問題。

(三)關于籌建貨場問題。可向區政府寫書面請示,由同志牽頭,召集區計委、農辦、規建辦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研究,提出籌建辦法,然后報市政府審批。

(四)關于發展畜牧業問題。由區畜牧局向地區提供只種雞,該地區如購買奶牛,還可免費協助作好鑒定和檢疫工作。飼料問題,對地區已開辦的飼料加工廠提供原料糧和關于購買議價飼料,供飼料,以奶換料等問題,由區糧食局研究解決。

會議最后,區委書記同志講話強調指出:區委、區政府對地區予以放寬政策,各有關部門要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予以積極支持。地區的鄉、鎮領導要發動群眾,認真討論如何致富問題。我們大家要齊心協力,使地區早日富裕起來。

地區人民政府

抄報:省人民政府

抄送:本區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糧食局、農行;本區鄉、鎮人民政府

物理學會射線專業委員會

第三屆學術交流會會議紀要

由科技大學、電訊工程學院組織籌辦、經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于19年月日在市召開了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本市的大專院校、科研所、廠礦企業等58個單位,88名代表。

會上,市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同志首先向大會宣布:市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會議開始。市科委主任同志傳達了中國物理學會X射線專業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省、市有關文件,市X射線衍射熒光分析協作組組長、科技大學教授王同志總結了三年來協作組的工作并講了今后的打算和努力方向,市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主任張同志講了話,他希望各位代表回到原單位后,加倍努力,提高X射線分析的工作效率,為“四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會議邀請了大學物理系固體物理教研室主任劉副教授作“非晶態結構的X射線衍射測定”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分院張助理研究員作“晶體結構測定方法及其進展和EXAFS原理及其進展”的專題報告。儀表廠、議表原件廠的代表分別就單色四聚焦照像機的原理和結構特點及各種X射線照像機和防護罩、射線管的使用和維護等進行了介紹,受到代表們的歡迎和好評。

會議收到論文資料四十多篇,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廣,針對性強。既有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實驗技術的研究,又有結合我省自然資源和地理、采礦、冶金、建材、化工、電子和國防等重大科研課題的探討。如電子元、器件生產過程的檢測、煤石的應用等。其中25位代表在會上宣讀了論文,其余的論文進行了書面交流。會議認為,這些論文是寶貴的科學性的經驗總結,對今后的工作定會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會議決定:一、關于19年下半年舉辦一次“熒光分析”專題討論會。由醫學院、地質礦產研究所負責籌辦。二、于19年舉辦一次“計算機在X射線分析中的應用”講習班,由電子計算機科研所、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負責籌辦。三、19年在市舉行第四屆學術交流會,由科學院物理所、大學負責籌辦。

篇5

[關鍵詞]農林院校;園林專業;教學改革

一、前言

中國有著悠久的園林文化歷史,是世界三大園林發源地之一,中國傳統園林在世界園林中獨具特色,但現代園林專業的建立卻是在建國之后。1951年,由清華大學梁思成、吳良鏞先生和北京農業大學汪菊淵先生發起,在北京建設局的支持下于北京農業大學創辦第一個造園專業,1956年院系調整到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進一步發展。在城市化進程加快、地球環境被加速破壞、資源進一步枯竭、人口危機等問題困擾的今天,環境問題和環保意識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園林專業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的發展,多學科的交融,也使傳統園林景觀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作為學科,園林(按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的規范,全稱應該叫風景園林)從其萌芽開始,就是一門邊緣學科,是多學科的交叉。因此,其綜合性強,適應面寬。我國的建筑類院校、農林院校、藝術院校、綜合性院校都有園林專業。建筑院校的教學體系,重點在人為環境建設和研究;農林院校的教學體系,偏重自然景觀及生態環境方面研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要求越來越高,園林專業的教學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何從環境與社會現實的需求出發,把握專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根據自身特點搞好園林專業教學研究及實踐,確立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農林院校園林教育體系,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模式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目前農林院校園林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園林專業是涉及工程、技術、美術等各領域的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從課程設置上,目前本科教學一般都是從大一開始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美術基礎及藝術訓練,同時進行植物學、大學英語、大學數學、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學習。大二進行園林樹木學、花卉學、AutoCAD、設計初步等課程,這些課程重點在為學生日后的園林學習與實踐打下基礎。到了大三,學生才開始全面接觸工程、設計的相關課程,這對學生的創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較高的要求。許多學生在這個時候才感覺真正踏入了園林的“門”。到了大四,大部分學生開始四處奔波找實習單位,找工作單位,又或者開始為自己的畢業設計擔憂。也就說,在他們剛踏入園林的“門”后,剛摸到點門道了,就要準備畢業了。學生在這四年問,并沒有充分的時間掌握到社會需要的能力與技巧。因此,這也迫使我們必須找出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教育著眼于未來的就業方向,加強教學的改革力度,并不斷創新,發現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安排不合理

1基礎課課時過多,專業課課時不足

從目前課程設置的情況來看,本科園林專業的基礎課較多,一般設置在大一與大二兩年,占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學時數。如大學英語、大學數學、大學物理、思想道德修養、植物學等。這些課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對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說是用處不大甚至沒用的。然而這些課程卻花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高中已經學習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上大學后就沒有必要再學。由此,可以調整課時以解決現在專業課學習時間不夠的問題。

2理論課課時過多,應用課課時不足

由于園林專業特性,科目涵蓋了藝術、工程、設計、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大量的理論性內容占據了教師課上的多半時間,從而出現了園林理論知識與應用脫節的普遍現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時,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往往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個問題是,大學期間,學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課程作業和練習,而到了畢業的時候,卻有許多同學找不到合適的作品去組成自己的作品集,無法給用人單位一個好印象。

