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范文
時間:2023-11-30 17:3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301-01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最早開創了問答式教學的先河。他創造的“問答式教學”就是教學的雛形。所謂問答式教學,就是教師圍繞一定范圍的內容,根據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結合他們所了解到的情況進行提問,由學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與討論,找出問題的正確解決辦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且對提問的問題有所暗示,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學生回答得不正確,教師也不馬上糾正,而是針對學生的錯誤認識提出補充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自覺地加以糾正。
一、有效提問的原則
幾乎無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學都有一個樸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講授”。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差不多就是一個好老師。為了能夠把知識講清楚,于是就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系列說法。當教師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講授”的時候,“接受學習”與“掌握學習”就成為普遍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使命是“上課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課堂教學中大量流行的話語往往是老師一系列善意的詢問:“聽清楚了沒有?”、“聽明白了沒有”、“聽懂了嗎?”,仿佛學習就是一件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
有效教學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有效提問的方法
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采、需要激發,“知識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國哈佛兒童教育學家尼普斯坦說:孩子的表現不如父母的意,老師覺得孩子教不會,其實這是因為大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潛能,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要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學習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
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學生問答學習;例:即是多舉例;比:比較知識和知識間的異同;替:讓學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么?”;可:可能會怎么樣;想: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組: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如何;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
三、有效提問并學會傾聽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用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滿堂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并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只因為沒有傾聽。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四、有效激勵
有效教師不只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師是受學生喜歡的教師,而且因喜歡而信任。而教師能否成為這樣的人,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三個品質:熱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師是一個熱情的教師;一個對學生滿懷期望的教師;一個值得信任的教師。
1、熱情兩層含義:一是對學生熱心。主要通過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支持性的關系。這種安全的、輕松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環境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二是對自己所教的專業有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熱情的教師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和求信仰傳達給學狡鷓災兜男巳ず托拍睿醚硇耐度胙啊=淌Φ娜惹橐誚淌Φ撓鏌簟⒂锏骱徒淌Φ納硤逵镅災小?
2、期望學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學生會將教師的期望內化為對自己的期望,進而影響自我評價和努力程度。教師的期望可能幫助學生成功,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只抱有期望,沒有相應的幫助措施并不能有相應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學生成功和幫助學生成功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師的期望在學生身上實現。教師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成功,有成功體驗。要使教師期望促進學生成功,除了語言,更需要用教學行為來表達對學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有效教師總是那些學生感到值得信賴的教師。可信任感有助于創造一種輕松的、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教師通過坦率、誠實的師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教師的學識;二是教師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師
篇2
一、課堂提問的時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而創造潛能往往就是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善教者,必善問。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思考在恰當的時候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課堂提問卓有成效。
1?郾在無疑處發問。在日常教學中,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順利地進行著數學活動,教師很滿足這種“無疑”的狀態,便很快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其實,教師若能啟發學生在無疑時生疑、質疑,則能極大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深入探討所學知識。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有的教師在學生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立即引導學生比較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的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進而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按教師指令操作,目標直指公式的推導結果,緊接著應用公式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想:為什么這樣操作,圖形間有怎樣的關系。如果教師啟發學生提問或教師直接追問:(1)為什么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呢?(2)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嗎?學生便有思考、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回憶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促使學生將外在操作與內在思維結合起來,使其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郾在嘗試后追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常見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前,生怕學生出錯,總喜歡暗示幾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實,這樣做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受挫愈深,得益愈豐。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完成,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如二年級“認識直角”一課,老師組織學生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當老師發現多數學生畫的直角都是一條邊是水平射線,而另一條邊是豎直的射線時,風趣地問道:“直角都一定是這個標準圖式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又畫出了一些變換圖式的直角,從而對直角這一概念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3?郾在起步時探問。