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類高職院校美育工作思考
時間:2022-12-09 17:11:45
導語:醫學類高職院校美育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美育工作雖有長足進步,但與當前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還不匹配。基于職業導向明確性和服務對象特殊性的要求,醫學類高職院校的美育工作還需加強內涵建設。針對美育實施現狀展開對策研究,有利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實現“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院校;美育;審美能力
高職院校美育工作肩負著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創造力的任務。新時代,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時代命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把美育工作和立德樹人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2],再次強調美育工作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在新時代的必要性、緊迫性,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給出了示范性意見。醫學類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在貫徹落實美育政策的過程中,其現狀和困境存在獨特的地方,應找到相應對策。
1醫學類高職院校的特點
1.1職業導向精準明確
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最終教育目標在于培養高品德、高素質、精技術的醫務工作者以適應社會需求。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提供適應社會、崗位需求的知識體系和技能,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并重的綜合型人才。在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方面,要以拓展醫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在就業認知、職能適應方面,醫學生必須樹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增強就業競爭力。
1.2專業素質要求極高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教學中注重理論知識學習與臨床實踐技能培養。而工作強度大,職業風險高,職業環境不容樂觀等特點使其迥異于其他職業,特殊的崗位要求與服務對象決定了醫學生以及必須牢固掌握書本知識、具備過硬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校學習年限較長、學習科目繁多、學習任務繁重,是醫學生要面對的現實。
1.3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始終
醫學擔負“助健康之完美,除人類之病痛”的重要使命,醫生是守望生命的神圣職業,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是可有可無[3]。救死扶傷、擔當奉獻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與精湛醫術比肩而立的是高尚的醫德。當今社會,醫患矛盾重重,利益至上的不良風氣令個別人喪失醫德,抹黑了醫務工作者群體形象,大眾對于醫務工作者的印象與傳統的醫者仁心存在一定偏差。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養良好醫德醫風,將職業道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育觀、道德觀,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重要使命。
2美育教學開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美育,從政策頒布、制度保障、經費支持等各個方面督促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美育工作,醫學類高職院校美育工作雖有一定進步,但仍然存在不盡如人意的方面,有進步的空間。
2.1美育認知存在偏差
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過生活中具體的藝術實踐來感受美的形式、語言、規律,從而提高審美鑒賞力、創造力,培養積極向上、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素質,真正落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的教育目標。醫學院校學生群體乃至教師隊伍中的一大部分人對美育沒有正確的認識,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存在強調知識技能、忽視人文素養的弊端。學校層面,往往將傳授知識和操作技能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將絕大部分課時分配給專業課程,導致美育、藝術類公共課的開設比例極低,造成美育形同虛設的局面。“重技輕道”成為大多數醫學院校的普遍現象。學生層面,筆者以任教的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為例,通過問卷的形式對大一新生美育相關知識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進入大學前,只有3.89%的學生深入學習、了解過美育,即使是在選擇比例最高的選項“學習過一段時間”中,學生也只是將美育簡單地理解為會畫畫、會唱歌、會書法等技巧技能,殊不知一件件藝術作品是一個時代生活的反映、精神的體現。由此可知,關于美育,學生普遍存有誤區。
2.2課程體系亟待完善
