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教師角色研究
時間:2022-07-12 10:40:11
導語:高中英語教師角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說明未來的教學模式將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教學技術變革的適應能力已然成為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但以往高中英語教師角色的定位研究大部分只基于新課標或信息時代的大背景,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中英語教師角色的確認應綜合考慮這兩種角度。教師應做教學資源的整合者、學生認知的啟發者、教學技術變革的適應者和推動者、與學生協同發展的共生者,并將其體現在高中英語(如高中英語定語從句)的教學中。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英語教師角色;高中英語教學;定語從句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及概念
我國教育經歷了從“互聯網+”教育深入發展到教育信息化2.0時代持續推進的歷史進程。現代化信息技術與高中階段的學科教學的融合日益加深,科技的進步也給課堂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空間。混合式教學便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疫情期間進行的線上教學的實踐更是進一步印證了網絡在教學中是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指出:“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拓展教學時空,促進教學組織方式重構和教學方法創新。”[1]這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中應得到重視、運用與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當今以及未來的混合式教學不再是“網線”與傳統課堂的簡單相加,而是“線上學習、移動學習與線下學習充分融合帶來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變革的新的教學模式”[2],即要充分融合和發揮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各自的優勢,以得到最佳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這種模式具有多樣化和融合性等特點,蘊含著“讓學生取得最佳深度學習效果”[3]的真諦。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高中英語教師提出新要求
如前文所述,混合式教學帶動了教學模式與理念的變革。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此類教學模式對應的教學法知識和能力,如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等,從而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會相應發生轉變。英語學科具有獨特的思想性、社會性、人文性、文化的傳播性,由此表現出來的育人功能要求英語教師具有較強的英語學科能力以及獨到的見解和靈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高中英語學科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4],對學生素養的培養規定了教師教學的總體目標。因此,面臨混合式教學的趨勢及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出發,綜合考慮英語學科和混合式教學的形式特點,設計和實施教學。
三、信息化教學時代高中英語教師角色再認
(一)教學資源的整合者
混合式教學使學生接觸線上海量的資源更加方便,也使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更加快捷,相對之前被動地、低頻率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而言,學生可以進行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而教師在知識上也不再占有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著。但是,學生在校學習的多是基礎性、原理性的知識,相較于教師提供的有限的、成體系的學習內容而言,網絡資源具有碎片化、范圍廣、數量大等特點。知識是學不完的,大腦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盧恰諾·弗洛里迪說:“恰是在全知/全能的態勢被認為可達到的這一時刻,它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妄想,或者,至少是一個不懈追求但永遠達不到的目標。”[5]如果真的把學生“放任”在信息過剩的互聯網中,這不僅遠遠超過了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可能導致學生壓力過大、疲憊不堪。在單科學習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很難準確快速地找到能擴大自己知識面、拓展課本知識的資源。為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網絡資源切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教師需要為學生隔離外界的信息轟炸、精選符合學生邏輯的知識、避免學習的碎片化,扮演好教學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為使教學資源具有“黏著性”而不是“碎片化”,教師需要構建具有強大聚合效應和互動性的學習社群[6],吸引學生主動分享資源,加強生生、師生之間學習的交流互動和思維碰撞,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提高理解和表達能力,形成語言意識和語感,發展語言能力。這種學習社群能及時獲取學生借助網絡資源學習的動態,為教師提供更為全面的教學反饋,使教師富有個性化又不失整體化地為學生服務。另外,教師提供的資料還起到搭建支架的作用。教師從帶領學生學習,到引導學生學習,最后再到讓學生自主學習,即從“扶”到“放”,切實培養起學生解決問題的“專家思維”。[3]
