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12:15:00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數學領域,數學素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盡量多些。《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從中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認識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會用數學”,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小學生對于有些知識的學習感到吃力,而且乏味、抽象。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這些知識時,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這是兒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則。而在課堂上開展活動,就必須依靠各類教具的合理使用。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況是在上課時間玩。“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可見課堂教學應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而不是單一的說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教具,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發展學習的興趣,才能使所有的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和知識。

例如:第一冊《分類》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分類’的引入上,先出示一張照片,問:“你們逛過商場嗎?”老師再說:“老師上一周也逛過商場,這就是我用照相機在商場拍的照片,還有幾張呢,想不想看?”提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接著展示幾張商場中實物分類擺放的照片,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從而引入課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到原來這就是分類。相對知識而言,學生對生活是比較熟悉的,從生活中產生問題,會給學生親切感,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在設計分類動手操作時,我準備了多種新鮮蔬菜、水果、香皂、牙膏、杯子、洗衣粉、文具盒、筆、尺子、本子等卡片和實物,讓學生當小售貨員分小組進行分類擺放。學生很新鮮,熱情非常高,在活動中,有學生把杯子、牙刷和牙膏放在一塊,稱為刷牙品;有把肥皂和和洗衣粉放在一起,稱為洗衣服的。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對各種異同的鉛筆進行分類,再在小組里想出多種分類的方法,在學生初步感受到這種思想后,接著再動手分實物、顏色、形狀異同的卡片和模具。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樂于參與,樂于接受。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把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為情景導入,更能產生濃厚興趣。

又如: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時,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利用簡單的教具,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通過四人小組合作,以1元、1角為例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然后,創設一個坐車到商店購物的情境。圖片出示汽車,醒目地標上1元字樣。“上車1元,請小朋友自覺投幣。”由學生自由用各種不同的1元幣值上車,從而理解1元=10角。最后,創設一個購物付款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學習用品辦一個文具商店,每個小組招聘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充當顧客,開展購物活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教具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之間的關系,并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還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和如何付錢的方法,并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學生學得自主、投入,效果不錯。

數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數學又服務于生活。所以,在教學中盡可能的使用教具,力求多多開展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再把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既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數學意識,使學生能自覺地利用這種數學意識,解決日常生活所碰到的問題。其實,只要我們老師多動腦,多想辦法,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事物,多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盡量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就一定能讓學生親近數學,讓數學走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