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問題及解決策略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堂教學問題及解決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堂教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篇1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384-02

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的同時,對當下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也越來越關注,對教育教學的具體要求也越來越嚴苛。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更好地提高初中物理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在一些學校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積極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積極響應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這些積極的教學因素對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在實際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的興趣引導、在注重教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置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逐步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就需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以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同時,需要初中物理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深入發掘教學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并認真分析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最終提出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

1.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以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態度有積極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最終實現自我學習的突破與發展。由此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往往停留在基本的照本宣科的教學層面上,對于教學中能夠進一步延伸,進一步增加其興趣的教學內容,沒有采取合理地教學方式,以至于學生們在長期的初中物理學習中興趣不高,長久下來,學生還有可能對初中物理這門學科產生厭倦的情緒。如此,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應該是初中物理教師們應該注意的一大教學問題所在。

其次,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往往與生活聯系不密切,教師的教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斷裂式發展的情況,將極大地阻礙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在初中物理學習知識的安排中,很多初中知識都是基本的常識性問題,初中物理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并且能夠解決與生活相關的基本物理知識。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會產生積極的意義,但是,在具體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往往忽略了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重要性,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沒有得到提高。就目前的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的教學與生活聯系不密切的教學方式,也成為初中物理教學中應該注意并且應該得到改良的一大教學問題之一。

最后,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業布置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初中物理的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運用基本的物理知識,及問題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和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的。但是,在具體的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上、課后作業的布置都存在墨守成規的課本知識考查的弊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中就出現了作業布置和作業練習與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不相符的教學現狀。由此可見,教師的作業布置也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又一大問題之一。

2.解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具體措施

為解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教學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問題具體細微的提出合理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最終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具體來講,教師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為解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興趣不濃厚的問題,教師可以從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入手加以解決。具體來講,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弊端往往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逐步地實現教學方式的趣味化。為此,教師可以從增加情景教學環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的情景中,逐步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入一系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并通過圖片引入教學內容。

第二,為解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生活化不明顯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增加與生活相關的實際事例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想象力,促是學生對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生活之間建立一個良好的聯系。具體來講,教師在講解參照物這一具體的初中物理教學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如"一名飛行員在高空中飛行,抓住一個類似于昆蟲似的東西,但實際上這個昆蟲是一顆子彈",這樣教師就將速度在參照物這一教學內容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來。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夠學會舉一反三,運用同樣的道理來解釋自己坐船時的變化現象。

篇2

一、教學定律不能過于死板教條,要靈活運用

一個教師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乘法結合律”時,定律講完后,教師讓學生做填空題:(a×b)×c=____,有一個學生回答道:(a×b)×c=(b×c)×a,這個學生的答案不是老師準備的答案,老師的應急反應就是讓班上的其他同學來判斷,同學們也不敢妄加評論。老師好半天才說“也對。不過以后大家在做題時,不要像他這么做……”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不是常規的思路。老師的這一句話,使得學生只能按老師的思路答題,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前一定要認真備課,多學習學科相關的知識,靈活地駕馭課堂。

二、創造例題不能扭曲事實,要合乎邏輯

如今的課堂教學,教師為了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不僅要有創新精神,而且創新還要符合實際情況,為學生作出正確的指導。一位教師在教學六年級數學“解比例”時,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法國的埃菲爾斜塔有32米高……”,世界第一高塔就32米高嗎?我們且不說塔到底有多高,就老師這種也許是無意識的做法,就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想要創設一個例子,為什么非要跑去法國那么遠?完全可以從身邊找。例如,我們可以量一個學生的身高,量桌子、椅子等等,然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圖畫本上畫出來。這樣既能讓學生直觀地在感官上認識,又能更好地運用比例的性質解比例。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可以馬虎,要尊重事實。

三、教師評價語言不能死板生硬,要賦予人性化

對于對教師語言藝術的要求則更高。有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總是“恩,對,坐下吧……”或是“這你都不會,上課干什么了……”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不評價對與錯,甚至有時候忘記了讓學生坐下。這樣的情況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注意到自己責任的重大,評價學生時應該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贊揚:“恩,做得非常好。要繼續保持……”少一些責備:“還沒想好嗎?那坐下再想想,順便聽聽其他同學的看法……”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感覺自己還行。

