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問題及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堂教學的問題及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堂教學的問題及建議

篇1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問題;技巧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良好的師生交流互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而言,教師應當該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重視課堂教學的提問,通過有效的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問題回答的情況,可以充分衡量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進行積極的改進,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當前,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提問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技巧性以及相關建議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雖然提問教學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卻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問題,主要如下:

1.提問過于機械

機械式的提問和機械式的回答是教師課堂提問過程中的大忌。在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提問中,教師的提問過于機械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存在如此機械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沒有認識到提問的有效性。大部分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心血來潮的時候就提出幾個問題,而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進行過精心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使得教師提出的問題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

2.學生的參與度低下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參與,是促進教師教學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徑。當前,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低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的這種低參與性,主要表現在教師如果沒有“點名提問”,很少有學生會主動舉手回答。學生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愿意廣泛地參與,主要因素在于教師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存在思維的惰性,不愿意主動思維和思考,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此外,害怕丟臉、害怕同學嘲笑,是學生們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因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度的低下,嚴重影響了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以及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提升。

3.提問缺乏啟發性,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不足

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當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當前,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的答案設置過于單一,提問缺乏啟發性,創新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正是因為這種缺乏啟發性的、單一的提問方式,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最終影響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關于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及建議

針對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為當前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那么,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創新課堂教學,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呢?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不斷強化問題的思考價值

俗話說:目標是跳起來摘到的桃子。教師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提問過程中,應當重視所提問題的“思考價值”,這里的“思考價值”,就是指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所提的問題應當是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夠得著”的目標。如果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都能夠回答,且不用思考,那這樣的提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本著“思考價值”的提問目標,適當增加所提問題的難度,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過程中,促進自身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2.精心設計,提升問題的有效性

對于初中數學的課堂提問而言,提問并不是隨機的或者是隨心所欲的,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精心設計所提的問題。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環節,確定自己提問的方向以及提問應當涉及哪些內容。在難度的設計上,應當本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方式,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層層遞進,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實現良好的提問教學效果。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提問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初中數學的提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提問的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步一步引導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積極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疑問,讓整個數學教學課堂在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過程中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4.估計學生大膽質疑,提出疑問

一般而言,我們所說的課堂提問,都是教師向學生提問。這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輸和溝通過程。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想不斷創新提問教學的模式,當改變過去教師向學生提問單向提問模式,變為學生也向教師提問的雙向溝通模式。從根本上講,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如果學生“沒有問題”那才是最可怕的,因為沒有問題代表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只有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新,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才會有各種問題出現,而在教師向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疑問消除,思維和能力也自然會得到很好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良好課堂教學交流和互動的有效手段。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存在很多問題,如提問過于單一、機械、學生的參與度低下等,都是影響提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結合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革創新,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篇2

課堂提問的停頓性

在聽課學習中,看到一些老師上課時提問,剛說完問題就讓學生回答,學生往往要么慢騰騰站起來,要么面紅耳赤的答不上來,我認為此現象出現的關鍵在于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些學生正在思索的過程中,還未形成頭緒就被老師打亂了,如果被問的問題很難,自己還沒有想到,別人已經說了,就會養成只聽別人講,自己不用考慮,坐享其成;反之,就可以能讓每一個學生思考,讓每一個學生參與,讓學生自己檢查知識的漏洞,這也是新課程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們的老師讓學生自主討論問題時不要吝嗇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因為只有學生自己找到的知識記憶時間更長,對于學生找到自信和提高學生的興趣都有重要的意義.

課堂問題的時效性

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將學生從現實中帶入課堂、參與課堂;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高;可以將一堂課的主要內容概括.所以要適時的提出問題,能對我們的課堂、能對學生的積極性調動有一定的價值,因為提問需要一定的教學情景和知識背景,問題源于情境.生物學問題總是源于某種生物學情境.離開了生物學情境,生物學問題的產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就會讓學生感覺到不自然,無中生有,如果已經錯過了提問的時機,寧愿放棄,也不能浪費學生的時間,所以評價一個問題的好壞,不僅在于其本身的質量,還在于提問的時機是否是恰到好處.

課堂提問的啟發性

啟發式提問,主要是給學生指出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向和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風格.因此,生物學教師應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周密設計啟發式問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研究問題.通過啟發性提問,啟發學生的聯想,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堂提問的層次性

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對課堂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我們在提出問題時將同一個知識點用不同問題的形式來呈現,一般對于后進生的問題要直觀一點、具體一點,答案以書本中的原理、知識為主;而對于尖子生的問題要抽象一點、可以根據需要設置一定的難度,答案一般要求學生自己組織.

對于難以理解和比較抽象的,或者學生的目前能力還不能達到的知識點,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學生可以一級級實現的臺階,前一個問題為后一個問題作好鋪墊,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又能突破課堂的難點,提高課堂的達成率.

課堂提問的評價

學生回答問題后,我們常常用簡單的話來評價,如“很好”“對、坐下”“正確”或者干脆示意坐下,這樣對學生付出的肯定是膚淺的,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果我們要肯定學生就要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找出學生答題中的閃光點.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老師很重視我,我也有值得老師肯定的地方,有了成功的體驗,主觀能動性就會積極的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同時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要改變,學生的答案并不是完美無缺,我們問題的提出關鍵是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而不是追求答案的完美,所以要允許有不同的答案和錯誤的答案,還要給予適當的鼓勵,然后指出存在的差異是因為思維混亂還是知識點未掌握,提出相應的注意點和在以后的回答中需要加強提高的方面,這樣雖然學生沒有說出我們需要的東西,但是暴露了學生的問題,我們也發現了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就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不僅學生得到一次鍛煉和提高的機會,我們也有一定的收獲.

