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育與音樂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育與音樂教育

篇1

【關鍵詞】音樂;美育;融合

音樂的殿堂中有著華麗的裝飾,在這個殿堂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切美麗的事物,可以將美的性靈帶入到內心的深處,從而影響他們的道德品行和審美情懷。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美育在課程改革后已經備受關注,藝術對于心靈的熏陶作用是無形的,是屬于精神層次的,當前的音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個精神的軌道,而在知識技能的掌握上顯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對于音樂特長生的培養上,教師往往更加看重藝考的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在美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即便是對于其他的高中生也認為只要會唱幾首歌,在音樂課中能夠緩解繁重的學習壓力就達到教學目標了,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的精神品質塑造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感受情感,陶冶自己的性靈

俄國作家契訶夫將歌聲比作了太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溫暖的感動,也可以讓我們看到世界的五彩繽紛。音樂欣賞課中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靈魂上的洗禮,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陶醉在歌曲中那片芬芳的花園中,游走于那清幽的小徑,探尋到世外最美麗的風景,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獲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高中音樂《月光鳴奏曲》的音樂欣賞中,我便采取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聆聽,在聆聽中感受音樂美好,感受貝多芬音樂強大的心靈震撼力,首先讓學生自主去賞析音樂,感受曲子的基調,在第一樂章的曲子中,基調是低沉的,高中學生已經具有這種音樂的辯識能力,在確定好基調后,再讓學生去聆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有的同學說,“這種低沉中我仿佛看到了貝多芬壓抑的心情,就像我在面對沉重的學習壓力而又無處訴說的感受”,還有的同學說,“我并沒有覺得壓抑,我只是覺得他是一個安靜的思考者,只是略帶有一絲的憂郁”,其他的同學在這位同學的語言描述中進入了一種遐想,學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沉浸在貝多芬淡淡的傷感中,自己的情感也隨著貝多芬的情感一起在課堂中彌漫開來。這節課中我采取了讓學生自主欣賞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心靈上的升華,在音樂欣賞中獲得了音樂素養乃至于文學素養的提升,讓美在心靈深處盡情地綻放開來。

二、挖掘人文性,鑄就良好的品格

高中音樂教材中蘊含著很多可以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音樂作品,教師要深入地挖掘出這些內容,去引導學生仔細地品味和探索,從而使他們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得到有效的培養,音樂教學具有影響學生的情緒、情感和性格的功效,每一個作品中都凝結著創作者人生的悲歡喜樂,教師要用他們內心的一種人性的光輝去影響我們的學生,使之在音樂中享受到美麗的人生。例如在高中音樂《祖國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就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愛國熱情,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心。這首歌曲中的歡躍的、抒情的、熱烈的、氣勢宏偉的音樂特點給每個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在其中感受到陽光普照大地的燦爛,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壯美,也感受到了人民在祖國的懷抱中那份豪邁的情懷,在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中,我們感到了生活在這樣的祖國中的美好,我們贊美我們的祖國,熱愛自己的祖國,音樂中強烈的贊頌使學生的內心升騰起一份愛國的情懷,在這節課的課堂延伸環節,我設置了“什么是愛國”這個探究性的問題,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人說好好學習,選擇一個喜歡的工作崗位就是愛國,也有人說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就是愛國,還有的同學說友善便是愛國,學生的愛國熱情在這節課中被點燃。高中學生距離跨進社會已經很近了,他們被社會上很多物質化的思想所影響,在這個時期喚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對于踐行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意義。

篇2

小學音樂教材中多數都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好選材,下面結合實踐教學,就小學音樂教育如何貫徹“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談幾點認知和體會。

一、歌曲學習認識美、以美悅情

俄國大文豪契訶夫說:“歌聲是太陽,沒有歌聲的生活就象沒有太陽的生活一樣蒼白,淡化”。學習表演唱歌曲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學習者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當學生對作品產生強烈的情緒時,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

如小學高年級表演唱《中國人》,學生能驕傲自豪的表演唱,并通過學習本曲,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聯想到中國民族輝煌的五千年文明史,在大災大難面前互幫互助的中國人,在取得舉世矚目、驕人成績面前不驕不躁的中國人,屹立不倒的中國正是因為有了我們這些中國人才會更加團結、更加前進。通過歌曲的教唱,誰不受到感染?他們唱著,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學生體驗到生活就是音樂。

二、唱游學習感受美,以美塑形

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態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學科難以比擬的。它既能陶冶學生情操,豐富聯想、開啟智力、活躍思想,又能鼓舞勢氣,奮發向上,激發創造、影響世界觀的形成。