篇3

一、問題

(一)小組活動重視形式,缺乏實質的合作

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關注很多深層次的問題。筆者聽過一節“找規律”的小組合作學習課,練習時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一道開放性的習題:給每個小組分發很多張有空白圖案的卡片,讓學生發揮想像力,涂出有規律的美麗的圖案。學生每人涂出一張圖案后,小組間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的討論和合作,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其學習結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組的水平。

(二)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三)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系。但在小組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策略

(一)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廣大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中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將傳統的教學形式說得一無是處。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也可能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教師既要考查每個小組的成績,也要關注小組中每個成員的發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測驗來檢查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優點,把每個人的智慧都發揮出來讓大家共享所產生的效益遠比一個所謂的好學生“一言堂”高得多。組長要負責管理好每個成員,通過合作學習使獨立、自私的學生表現出合作、互助等積極的性格特征。

(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有些問題是學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樣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更缺乏從事合作學習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具體而言,主要可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能力。

A、學會收集資料。一般來說,合作學習的課題有一定難度,有時需要收集一些資料。要讓學生學會用什么工具,通過什么途徑,收集什么樣的資料等技能。

篇4

關鍵詞: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問題;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互動處于缺乏的狀態。教師的“辛苦”灌輸導致了學生的“懶惰”參與,教師的“積極”講解導致了學生的“消極”思考,教師的“費力”演示導致了學生的“機械”模仿。如八年級某班,教師以講為主,一節課下來,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發言,而個別被叫起來的學生也只是讀讀書、重復下需要記憶的內容或到黑板上寫個答案。很多學生目光呆滯,即使有人聽課,也難擋睡意。最后當堂檢測,全班目標達成率極低。

(2)互動處于單調的狀態?!皸l

條大路通羅馬”,事實上英語課堂互動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頭腦風暴(brainstorm)、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正反兩方辯論(debate)、角色扮演(role play)等。(孫平,2012)但是,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自尋煩惱,只重視“師生互動”,如一問一答,而弱視“生生互動”(如合作探究),搞得自己很累,學生也很煩。

(3)互動處于“無情”的狀態。在部分師生眼里,互動僅僅是完成課堂流程的一個手段。參與互動的學生“像木頭人一樣”,互動內容往往偏狹在知識信息的獲取等認知方面,而情感、態度、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等“情意和行為互動”方面卻只是走過場,即重知識掌握,缺乏心靈的美化、情感的升華、人格的提升等過程。(陳旭遠,2002)

(4)互動處于膚淺的狀態。表現在多淺層次互動,少深層次互動,“鬧哄哄”之后又會感到存在“活動有余、思維不足”的短板。有些教師過多的突出學生“自主”,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并沒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充分思考,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也沒有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沒有教師的精講點撥和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

(5)互動處于過濫的狀態?;舆^多,課堂有溫度而無深度,很多情況下,學生在熱熱鬧鬧的活動結束以后,頭腦依然是一片空白,他們在知識和能力上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而且互動過濫,目標就不集中,學生缺乏實質性參與,如分組隨意性較大,小組合作的效率不高,有的學生發言踴躍,有的學生卻一言不發;有時各說各的,以自我為中心,一個學生發言,其他學生不認真傾聽,一臉茫然。“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卑四昙墝W生的逆反心理很重,互動過多往往導致學生放棄參與的興趣,對后續學習存在很大的隱患。

二、解決的策略

(1)改變教師的“一言堂”。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必要的,但必須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M?希爾伯曼說:“你可以很快地告訴學生他們需要知道的,但他們會更快地忘記你告訴他們的?!苯處熞淖冊瓉砉噍敒橹鞯慕虒W形式,為學生提供互動的環境、氛圍與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避免課堂上的“二人轉”。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囿于教師與學生全體、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形式,要加強教師與學生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等多向主體互動,不僅要有單一的“一問一答”的“二人轉”,也要有“群星共舞”的“小合唱”或“大合唱”。

(3)不做互動中的“木頭人”。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雅斯貝爾斯也提出:“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狈e極而誠摯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教學過程的流暢度,提升課堂互動的教學效果。

(4)讓學生成為思維的“體操員”?!皩W而不思則罔”,課堂互動不在形式,而在思維。就如同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有些學生在回想和回答問題,而另一些只是在旁聽。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學生都進行思考,進行緊張的腦力活動。

(5)讓互動成為課堂的“興奮劑”。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互動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但是,作為課堂互動的主導者,教師不要誤以為課堂上活動越多越好,而應“動靜結合”,讓互動效果最大化,避免低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淑 華.談英語課堂中師生的有效互動[J].中學外語教與學,2006(12).