篇3

一、小學美術課堂示范教學的現象

1、忽視課堂教師示范。許多老師的課堂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一味讓學生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學習,不敢過多進行課堂示范,學生的繪畫技能徘徊不前,脫離了美術學科教學的本質。

2、課堂示范形式單一。有的老師雖然有示范的意識,但是示范的形式單一化,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3、過于強調教師示范,忽視學生創造。老師出示的范畫會造成學生的依賴性,教師示范的本意是想教會學生繪畫的方法和技能,但也往往會無形中養成學生單純模仿的依賴心理。

上述課堂示范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導致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形成基本的造型能力,無法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

二、課堂示范教學的想象分析

1、教師誤解教學方法。教師對于美術課程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缺少科學合理地方法指導,放任學生盲目地自主嘗試和探究,結果自由散漫收效甚微。

2、教師誤讀三維目標。在實際的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認為美術學科重視了美術文化學習就可以忽略美術知識技能的形成,甚至摒棄了對美術技能操作方法的直觀示范。很多課堂形式豐富多彩,內容五花八門,然而指導示范環節輕描淡寫,脫離了美術學科教學的本質,其實質是對新課標的誤解。

3、教師示范指導不夠。處在信息時代下的當代年輕的美術教師是課堂示范漸漸遠離了美術課堂,淡出了學生的視線。原先在黑板上一手漂亮的粉筆板畫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節課的多媒體課件演示。缺少教師必要有效的現場示范指導,學生的美術知識技能難以落實提高。

三、課堂示范教學的建議

1、把握尺度,巧妙示范。一是把握使用尺度,局部示范。課堂示范要掌握適度原則,教師示范得越具體,學生的思維就越局限。在課堂的示范過程中,一定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果教學過程中過多的出示范畫,很可能造成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學生作品很容易表現得程式化。在課堂示范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示范素材,給學生組織畫面提供素材,或者局部示范,讓學生自由想象。二是把握時間尺度,提高效率。完成一幅完整的美術作品往往需要一節課,甚至更多的時間。這就要求老師的范畫必須精簡,留給學生更多課堂創作時間。

激發興趣,游戲示范。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通過教師的游戲示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創作的欲望。游戲示范就是在課堂示范教學過程中引入游戲,使學生在快樂與好奇中學到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技法。

3、發揮想象,創意示范。在美術課堂示范教學中,教師的示范要有創新意識,積極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課堂示范過程不斷地表現創新傾向,就會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小學美術三年級《會變的車》一課中,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發揮想象設計一輛外形新穎有獨特功能的車。在本單元第一課,學生已經學會了畫各式各樣的車,知道了車的基本構造和功能用途。在前一課的基本上,本課重點在于車的創新。在導入環節,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學生們盯著黑板,歪著腦袋,一副充滿疑惑的眼神。“我是一個魔術師,變!”,教師拿著粉筆在蘋果身上添上車窗車門車燈和車輪,一輛可愛的蘋果車出現了。“似乎功能還不夠強大”,教師又在車身上添上了一對翅膀,會飛的車變出來了。教師及時引導,“除了蘋果,生活中還有什么能變成車呢?”同學們興奮了,思維打開了,原來生活中許多東西都能變成車,還能發揮想象使它們變得功能強大。最后讓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學會創造,學會創新。

4、靈活多變,多種示范。課堂示范教學的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靈活改變,具有隨機性。

一是教師先畫,學生后畫。如在小學美術二年級《樹上樹下》一課中,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一棵光禿禿的大樹,讓學生想象這棵大樹在什么地方,是一棵怎樣的大樹,樹上有些什么,樹下又有什么,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教師先示范大樹,再請學生上來添畫完成,最后教師再做適當的修改和完善。二是學生先畫,教師再畫。如在小學美術四年級《看花燈》一課中,學生在觀察完絢麗多姿的花燈后,教師先請幾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熟悉的花燈,教師再畫幾個和學生不一樣的花燈,讓學生進行比較,最后教師再添畫完成。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要讓學生懂得,每個人對同樣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畫法,畫畫不是臨摹他人的作品,而是自己再創作的一個過程。三是師生同時畫。在課堂示范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在師生同時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教師嫻熟的示范中學到繪畫的技能技法,而教師也可以從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中獲得創作的靈感。

總之,巧妙得當的示范,可以減少學生學習的困難,學生在一次次的課堂示范教學中的收獲,除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篇4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參與欲提高了,由過去“要我學”的被動局面轉變為“我要學”的自主學習局面。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效率,小組成員之間還可以優勢互補、相互幫助、共同協作,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小組合作學習盡管有許多優點,卻也存在著許多低效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合”而不“作”

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常有這樣的表現:只是坐在一起,沒有按老師設定的目標進行交流,有的閑聊、有的在寫作業、有的沉默不語,這樣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已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2.合作問題設計簡單,沒有合作討論的必要

有的教師認為一節課內合作學習用的越多越好,沒有合適的內容也要合作討論一番,這樣課堂氣氛才好。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說出答案,可教師還是讓學生討論,對于這樣的學習內容就沒有必要進行小組合作。例如在講《陸地生活的動物》一節時,教師要求學生看圖:陸地各種環境中生活的動物,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描述這些動物的棲息環境。這樣的設計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個問題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就了解了。

3.教師指導不到位,學生合作無序

有些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像個局外人,對學生不聞不問,不加以指導,不監控學生的交流合作。學生就有可能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沒有明確的分工,為了討論而討論,只營造了熱烈的課堂氣氛,卻沒有解決問題。

4.小組合作評價機制不完善

有些教師在小組回答完問題后不加以評價,小組答與不答沒有任何區別,這樣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5.小組討論目的不明確

教師沒有目的性的讓學生進行討論。例如,有的教師在講社會行為的時候,讓學生看圖: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和狒狒的群體生活,然后進行討論。討論的是什么,要得到什么結論沒有對學生說明,學生會漫無目的的進行討論,可能討論到最后已經脫離了教材。這樣的討論也是無效的。

針對這些問題,我談幾點建議:

1.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和培養小組長讓學生學會了溝通

學生按優中差進行組合,這樣的學習小組對于難易適中的學習任務比較容易解決,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比較大,也有利于后進生的進步。在組長的選擇上不一定要優等生,需要善于總結,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的學生。

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積極參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每個組員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組員之間還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即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往往也能有所進步。因此,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學會互相尊重和理解,學會溝通,學會互相分享。

2.討論問題的設計

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一般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較好的完成,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討論能夠完成的。如同時提出幾個問題,問題也需要由簡到難,有階梯性,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中,都有事可做。

3.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應該在活動開始前對討論目標、小組活動規則、紀律要求等做必要的申明。在學生合作討論時,教師要走入學生之中,關注每一個小組,對小組提供必要的啟發、建議和幫助,還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在講《植物細胞》學生分組實驗“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時,教師演示完實驗后不能放手不管,學生在實驗時,教師一定要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在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是否有問題并加以指導,例如:洋蔥鱗片葉取的大小、厚薄是否合適,蓋蓋玻片時怎樣減少氣泡的產生,染色時染液是否浸染全部標本等等。顯微鏡觀察時學生最容易找不到物象,這時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在總結交流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出現的問題拿出來與各小組交流,防止以后同學們出現類似的問題。