學生初次接觸某一知識或方法時,宜放慢速度,在難點處探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時,有這樣一道例題:梅山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學習用畫圖的策略幫助解決問題,初次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雖然只要求畫出草圖,但應該讓他們意識到所作的草圖要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對解題才有幫助。教師在指導作圖時,可以試探地問學生:“長增加了3米,畫多長呢?畫這么長合適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得出增加的3米要畫得比8米的一半短一點。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先想后畫的學習習慣。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課堂提問是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也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教學策略。課堂提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問內容要難易適當,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逐層深入,從而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提問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而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且這種回應能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為了能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郾把握提問的“問點”,明確提問的目的性。課堂提問的數量不等于質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問對象、不講提問效果,一味貪多圖快的提問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因此,要找出“問點”,即在知識的疑難處、轉折處設計問題,加以引導。比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先復習商不變的規律,通過例題的學習得到分數的基本性質,再設問:“根據商不變的規律,你能說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商不變的規律與分數的基本性質之間的本質關系,恰到好處地讓學生解決了問題。課堂提問“問點”要精,結構要簡單合理,才能使學生明確提問的目的,更好地回答問題。
2?郾把握提問的“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例如,教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算理,先通過例題的圖示理解題意,再提問:“求1/2公頃的1/5就是求1公頃的幾分之幾?”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例題的分析圖,發現其中的關系,再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寫出計算過程,從而使學生最終發現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獨立思考理解其中的算理。問題的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3?郾為學生創造質疑機會,促使學生勤思、善問。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促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為了訓練學生會提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強化訓練,可以轉換角色,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比如,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的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于是,我進一步啟發:“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培養了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
篇3
關鍵詞:英語課堂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216-01
提問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有影響力的教學藝術,問答作為英語課堂中最普遍的一種話語形式,對語言的習得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能運用好提問藝術。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積極思考的能動性;且能激發學生的求和欲。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好提問藝術,且能有效地提問呢?現筆者就近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略談一些初淺認識。
1 有效提問的含義
英語課堂中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參與到與其所學的語言材料有關的活動中,因此有效的提問應是開放性問題、發散性問題,它的意思明了、具體,能夠使學生作出相關的、完整的答復,并且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能夠引發活躍的課堂對話。有效的提問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有效的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否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暢所欲言,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2 問題應適合學生水平
不同的問題對回答者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不同。展示性問題一般為信息的再現,比較簡單;這類問題由認知水平中等或下等的學生來回答。分析和評價性問題則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他們就需要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來作答。問題太難,會讓學生畏難而退;問題太容易,學生就不屑回答。可見,問題的難易是否適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將直接影響提問的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水平,不能把英語課堂作為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使優秀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都能通過回答問題,在自己的認知水平上有所發現,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答。切忌把課堂答問掌控在少數學生手中,要使多數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就要充分設計好適合學生水平的問題,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 問題應滿足學生的喜惡
活動滿足了學生的需求而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提問活動也不例外。因此,老師提問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喜惡,也就是說學生喜歡什么樣的問題。一般來說,學生比較喜歡分析性問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與自己親身經歷有關的問題。例如在教授Healthy Lifestyle短文時,筆者通過下列提問,逐步進入到主題。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all of us have to do every day. What is it? ”
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的答案千差萬別,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當有學生回答“Eating”時,老師可接著提問,
“What do you eat every day?”
“Do you know what the healthy food is? ”
之后可以再提問,如;
“What is the healthy lifestyle? ”
“How to keep healthy? ”
通過這些與學生喜惡密切相關的提問引出話題,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能讓學生運用文中的知識闡明自己的觀點,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課堂的效果。
4 引導學生提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也就是說,一個人想得到淵博的知識,學習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向別人請教。能提出問題討教,就必須多思考。能提出問題,證實學生已掌握相關的知識,且產生了不同的見解,為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由此看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十個問題的價值大得多。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課堂上想要讓學生樂于提問,就要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情景,營造發現問題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提出問題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5 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會使學生各抒己見,問題的答案會千姿百態,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學會傾聽。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可進一步提問,使問題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討論。當學生回答不恰當、不完整時,教師在傾聽中可以及時給與暗示,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答復;學生在傾聽中可以發現問題,給上一位同學的回答作出補充、訂正。教師不傾聽就容易造成滿堂問,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它不僅不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干擾。滿堂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并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學生只因為教師沒有傾聽。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就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善于傾聽的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傾聽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在傾聽。
