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學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3:21: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育教學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育教學研究

大數據下音樂課堂美育教學研究

【摘要】青年大學生作為高知群體,在校園信息化教育普遍實現的今天,多元化思潮對大學生思想形成強烈沖擊,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以促進健康人格的養成。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發揮大數據教學資源在大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開展音樂美育教學,整合音樂美育資源,促進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音樂課堂;美育教學

一、大數據和音樂教學

大數據作為一項技術革命,利用海量的數據信息,挖掘數據資源。數據量大且種類繁多是大數據最突出的特征,但數據價值相對較低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信息處理速度快且時效性高則是與傳統數據進行區分的顯著特征。很多音樂愛好者借助大數據方式將音樂素材到音樂社交平臺,國內相對熟知的網易云音樂、QQ音樂、蝦米、全民K歌、抖音以及豆瓣、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以及國外的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或者視頻網站進行音樂分享和交流。無論是教學、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盡管很多人對大數據的準確定義還不熟知,但已經深受大數據的影響。音樂教育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大數據網站對教育的重要性。一些設計者基于大數據網站設計了自己的資源平臺,并和更大的數據網站進行關聯,為音樂教學服務。

二、高校音樂美育教學現狀

當前,高校音樂課堂美育教學多針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開展,且多以課堂教學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為主要實現形式。從當前來看,自北大蔡元培1919年提出音樂美育理念之后,各藝術高校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藝術教育,美育教研室、音樂教研室以及素質教育教研室等逐漸建立,并且不斷有經費投入到音樂美育教學實踐中。此外,不同校團組織通過大學生藝術團、校樂隊、校文化活動等形式開展音樂美育。但國內音樂美育總體起步較晚,且教學基礎薄弱,除國內幾所重點藝術和綜合性大學能夠保證音樂美育的順利開展外,多數大學的音樂課堂美育教學無法實現預期效果。此外,大學生音樂基礎較弱,水平不一,對音樂學習重視不夠,選修課等參與度不高。非藝術類高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不夠,直接影響音樂美育的普及程度,音樂美育教師沒有必要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管理體系、音樂教材以及音樂美育相關標準和評估實施困難。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滲透美育分析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必要性

美是純潔道德、陶冶情操和健全氣魄的強大源泉。惟其如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則顯得更為重要。它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和正確的審美觀。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美育,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首先,語文學科涉及范圍廣。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綜合學科的性質”,[2]這一特點,直接導致了語文審美教育的豐富性。其次,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和基礎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和文學性,它充滿了美學感染力。“語文教學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它一開始不僅按照需要的法則而且同時按照美的法則來塑造人的。”[3]所以說,它處處充滿美和藝術的氣息。

二、語文教學中的美學內容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美是豐富的,概括起來,主要有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藝術美等方面。先說自然美。語文教學中描繪大自然美景和祖國壯麗河山的詩文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不僅再現了客觀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達了作家獨特的審美觀點。追求生活美,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高爾基曾說過:“文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發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們中間的鄙俗做斗爭,并善于在人們中間找到好的東西;就是在人們的心靈中喚起羞恥、憤怒和英勇,并想盡辦法使人變得高尚有力,使他們能夠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高爾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認識社會美。社會現象是紛繁復雜的。在文學作品中表現人的崇高與偉大,最易激發讀者的美感。真正的美是一種優美的,高尚的感情,對于青少年來說,社會是神秘的、新奇的,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特定的年齡階段,使他們不可能真正認識到社會的復雜,而文學作品恰恰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認識社會“真面目”的平臺。探求藝術美。藝術是以其美打動對象。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既有優美動人、和諧完整的形式,又有豐富深刻的生活內涵。“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是以藝術的語言來表現生活、表達感情,并打動讀者的。”[1]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進而指導學生去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從而揭示作品豐富深刻的生活內涵和社會意義。

