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交流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11:38:00
導語:課堂交流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因此,在今天的語文課堂里,交流,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那么,是不是課堂上只要有了學生自主交流的活動,就能使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高效呢?在聽了一位教師的課之后,我陷入了思考。這位教師所講的是浙教版第九冊課文《小珊迪》。
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了解了小珊迪那令人敬佩的舉動,領悟了小珊迪那可貴的品質。
師:小珊迪就這樣死了,為了賣一根小小的火柴,為了那七便士,更為了做人的誠實。他的品質深深打動了“我”,“我”為小珊迪畫了一張像,一張怎樣的畫像?
生:畫了一張躺在床上的小珊迪。
生:畫了一張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生:一張穿著破衣服的小珊迪。
生: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的小珊迪。
……
師:除了同學們說的這些,還有小珊迪被馬車撞呀,等等,文中都沒有具體描寫。下面我們就選一幅,用我們的筆描寫描寫這幅畫像。
聽到這兒,我為教師的設計暗暗叫好,教師能因文而生課堂小練筆,憑借文本又跳出文本,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憑借大膽的想像,自由創造,盡情表達。
約十分鐘后,師說:“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1:我寫的是穿破衣服的小珊迪:旅館前,小珊迪穿著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袖子上掉了一小塊,黑黑的皮膚露在了外面。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又紅又腫。可憐的他用凍僵的小手捧著幾盒小小的火柴。
師:很好,你把身穿破衣服的小珊迪寫得很生動。
生2:我寫的是躺在床上的小珊迪:小珊迪躺在床上,快要死了。他還想著那個先生,還要還他錢呢。
師:哦,還想著還錢呢?
生3:我寫了小珊迪被馬車撞:小珊迪跑到一家小店里,求老板給他換了零錢,把一便士放好,捏著其余的便士向旅店跑。誰知這時,一輛馬車飛快地開來,一下就把他撞倒了,還從他的身上軋了過去。小珊迪趴在地上,腿上流著血,不能起來了,好像要死了。火柴丟了,手里的便士也少了幾個。
師:想像真豐富,寫得比較具體。
聽到這兒,我不禁有了疑問。在這次課堂交流中,交流成了“學生匯報—教師評價”的一個單向活動。參與交流的只是幾個學生,多數學生成了看客(交流的面不廣)。交流的內容只由教師做了簡單的評價(交流的度不深)。于是,我馬上想到了自己的教學,看似熱鬧的課堂交流,難道也是“蜻蜓點水”?為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課堂交流,作為話題討論的平臺,我們總期望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交流的快樂,借助課堂交流實現教學目標。那么,怎樣才能使課堂交流發出它應有的光彩呢?我覺得以下兩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一是如何在課堂交流中運用好不同的交流方式,實現交流的多向性。
課堂交流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傾聽感悟式交流。在所有能讓學生感到被接納和重視的過程中,“傾聽”是最為重要的,而且,傾聽是接受別人已有的知識經驗最直截了當的方法。①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傾聽中經歷交流,在傾聽中學會自主感悟,感受知識發展的過程。
情境感知式交流。在學習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激活學生的交流欲望,使學生在更直觀可感的情境中感知知識,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李吉林老師提出了六種創設情境的途徑: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在這樣的交流活動中,很充分地誘發學生的主動性,強化了感受性,突出了創造性,滲透了教育性,貫穿了實踐性。②
辨析式交流。辯析、爭論往往能激活人的思維,使學生在辨析、爭論中獲得新知,使交流既有深度也有廣度,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
探究體驗式交流。盡管師生間的交流是群體性質的,但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都會有屬于自己個性化的體驗,他們在參與教學活動時,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取自己的獨特感受。通過探究體驗活動,學生的個體感受會推向更高層次,實現深層內化。以上交流方式各有所長,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適用的一種方式,也可以交互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在互動中交流,形成交流的多向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多向交往方式最能形成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上述《小珊迪》的片斷中,教師如果能交互運用傾聽感悟式交流和辯析式交流,讓學生說說聽了別人的描寫后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在傾聽中感悟,在感悟中辨析,我想學生一定會得到更深刻的體驗,課堂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能有更好的體現,交流的效果會更好。
二是如何用好教師的發展性評價,創設交流的氛圍,提高交流的深度。
教師在交流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他是交流活動的主體之一,是組織者,更是促進者。學生交流是實現自我需求的體現。在平時的課堂交流中,往往會出現冷場,學生或是有想法卻羞于交流,或是懶于思考,對交流沒有熱情。作為教師,其作用就在于激活學生內在的需求,而發展性評價則是最好的催化劑。一般,評價以激勵為主,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滿足,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從而使交流氛圍更熱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但是對于錯誤的、偏離的反饋信息,教師在評價時應適當地加以指引,指出努力的方向,啟迪學生的思維,把交流引向更正確的方向。
上述《小珊迪》的案例中,教師如果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傾聽中獨立思索,說說別人的描寫有什么優點,有什么可以改進的,教師再根據交流的生成,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式反思或歸納式反思,課堂交流將會更有深度。因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離不開學生參與的,而且是學生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活動。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再以富有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學生參與交流的熱情就更高漲,交流的氛圍就更熱烈。交流的心態開放了,參與討論的學生越多,觀點差異越大,求異思維越豐富,課堂生成也越強,交流的內容也更有深度,課堂教學也就因此更成功。這樣的交流給了學生安全感、愉悅感,更重要的還有成就感,學生在交流中成長,獲得新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讓我們走進學生,多想想學生需要什么,千萬不要走過場,在組織課堂交流時,必須全盤考慮教學目的、學習時機、評價機制、引導方式等因素,切忌只追求形式,“蜻蜓點水”。
注釋
①[美]RaymondM.Nakamura:《健康課堂管理》,王建平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頁
②江平:《漢語言教學方法》,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頁
- 上一篇:課程改革研究論文
- 下一篇:中小學教師薪酬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