(二)認知的啟發者
教師扮演教學資源的整合者僅僅是做到教書育人的第一步———教書,要想實現個體的人的發展和成長,還要讓學生學會認知。《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報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7]這一論述明確了認知的重要性。學會認知更多的是學會掌握知識的手段,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只有學會了認知,才能可持續地運用適當的方法學習,才能激發出內心自主探索的不竭動力,實現個體成長的升華。如若教師僅僅傳授給學生知識,那么一些自制力不強、缺乏學習自覺性和學習方法及能力的學生一旦離開了教師的監管,就會出現學習不專注的情況,直接導致其學習效果不佳。有調查表明,在日本、愛沙尼亞等國,學生的確有自律學習的習慣,而這樣的國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占比不到40%,在其他國家,如西班牙、法國等,這種自主性是極少的。[8]在2020年的居家學習期間,學生經歷了線上教學這一很大程度依靠學生自覺性的教學模式,很多教師表示學生復課后的學習效果是參差不齊的。教師要借助混合式教學中信息技術便捷的優勢,引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并教授和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與策略,為學生提供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開拓思路、開闊視野、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獨立性和自覺性顯著提升,教師要兼顧高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發表自己的獨特性見解,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做學生認知的啟發者。
(三)教學技術變革的適應者和推動者
教育技術變革的適應者并非指教師唯技術主義、走技術極端,而是教師以學科的本質和內涵為主,以教育技術為輔,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并推動教育技術向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的方向轉變。在全國一致線上教學之初,技術和經驗都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大家手忙腳亂、機器故障頻發,一度出現網課“翻車現象”。但是,這樣的局面并非常態,教師不斷引導學生積極適應,并對線上教學軟件和硬件做出反饋,積累線上教學經驗,人們對線上教學的態度漸漸有了轉變。例如,有研究表示,線上教學經驗會影響教師對是否采取線上教學或混合教學模式的態度,有線上教學經驗的人顯然更傾向于選擇這樣的教學模式。[9]但是,不管教育技術怎樣變化,教師教學設計的出發點絕不是迎合其變化,而是把握學科的本質和內涵,適應其變化,使之為教學服務。互動在語言學習中至關重要。但相對線下教學而言,線上教學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進行了時空限制,尤其是對英語這樣一門需要頻繁互動的學科。倘若教師為迎合這種變化,減少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環節,那么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教師需要積極適應這種變化,找到時空限制的優勢之處。對高中學生而言,他們的自尊心較強,當受到肯定和贊賞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而當受到否定和批評時,他們易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的語言焦慮會更容易體現出來。但若教師巧妙利用線上教學環境,情況則會完全不同。例如,有研究表明,線上學習環境之下,學生不必面對面交流,避免了因害怕錯誤而產生難堪。[10]同時,網上討論、評論可以讓學生贏得更多的思考時間,學生的壓力減輕,焦慮感也隨之降低。由此看來,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變革,于不利境地中探求方法,才是教師需要做到的。除教育技術倒逼教師教學活動變革以外,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在不斷推進教學技術的變革。因此,教師要做教學技術變革的適應者和推動者。
(四)與學生協同發展的共生者
疫情防控期間,很多教師在進行線上教學時,簡單地把線下知識灌輸的傳統被動教學模式照搬到線上,不僅使線下教育的這種弊端進一步放大和強化,背離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目標,以致引起學生、家長等多方面的不滿,而且消解了線上教學的優勢,導致線上教學流于表面、只顧線上形式、忽視時代內涵。面對信息時代浪潮的機遇與挑戰,教師與學生都處于不斷接納和學習中,兩者需要在網絡提供的開放的學習環境里共生共存、各取所需。在課堂上,師生所擁有的知識、道德以及各自的心靈自由成長是平等的。教師要在混合式教學的授課模式中開展開放式、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教學,在與學生的互動合作中,增強溝通、互相啟發并不斷反思,“在知識獲得與發展意義上實現師生共同成長”[11],建立學習共同體。從這一角度來說,教師是與學生協同發展的共生者。此外,共生不僅是指生存,還關系到生命,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生命健康教育。肺炎疫情使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健康的可貴和生命的重要意義。生命和教育本就是一體的,對英語這一人文性、社會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英語的語言功能和網絡的便利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時事熱點,加深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并講授生命健康相關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和責任感,促進學生的社會性成長。從宏觀角度看,生命健康教育和師生共生關系對人類的社會性、整體性、永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基于高中英語教師角色再認的課例設計