三、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施

我們應當這樣說,學校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發展,美育同樣不可缺少。這是因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才智和情操的樹立和培養,都不能離開美的感受和熏陶。而語文教學作為傳播美的殿堂,則義不容辭地要擔當起這種美育的任務。(一)通過朗讀,緊扣詞語,采用恰當的方法,應用有聲語言引導學生深刻體驗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的“美涵”,啟發學生正確的認識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文學作品是形諸于文字的書面語言,學生受語言文字能力的限制,對課文中美的感受要大打折扣。教師可以通過朗讀教學,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的效果大大提高,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語調變化和繪聲繪色的表情達意中,體味許多講述不清的美,使學生獲得藝術享受。(二)圍繞意境,調動聯想與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對美的興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意境是作者在文學作品中著力創設的和諧統一的情境。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都描繪了優美的境界,如春花秋月、青山綠水,這些東西都構成了引人入勝的意境。“要感受、理解并表達這種情景,就要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營造出的優美的意境。”(三)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操。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品的影子,它引導著作者的情感流向。人物有美丑、善惡之分,而作者在作品中給我們傳達出的藝術形象大都融入了自己的審美觀,使這個人物形象才散發出動人的魅力。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表現人物美的課文很多,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分析人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人格帶來的魅力。語文教學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美的引發點,就能牽動學生分析形象美的思緒,逐步形成辨別美丑、善惡、是非的審美觀念。值得指出的是,在引導學生分析美的形象的同時,決不能忽視“丑”的形象的塑造所體現出的作者的審美理想,如鄭屠、夏洛克等。要讓學生知道,這些丑類形象的塑造是對丑的嘲弄與否定,他們同樣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追求美的理想。分析人物形象講美,不能抽象、呆板的說教,而要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情況,引導學生了解美的意義。同時也可以按照學生認識美的過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美育,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查看全文

美術鑒賞慕課資源與混合式教學研究

摘要:本文在“造型引導式”設計表現基礎教學研究的背景下,針對通識教育在課程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以審美修養和立德樹人工作為目標,開展了《美術鑒賞》慕課資源的建設和混合式教學研究;結合設計表現基礎系列課程改革對審美能力培養的需要,對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進行了系統性優化,并嘗試以混合式教學方法替代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建立起基于學堂在線平臺的美術鑒賞系列課程資源及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美術鑒賞;慕課;混合式教學;通識教育

“慕課”是一種大規模開放式的在線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簡稱MOOC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根據ClassCentral統計,截至2018年,參與慕課運動的高校超過900所,累計上線課程達1.14萬門。《美術鑒賞》作為河北工業大學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優良的教學傳統和豐碩的教學成果,在河北工業大學的美育建設和建筑與藝術設計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課程是基于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的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通過對從史前至20世紀西方藝術發展歷程的梳理,使學生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人的藝術觀點,熟悉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掌握西方藝術流派演變的基本脈絡,提高跨文化思維力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2017年3月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強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河北工業大學組織了首批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申報工作,《美術鑒賞》成為首批資助建設的課程之一,嘗試將貢布里希的藝術理論和大學美育教育相融合,開發適應我國院校大規模在線教育特點的美育類通識教育在線課程。