篇5

關鍵詞 高中數學;問題教學;數學問題解決

一、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1)積極引導,多角度分析。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描述問題的題設、結論,并發現可能隱含的條件。教師根據不同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去觀察問題,以揭示問題的背景。例如,代數問題能否用幾何方法等價描述,幾何問題能否用代數方法等價描述,三角問題能否用復數或向量工具去等價描述等。

(2)解釋問題,知識遷移。教師在分析問題時,要充分揭示待解問題與已學過的命題或已解決過的問題之問的抽象關系,一旦學生明確這種關系,遷移即會產生。當找到問題的一種模式后,應對該模式作出估計,即對該模式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作預測,防止因思維定式而產生負遷移。

(3)發散思維,舉一反三。解題策略引導學生從特殊情形中尋求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并從問題的反面或從正常思維的反向去思考問題,將問題化整為零,由對問題的局部解決達到對問題的整體解決目的。教師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化歸方法,即多題一解,揭示解決問題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4)合作學習,事半功倍。提倡合作學習,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例如,在有關幾何問題的變式練習中,才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問題教學中運用的優勢

1.形象生動,提高效率

有利于擴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動畫又更生動形象,文字的閃現、圖形的縮放和移動、顏色的變換更能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其效果當然就會更好,用彩色版本的教材優于用黑白版本的教材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2.激發興趣,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創設問題情境信息技術運用在問題教學中,能夠創設出直觀、生動、形象的感知情境,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效果,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及多媒體的應用,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只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才會使我們的數學教學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數學問題情境的設置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并產生聯想和解決問題的沖動。

3.交互學習,自主探究

能使人機交互學習,從而達到學生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在問題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自始至終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4.能使學生拓展思維,從而培養了學生再創造的能力

數學問題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問題教學中,能夠提供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讓學生把紛繁復雜的運動圖形或數據用計算機處理,學生直接動手操作,使實踐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模型的建構能力,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

三、加強高中數學教師的問題意識

1.提問是進行課堂教學管理的有效手段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其中也包括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的活動。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吸引學生的注意,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提問是進行課堂教學管理,維持良好課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注入式”的影響,教師“一言堂”,學生無一人發言,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提問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核心,發展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利用有效性問題引發課堂教學中的多邊交流、思考、研討、探究等活動的促進教師專業化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教學技能。課堂提問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多邊設疑、交互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教師的課堂提問技能總是通過教師的在提問過程中的一系列復雜的行為方式來體現,而不能將其視為簡單的發問操作。

2.提問技能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形成問題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倡導任何教學技能的使用都應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方面出發,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學。對學習者來說,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巧妙的提問能夠有效地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為他們發現、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增長了智慧,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因此課堂教學提問技能的目的在于通過教師的提問教學示范和引導,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掌握思維的規律,形成問題意識,學會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3.幫助學生調整自身的學習

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本身反映了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當學生的回答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強化;當學生的回答存在漏洞和不足,教師及時的糾正和補充能有效地調整學生的認知結構并使之進一步完善。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學生從以前的關注學習結構轉變為既重結果,更重過程;從關注知識技能的記憶轉變為關注思維方式方法的學習;從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發現式學習。

參考文獻:

[1]朱云鶴,范雅琴.現代數學教學中的創新[J].教育論壇,2007,(2).