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大學美育課程在體系建設上存在諸多問題。學校層面,美育課程的發展規劃、教學制度、評價模式定位不清,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美育課程所需的設施、場地建設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教師層面,師資力量薄弱。從目前國內學校美育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師資力量不強是普遍現象,也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專業的美育教師數量不能得到保障,與實際教學需要相比還有相當大的缺口。教學中往往存在教師學哪一門專業,就教哪一科的現象。這就造成把一般的藝術技能課當作美育課的局面,不利于美育的跨學科與實踐性融合。此外,美育師資隊伍在質量上也需要提高。2020年出臺的《意見》規定了各級各類教育在美育工作中需要加強和改進的目標,并提出首要舉措是樹立教師強烈的使命感,同時練就扎實的美育基本功。課程設置層面,教學內容偏重理論,忽略情感體驗和審美感知,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學習興趣不濃。課程缺乏連貫性、貫通性,不能兼顧跨學科和實踐性特點;教材選擇范圍小,內容偏重學術,空洞枯燥,專業性過強,不適合非藝術類專業學生;教學模式陳舊單一,缺乏靈活性,仍然停留在“滿堂灌”的填鴨式層面,不能因地制宜地選擇教學策略。學生層面,學生學習方式局限于被動接受,興趣不高。以上問題導致美育教學效果不佳,大學生審美認知能力和審美體驗水平偏低,審美價值觀存在功利化和媚俗化傾向,審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審美能力的發展不全面,審美認知和審美行為脫節[4]。
2.3與道德教育融合度不高
醫學生未來的工作是救死扶傷,這一獨特的職業使命決定了其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美育的著眼點在于關注人的向善、向美、向真的心靈發展,旨在通過美的發現、美的傳遞、美的創造等形式,感受人的人格美、道義感和責任感。美育與德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2020年出臺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5]。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美育與德育并沒有很好地融合。醫學專業課程中大量美育資源(如人體結構之美、中華醫術文化之美)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美育課程中能彰顯醫者仁心、人文關懷的德育要素也沒有和德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審美和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2.4學生審美期待不能得到有效滿足
不可否認,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受利益至上和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很多人汲汲于功名富貴,處于象牙塔內的大學生也深受影響,往往更關注能夠直接帶來效益的專業課程,忽視甚至漠視其他非專業課程,產生了美育無用論等負面觀點。盡管對于美育的概念、內涵、功能、作用存在認知錯位,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期待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鑒賞和創造能力。問卷調查中,對于大學美育的發展前景,88.33%的學生選擇“發展良好”;對于大學美育課程的期望,57.78%的學生選擇“期望很高”,0.56%的學生選擇“不關心”;對于“你希望在大學美育課程中獲得哪些方面的能力”,81.67%的學生選擇“能發現生活中的美”,80.56%的學生選擇“能發現藝術中的美”,85.00%的學生選擇“能認識一般事物的美”,77.78%的學生選擇“能進行美的創造”。這充分說明,大學生對審美素養的提升有很高的需求,而現行的美育教學與《意見》提出的美育目標、學生內心對美的追求并不匹配,當前的美育資源、美育教學、美育設施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期待。
3美育教學對策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針對醫學類高職院校的特點,筆者認為美育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與改革。
3.1明確中華美育精神內涵,提高對美育的認識
美是能引起心靈愉悅的主觀感受。美育是心靈凈化與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徑,是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傳遞美、創造美的情感教育,也是開闊思維、激發想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能提升審美能力、發展智力、激發想象、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涵養心靈。中華美育精神扎根于中華大地的沃土,孕育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彰顯著中國氣派與風骨,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在以培養技能型、創新型、人文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其他“四育”———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服務。貫徹落實國家對于美育的相關工作,首要問題便是科學認識美育的精神內涵和重要作用,精準把握美育的重要意義、實施形式和評價機制,才能在實踐中不迷失方向,矢志不移地為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不懈努力。對于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來說,美育可以提高其審美素養,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促使其追求真善美、敬畏生命,提升道德自覺性,將“患者生命高于一切”的醫學精神內化于心,自覺抵制不良風氣,樹立良好醫德醫風。
3.2優化創新美育課程體系開發路徑,重構美育課程體系
3.2.1建構學科融合、立體的美育綜合課程,建立體驗式、實踐