3課程安排的時間、搭配不合理

園林專業的課程往往有一個相關性,例如植物學、園林樹木學、植物造景這幾門課的學習便是一個相關的、遞進的過程。然而在目前的課程安排中,卻往往把這些作為孤立的課程來安排,沒有體現一個延續性和相關性。例如植物學安排在大一下學期,而園林樹木學安排在大二下學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這樣下來,學生往往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為了學植物而學植物,為了記樹木而記樹木,到了真正到要應用搭配的時候,前面學的知識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陳舊、不適用

本科園林專業課教材的選擇是個難題,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識較深,內容也較陳舊,學生學起來也比較枯燥。園林這個行業是更新較快的一個領域,不同時期的側重點不同,而在現有的教材中則無法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到現在為止包括園林設計初步、建筑、園林設計等課程還沒有適用的教材,而園林工程老教材的內容已經明顯跟不上形勢。園林制圖、城市綠地規劃等課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很多學生覺得好像學了不少知識,上了不少課,筆記也記了不少,但真正應用于實際的時候發現卻不是書上說的那一套。教師在教學時目的不明確,學生學起來也糊涂。

(三)師資不足

現代園林學科是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文學科于一體的綜合學科。就多數學校情況來說,園林專業除以園林專業相關教師為主體外,一般還需要本院林學專業的教師,同時也需要土木與水利學院、工程學院、藝術學院等相關院系的支持。上述專業之間的確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有些課程及教師也可以是共同的。把這些分散的師資充分利用,發揮學校的這些師資優勢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視的是,這些專業雖然有著密切的關聯,但始終不是同一個專業,它們之間還是有著區別的。因此,在教學中這些非園林專業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容易忽視園林專業的特點,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例如藝術學院的美術教師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園林繪畫的并不多,因為這些教師多數沒有接受過園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園林效果圖表現的重點所在。又如園林樹木學,往往是請林學的教師任教,但是這些林學的教師雖然很清楚樹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學中卻往往會忽視傳授植物造景及應用方面的知識。

外聘教師不足也是現在農林院校師資方面的一個問題。國際上此類專業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專業課程的教學上適當外聘一些有經驗的來自園林設計院所、園林公司的高級人才來擔任。如在法國,承擔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師絕大部分是由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兼職的,這既使學生能有機會與社會接軌,學校也不必“養”太多的人,而這些設計師有著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比那些從學校到學校的“專職”教師有著諸多優點。

(四)教學中沒能充分體現農林院校的特色

我國的建筑類院校、農林院校、藝術院校、綜合性院校都有園林專業。藝術院校的美學、美術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學體系,重點在人為環境建設和研究;而農林院校的教學體系,偏重自然景觀及生態環境方面研究。農林院校培養出來的園林專業的學生,在工程技術、建筑和城市規劃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但他們應該具有豐富的植物和生態知識,應該運用生命科學知識賦予園林體以鮮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實上是,許多農林院校的園林專業學生,對園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對園林植物的了解僅限于認識某些植物。但對這些植物的觀賞性狀、生理特性、應用方法等一竅不通。這和老師沒有在教學中注入和強調農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開的。

三、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調整課程安排

1對部分課程的課時數進行調整

從目前課程設置上來看,園林專業部分基礎課較多,而這些課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對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說是用處不大甚至沒用的,因此對這部分課程的課時應當進行調整。例如植物學這門課,其中部分知識對學生日后學習園林樹木學是有用的,但對于風景園林師來說,勿需精確地知道植物的細節,如芽痕的形狀、葉柄的大小、或葉片的鋸齒狀等等。因此,大一40學時的植物學課程,完全可以精簡為20學時,把余下的20學時加到大二的園林樹木學的學時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學這門課,將其中與園林樹木學關系緊密的內容,結合到園林樹木學這門課中。這樣,既解決了植物學浪費課時較多的問題,又解決了園林樹木學一向以來課時不夠的問題。再如大學物理這樣的學科,對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說幾乎是沒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刪掉,從而把一些園林專業課程提早安排,讓學生盡早入門。

2對部分課程開設學期進行調整

之前提到,園林專業的課程往往有一個相關性,然而在目前的課程安排中,卻把這些課程分開作為孤立的課程來安排,沒有體現一個延續性和相關性。例如植物學、園林樹木學、植物造景這幾門課的學習便是相關的、遞進的過程。因此,在安排課程的時候,完全應該把這幾門課程放在連續的幾個學期內,讓學生學起來有一個系統性。從認識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認識植物的觀賞特性,到將植物應用到設計之中,讓學生除了要認識植物,還要真正懂得應用植物、搭配植物,體現農林院校的優勢與特點。

3對部分課程開設順序進行調整

目前園林課程的設置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部分課程開設學期不合理。例如電腦效果圖制作的課程便是設置在大四。這是一門教授3Dmax等實用性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課程,這門課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能掌握電腦制作效果圖的方法。如果這門課程較早開設,學生便能在之后開設的園林建筑設計、公園規劃設計等課程中應用之前所學到的電腦效果圖制作方法。這樣,使學生既能在做設計的時候多一種表達方式,又能讓學生對之前學到的電腦效果圖制作知識進行應用與復習。然而這門課程又需要AutoCAD作為基礎,因此,這門課程應該設置在大二而且是學習了AutoCAD課程以后。