如小學低年級集體舞《閃爍的小星》和集體舞《蒙古舞》。前者音樂旋律抑揚頓挫,有連有斷,把小星星的“調皮”(閃爍)和夜晚的寧靜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后者音樂旋律朗朗上口,節奏活潑、熱烈,其動作形態則輕快、情緒歡愉,把擠奶的歡快心情和熱烈的勞動場面呈現出來。通過上述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律動作品與相應的形體動作組合的教學,無疑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感受、理解、想象、創造和演繹的廣闊空間。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華,把他們從座位上的束縛中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要動腦,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欣賞樂曲孕育美,以美揚善。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見機而行,指導學生在今后欣賞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所表現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肢體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如小學低年級《快樂每一天》,由五個不同情緒的音樂小品組成,樂曲形象地表現了一名小學生快樂一天的過程,從早晨太陽升起,叫醒睡夢中的小學生――高高興興上學去――認認真真學習中――快快樂樂下課十分鐘――放學回家,甜甜的夢……不同的音樂情緒使學生更能體會了解實實在在的音樂。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回曲折中,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涵美的因素,顯現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讓他們帶著一份真情去體驗音樂,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從而產生共鳴,愉快的進行教學。

四、音樂活動體驗美,以美怡心

音樂有著強烈的愉悅功能,在口風琴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創新的能力,給學生自己演奏的機會,相同的樂曲可以用不同的風格吹奏出來,讓學生自己去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這種參與----互動----體驗----升華的教育模式,則是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體驗和深化。既優化了課堂,又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維空間,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學生心靈,以美怡心產生了相應的效果。“凡樂于欣賞音樂,就能夠傾心賞美,便是樂于接受教育的表現,人的精神愉悅了,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煥發出異彩”。

篇3

關鍵詞:音樂教育 美育 初中音樂教學 回歸審美教育

一、音樂是美的教育

音樂是刺激個體心智和大腦的有效手段。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推進,引導和培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音樂作為一門喜聞樂見的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它對學生的智力、思維、情感、審美情趣的激發和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課改環境下所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課程所承擔的任務和教育功能做了詳細的闡述,即音樂是一種美育,音樂也是表現和承擔美育的主要途徑,其核心價值就是提升學生的審美價值體驗。也就是在教學中通過音樂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體驗美、感受美、理解美,從而重視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空間發展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之達到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目的。但是,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把音樂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科學課、歷史課等,課堂所體現的“美”顯得蒼白無力,色彩單一,缺乏美的吸引力。同時,學生的心情也并沒有因為音樂課而愉悅、歡快、舒暢,或者整個身心充滿了美感。相反,學生的情感是淡泊的、甚至是麻木的。那么,音樂課的美育功能為什么得不到盡情的表現和挖掘,這正是作為音樂教學所重視探討的話題。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美的藝術,能夠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心靈得到陶冶和凈化。然而,為什么音樂課堂不像音樂課?就是因為缺乏美的熏陶,學生也沒有美的體驗,所以更談不上創造美了。因此,讓音樂回歸本原,回歸審美教育,才是音樂課堂教學所真正實現的價值。學生在音樂教學的熏陶中,變得溫文爾雅、談吐不俗、陽光心理、品德高尚、樂觀向上,也是當前音樂教學所真正表現的正能量。

二、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情感的熏陶

(一)創設情境,讓音樂調動學生的情感

取之有法,教無定法。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讓課堂充滿音樂的味道,進而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期待和熱情。創設情境是通過教師依據教學文本與生活實際相整合的一種場景或者生活縮影,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教學氛圍的營造,引領學生投入到美妙的旋律之中,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宣泄,肢體得到活動,從而啟發學生在音樂世界里享受和體驗美好的學習生活。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渴望春天》的教學過程中,有位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渴望春天》的旋律,第一遍讓學生聆聽這首歌曲,并且讓學生能夠用語言描述歌曲所表現的情緒。在聆聽中,讓學生體驗音樂旋律的美感,從而內心充滿了對春天的無限期許和等待。第二遍,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輕地感受這首歌曲所表現出的那種活潑歡樂的節奏旋律。學生在閉眼感受的過程中,其實大腦已經開啟了無限的遨游和想象,他們的腦海里或許浮現了碧綠的田野和潺潺流淌的小溪,或許浮現了鳥語花香的公園和春暖花開的山野。這些美好的事物給學生的心田注入了明麗的色彩和鮮活的畫面,處處充滿了生機與希望。同時,對學生生發珍愛生命和熱愛大好時光的情懷有很大的感染和啟發,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審美感知的情感和思想。