篇6

【關鍵詞】以人為本;以生為主;實踐活動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進步,教育事業在不斷的深化改革。目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浪潮沖擊著全國各地每一個有人煙的角落。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具體實踐和完善。在山區教育教學中,特別是小學教育必須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師圍繞這一個核心進行實施教學,必須長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這樣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1.1強化教育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自覺地樹立培養與時代化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思想。相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起主體作用。用發展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的學生,這是轉變觀念的基礎。首先學生是人類社會活動著的人,當今社會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經濟在不斷的發展,經濟的價值急劇變化必須在他們身上反應出來。豐富的校園生活以及其它傳媒的傳播,使他們有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在各項活動中,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學生來自不同的環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強,但不同的學生,思維方式不同,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也不一樣,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有意識的學習過程,每一個學生都要用積極向上的心態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又只有經過學生自身的“發現”與“再創造”,使之內化,才可能在學生的認識結構中固定下來,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要堅定地確立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學生的思想,真誠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學好數學的能力,都有學好數學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這樣,教師才能傾注全部愛心,將受教育者從被動的地位轉達向主體地位上,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并積極參與追求及實現個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自我發展,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應清楚的認識到,一切從育人的目的出發,一切教育教學都是為了育人,僅有良好的愿望還不夠,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條件,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使育人成為現實。還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是學生在學習中主體性形成的必要條件。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在學生提問時,教師可以說:“同學們先想一想,大膽的回答,說錯了不要緊,重來好嗎?”對學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們積極思考的態度,但不要輕易下結論,教師適當指點后讓他們自己去交流,認識后,教師再提出:“有沒有別的解決方法了?”教師提問要由針對性,根據難易程度和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提問學生,使經過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學生的長處,多表揚,多夸獎學生“聰明’’、“聽話”、“有進步”,切莫辱罵學生“笨豬”、“草包”、“濃包”、“沒有出息”等。特別對差生更應該鼓勵。提倡師生的角色心理換位,教師要設身處地的想學生之所想,學生才會依賴教師,才會跟教師說心理話,使學生好學、善學、樂學,落實素質教育各項指標才有保障。

1.2課堂教學是主陣地

現代數學論認為,課堂教學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按課堂教學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因此,必須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把素質教育的目的這一任務落實在每節課上。

①體現教學大綱,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教育的思想指導下制訂的,它明確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任務及內容要求,并具體體現在教材中。我們要以素質教育的角度再認識教學大綱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內涵,從整體上細節上把握教材的實質。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使教師在課堂上“教活”,學生“學活”,教師“用活”教材。

②課堂教學要重視課堂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應該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過去“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師的法寶“,為了換取學生的升學,在課堂上反復地采用“灌、壓、探”等方式,從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犧牲了學生不少的代價,這種教學觀念必須轉變。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把“知識的本位”從根本上轉移到培養“四有”新人的軌道上來。教學生做人,把數學思想,學習方法及知識巧妙地融為一體,曉知以理、動之以情,把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學識和才能,積極主動的活學活用。例如:教學“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認識“長度單位”使學生“想量學量會量”成為學生認識,實踐的往返過程,真實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長,使學生不但會量,而且看到一般物體就能大體得目測出它們的長度,自己學會估量。在實踐活動中認識,理解長度單位的進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長度單位的概念。

學生學習的主體活動本身具有兩種形式,即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而實踐活動常常是內部活動與外部活動的統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指導學生學習在進行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的同時,學會用腦,運用語言,形象以及其他符號性的信息把主體的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聯系起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人的外部活動素質,也促進了內部活動素質的形成。

1.3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創造力

①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

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是多種多樣的,研究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幾種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決問題的步驟。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解決問題一般要經歷下述四階段。第一階段,呈現問題情境的命運。第二階段,明確問題目標與已知條件。第三階段,填補空隙過程,學生看清楚了“已知條件”和”目標”之間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聯系,這一過程是解決問題過程的核心。第四階段,解答之后的檢驗。

上述論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學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大致也是經歷以下幾個環節。第一,要有一個問題的情境以激發小學生的疑問。第二,讓小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第三,驗證這些假設。第四,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的思考不斷發展的過程。

②問題解決的步驟。

第一步:認清問題。有了問題后,學生必須了解目的意義,確定研究主題,試著重新敘述一遍題目,以了解題意,進一步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步:分析問題。學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問題中涉及的基本數量關系。學生應不斷地向自己提出以下問題:是否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題目想要表達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線索?題目問了哪些問題?希望發現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計劃。