(二)運用案例,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在許多學科教育中已經廣泛使用,園林專業則應該將案例教學應用在設計類課程中。通過典型設計實例的剖析,引導學生的設計思路,觸類旁通,使學生掌握園林景觀的設計方法或原則,最直觀地接觸到實際的設計項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把優秀的已落成項目作為設計題目給學生做設計。學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帶學生到項目實地看現場,讓學生通過對成熟項目的現場勘查,對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優缺點,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類綠地,采用現場直觀的教學方法。通過組織學生到各類城市綠地中實測與調查,加強感性認識。這種身臨其境的教學,具有事實勝于雄辯的說服力,是園林專業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作為一個風景園林師,只有學會分析和感受一個設計、一個場地的好壞,才能夠作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設計。(三)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為學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師動手做給學生看,讓學生從模仿教師的做法開始學習設計的具體操作。現在的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做設計的時候總會提出學生設計中的問題。例如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對。可最大的問題是,學生雖然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好、不對,卻不知道好的和對的到底應該怎么做。這樣的結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遵循這樣一個一般程序進行示范:先選擇一兩個實例進行分析講解,然后動手演示一個具體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總結出相關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進一步用不同的設計實例說明和印證相關的原理。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和實踐中快速提高。同時,教師在示范時應注意一點,就是其示范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學生在自己操作時,不可照搬教師示范的實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創造性。

(四)加強課程間聯系,體現農林院校自身優勢

農林院校培養出來的園林專業的學生,應有其自身的優勢。應具有豐富的植物和生態知識,應運用生命科學知識賦予園林體以鮮活的生命特征。這便要求在教學中自始至終貫穿這一特點。體現這一優勢除了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強調植物應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該課程中的特點,還需要加強相關課程間的聯系。例如植物學、園林樹木學、花卉學、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養護、風景園林設計等課程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習植物學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園林樹木學和花卉學;而學習各種花草樹木則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風景園林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做設計時我們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應用軟件;在設計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到植物日后栽培養護方面的問題。這樣各門課程環環相扣,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在設置這些課程時,一定要注意這些課程間的相關性,合理安排上課學時和學期,使學生不致于學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讓學生學習每一門課程都是對前面學習的知識的復習與應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強教學實習環節

一般認為,園林本科教育教學實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對基礎知識學習階段的實習,該階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學習期間,掌握園林樹木學、花卉學、園林規劃設計原理、園林建筑設計初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二是專業知識融合階段的實習,該階段在大三學年學習期間,把園林植物與園林規劃、園林建筑等知識進行融合,為相互之間的藝術結合奠定基礎。這兩個階段的實習主要是通過課程實習來完成。第三階段是對專業知識運用階段的實習,該階段主要是通過在大四學年綜合訓練,把園林植物、園林規劃、園林建筑等方面知識通過藝術融合達到較高的藝術標準。而這個階段的實習,主要是通過學生到各個設計公司、設計院進行畢業實習來完成。

(一)課程實習

1課程實習的時間安排

園林專業教學實習在時間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一大二。在這個階段,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實習。第二個階段是大三,在這個階段注重生產及應用實習。第三個階段是大四,這個階段主要加強畢業綜合實習。在實習內容安排方面,春、夏季節植物繁茂,應多安排學生的園林植物、園林規劃設計方面的實習,實行以室外為主、室內為輔的實習方式。而秋、冬季天氣干燥寒冷,則應多加強學生的美術、園林建筑設計訓練,以室內訓練為主,室外為輔。

2課程實習的形式

對于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如園林工程、綠地規劃等,課程實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組成“工作組”或“設計團隊”來完成模擬項目。在實習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組的形式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一起發現問題,一起解決問題,共同完成一個項目。這樣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間的協作能力,從而培養在日后職業中非常必要的團隊合作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在協作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另外,本科學生上三年級以后,學校應該給他們一個工作室(STUDI-O)畫圖、做模型,給他們提供專業的學習氛圍和創作條件。

3課程社會實踐

所謂課程社會實踐,是指授課與實踐全方位的結合。在一般的課程實習中,學生與實際的接觸多限于參觀,往往流于形式。課程社會實踐主要是加強課外教育,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申報校大學生科研課題、參加實驗室和企事業單位的課題。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學科的最新發展,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在學完園林樹木學、花卉學后,和當地園林局或林業局合作,讓學生參加當地園林植物種類與應用調查的課題;也可以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時,結合當地園林綠化的實際,讓學生積極參與當地園林規劃設計院或設計公司的設計工作。通過開展這些實踐活動,既鞏固了學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又讓學生在實戰中得到了鍛煉,使學習不再僅僅是紙上談兵。

(二)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往往是與畢業設計(論文)結合進行。畢業實習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開闊眼界、整理知識框架、查缺補漏的時期,也是學生自主聯系工作單位和做畢業設計(論文)的關鍵時期。在公司實習期間,學生能看到整個項目是如何運作的,學會解決許多無法預見的問題。而且學生們經歷實際工作的鍛煉后,能夠增加自信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查缺補漏。而且在公司期間的表現也更有可能使這些學生被公司留下來。將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即以學生在公司內接觸的真實項目為畢業設計(論文)的主題,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將真實項目以畢業設計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可以相輔相成,對學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進入真實工作大有好處。對部分沒有找到實習單位的學生,老師應幫其尋找實習單位,例如進入一些教師開辦的設計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篇6

[關鍵詞] 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B

高等農林院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重要的、特殊的組成部分,其學生規模也是大幅度地擴大,高等農林院校也招錄了很多青年教師。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到底如何呢?我們在綜合和借鑒現有衡量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的基礎上,并結合目前我國高等農林院校發展特色以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實際情況,同時在咨詢相關專家意見基礎上,通過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方面構建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衡量出目前我國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