(二)入情欣賞,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感

初中生對美之體驗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感知能力和鑒賞水平,教師選擇有效引導策略和教學方案的設計,都是以美育教育為終極目的的。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賞心悅目的音樂曲目和與文本相關的音樂視頻資料的播放中,各種感官受到強烈的刺激,內心得到美的體驗,獲得感知美的過程,將是上好一堂充滿美的音樂課的顯著特征。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唱歌《江河萬古流》,欣賞《黃河船夫曲》、《保衛黃河》”中,為了讓學生對我國兩大河流――黃河母親河和長江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師可以用視頻播放黃河和長江所流經的省市地區,并且配用相應的資料介紹,這樣學生在試唱這三首歌曲時,感情就更飽滿了,音樂素養也得到了培養。因此,從畫面中學生也能清晰的看到母親河和長江的美麗壯觀,激發了學生對黃河和長江的熱愛和贊美,感恩于她們對中華兒女無私的哺育。所以,此時學生的審美情感也得到了陶冶。隨后,在欣賞《保衛黃河》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以“”作為話題進行引入正題,教師邊用鋼琴演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讓學生靜靜的欣賞,感知樂曲所表現的滔滔江水和中華民族不怕艱險的樂觀精神,在音樂節奏中得到美的感染和啟發。音樂教學中,還可以把音樂作品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通過分段播放,讓學生逐段欣賞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和感情,從而與文本的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教學中啟發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魅力,提升音樂審美素養,使音樂成為美好學生心靈的雞湯。音樂是有聲語言,還需要在日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音樂所表現的美感,讓音樂素養在欣賞和感悟中逐步提升,最終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發揮想象,讓音樂滋潤學生的心靈

音樂是一種動態的聲音形式。一段或輕緩或低沉或激昂的音樂旋律足能使人的思維像脫韁的野馬,在無邊的狂野放縱飛奔。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教學時機,讓學生在音樂海洋中發揮想象,開拓思維,開發智力。例如,在九年級音樂下冊《中國人民軍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交互電子白板的功能,搜索關于這首歌曲的作者及其創作背景,這樣既豐富學生的知識,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為了讓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歌詞、感彩、情緒等有初步的了解,教師可以用鋼琴彈奏這首歌曲,讓學生隨之輕輕地哼唱,哼唱的過程中學生基本把握住了旋律的節奏,以及那些地方可以換氣,那些地方是使用休止符,從而奠定了一定的唱法技巧。然后播放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跟隨著旋律大聲來唱 。視覺感官的刺激,幫助學生記憶了歌詞,而且發揮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心智自然得到有效的發展。課堂上學生情感的滿足,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進行激發和調動,進而幫助獲得愉悅健康的美感。如在欣賞《英雄贊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英雄兒女》的音頻和視頻相結合的片段,引導學生聆聽并觀看畫面,感受歌曲的感情,以及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激發了學生對英雄人物的贊同和支持,心靈也得到了慰藉。

三、結語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情感的教育和熏陶,是音樂教學所必須承擔的教育任務。新課改環境下,立足音樂教學課堂,教師應該把握好音樂教育功能,選擇優質可行的教學手段,刷新教學理念,努力讓音樂回歸音樂美育教育本身。只要回歸音樂教育本身,在音樂課堂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體驗等方面才能得到有效的熏陶和感染,音樂教學目標也才能在音樂實際教學中得以真切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江華.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民族音樂,2011,(02).

[2]楊燕妙.淺談音樂欣賞中的審美教育[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06).

篇4

關鍵詞 音樂教育;審美;措施

1 音樂的立美、審美教育通過構建人的本質結構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音樂立美和審美教育活動,可使美育的功能通過音樂藝術領域的實踐實現,使立美、審美主體在審美意識與能力上得到提高,音樂立美、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同時,音樂美育與人類實踐能力的培育相關。實踐能力是人類存在的本質所在,音樂立美、審美活動中嚴謹的規范化與自由的主動性相結合是"人類創造性的本質特征所在"。人類在音樂立美、審美活動中,可把握創造性的關鍵,提高創造性實踐能力。

1.1 音樂立美、審美與物質生產力。音樂立美、審美活動,能使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音樂立美創造中,其音響結構的材料在自然音響中并無原生狀態。音樂賴以發展、創造的材料,比其他藝術的材料有較多的主體實踐性和創造性。在客體和主體情態結構轉化為音響結構的創造過程中,需立美主體掌握結構對應的豐富聯想力,實現轉化聯想和幻想力,豐富情境、意境的想象力。在將內心意象外化為音響動態時,需要立美主體的創造性操作能力。在表演的再創造過程中,音樂客體的輻射力能引發主體聯想,自由、能動地發揮將音樂符號外化為音響動態的操作能力。這能促進立美、審美主體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操作能力的發展。當這些能力成為物質生產的創造力時,就能發現音樂美育可以優化物質生產人員的素質,提高生產效率。

