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與內容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學習領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構成,各部分內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標要求,又各有側重。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課題研究類活動;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等設計類活動。
(二)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是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依托社區開展的公益性義務服務。
社區服務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志愿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形成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精神和情操。
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活動;參加法規宣傳、環保知識宣傳、科普宣傳等宣傳教育活動;參加社區特殊人群扶貧幫困、敬老助殘等幫扶活動。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經歷與體驗。
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實踐操作等基本能力;學會交流、分享,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活動,班(團隊)主題教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校內活動;參觀各類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專項調查,進行社區環境考察等考察活動;軍訓,學工,學農,學商,勤工儉學等體驗活動。
二、認真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嚴格按照規定開足學時,開好課程。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進行整合與規劃,開發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時要求。研究性學習共270學時,每周3學時。學生在三年期間至少完成3個專題研究。學校可采用彈性學時管理辦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靈活安排。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與某學科教學或專題教育結合進行。學校根據學生的研究過程、研究記錄、研究成果等情況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予以認定。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般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究學習相結合等三種組織形式。一般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小組成員應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準備階段。本階段在師生共同參與下,一般可以通過講座、網站、板報、訪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動員,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啟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如何收集相關信息,準備必要的物質條件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等。
(2)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開展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記錄實踐過程。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學生個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討中,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總結表達階段。學生要對自己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和獲取的其他相關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除通過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形式呈現外,也可采用召開辯論會、答辯會、研討會,以及出展板、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應通過口頭宣講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
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既可由學校、年級、教學班統一安排,也可根據學校要求由學生自主安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種組織形式,主要通過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進行。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活動準備、活動實施、交流反思三個階段。在活動準備階段要分析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資源及需求,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安全知識培訓、社會生活常識教育、活動記錄方法培訓等。活動實施階段主要包括開展活動、記錄活動事項、總結活動經驗等。交流反思階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活動心得、進行活動評價等。
三、做好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
(一)學分認定原則
學分認定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環節。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特征,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中應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程計劃規定的學時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要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學分認定辦法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在對學生參加活動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每完成一項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項目)、每參加一次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都應將有關情況及時記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見附件)。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動進行評價。學校要對學生三年中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合格的,才能獲得規定學分。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號)的有關要求執行。
(三)學分認定條件
學生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內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達到規定學時要求,完成至少3個專題(項目)研究,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15學分。學生熱心參與社區服務,三年內參加社區服務的時間在10個工作日以上,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2學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必須達到1周,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6學分。三年內,凡符合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條件的,總計可獲得23學分。
四、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的領導,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提供政策、師資、經費、設備設施和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校解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普通高中學校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整體規劃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結構,協調并督促所屬學校根據需要逐步配齊配足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學校要立足實際,整合現有教師資源,逐步建設一支由專任教師與兼職指導教師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師隊伍。要研究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職稱評定辦法及標準。大力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確有特長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向專職教師發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師隊伍資源,積極創造條件吸納社區、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幫助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新晨