根據“形式、意義、用法”三維語法教學理論,本文以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三Module5———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sofAncientChina中的定語從句教學為例,進行高中英語語法課雙線混合式教學設計。本模塊的主題意義為“人與社會”。由于高中生在初中已初步學習過定語從句,有一定認識,故他們將在此課進行深一步的學習。
(一)課前安排
教師通過雨課堂或超星學習通等平臺RedRiverValley歌曲音頻及其缺少定語從句中的關系詞的歌詞、本模塊音頻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聽音樂并將歌詞填空,同時思考,所填答案分別是指主句中的什么。學生保留答案供課堂使用。設計說明:教師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和技術支持,精選與教材模塊內容和主題相關的歌曲并將其投放于網絡平臺供學生學習,扮演了教學技術變革適應者和資源整合者的角色。歌曲語言優美,音調舒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語料,培養學生主動關注目標語法的意識。
(二)課堂活動
學生被分為四人一組的小組,一起討論和核對答案,并嘗試根據歌詞中定語從句的形式和意義探究總結其結構和用法,同時,教師可參與各個小組并給予適當指導。討論結束后,教師再選擇一句歌詞中的定語從句進行講解和分析。如在“Idon’tknowthereasonwhyyouareleaving”中,“thereason”是先行詞,“why”是關系詞,是指原因,而先行詞是用關系詞來引導。學生依照教師的分析思路,找出歌詞中其他定語從句的先行詞和關系詞,并與教師提供的答案進行核對。設計說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分析領悟出定語從句的規則和用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句式,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創造了合作情境,在此情境中不同思維方式、認知程度的學生相互間得到了啟發,教師扮演了學生認知的啟發者的角色。之后,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中的語篇PhilosophersofAncientChina,并畫出課文中含有定語從句的句子,理解其含義,辨別句中的先行詞和關系詞,在反復品讀中體會各個先行詞的用法。在學生對定語從句的基本語法點有所熟悉過后,教師可進一步結合內容進行簡單提問。例如,針對課文中描述孔子的第一段,教師可提出問題“WhoisConfu-cius?WhatareConfucius’soutstandingcontribu-tions?”,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從個人、社會、國家等不同角度展開,用定語從句對孔子進行盡可能詳細的描述,在小組內討論完后舉手回答。教師將學生的描述整理到黑板上,并及時給予形成性評價、總結和建議。最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定語從句知識,恰當地將剛剛的討論結果組織成文稿并上交。設計說明:教師結合語篇進行定語從句語法教學,并鼓勵學生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定語從句回答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在操練中感受傳統文化,理解交際意義,將語法的形式、意義、用法有機結合,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加工能力和創造力。在此情境中,教師扮演了學生認知發展的促進者的角色。教師與學生圍繞語篇主題,從各自碎片化的知識、經驗和感悟中進行思想碰撞,賦予課文內容以新理解、新內涵,此時,教師扮演了與學生協同發展的共生者。
(三)課后任務
學生朗讀語篇PhilosophersofAncientChina,之后,將音頻上傳至雨課堂或超星學習通待教師批閱,并把自己對這次課的總結、反思、建議等留言給教師。教師在相關平臺搜集使用定語從句句式的實時新聞報道或散文、詩歌,可以采用文本、視頻、音頻等形式,并將其融入線上教學軟件的共享資料庫,供學生了解。同時,教師應注明資料來源,推薦學生根據各自興趣點自行探索社會性、世界性知識。教師也可以自行錄制定語從句的教學視頻,也可在學生慣用的網站上搜尋幾個(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權威的講解定語從句的視頻加入線上教學軟件,供學生復習。設計說明:教師讓學生及時反思和總結,協助學生搭建自我認知框架,扮演了學生認知的啟發者的角色。教師還利用線上教學軟件減緩學生面對整個課堂進行口語練習的語言焦慮,搭建學生與外界時事溝通的橋梁,構建有效的學習資料庫,此時,教師扮演了教學技術變革適應者和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五、結語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沒有造就真正的“泛教師”學習環境,人人都可成為“教師”也不是降低了教師的門檻,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專業教師來說,新的互聯網技術不過是創新了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平臺而已,并沒有改變教師教書育人的角色內核。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中英語教師要積極適應教育技術的變革,推動教學理論的發展,緊緊圍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學習,從而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
作者:姜源 何雨謙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英語寫作課程教學設計分析
- 下一篇:隧道下穿鐵路施工安全風險管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