一、慕課建設思路與方法

首先,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研究框架,根據課程總目標將問題按梯階層次結構進行分解。第一,分析美術鑒賞課程現狀與建設目標之間存在的相關問題,依據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多層次結構模型。第二,以上一級要素為準則對同一層次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并根據其相對重要程度確立模糊矩陣。第三,對網絡精品課程評價要素的分析,確定各相關要素的相對重要度。第四,對所有方案進行研究排序,最終確定課程框架。其次,運用“比較分析法”對國內外主流平臺的相關慕課資源進行調研分析,分別從慕課的定位及目標選擇方面、慕課的制作形式方面對國內外美術鑒賞類課程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明確課程的經典性、通識性、完整性、藝術性的目標定位。慕課定位及目標選擇方面:調研數據結果表明,同類在課程的定位和目標選擇方面主要有兩種趨勢:一是面向美育類通識教育,二是面向學科基礎類專業教育。2017年學堂在線慕課平臺歸屬于藝術設計學科的鑒賞類課程有6門,其中面向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2門,側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分別隸屬于兩所985學校、一所211學校;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平臺歸屬藝術設計學科的美術鑒賞類課程有6門,分別歸屬于兩所985、一所211大學和兩所地方大學,全部面向美育類通識教育;國外的同類課程主要面向學科基礎類專業教育,EDX慕課平臺的鑒賞類課程主要有3門,幾乎都側重于專業領域的理論指導與藝術實踐,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依然擁有足夠多的發展空間。為了適應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和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MOOC),同時兼顧校內小規模限制性反轉課堂教學的需要(SPOC),決定了課程定位于目標選擇方面必須強調“經典性”和“通識性”的建設原則。所謂“經典性”是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必須排除個人喜好與主觀經驗對課程內容的影響;所謂“通識性”是指課程定位應建立在適應不同教育背景與受眾人群的多樣化終身學習的基礎上,避免過分強調小規模特定人群的學習體驗。課程以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這部經典著作為理論基礎,使課程獲得超越時空的經典性和權威性,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任務,依據課程設計的系統性、程序性原則,將整個課程按照知識結構分成緒論和九個章節,同時根據每個章節劃分9-10個知識點,共92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對應一個微視頻,各個知識點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以適應慕課學員碎片化的學習時間。課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講述方式解構經典,盡量避免復雜學術術語對初學者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使其成為能夠適應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齡階層的學習者的需求。根據“學堂在線”大數據分析顯示,課程學員分布地區比較廣,規模化拓展潛力大。國內生源覆蓋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35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國外生源分別來自北美、歐洲、亞洲、大洋洲等10個國家和地區,課程以大學本科學員為主,已經涵蓋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各個階段。學員教育水平多樣性,充分體現出課程的“通識性”原則,而這種“通識性”則源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和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通過對西方美術發展歷程的梳理,不斷開闊胸懷和眼界,豐富情感體驗和人文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包含道德意志、情感和世界觀,體現“思政與美育”相融合的教育觀。慕課制作形式方面:對于國內外的11門鑒賞類課程的制作形式分析對比表明,在慕課制作形式方面基本都采用出鏡的課堂授課的形式錄制,制作形式單一,缺乏移動媒體時代的技術特征,很難長時間維系學習者的興趣點與注意力。這就要求慕課制作形式必須堅持“完整性”和“藝術性”,所謂“完整性”是指課程碎片化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所謂“藝術性”是指制作形式和課程設計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既要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移動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又要符合大規模開放課程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因此“微紀錄片”的制作形式成為最佳的選擇。每個知識點時長盡量控制在3-15分鐘之間,通過運用歷史影片數據、歷史照片、文物、遺跡、美術作品等素材資源進行拍攝,采用Flash動畫與視頻特效剪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編輯制作。這種動畫為主的技術手段既有助于進行建筑結構或視覺藝術構成形式方面的演示,又有利于分析理解復雜抽象的美學理念和創作技巧,幫助學習者在移動媒體通訊技術環境下快速融入課程情境。因此“微紀錄片”的制作形式使課程徹底擺脫了傳授式的課堂錄制模式,枯燥的理論講授讓位于更加直觀的影像和動畫演示,這種移動網絡媒體時代的技術特征,使得碎片化的學習體驗成為可能。項目組經過半年的籌備與制作,“慕課”體系逐步成型。2017年12月《美術鑒賞》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開始內部測試。2018年1月15日啟動校選《美術鑒賞》SPOC混合式教學試點項目。2018年3月24日首輪《美術鑒賞》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通過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認證,以隨堂模式在“學堂在線”平臺正式上線。開設時間為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授課對象涵蓋本科各專業及社會學習者。2018年9月《美術鑒賞》配套多媒體課件在“第二十二屆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獎賽”河北賽區作品評選中榮獲三等獎。2019年12月1日《美術鑒賞》成功登陸“學習強國”首頁“每日慕課”,相關視頻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截止至2020年7月28日共開設4個輪次MOOC,兩個輪次的SPOC,共有20654人參與課程學習,實踐證明了《美術鑒賞》所開創的經典性、通識性、完整性、藝術性的課程定位,代表著移動媒體時代慕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開辟了移動媒體時代全新的學習體驗。