(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各地要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爭取社會支持等多種方式,開發和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職業學校、大專院校、企業、社區、農村、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條件。學校要深入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主動爭取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
(四)加強課程研究。各地和學校要按照課程實施的要求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管理,積極組織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活動。通過開展教學觀摩、優質課評選、專題講座、成果展覽、經驗交流等活動,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及其指導的規律。學校要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指導水平和學校課程實施質量。教育科研部門要指導學校積極開展項目研究,不斷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水平。
篇2
一、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基本特點
1.從研究內容看,關注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
兒童,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學家。他們用眼光看待世界,質疑世界的本原問題。中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周邊的生活環境,通過教師的指導發現問題,并設計可行的研究方案。將學生的研究問題生活化,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保證研究課題可以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不少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與當今社會、當地政府的發展與目標緊密結合,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課題來自于學校的傳統活動,體育節、藝術節等紛紛進入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領域,課題呈現出多樣化的選項。
2.從研究形式看,體現實證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數研究性學習成果是由中小學生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訪問、文獻資料檢索等形式,收集研究資料。也有部分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研究,獲取數據材料,并檢驗假設。兩者都具有鮮明的直接經驗特征,結論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也符合認識論的基本規律,來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建立在觀察、實驗的經驗事實上生成的知識與技能,將為學生的今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突顯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
3.從學生研究過程看,關注并享受活動過程
作為開放性、實踐性的課程,在三維目標中,研究性學習強調過程與方法在研究中的實踐與體驗,強調過程與方法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生以知識與技能為基礎,帶著問題進入研究的現場,通過師生、同伴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活動,掌握并驗證固有知識與技能,實踐并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識與技能,實現知識結構的優化和認知結構的完善。從現有的研究性學習成果看,學生詳細記錄了如何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和過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學習的魅力。
4.從成果看教師的指導功能,關注課題確立和成果表達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研究活動的參與者、研究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活動指導系統中的合作者。教師的指導功能貫穿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包括引導學生選擇活動項目、確立活動主題或課題,并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進行論證;引導學生形成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從現有成果看,教師指導功能主要集中于課題確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導,而對于過程性的指導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導顯得不足。
二、從研究性學習成果逆推教學指導實踐
1.課題確立指導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觀察、調查、訪談等關鍵詞,呈現單一化的傾向。是學生有意回避實驗、探究、設計、制作等研究探索行為,還是教學指導功能發揮得不完善,導致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其他領域一樣,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些行為應當成為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指導的目標行為。局限于某一領域或方法的指導與研究,不是研究性學習的全部。中小學生研究性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特點,學習內容既可由學生自行確定,教師也可提供選題建議;可來源于學校生活,也可產生于家庭或社會生活實際;可以是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對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探討。對于同一個問題或主題,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選擇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需要教師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需要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
2.過程方法指導弱化
活動與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不同的。活動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上位概念。雖然同屬活動,兩者內涵不同,外延有差異。只有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才是研究性學習活動。因此,研究性學習成果并不是活動的簡單總結,而是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報告。沒有在活動中注重問題意識,活動還是活動,無法上升到研究性學習的層面。缺少學生生活經驗支撐,沒有學生主體的真正參與,沒有對搜集的資料概括與提煉,活動無法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社會公民意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的。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并不是完成一項任務的簡單布置,從認識論、方法論角度,都需要教師參與其中,貫穿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始終。
3.學習成果指導美化
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指導的美化,掩蓋不住指導欠缺的兩個極端表現。一個極端是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表達指導過度。主要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成人化傾向。每一個人對世界都有一種實踐知識,并且都將它運用于他們的日常活動之中。兒童具有兒童特有的語言系統,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雖然研究性學習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規范,但規范并不是約束兒童表達的手銬腳鐐。如果讓兒童帶著腳鐐跳舞,那是對研究性學習的褻瀆。童心童眼看世界,童真童趣話世界,應該是表達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過度。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價值在于被傳播,被學習,被借鑒。引用固然是捷徑,但過度的引用將會形成連鎖的反應,且不論學術道德問題,至少會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師能做的、應做的是,指導學生用相關的理論來詮釋分析思考探究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現象,用相關的理論來啟發指導引領研究的整個過程,思考研究過程中的問題和現象。三是娛樂化傾向。中小學生具有天然的娛樂能力。研究過程中的些許娛樂行為會被理解為率真,倘若以娛樂的心態表達研究成果,導致的結果是研究的嚴肅性喪失。科學的要義在于求真。嚴謹的中小學生研究,來源于生活的直接經驗、資料來自研究現場,沒有必要盛裝出席。