4.健全小組評價機制

在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一定要對小組進行評價,評價可采取加分的方式,每節課后公布每組的得分,一個月進行一次總結,評出優秀小組、優秀小組長,并給予獎勵。也可把評價和學生每月綜合素質評價聯系在一起。通過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當中。

例如: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使用了“導學案”,其中的預習導學部分是小組必答題,每個小組機會均等,答對的小組加一分。學案中的合作探究的問題各小組討論后進行搶答,答案基本正確的給小組加一分。每節課后公布本小組分數,因為生物課課時少,所以一學期一總結,最后評出優秀小組和優秀小組長。通過這樣的評價小組合作才有實效。

5.小組合作目的要明確

教師在安排學生小組合作時,要明確目的。例如:教師在介紹社群行為的特征時,讓學生看圖: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和狒狒的群體生活,然后進行討論,找出兩個群體中都有哪些成員,成員之間有沒有分工,有沒有等級。這樣要求后目的就明確了,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6.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擁有了自信

在我們的課堂中,很多學困生整日默默無聞,不敢張嘴,不敢看老師,但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后,他們在組長及其他組員的教導下敢于張嘴,勇于表現自我,特別是在成果展示的平臺上,我們常常聽到的就是他們的聲音,學生的自信力增強了,學習興趣自然高漲

篇5

關鍵詞:小學數學;快樂課堂;實踐嘗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04-01

受小學生既定特征及特點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除了具備基礎的教學特性外,還需要具備趣味性等特點。構建快樂課堂,不僅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張力,同時還能從多樣化形式上獲取更多優化點,提升教學質量。但是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是奠定學生基礎邏輯、推理思維及能力的重要課程,從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學生今后理工類課程的學習基礎,但是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依然面臨著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抗拒心理突出等問題的挑戰。

1、注意力不集中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意識的萌芽期,他們對數學課程的認識并不全面,缺乏自律;加上小學低年級數學課程是一門“入門兩極化”較為嚴重的課程,如果學生對數學課程了解不足或是興趣不足的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多動的情況。縱然一開始比較全神貫注,但是上著上著課,可能就去關注其他事情了。從這一現狀來看,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來說,除了課程教學外,還應對課堂管理引起足夠重視。所謂課堂管理并不一定指非要通過硬性管理的方式來實現,教師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途徑來達到引導和管理的目的,游戲化教學便是有效策略之一。

2、抗拒心理嚴重

除了認識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的另外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抗拒心理。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天性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而是采用較為傳統、死板的方式,按部就班照著教學任務進行。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效率高,但是極易導致學生產生抗拒情緒,重則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觀念、學習習慣及學習興趣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不從學生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的話,不僅會直接影響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對于其他科目也可能會產生連帶影響。游戲化教學是將學生天性特點與教學任務結合的科學方式,既能順應學生的需求,同時又能兼顧教學目標,實現二者的有效統一。

二、構建快樂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措施及測策略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已經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有了初步了解,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快樂課堂構建,不僅能有效改善當前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豐富整個課堂教學的張力和延伸力,同時還能最大程度契合小學生的天性和特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意識。具體做法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找準興趣點,進行合理設計

快樂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首先應找準學生的愛好和興趣點,有計劃、有目的的展開教學。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情緒化較為明顯的階段,縱使教師已經不斷進行教學手段及措施的革新,但是依然無法滿足學生簡單的學習需求。就這一現狀來說,主要在于教師始終站在自己的立場,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基于這一點,建議教師應從小學生的普遍特點出發,合理選擇教學形式,進行科學的過程設計,培養教學過程中和學生默契同時,最大程度提升課堂教學內容。比如就《認識時鐘》這一教學內容來說,基礎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小學生的好勝心以及競爭興趣發起競猜游戲,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設置一定的獎勵(小物件),然后在學生都激情高漲的時候展開教學。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加深學生對時鐘讀法的印象,還能極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提高整個課堂的活力與張力。

2、構建立體課堂,實現多樣化呈現

除了找準興趣切入點外,還應靈活采用多種呈現方式,構建立體課堂,最大限度放大快樂教學的效果。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完成相應教學目標,教師慣用的方式就是理論灌輸,即有條不紊的為學生示范解題思路,通過反復演練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隨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學生的認知度和信息接受面也逐漸擴展開來,書本上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已經變得枯燥無比,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加上傳統死板的理論教學方式,學生更是感到排斥和厭煩。基于這一情況,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的對多媒體教學工作進行利用,比如就《認識立體圖形》這一內容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資源平臺收集一些在學生生活中經常出現但是課堂中難以找到的立體圖形,或是播放一些有趣的視頻或是短片,讓學生在視頻里尋找關鍵信息點或是相應教學任務。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就快樂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來說,基于當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抗拒心理嚴重等情況,建議可以從教學的合理設計,立體化課堂的構建以及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幾方面入手,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容,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課程與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奠定好基礎,為小學階段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趙 嬌. 小學二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對話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 王秀燕. 小學數學參與式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3] 崇 沖. 快樂數學:小學數學教學的不懈追求――關于構建“快樂數學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3,11:83-86.