6 進行有效激勵
“親其師,信其道。”老師信任的眼神,激勵親切的話語,會意的微笑,贊許的姿態,都會讓學生感受到關懷、賞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當學生回答或提出較高質量的問題時,老師要及時給與表揚;表揚會使他們有成就感、自豪感。當學生應答或提問不夠正確時,作為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提問的積極性,不能一概否定,老師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稱贊學生,或許送上激勵的眼神、善意的微笑,這樣喚回他們的自信,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他以后思考會更縝密,參與的意識會更強。教師在陳述答案或總結時,最好能引用學生的話語,它比表揚更有效,會使學生品嘗到成功感。教師在評價的時候,感情要真摯,語言要適當,切忌表面化,程式化評價學生。要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真正做到學中有問,問中求學,學得高興,問得快樂。
篇4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開創問答式教學先河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這種教學模式就是現代教學中問答式教學的雛形。在初中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根據所教的課堂內容向學生進行提問,并在提問的過程中和學生回答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程度的提示,不但能啟發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促使學生掌握好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可見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提問方式是多么的重要,下文就探討下教學中怎樣進行有效的提問這個課題,以期對同行有所作用。
一、有效提問中使用的原則
1.實效原則。初中數學課堂上老師只有提出的問題具有真實性和確切性,才能提高提問的實效性。老師在提問的時候要緊扣教學目標和當堂課要講的教材內容,要具有針對性、確切性和真實性,使問題的提出真正做到有實效性。
2.適時原則。課堂提問的適時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抓住提問的時機,第二是適當的提問次數。要想真正的提高課堂的提問效果,就必須要掌握住提問的時機,講到某個知識點時,應根據課堂的氣氛和學生的表現,掌握好提問的時機。有的老師的課堂上熱鬧非凡,老師不停地提問,學生一塊熱鬧地回答,但實際上有些學生是不會的,但也可能隨大多數學生一起回答,這樣的提問不但不能起到實際的效果,而且還使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這就要求老師在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次數和提問的方式,次數太多學生就會厭煩,就不會認真的思考答案,提問的盲目性就增加很多。看來提問的適時原則一定要掌握好,否則出力不落好。
3.梯度原則。知識的學習和學生不同水平的存在,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層次地、有梯度地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能根據教學的進度、教材的總體要求、學生的層次水平、接受的能力等,把需要提問的問題按不同的層次和梯度展開設問。這樣就能做到從易到難、從低到高,逐級提問,循序漸進,充分實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有效提問中要善于傾聽
數學課堂的提問中要想認真地傾聽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要有開放性,有了開放性才能使學生都參與進來,如果學生不能都參與進來,只是老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和滿堂問,那么就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實質上承認了學生是不會自主學習的,從而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的傾聽就不會存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也不會存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貫徹就是空談。
因此,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老師只有學會認真的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掌握住學生回答的是否準確,是否符合老師提問的意圖和初衷。老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下足夠多的思考時間,而不是急于讓學生回答,也不是急于給學生提示性的答案。這就要求我們數學老師提問時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在認真的等待并傾聽他們的回答。
三、有效的課堂提問方式
在初中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種提問方式,但只有使用恰當才能在提問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從而得到應有的提問效果。
1.激發興趣性的提問。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教學內容非常枯燥難懂,老師教起來不但無趣,學生學起來更是索然無味。但是如果在課堂的教學中,老師提問的時候能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一些激發起他們回答問題的興趣,那么就會使課堂的氣氛熱鬧起來,就會激發起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這樣的話老師教起來有勁頭,學生學起來也會非常興奮地愿意學。例如學習三角形時,為了讓學生明白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就可以給學生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射擊運動員在射擊時,為什么用手托住槍桿就能保證穩定性呢?”這樣的提問一出,學生立刻來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們都積極地思考這樣的問題,都想知道答案,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也語地討論了起來,課堂氣氛立刻活躍了起來,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了知識的探索,這樣的提問方式,就把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變成了有趣的探討式學習。
2.進行創造性和發散性提問。創造性和發散性是數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如果初中的數學老師在提問中能夠提出具有創造性和發散性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打開,進行縱向和橫向的聯合思維,那么學生就能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四、爭做學生愛戴的老師
在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喜歡所教授的課,相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是正確的,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就要讓學生喜歡和愛戴。而每個老師要想成為學生喜歡和愛戴的老師,就必須要具備熱情、期望、可信任這三種品格。
1.熱情。這里指的熱情一是對所教科目初中數學的熱情,二是對學生要有熱情。講授初中數學是每個初中老師的職業,每個初中數學老師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并能把自己對數學教學的熱愛傳遞給每個學生,讓學生感覺到這種學習是有意義的,是有價值的,那么學生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就會默默地對數學的學習感興趣,就會投入熱情和精力去學習數學。數學老師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能熱情地幫助他們解答,讓他們知道老師是時時刻刻熱愛他們的,學生的心理就會是暖暖的,就會通過學好數學來報答老師。
2.期望。學生的成功有多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有多大。如果老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學好數學有很大的期望,那么學生們就會把老師對自己的期望內化為學習的動力,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充分地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什么。老師對學生的期望不僅包括語言上的期望,更應從行動上,教學中來表達對學生的更高期望,從而激發起他們更強的學習動力。
3.可信任。學生只有對老師信任了,才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會相信老師所教授的數學知識是對的,才能夠接受老師的幫助。如果數學老師的專業素養不是很高,在課堂教學中處處出現差錯,就會失去學生的信任,那么老師在提問的時候,就會遭到學生的懷疑,提問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數學老師的人品有問題,那么學生就會敬而遠之,更不會相信老師所教授的數學課程。