二、混合式教學實踐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必要性及策略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加強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深刻地領悟到作品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高尚情趣的目的,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加強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審美教育;美學價值;高中語文

加強審美教育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美、發現美,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語文既是高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藝術學科,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美育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尤為顯著。有研究表明,有著良好審美觀的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有著更強的競爭力,其作用可見一斑。

一、加強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學界對于高中語文教育的研究結果主要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美育質量息息相關,而且美育應該從中學開始強化,高中教育是美學教育的重要載體。語文教材中有趣的故事,深遠的意境,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美好的美學體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美學觀念與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將這種鍛煉過程賦予課堂,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更多的美學價值。高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學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窮的,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用來指導生活,同時將美學與哲學包含其中。高中語文教育不僅要讓學生認識語言,學會使用工具獲得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歷史與人類發展的進程,為學生將來理解美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將對學生的審美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加強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

高中美術鑒賞互動式教學價值思考

摘要:高中美術鑒賞課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美術素養和美術鑒賞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序開展高中美術鑒賞課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提升,而且能促進學生審美觀念的不斷深化,真正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該文從高中美術鑒賞互動式教學的內涵切入,分析了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提出了具體的互動式教學策略,以期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深化師生、生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互動、探究中全面提升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夯實全面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互動式教學;策略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高度重視美育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意義。在新時代,高中要加強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從整體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高中美術鑒賞課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個性化發展的平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入手,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開展深度交流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教師要認識到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內涵和教育價值。

一、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內涵

美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高中美術教學需要基于學生對美的需求,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使學生感知更豐富的藝術特質。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美術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教師應通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引導美術鑒賞教學的走向,營造出良好的互動教學氛圍[1]。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美育內涵,其內核更趨向于對師生關系的把握,通過創新的教學思維和方式建立良好的美術教學課堂組織架構,使美術鑒賞教學由以往的單向知識傳授逐步演變為雙向的思維交流,從本質上推動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學習思維的轉變,幫助學生在美術教學中獲得更多啟發。這樣,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質,使學生將所學美術知識充分內化,打通美術鑒賞與審美情趣培養之間的渠道,彰顯美育特征。這有利于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觀念的發展,并構建綜合型的教學模式,讓高中美術教學逐步邁上更高的臺階。

二、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育價值

查看全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方式

摘要:素質教育主要構成部分在于美育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開展美育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陶冶學生語文情操,體會小學語文的文化意蘊。這些都是我們研究美育教育融合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教育;研究

奧古斯特•羅丹曾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可見觀察美、鑒賞美對于人類情懷感受具有重要指引的意義。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培養小學生挖掘語言魅力、感受語言內在美、感悟語境意蘊美,從而運用于生活中甚至之后行業領域中,是小學教師的教學核心內容。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需要后天的學習及生活中感悟而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是需要在平時的潛移默化中慢慢培養出對美的感受力。也因此小學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新理念,去引導學生從課文插圖及語言文字中享受語言的魅力。

查看全文

初中音樂課堂上美育教育的體現

摘要:審美教育一直是各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初中階段也是如此。音樂課堂是初中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是一項復雜又必要的任務。因此,本文結合了實際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對如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體現美育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并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美育教育;策略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美育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育的實質就是運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來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是非觀念、良好的審美情趣,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對于美好事物的辨析能力,提升其美的創造力。審美教育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對于培養學生對美好音樂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都具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各方資源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一、提高教師素養,加強榜樣作用