另一極端是指導缺乏,直觀表現為研究成果中資料的堆積。豐富的研究資料與素材,缺乏必要的分類整理與歸納,猶如雜物庫。教師的指導功能從發現問題的指導到成果的整理,貫穿始終。在成果整理階段,需要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理性分析,得出研究的基本結論,或提出建議對策,提高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應用價值,并為學生研究過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問題意識、研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決定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與成人的研究存在著一個顯著差異,即關注學生研究過程中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學生對整個研究過程及心理成長的忠實記錄,是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指導過程中要做好三個適度,即指導時間要適度、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學習的廣度要適度、指導的深度要適度。
三、中小學研究性學習的展望
1.研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學習的內涵與外延,才能遵循課程建設與發展的基本規律。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定領域的研究性學習,是國家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研究性學習是改變課程過程中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學生的興趣、需要、能力和多學科知識為基礎,但又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彌補學科課程之缺憾,是學科課程的深化。
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價值取向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關注人的綜合素質,關注社會和諧。其目標具有開放性,內容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包容性,以合作、探究型課題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實施開放性的評價等特點。作為以兒童為中心的經驗課程,研究性學習既不同于知識綜合、跨學科的綜合課程,也不屬于簡單意義的活動課程,更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和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實,建構新的理解,獲取自己的意義,在問題研究中達成課程目標的課程。
作為基礎教育的國家課程,研究性學習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或個別學生,學生只有選擇內容和方式方法的權利,卻沒有選擇不參加研究性學習的理由,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體驗,在現實的情境中嘗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
2.研究性學習: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領域,對于廣大的中小學生而言,是實證,需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主題生活化,才會煥發課程的生命力;指導全程化,才能延續課程的生命力;成果擴大化,才能展示課程的魅力。研究主題的確立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實際中發現的問題。在確定課題、制定方案、實施研究、成果總結、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為后,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某一領域的信息,更多的是獲得研究的方法與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3.研究性學習指導:豐富研究的生態
社會生活是我們應該用自然主義的態度去研究的,但我們的研究不應該變得機械化。個人的經驗和其他非系統材料的來源必然引導著探索進入微觀層次。后現代主義徹底地解構了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崇尚多元化思維,樹立動態的、非線性的、多元化的、開放的復雜性思維。在研究性學習指導的過程中,把指導和監控有機結合,從內容、方法、成果表達加以豐富,引導學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更科學、更符合實際地開展研究活動。
豐富研究的內容。研究性學習成果,體現學生認知特點的層次性不足,重復、雷同的研究較多,特別是指向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固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需要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內容來豐富。如果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適合于小學生的話,那么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內容無疑更貼切于中學生。三個方面內容存在著深度和廣度的差異,也導向中小學生的分層研究。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觀照兒童生活,還原兒童的生活世界。
豐富研究的方法。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觀察、想象方法,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可做比較、分析,體驗感悟,意在培養科學意識。中學生則可以實驗探究、實踐反思,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隨著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經歷而擴展、改善。也需要指導教師隨著課程建設的深入而不斷深化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盡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以使研究結論接近事實本身。不同研究主題應有其合理的選項,隨著研究進程的變化,需要不斷地修正,允許多種方法并存,以擺脫僵化的形式理性。
篇3
甘肅省定西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研究成果編號:DX(2010)Z049。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082-01
1 中學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與主題設計
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為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要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據此,中學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與主題將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整合設計。
1.1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多媒體開展中學歷史綜合實踐活動。將信息技術教育內容與歷史學科領域的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任務驅動的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通過網絡搜集查找歷史學科學習資源,從而鍛煉學生在歷史綜合實踐活動中必備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鍛煉學生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1.2 開展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或主題, 要么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要么由教師直接確定。主要鍛煉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可以是歷史學科內容和課堂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也可以是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各種現象的探究;既可以著重對歷史學科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對各學科交叉領域的綜合性問題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既可以是主題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也可以是以實際應用為目的的設計性學習活動。例如可以按經濟發展類、社會生活類、文化藝術類、科技教育類、國防軍事類、民族民俗類等劃分主題范圍,學生可以就家庭增收、農民工現象、街道店鋪命名特點、特殊家庭、青少年文藝體育補習班、科技進步的利弊、中學生就學壓力、學情分析、畢業生就業狀況、網絡詞語與漢語言文字、人口與環境、家譜等具體主題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專項調查和專項研究。又如新課程標準下各種版本的歷史學科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課”主題。再如史地生等學科可以聯合開展游覽人文與自然景觀,考察地域性山川風貌、物種物產、風土民情、文化遺跡,或訪談當地名人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還可以借助歷史學科中涉及的古典美學和圖文資料,進行諸如校園環境美化設計,各級各類運動會標志設計,歷史專題板報設計,城市、村落、居室、包裝、標志等的復古設計,或對歷史上的各種科技成果進行更新與創造等等。