總之,要想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就要讓學生喜歡上老師,信任上老師,愛戴上老師,那么老師設計的提問原則、提問方式等才有可能實施,才有可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長富,彭小玉.淺論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研),2010年09期
[2]鄒素嬌.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年07期
篇5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學課堂提問問題意識有效提問
新課改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就要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表明,有效的提問可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一、化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作用
1.利于促進課堂上的交流
有效的提問可以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取長補短,而且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和真實想法,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
2.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有效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取頭腦中的相關信息,并查閱相關的資料,在對各種信息和觀念進行加工和轉換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的整合和推論,來分析和解決當前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
3.利于教師調控學生的學習狀態
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獲得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判斷學生的進展,以及與目標的差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節奏,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索。
二、化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協作者、促進者。因此,化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提問的依據、出發點和提問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以與學生平等對話、協商交流的姿態,置身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實現意義的建構。
2.目的性原則
有效提問需要明確提問的目的。在設計問題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問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預期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對問題的設計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和易錯點、圍繞明確的主題,從檢測學習效果、了解學情、啟發積極思維、形成探究氣氛、引出學習主題等方面入手,使提問不偏離教學意圖,有效服務于課堂教學過程。
3.啟發性原則
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思維、自覺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因而,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考慮所設計的問題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激起認知沖突,啟發積極思維。問題要有情境性,注意引發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點,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減少簡單記憶性、選擇性的提問,提倡多使用開放式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4.層次性原則
學生的學習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即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由一般到特殊。通常,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教學內容,并非一個問題所能解決的,而且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教師在設計化學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將問題分解成一組具有一定層次和梯度的問題組合,合理鋪墊和巧妙過渡,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遠及近、由偏至全,循序漸進、層層分析、步步深入,透過現象認識本質,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層次,深刻理解問題,建構合理認知結構。
5.科學性原則
有效提問要有科學根據和明確的答案,盡量避免無科學根據或不確定、有爭議的問題,這些問題容易對學生的思維造成迷惑和混亂。有效提問語言一定要準確貼切,既要表達出應該表達的意思,又要措詞得當、簡單清楚。切忌為了迎合學生的低層次情緒而提出喪失科學性或無意義、低級趣味的問題。
三、化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呈現
1.實驗呈現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中各種生動鮮明的化學現象可以引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直接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把有效的提問置于實驗情景中,有利于學生積極地探究知識和高效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燃燒的條件時,我先演示燃燒條件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在頭腦中很快就會產生疑慮:都在銅片上,為什么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同樣是白磷,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而水中的卻沒有燃燒?這個“奇特”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促使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分析出燃燒的條件。
2.圖表呈現
圖表可以直觀清晰地呈現信息間的關系,將各事物間錯雜復雜的關系條理化,有利于學生發現各事物間的區別和聯系,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另外,用圖表呈現問題還可以省去繁雜的文字敘述,使問題的表述簡捷明了。
例如,在學習核外電子排布知識后,我展示了出元素周期表中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然后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同一周期中,各原子電子層有什么特點?(2)同一周期中,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什么特點?(3)同一列中,各原子電子層數與最外層電子有什么特點?
我通過圖表簡明清晰地呈現了學生解決問題所需的各種信息,降低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難度。
3.文字材料呈現
教師有時候可以把與問題相關的一些信息,如化學史實、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化學科學與技術發展及應用的重大成就、化學對社會發展影響的事件等,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閱讀這些信息的同時,激發起探究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的沖擊下,積極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索。
例如,在學習有關水的污染和防治問題時,教師可選取一些有關水體污染的新聞報道在課堂上呈現,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危機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能促使學生從社會和科學等多角度來思考如何治理水污染的問題。
4.多媒體呈現
在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增大信息傳輸的容量,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而且能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觀粒子的結構和運動模擬出來。例如,電子繞原子核高速運動、分子結構,以及一些化學反應過程、化學實驗現象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動態模擬出來。因此,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呈現問題,使抽象枯燥的問題變得具體、鮮活,有利于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有意注意,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可以減輕學生的思維負擔,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要重新審視課堂提問,合理設計課堂提問,使提問成為促進課堂交流、優化教學進程、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教師應通過合理設計問題,營造民主寬松的環境,適時地對學生提供質疑方法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福存.化學課堂提問的辨正藝術.化學教學,2000,(10).