第四步:進行反思。學生在得出答案后要進行反思,看一看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方法。反思是“解決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它是對解決問題的“評估”,解決問題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為唯一目標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步驟。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在進行解答問題教學活動前,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和選擇問題。無論是從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是從學校的學習環境中,都存在著值得研究的數學問題。比如,學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開支問題等,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提出各種數學問題。

1.4小學生問題解決策略性知識問題。

小學生在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發展策略性知識是很重要的。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有條有理,但部分學生在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他們的策略性知識,以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發展。

①問題解決策略的幾種形式。

第一、猜測,猜測是一項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進行大膽猜測,并核對猜測與問題的情況是否符合,再根據核對得出比較正確的推測,形成解題的有效策略,并加以靈活應用。

第二,作圖,這是一種具體化的策略,可以幫助審題、分析和檢驗。作圖不僅包括線段圖,而且包括實物簡圖等。小學生在紙上涂涂畫畫可以拓展思路。使用這些解題策略,比較符合小學生的思維具體性的特點。

第三、舉例,這項解題策略的實質就是把問題情境圖解化。通過舉例使問題的情境具體化,使思路比較清晰。

第四、情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人或物模擬問題的情境,使學生比較清楚問題的具體情境,使語言敘述的問題變得生動具體,便于理解。

第五、簡化,這種策略對于敘述比較復雜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簡化可以去掉一些無關的因素,也可以把大問題變化成幾個小問題,使因果關系比較清晰。省略也是一種基本做法。除去不適用的數據,減少解題的困擾。簡化題目的目的,是使學生自己的解題思路比較清楚。

第六、驗證,學生在進行解答之后,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驗證是確定結果的過程。驗證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驗證是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更進一步說明某一問題的結果。

第七、延伸,學生利用這種策略,能夠對問題進一步的思考,使結論更一般化。這樣,對于知識的遷移有好處,學生利用這種解題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義所在。

一般把問題解決的策略分為審題、解決問題和回答三個部分。

②理解數量關系。

小學生在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核心的環節是理解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在問題解決活動中,優秀學生的特點是比較清楚地理解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把握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第五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就解決問題數學方面進行研討,得出發展學生學習問題解決策略的一些要點,其中包括。

第一、教師應鼓勵學生不要對問題心存恐懼。

第二、教師應鼓勵學生發問。

第三、教師要設法維持學生學習的欲望。

第四、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新問題,發現新的解題方法。

第五、教師必須發展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六、教師必須挖掘學生潛在的解答問題的技能。

第七、教師應發現有趣的問題,應創造富有啟發性的教學環境。

第八、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意愿,制訂解答問題的計劃,教師并不要求學生解答所有的問題以作為問題的引導。同時,小學數學教師本身也要加強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適應當前課程改革需要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它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也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就此談談自己的認識。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首先,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加強基礎教學的需要。實踐證明數學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把課本里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過去的教學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無論在教材上,還是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上都存在著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脫離的現象。致使學生感到學數學抽象、難學,因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其次,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國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由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相脫離,致使學生在答題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等操作。通過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來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再次,實踐活動的內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內容??捎山處煾鶕W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內容。比如:課外活動、調查活動、制作活動或一些有益的活動等。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傊?,我認為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最關鍵就是要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并且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最后,實踐活動注意的問題。實踐活動要注意激活思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更大的活動空間,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實踐活動要落實學生的活動。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實踐活動是一種新的嘗試,無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還是在具體方法上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這就需要廣大教師轉變觀念,充分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努力去研究、去實踐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劉曉玫

篇7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7-0206-01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問題的探究者和解決者,是主角,而教師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予幫助,起著組織和引導的作用。那么,在數學課上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呢?

1.營造民主、開放的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單項的靜聽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內在的作用。教師要更新觀念,發揚教學民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思維,變教師的教學為導學,為此我努力為學生創設新舊知識聯系的情境,,以"溫故"作為"知新"的紐帶,啟發學生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變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我在講授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時候,我充分利用學生對三角形和平角的認識。首先,演示在木棒上的像皮筋的實驗,演示像皮筋由平角變成三角形的過程,力求學生發現(1)三角形內角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2)最大內角不會大于或等于是180。(3)隨著A點的拉起平角變小,而B、C兩角增大,反之減小。

然后,學生自己制作兩個三角形進行折疊,如

自學生觀察是否能變成一個長方形即三個角拼成一個平角。

第二個三角形將兩個角拼補,如圖:A角是否與 ACE吻合?