教師教師作為音樂課堂的主要引導者,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也應該提升自我的素養,為學生樹立一個美的榜樣,用榜樣作用影響學生的審美觀。首先,作為教師,應認真對待每一堂課,不遲到不早退,常帶微笑,熱心幫助每一個學生,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注意保持樂觀向上,健康的狀態,把積極陽光的形象展示給學生。其次,教師要熱愛音樂這個學科,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盡量選擇簡單明了的語言來介紹音樂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踏雪尋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歌舞表演,親自上陣表現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最后,教師應當有較高的音樂鑒賞水平,要樹立多元的文化觀念,平時要多多欣賞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不要憑個人喜好局限于一種風格、一種類型,而是要擴寬眼界,海納百川,以此來加深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如果面對著這樣的老師,日積月累,肯定會受到教師人格魅力的熏染,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跟隨教師得到了良好審美觀的熏陶。

二、開設多種活動,營造美的氛圍

查看全文

舞蹈藝術語言表現研究

一、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正本清源”尋中國古典文化之根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起源于原始社會生產勞動的舞蹈藝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用它獨特的藝術語言生動地記錄了華夏文化的榮辱興衰,彰顯著傳統文化精神,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該書著眼于中國舞蹈編創中注重形象的傳統,借助舞蹈形象語言的研究,將舞蹈藝術與中國舞蹈文化相結合,走一條健康而具有傳承性的舞蹈創作和發展之路。作者以其淵博學識對中國舞蹈所承載的各種傳統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從詩詞歌賦、雕塑建筑、舞臺布景等多方面,論述了舞蹈同我國民俗文化、哲學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諸多方面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關系,揭示出舞蹈藝術所蘊含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本書共六章內容,在第一章中國舞蹈的文化特質中,作者主要闡述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意象”與“情境”、“神”和“形”、“飛動之美”等重要理論問題,通過對中國舞蹈美學探究得出中國舞蹈美學具有的三大特征:對于“意象”的追求、線的“飛動之美”、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在第二章中國舞蹈形象語言的審美品質中,作者論述了“中國舞蹈形象之意象”、“中國舞蹈形象的美育作用”、“舞蹈創作中的形象思維”、“中國舞蹈形象中的再現與表現”、“中國舞蹈形象的精神審美”等問題,指出中國舞蹈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精神氣質是對理想境界的人和事物的弘揚,對真善美的歌頌以及對丑惡事物的批判,在藝術表現中強調人文思想及詩意情懷。第三章舞蹈形象的藝術品質,作者主要從動作方向、語言表述方向、編導主客體關系三個方面,分別討論了舞蹈動作作為表達語言和作為動作的不同,強調舞蹈內在的文化因素是舞蹈“形象”的靈魂,確定了結構在表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顧及到舞蹈語言的舞蹈動作才能產生相應的表述能力。第四章身體運動的空間時間與形象認知,作者在論述舞蹈形象與認知時,大量引用了傳統文化中的“道”、“賦比興”、“立”、“意念”、“大唐氣象”等,指出要想充分理解舞蹈,首先要體味蘊藏在舞蹈背后的文化品質即傳統文化精神。第五章舞蹈形象語言的編導教學,通過大量的舞劇實踐案例,深刻剖析了舞劇中所蘊藉的文化因素,強調學生在實踐中把握其文化底蘊,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通讀全書,不難發現,作者在每個章節的闡述中,或結合悠久的歷史故事,或借助傳統的詩詞歌賦,或通過對經典舞劇作品的探析,清晰地展現出舞蹈與傳統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論述中使讀者潛移默化地通曉了中國古代樂舞風尚及相關舞人傳奇,領略了傳統舞蹈藝術的輝煌與奧妙,感受到了華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刻感知到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審美風尚。可以說,該書是一本舞蹈類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孕育著中國傳統文化大觀的佳作。