篇6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程標準 改進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教學工作的主場所。所以不論在什么情況下,教育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都是課堂教學。“向45分鐘要效率”這句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的口號,將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是每一位教師終身的追求。中學的語文課程也是如此。

目前我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從1978年開始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改革到今天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改革,三十年間我國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課堂教學應該說發生的變化還是巨大的。比如,那套曾經長期統治語文教壇的“介紹作者和背景――劃分段落――概括段意――總結中心――歸納寫法”的僵化死板的程式化做法就已不多見。但這絕不意味著語文課堂教學就沒有問題。問題依然存在,并且比較嚴重,因為語文教學效率依然不高。現在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格局沒有被徹底打破。只要深入語文課堂,不管是農村的一般學校,還是城里的重點學校,不管是實施新課改已經多年的義務教育初級中學,還是正在進入新課改的普通高中都會發現,盡管課堂上不乏師生問答、小組討論等形式,但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依然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要務。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依然被稱作“講課”,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依然叫“聽課”。

現實表明,我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認識比較落后,教學觀、師生觀還沒有伴隨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而發生應有的改變。

語文課堂教學究竟是怎么回事?語文課堂上教師、學生的角色到底怎樣定位?課堂上有沒有必要每篇課文都要由老師講解、分析?這些都不是新話題,而且應該說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已經得到解決的問題。只要讀讀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著名語文教育家們的論述,看看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們的教例,就能說明這個問題。2001年就頒布并實施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更有具體明確的表述和規定。如: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顯然,如果每篇課文的教學,總是由教師講解分析,學生就只能處在被動聽講的位置,就必然不能“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缺少“大量的語文實踐”的機會。這樣的語文課不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到頭來學生就不能“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最終導致語文教學的失敗。所謂“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就是要讓教師的講解、分析盡可能地減少。通覽這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目標”到“實施建議”,最醒目的字眼,都是跟此精神相同或相近的,如“積累”、“體驗”、“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等。在“教學建議”中還有這樣幾段話: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既講語文教學是怎么回事,又對學生、教師的角色、地位和在教學中的作用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中學語文教學,主要由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及口語交際教學等部分組成,其中閱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關于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教學建議”指出: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已經在全國推開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將高中語文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必修課程”包括“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其中“閱讀與鑒賞”相當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閱讀”,也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關于“閱讀與鑒賞”的教學,2003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建議”更進一步提出: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篇7

(秦皇島市海港區海陽鎮中學,河北 秦皇島066000)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優化化學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教師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標。只有積極探索,不斷總結,通過各種途徑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減負高效”的目的。

關鍵詞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適應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2011年教育部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修訂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新增加了“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條,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共同的目標。本文筆者就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1 認真研讀課標,精心設計教學

備課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高質量的備課孕育高水平的教學。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可以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備課離不開教材,更離不開課程標準的指導。有的教師憑經驗教學,常常把課標置之一邊。對課程標準提供的“案例”與“情境素材”很少借鑒,對課標提出的“活動與探究建議”及“實施建議”也很少采納。因而出現教學中隨意拓寬加深教學內容、拔高教學要求、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等脫離課程標準要求的情況。因此,必須認真研究課程標準,仔細領會課程標準要求,充分發揮課程標準在備課中的指導作用。備課時要明確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教師要心中有數,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恰當的方式學習最有價值的內容。

2 優化教學策略,凸顯主體作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要想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啟發講解、實驗探究、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有些問題要引導學生提,有些話要留給學生講,有些事要留給學生做。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分析問題,學會帶著問題去看書,去查找資料,去尋找答案。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 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知識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具有情境性。脫離了具體的情境,認知活動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有啟迪性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學習動力,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學得快、學得活,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高。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搜集有關的情境素材,包括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化學科學與技術發展及應用的重大成就、化學對社會發展影響的事件等。能夠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恰當的情境素材,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中發現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的魅力。

4 重視情感因素,增強學習激情

認知需要情感,情感促進認知。學生的積極情感主要是在教師情感的影響、誘導下產生的。教師上課時的情緒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事實證明:教師上課時熱情洋溢、神采飛揚,學生的情緒也會受到感染,表現出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雙邊活動,形成良好的互動氣氛;反之,學生聽起來就會昏昏沉沉,毫無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以情促知,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一節高效的課堂教學一定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為此,要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增強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學藝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學習生動有趣的化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 改變評價方式,培養學生自信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學業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要求把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實現評價的方式多樣化,評價的主體多元化。據教育專家研究,在學生時期教師的鼓勵是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尊性和榮譽感,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認可、肯定和表揚。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業、課堂提問、考核成績、學習行為時,應盡可能地給予激勵性評價,多表揚,真心欣賞學生的成績,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得到鼓勵,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6 堅持課后反思,提高教學技藝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師根據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對自己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進行分析和再認識的過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不容忽視教學反思工作。為此,教師應自覺地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對所制訂的教學目標、設計的各種學習活動和運用的各種教學策略、評價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等有意識地進行分析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積累教學靈感,拓寬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總之,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只有教師積極探索,不斷總結,通過各種途徑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減負高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22

盡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已經被普遍接受,但是關于教育方法的創新仍舊是困擾我們許多教師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在農村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更辛苦”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么,如何讓教師寓教于樂,如何讓學生寓學于樂,徹底解決課堂教學低效率的問題就成為了我們初中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之一。

一、目前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

(一)教學理念較為陳舊,課前準備工作不充分

不難發現,一些教師的觀念還停留在應試層面,片面地認為只有英語語法知識及閱讀文本的分析最重要,仍舊推行“滿堂灌”和“填鴨式”的講授模式,這不僅限制了英語教學質量的總體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日常口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讓學生過多地進行聽力和寫作的聯系,導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啞巴”學生出現。此外,由于教學觀念陳舊,直接影響了教師對于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寬度的把握不準確。比如,迫于中考升學的壓力,一些教師一味地圍繞單純的英語語法知識,而缺少對于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輸,使得課堂索然無味,更談不上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啟發作用了。

(二)班級容量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資金投入等一些因素的影響,農村的師資力量還是有限的。目前,在農村的中學,一般一個教學班級有五六十學生,這也是造成英語課堂教學低效的直接原因。由于班容量過大,在教學環節和教學情境的設置上,教師不可能顧及每一個學生,更談不上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比如,經常是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的積極性。

(三)課堂教學評價內容簡單,評價方式頗為單一

在課堂上,教師一般只是簡單地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詞語給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比如,在進行講授“How to plant a seed”這一課時,教師分小組讓學生進行主題討論,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結果展示。這個教學模式本身是好的,但是往往由于教師吝嗇于評價,缺少對每個小組進行深入的指導和建議。總體來說,考試和測驗已經成為了初中生進行英語能力考核的主要形式了,課堂評價的內容也僅僅集中于對英語知識和技能的評價,而缺少對學生主動性和創造力的綜合評價,尤其是缺少對學生處理真實情景問題的能力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結果就是造成英語教學的主客顛倒,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威脅,學生學習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若干改善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低效問題的措施