這樣放手讓學生去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2.創設情境,精心設計問題

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曾說過:"大腦不是一個等待填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炬。"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靜態知識建立在動態的思考中,抽象的知識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上,把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教學內容生活化、動態化、情境化,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逐漸進入數角色,積極的思考。

如:我在講授添項因式分解的時候,先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牧民有11匹馬,他去逝后要分給三個兒子,分配方案是,老大分一半,老二分1/4 ,老三分1/6 ,但是不許把馬殺死或賣掉,這可難壞了三個兒子。這時一個騎俠來了,于是他們告訴了騎俠,騎俠說:"這很簡單,我把我的這匹馬借給你們,就是12匹馬了。"于是老大分到了6匹馬,老二分到了3 匹馬,老三分到了2匹馬,剩下的一匹馬仍由我騎走,通過這個故事啟發學生就是用一加一減(一借一還)的道理來解決這樣問題,講到這里,我寫下了一個多項式讓學生思考,同學們的興趣立刻激發出來了,都動手動腦去做,不到五分鐘,有好多學生將問題解決了。這種在教學中設置特定的情景,激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探求去發現、掌握新知識,是完全符合學生心理的。這種從"設疑探求發現提高"的逐步深入的教學模式訓練,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維的能力。

3.結合實際問題

結合實際問題也就是讓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進入課堂,能使數學教學具體生動、直觀、形象,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會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是活生生的,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正符合大綱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并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1)購房貸款決策問題 (通過調查銀行利率,利稅及房價決定哪種方式購房劃算);(2)對當地或國家近年來人口增長的情況調查,預測今后人口數量,給政府提出幾點建議。(3)統計初步在氣象學中的數學問題 (溫度、濕度、空氣污染指數);(4)商品營銷策略問題:

a)調查某種商品的銷量與它的利潤的關系,并決策如何可使其獲利最大?

b)對報亭買報情況調查,(進價、售價,及賣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賠錢多少),統計一個月的銷售情況,問怎樣決策收益最大?

例如:在講授完一次函數后,我給同學們出了這樣一道題,學校帶學生旅游,由校長帶隊,住宿時,甲旅館:"校長全價,學生半價優惠。"乙旅館說:"校長、學生全中6折優惠。"若全價100元,帶多少學生住那家旅館省錢呢?通過這道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4.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發現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鼓勵學生質疑,啟發學生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以疑激思,特別要鼓勵學生轉換角度,變式思維,能夠在別人熟視無睹的現象中發現問題,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異想天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條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好教學,創設一個想疑想問的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我在講授四邊形的時候,設計了下面一個問題,一個桌子有四個角,鋸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呢?答案有:A 3個角B 3個或5個角,這時同學們都選了B答案,于是我讓同學們大膽思考,是不是只有3個或5 個角呢?不一定,有一人同學站起來說可能還有4個角。于是我在黑板上畫出了3種圖形,通過引導學生這個問題提出質疑,發現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篇8

數據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很多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對客觀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作出的決策。因此,學生統計意識的培養和統計能力的提高是時展的需要,教師要順應社會的潮流,全面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我們要著眼于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實踐,不能僅僅局限于獲得正確的統計結果,更重要的是既要培養學生統計的興趣,又要讓學生能根據統計結果做出合理的決策,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價值,最終培養學生全新的統計觀念,這才是學習統計的價值。

二、當前統計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1.情境創設準備不足,問題引領出現偏差。創設統計情境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激發統計的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依舊“穿新鞋走老路”,所謂的創設情境,不過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一些數學問題,不能有效拓寬教學思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教學資源,存在懶惰思想,不愿下功夫研究,不能圍繞重點問題,在關鍵處設問引導學生置身情境,自主地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問題,而是提出一些偏離教學目標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出現偏差,學習缺乏目的性和主動性。這些由于情境創設準備不足而造成的低效課堂現象,應引起我們反思。