[2]王超.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提問.化學教學,2001,(5).
篇6
關鍵詞 語文 課堂教學 提問 有效性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從“預案”中解放出來,更加注重課堂的自然生成。在課堂自然生成的過程中,有效提問顯得尤為重要。有針對性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使課堂更增添魅力。
一、有效提問要把握好尺度
1.有效提問要符合學生現有的水平。否則,學生會失去興趣,影響學習的積極性。要掌握好提問的度,應當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經過認真思考后能回答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推進教學過程的發展,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
教《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辯日》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情境。然后提問:什么叫“探湯”“去”“決”“多知乎”“蒼蒼涼涼”。接著,再讓學生連起來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說,最后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加上語言、動作、神態,生動有趣地進行描述,進一步理解文言文的藝術特色。這樣的提問不但解決了重點、難點,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得到開拓。這樣的提問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2.有效提問要有一定的深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的要求。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山中訪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古人有梅妻鶴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為友之境界。那是一種美妙而神奇的童話世界!作者寫的是自然景物,為何題目為“山中訪友”?“友”指的是什么?這樣行文有什么好處?從中你感受到什么?學生會加以聯想,把自己融于想象之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意境。在這樣的問答中,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理解了題意,拓展了視野,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二、有效提問要精練
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針對性。“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
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大年夜你們是怎樣度過的?安徒生筆下的小女孩又是怎樣過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是在什么情況下擦燃的?她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幻覺?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美妙的幻覺?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辛酸,從而激起了學生內心深處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這樣層層遞進,對課文的思路也就有了清晰的全面的把握。
三、有效提問要有激情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體驗。它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賴以實現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豐富的感情,堅強的毅力,生動的語言和廣博的知識,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才能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養學生情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學激情,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途徑:
1.以情激情。情感以認識為基礎。只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保證學生的情感符合社會要求,使行為有正確的方向,具有實效性。要培養學生對某種事物的情感,就應該讓他們了解有關知識懂得有關道理。知識越豐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情感的特點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所謂感染性,就是以情激情。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身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教師一起對教學內容產生共鳴。
《凡卡》一文中,無依無靠的小凡卡經常被老板、老板娘毒打,被伙計們欺負,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的日子,小小年紀備受折磨,深深觸動了我作為母親的心弦,不禁潸然淚下;全班學生都淚眼朦朧,不約而同地產生對凡卡的同情和對自己現在擁有幸福生活的珍惜。這就十分生動地說明了情感的巨大感染力。
2.以境激情。情感具有情境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情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學生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
3.以踐激情。情感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的動力,所以情感教學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活動中,以踐激情。組織學生開展小競賽:如包書殼、系紅領巾、擦桌子等,看誰干得快,干得好。這樣的行為要求和行為訓練可以加深學生對情感的體驗,養成良好的情感品質。
4.情感轉移。情感轉移就是主體通過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動把自我身心轉移、投入到對象中,從而達到物我兩忘、主客相會的審美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進行心理的情感轉移。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我們在設計教學提問時,必須要從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對自己每一個提問所要達到的目的和可能會出現的意外有清晰的認識。課堂提問做到提問用語的正確、提問難度的適當,積極鼓勵學生提問,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提問要有利于課堂目標的達成
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不能偏離目標,也就是過低或者過高。問題過高或過低,不僅對于學生接受知識以及發展能力都不利,有效性也就不能夠體現,甚至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能產生挫敗的自我體驗,長此以往,就會損害學生的學習熱情,繼而出現厭學的情況,課堂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
