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 關鍵詞:農林 經濟 管理 就業需求 課程體系 改革
論文摘要:從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變化入手, 總結 了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現行的專業課程體系部分課程已不能適應畢業生就業需要。針對目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我國 發展 高等 教育 進程中較早設置的專業,作為農業經濟和農業 企業 管理相結合的本科專業,為國家農業和 農村 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從外部條件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從專業內部來講,培養目標決定了專業的特色與定位,而培養目標的實現又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所以,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而服務,其合理性最終取決于是否滿足對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基于此,試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需求的變化來探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就業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日趨嚴峻,以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 理學 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畢業生就業單位、畢業生就業率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變化
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來看,本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在各類農(林)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 金融 財會、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分為四大類型即企業、教育科研單位、行政事業單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創業等)。其近20年就業方向變化情況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企業就業的人數呈上升趨勢,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教育科研單位就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這一方面原因在于進入行政事業單位愈加規范,競爭也日趨激烈,行政單位必須參加公務員 考試 ,事業單位也實行統一招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學歷層次日益提高,導致進入教育科研單位的門檻提高,很多用人單位要求必須具有碩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而各類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對畢業生學歷、學位的要求不高,所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目前更多就業于各類企業。
(二)畢業生就業率的變化
從1996年開始,國家取消了大學畢業生統一分配制度,實行完全市場化的雙向選擇。由于就業政策和就業領域的變化,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表2為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經管學院近5年就業數據。
從表2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呈一個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近2年就業率下降明顯。雖然與學校的總體就業率對比處于中游水平,但是對比經管學院平均就業率而言明顯較低。
二、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專業方向及選學課程意愿的調查
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在學習過程中,大多選擇能快速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畢業就能就業或對就業幫助較大的專業方向和課程。
(一)專業方向的選擇意愿
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就業更多的自主選擇,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2003級開始,讓學生在大三實行明確的專業方向選擇,具體方向為農村發展和企業管理,兩個專業方向分別設置了相應的方向課。近4屆學生專業方向選擇情況如表3。
從學生專業方向選擇的情況來看,除04級學生在兩個專業方向選擇基本持平外,其余幾屆學生大部分選擇了企業管理方向。經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選擇專業方向更多考慮的是市場就業需要。
(二)專業課程的選擇意愿
為了了解學生對專業課程的選擇意愿,農林 經濟 管理教研室對三、四年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
“學生最喜歡的專業課程”這一選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管 理學 原理、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農產品國際貿易。其中,管理類課程占到60%,而經濟類課程只占20%。
“在對就業最有用的專業課程”這一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 會計 類課程、農產品國際貿易、經濟法。管理類課程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學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認識,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目前課程設置上的一些漏洞和問題。
三、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類課程與管理類課程的平衡問題
農林經濟管理是涵蓋農業、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授予學生的學位從早期的農學學士到中期的經濟學學士以及現在的管理學學士,體現了 教育 界對這一專業認識的不斷變化過程。最初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農業經濟學為主線,強調對經濟理論的研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際上成為農業經濟專業。在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前,國家更多需要具備較強經濟學知識的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各級政府的農業經濟部門成為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單位。但隨著大學生就業體制的變革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 企業 逐漸成為接納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對于企業而言,需要的是具備較強微觀管理能力的學生。針對這一市場需求變化,近年來,專業在教學計劃中作了一些調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課程,但與一般的管理專業相比,從課程體系來看,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較大差距。
(二)“重理論,輕實務”的問題
隨著大學擴招,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在人才培養的層面上,也由原來的宏觀型、理論研究型逐步轉變為通用型、復合型和應用型。培養目標的轉變,必然要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當前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這也是全國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個通病),具體體現在:(1)在教學方式中,專業課程的講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聽式”,而強調實務操作、學生參與的教學方式較少;(2)在教學計劃中,原有的專業課程實習較少,主要集中在農業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原理三門課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問題,考核的方式較為傳統,很難從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出發來進行。
(三)課程體系的“專”和“寬”的問題
由于農林濟管理學科自身的宏觀性和寬泛性,以及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 發展 和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包含了較多其它學科或專業的課程:如會計學基礎、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等會計類課程;證券投資學、保險學、農業保險學等 金融 類課程、農產品國際貿易等貿易類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加了知識面,拓展了知識結構,但受到學時限制,使得這些“寬”與“專”相互競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始終是現行農林經濟管理課程體系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直在不斷微調,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要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適應市場就業的需要,在課程設置、體系構成等方面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一)課程體系應以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民眾的 科學 文化素質,二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學生的目的除上述外還包含著提高自身社會生存能力,社會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就業競爭力。如果大學是“工廠”,培養的學生就是“產品”,評價這個“工廠”好壞的重要指標就是“產品”是否受社會歡迎。社會歡迎就意味著學生就業競爭力強,高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調整過程中,應時時把握學生就業需求目標,在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更好的為學生實現就業而服務。
(二)把握好專業的“共性”和“個性”
從“共性”的角度來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涵蓋經濟和管理兩大學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學學士學位。因此,在課程設置中,經濟、管理通用型課程應是其主體,這是“共性”問題。但同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又有自己的“個性”問題,需要有一部分專業課程來體現這種“個性”,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所在。
(三)細化專業方向的劃分
為了更好的適應學生就業的需要,全國絕大部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進行了專業方向的劃分,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也劃分了“ 農村 發展”和“企業管理”兩個方向。前者偏重于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研究,是為學生繼續深造服務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實踐,是為學生就業而服務的方向。但這種劃分可以更加細化,如“企業管理”方向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農業企業管理”、“涉農企業管理”等。這樣,一方面體現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與工商管理的差異競爭優勢,增加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篇2
引言
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據社會需要確定的人才培養的總體樣式,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其他教育內容、課程及內容的組織及實踐中的方式方法的總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一級學科,重點解決農林領域的管理活動,目前已在我國54所本科院校開設。近二十年專業改革僅限于內部框架調整,并未依據市場需求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模式。為適應市場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和重要課題。本文從“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梳理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對專業建設的建議。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1.1 教學模式
1.1.1 理論教學
王雅鵬(2004)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新的學科增長點,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專業層次和水平,開拓區域經濟學、農林產品比較優勢等研究領域。奚祥華等(2007)提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創新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策略,建議增加基礎學科課程,刪減重復過時的課程,開設生態環境科學、現代農林技術等課程以及熱點問題的專業講座及發展動態課程。柯水發等(2011)對北京林業大學240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進行“課程設置”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農林類課程較少,建議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增設農林經濟地理學、專業論文寫作等課程。
彭艷等(2008)以29名學生4年所學部分課程成績為原始數據,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農林經濟類相關課程對學生專業素質影響較大,建議加強“寬專業”教育,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顏華(2009)具體提出農林院校可采取主修與輔修制度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羅攀柱等(2008)依據我國農林業生產特殊性及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劃分為5個模塊,②建議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生態和環境意識較強的人才。劉強等(2009)依據市場需求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平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比例,增加實務類課程,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效果。李紅(2008)進一步提出各高校應結合實際準確定位,突出學科特色,力爭與其他同類院校有所區別。
徐輝等(2010)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案例選取難,缺乏專業的案例編輯,導致理論教學與討論教學學時分配困難,學生自主性難以調動。建議教師通過業內交流、校際交流、發動學生調查編寫等方式增加案例討論環節,避免單一的理論教學。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強,核心課程較少,缺乏時代感;(2)重復性課程較多,學生知識面普遍較窄;(3)授課方式單一,討論教學欠缺。在未來課程設置上,應重點培養新學科,增設農林經濟學課程,以專業講座帶動課程教學,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課程體系設置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
1.1.2 實踐教學
趙錦域(2002)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改革為例,提出全面調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的實驗項目,完善實驗室建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專業課的實驗學時達到總學時的30%。