(一)樹立有效性教學理念,給予英語課堂教學最充分的準備

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英語教師在具體講授過程中,僅僅圍繞教學目標,將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進行三維結合和滲透。對于英語教學來說,要改變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問題,就要求教師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在進行英語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樹立有效性新理念,并在實踐中努力踐行,具體需要:結合新課標的教學需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案,實現師生的積極互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必要時還需要對英語教材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和調整等。

(二)有效避免班容量大的弊端,不斷創設課堂活力

為了有效克服和避免因班容量大帶來的教學弊端,建議:第一,多組織活動,比如,朗讀比賽、話劇表演等,來讓學生多說英語,多讀英語。第二,創新教學模式。第三,通過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創設英語教學情境,從而不斷活躍課堂氛圍。比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并有效掌握提問的方式和時間,這樣讓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和掌握英語的基本語法知識和應用技能,而且還可以拓展學生英語文化的相關知識,從而具備真正的英語交流能力。

(三)實施多元化的綜合評價辦法

可以說,教學評價是初中英語課程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直接關系著英語課程目標能夠實現。具體策略包括:第一,由于新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評價要求,尤其強調應實現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課堂評價形式的多樣化。為此,建議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用的教學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對于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第二,為了有效擺脫農村英語教學評價過于單一和簡單的問題,需要增加對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第三,建議教師借助網絡、多媒體等信息平臺,合理設置課堂教學評價通道,從而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評價,以便及時作出整改。

篇9

【關鍵詞】移動學習;數字教材;iPad;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3-0055-04

美國新媒體聯盟的《2012年地平線報告》指出,未來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移動應用程序和平板電腦在教育中的應用將成為主流。[1]無線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設備的更新,使得移動學習作為新的學習形態,日漸走入大眾的視野,并開始進入多個國家的中小學課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施瓦辛格2009 年宣布自該年秋季新學年起,首先在高中數學與科學兩個學科中使用電子教材,以取代紙質教材;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從2007 年就開始推行電子教材的試點研究。

我國移動學習研究始于2000年。國際遠程教育權威學者德斯蒙德·基更作題為《從遠程學習到數字學習,從數字學習到移動學習》的報告,首次將移動學習引入中國。[2]在北京,2010年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率先與蘋果(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將iPad用于未來教學實驗;在深圳,南山實驗學校麒麟小學一年級小學生統一購買iPad方便語文讀寫課;在上海,“電子書包”理念的驅動下,基于Intel“一對一”解決方案、中國電信“電子書包”解決方案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在多所實驗學校開展。[3]

在各門學科教學中,外語與信息技術發展的聯系是最為緊密的,iPad承載著教育的夢想進入一線課堂,得到很多教育技術領域專家的認可。調查顯示,中小學使用電子教材,在家校互動方面有積極作用;在學生發展發面,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減輕書包重量、培養信息素養和自學能力;在內容方面,有利于資源的共享、推送和快速更新。[4]當然,社會上也出現了質疑iPad能否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聲音。例如,課堂中學生監管問題,成為電子教材使用的瓶頸問題之一;怎樣協調利用iPad個性化學習與保持教學進度的矛盾成為難題之一;iPad價格不菲,投入太大卻未必有顯著效果等。[5]那么,課堂上iPad 的使用效果到底如何?本文以北京市X小學和Y小學為樣本校,連續聽取了這兩所學校多節課,通過研究者的現場觀察與課后交流,探討iPad 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的潛力及可能存在的困難,試圖為該問題做出回答和建議。

研究過程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移動學習背景中,應用iPad于英語教學中,并對課堂教學現象觀察與總結,分析iPad在英語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探索其緣由,從而改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北京市X小學和Y小學一年級學生與英語教師,生機比為1:1。針對英語教學進行實況觀察與分析,從2013年3月至6月為期一學期的課堂觀察與評課。研究方法采用課堂觀察、現場聽課、視頻錄像進行視頻分析,課后交流與教學分析評課。記錄和保存多位研究者的聽課記錄和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并與教師、專家等進行交流評課。

補充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數字教材,依據主題分類學習英語知識,例如,運動、家庭成員、食物、愛好等。實驗內容為小學一年級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是應用iPad進行數字英語教材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聽力、口語能力。課堂觀察者依據時間點記錄教學流程、每一個教學活動及其用時。課堂時間為標準課時40分鐘,依托電子書中的視頻、音頻,提供大量的動畫和圖片資源,跟讀和點讀語句,利用iPad的隨時點觸技術,方便快捷地完成課堂練習,以此鞏固知識點,例如選擇、圈圖等。

觀察者依據科學的觀察維度和標準,進行觀察與記錄,例如,重點觀察口語能力的維度是教學活動、教學資源(iPad或者白板)、學生集體口語時長、個人口語時長,伙伴合作口語練習時長等;興趣能力觀察維度是學生參與度(人數)、學生操作反應時長、與教師互動活躍度(人數)、小組活動程度(參加活動小組數比例)等。

iPad小學英語課堂現象觀察

小學一年級英語課堂的觀察與分析,分別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的現象進行總結說明。橫向區分不同對象,依次是教師、學生、iPad、課堂教學;縱向根據教學環節,分別是創造情境,引出話題的導入部分、學習課文,獲取信息的課文主體、小組活動,語言輸出的學習活動、小組評價與總結。

1. iPad操作現象

在iPad進入基礎教學課堂的實驗過程中,觀察者發現教師正確以及快速地操作硬件設備,學生順利操作iPad完成教學活動都成為影響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原因。平板電腦的基礎操作中,教師操作技巧方面,例如鎖屏技術、播放視頻全屏快捷操作、在白板上顯示學生練習答案、傳統教學結合時,iPad的移動造成屏幕晃動,從而使教學白板顯示內容不穩定;學生操作方面,例如正確快速插拔耳機、調節聲音和屏幕亮度、快速操作練習或者進行口語聽力等視頻操作等。

2. 課堂設施資源組織

觀察多節英語課后,集中發現是講臺和白板的利用問題。在iPad課堂中,傳統教學中的白板往往被忽略,例如教師和學生互動進行主題對話時,白板顯示缺少重點詞匯提示;教師組織學生教學活動,如學習小組應用iPad數字教材中的對話進行口語練習時,講臺缺少示例小組展示。

3. 技術支持環境

多節英語實驗課堂由于網絡故障,導致無法進行正常教學,臨時搭建的網絡不能承載過多客戶訪問,因而學生無法訪問電子書網址;學生點擊視頻后,加載時間相對較長,影響正常教學任務的完成。