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暑假是否旅行過?都去了哪些地方?那里的風景怎樣?并適時引導學生把這種獨特的旅行感受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二、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等構成了課堂教學完整的控制系統。作為系統的控制者,教師應盡可能地、藝術地組織好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聽”起來,自覺地“動”起來。對于學生來講,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其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我們本次的研究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心理特點來說,更易被自己的興趣所支配。而富有藝術的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知識點。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例如:在教學《第八次》這篇課文中,布魯斯七戰七敗,幾乎失去了信心,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布魯斯的心情,我讓學生轉換身份,做布魯斯王子,而我當戰地記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尊敬的布魯斯王子,我為您和您的軍隊如此英勇地戰斗感到十分敬佩,對您的失敗也深表同情。請問,此時此刻您的心情怎樣?您在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到自己變成了幾乎絕望的布魯斯,他們的感受和體驗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發言積極踴躍。他們體會到布魯斯的悲傷沮喪,在體驗交流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布魯斯王子情感上的波瀾。
三、提問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特別的任務。提問應有合理的跨度,這是指提問不能空泛,使學生無從思考;也不能太膚淺,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主問題和子問題之間的跨度,子問題和子問題之間的跨度,都必須有值得思考的空間。一般來說,一節課的主問題,學生一下子是難以回答完整的,子問題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思考可以“摘下果實”,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我在教學《掌聲》一課時,發現學生僅僅通過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我們要給別人掌聲,不能與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于是我組織了一次辯論賽:“我們需要掌聲嗎?”讓學生經過辯論,自己體驗到我們需要掌聲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把掌聲送給別人。學生先從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體驗,就是一個空間的跨度,而兩者是有聯系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在這里我讓學生學會爭論,常言道:真理越辯越明。爭論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以巧妙地進行課堂提問,不但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全面領會課文特點和重難點,而且有利于打開學生心扉,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有效提問的時機
每節課都有重點和難點,只有把這些重點難點逐一突破,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才算完成。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正確把握提問時機顯得十分重要。提問的時機很多:強化新知識時提問,思維訓練時提問,突破疑難點時提問。課始,針對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發問,既可復習舊知識,使前面知識成為后面學習的準備,后面的學習成為前面知識的發展和提高。課中,圍繞著課堂教學的重點進一步提問,可使學生牢牢地掌握知識點,在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法的同時,也教給了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課末,在鞏固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疑難問題,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巧設問題讓學生由疑惑不解,進而積極思維,最后豁然開朗。
篇8
【關鍵詞】語文課堂活動;提問;有效性
《學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由此可見,“善問”有助于我們教師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探究、檢驗教學效果,是課堂教學的最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善問”,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呢?如果教師能時刻關注學生,關注提問的對象,這一難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1. 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問題
(1)淺顯瑣碎。
有時候某些課堂充斥著“同意嗎”、“是不是”、“好不好”的提問,問題簡單膚淺,學生也聽得無精打采。這類提問缺乏思考價值,不能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急下定論,自問自答。
有些課堂中,老師只顧著搶時間完成教學程序,無視學生的思考時間,直接把答案公諸于眾;或不停地調換學生回答,直至“答案”與老師的“標準”一致。雖然課堂氛圍處于緊張可控的節奏中,但這類提問已失去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關注學生,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1)坡度設計,拋給不同的學生。
一個班集體內,學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異。教師應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語文能力,進行提問。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對其提出淺顯適宜的問題;面對學習優秀的學生,對其提出一定難度的問題,激發他們的興趣思考,提高課堂效率。
不同難度的問題的預設,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備課、了解學生。相信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堅持這種針對不同學生提不同“問”的方法,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極其有益的。
(2)隨時調整,善于“追問”。
語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教學,因為在課堂中經常會有出乎老師意料的情況發生。這需要老師能隨時靈活處理各種狀況,特別面對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不能只求一個所謂“標準的答案”,繼續調整“追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練習。
例如在一堂說明文練習的講評課中,有一道關于說明順序的題目。我預設它不存在難點,但恰恰發生了問題,師生間的一段“追問”也由此展開:
師: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生:時間順序。
師:這么說的依據是什么?
生:第二到五段,寫的是從1993年到1995年,一直到2005年,這是時間的順序。
師:老師問的是全文的順序,對嗎?
生:全文是邏輯順序。
師:噢,改了。這么說的理由是什么?
生:全文來看,它不是時間,也不是空間順序?
師:你如何判定時間或空間順序?