黎東升等(2002)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提高教學實踐現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體為中心的現代電子教學系統和以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為中心的教學研究系統。其后研究發現傳統辦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議開展專業知識準備性教學、隨堂性實踐教學、階段性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通過參觀和專業生產勞動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養。顏華等(2011)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實踐比例過低,建議形成以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為重點,社會實踐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
鄭炎成等(2007)結合教學經驗發現,實習經費難以落實阻礙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開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實踐對象及接收單位選擇也是影響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據此并結合先生社會學理論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的實踐方式,建議在院校周邊選擇行政村,開展具體連續性調查,節省經費和時間同時保證實踐效果顯著。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實驗室現代化建設不完善;(2)實踐教學比例較低,與理論教學及社會需求結合度不高;(3)實踐經費及對象落實困難。在未來實踐教學建設上,應重點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外基地建設,選擇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的實習單位。
1.2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林產業建設快速發展,扭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社會認同度較低的現狀。
轉貼于
楊根寶等(2005)結合21世紀我國農林經濟背景及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提出開發學生潛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厚基礎與寬發展兼顧。郭翔宇等(2009)借鑒部分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的經驗,提出學校應設計個性化發展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和職業發展需求。
徐輝等(2010)總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敢于創新的精神、付諸創新行動等素質,提出“創立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創議探究式教學”、“創新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和“專業認知—實景模擬—見習頂崗”等五種實踐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過對東北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原創能力的調查發現,學生知識陳舊、缺乏課題研究能力是制約原創能力培養的內在因素,提出重視學生原創能力培養、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務實基礎知識、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議。
楊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農業發展,提出構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高地,從教育管理、辦學機制、教育結構、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創新,以學術帶頭人為引導,培養本科學術創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立足于應用型高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階梯狀培養模式,構建了“一個中心、③三個層次、④三種形式⑤”的實踐教學模型。
劉惠琴(2007)運用訪談研究、模型構建、量表設計、實證研究等方法對86個高校學科團隊進行調研,總結出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創新氛圍濃厚是提高中國高校學科團隊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結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題研究較多的特點,應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先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創新型科研團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潛能,為學生進入科研領域鋪設平臺。
綜上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重在機制的構建,農林院校應打破傳統的理論教育,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尊重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開發原創思維能力并付諸實踐,上述激勵措施比教師單方向從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結論與建議
學科建設狀況從根本上反映高校的辦學水平、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應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支撐區域農林產業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目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進度較慢,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未來關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應集中于如何塑造創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學科特色、如何提升社會認同度等方面。農林院校應結合實際,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突出專業的比較優勢。針對該專業未來發展方向,筆者建議如下:
(1)創建以本科生為主,教師隊伍為輔的初級科研平臺。以基礎項目為資源,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實踐,提高學生科研熱情,為培養后續人才奠定基礎。
(2)鼓勵學生參與學科建設。學生視角能真實反映學科發展中的缺陷,建議每學期至少舉辦兩次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科研討會,依據學生的意見合理改革,使學科發展更符合學生要求。
(3)建立院校間學科交流平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緩慢反映了學科建設理念的局限,校際間交流平臺能夠為學科建設提供新思路。建議定期舉辦農林院校學科研討會,互通先進理念。例如,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種類較多、細化程度高、相關實習及科研項目豐富,這為其他農林院校提供借鑒。
(4)適當增加與農林類相關的專業課程,減少關聯度較低的課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通過課程設置突出學科特色,將經濟、管理與技術三者結合,注重實用性,并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避免出現“寬而不精”的學習效果。
(5)強化專業實踐。建議將“大一學年起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較大規模的專業實習”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大綱。內容由淺入深,倡導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對專業應用的認知,有助于減少學生在就業方向選擇上出現偏差的可能。
篇3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尤其是漁業經濟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滯后、社會重視不夠、就業難度較大等方面,建議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樹立重視基礎產業學科的社會氛圍和注重能力培養樹立良好就業觀。
關鍵詞:
農林經管;學科建設;困境對策
上世紀末各地高校擴招擴建以來,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都在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向,各自努力把高校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性的大學。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的海洋水產高等院校也都積極努力地發展綜合學科,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漁業是我國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農業總產值的9%,漁業人口達2000多萬。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就必須首先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實現農(漁)業現代化,就應該更加重視大農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推進新農(漁)村建設,就必須解決“三農(漁)”問題,就不可忽視漁業、漁村和漁民問題,這都離不開漁業經濟與管理人才的培養。作為農(漁)業院校的重點應該放在能夠直接服務社會的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方面,這就要求學生應具備基本理論基礎的同時,必須擁有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夠將自己所學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實踐工作之中。而水產(漁)業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支撐,與現有海洋水產院校的學科設置不相匹配,其發展面臨著困境。
一面臨困境
(一)學科發展緩慢
農林經濟管理中的漁業經濟管理專業教育在我國歷史較長,如上海海洋大學的漁業經濟管理學科教育,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設有漁業經濟研究室,向學生傳授有關漁業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知識;1985年該校漁業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招生,成為全國高等院校中唯一的本科專業;2002年隨著漁業經濟管理碩士點、農林經濟管理碩士點和漁業經濟與管理博士點的設立,成為具有全學科支撐的專業。雖然漁業經濟管理專業辦學的時間比較長,學科支撐有力,但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科和專業相比,發展速度十分緩慢。目前全國海洋及涉漁院校都開設和設立了專業,但基本培養模式雷同,形成相對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和教育內容,專業辦學規模比較小,力量分散,缺乏相關學科群的支撐,使得辦學力量難以集中,資源配置分散,造成學科發展不盡理想,難以形成學科特色。
(二)社會重視不夠
在當今社會上比較熱門的專業主要集中在金融、會計、國際貿易和物流等領域,對“農(漁)”字當頭的專業,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難以擺脫社會的歧視,認為學習農業沒有意義,學習漁業更沒有意義,使得優秀學生不愿填寫和報考該專業,學生就學率低下,專業名額極少。從上海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管理專業報考生源來看,2010~2012年三年間學生第一志愿報考率分別為61.1%、42.6%和51.1%,而且學生都不愿意調劑,其調劑錄取率基本為零,并且在上海地區的報考生源均為第一志愿錄取,其他省份的第一志愿報考率較低。同時,由于產業的因素,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其他專業能夠擴大招生規模,而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規模難以擴容,其本科學生人數一直維持在40名左右,且入學以后要求轉專業學習的學生數量較多,造成學生生源嚴重不足。
(三)就業難度較大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專業的局限,涉農類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實力相對較強,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在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導致學生人文教養不足,綜合能力欠缺。同時,由于用人單位和部門的偏見和誤解以及就業配套機制的缺乏,使得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削弱了學生到基層工作的意向。目前,農林(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企業、靈活就業和繼續就學等方面,專業對口就業率低下。根據《上海海洋大學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3)》的統計,該校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相關度為46%。以2012屆畢業生為例,在34名畢業生中,繼續就學(國內外)的11名,占總數的32.4%;從事與專業相關、到涉農類單位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僅為4人,占總數的11.8%;從事經濟、管理類工作的19名,占總數的55.8%。尤其在學生就業上,校院發動全系老師的力量,并通過校友介紹等途徑,推動學生就業。
二對策建議
(一)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
涉農(漁)類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注重農(漁)業經濟和經營管理應用人才培養,對專業課程進行合理設置,增加人文社會類基礎課程和產業實用技能型的實踐內容。同時,應根據國家對基礎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趨勢,增加相關實用課程設置,并跟蹤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建議意見,結合國內外專業學科發展實際,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優化培養方案,構建既具有漁業特色,又包含經濟與管理的教學模式,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和適應能力。
(二)樹立重視基礎產業學科的社會氛圍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看,在社會經濟發展初期,國家政策一般以重農主義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發展,其政策導向逐步由重農主義轉為重商主義。但在經歷戰爭、經濟大蕭條和環境問題等危機之后,又出現了重視基礎產業的大環境。推進現代農(漁)業建設,符合世界發展規律。只有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好,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才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才能全面推進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夢。因此,需積極呼吁社會各界樹立重視農業等基礎產業的思想,只有農業穩固了,國家才能穩固。而農業的穩固和發展,迫切需要依賴大批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需要大量的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涉農院校的大力培養,需要社會重視和支持基礎產業和學科建設。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對涉農院校的偏見,加大財政投入和招收農(漁)業大學畢業生力度,為人才培養和流動提供良好環境。
(三)注重能力培養樹立良好就業觀
隨著我國現代農(漁)業建設以及漁業科技的突飛猛進,社會對農林(漁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期望,要求學生不僅能具備專業應有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具備實際工作的能力。針對社會需求的變化,農林(漁業)院校應改變培養方式,注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一是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積極探索既能夠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又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二是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三是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努力克服自身專業等方面的壓力,理性對待自己的人生觀。
作者:樂家華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瑾等.關于農業類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建設探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22(8):99-102.