2.重視統計技能培養,忽視學生學習體驗。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只關注對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統計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對學習統計策略必要性的體驗,缺少嘗試統計環節,學生沒有了必要的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教師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對應該引導學生經歷的過程“偷工減料”,要么掐頭去尾,要么教師代勞,把“經歷過程”變成了“走過場”。導致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對策略的探究學習缺乏興趣,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也就得不到落實;二是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不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統計。

3.教學目標缺乏系統性,課內學習與課后實踐脫節。統計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數學內容,它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作用,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教學中,有的教師的教學活動缺乏系統性,忽視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能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素材和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統計能力,培養統計觀念,導致課前、課上與課后分開,方法理論與實踐應用脫節。

三、“問題”教學模式的一些嘗試

1.聯系實際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興趣。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識水平、教師自身優勢以及可利用的教學條件,創設富有生活氣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開放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具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明確探究方向,為統計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如果能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進行教學,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統計本地某月里晴天、陰天、雨天的天數;統計本班同學喜歡各種體育活動的人數,統計本村居民生活消費情況等。這些內容,學生熟悉也樂于統計,有助于增長他們的生活體驗,提高面對生活的能力。

2.重視問題探究的引領,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統計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教師要適時進行問題的引領,讓學生在正確的軌道上探索,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學生統計各個年級學生近視情況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通過什么方法能更好的了解每個年級學生的近視情況呢?學生近視情況有怎樣的變化趨勢?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呢?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先自己探索,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匯總。這樣學生參與了統計的全過程,有了親身體驗,在實踐中認識新現象,發現新方法;在交流中學會了與別人和諧共處,體現了共同合作交流的意識。

3.強化知識綜合應用,增強學生生活體驗。小學統計的知識源于學生的生活,掌握好統計知識也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方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在課堂上給表現好的學生一些諸如五角星、小紅花、小圖片之類的獎勵,教學結束時,讓學生根據學到的統計知識來統計各自獲獎情況。這樣學生不僅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競爭意識,還感受到了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體會。

如在學生進行體育達標測試中,我讓學生統計50米往返跑測試中,優秀的有多少人,合格的有多少人,不達標的有多少人,然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好的建議。這樣做,使學生感受到了統計知識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可以幫助我們做出科學的決策,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篇9

【關鍵詞】:問題解決 策略 生活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一、研究的背景

1、實際教學的需要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較差,缺乏創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不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對解決實際問題也缺乏科學的數學方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重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多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從小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2、新課改的需要

新課程標準提出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精神。3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方法的多樣性”,“合作交流”,“u價與反思”無疑是重要的目標。

二、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新教材不僅重視對數學知識結果的掌握,而且更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經歷與體驗,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索發現過程。實際問題的解決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值得我們認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教師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問題解決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認為:“智力活動必須是為一種情感性力量所激發的,一個人從來不想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币獜娬{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興趣則是產生學習動機的主觀原因,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如:模擬生活創設情境,用故事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等等,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興趣。

2、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

有的孩子在做應用題時,盲目追求做題速度,拿過來就做,結果經常做錯,適得其反。實際上解決問題的步驟包括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在這幾步中,閱讀與理解尤為重要。新教材應用題類型很多,有的是圖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對話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關鍵詞,獲取問題需要的信息成為問題解決的關鍵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審題,要求學生先通讀全題,再字逐句地閱讀,要引導學生弄清每個問題的意義,然后再聯系起來理解和體會。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掌握題中說了一件什么事,給了幾個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等等。事實證明有好多學生做錯應用題的原因就是沒有正確領會全題的意思。

3、提供足夠的問題解決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活動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新知識才能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此,當學生已積極投入問題解決活動中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只有給學生提供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途徑,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問題的由來,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以及良好的數學情感體驗。

4、引導學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并初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5、引導反思評價 ,優化解決策略

“問題解決”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的本身,而應該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幾個問題解決過程的經歷、探索與體驗來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問題解決后,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多種答案,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

另外,反思評價也是讓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的一個重要過程,能讓成功的學生增強自信,讓未成功的學生得到鞭策,讓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得到張揚。

總之,面對包羅萬象的實際問題,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積極引導學生豐富生活積累,加強體驗,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種信息;注重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積極、主動地探索思路和方法,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新課標》

2、林崇德 主編 《學習策略》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王建林.數學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小學數學教師》,2006年第5期.