1.2 音樂立美、審美與教育生產力。將教育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它培育人才、完成社會生產的功能,必須調動參與教育活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能動性,使受教育者主動、積極地自我建構,讓教育者在塑造他人的同時也塑造自我、優化自我的本質結構。還要使教師在啟發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的同時,將從人類文明成果中提煉出的符合規律性、目的性,有普遍適用價值的典范模式傳遞給學生。美育的中介、主導作用能使規律的掌握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相結合,音樂的立美和審美對這個功能體現得更加集中和充分。立美、審美主體從掌握音樂范式的規律入手,掌握反映世界萬物動態的運動、發展規律。音樂的多聲部思維對主體立體思維的建構,音樂表演活動中音樂的抽象符號轉化為音樂感性形態的操作,對各種感覺分析器同步綜合運動能力的強化,均能提高主體整體把握客體結構和規律的敏銳性。音樂范式的可操作性、音樂美動態的感染力,能促進主體的創造興趣與誘發主體的創造動力,在音樂美育中實現范式與動力的結合交融,使主體在把握對象范式的同時,也實現本質結構的構建和優化。

1.3 音樂立美、審美與精神生產力。音樂的立美、審美是精神生產范疇。科技的發展,物質材料的運用,技術結構的掌握,日趨多樣化、復雜化,也顯現它復雜的精神創造特質。音樂客體物質材料及對象化過程的特殊性,要求立美主體在精神創造中進行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與靈感思維的綜合運用與協調。在此實踐中,立美主體的精神創造能力能充分發揮和不斷提高。審美主體能不能與音樂美的客體實施交流,獲得美感,程度怎樣,就與審美主體精神創造能力的水平密切相關。在音樂實踐中,要激發精神創造力的釋放,促進精神生產力發展。

2 音樂立美、審美教育的措施

2.1 電聲技術的進步與各種傳媒的發展,使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如果不加選擇,一些品味不高、缺乏審美價值的東西,就會與格調低下的東西一拍即合。離開了美,就失去了實現真和善的環境。改善音響環境,創造音樂精品,就要提高音樂經典在音樂氛圍傳播的濃度,特別是要擴大優秀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影響。學校、醫院、企業等部門的背景音樂,也要精心選擇、制作,具有審美價值,宣傳和傳媒部門更要有效避免音響污染。系統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的學校音樂課和業余音樂教育中,必須提倡正確的鑒賞方法。要提高全民音樂素質和審美能力,將參與、聽辨和鑒賞融合在欣賞過程中,從感性出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聽覺思維,讓教與學、理性和感性、整體把握和具體感受、反復聆聽相結合,使美的音響動態在欣賞者的心中縈繞。

2.2 普及合唱樂器教育,讓立美主體把握先進的審美意識與對象化手段的結合點,不斷提高審美意識與能力。當前,隨著鋼琴熱、樂器熱,參加音樂學習的學生不斷增加。因此,在讓學生掌握樂器基本技能的同時,不應忽視美的教育。

2.3 在音樂創造中發展創造性思維與實踐能力,是音樂立美、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進行音樂創作,用音響動態抒發內在情感、外在感受的能力,要從小培養。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提高學生參與音樂創造的積極性,注意培養學生即興演奏的興趣并進行積極指導,讓他們把音樂范式的運用,與主動、自由地創造相結合。在音樂課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音響動態表達感受的能力和思維習慣。在開展活動的同時,教師應結合音樂知識的傳授,使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篇5

【關鍵詞】 音樂教育;真善美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3-200-01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培養人的一種實踐活動。通過音樂的教育實踐,揭示美的規律,探索美的本質,并以審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實現人的自身塑造,激發人們對完美和諧理想境界的追求。黑格爾曾說過:“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音樂教育的對象是人,作為音樂教育核心內容的音樂教育觀,是音樂教育實踐的產物。音樂審美要求是人的審美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任何審美方式無可替代的審美需求。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審美是從對象中通過聽覺感受而獲得的,審美對象的特質培養了人們特有的審美需求。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的音樂作品,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和鑒賞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充分打動學生的感知覺,使其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使之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音樂教育還在審美教育的同時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貝多芬所說:“音樂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淡化教育活動中裸的知識傳受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人的發展為本”、“注重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等,不斷地被音樂教師們所理解和接受,并實踐于各自的教育實踐中。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不斷的學習、研究、探索實踐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課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對傳統的教育摸式強大的沖擊,也真正體驗到了有滋有味的職業生涯。教材中的音樂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內涵,那優美的樂調、雋永的歌詞,塑造出如詩的境界,如畫的形象,表達出人們對英雄人物及正義的贊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師應因勢利導,或點撥深化,或引伸升華,將作品蘊含的教育內涵,適時給予展現,寓思想教育、情操培養于音樂教育之中。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情感作用,用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用激情調動學生的情感