篇4
論文摘要:根據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特征,提出了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對象主要是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業經營者3種專門人才,與之相對應,課程體系的設置是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基礎經濟理論和管理理論以及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課程模塊。另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應該偏重經濟理論課程的設置,而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側重資源與環境理論課程的設置。
當前,中國正面臨的是一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技術結構、城鄉結構快速變化,全球化和多樣化的速度與程度不斷提升的社會。對此,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對在教學領域中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第一強調就是“樹立人才培養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3結合’的人才培養道路的思想”。為滿足社會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高等林業院校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農林業經濟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層面上的改革作了許多有益探索。這些研究大多是將農林業作為一個產業看待,多側重于微觀管理方面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進行探討。盡管有的考慮了農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將農林業作為一個公益事業部門的角度來考慮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改革,但沒有將農林業自身的特點、農業與林業的差異從理論上加以澄清;有的沒有將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之間的關系闡述清楚;有的沒有將所提出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課程設置;有的則將農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相關的課程作為一般的選修課程加以設置,沒有能夠突出農林業在改善和優化環境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試從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性這一角度,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作些粗淺的探討。
1改革的依據
1.1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
伴隨著《物權法》的出臺,以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主體的林業經濟改革的不斷深人,中國林業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重要時期,圍繞著農林業生產經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林業經營格局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具體而言:首先,在林業生產經營方式上,開放的和實現產供銷、林工商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盡管還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顯端倪。其次,林業經營的資源和要素的配置組合部分地實現了市場調節,仍帶有很強計劃經濟色彩的林地和林木這2個主要的生產要素正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深人將向以市場調節為主轉變,具有一定規模的微觀林業經濟組織的形成正方興未艾。第三,無論是林業物質性產品,還是林業公益性產品,盡管都還是供應短缺條件下的數量型林業,但社會對公益性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第四,林業生產結構仍然是以木材產品為主,非木材產品的比重不大。盡管在現行經濟核算體系下,森林的多功能價值許多還難以得到補償,但國家對其價值再現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業經濟增長還主要依靠土地、氣候等自然力、勞力、資金等物質要素為主,技術和信息等現代物質要素的貢獻偏低。第六,林業發展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但是,越來越受到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約束和挑戰,市場競爭將愈趨激烈。第七,林業從為工業作貢獻轉向工業反哺林業,物質技術裝備和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林業綜合實力將不斷加強。
林業微觀經濟組織的大量涌現及其規模化經營將是今后林業經濟變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發展的主要方向。具體而言:首先,隨著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小型國有林業企業將轉制于民營、私營及合作經營等。其次,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戶自主經營意識的提高和各種社會力量對林業經營的參人,他們根據各自擁有的生產要素及資源優勢、個人特長及市場需要,不斷調整與尋求適合自己的主導產業及經營門路,從而使原來基本類同的生產經營農戶或其他從業者,逐漸發生了從業分離,專業分化,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或各有側重的戶營經濟或小型風險企業。諸如造林大戶、果園大戶、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藥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類養殖大戶、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戶、木材及林產品流通大戶、服務大戶等各種類型專業大戶的出現,同時又帶動了其他農戶的從業分化。把在這一形勢下涌現出來的下鄉創業者或規模經營的職業經理人、中介組織的經營者(經紀人)、林產品的流通業者等專業性人才稱之為新型林業經營者。他們與以家庭承包責任地和自留地為主要勞動對象、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勞動產品及其勞動力的輸出為主要收人,以傳統經驗為主要技術手段、以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為主要經營方式、以簡單再生產維持家庭生活為主要經營目標等傳統的林業經營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再者,隨著石化資源等非再生性資源的銳減和生物科學技術的突破,以植物性資源為主的綠色產品、可再生資源的規模性生產和產業化開發與利用將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這一新興領域的風險企業將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及意識的企業管理者和創業者。這些新型行業的經營者將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培養對象之一。
1. 2農林業的特點及其差異特征的客觀要求
與工業等其它行業相比,農林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實際使用的技術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響和空間條件的約束,生產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農林業的大規模集中決策、集中生產和集中交易,難以形成生產的標準化、規格化和定量化,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和營林業不可能像工業一樣做到精確的企業化的管理。在現實中,農林復合經營仍是農戶經營的主流,微觀經濟組織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賃經營為主要手段而展開的。因此,對農林業的經營組織的管理應該主要是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實行宏觀調控。一般而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基礎經濟理論和專業經濟理論方面的課程為主,側重于經濟知識方面的學習。
另一方面,由于農業和林業在生產經營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作為高等林業院校和高等農業院校的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業的生產周期比農業更長。農作物一年可產出2 —3茬,甚至可連續產出,投人能及時得到回報;而林木生長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長達四五十年,付出的勞動一般要幾年或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得到收益。農地的收獲主要反映投人的勞動,而林地的收益主要來自于地租。二是與農業相比,林業在資源使用和產權交易上具有更強的經濟外部性。在國民經濟部門中,農業和林業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最為密切。與農業相同,林業的生產過程中生態系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的主體和基礎,森林的生態功能是農作物所遠不能及的。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下,森林生態效益基本上不能實現內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態和社會效益,致使林業生產經營上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按現行的國家政策,流轉后的農地可以在大農業的范疇內進行多用途變換,受限制的程度相對較小;而商品林地卻只能進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質不能改變;至于生態公益林還有更為嚴格的林種和樹種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許撫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與農業相比,林業生產更需要一定的生產經營面積以達到適度規模經營。林業生產活動也是通過利用有構造的生命自然力進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動,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積以構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環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長,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發揮;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須考慮到這一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形成。這既有經濟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業生產經營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壞容易,恢復難,農作物1茬失敗可在第2茬恢復,而林木則要花一個輪伐期的時間,而且難于看護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則林地森林植被難以恢復或永久不能恢復,這就要求高等林業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設置資源與環境方面的課程。另外,在目前農林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條件下,農戶的農林復合經營這一狀況不可能有較大的改變。但是,林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僅僅是為改善其自身生活為主的行為,而非其主業。對此,與高等農業院校相比,高等林業院校的林業經濟課程更側重于森林資源培育、利用、保護和林業產業發展的問題,而農業經濟課程應側重于農戶經濟和農戶經營管理上。
2培養目標的確定及課程體系的設置
2.1培養目標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的生產經營結構和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對此,社會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主要需要應該是: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業經營者等3種人才。具體而言:林業行業經濟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經濟和管理基礎理論,熟知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林業行業管理的專門型人才。林業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練掌握經濟和管理基礎理論,了解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林業經濟管理理論與政策研究的專門型人才。新型林業經營者主要是指掌握經濟基本理論和企業管理知識,了解國家林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將來主要從事農林業關聯企業管理的專門型人才和農林業關聯企業的創業者。