4. 實施教學目標

iPad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習效果未能與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學生獨立聽力口語練習、小組合作聽力口語練習時間相對較短。例如,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但是iPad課堂中,學生的聽力輸入和口語輸出機會不是很多,與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利用率成反比。通過課堂觀察分析記錄和統計分析總結,學生自主聽力時間在2分鐘~4分鐘,口語練習時間在2分鐘~6分鐘。

5. 課堂常用語

iPad課堂中,英語教師下達有關iPad操作的指示和指令,例如,跟讀、點讀等,部分學生無法快速地完成操作,未能理解常用的課堂用語,例如:earphones on, earphones off, open your eBook等;數字教材操作流程相對煩瑣;學生獨自操作iPad的時間大約為2分鐘~4分鐘,教學過程中使用iPad學習資源的次數為3次~4次。

6. 學習資源利用率

iPad電子書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活動資源,教師授課過程中,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活動,設定明確的活動任務,具體教學流程中添加教學活動達到教學效果也成為備課的重要考慮。例如,某教師講授馬戲團主題時,情境導入環節播放動畫視頻“listen to a song”,但是歌曲中缺少歌詞提示,此環節就失去教學效果;講授家庭成員主題課堂中,教師播放視頻的次數與活動任務未能匹配,沒有體現難度層次。

iPad小學英語課堂原因分析

在課堂中使用科技工具,iPad扮演輔助功能,成為未來課堂的一種趨勢。同時在實驗課堂中,也逐漸發現了很多區別于傳統課堂的優勢和問題。基于英語iPad實驗課,針對不同的對象和流程,我們聽取了專家和教師評課后,從以下角度分析原因并給出建議。

(一) 軟硬件設備和無線網絡

1. iPad設備

iPad或其他作為支持數字教材的硬件設備進入一線課堂教學,實驗教師并未進行大規模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進而把iPad的基本操作作為教學常態化操作之一,因此實際教學中存在一定不合理因素。同時,本研究對象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認知水平和自控能力都沒有完全發育成熟,以上原因都會影響師生操作設備的順利、快捷、準確。

在課堂上使用iPad的建議:對教師和學生進行iPad常用功能操作培訓,并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形成教師操作手冊、學生操作手冊,以問答形式展示,分發到校,方便教師、學生操作,從而對新手教師或者實驗教師的教師專業發展起到好作用,為其他年級學生進行iPad實驗課奠定基礎,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當然,組織教師參與課題,現場觀摩教學過程并交流經驗,能發揮教師主動性,變革教學方式。

2. 教學資源結合

電子課堂與傳統課堂中教學工具未能有效地結合使用,實驗教師注意力集中在利用視覺媒體展示教學內容和操作iPad電子教材上;學生參與小組對話等口語練習時,關鍵字詞、句型提示僅僅依靠iPad數字教材的資源,沒能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有效地組織教學。

在課堂上使用iPad的建議:教師可以利用keynote將本節課的重點句型、句式呈現于白板,并且進行集體口語練習活動中,選擇一名或者多名中等學習水平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朗讀,其他學生模仿練習;小組對話練習時,選擇一組學生為全班同學演示,其他小組學生學習模仿。

3. 無線網絡資源

實驗課程初期,網絡的配置和服務器的搭建都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員,并且需要多次的模擬訪問;數字化教材目前是基于Web版本,網絡暢通成為必須條件之一。

在課堂上使用iPad的建議:將數字教材部署在服務器上,搭建課堂環境需要考慮網絡、屏幕、資源同步與分發等技術方面的問題,如設置Apple TV無線投影、外網與局域網的設置與轉換、調試軟硬件設備;開發離線版數字教材,便于教師學生脫離網絡環境隨時復習和預習。[6]

(二)英語課堂教學

1. 突出教學目標

目前iPad對于強化促進英語教學目的在短時間內仍處于實驗階段,由于課時與課容量的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時間,進行以教學目標為目的的練習。實驗觀察對象為一年級學生,因為其認知水平有限,聽力和口語練習獨自完成還會有困難。

在課堂上使用iPad的建議:教師預先設計和選擇有效的教學活動,在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教學環節添加學生練習機會。例如,朗讀課文環節,個別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模仿朗讀;小組匯報時,全班學生進行集體跟讀;學生聽力練習時,明確練習目的,并結合iPad數字教材中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視音頻片斷,豐富學習交互,提高學生聽力口語能力。

2. 強化iPad課堂常用語

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有差異,只有部分學生可以理解教師的口令并完成任務;由于教學容量限制,學生難以根據學習任務要求,有選擇性地閱讀學習材料。

在課堂上使用iPad的建議:提升數字教材的操作流程簡潔性、界面簡單;總結50條教師常用iPad口令,便于學生理解教師課堂指令,進而順利地完成教學活動。

3. 豐富數字教材資源

教學設計中,教學活動未能體現明確教學目的和難度梯度關系;教師選擇教學活動,與教學目的程度難以統一;不同層次的學生與學生人數限制,難以在課堂中因材施教等。

在課堂上使用iPad的建議:首先,選取教學活動時要緊貼教學目標;其次,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增強與教學目標一致的活動;再次,教師相互討論,聽取專家建議,融合自己的見解,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和總結。iPad電子書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活動資源,選取恰當的教學活動強化教學內容的學習和補充重點知識外的語段語篇。教學活動要符合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有一定難度變化,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提供練習的機會。

研究的結論

平板電腦在教育中的應用,iPad由于具有多觸點、高清屏、輕巧快捷、響應速度快等優勢,所以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以iPad為終端設備的數字教材也成為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在iPad數字教材的實際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具體問題,從教師、學生、技術支持和課堂教學四個方面可以總結出以下結論。

教師方面: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和選擇教學資源要針對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增加可以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應用與教學、學習相關的App軟件,加強利用技術促進教學的力度;整合傳統課堂與iPad課堂,向未來的電子教室過渡。

學生方面:增強學生的媒介素養,在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真正依照自身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利用數字化資源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提升學習效果。

技術支持方面:部署實驗校的服務器,保證網絡帶寬,避免阻塞發生; iPad的便攜性體現在學習終端外觀與課本相當,輕薄、存儲量大、便于攜帶,支持手寫、滑屏、自動翻頁等;移動性是指學習終端具有無限網絡接入功能,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7]因此發揮iPad自身功能,設計數字教材的界面與按鈕的位置具有便捷性、普適性,同時補充學習資源,產生圖文并茂、豐富可視的交互方式。