一、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

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主要是指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大綱、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等認識、了解與掌握能力,并具有能夠準確選擇與解讀教材能力、加工與創新教學內容能力、合理安排具體教學方法能力等設計能力,使青年教師對即將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具備主動權的過程。在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中,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是教學能力的基礎,它能夠反映出青年教師教學準備和教學設計的質量,可以直接影響到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水平[1]。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在正確認識農林院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教學教材,制定詳盡的教學計劃與內容,并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有利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二)教學操作能力

教學操作能力是指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保障其教學質量與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操作的方法來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選擇教學媒體的能力、選用教學方法能力、教學評價與反饋能力等等。語言表達能力包括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準確等[2]。非語言表達能力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動作等。選擇和運用教學媒體工具的能力是指教師運用多媒體軟件恰當地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開展其教學過程的能力。選用教學方法能力是指教師通過正確選用講授法、啟發法、課堂討論法等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和動機,讓學生積極融入到學習過程中來,并增強教師教學操作能力。教學評價與反饋能力是教師通過不斷對教學活動進行計劃、檢查、評價、反饋的能力,幫助青年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實施控制和調節,了解教學過程存在的成功經驗,糾正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不斷調控和提升教學能力。

(三)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

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是指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相關專業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技能運用于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能夠指導、組織和評價學生參加專業各種課程實驗、課程實訓、課程實習、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種實踐活動的能力。實踐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并呈現出來的一種能力[3]。因此,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是要求教師一定結合自己授課內容的特點,頻繁深入到實踐教學基地、各類社會活動當中,要勤于觀察和思考,以獲取大量實踐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并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方式,提升自我的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通過青年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正確示范和積極指導,才能把自身的實踐能力轉變成為學生的操作技能,學生才能夠解決現實工作當中的專業難題,但這需要青年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當然,對于省屬高等農林院校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培訓學生具有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才使學生在就業時更有競爭優勢。

(四)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能力是指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教學過程、總結教學經驗等方式,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4]。青年教師以研究者眼光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運用現代教學理論、科學方法進行解決教學難題。然而,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提出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高等農林院校也紛紛開始效仿,出現了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對教學研究普遍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導致部分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較為低下。因此,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要根據本校特色專業及自身實際情況,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適當進行相關科研活動,并把教學與科研活動結合起來,有效地強化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

二、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標體系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權重及指標的計算

1.數據來源。各指標數據根據調查問卷以及對教學管理人員、青年教師、學生等進行深度訪談而獲得,以正確地評估調研對象對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認識。選取HN農業大學作為調研對象,主要是因為HN農業大學可以作為高等農林院校典型代表。

2.目標值與權重確定。目標值主要是參考世界一流、國內一流高等院校教學能力的相關指標,結合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實際發展情況,經過專家們科學調整而得到的。指標權重是利用層次分析法(AHP),通過構造判斷矩陣進行計算得到。為了保證判斷矩陣的科學合理性,選取4位管理人員(教學副校長,教務處長,二級學院教學副院長,教學秘書)、4位一線教師和2位學生對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匯總,得到最終的判斷矩陣(見表1)。

根據上述判斷矩陣,經過相關計算后,得出判斷矩陣B1的最大特征值為λmax=4.1213,相應的特征向量為(0.3905,0.2761,0.1953,0.1381)T。即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的權重分別為:0.3905,0.2761,0.1953,0.1381。根據最大特征值可以求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0.0404,隨后算出隨機一致性指標CR=0.0449(

3.指標計算。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數是各指標的評價指數乘以相應權重之和,以反映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水平。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數越高,說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越高;反之則反。我們把教學能力指數分為三個階段:如果教學能力指數低于60%,我們認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較低;如果教學能力指數大于或等于60%,并且小于85%,我們認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一般;如果教學能力指數大于或等于85%,我們認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較高。

(二)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計算方法,我們計算出HN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數為79.14%,說明當前HN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一般,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具體來看,青年教師的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指數為86.07%(見表2),說明青年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能夠較為準確認識與掌握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并設計與安排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學操作能力指數為86.07%,說明青年教師的教學操作能力較好,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選用合理教學方法等較好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問題。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指數為72.09%,說明當前青年教師組織與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大賽等實踐活動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研究能力指數為60.35%,說明青年教師教學研究能力還較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通過雷達圖分析(見下圖),發現青年教師的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具有相對優勢,而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與HN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實際情況相符合。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從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方面構建了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一是HN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指數為79.14%,說明目前我國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一般。二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具有相對優勢,而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本文提出高等農林院校青年教師要繼續保持其教學認知與設計能力和教學操作能力,加大培養實踐教學與指導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從而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 考 文 獻]

[1]李愛玉.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個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6)

[2]徐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影響因素與培訓模式創新[J].現代教育科學,2009(2):151-153

篇7

隨著數字信息環境的形成,依托于網絡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OILI)逐漸成為圖書館用戶教育的主要形式。本文通過對全國農林高校OILI展開調查,研究目前OILI發展的現狀,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針對如何有效地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用戶的信息素養,提出切合我國農林高校OILI實際情況的建議與策略。

1 我國農林高校圖書館OILI現狀調查

1.1 我國農林高校圖書館OILI平臺網絡調查

由于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主要由各高校圖書館承擔,因此,本調查的所有數據,均通過逐一瀏覽圖書館網站直接獲取。

調查采用網上瀏覽的方法,調查時間為2011年8月6日至11月13日。

通過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http:∥)主頁上的“中國大學”,選擇“農林類”,鏈接各高校。調查說明本次調查對象為教育部批準的45所本科層次部屬和省屬高校,按照上述調查方法成功鏈接44所高校圖書館主頁,1所主頁在調查期間始終未能鏈接上。