因此,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設定為:以森林培育專業為依托,著重培養具有系統的經濟科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經濟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接受調查、規劃、技術經濟分析、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農林經濟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農林企業、工商企業、非營利組織、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行政管理、企業管理、政策研究、區域發展規劃與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2. 2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對課程體系的設置做一個粗略的劃分,即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內容分為基礎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企業經營和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5大模塊。其中,農林業經濟理論和政策、資源與環境和企業經營這3大模塊是與所培養的3類人才相對應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模塊。具體而言:基礎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模塊包括微觀與宏觀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財政與信貸,統計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管理心理學,博弈論,經濟法等。農林業經濟理論模塊課程包括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林業經濟學,政策學及農林業政策,農戶經濟學等;資源與環境模塊包括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與管理學,環境經濟與管理學,生態系統管理,林業與環境法學等;企業經營模塊包括創業學,財務管理,農戶經營學,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電子商務等。農林業技術與實踐課程模塊包括農林學概論,森林經理學,財經應用文寫作,社會經濟調查,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調查實習,專業課程實習和綜合實習等。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學生必須了解農林業的一般技術和生產過程,應以農林業技術概論教授為主,加大實習的比重,使學生掌握農林業的基礎技術知識。其次,對于一些不成熟的課程的教學(如農林業企業的創業學),可通過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學手段來實現和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業院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普遍減少,許多只招收一個專業班級,建議本科生試行導師制,讓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加強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等。
篇5
經濟學是國家級特色學科,主要分為兩個方向――國際經濟學和國民經濟學。遼寧大學的經濟學專業是這個學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最大的特色是每學期都會按成績重新分班,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見的。畢業生中幾乎會有1/3有資格被免試推薦讀研究生。
經濟學基地班主要是為了培養經濟學的研究型人才,其獎學金多而高,免試保送研究生的幾率也非常高,但想進入這個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學不久參加分班考試,考試科目為數學和英語,前若干名才有機會進入基地班,所以想進入這個班的學生開學時也要做好準備。
法學院是省內第一所全日制法學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經常聘請一些司法機關、科研單位的專家、法官等擔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屆學生進行一次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實習。
廣西大學
生物科學學院的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是科研能力最強的專業之一,生物技術專業有著明顯的亞熱帶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遺傳工程上頗有建樹。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動物科學研究世界領先,有多項科學技術重大成果。
廣西是我國重要的甘蔗生產和加工基地,制糖業十分發達,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的甘蔗糖業工程學科被列為國家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土木類學科是廣西首批精品專業。這個學科也是理工類的高分群,畢業生一般都進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電公司工作。
廣西大學的愛國民主記念碑
廣西還是有色金屬富礦之地,是中國最重要的有色金屬產地之一,廣西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正是迎合廣西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及其加工技術研究的需要,建設起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科。
內蒙古大學
生物學專業是國家級重點學科,目前設有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2個本科專業,學科實行按類招生,在第2學年結束后,選拔出50名學生分別進入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進行學習。
蒙古語言文學是內蒙古大學的特色專業,在一般的學校是沒有的。大學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約占總人數的30%。
內蒙古大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生態與環境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態學及農牧業生物技術為主的科學群,本科設有2個專業:生態學、環境科學。也實行按類招生,第2學年結束后,選拔10名學生進入國家生物學基地(生態學專業)進行學習,學制四年。
新疆大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應用數學專業方面,在全國排名較高。
人文學院是由中文系、中語系、歷史系、中亞文化研究所、阿爾泰學研究所組建而成的規模最大、專業門類齊全的文科學院,號稱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的“旗艦之威”,位居國家重點學科行列。
此外,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憑借地域優勢,新疆大學的俄語專業也一直是王牌專業。
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自然地理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動物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民族學、法學均是新疆大學新增的重點學科。
貴州大學
貴州大學的英語學科在國內小有名氣,多位知名學者曾在此任教,他們對外國語學院師資力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刑法專業有一定特色,已經受到國內同學科領域的認可。
電力與能源工程被國家列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與此相關的自動化、采礦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專業也將得到加強。
化學學科擁有綠色農藥和農業生物工程教育部實驗室,綠色藥物工程也被列為“211工程”項目之一。
此外,采礦工程、植物保護、林學、農林經濟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漢語言文學和電子科學與技術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延邊大學
延邊大學位于吉林省延邊州,朝鮮族特色氛圍濃厚,朝語系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它的小語種也不錯,亞非語言文學是國家重點學科。
延邊大學依山而建
師范學院的教育技術專業在全國排名很高,就業很好。
醫學院也比較有實力,臨床醫學和藥學都不錯,麻醉專業很好。
石河子大學
醫學院現設有臨床醫學、護理學和醫學影像學3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附屬醫院3所,其中第一附屬醫院為全國“百佳”醫院。
農學是石河子大學的校級品牌專業,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有重實踐、重應用的辦學傳統,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經貿學院下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圍繞新疆農墾經濟、綠洲農業經濟、綠洲生態經濟、農墾企業管理等內容展開研究,并將研究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研究方向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海南大學
旅游學院是海南大學極具辦學特色的學院,辦學模式靈活多樣,部分方向還根據市場變化與需求,和旅游企業、國際酒店進行廣泛的合作,采用“訂單式”培養等靈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專業還是旅游學院的特色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從事旅行社管理、營銷策劃、旅游接待與高端服務工作。
海南省具有熱帶資源豐富、海洋面積大的特點,熱帶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就是針對這一地域特點設置的專業,現開設了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和海洋學院。其中海洋學院的水產養殖專業還是我國農業部的重點學科,近幾年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形勢也非常好。園藝專業也成為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此外,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法學、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也是特色專業。
青海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青海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有清華大學的對口支援,成績好的畢業生將有機會直接保送清華大學繼續深造。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機械電子工程方向)為青海省省級重點學科,學生畢業后可從事與機械行業相關的工作。
水利水電工程教學和科研并重,產、學、研緊密結合,重點培養面向國家水利水電行業和青海省資源開發急需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醫學院下設臨床醫學系、中醫學系、藏醫學系、公共衛生系等四系16個專業,高原醫學、藏醫藥學、地方病學等特色學科專業在全國醫藥院校中享有較高聲譽。
此外,資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依托青海的鹽湖資源及旅游資源優勢,鹽湖專業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也大有前途。
寧夏大學
應用化學是國家重點建設科目,以就業率高著稱,在南京揚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業建立了理工科實習基地。畢業生就業率位居寧夏大學前茅。
草業科學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擔多個國家開發項目。
應用數學培養模式十分特別,采取“大專業,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時與信息和計算科學一起按數學與信息科學的大類招生,一、二年級打破專業界限試行“滾動制”教學,為三、四年級實行“分流培養”奠定基礎。多年來還承擔著師范生培養任務,就業前景一直較好。
此外,寧夏大學的農學、生物科學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也是該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大學
藏語言文學學科歷史悠久,藏語言文學和藏族歷史兩個專業是首批校級重點學科。與四川大學聯合申報的“中國藏學研究所”,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藥學(藥方向)學科是大學醫學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和自治區獨特的地域和傳統優勢,將高原醫學和藏藥的現代化研究和開發、地方病和常見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和藏族基因組學研究等相結合,而重點建設的特色優勢學科。目前與一大批國內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對口援助關系,并有多個實習基地供學生們提高實踐能力。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類)專業、農學(植物生產類)和臨床醫學專業被評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的服裝設計專業在服裝界是很有名氣的,不僅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眼球,而且還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裝行業的目光,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場國際品牌的會在這里舉行。 學校會經常邀請一些來自法國、意大利等地的服裝設計師前來開設講座。
東華大學
