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經濟管理類新型教學模式創建

時間:2022-07-18 10:01:00

導語:農林經濟管理類新型教學模式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林經濟管理類新型教學模式創建

總書記2006年6月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從教育這個源頭抓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特別強調“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非常明確地突出了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中的重要地位。農林經濟管理(以下簡稱農經專業)是各農業高校均設立的本科專業。面對農村地區和農業領域發展對農經人才的需求,各高校也非常重視對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完善,以使學生能更好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更好地服務“三農”。但從農經專業實踐教學實際運行看,教學仍缺乏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不能滿足國家、社會對農經人才專業能力的需求。在這種形勢下,探索行之有效的農經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經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一)農經專業實踐教學概況

我國目前共有農林高校39所。從各高校農經專業學生培養計劃看,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山東農業大學農經專業為例:學生四年應修滿179.5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環節總學分為34.5學分,占總學分的19.2%;實踐時長為27周,折合為1個半學期;實踐形式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涵蓋了軍事、勞動、讀書、調研、課程論文、第二課堂等12個環節;實踐地點包含校外與校內,其中校內實踐側重于實驗室教學,校外實踐由基地教學和學生自擇實習單位完成;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融合了較多主體,有團委學工、專業教師、實習單位等。總體來看,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靈活多樣,可保證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廣泛性。

(二)農經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運行模式

1.實驗教師指導的實驗室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應用于專業實踐,即針對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由實驗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實驗項目,在實驗室中輔以計算機技術完成實踐。該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應用和實踐,增強學生對各專業技術課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將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轉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2.自主實習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主要用于畢業綜合實踐,這也是實踐教學中歷時最長、學分最高的活動。該模式倡導的是畢業論文導師指導的開放式實習。畢業生在導師指導下,確定論文選題,自擇實習單位,定期向導師匯報實習情況,并積累實踐資料;畢業實習結束后,通過上交實習材料證明實習過程,通過畢業論文寫作與答辯獲取相應學分。3.校內實踐與基地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應用于綜合教學實踐中。學生首先要在實驗室中進行模擬實驗,對實習內容進行充分理解和吸收,而后由專業統一組織赴教學基地進行實踐,增強對實習內容的認知和應用。不過受多種因素的限制,現有的基地實踐一般只能是“走馬觀花”的參觀式學習。4.自主實踐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應用于第二課堂與創新活動以及各課程論文寫作等環節。該模式旨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專業認知和應用能力。

(三)現行實踐教學運行模式的優缺點

從上述實踐模式的實際運行看,現有模式的優勢主要表現為:一是設計簡單易操作,即實踐設計完全服從于教學內容,且實踐內容可長期穩定使用,便于教師對實習過程和實習效果的把握。二是成本低廉易滿足,即現有實踐以實驗室教學和自主實踐為主,其成本投入主要是實驗室建設費用以及學生的往返路費,有效節約了基地維護費用、住宿費用和管理費用,能夠緩解實踐經費的不足。三是能進不出易控制,即社會實踐地點的安排,能通過校內實踐完成則不傾向于校外實踐,更便于組織者對實踐過程進行管理,尤其是能夠較大程度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因此,從高校實踐經費少、學生安全為首位等現實情況考慮,現有模式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從實踐目的和目標看,現有實踐模式又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一是實踐能力內生性強,專業知識轉化差。現有的基地參觀式實習由于無法接觸基地工作的實質,使基地對實踐的促進效用極小,因此學生社會實踐的大部分屬于校內實踐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實踐,由此使學生實踐能力也帶有內生性,即空想多、不實際,眼界低、認識淺,思維窄、無創新。結果往往是學生雖有實踐經歷,但仍無用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二是專業知識與服務“三農”缺少有效銜接。農經專業發展的生命力及其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取決于該專業知識對“三農”發展的貢獻,這無疑需要專業知識要服務于“三農”,而實踐教學本身是很好的載體和途徑,但是局限于校內的實踐,學生的知識既不能轉化為實際服務能力,專業知識也不能通過實踐得以完善和豐富,總體不利于專業發展。

二、農經專業新型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綜上分析,現行農經專業實踐教學運行模式難以滿足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的需要,新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應緊密圍繞農經專業知識服務于“三農”,促使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在綜合考慮專業特點、實踐階段、學生需求的基礎上,主要設計了三種可行性強的運行模式。