1.2 我國農林高校圖書館OILI的基本情況

筆者就農林高校圖書館是否“有無OILI平臺”、“有無采用網絡教學系統”、“教育服務的內容范圍、類型與分層結構”、“信息資源類型”、“有無采用網絡交流互動技術”、“資源揭示深度與開放程度”、“個性化服務”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網絡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有36所高校開展了OILI的相關內容,占據調查對象的80%。9所“獨立學院”未能調查到OILI有關內容,其中1所網頁在調查過程中始終未能鏈接上,8所或沒有獨立的圖書館網頁,或學校機構設置暫沒有圖書館部門。僅有7所高校整合了文獻檢索在線教育系統,沒有一所高校設有OILI平臺或采用WEBCT、Blackboard等網絡教學系統。表明農林高校OILI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尚不系統規范。

(2)10所高校在一級類目組織提供教育檢索入口,其他高校多散見于二三級類目。教育內容多為資源與服務介紹、檢索技巧培訓,20所高校教學內容可在線學習或者提供課件下載,2所高校限制IP登錄,僅有14所高校提供了資源評價與利用有關方面的教育服務。

(3)11所高校圖書館根據本校專業重點及特色自建了專業學科導航,14所高校圖書館外鏈了CALIS重點學科導航、CASHL或方略知識管理系統,合計共22所,占調查對象的49%。13所高校設有學科館員制度,提供學科服務。表明高校已開始從服務對象的角度組織類目,構建OILI的知識導航。

(4)29所高校圖書館網頁提供了用戶與館員的交互功能,如電話、E-mail、虛擬咨詢、讀者留言、在線QQ、RSS(微博)VOD點播、OA、劍閣等單種或多種形式的同步與異步交流互動,但沒有用戶之間的交互功能。

(5)14所高校圖書館提供了因特網的相關資源鏈接,22所高校提供特色資源和個性化服務,經過過濾整合的資源無疑有益于提高用戶的學習興趣,增強OILI的實用性。

2 我國農林高校圖書館OILI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1 用戶難以找到統一入口,教育內容分布零散

目前農林高校圖書館網頁均未建設OILI平臺,教育入口多以文檢課教學、網絡資源、讀者須知、本館介紹、讀者指南、學科導航等形式命名,散見于二三級類目組織,僅有華中農業大學及湖南農業大學在圖書館網頁教育上提出了“信息素質教育”。用戶難以尋找到統一入口,必須多次點擊鏈接層層深入,這在無形中造成了知識的脫節,增加了用戶尋求所知的難度。OILI內容主要體現在文獻檢索課程和單純的數據庫講座培訓課件,教學內容沒有系統規劃、覆蓋面狹窄,組織結構不嚴密,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用戶接受的信息素質教育比較片面、零散,用戶雖然接受了信息素質的部分在線教育,卻仍對信息素質的內涵沒有全面的認知。

2.2 缺乏資源利用與評價教育,用戶不能合理利用信息資源 網絡信息紛繁雜蕪,在浩瀚如煙的信息世界用戶需要具備信息評價能力,批判的、選擇性的選擇所需信息資源,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在調查的45所農林高校圖書館中,僅有14所高校開展了信息資源利用與評價的在線教育,9所高校進行了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介紹,普及面較低,不能引導用戶合理合法的充分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OILI應當增設網絡信息資源利用與評價的有關內容,指導用戶如何利用信息源,使用戶對重要信息及前沿信息有高度敏感性和深度把握能力,在產生信息需求時,能主動查找信息、利用信息[1]。

2.3 教育對象單一,受眾面狹窄,不能提供特色服務 目前我國高校農林圖書館的OILI大多僅面向在校本科學生及新生,在校信息素質教育對象單一,受眾面十分狹窄。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不能對各類用戶群體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務。調查中只有不到10所高校圖書館為研究生、教師或館員提供OILI,而教師、館員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他們是學生及圖書館讀者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因此要求教師、館員自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質,對此用戶群體的OIL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4 載體形式單調,教育內容更新緩慢

農林高校圖書館OILI的載體形式比較單調,多以PPT、WORD、PDF等格式文檔或在線網頁教育為主,內容生硬、枯燥,缺乏可視性、生動性,難以調動用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查顯示僅有11所高校提供在線視頻音頻瀏覽,且內容多體現在新生入館教育方面,只對圖書館的資源及使用進行簡單介紹,難以激發用戶的學習興趣,用戶的學習效果不能得到保證。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的使用周期越來越短,信息的價值實現取決于對其及時地把握和運用,因此信息本身是具有時效性的[2]。調查顯示,雖然部分農林高校圖書館有OILI相關內容,但更新緩慢,個別高校更新日期還是2009年,這無疑大大降低了教育 內容的時效性與實用性。

3 改建我國農林高校OILI的建議和策略

3.1 完善OILI平臺建設,開展人性化服務

針對信息素質教育入口分散的狀況,各館應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實際情況,完善OILI平臺建設,開發智能化、具有推送和檢索功能的OILI平臺,從用戶適用的角度對平臺主要內容、組織形式與平臺特色等方面進行深入建設:

細化讀者層次,建立特色教育入口,針對各類不同群體的特征和需求提供有針對性、有特色的服務。如南京農業大學在圖書館主頁上設置了“歡迎新同學”入口,根據讀者的興趣和需求介紹了圖書館布局、圖書館藏及讀者使用方法,新生閱讀圖書館網頁通過入口即可對圖書館的使用一目了然。