二、案例豐富,內容詳實———全方位探討舞蹈藝術形象語言

“圖文結合”是該書的另一突出特色,尤其在編創、舞劇、演出等范疇下,該書列舉的豐富案例、寫作形式為國內同行進行同類題材作品的編寫提供了借鑒,由此所構建的寫作模式具有很強的實踐與指導意義。基于各章節的研究需求,全書共列舉了46個案例。例如在闡述舞蹈形象部分關于“象外之象”中列舉了舞劇《蘭亭修竹》;在舞蹈形象的精神審美研究中列舉了《梁祝》;在舞蹈編排教學中列舉了中國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這種結合案例的寫作模式貫穿了全書,從內容與形式上構成了統一的整體,同時,在結合案例之上凸顯了舞蹈藝術語言作為研究核心的針對性意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指出解決方向。以第六章舞劇創作中形象語言的深化為例,在本章最初,作者率先提出結構立意作為舞蹈藝術語言的作用,結合舞劇《原野》的創作及上下場的演出,分析了結構對于形象塑造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強調舞蹈藝術形象語言對于舞蹈形象及表現力的重要性,倡導用舞蹈語言塑造鮮活而生動的藝術“形象”,以形象來感染觀眾,達到藝術與情感的共鳴。而且,該書在論述不同案例的同時,也注重不同案例的表達側重點。如第二章中國舞蹈形象語言的審美品質中對舞劇《蘭亭修竹》的案例分析中,作者著墨不多,簡單闡釋了其所蘊含的傳統精神———君子氣度,而在第六章針對舞劇《半生緣》,作者用大量的筆墨詳細分析了舞劇表現的承載物———“鏡子”的寓意,從第一幕“鏡子”運用于姐姐的內心刻畫到第四幕“鏡子”運用于妹妹曼楨的舞段,對“鏡子”寓意的變化進行了細致而詳盡的論述。所有案例都沒有脫離對舞蹈形象語言的關注,作者通過對形象語言的研究,明朗了多年來舞蹈創作領域中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指出形式與內容應當統一,突出舞蹈形象的同時,基于舞蹈動作尋找舞蹈表達的言語方式,實現舞蹈藝術情感的表達。該書跳出理論框架桎梏,基于案例分析的寫作模式,不僅對學生認識舞蹈形象、舞蹈語言、舞蹈編創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為相關學者撰寫同類書籍及舞蹈編創提供了借鑒經驗。