篇10

1 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含義

數學反思性教學是教師以幫助學生探索和解決教學中的數學問題為出發點,借助于對自己教學實踐的行為研究,不斷反思自我對數學理念、數學教學的方法、手段以及經驗的認識、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以發展自我職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活動過程。反思性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自我教學技能的不斷完善。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以探究和解決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要求教師能夠不斷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設計教學方案并組織教學,在此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在數學反思性教學中,教師是每個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及反思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數學反思性教學對教師來說具有發展價值、創造價值和自我實現價值,能夠調動教師得積極性,是教師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方法的動力。數學反思性教學具有探究性、批判性、自主性,發展性的特征。充分做好反思教學的教師不僅重視知道自己教學的結果,還對教學結果及因素進行反思,這樣能夠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教學問題意識和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數學反思性教學主要借助教學主體的行動研究解決問題。按照行動研究的要求教學,教師面對新的數學教學問題,提出假設,并通過教學實踐檢驗假設,直到解決問題。由此可見,數學反思性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教學目的。

2 小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策略

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化,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事半功倍;反之,就會混亂教學內容,束縛學生發展,降低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特點等可以使用不同的反思性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本文通過學習前人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研究經驗,提出反思性教學策略應遵循以下教學步驟:

2.1反思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從形式上看好象是單調的重復,實際上不可能完全重復。首先我們面對的學生一天一天長大,學生的昨天和今天就不相同;其次我們面臨的課堂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空,任何意想不到的情況都會隨時發生。也也許是我們說的某一句話,一下子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使正常的教學任務無法得以完成;也許是某個學生的突發其想,擾亂了我們已經想好的教學計劃……這些都足以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反思上一節課是怎樣進行教學決策的,怎樣組織教學的,怎樣表達知識的,怎樣評價學生的,等等。這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的描述。當然,我們不必面面俱到地記下教學全程,但我們必須記下最觸動自己的一個或多個教學片段。

2.2反思教學效果.當我們把已經發生的繁復的教學事件得以簡潔地再現后,再現的教學事件事實上已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就要分析教師是否落實了教學目標。我們在進行反思性教學時,不可能在一節課里把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都進行反思。畢竟一般小學一節課是 40 分鐘,真正讓學生經歷與體驗,真正讓學生獨立思考,真正讓學生交流與合作……如果我們既要強調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又要落實雙基,時間往往會不夠。在反思行動是否有利于目的的實現時,首先要整體地把握數學教育的課程目標,其次要合理地確定每一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

2.3反思教學合理性.教學手段的合理性也是教師應該追求的,教師的教學行動本身,應符合科學的標準和道德的標準。教師教學行為的科學標準在于衡量教師的教學操作是否遵循了人的心理規律和教學活動自身的規律;教師教學行為的道德標準在于蘊含其中的人性的善良以及人的積極的理想。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數學新課標提出了數學教學的總體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2.4教學總結實踐.反思性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提出問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回顧過去的目的是面向未來。實踐反思,就是根據實踐效果反思自己的設計操作是否符合實際。如果該教師看不到自己的教學設計有脫離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那么反思便無從著手;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教學存在了問題卻沒有積極地反思,那么反思性教學就不會開始。我們不妨也這樣問一問自己:“我還能怎樣做”,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用前一個認識層面的反思,改進下一個層面的教學設計,改進了的教學設計就要繼續實踐,實踐之后還要繼續反思。這樣,不斷地實踐反思,反思實踐,我們的教學藝術水平必然不斷上升,課堂教學效果定會日益提高。

結語

小學數學教師應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運用,靈活地駕馭教材,科學地、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圍繞主要的、實質的教學內容加以科學處理,使靜態的課本材料變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動態教學活動。小學數學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成為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的必然經歷。

參考文獻

[1]顧明.強化服務提高質量[J]

[2]潘里燕.小學數學教學的現實性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