針對各學科專業不同層次水平建立主題導航。如新生面對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感到無從下手,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將館藏資源按用戶需求分為圖書、期刊、學位論文、報紙、標準等,云南農業大學將電子資源分為電子期刊、電子圖書、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新生可以按自己需求點擊進入。對于非圖書館工作人員或者科研人員來說,普通用戶并不清楚科技查新、原文傳遞等信息服務的具體內涵,很多用戶依賴于公共搜索引擎尋找信息資源,查新查準率無法得到保證。因此應該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介紹的網站導航,對讀者進行層層引導,使更多讀者了解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建立簡單的在線測試系統。如福建農林大學的“2011級新生入館教育”在線題庫、在線考試系統,一方面使用戶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更明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目的,增強其發展信息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科學地測量與評價,可以準確地掌握用戶信息素質所處的狀態,調整教育課程的內容,制定出科學的培養方案,促使用戶朝著有利于提高自身信息素質的方向發展[2]。若在線測評系統能夠實現互動功能,使用戶間通過在線交流討論協作學習,則更能實現個人隱性知識的轉化。

3.2 深化信息素質通論教育,拓寬OILI內容

國內外OILI的側重面不同,國外主要側重信息素質通論的教育,重點討論了信息素養的概念、內涵,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方法、評價標準等,國內則主要偏向于各論。盡管多數學校開展了OILI,但是是注重信息技術基礎能力,并沒有開設專業信息素質課程,內容多以介紹館藏為主,僅包括圖書館簡介、讀者指南、館藏數據庫的使用方法等教育模塊,以提高用戶的信息檢索技能為主,信息素質涵蓋內容不全面,教育方式單調。這樣的教育模式優點是有其實用性,但不適于用戶的進一步自我深造,也不能形成系統規范的教育。因此各館應完善教學模式,將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技術和信息道德培養結合起來,開設專業信息素質教學課程,加強信息素質理論教育,培養用戶的信息意識與創新能力,促進用戶信息素質的真正提高[3]。

3.3 推進課程整合式信息素質教育,為教研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國內外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重心已由理論研究轉向實踐領域,各國學者都在積極探索信息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途徑[4],開展了廣泛的信息獲取和利用的意識培養、技能訓練和道德教育。目前,在美國、加拿大等信息素質教育發達國家的高校,與專業課程整合的信息素質教育已經比較普及。課程整合式信息素質教育是將圖書館及其資源的利用教學有機整合進(學科)課程目標,使用戶既能學習學科內容,又能有效學習信息素養知識,培養用戶完成課程所需的信息素質能力。

隨著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漸成風尚,網絡成為課程整合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平臺。這表現為圖書館員與院系教師合作開發的基于學科課程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大量涌現,并深受學生歡迎[5]。美國依阿華大學的TWIST項目歷時3年,旨在支持和培訓院系教師將依阿華大學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整合到各種課程,參加人員包括教育技術人員、圖書館員和相關院系教師。自1997年以來,創建了500多個基于學科的在線課程指南[5]。馬里蘭大學的世博會榮譽課程,在WebCT網絡教學系統基礎上,以圖書館世博會館藏為信息資源,與建筑學院教師合作,在學科教學的同時,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益[6]。

農林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豐富,但針對本校專業重點及特色自建專業學科導航的高校僅有11所,擁有學科館員的高校有13所,將OILI融入信息用戶的專業課學習的高校僅有浙江農林大學1所,缺乏與院系專業教師的密切合作。對此情況,高校圖書館應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將整合式課程教學有機融入大學生信息用戶專業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加強館員與教師、科研人員、學生之間的聯系合作,利用館員對口的專業學歷背景,設立學科館員制度,增強對教研活動的學科支持服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后臺支撐和信息資源。如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進行在線培訓,共建基于學科/課程的OILI導航,提供精品課程下載等,實現個性化信息教育,有效解決目前我國農林高校OILI與專業課脫節的問題,探索適合我國農林高校的整合式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模式。

篇8

實踐教學可以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

1、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輕實踐的現象仍然存在。實踐教學居于從屬地位的問題未能根本解決,目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現象仍然存在,認為學生在校期間只要將理論知識掌握扎實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將來在工作中也可完成。教育思想和觀念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專才培養”的思想根深蒂固,知識傳授縱多橫少,基礎較窄。加之實踐教學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不愿意過多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1.2實踐教學教學手段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單一化、灌輸性教學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很少交流。實驗實習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傳統方法。

1.3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使實驗和實習教學環節受到影響,近年來,隨著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招生人數的縮減。開設該專業的各高校教學院系。不愿將大量經費投入到該專業的獨立實驗室建設中,各教學院系之間又不能做到實驗室資源共享,直接影響了本專業學生實驗教學的開展由于實踐教學經費一直不太充裕,學生的實習經費多年來一起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由于實習經費的緊張。不得不把本該分階段進行的課程實習內容一減再減,以便將有限的經費集中起來,保證最后階段的畢業實習。同時,為了節省費用開支,本該集中實習的改為分散與集中實習相結合或分散實習,“放羊式”的分散實習使學生實習效果受到很大影響。

1.4實習基地建設工作滯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單位都講經濟效益。由于學生到單位實習,給單位正常的生產經營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許多單位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另一方面,校方由于實習經費不足,不能向相關單位提供優惠政策,也導致一些單位不愿意接受作為實習基地。這就使得~些實踐環節只能”走馬觀花”。甚至因聯系不上理想的實習場所將學生”放羊”,實習質量可想而知。

1.5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措施不科學

相比理論課的評價措施,實踐教學的評價措施明顯滯后。沒有制定專門的實踐教學考核標準。對實踐教學的監控與評價落實不到位。實踐教學沿用理論教學以學習成績為主的考核辦法,這種考核辦法常常流于形式,無法真正檢測到學生實踐能力的水平。

2、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2.1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內容

構建和完善實踐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在不斷總結過去實踐教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為適應教育大眾化要求和知識經濟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一個中心、三個層次、三種形式”的“133”實踐教學模式。