生:時間順序會有表示時間的詞,空間順序會有表示地點等的詞。
師:這篇文章先列舉了目前地震預測的幾個事例,接著揭示地震預測技術未成熟的特征,然后分析地震預測技術預測困難的原因,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由現象到原因分析的方式,是一種邏輯順序。
這個不停的追問,既讓學生明白產生錯誤的原因,更進一步引導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知識點的內容。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對學生的幫助是極大的。
教師通過提問及學生回答后,可以獲得有益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檢查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探明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和產生錯誤的原因等。教師根據這些得到的反饋消息,通過追問的方式,然后靈活地調整后繼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恰當評價,積極回應。
在課堂教學的提問中,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而言,教師的評價至關重要。不評或亂評都是不妥當的。有些教師在提問后不管學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簡潔的語言卻會挫傷學生思考、回答的積極性;還有些教師無論學生如何回答,都會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揚的語言,時間長了,學生都明白“大家都好”,這種評價沒有任何意義,更是要不得。
如果學生回答分析的比較到位,要不吝詞藻地表揚他們;如果學生回答比較困難,可以換個角度,啟發提問。
我提倡教師應做出準確、恰當的評價,“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里,客觀中肯并帶有鼓勵的評價,這是對學生積極思考的最好獎賞。
總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總結自己提問的得失,并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學著“善問”“巧問”;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認真準備,因人而問,一定能在不經意間收獲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只要我們教師發揮提問的作用,一定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使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 《課堂提問的策略》邱兆朋《教學月刊》2010-11上
[2] 《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汪培新《教學月刊》2011-1上
[2] 《在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上下功夫》許金寶趙紅梅《上海教育》 2012-21
篇9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提問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31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遇到的情況,而且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觀察與調整,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要求設計課堂提問進行教學問答,檢查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及時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教學設計進行。優化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又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提問及其意義
(一)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指示學生做什么、如何做的行為。英語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把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分解為一個個的教學階段,又把教學階段分解為一個個的教學步驟。課堂提問是實施教學步驟的基本手段。課堂提問適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常規武器”。它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方法,更是一種教學的藝術。
(二)課堂提問的意義:
1、引發思考,利于實現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
2、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3、融洽感情,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
近年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倡導體驗、啟發、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教學,使課堂提問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受重視,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個好問題的設置,即恰當的教學提問,不僅是聯系師生及學生與學生間的思維的紐帶, 更是培養學生自我運用和相互英語交際的有效手段,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必須遵循有效性原則,依據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體現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和條理性,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
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 Reading: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 閱讀課教授時,我分幾個不同步驟,對課堂提問進行了如下設計:
第一步:讀前導向性提問的設計
依據:課文標題、篇章結構、課文插圖、關鍵詞匯等
目的: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討論,激活相關知識網絡,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
設計導向性問題:
(1) What are we going to read about in this passage?
(2) What are the robots doing in the picture?
(3) Where are they from?
(4) What do they look like? Are they like human beings?
(5) Do you like robots?
……
第二步:讀中細節性提問的設計
依據:在學生精讀課文的基礎上
目的:為了對課文的信息層次、人物關系、情節變化等作深層檢測,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所學內容。
設計細節性問題:
(1) Where can we often find robots help with the housework and do the most unpleasant jobs?
(2) How many different shapes of robot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3) When will people have these human-like robots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
(4) What do the scientists think of the robots in the future?
(5) Do they have different ideas or the same ideas?
(6) What things can robots do no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第三步:讀后評價性提問的設計
依據:學生已有的社會知識和經驗及對所學課文的價值判斷
目的:培養學生吸收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閱讀交際化。
設計評價性問題: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
(2) Do you think robots are useful or not?
(3)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
(4) In what ways do you think a robot can help you in the future?
(5) What are you going do in order to help develop the science on robots?
……
四、設計英語課堂提問的方法
由于教材課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根據所學課文的內容和寫作特點,注意運用不同的課堂提問法:
(一)比較提問法
(二)邏輯順序提問法
(三)時間順序提問法
(四)聯系實際、誘發想象提問法
(五)直觀形象提問法
五、設計英語課堂教學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一)設計提問要目標明確,靈活多樣,富于趣味性。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的為指南。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要研究問題設計的目標。備課時既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本課教學目標,又要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放矢地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設計形式新穎別致、靈活多樣、富有新意的提問系列,如新課導入的問題、承上啟下的過渡性問題、學習指導性的問題、知識理解的啟發性問題、觸類旁通的發散性問題、歸納總結的聚斂性問題、溫故知新的復習性問題等,使學生喜聞樂答,興趣盎然,提高積極性,課堂就會活躍起來。相反,同樣一個問題如果“老調重彈”,會使學生感到厭倦、乏味。