式學習機制和評價機制醫學類高職院校應立足于專業特色,以第一課堂———大學美育、中國傳統文化、文學鑒賞、音樂鑒賞等課程為基礎,將美育滲透到醫學專業課程,構建立體的美育綜合課程,全面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力、思維力、創造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創新藝術表達形式,打造臨床醫學、中醫康復、康復技術、美容美體等醫學美育精品課程,弘揚中華優秀醫學文化,發掘醫學類高職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懸壺濟世的高尚理想。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通過人的親身體驗和感受達到一種和諧、愉悅的狀態,從而升華情感,啟發智慧,完善人格,保持身心的和諧平衡。美育的主體應是學生,因此,在美育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課堂教學形式,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途徑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學習機制與評價機制。可采用翻轉課堂、文化沙龍、主題教育活動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智慧,提高學生參與度,令美育課堂靈動起來。在評價模式上,摒棄死板單一的卷面理論考試,讓學生深入生活,去發現生活、專業知識中的美,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個人展示、師生共同評價等形式評價美育效果。既鍛煉了學生合作、溝通、聆聽、展示等能力,又將美的理念、追求與創造滲透到學生心田,內化為精神。
3.2.2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構建新型美育課程教學模式,推動課堂革命
重視美育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四有”標準建立數量與質量同優、專職與兼職搭配、教學與評價匹配的高水平教師隊伍。(1)加強現任美育教師政治素質、專業能力、職業道德建設,促進教師團隊的學習交流,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培育絕技絕藝的高水平美育教師。(2)拓寬美育教師隊伍建設通道,可邀請文藝工作者和行業大師名匠來校兼職,推動美育工作發展。(3)完善評價機制,采取一系列激勵措施,爭取讓更多優秀教師投身于美育工作,從教師實際工作與利益出發,讓業績和能力作為績效工資與獎勵的評價標準,保證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信息技術直接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社會快速發展貢獻出不竭的動力。因此,要有效利用互聯網時代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如慕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將高科技和新技術融入美育教學工作,助力課堂革命,為創新教學與溝通交流方式打開新的局面。后疫情時代,教育教學形勢變幻莫測,這也要求我們利用現代信息資源,隨時做好線上教學的準備,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個性化學習。
3.2.3結合醫學專業特色,挖掘美育資源,凸顯中華美育精神
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是一門以人為主體的科學,同樣具有美學屬性。醫學教育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教育內容上,醫學課程展示的是人體結構美、比例美、曲線美、生命美、健康美,中華醫術文化之美;教育形式上,醫學生敬業、專業、精業的形象之美,醫學教育環境的肅穆美、莊嚴美,無不散發著美的氣息。因此,醫學教育應結合專業特點,挖掘美育資源,將審美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專業中隱藏的職業美,從而增強職業認同感、自我成就感、社會責任感,形成嚴謹專注的品質。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不僅僅體現在技術的嫻熟上,還體現在舉止、言語、儀表、技藝、情操、思維、品格、知識、交際和能力等全方面[5]。在全面提高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上,著力培養一批社會急需、技藝高超、品德高尚的高精尖人才。
3.2.4創新美育實踐形式,打造第二課堂,滿足學生審美期待
作為一種自由開放的教育形式,醫學類高職院校的美育不能局限于課堂之中,應打通課堂內外的壁壘,打造實踐活動第二課堂,堅持知行合一,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道德修養與綜合能力。如富有專業特色的解剖繪圖大賽、美容化妝大賽、護理技能大賽等,以賽促美,以美啟智;開展學校社團進社區活動,從專業角度宣傳醫學常識,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美化校園環境,通過校園環境設施美化和學院專業環境美化等途徑營造富有美感及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提升校園審美層次與文化意蘊,使美育的力量散發在潤物細無聲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審美意識,滿足審美期待,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
4結語
總之,在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背景下,醫學類高職院校要正視美育教學現狀與困境,結合醫學特色,創新課程體系,融合專業知識,發現專業之美,提升學生整體審美能力、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逐步達到大學美育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2]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有關情況[EB/OL].(2020-10-16)[2022-03-02].
[3]杜曉莉.基于卓越醫學人才培養視角的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1(4):8.
[4]陳宗章.當代大學生審美素質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3):62-65.
[5]朗景和.醫學與美學[J].中國醫學人文,2018,4(9):17-18.
作者:郭娜 單位: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職護生職業認同感培育探討
- 下一篇:基礎護理學實訓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