三、理論反哺教學實踐,美育陶冶道德情操

該書最大的特點是強調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實用性較強,彌補了傳統舞蹈編導教學僅僅注重形體動作訓練的缺陷,倡導編導人員對舞蹈藝術語言予以關注,提升了學生對舞蹈的基本審美品質和藝術理論的把握。《中國舞蹈編導形象語言研究》一書在教學研究上突出中國舞蹈的傳統文化品質,針對中國舞蹈創建了獨特的“形象語言”的編排技術,并由此產生本土化的舞蹈語言體系,架構起《中國舞蹈編導形象語言研究》應用理論,為中國舞蹈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技術支撐。例如,在第五章中,作者從主題動作中舞蹈形象的確立與發展、群舞中主導動機和主題動作的形象、段落中對形象種子的發展三個方面將理論具體應用于實踐教學,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一步深化舞蹈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在社會效益方面,通過對理論的探究,為編導專業學生提供了體系化與框架化的標準教材,有助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使得舞蹈編導專業人才的培養走上了更為成熟的軌道,并為今后舞蹈創作獲得廣泛社會認同提供了有效的理論資源與方法。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務不僅在于動作、形體的訓練,最關鍵的是培養并提升學生的藝術品鑒力,使學生了解舞蹈的藝術風格,從藝術的角度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學生豐富舞蹈理論知識,提高舞蹈審美實踐能力,提升舞蹈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書彌補了舞蹈教學中對舞蹈語言關注較少的缺憾,對充實教學理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充分發揮了舞蹈藝術美育的獨特作用,用舞蹈藝術來塑造美的心靈。該書中優美的舞蹈造型,美妙的儀態呈現,絢麗的舞臺布景,或靜態或動態,猶如立體畫作,使得讀者在閱讀文本內容時得到感官與心靈雙重享受。書中蘊含不同民族的歷史、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生命形態、生存方式等,開闊了讀者的視野,為中國文化精神需求貢獻藝術美育的力量。通讀全書,該書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理論與教學的相互促進,在提升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起美育作用,潛移默化地陶冶了讀者的情操。該書注重舞蹈藝術形象語言的研究,為舞蹈編導人員提供了一條可供實踐的編創之路;基于豐富詳實的舞劇案例展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全方位探討了舞蹈藝術形象語言,對學生認識舞蹈形象、舞蹈語言、舞蹈編創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為相關學者撰寫同類書籍及舞蹈編創提供了借鑒經驗;找尋中國古典文化之根,使得讀者在字里行間中感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審美風尚,有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符合時展的新需求。綜上,該書值得每位舞蹈藝術愛好者仔細品鑒。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論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摘要】美育是時代的客觀要求,然而在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卻忽視了審美教育。高職院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再加之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審美教育大有被遺忘之勢。文章分析了高職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挖掘了美的因素,滲透審美教育勢在必行。通過分析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滲透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現代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學觀念上時常缺乏創新精神,教學方法上往往注重單向灌輸書本知識和傳統理性分析,常常導致教學程式過于僵化,教學形式呆板,審美教育缺失,這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而且也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到語文知識的學習。

本文結合高職語文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將美學教育規律參透其中,努力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的能力.發揮高職語文在人才培養中的審美教學功能

【關鍵詞】審美教育;語文教學;高職院校;教師素質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當今社會是科技飛速發展騰飛的時代,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要求著我國教育的發展與革新,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更應該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中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這對在新世紀落實科學教育觀、全面推進高職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職語文教學中,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將反過來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愛好和效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查看全文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高職音樂課程改革探究

一、當前高職音樂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門類單一,教法陳舊,教材雜亂,未能建立音樂美育教學體系

音樂教學作為高職公共課程中的一個類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較為普遍地存在課程門類單一問題,如常見的主要有音樂欣賞、流行音樂欣賞、影視音樂欣賞、舞蹈欣賞等。并且在課程標準制定過程中常常隨意進行更改和刪減、增加,開設的課程往往只是根據學校教師的音樂背景進行設置,而這些科目之間也沒有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和音樂美譽培養的特點進行設計與規劃。學生在此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和參與權,被動地服從教學門類與內容的約束,造成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廂情愿”,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學過程也往往只是采用欣賞聆聽、觀看視頻等傳統方式,缺乏創新和吸引力。再者,在教材的選擇上更是出現隨意性,針對市場上關于音樂欣賞的大量教材,教學組織者往往沒有通過慎重的對比進行教材的篩選,造成教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滯后或者超前。整體上來講,還未建立較為科學的符合高職學生實際的音樂美育課程教學體系。

(二)教學內容以歐美和現代流行音樂居多,涉及民族傳統音樂內容少

在音樂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上,為了貼近當前高職學生的娛樂興趣愛好,教學組織者往往主要采用近現代的歐美音樂作品和中外流行音樂作品開展教學活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學生的興趣欣賞習慣,卻在客觀上忽視了對傳統音樂特別是我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和介紹。傳統音樂這種常被學生冠以“落后的”“雞皮疙瘩的”等詞匯的民族寶貴財富實際上也被組織引導者給誤解了。因此,使廣大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距離且避而遠之。

(三)課程定位僅限公共課程,忽視了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