紡織工程是教育部的重點學科,在天然纖維利用、生物技術在紡織方面的應用等許多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材料學不僅是國家重點學科,而且還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幾乎凡是與紡織有關的各種纖維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紡織工程實驗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員的服裝,東華都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科研任務。
福州大學
福州大學的物理化學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化學類,包括化學和應用化學兩個專業,也是不錯的。
如果對電子、通信方面感興趣,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是不錯的選擇,其中通信專業錄取分數在福大首屈一指。
篇6
摘要:“農業會計實務”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按照高職教學的要求,從課程內容重構、校內外實踐教學環境建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教學團隊打造四個方面,進行了基于工作流程的“農業會計實務”課程改革探索。
關鍵詞 :高職;農業會計實務;課程改革;工作流程
基金項目: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會計實務”精品課程項目
作者簡介:高萍,女,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經濟管理系主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財務管理;吳政春,男,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6-0019-03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熱切關注,我國農業企業及其他農村經濟組織日漸發展壯大,在教育領域被淡忘了近20年的“農業會計”又將重新得到教育界、會計界的普遍關注。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主要面向三農,培養適應現代都市農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熟悉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物流與營銷基本知識,掌握現代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會計核算、農產品物流、農產品營銷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能,具備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會計核算、統計分析、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倉儲管理、農產品配送管理等實務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適應鄉鎮經濟管理部門、農村各類經濟組織、農村社區及其他企事業單位一線管理崗位需要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農業會計實務”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按照高職教學的要求,課程教學團隊對“農業會計實務”課程進行了積極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農業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從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實踐教學環境的建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團隊的打造等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力爭面向“三農”,培養合格的農業會計與財務管理人才。
一、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兼顧不同農業經濟組織,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一)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依據,確定課程教學目標;以崗位核心能力為依據,以公司型農業企業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參考初級會計師專業資格考試大綱重構教學內容;兼顧不同農業經濟組織形式,增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等內容[1],豐富農業會計教學內容,使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
(二)課程教學內容重構
1.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計劃的制定要摒棄傳統的以章節劃分的組織模式,而根據課程需要學生獲得的相關專業技術知識、技能、職業判斷能力,以工作環節劃分若干項目進行組織。
2.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法的選擇同樣應以工作流程為導向,針對每一個工作環節來組織實施。本課程可按照要求學生掌握的會計核算業務,將教學內容分解設計成若干個工作項目,按會計崗位業務構建新的內容體系。如:按照出納崗位核算、往來結算崗位核算、存貨崗位核算、固定資產管理崗位核算、工資管理崗位核算、費用崗位核算、財務成果崗位核算和主管會計崗位核算8個項目模塊進行教學,將課程教學和工作流程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兼顧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3.在上述公司型農業企業會計學習的基礎上,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教學內容,突出為農服務特色。如表1所示,在教學內容上側重于與公司型農業企業會計的差異方面,選擇其特有的經濟業務開展教學和訓練,以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環境
(一)校內實踐教學環境建立
1.在校內建立能夠模擬農業企業財務運作過程的實踐教學環境。[2]如,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內建立了能夠模擬企業財務運作過程的農村三資管理綜合實訓室、“樂實”農產品銷售公司。在農村三資管理綜合實訓室里配備了手工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必需的硬件、軟件、材料,實訓室布局按照財會部門的現實分工和安排來設計,體現了財會部門的特點,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提供完備的實訓資料,能夠采用企業的實際會計數據進行實訓。如,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自編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公司型農業企業會計、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實訓資料;同時,師生共同參與“樂實”農產品銷售公司的實際運營,采用公司實際的財務數據進行會計實訓,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校外實踐教學環境建立
為了提高會計實踐教學效果,除了在校內建立實踐教學模擬環境外,還必須在校外構建較完整的會計教學實習與學生就業實習基地,以保證學生到企業進行在崗實習。
1.與上海市農經站對接,學院教師和學生經授權后可以登錄上海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查看全市有關財務信息,研究和分析上海農村經濟情況。
2.與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經管所對接,學生可以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專業實踐教學。
3.學院出資與上海漁浪水產專業合作社共建了校外實訓場,其水產養殖、農家樂餐飲等業務和寬敞明亮的培訓教室,為學生現場實踐教學、頂崗實習提供了極佳的條件。
4.學院專業老師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申報農業會計科研課題;共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業會計技術指導,為合作社理事長、財務人員、家庭農場主等開展農經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農業企業人員提高職業素養;并與企業建立了互信、互助的良性關系。
通過校內模擬實訓和校外實訓,使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流程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三、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必須要打破原來“根據所給的經濟業務編制會計分錄”的簡單的會計教學方法,而是以真實的原始憑證為案例進行農業會計的教學。一直以來,各院校在農業會計教學過程中都是采用文字形式來描述經濟業務,學生根據所給業務編制會計分錄;做得好一點的學院,可能會要求學生填制真實的記賬憑證,但對于記賬憑證后面應附的原始憑證多數不作要求,造成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后面應該附什么樣的原始憑證,而這些原始憑證又怎么填、如何取得、怎樣審核?
在現實工作中,經濟業務的發生是以原始憑證的形式出現的,學生往往在拿到原始憑證后不知道怎么進行業務處理,這就是教學和實踐不能有效接軌導致的尷尬結果。針對這個問題,教學團隊專門開展教學研究,編寫了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業務為主線的綜合實訓指導書。該教材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從合作社成立業務的核算,到正常經營運作的日常業務核算,到登記賬簿和編制會計報告,都是以合作社發生的原始憑證樣張作為學習訓練的資料,為學生手工賬訓練再現了真實的業務場景;同時,還開發了與手工賬相配套的電算化環境下的綜合實訓庫,學生通過手工賬和電算賬的訓練,既能得到很好的驗證,也能更好地理解會計軟件的操作原理,牢記業務的處理方法。
(二)課程教學手段改革
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必須要打破原來單一的教學組織模式。
1.提倡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相融合的方式。先將項目交給學生做,學生碰到問題查找資料,根據完成一個項目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補充學生所急需的理論知識,同時,引企業專家進課堂,帶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探索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實現理論和實訓教學的有效融合、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緊密對接,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和課程內容的趣味性。
2.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師精心設計、制作電子教案,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豐富課程網絡資源,如課程介紹、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計劃表、PPT課件、教學視頻、實訓指導書、習題庫等。鼓勵學生課余進行自學,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越性,實現課堂教學與網絡指導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崗位技能培訓相結合,學做兼備、工學結合,融課堂與實訓基地于一體。
3.鼓勵學生與任課老師進行網上交流溝通。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教師可以通過QQ在線解答或通過電子郵箱交流解決。
四、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打造課程教學團隊
目前,大部分院校缺乏專門的農業會計教學師資隊伍,會計教師大部分直接來自于高校畢業生,他們缺少農業會計工作的實踐,動手能力普遍不強。因此,教學中老師講得多,學生思考得少,教與學缺乏互動[3],再加上農業會計確認、力量、記錄和報告的復雜性、農業成本核算的困難性等特點,使學生缺乏理解的基礎,導致培養的學生缺少職業特色。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學院專業教師必須深入農村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第一線,通過到農業企業、鎮會計記賬中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實踐,親身體會農業生產中自然再生產的自然屬性,了解和熟悉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與分配體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收支內容及財務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知識,使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獲得統一。如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安排兩名青年教師到市、區級農經站、農民專業合作社,甚至到學院自建的“樂實”農產品銷售公司參與實踐,從而使教師的實踐經驗、專業知識和能力等得到提升。
(二)引進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
要大力引進行業企業專家擔任課程實訓教師和實習指導老師,并通過團隊建設、課題研究、社
會技術服務等形式,密切校內外教師的聯系,形成一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總之,以工作流程為導向的“農業會計實務”課程教學改革,可以有效解決職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學習與工作之間相互脫節的問題,將職業崗位標準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與職業崗位標準有機融合,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保持一致。學生通過邊實踐邊學習,更好地體現了“工學結合”的要求,真正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李平,張希玲,王素義.我國高校農業會計教學的回顧與展望[J].高等農業教育,2013(5):83-86.