課堂教學方面:新技術融合到教學設計,增加課堂的廣度和深度,例如,教學活動設計需要教師將iPad的電子教室與學科教學整合,從教學過程、學習過程、技術整合課程等方面設計有效的活動;連結傳統課堂,充分利用白板和講臺,結合教學課件和學習活動的演示,增加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機會;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

研究啟示

當前,平板電腦的課堂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要加強平板電腦設備在課堂教學應用支撐方面整體方案的完善與優化,為師生提供更加流暢的教與學支撐環境;另一方面,重視平板電腦進入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設計研究,包括: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實踐探索,研究平板電腦教學應用中學科、學段及知識內容的差異性與適用性,研究平板電腦教學應用對學生生理、心理及健康的影響等。

1. iPad與行為主體

將 iPad 等教學終端引入課堂教學,能使學生長期生活在信息化環境中,如果把課堂教學變成培養信息意識、學習信息知識、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端正信息道德的主渠道,孩子就不會在享受信息盛宴時迷失方向。[8]同時熟練掌握iPad常規操作,更大地發揮iPad的交互功能,激發教師授課熱情,減輕備課負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實驗研究者隨時記錄學生的視力變化數據,提供正確使用iPad的建議,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2. iPad與課堂教學

iPad進入課堂,進行語言學習,反復提供語言學習場景或者環境、視頻、音頻、圖片或者教學活動,供學習者進行語言訓練,強化學習者的學習能力。iPad課堂中,解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管問題,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應用iPad數字教材創設教學情境,結合硬件設備,豐富學習活動,增加有效的學習活動次數;保障教學的網絡通暢與穩定。

3. iPad與語言學習

電子教室環境的變化引起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變化,傳統的語言知識講授過程要變為以知識建構為主的互動過程;平板電腦與學習者的自然交互,用眼睛看、耳朵聽、聲音控制和手指操作都會激發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熱情,增加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教學活動,模擬語言學習的情形,海量的數字化資源提供語言情境,提高教學效果。另外,可以結合新穎有趣的英語App應用程序,激發學習者對學習的熱情。[9]

《教育技術學科發展報告》(北京師范大學2012版)提出的主要趨勢之一是:技術產品成本降低與學校政策開放后,學生攜帶移動設備到課堂的問題。預測了未來學生可以帶著便攜式的移動設備參與到傳統的課堂中,也可以在課下、課外、課后進行學習的學習方式會成為主流。iPad課堂仍舊處于實驗觀摩階段,向常態化發展成為主要方向,iPad的使用不是一個微型臺式機控制電子書播放,而是與學生互動,展現豐富教學資源和活動的工具,因此轉變某些教學觀念,創建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真正發揮新技術促進語言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將iPad數字教材從課堂上學習延伸到現實環境中進行,都成為未來iPad課堂實踐中重點關注的問題。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智能英語學習資源的建設策略及應用研究》(立項號AJA12132)和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項目《泛在資源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立項號KM20131002801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王佑鎂,王娟,楊曉蘭,吳海燕.近二十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基于中西方對比的研究綜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1):49-55.

李楠,李盛聰.2006-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2(18):53-57.

李玉順,趙海濤,胡景芳,劉宇光.平板電腦進課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5):20-21.

龔朝花,陳桄,黃懷榮.電子教材在中小學應用的可行性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_(1):94-99.

劉海霞.蘋果移動設備應用于語言學習的調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2):102-107.

龔朝花.基于iPad電子教材特征與課堂應用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17-20.

劉繁華,于會娟,譚芳.電子書包及其教育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73-76.

篇10

關鍵詞: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課堂觀察;定量分析

文章編號:1005-6629(2011)07-0006-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師生語言互動行為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教學行為,占到全部課堂教學行為的80%左右,因此,美國學者弗蘭德(Ned Flanders)認為,對課堂內師生的語言互動行為進行分析,就能把握課堂教學的實質。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vstem,簡稱FIAS)是弗蘭德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課堂行為分析技術,運用FIAS,可以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語言互動行為進行定量分析與研究。

1 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介紹

1.1編碼系統

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是一種結構性的、定量的課堂行為分析技術。它依據師生的言語互動,把課堂言語活動分為10個類型,每個分類都有一個代碼(如表1所示)。FIAS采用時間抽樣的辦法,每隔3秒鐘,觀察者記下最能描述教師和班級言語行為的種類的相應代碼,并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來,進行統計分析。這樣,一堂課大約記錄800-1000個編碼,它們表達著課堂上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每個事件占有一個小的時間片斷,這些事件先后接續,連接成一個時間序列,表現出課堂教學的結構、行為模式和風格。

圖1中橫坐標每格代表3秒時間,30格即記錄了30個觀察行為,因此每一排即代表了90秒鐘的師生互動情形。縱坐標為10種行為分類。為了節省空間和分析的方便,教學風格相同的某些行為類別共享一行,如第1類與第2類記錄在同一格,而以數字區別(如圖1第二排),第6類與第7類也是如此;第10類行為(為簡單起見用0表示)在縱軸上沒有相應的行,而把它記錄在方格下方。

對于能夠熟練運用FIAS的觀察者,也可以把課堂上的行為代碼直接以阿拉伯數字形式按順序記錄下來,比如隨堂記錄在筆記本電腦的EXCEL表中,以供課后統計分析。

2 課例分析

本文選取一節高中化學課“濃度對化學平衡影響的探究”作為研究課例,以闡述FIAS在中學化學課堂觀察中的應用。本課例從師生合作演示“藍瓶子”趣味實驗導入,通過從反應速率角度的定性探究,從化學平衡常數角度的定量分析,中間以制造認知沖突作為穿插過渡,師生合作共同探討了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課例時長43分鐘,觀察素材來自課堂現場記錄及錄像資料。

2.1時間線標記分析

時間線縱軸上的每一行代表一種或兩種行為類別,中間的橫行代表教師提問(第4類行為),間接教學風格(第1、2、3類行為)在上半部,屬于較開放性的行為,此種教學風格能引起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第9類行為);直接教學風格(第5、6、7類行為)在下半部,屬于結構性的行為,這種教學風格會限制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變成有問才有答(第8類行為)。對圖1所示的本課例時間線標記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圖中大部分都填充在中間位置之下'表示出在此3分鐘內所觀察的課堂,使用的是直接教學風格。