音樂教師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當好情感二傳手。首先對作品要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巧設問題情景,或抓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美的感受。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首先感動自己,只有教師的“情不自禁”,學生隨師“入境”亦情不自禁。教師對音樂作品用豐富的語言,真實的情感進行啟迪描述,并通過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揮或彈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美的情感,看是無形卻有形,它滲透在教師的一舉一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個面部表情,都是學生注重模仿的焦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滿懷激情地把一部音樂作品的內在的情感從傳神的眉目間,喜悅的笑臉中,生動的手式里表達出來。如演唱優美而抒情的歌曲《我們的田野》,教師生動而美麗的笑臉,流露在眉間、眼神中、嘴角間的贊嘆,把學生的情感帶入那如詩如畫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們自然而然的從心底深處萌動了一股熱愛美麗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激情。

二、運用音樂教學手段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現在的學生個性都很強,或者好表現或者孤傲自封不合群,往往把自我與集體相對立。教學中采用和唱、器樂合奏、集體律動等手段,對其個性的發展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在器樂合奏或合唱中只有全班同學團結一致,默契的合作才能做到旋律、節奏、音準、速度、力度上的一致,從而在“只有大我,沒有小我”的集體創作活動中,引導學生自覺擺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他們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最終達到美好和諧的統一。

三、在音樂活動中開發智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通過音樂教學首先開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智力開發的先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特別對學習樂器有一種神秘感,他們認為演奏樂器很有趣。所以教師可運用“玩”樂器來掌握視唱、聽音及聲部間的合作等基本技能,使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使學生沉浸在音樂藝術的魅力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樂知識,無形中發展了思維。

篇6

1 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音樂,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小學音樂教材中,許多歌曲是進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畫面,讓人從聽覺和視覺上感受美,并根據作品的情緒進入音樂意境,使他們在音樂意境中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提高審美能力。如《春天來了》這一課中,我在歌曲《大樹媽媽》的背景音樂襯托下繪聲繪色地講起了童話故事。學生的思維被優美的語言和樂聲調動起來了,隨著教師的歌聲有表情地律動,孩子們完全沉浸于童話般的春天中。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更要注意發揮音樂“通感”的作用,即創設多種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形勢和通道,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參與到音樂的審美體驗中,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探究音樂的本質,自主地表現音樂,獲得美感體驗的方式有很多,根據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情感外露的特點,在音樂教學的每一課內容中都少不了用游戲,歌表演或律動的形式去表現歌(樂)曲。著重對學生進行律動,表演的趣味培養,具體分為三個階段:①有意引導。當學生唱會一首歌曲后,教師與學生一同演唱,邊唱邊表演,以老師的表演去吸引學生,去感染學生,很快學生會模仿教師,隨師一同表演,這一階段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美感體驗,并為學生積累經驗;②激趣。這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時常故意給學生置疑,向學生“請教”,請同學們幫幫老師為歌曲編表演動作,很快學生們便滿腔熱情的手舞足蹈起來,各抒己見,編了很多動作,教師從中選取恰當的動作,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與大家共同表演,這一階段是激發學生的趣味,提倡主動參與美感體驗;③成功體驗。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先前經驗后,鼓勵學生自編自演,或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創編并表演.隨后對其進行激勵性評價,獲得大家認可的個人或小組則可以當小老師在前面帶領大家表演,給他們獲得成功,展示自己的機會,這一階段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增強審美體驗的成就感,發展學生的創編能力。通過聽聽、唱唱、跳跳、演演、奏奏、講講、比比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內涵,同時教給孩子們必要的音樂知識以促進學習,引導他們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提高音樂審美的品位;逐步培養他們對高雅藝術的好感,情趣,從而凈化學生心靈,培養高尚情操。音樂審美教育使學生情感的生理能量得到舒泄,并使其自然情感升華為審美情感,從而帶來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悅,進而使學生的原有情感領域獲得進一步的延伸與拓展。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著合作的愉快和音樂豐富的表現力,不但理解了概念,而且受到了愉悅的情感體驗。知識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發下才能夠成為智慧,因此只有讓情感得到充分體驗,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觸到音樂的本質,也才能讓學生領會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2 通過音樂實踐啟迪學生的審美創造

要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音樂教育本身就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力,如果教師能有意識的運用它來培養、扶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那么學生就會在獲得大量音樂知識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如:在學習歌曲的同時或學會歌曲以后,啟發引導學生依據歌曲的主題、情緒、意境即興創編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以律動、歌表演、集體舞形式表現歌曲。例如學唱歌曲《小猴子有禮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演一個音樂小品,事前做好山羊和小猴子的面具,有不同的同學分別扮演旁白、山羊公公、小猴子、水中的魚兒和天上的小鳥。扮演旁白的同學首先說道:“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著七十多歲的山羊公公,河的對岸住著它的外孫,一天,山羊公公想過橋去看它的外孫,可是橋很窄,水流又很急,山羊公公獨自過去可真夠危險的,小魚在水中望著山羊公公很著急,可它幫不上忙,小鳥在空中也幫不上忙,這可急壞了山羊公公,山羊公公正在為難的時候,發生了怎樣事情呢?山羊公公能不能過橋?請看同學們的表演。”