“一個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中心。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把依附于或與基本理論課相關的實驗整合為獨立的實驗課程,實驗課盡可能單獨設課。突出實踐教學在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三個層次”:把實踐教學劃分為由低到高3個不同的實踐層次,即基礎技能實踐層次、專業技能實踐層次和綜合創新能力實踐層次。基礎技能實踐包括軍事理論與軍訓,社會實踐、基礎課實驗和上機(公共和學科基礎課)等,這一層次重在基礎技能與素質訓練,對專業有初步的了解,為后續實踐教學打基礎。

專業技能實踐包括課程設計、學年論文、教學實習。實訓、專業課實驗和上機(專業核心、選修課),旨在使學生了解本專業技能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內容。強化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同時要了解社會,為綜合創新性實踐做準備。綜合創新能力實踐包括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科技競賽、學科競賽等,這一層次重在課內外創新實踐訓練,強化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業素質。

3、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運作建議

3.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的地位,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組織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教育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集中體現。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緊緊圍繞“強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來考慮。首先,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

轉貼于

學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學分最低不應少于總學分的20%,其次。從培養方案上保證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保證實踐教學環節4年不斷線,再次,增設創新學分。采取創新原理教學、創新實踐教學和創業實踐教學,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3.2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更新實踐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的改革要突破傳統灌輸式的授課法。采用引導啟發和探索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實踐、實驗和實習等實踐環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利于理論知識的鞏固及實踐能力的提高。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實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實習與就業相結合。

3.3增加對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增加經費投入,其一主要是在實驗室的建設上,增強實驗室的硬件與軟件條件,以便實驗的開出有強有力的硬件保障。

3.4實驗教學的實施應適應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首先要繼續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減少覆蓋面小、效率低的小而全的實驗室數,加大投入,加強對實驗室建設和評估,提高綜合實驗室服務、育人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應更新實驗指導教材。減少重復,擴大系列實驗課開設面。打破因理論課程分別設置而造成實驗課連續性、通用性不夠的局面。30學時以上的實驗課應獨立開課、單獨考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逐步減少印證類實驗,增設綜合型、設計型、研究性實驗。應盡可能增加實驗室的開放程度,以滿足學生不斷發展的需要。

3.5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是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認識參與實際業務操作所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通過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形成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

篇9

關鍵詞:農村高校學報易錯高頻詞辨析

在科技期刊中,有許多易錯高頻詞,由于字詞音、形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差錯在科技期刊中屢見不鮮[1]。這些疏漏會影響到期刊的質量。而期刊質量的下降,勢必影響到期刊既有品牌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影響到核心競爭力的保持和提升,最終影響到期刊的生存,甚至可能因誤解而給進一步的科研或科技的應用帶來一定的影響[2]。在農林高校學報中,有一些出現頻率相當高的字詞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它們的使用存在爭議,使用時較為混亂,如“坐果(座果)”、“煉苗(練苗)”、“介殼蟲(蚧殼蟲)”、“危害”和“為害”等。筆者對這幾組易錯高頻詞進行了辨析。

一、“坐果”還是“座果”

在這些易錯高頻詞中,“座果”和“坐果”的使用存在的爭議較大。經調查,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1998—2008年共有1203篇農林類文章的摘要中出現“座果”,有2404篇同類文章的摘要中使用的是“坐果”,其使用比率分別為33.4%和66.6%。

1.從字的意義來看

1979版(中)辭海1995頁出現“座果率”一詞,而在199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3]中對“坐”的解釋為“植物結實”,并舉例“坐果”、“坐瓜”;在該頁對關于“座”一詞的解釋分別為“坐位”、“托著器物的東西”、“星座”、“量詞”,沒有有關植物結實的注解?!冬F代漢語詞典》[4]第(7)項對“坐”一詞的解釋,是“瓜果等植物結實;坐果/坐瓜”;而在關于“座”一詞的解釋中,卻沒有有關植物結實的注解。

2.從詞的構成來看

“坐果”就是(果樹)長出果實,結果,結果是自受精到成熟的一段過程?!白庇蓛蓚€不同的詞根結合在一起構成詞組,而且這兩個詞根拆開后仍有意義,所以為復合式合成詞,在漢語中這類詞是由主謂型、動賓型、補充型、偏正型、聯合型五種基本語法結構關系構成的。就詞的構成而言,“坐果”和“結果”都屬于動賓結構,即前一詞根表示動作、行為,后一詞根表示動作、行為所支配關涉的事物,所以它們的結構是相同的。而“座”字為名詞,“果”也是名詞,兩個名詞組合起來“座果”只能是屬于聯合結構或偏正結構,但是“座”與“果”在意義上不屬于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而且前一詞根“座”也無法修飾、限制后一詞根“果”,這樣來看“座果”一詞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所以與“座果”相比,“坐果”一詞更為準確。

二、“煉苗”還是“練苗”

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1998—2008年共有50篇農林類文章摘要中出現“練苗”,477篇同類文章摘要中出現“煉苗”,其使用比率分別為9.5%和90.5%。

煉苗即給苗以適當鍛煉,使其適應環境?,F代漢語中“煉”有“熔煉”、“鍛煉”的意思,比喻對身體和意志的考驗,而“練”則沒有此義項;“練苗”中的“練”易誤解為“練習”,從詞形優選角度看,用“磨煉”優于“磨練”。其次,從類推的角度看,“鍛煉”是用“煉”,“煉苗”包含有鍛煉的意義,用“煉”更能體現現代漢語詞義系統的嚴密性與科學性。

三、“介殼蟲”還是“蚧殼蟲”

1998—2008年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共118篇農林類文章題目中出現“介殼蟲”,64篇同類文章題目中出現的是“蚧殼蟲”,其使用比率分別為64.8%和35.2%。