[2]汪詩懷.構建基于工作流程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會計之友,2009(5):74-75.
篇7
戶口所在: 海南 國 籍: 中國
婚姻狀況: 未婚 民 族: 漢族
培訓認證: 未參加 身 高: 176 cm
誠信徽章: 未申請 體 重: 140 kg
人才測評: 未測評
我的特長:
求職意向人才類型: 應屆畢業生
應聘職位: 市場/營銷:業務員,高級管理:
工作年限: 0 職 稱: 無職稱
求職類型: 實習 可到職日期: 一個月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區: 深圳,廣州,惠州
工作經歷深圳天寶恒黃金交易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8-07 ~ 2008-09
公司性質: 民營企業 所屬行業:會計/金融/銀行/保險
擔任職位: 業務員
工作描述: 通過為期半個月的培訓之后主要對公司的潛在客戶進行電話加陌生拜訪的方式推銷公司的黃金延期(AU(T+D))業務,和銷售“天寶恒”投資性金銀條。
離職原因: 假期結束,返校上學。
國美電器 起止年月:2006-09 ~ 2007-05
公司性質: 股份制企業 所屬行業:貿易/進出口
擔任職位: 促銷員
工作描述: 主要負責各類品牌的空調、電視等的促銷活動
離職原因: 學習任務加重 公司性質: 民營企業 所屬行業:其他行業
擔任職位: 業務員
工作描述: 手機之家屬于我校中國聯通直屬分店,我主要從事手機及其配件的銷售
離職原因: 即將畢業,就業問題志愿者經歷
教育背景畢業院校: 海南大學
最高學歷: 本科 獲得學位: 管理學學士 畢業日期: 2009-07
專 業 一: 農林經濟管理 專 業 二:
起始年月 終止年月 學校(機構) 所學專業 獲得證書 證書編號
2005-09 2009-07 海南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管理學學士學位 -
語言能力外語: 英語 一般 粵語水平: 一般
其它外語能力:
國語水平: 優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專長1.管理能力:我所學的專業為管理類專業,09年畢業后拿“管理學學士”學位,所以大部分課程都是圍繞管理學展開。在校期間曾擔任過班長、校“陽光藝術團”副團長等職務。在擔當這些職務過程中使自己管理方面的能力得以實際運用和提高,且在這過程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
2.營銷能力: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營銷人是我的第一個人生目標。我們曾開設了《市場營銷》等以市場營銷有關的相關課程。通過對這些課程的認真學習思考使我已基本我具備了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憑著我對營銷的熱情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營銷人
3.歌唱技巧:我擁有一副不錯的嗓子。在2008年4月獲得了“校園十大歌手”的光榮稱號。曾參加過校內多大幾十場文藝演出,也有校外的部分商業演出
4.主持能力:由于普通話標準,聲音好聽,上臺不怯場,因此但當過校內各類社團活動、文藝晚會的幾十場主持工作
篇8
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始建于1956年。學校占地面積12159畝(校本部1136畝,科技園區1023畝,林場10000畝),是北京市“花園式”單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園”和“首都文明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學校現有11個二級學院和4個教學部,有教職員工77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424人,教授90人,副教授200人。教師中受聘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7人,北京市創新人才7人,北京市級中青年骨干教師65人,北京市優秀學術創新團隊和優秀教學團隊13個,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學校現有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留學生等各類在校生80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主、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兼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多類型、多層次的都市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
學校現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覆蓋了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2個類別涉及12個領域的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點,29個本科專業,其中園藝、動物醫學、農林經濟管理3個專業為特色建設專業,農學、動物醫學、園林、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園藝等6個專業為北京市級特色建設專業。有4個北京市人才培養基地和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
學校堅持以服務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為己任,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體系。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艱苦奮斗,勤于實踐、崇尚科學、面向基層”的優良傳統,“以農為本、唯實求新”的辦學理念,“立足首都、服務三農、輻射全國”的辦學定位。當前,全體“北農人”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解放思想、團結一致、努力進取,正在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現代農林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專業介紹
環境設計專業[專業代碼:130503][原藝術設計(城市環境藝術方向)專業,原專業代碼:050408)]經北京市教委批準于2003年開始招生,屬園林學院下設藝術類本科專業。
培養方向
本專業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通過系統的藝術設計教育,培養學生掌握藝術設計基礎理論、基本方法與技能。同時具有較好的審美素養,掌握現代藝術設計語言;具有較強創新設計意識;具備一定的城市規劃、建筑裝飾、公共藝術、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并且能夠從事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實際動手能力較強、全面發展的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
課程設置
美術史、素描、色彩、透視、材料構成、環境美學、模型制作基礎、建筑史、建筑設計初步、效果圖手繪技法、城市生態學、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基礎課程和室內環境設計、室外環境設計、公共藝術品設計等專業課程。
實踐環節
本專業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3DMAX、AutoCAD、PHOTOSHOP、公共藝術品設計、模型制作等操作性強的課程學習,以及通過材料構成、環境色彩學、室內外環境設計等課程實習,和風景寫生、綜合設計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就業方向
在建筑、城市與鄉鎮規劃及相關部門從事景觀設計、室內外設計、建筑裝飾設計及旅游、廣告、裝飾、出版等相關企業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藝術設計、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
學制
四年。
所授學位
成績合格,授予藝術學學學士學位。
招生情況
一、2013年招生計劃及地區
表1:2013年環境設計專業[原藝術設計(城市環境藝術方向)專業]專業招生計劃及地區表
二、報考條件
1.符合生源地普通高校招生報名條件;
2.考生須參加生源地省市2013年美術類專業統一考試,成績需高于當地本科合格分數線10分以上(含);
3.身體健康,符合教育部和衛生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標準》,要求無色盲,無色弱;
4.熱愛藝術設計和美術事業,接受過一定專業基礎訓練,有一定素描和色彩基礎。
三、考試(專業課考試和文化課考試)
1.專業考試:考生需參加生源地省市2013年美術類專業統一考試,成績需高于當地本科合格分數線上10分以上(含),學校直接采用統考成績,不再單獨組織專業課考試。
2.文化課考試:考生須參加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并通過生源地省市藝術類本科專業文化課最低控制線。
四、錄取規則
藝術類專業錄取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1.從已達到投檔要求的考生中擇優錄取。
2.在文化課成績和專業課成績均達到要求的考生中,按照專業課成績+投檔成績(含文化課成績與政策性加分)進行總分排序,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如總分相同按專業課考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錄取。
3.我校不預留第二志愿計劃,優先錄取第一志愿考生。
4.考生若有違法、違紀行為,一經查實將取消其錄取或入學資格。
5.我校藝術類招生嚴格按照教育部陽光招生的要求,實行網上錄取,計劃內招生。學校從未沒有委托過任何中介組織或個人組織招生,也沒有任何形式的計劃外招生。
五、復查
新生入學后,三個月內進行全面復查。凡與國家教育部招生規定不符或有舞弊行為(如專業復查考試與專業入學考試不符等)者,取消入學資格,退回原單位或原地區,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六、其他說明
1.以上各項若與教育部有關文件不符,按照教育部規定執行;
2.近三年我校藝術設計(城市環境藝術方向)分數統計,見表2。
表2:藝術設計(城市環境藝術方向)2010-2012年錄取分數情況統計表
備注:上述文化課成績均為政策性加分后投檔成績;山西省為第一年招生。
學校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北農路7號
乘車路線
1.積水潭站乘345路公交車到朱辛莊站下車,沿北農路向東走200米即到;
2.城鐵13號線龍澤站下車,轉乘442路公交車到校門口下車即到;
3.地鐵5號線立水橋站轉乘13號線龍澤站下車,轉乘442路公交車到校門口下車即到;
4.自駕車走京藏高速,自南到北者,從回龍觀北口下高速,沿輔路走1000米至二撥子橋右轉200米即到;自北到南者,從北安河出口下高速,沿輔路走500米,上二撥子橋,下橋向東100米即到。