(二)設計問題應層次清晰,因人施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還應考慮學生的心理和年齡、學生的實際(包括文化素質、智力水平),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因材施教,因人施問,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機會發言,享受到獲取新知識的歡愉和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新課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三)及時反饋課堂提問,避免誤區,確保有效性。
須及時地反饋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更不能頻繁煩瑣。設計問題時要避免一些常見誤區,如課堂隨心所欲的問題、流于形式的問題、只問優生的問題、只讓集體回答的問題、過于簡單的問題(如“Yes” or “No”, “Right” or “Wrong”)等。課堂提問設計是預設的,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的過程。教師提問時應體現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原則,應該根據學生課堂反應,對學生答案進行適當提煉,及時調整課堂提問策略,適當有效地加以追問,將語言學習從單純的形式學習向通過形式展現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發展,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樣極大地擴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確保提問的有效性。
六、結束語
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英語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教師課堂提問的設計必須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研究課堂問題設計的藝術,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激發興趣、啟發思維、難易適度為原則,精心設計提問,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它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策略,把握其要點,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有效地發展學生思維,指導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激發學生的潛能,在課堂提問的藝術上不斷實踐與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有效提問的教學功能,從而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版)
2. 王俊《當前課堂教學需要處理好的幾種矛盾關系》 (中學外語教與學,2012年第5期)
篇10
首先,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我們起碼得注重有效教學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過程的衡量不是僅僅靠教師所批改的作業成績而言的,而是根據學生具體的對課程的理解與吸收作用,讓他們在真正切實的課程掌握中學到有用的東西。因此,教導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它更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思考方法,這也是師生互動的基礎。這是現代社會一個教師所應盡的起碼的準則,是衡量有效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要認真對待,積極吸取經驗,這才是當前教師所要明白的。
提問策略的研究,就是通過多角度、多渠道的提問(包括教師的提問及學生的提問)引起學生擴散性思維的的不斷思考,從而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而現實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卻恰恰沒有教師所想要的那種效果,這其實也與我國現階段傳統的教育模式還有相當大的關系,課堂中的教學方法多半是“打乒乓球”式的提問。教師的一貫做法也是基本一成不變的。教師在備課時,已經按照基本的古板環節,設計好了每一個要問的問題,在上課時,教師就會充當傳統的提問的發言者,負責自己應做的任務,將這些零碎的小問題就像乒乓球一樣一個一個向學生發射。學生看似在回答老師的問題,可實質上還是老師在講授,學生只是在揣摩老師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準確些等等,學生的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樣又及時地“打回”到教師的乒乓球臺(教案)上。這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少,學生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課堂的效果就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他們還是堅守著自己聽的角色,一味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很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同樣,教師雖說做了足夠的教案準備工作,卻也還是和過去的教學模式相同,也因此沒有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收效甚微,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但畢竟也是現階段存在的事實。因此,我們作為教師,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提問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實施有效學習的沃土。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充分發揮有效提問的功能。下面就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同學有效提問的策略談幾點認識。
1問題生活化策略
問題生活化策略是指將問題置于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同學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他們的內在需要,讓其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鮮活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例如在學習了蘇科版《5.2速度》之后,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習題:一輛汽車在滬寧高速公路上勻速行駛,在10min內通過了30km。該車速度是多少?若將這一習題改成:滬寧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一輛汽車的電腦收費卡上顯示,該車9∶00從蘇州進入高速公路,9∶40到達上海,駛出高速公路,蘇州到上海的路程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你是否要對該車司機做出超速處罰?依據是什么?
很顯然,后一種提問比前一種提問有效,它將問題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時易于理解和接受。
2問題搭橋策略
這種策略是指教師為了使學生對當前問題做進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加以分解,以便學生能自行構建知識體系和物理思維,來達到教學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方式。在教學中采用這種策略進行有效提問,教師的作用是搭橋,引領探求知識結論的方向,而不是把結論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
例如在同學知道了可以通過改變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來控制物體的浮與沉之后,在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活動中我進行了以下的提問。
問題一、如何知道物體的重力的大小?
學生1: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直接測量。
學生2:若知道物體的質量,用公式G=mg計算出物體的重力。
問題二、如何知道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呢?
學生:可以用彈簧測力計先測出重力G,再把物體浸在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根據F浮=G-F計算出浮力的大小。
問題三、對于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如木塊,其浸沒在水中時,浮力又如何測量?
學生1:如果浸沒在液體中,可以先測出物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計算浮力。
學生2:可以直接根據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來計算物體所受到的浮力。
問題四、如何知道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呢?
學生1:把物體浸在液體中所排開的液體用燒杯接住,用量筒來測量。
學生2:可以直接用量筒來測量,方法是把物體浸在盛有適量水的量筒中,根據兩次液體表面的刻度差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充分發揮有效提問的功能。下面就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同學有效提問的策略談幾點認識,若有瑕疵,敬請見諒。
3問題多種渠道的策略
這種問題策略中的第一個“問”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第二個“問”是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以“問”引“問”指的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引導或指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種詢問問題的策略,有較好的啟示和幫助意義。我覺得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有效提問的最高意義應該就在于此。
- 上一篇:法律事務專業前景
- 下一篇:精細化學品的概念和特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課堂提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