篇7

【關鍵詞】音樂教育;功能;怡情;修德;益智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培養人的審美觀和對美的感受、鑒別、欣賞、表現、創造能力的教育。美育具有愉悅身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健全思維,發展智力等作用。就個體發展而言,美育是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徑;就社會發展而言,美育是促使社會精神文明朝更高層次邁進的推動力量。而音樂,作為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重要和基本的美育形式,一直在美育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用有組織的樂音構成的藝術,它表達著人們的愿望和憧憬,抒發著強烈的情感,是一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藝術。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常具有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思想,濃郁的情感,強烈的感染力,它能夠延伸語言文字所不及,表達我們用語言表達不盡而又不能緘默的一切;它能夠直接有效地滲入人的心靈,作用于人的情感,對人的情緒調節有著至高無上的作用。音樂的音響美、節奏美、旋律美、內涵美能夠蕩滌人們心靈的塵埃,凈化心靈空間,使人自覺地棄惡揚善,主動地開創美好生活。因此,音樂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古圣先賢對于音樂的美育功能曾有過許多著名的論述,如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我國古代的孔子等。亞里士多德指出: “音樂對于人的性格有顯著的影響”,他將藝術審美教育功能總結為:教育、凈化、精神享受。我國春秋末期的孔子以 “禮、樂、書、數、射、御”六藝教授弟子,并要求音樂要做到盡善盡美,因為他感到音樂能增進個人修養,具有感化人心,使人去惡從善的教化功能。古書 《樂記》強調音樂在施行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把音樂的美感享受作為施行倫理教化的媒介手段。我們可以將古人的上述有關音樂的美育功能的觀點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愉悅身心,使人得到精神享受,即:怡情;其二,施行教化,陶冶情操,即:修德。

從人類的自我發展的角度來講,人類的全部歷史就是人的感覺不斷解放,不斷 “人化”,不斷走向自由的過程。音樂審美作為人類實踐的精神超越層面,是一種創造性的、自由的活動,它的創造性可以使人從自然的,甚至 “異化”的存在狀態中超。當今的大學生承擔著繁重的課業和就業壓力,他們忙碌終日,疲憊不堪,而又時常感到精神世界的欠缺。千變萬化的世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常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出現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慮。而優美的音樂常能使人從現實的羈絆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得到感覺的釋放和精神上的超然。聽阿炳的 《二泉映月》,他那絲絲細膩如水的音飾表現的凄迷與緬懷,令人聯想起 “試問閑愁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悲涼意境。聽肖邦的夜曲,會感到鄉愁如織,佳期如夢。聽理查德的《秋日私語》,你就會不禁想起在一個秋日的下午,約一兩位知己,在暖屋里啜飲著,并低低私語的情景。聽 《黃河協奏曲》你就會激情四射,熱血沸騰,激發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音樂所演繹的情緒與意境,比數學更能精確地表達人們的內心感受,帶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窮無盡的,優秀的音樂作品的怡情養心功能是難以估量的。

音樂教育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一種靈魂的凈化劑,它能穿透某些人麻木的感情鎧甲,直接影響人的精神世界,給受教育者內心留下深深的印跡,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因此,音樂教育已不是單一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而是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其修德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經過音樂審美教育與實踐,人們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良好的道德觀念,從而由衷地向真、向善、向美,自覺抵制假、惡、丑的觀念與行為。并自覺自由地按照美的規律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美、發展美。也就是說:通過音樂美的陶冶,人們不僅會形成深刻的美的觀念,而且會由此形成善的道德觀念,并以此鑒別、評判事物,這種道德觀念還可以外化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推動人們在生活中棄惡從善、抑惡揚善。優秀的音樂作品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它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升華,是溝通人類情感的橋梁,能夠讓人得到一種高尚的感動與共鳴。正如貝多芬所言:音樂能使人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

篇8

關鍵詞:美育音樂教學審美修養

眾所周知,“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音樂教學又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筆者在近十年的教學中,將美育溶于音樂教學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運用音樂教育理論,培養學生的美學修養

要培養學生的美學修養,首先要培養學生音樂文化學習心理。筆者運用音樂教育理論,把學生引導到對音樂欣賞的氛圍中。例如:在欣賞《黨啊,親愛的媽媽》一歌時,筆者有意以“唱段”與“講析”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美感,向學生明確的指出,通過歌詞的續、斷、強、弱、旋律、節奏、和諧、配樂等等,來表達演唱者以及人民大眾對黨的贊頌與感激之情。在聆聽《十面埋伏》時,筆者又借助樂曲中的氛圍,讓學生漸漸地感受到當年十里沙場、戰馬馳騁、戰士們浴血奮戰的驚心動魄情景,體會到凄壯悲憤的激烈感情,為當年項羽的戰敗而感慨,從而思索歷史給予后來者的啟示。如此以來,學生便在音樂的欣賞中,隨之悲而悲,樂而樂,更好的充實了知識,加強了音樂與美學的素養,明確了審美意識,激發了學習的欲望與生活的激情。總的說來,學生在音樂欣賞與講析中,明白了音樂是一種聽覺意識,它主要以音調的高低變化和強弱關系來揭示社會,反映生活,在直接感受到音樂形象美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美。