郵編:102206
招生電話:010-80799334、80796306
網址:bua.edu.cn
篇9
關鍵詞: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模塊式”整體課程體系、“3+1”教學模式一、獨立學院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是農村管理、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積聚于一體的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繁瑣,涉及的問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我國有少數公辦一本學院與二本學院開設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但其培養目標主要是定位于培養農村經濟管理理論研究,不能解決農村實際問題;一部分高職高專近幾年也進入農村經濟管理方向人才的培養,其培養目標主要是解決農業生產技術問題,具有一定單向性,所以效果都不太明顯;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長期以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所以適用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必須具備以下知識與能力:
(1)能夠領會國家相關的農村政策。農村經濟管理者在開展經濟管理過程中,會涉及許多國家相關的政策及法規,所以應全面掌握農村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如農村政策法規、農村環境保護、財政與金融(農村)等。
(2)具有一定的農業技術知識。作為一名合格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除了應該掌握農村政策外,還應該能掌握農業種植技術、了解農作物特點等技術知識,能夠及時解決一般的農業技術問題。做到上能寫字做文章,下能指導種田插秧,提升農業的管理水平。
(3)必須具備經濟管理知識。隨著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多種經營業務的開展,優秀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還要能夠掌握農村經濟管理、財政與金融學、農業資源經濟學、農村市場營銷等相關知識,能充分開發利用本地資源,將本地資源產品加工推銷,為農民增收創造機會,根本解決農民的生活水平。
(4)具有融資、財務管理等知識。農村經濟管理人才,要能解決農村融資和財務管理問題,做到精打細算,開源節流,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壯大農村的建設。
所以,獨立學院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是“懂經濟,善管理,會技術”的應用能力為主線的全能型復合人才。
二、獨立學院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與能力的培養
獨立學院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應以“懂經濟,善管理,會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為宗旨來構建的“模塊式”整體課程體系、“技能化”專業課程體系和“梯進型”實踐課程體系:
(1)建立“模塊式”整體課程體系。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三種類型、五大模塊”, 即基本素質類、專業素質類和綜合素質類。基本素質類由政治人文體育模塊和基礎知識及信息模塊構成,主要課程有英語、計算機基礎、農業信息、農業政策、就業和創業指導等課程。基本素質類課程設置是解決人才培養“共性”能力問題,即學生能夠領會國家相關的農村政策和掌握農村方面相關法律法規能力,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準確把握日常人際交往中的交談技巧等基本能力。專業素質類課程設置是解決人才培養中“個性” 能力問題,體現了專業特色,是針對學生未來就業方向而設置的,它由專業素質基礎模塊、專業素質技能模塊和專業素質拓展模塊構成,主要課程有農業經濟學、農業管理學、土地資源管理、鄉村社會學、植物生產技術、畜牧概論、水產概論、設施農業概論等課程組成,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解決農業產業中基本的技術問題;其中,專業素質拓展模塊課程開設主要是根據農村對管理人員的要求,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而設置,主要課程統計學、農村財務管理、農村會計學基礎、農村投資項目評估、農業推廣學等課程。綜合素質類課程是解決人才培養中“應用”能力問題,主要通過設置實踐教學模塊來實現,即校內專業實訓類課程和校外課程實踐環節。主要課程有“農村投資項目評估”、“ 農村會計學”仿真性模擬實訓等,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與調查、建立“班村共建”農村、技能比賽等一系列社會活動。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立足于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必須與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農民技術需求相適應,培養全能復合應用型人才,才能夠滿足農村人才市場對多元素的要求,才能夠解決農村經濟、管理、決策、營銷、融資等遇見的實際問題。
(2)設置 “技能化”的課程體系,建立科學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設置“技能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與農村生產經營、實際管理相結合,在體現“農”的專業特色基礎上,課程設置的順序、時間應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將專業理論課程和相對應的專業實驗課程、實踐課程一一對應,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提高學生解決農業生產中技術性問題的能力和農村經濟管理能力,進而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管理專業采用“3+1”教學模式:即三年課程教學和實訓加一年社會綜合實踐,共設置45門課程,其中基本素質類課程15門、專業素質課程19門、課程實訓課程5門、社會實踐課程6門,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基本素質類課程:計算機基礎、英語、數學、體育、農村政策、農村應用文寫作、禮儀規范。第二學期基本素質類課程:網絡技術、英語、數學、體育、農村信息、微觀經濟學;專業技能課程:植物生產技術。課程實訓:植物生產技術實踐。
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基本素質類課程:時事政治、農村法律法規;專業素質課程:鄉村社會學、農業管理學、農業推廣學;專業技能課程:設施農業概論;課程實訓:設施農業實踐。第二學期基本素質類課程:農村經濟常識;專業素質基礎課程:農村產品營銷學、農村經濟統計分析與應用、農村財政與金融;專業技能課程:農村會計學;課程實訓:農村會計學全真模擬實訓。
第三學年第一學期基本素質類課程:計量經濟學;專業素質課程:土地資源管理、農村財務管理;專業技能課程:新農村規劃與科學發展、農村干部領導藝術、水產概論;課程實訓:農村財務管理。第二學期基本素質類課程:就業與創業指導;專業素質課程:農村投資項目評估、稅法、電子商務;專業技能課程:農村經濟糾紛處理、畜牧概論;課程實訓:電子商務。
第四學年組織學生進行社會綜合實踐,其方法可采取專題調研和分析、農村市場調查與預測,并撰寫畢業論文。
科學的設置“技能化”專業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服務“三農” 經濟管理人才,既能做一名農村生產技術人員,又能當好一名“村官”,解決農村一些現實問題。
(3) 突出“分層實踐、逐層提升”的“梯次型”實驗課程體系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關鍵問題的能力既是實踐教學設置的目的,每學期對核心專業課和技能課應安排相應的實驗、實訓課程,形成“梯次型”實驗課程體系。
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核心內容由以下三大模塊組成:①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包括統計分析軟件應用、財務分析軟件應用和科學研究基礎訓練三方面內容;②專業技能訓練模塊:以建立實驗、實訓平臺,進行仿真性模擬實習為核心內容演練,如投資項目分析模擬、現代企業經營決策仿真系統等內容;③綜合能力訓練模塊:以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調查、專業素質拓展訓練、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為主要內容。
大學生社會實踐與調查可利用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進行“大學生寒暑假回鄉公益活動”、“走進千村萬戶,回鄉社會調查”、“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等系列調查活動。
三、獨立學院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注重以下問題
1. 突出專業特色,解決好農村管理課程與經濟類課程的平衡問題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必須注重農、經、管知識復合,以系統的觀點科學處理好各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根據農村經濟管理現狀,在增加農科類課程的門數的同時,使農業技術與管理各門課程與經濟類各門課程學時比例合理,突出其專業特色,這樣,才能提高和拓展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經濟管理素質、知識與能力。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各門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入手,進行系列課程優化與整合。
2. 強化實驗實踐教學,建設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
篇10
摘要:為了加強農業院校經管類人才實踐能力培養,建設以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具有創新型的經濟管理人才為目標的實驗教學中心。筆者從實驗教學理念、實驗課程體系等方面,探索研究了經管類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模式。
關鍵詞:經管類;實驗教學中心;農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279-02