根據“介”在《新華字典》[3]中第4條釋義“動物身上的甲殼”,基本可以確定“介殼蟲”應為正確用法。“蚧”則是同翅目介殼蟲總科昆蟲的統稱,可以在具體的物種名稱中使用,如“梨圓蚧”、“蠣盾蚧”、“紅圓蚧”等。而“介殼蟲”可以指蚧總科中的任何成員。

四、“危害”和“為害”

與前述三組詞不同的是,這組詞中兩者均是正確的,只是在涉及農林業方面的病蟲害時的使用中,由于當兩者均為動詞詞組時意義接近,因而使用得較為混亂。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為害”意為“造成損害”;“危害”意為“使受破壞;損害”。事實上,兩者的使用還是存在細微差別。

1.“為害”的主語通常是人或動物,使用范圍較小。在林農業科技論文中“為害”多為病蟲害名稱做主語。如:在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等省,黃連木種子小蜂為害嚴重。

2.“危害”的使用范圍較廣,主語可以是人、物體、事件、行為、動作等,但其主語一般不為病蟲害名稱。如:(1)主要病蟲的發生和為害還沒有造成大的危害和損失;(2)在3個調查地,松科植物有害生物的發生具有面積大、危害重的特點。

五、結語

在農林高校學報中易錯高頻詞還很多,這就需要編輯人員在工作中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口,認真思考、敢于質疑,積極動手翻閱工具書,多和作者聯系,多向該行業的專家請教,做到有疑必問,有疑必查,“治愈”出版界“無錯不成書”的頑癥。

參考文獻:

[1]聞麗.青年編輯在編輯科技論文時應注意的幾個環節[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4(5):163-165.

[2]秦艷華.文化經營:期刊經營的最高境界[J].出版發行研究,2007,(7):70-73.

篇10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三干”品質;機械專業;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338-01

為了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根據《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經研究,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項目旨在培養一大批有社會責任感、有獻身國家農林事業志向、有解決農林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1]。對以培養“肯干、實干、能干”的“三干”人才為己任的浙江農林大學而言,應該抓住這一有利的時機,結合自身特點,整合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1.1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蓬勃發展的農林裝備產業需要大量專業對口的相關人才。2014年,全國2 207家規模以上農林業裝備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 952億元,同比增長8.55%。2014年浙江省農林業裝備制造產業總產值750億元,位居全國第4位。隨著農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臺州噴霧器、新昌茶機、溫嶺水泵、湖州收割機、永康農機工業園基地等為代表的農機產業集群,新興的農林裝備產業需要專門的人才。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推進,農林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尤其是對高質量農林人才的需求非常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將學校、企業、基地或者科研院所廣泛開展合作,有利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2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是農林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

雖然浙江省農機工業在全國排名靠前,其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水泵、植保機械、茶葉機械、柴油機、拖拉機、農機配件等產品居全國領先地位,但缺少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產品質量和外觀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生產制造工藝和管理模式落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可服務于農林裝備產業的轉型升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是社會需求下的產物,是高等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次探究。

2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2.1 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實施方案,是學校辦學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導向作用[2- 3]。具有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將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上對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教學,分流培養。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單一性,實施多元化,模塊化教學。專業課程模塊要體現智慧農林業的特色,體現“高、精、新”,突出其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分流培養時,建立“機械制造技術” “機電測控技術”和“農林機械裝備”等方向,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

在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方案中著重培養創新設計思維和管理能力。而具有農林特色的機械專業培養目標包括創新設計能力和農林機械管理能力2個知識體系。“創新設計能力”主要以農林裝備產品設計過程為主線,面向農林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裝備的設計過程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案例教學的方法,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農林機械管理能力”以農林裝備設計、使用與管理方面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培養學生有效地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一定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技能,自覺地將工程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2.2 理論課程體系的創新

根據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凝練特色課程。根據農林裝備技術發展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整合的基礎上修訂課程體系,在傳統的機械專業核心課程基礎上,增加《農業機械學》《拖拉機汽車學》《農業機器運用與管理》《木工機械》《園林機械》《農業系統工程》等課程建設成為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讓培養方案的創新性落實到具體的課程上面。

2.3 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任課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思考能力的實際操作過程。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知識傳授以講授為主。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以教

師為主、以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潛能和鉆研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智能、學習能力。而教師則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提倡教師創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推進以研促學型教學方式,利用學院和專業的高水平科研平臺,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學生創新能力、研發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上,專任老師應結合自身研究方向設計一定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本學科前沿研究。通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做到“以研促學、活學活用”。

2.4 實踐教學的創新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課程實習、專業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的基礎上,逐漸建立實驗室開放制度,為學生提供試驗場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自選試驗和研究項目,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分析研究并撰寫論文。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和國家級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科技競賽。逐漸推廣本科生導師制度,為入學新生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選擇發展程度較好的學生提前一年左右就參加教師的研究工作[4-6],在導師指導下學習更多的課外科技知識,開展科研活動,切實受到科研訓練。推進以產促學制度,通過與有一定規模的農林業裝備制造企業建立實習基地,以產業促進教學實踐,進一步提高實習質量。

3 結語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是基于新形勢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高等農林院校是卓越農林人才的重要陣地。通過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理論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實踐教學等方面創新進取,必將為我國輸送更多具有農林特色的機械專業知識復合應用型人才。

4 參考文獻

[1] 賀婧,于彥華,張東鳴,等.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11):6-7.

[2] 張全國,何松林,宋安東,等.實施綜合改革工程 培養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J].高等農業教育,2013(7):3-6.

[3] 趙鵬飛.高等農業院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5(31):226-227.

[4] 劉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5(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