(一)就近選點的實踐基地模式

1.基本思想以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的形式,為農經專業的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通過深入農村,達到培養學生了解農村社會實際,認識農村,發現、分析并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2.運行方式在學校所在地的城鄉接合部,選擇較近的行政村作為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對人口、社會、經濟各方面進行全方位、連續性的跟蹤調研。所取得的調研資料和分析結果可建立數據庫,便于年級間的傳承和借鑒。這也是該模式區別于“走馬觀花”式調查的主要特點。實踐中,學校或學院可通過用技術或管理為基地服務,取得村干部和村民對學生長期進行調查研究的支持。3.模式優點城鄉結合部的行政村大多數農工商企業齊全,經濟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企業和農戶共存。因此,農林院校在城鄉結合部“就近選點”,進行農經專業的實習具有明顯的優點:(1)可以解決實習經費困難。學生步行或用其它代步工具容易到達實習地,可以節省交通、住宿費用,既安全又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和提高組織紀律性。(2)可以靈活安排實習時間。到遠離學校的其它地方實習,大都需要相對集中的時間段,并且準備工作頭緒多,協調問題繁雜。就近實習,教學單位可以就實習內容和實習時間做出相對靈活的安排。(3)可以使實習活動更深入、更綜合。城鄉結合部行政村的經濟活動具有多樣性、綜合性和集中性,有利于學生對村、農戶或企業經濟活動的變化軌跡和規律的理解[1],也可以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國家經濟大形勢對“三農”經濟帶來的影響,因而宏觀、微觀得以兼顧。4.運行保障(1)精選實習地點,保證基地穩定。實習基地應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農村經濟活動具有多樣性、綜合性,以保證實習的專業性和綜合性,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基地能得到全面運用[2]。二是所選行政村在相對長的時期內不會突變成純粹的市區,以保證實習的持續性。三是實習地距離學校越近越好,以保證實習的便利性。(2)詳細策劃方案,對實習內容、學科組合、實習環節、任務分解、人員配置、數據收集等進行細致的設計,以保證實習內容的連續性,且都應在實習數據庫中得以全面反映。

(二)優化項目的實驗室模式

1.基本思想按照“專業性、綜合性、前瞻性”的原則,通過精心設計銜接緊密的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的實驗室教學項目,形成分層次、模塊化、點面結合的農經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2.運行方式(1)指導教師根據“三農”熱點和難點問題,設計具有“專業性、綜合性、前瞻性”的實踐教學項目。例如,可以構造農戶經營與風險控制模塊、農業金融與貿易模塊、農業經濟管理與決策模擬模塊等基本實驗教學模塊。(2)組成小組完成項目。學生可根據自愿原則組成若干個項目小組,設計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并在規定時間內付諸實施,完成項目分析與總結報告。(3)組間對比與交流。項目完成后,由指導教師組織全體學生進行集中交流,既須要對本小組工作進展及項目完成情況進行匯報,又須對其他小組的工作進行評價,使組間與同學間取長補短。(4)指導教師評定成績。成績評定應綜合考慮小組解決方案的前瞻性和實用性、學生對小組活動的貢獻、出勤率等。3.模式優點(1)可彌補校外實踐開展不足的缺陷。依托校外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雖然是最有效、首選的實踐教學模式,但是囿于基地選擇難、建立難、穩定難等問題,往往在短時間內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需求,而需要其他有效的實踐模式加以補充。通過教師設計高水平的實驗教學項目,可以有效彌補不能走出去的缺憾。(2)該模式通過綜合性的項目設計,使學生有目的地解決農經領域的管理問題,能夠綜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以致用。同時,項目的解決本身需要學生具備不同的學科基礎,因而能夠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4.運行保障(1)需精選教學項目。項目設計應綜合考慮項目的綜合性和前沿性。綜合性,即項目盡可能包含社會中的多個領域,考察和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協作精神和綜合素養。前沿性,即項目應注重農經領域內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的考察與解決,培養學生的專業敏銳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指導教師應具備較豐富的基層與農經管理工作經驗,能夠保證項目設計接近工作實際,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效果、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客觀評價。