一、加強高校經管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促使高校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必須牢固地掌握教育部的引導方向,提高各學科實驗室的投入。隨著高校對學科實驗室重視程度的提升,不斷努力建設,擴大規模。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教育發展趨勢,部分高校針對實驗室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及轉變以往的工作重點,逐漸從建設過渡到探索的方向上,并建立了獨立的實驗室管理部門。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學重點主要以本科為主,并積極地開展研究生教育,開設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學生人數達到了1500多。學院近年來對國內一些兄弟院校的實驗中心走訪調研,如對吉林財經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等院校進行深入細致調研的基礎上,對學院原有的實驗室進行改造和整合,遵循資源共享、統籌安排等原則,整合組建經濟管理教學實驗中心,逐年加大對實驗中心建設的投入,今年又建設跨專業商業綜合實訓教學平臺,通過不斷提升學科專業課程的標準,健全教學體系的功能,對實驗教育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從而實現教學資源能夠共享,交流溝通更順暢,建設管理更獨立高效。通過這些措施,使得實驗室管理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更規范化和制度化。隨著學院成立了實驗中心,顯著地提升了教學條件,解決以往存在諸多的教學問題,促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經管類專業實驗室建設有利于促進高校實踐教學總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和影響,也有利于加強高校間資源共享和校企之間的合作,有利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二、經管類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
經管類專業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新理念,也有助于在全國高校經管類專業搭建起一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校企合作共同參與的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本科人才的教育教學平臺,對完善經管類專業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不斷深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以及學校經費的不斷投入,學院在實驗室建設及實驗教學方面也在遵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取得了改革進展,改善和提升教學水平。但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構建的實驗室教學體系仍存在不小的問題,包括交流不暢,效率偏低,管理滯后,以及在教學方面,包括理念、方法和內容等環節。具體表現:第一,在實驗課程建設中,設置的目標和內容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須進行有效的調整。傳統教育的重點在于學生學科實驗技能的培養,而新構建實驗教學體系應以學生創新、行動等方面的能力為重要目標。第二,驗室建設硬件及軟件建設方面經費投入不夠不足,以及出現了重復設備的情況。資源利用效率低,缺乏有效的共享,導致經管類專業實驗室受到限制。第三,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方面以及實驗室的具體功能定位、制度管理等問題等待解決。
三、經管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體系構建是以遵循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開放性的思想,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有機整合的教學整體。我們將經管類實驗教學體系分為“三層次模塊、三結合模塊、五平臺模塊”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實踐的教學模式。在實驗教學體系中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即基礎性、設計型以及綜合型,三個類型的實驗課程緊密相連,逐層遞進,遵循實驗教學規律,全方位地培養人力。三結合指的是科研、社會實踐和就業相結合,五平臺是指實踐課程平臺、社會實踐平臺科研訓練平臺學科競賽平臺和模擬訓練平臺。經濟管理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樹立了綜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前提,并有效地結合經濟管理專業的特點,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和規劃,整體包括四部分,即從基礎性教學內容、綜合拓展實驗訓練,以及創新能力培養,最后則為企業實踐操作模擬。在實驗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必須按照學科和相關專業的實際情況,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以提升學生能力為工作重心,促使新經管教學體系更科學合理,擁有自己的特色,從而在教學過程能夠發揮出顯著的效果。構建一個中心、兩級管理、三統一的大學生創業計劃項目運行管理模式,來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
四、加強經管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途徑
經管學院實驗室樹立了能力培養的目標,即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等方面,以學生為根本,為學生服務,進行教育培養。教學過程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宗旨,是今后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吉林農業大學的辦學思想下,以及未來的教育發展規劃,經管學院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在注重硬件設施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軟件方面的配置,即師資理論以及制度體系等。
1.加大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吉林經管學院在近幾年的時間,不斷地對實驗室進行投入,在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實驗中心面積400多平方米,有260臺計算機、3臺服務器。同時,在教學內容方面與企業緊密相連,將實踐中的問題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真實的案例和數據。在經管實驗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利用虛擬的網絡、角色等內容來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目前,學院建立的實驗中心已經配備了比較健全的設施,包括各種教學軟件,如會計、市場營銷、保險等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虛擬情景來模擬實際現狀,讓學生們能夠體驗到相關業務的操作流程,從而實現教學更加真實化,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2.適時開放實驗室使用。對高校經管類實驗教學來講,實驗教學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進,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虛擬教學平臺是必不可少的,其擁有自主性、交互、可擴展性等突出特點,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和自主學習。經管類專業積極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整合實驗課程,優化實驗內容,制定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制度,實施實驗室開放、實驗技術人員承擔實驗教學任務、科研平臺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等措施,推動了實驗課程改革,改進了實驗教學方法,提高了實驗室資源利用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前經管類實驗開出率達到100%,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項目總數達到91.8%,近三年,通過“實踐技能素質拓展課”的實施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加強實驗教學團隊建設。師資力量是教學的關鍵,對于實驗教學來講,更加需要知識豐富能力突出的教師,不僅要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對信息技術有所了解,所以,打造一個素質能力優秀,年齡、學歷、職稱合理的教師團隊,將直接影響實驗室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經管學院不僅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同時還需要加強對當前師資團隊的培養。在最近幾年,學院的實驗中心通過不斷探索,加強校內外的交流溝通,共享實驗教學資源,制定實驗教學方案。并且學院出臺鼓勵性措施,積極地支持教師投入到實驗平臺的教學活動中。
五、結語
隨著資金的不斷投入,給經濟管理學院的創造了非常良好的發展環境,尤其是在硬件以及教學等環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于經費的投入,使得實驗室建設有了資金保障,改善了教學條件,包括基地規模、設施設備等。對于吉林農業大學來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管理學院所建立的實驗中心,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以實現綜合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積極地拓展和探索實驗中心的建設工作,從而將實驗中心打造成一個理念先進、體系健全、環境優秀、管理高效的教學示范中心。
參考文獻:
[1]陶雷,吳菊華,莫贊.問題導向的經管類多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2):68-170。
- 上一篇:制藥工程專業背景
- 下一篇:新課程改革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