二、發揮“三勢”,強化音樂的審美作用

所謂的“三勢”,是指音勢、手勢和情勢。它們對強化音樂的審美作用,幫助審美主體(觀眾)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悅,起到關鍵作用,筆者在指導學生演唱中,首先示范,用音樂美、手勢美和情勢美去熏陶和感染學生,使學生從中認識到無表情而癡呆的演唱是沒有美感的。爾后,再指導學生借助“三勢”的演示、強化,使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了“曲妙而觀者知其善”明白了音樂的真諦,揚善棄惡,學生的心靈在“三勢”的沐浴中得到了最大的陶冶,筆者指導的團隊,曾在本縣的多次獨唱合唱的比賽中獲重獎。

三、利用演唱技巧,加強學生對美學的認識

篇9

【關鍵詞】高校;音樂鑒賞課;美育;歐洲音樂作品

一、歐洲音樂作品的特點與發展

高校音樂鑒賞課作為促進學生審美情操發展的重要課程,需要根據大學生自身獨有的特點進行課程制定,保證能夠在音樂鑒賞課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欣賞點評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歐洲音樂作品作為一門涉及歷史、人文、音樂史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內容,其綜合性和歷史性令其能夠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歐洲音樂文化的巨大變革與發展。設定歐洲音樂作品作為鑒賞課的內容,對于學生學習性、理解性和綜合性的考察,對于其自我獨立思考和音樂知識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歐洲音樂發展中,從中世紀開始,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還是浪漫主義時期,都有著不同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樂風格。當時涌現出來的優秀的音樂作品以及音樂家,都需要學生需要利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去欣賞和聆聽經典的音樂作品,充分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特點,這樣才能夠保證以高校的音樂賞析課為基礎,在未來進一步深度探索歐洲音樂作品。

二、高校音樂鑒賞課對美育教育的作用

據上述,當前高校音樂鑒賞課中利用歐洲音樂作品來進行典型內容分析鑒賞必不可少,除了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之外,對于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美育教學也非常重要。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說,作為培養學生健康審美觀念的內容,其教學需要充分對音樂中的美好事物進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樂分析、音樂聆聽、音樂欣賞等多種方式來塑造自我健全的音樂審美觀念。在音樂教育之中,對于學生的美育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音樂領域之中,對于其未來的心理構建、趣味人生和創造力提升都有著重要的幫助。在現代化的音樂賞析課程中,以歐洲音樂作品為例來進行學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證美育教學以經典文化音樂作品為例進行教育的實質化轉變,以提升學生的現代美育特點為核心,充分保證歐洲文化中的經典音樂內容能夠對學生的自我音樂審美和理論起到提升作用。在相關的歐洲音樂作品賞析課中,為了充分提升學生對于美學觀念的認知,教師可以從著名的歐洲音樂家入手,根據當時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來引導學生聆聽其一生中不同年齡層次所創作出來的不同作品,無論是曲式結構、創造手法還是作品內容,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發展和音樂家自我對于審美觀念的不斷轉變和提升。這樣的音樂賞析方式是對于學生的不同審美內涵的考驗和探索,保證了其利用對比法、聆聽法、參與法等多種音樂賞析方法進行探索之后能夠深刻理解歐洲音樂作品中的美學特征。對于高校來說,其開設音樂賞析課,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聆聽和了解中充分擴展自我音樂知識領域,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這樣自我音樂素養和道德素養也就能夠隨之提升。一般來說,鑒賞和理論相結合的課程才是美育教學的美學觀念傳遞的核心保障。所以在進行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的過程中,先從理論基礎上向學生傳遞歐洲音樂作品的特點,再通過實際的聆聽和鑒賞課來塑造音樂形象。這樣的結合方式不僅能夠堅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還能夠以美育教育為核心來提升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保證在實踐和創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夠激發起學生性格中積極、樂觀的特點,從而保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三、總結

對于高校來說,開設音樂賞析課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從經典的音樂作品中吸取知識和文化內涵,以此來提升和豐富自我思想和內涵。歐洲音樂作品作為音樂領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時代的變遷中產生了多種多樣的藝術特征,設定其為基本的鑒賞內容,就是對學生美育能力的鍛煉和自我創造力的豐富,這樣的鑒賞課程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自我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設定,保證歐洲音樂作品中的經典內涵能夠充分影響學生對于美學的認知和對于自我審美能力的構建。總體來說,音樂鑒賞課中對于學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選擇是決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礎,音樂未來的教育改革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夠充分保證教育的綜合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J].中國音樂,2005(04).