(三)靈活多元的畢業實習模式

1.基本思想將實習形式、組織管理實現多元化,使學生能根據自身需要更靈活地進行模式選擇,以此避免傳統畢業實習模式中學生實習態度不端正、實習導師難以從根本上對畢業實習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學生尋找實習單位難等難題,能夠將“畢業”與“就業”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2.運行方式要使該模式有效運行,重點是根據學生實習需要,設計可供選擇的多元畢業實習組合。筆者認為這種多元化應由互兼型實踐、模擬型實踐和基地型實踐三類組成,其適用范圍及運行方法以下分述之。(1)互兼型實踐。即畢業實習單位與學生未來的工作單位結合起來,就業單位即實習單位。這類實踐形式主要針對已確定工作單位或就業意向已明確,以及能自行找到合適實習單位的學生。對這類學生可以放開實行自主實習的方法,協同實習單位加強對其畢業實習過程的監督管理。(2)模擬型實踐。主要供考研學生、參加各種招考的學生選擇,使他們既可實習又有精力備考。模擬實踐要通過搭建虛擬環境和業務,讓學生切實體驗真實的工作氛圍,熟悉業務流程,并通過專人輔導解決學生在角色轉換、專業知識應用等方面遇到的問題[3]。對于農經專業的學生而言,模擬實習的內容與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于目前國內外比較先進的網上模擬實習的第三方平臺,指導學生在網上展開自我創業等內容的實習,或者聘請涉農的各企事業單位在職人員來校,在專門設立的模擬實驗室中,現場布置各階段的實習任務并指導學生完成,同時就學生對就業的各種困惑給予釋疑[4]。(3)基地型實踐。主要針對那些希望實習但自主確定實習單位困難的學生,需要學院或學校統一解決實習問題。最理想的方式是依托校外實習基地,可以參考就近選點的實踐基地模式。不過,《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鼓勵和扶持一批規模較大并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企事業單位作為就業見習單位……,積極引導有條件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創建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這拓寬了畢業生實踐基地的選擇。學校和學院可按《通知》精神,加強與涉農機關、事業單位,如省、市、縣、鄉的農業管理部門、林業部門、土地管理部門等的聯系,為學生實習搭建平臺。3.模式優點(1)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就業需求,使實習的目的性更強,也更能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2)能夠實現“畢業”與“就業”的有效融合,使學生的就業技能通過多種形式得到鍛煉和提高。(3)多元化模式的選擇,能夠有效擴大畢業生真正參與實踐的范圍,提高畢業實踐效率,保障畢業實踐效果。4.運行保障(1)設計“多重”的監督管理,對實習過程進行監督。互兼型實踐應協同家長、就業單位,形成“家庭”+“實習單位”+“指導老師”三重監督的機制;模擬型實踐需要培訓專門的校內實習指導教師;基地型實踐需要取得基地人員的配合,實現校內外的雙重監督。(2)增加實習內容匯報環節,完善畢業實習考核體系。畢業實習的考核不應僅要求學生上交實習材料,可增加實習內容匯報環節,以杜絕偽造實習材料的畢業實踐,這也可給學生以壓力,調動學生畢業實習的積極性。

三、農經專業新型實踐教學模式運行的綜合保障

(一)注重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維護

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實踐基地建設應投放必要的人、財、物資源,做到高標準、高水平、高層次。學校及學院應通過多種形式與農業管理部門、林業部門、土地管理部門等涉農部門及涉農企業建立廣泛的聯系,按照“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建立和發展校外實習基地。可從實際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等角度出發,制定激勵制度,使實踐基地得以穩定和延續。

(二)注重指導教師的培訓與管理

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中,既是實習計劃的制定者,又是實習效果的檢驗者,其社會實踐能力對實踐教學的開展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現在大多數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走出去的少,自身實踐能力不足,指導學生實踐就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已成為保障實踐教學的當務之急。建議學校和學院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鼓勵中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深入“三農”而認識“三農”,進而服務“三農”,培養既懂理論又有實踐操作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注重教學質量的評價與考核

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應實行全過程管理,即實踐教學從事前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三階段實行全過程管理。(1)細化事前計劃。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前,需要詳細制訂活動計劃、活動目的和活動程序,為開展活動做好周密準備,有計劃地安排和管理實踐活動。(2)強化事中控制。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各主體應明晰責任,出現問題要及時反饋和處理,以提高社會實踐效率和效果。(3)嚴格事后考核。社會實踐活動完成后,要有科學的實踐評價體系對之進行考評。可按照不同的實踐環節,制定檢驗標準,并將考評成績作為評估學生能否按期畢業的重要指標。同時,建立實踐教學信息反饋制度,定期考察學生行為表現,并與最終實踐成績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