時間線標記將代碼數據以圖形的方式加以呈現,能直觀、形象地表示出課堂上語言行為的類型。但是它只能用于按時間順序記錄教學語言行為和粗略地估計教學風格,要具體分析就需要使用弗蘭德互動分析矩陣。

2.2矩陣分析

為了說明問題,先對表2矩陣中單元格的數據是如何產生的作簡@-47紹。例如,記錄課堂中某時段師生語言行為的代碼依次為6、10、5、1、4、8、8、2,相鄰兩個代碼所表示的語言行為間隔3秒,這8個代碼用序對表示為(6,10)、(10,5)、(5,1)、(1,4)、(4,8)、(8,8)、(8,2)(注意其中第二個10需重復使用,即除第一個數據和最后一個數據外,所有的數據都要被用到兩次);這樣,n個代碼就可以得到n-1個序對,每一序對的前一個數字表示矩陣中行的序號(序號與代碼類別對應,下同),后一個數字表示矩陣中列的序號。(6,10)就表示由語言行為構成的10×10階矩陣的第6行第10列單元格,同一序對每出現一次計數1。將全部序對分別計數,就形成了弗蘭德矩陣。矩陣中每個單元格中的數據表示同一“連續課堂語言行為”出現的頻次,如表2所示的矩陣中(4,8)的頻次為40,表示這堂課記錄的從“教師提問”到“學生答問”的行為共出現40次。依據矩陣中各種課堂行為頻次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它們在矩陣中的分布,可以對課堂教學狀況做出有意義的分析。而且,在分析的基礎上,也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所以弗蘭德互動分析矩陣具有較強的診斷性。

2.2.1課堂語言結構

該課中教師語言比率(1-7列次數/總次數)為64.77%,學生語言比率(8-9列次數/總次數)為29.65%,教師的語言行為占較大比重,但是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是一個比較開放的課堂;安靜及混亂的時間占全部教學時間的比例(第10列次數/總次數)為5.58%,這主要是因為化學演示實驗時師生注意觀察現象而保持沉默的原因。

表2中對角線(左上到右下)上的各個單元格叫做穩態格,代碼落在這些格里,表示某種行為出現的時間超過3秒鐘,表明持續地做某事。穩定狀態區比率是指師生言談停留在同一話語類別達3秒以上的話語時間占全部教學時間的比率,常模約為50%。本節課穩定狀態區比率為82.21%,表明師生間的交談互動比較穩定。

2.2.2教學風格和傾向

教師的課堂語言可分為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的比率反映了教師的教學風格、傾向。同一位教師在不同的課堂上也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教學風格,但基本上是穩定的。該課例中間接教學與直接教學的比值(1-4列次數/5-7列次數)為86.91%,數值小于1,表明教師在這節課中傾向于對學生施加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學習加以直接的指導。

2.2.3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氣氛

矩陣中1-3行與1-3列相交的區域(淺灰色)是積極整合格,如果在此區域記錄次數密集,則反映出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氣氛融洽,是一種積極整合的表現。矩陣中7-8行與6-7列相交的區域(深灰色)是缺陷格,如果在這個區域里記錄次數密集,反映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上有隔閡,是課堂上應注意避免的缺陷。從表2中可看出,落在積極整合格的記錄次數占總次數的11.3%,而缺陷格記錄頻數僅為1,可見教師與學生情感氣氛較為融洽。

2.3課堂行為曲線分析

課堂行為曲線是根據FIAS代碼記錄,運用統計軟件繪制的表示師生語言比率在時間上的分布圖。縱坐標代表每一分鐘內師生語言行為比率,橫坐標代表時間,此坐標系中的圖像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師生語言行為持續、銜接和變化情況。

對圖2進行分析,整堂課中教師的語言比率相對較高,形成了10次高峰。進一步分析發現,基本在教師每一

語言比率高峰后都會有學生較小的語言比率高峰出現,說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了較為積極的反應,師生間的互動情況較好。在第8分鐘、16分鐘、26分鐘左右各有一個學生較高的語言比率高峰,對照錄像可以看出,第8分鐘對應小組匯報實驗方案,第16分鐘高峰對應小組實驗探究和匯報實驗現象及結論,第26分鐘高峰對應小組討論和匯報“藍瓶子”實驗中平衡移動的原因,說明學生對于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都有很積極的反應。整堂課中,沉默、懷疑或暫時停頓的情況很少,在第37分鐘和41分鐘各出現一次師生語言低谷,對照錄像可知,這兩次分別對應學生到黑板板演和教師做演示實驗。

2.4本課例的思考與建議

從總體上說,本課例教學過程流暢,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師生互動良好,體現出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建議做進一步改進:

2.4.1重視了問題解決,缺少學生的提出問題

課例中,問題基本上都是由教師提出來的,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主要是回答問題。特別是在‘化學平衡移動概念”與“化學平衡常數概念”教學中,教師控制得比較緊。在“匯報實驗方案”中出現了學生的發散思考,教師也是一見就收。建議有些問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提出。比如在“制造認知沖突”這一環節中:加水稀釋硫氰化鐵溶液,化學平衡將向什么方向移動?可以請學生提出運用經驗規律解決問題時出現的困難,而不是由教師道出。

2.4.2關于教學風格的建議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奇(N.Gage)在《教學藝術的科學基礎》一書中指出:在中學階段,間接教學比直接教學更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課例中教師傾向于采用直接教學方式。建議教師在課堂上增加接納、鼓勵性的語言,以恰當的方式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揚,激發他們在學習上的內在動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主張和觀點,并用積極的方式給予回應,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 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的評價

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本質,為人們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首先,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不但可以用來記錄和分析教師在教學情境的教學行為,更可以通過分析,呈現出課堂教學的結構、行為模式和風格等,為教師提供改進教學的反饋信息。其次,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使得教學評價更加客觀化和科學化。弗蘭德互動分析系統將課堂觀察的重點放在師生語言行為上,使用“編碼”客觀記錄下課堂內的實際情況,能充分反映課堂的原貌,在處理方法和結果使用上,它使復雜的課堂教學簡單化,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大大提高了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