[2]林彥君.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中的審美素質教育[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5).

篇10

關鍵詞:音樂鑒賞 教學 審美教育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節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他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因而美化。”由此可見,音樂鑒賞教學對審美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

我國新修訂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大綱中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作了明確的闡述:“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審美意識,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使學生具有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中以“把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音樂課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 、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這些音樂教育的新理念給新世紀的音樂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樂藝術的主要特征,也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審美教育又是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審美能力,讓音樂這門藝術,帶給他們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共鳴及心靈的凈化,使他們成為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人。審美體驗是音樂鑒賞課程價值的最主要體現。這種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符合音樂藝術自身的特征及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國音樂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音樂課的這一價值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音樂課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上,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一些音樂知識與技能,這樣不僅讓學生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失去了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這與音樂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馳的。

音樂雖然不能像其他藝術那樣給人以具體美的感受,但它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在美的享受中獲得一種崇高的情感體驗。這就是音樂的美感教育所激發起來的,雖然是無形卻滲透進人的靈魂的那種火花。所以筆者認為音樂鑒賞教學是貫徹審美教育的一種有效的途徑。發揮并利用音樂藝術的多方面功能,積極作用于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領域,能有效地提高審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音樂美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音樂語言是經過不同的聲音巧妙地結合而成的,它包括旋律、節奏、音色等要素。它既沒有小說或戲劇的故事情節,也不具備繪畫和雕塑的視覺效果,音樂只有經過演唱(奏)者的再創作才能為人們的聽覺所感知,比起其他藝術形式有它的局限性,但卻能表達線條、色彩和語言所無法表現的東西。正如德國詩人海涅所說:“語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這無疑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音樂與語言雖然都是藝術,但是音樂這種非語義的藝術,是語言永遠都無法取代的。正如哲學家尼采所說:“語言作為現象的器官和符號,絕對不能把音樂的至深內容加以披露。當它試圖模仿音樂時,它同音樂只能有一種外表的接觸,我們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樂的至深的內容靠近一步。”

音樂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樂曲進行的整個過程之中,樂曲的進行有開端、發展、和結局等。如我國民族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意邃深遠、由十個樂段組成的樂曲。有序曲、有展示、有尾聲,欣賞它猶如觀看一幅淡墨山水長卷,其微妙的情緒色彩和深藏的意境因素貫穿在旋律進行之中,隨時間的流動展示給聽眾,具有時間的連貫性。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它無須語言描繪,就會引人步入詩的意境;無須借助色彩涂抹就能引起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共鳴;無須物質造型卻能感觸到音響體系所構成的宏大建筑。如聆聽《江河水》,你就會感到凄楚、悲憤的情感;《春節序曲》則表現了愉悅歡快的喜慶氛圍。

《荀子·樂論》中曾說:“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就是說音樂對人的教化是迅速而深刻的,它是靠對人的陶冶而不是靠外在的規范和限制來達到育人的目的。在音樂教學中,感受和欣賞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學生通過聆聽各種優秀音樂作品,可以啟迪智慧,開闊視野,豐富情感,增強審美能力,提高人文素養。音樂是文明的音響,是情感的世界,是智慧的結晶,極其豐富和神奇。可見,音樂鑒賞教學對審美教育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審美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實現,首先要具備感受音樂的耳朵。音樂,特別是純音樂——器樂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語言是難以解釋的,往往“只可意會”,因此理解音樂還必須用音樂本身的手段來達到。中學音樂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學生的能動作用,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特別是節奏感、音樂感、音高感、和諧感、對比感、層次感等。讓學生在學習鑒賞音樂的時候,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如豎琴表現的流水之音等,讓學生在情思飄緲、聯想浮翩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高。

其次,美的旋律可以美化生活,陶冶心靈,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力量。一個美好心靈的培養和形成,雖然需要多方面的條件,但音樂的作用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欣賞《命運交響曲》,應使學生感受到“扼住命運的喉嚨”的斗爭精神,去探求人生的哲理和意義;聽賞《梅花三弄》讓學生體會梅花傲雪、不屈不撓的高尚品格。學生在歌唱、演奏和欣賞的同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情感的起伏和共鳴,從而升華了精神、陶冶了性情。

音樂猶如“內在的海洋”,雖無洶涌的波濤,卻能浸透人的靈魂。但并不是所有的欣賞者都能領略、體驗到音樂的美感,并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它需要正確的審美觀、審美知識和審美能力。因此,教師應是美的教育者、傳播者,把充滿美感與積極向上精神的音樂傳送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之中。

參考文獻:

[1]陳曼君,吳躍躍.中等學校音樂教學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2).

[2]王次炤.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用書.人民音樂出版社.

[4]袁江.走進音樂的殿堂,傾聽心靈的歌聲.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