1.3 開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參與社區和社會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鍛煉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在內容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可以與歷史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結合起來進行。如集中組織學生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節假日和傳統節日訪談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或瞻仰紀念碑、緬懷先烈,或訪貧問苦、扶老助殘,或參加街道社區的宣傳活動、文娛演出,或到當地某項經濟專業合作社參加公益勞動,或參加其他各種志愿服務等等,真正做到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所要求的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知行統一。
歷史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和主題的確定,歸納起來,需遵循以下原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與社會問題相結合,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相結合,與歷史學科教學相結合,與教師特長相結合,與學生動機相結合,與學校工作相結合。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對感興趣的自然問題、社會問題、歷史問題和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體驗探究過程,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問題意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盡可能有助于解決學生日常和今后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實際問題,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 中學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設計
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等原則確定好活動主題后,選擇適當的活動形式便是當務之急。活動方式的選擇,由活動內容和主題決定。要突出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性、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盡量適應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篇4
高中教材《思想政治》的四個必修模塊的每單元結尾部分都安排一節綜合探究課,其目的是使《思想政治》這門課更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材在通過單元理論學習之后,為學生能力提高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也為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綜合探究課作為單元的總結和延伸在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實踐探究中生成知識、生成能力、生成情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綜合探究課”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新教材中,每一單元最后加入 “綜合探究”模塊成了政治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充分反映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綜合探究旨在引導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歷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綜合探究課教學中要立足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綜合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以上兩點正是新課標要實現目標。然而,綜合探究課并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一些教師認為,教學時間緊,任務重,沒有時間研究綜合探究,帶領學生搞活動實屬浪費時間;還有教師認為,搞綜合探究會影響自己的教學成績,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對綜合探究沒有深入了解,不知該怎樣做,不理解綜合探究課的真正內涵。如何深入研究教學內容,準確處理政治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是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深人探討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使教師對“綜合探究”課有更深刻的理解,重視“綜合探究課”,教學中歷練學生綜合探究能力,并將這種教學理念貫穿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使新課程課堂充滿“探究”“活動”的氣息。
所謂“探究”,從字面上看,是通過仔細的觀察來了解某一事物。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探究給出了一個操作性定義:探究是一個多側面的活動,需要做觀察,需要提出問題,需要查閱書刊和其它信息資源,需要設計調查和研究方案,需要運用各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需要提出答案、解釋和預測,需要對所做解釋加以檢驗,需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傳達給別人。
“綜合探究”:則是指各種動腦或動手的知識和能力的有機整合探究。綜合探究必須建立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全面、多樣的主體活動,促進他們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是把綜合探究引入高中政治課,努力探索“綜合探究學習活動”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整合,利用高中政治教材提供的諸多適合開展“綜合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素材和內容,讓我們的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原則下,圍繞某些課題或專題,依照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與規律,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而主動地進行研究性、開放性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課程。是歷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綜合探究課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綜合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收集資料,如何整理資料,如何運用資料,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嘗試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綜合探究課的教學過程、目的,不僅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些綜合探究思維程序和常見的具體方法并通過它們去理解政治知識,體驗政治探究的過程,進而啟迪和開發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綜合探究”課是歷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通過課前準備歷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1.歷練學生的規劃能力
在綜合探究活動實施的準備階段,要注重發展學生的規劃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制定活動方案或計劃。在制定活動方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規劃能力。
設計方案是每一次綜合探究課前必須要做的,我們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綜合探究”指導下,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實際,靈活地確定探究活動的主題;教師向學生交代活動名稱、目的,發動學生全員參與設計活動方案,然后再收集各項設計方案,綜合、篩選,發動學生討論,確定最佳方案;根據活動方案、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明確每個人在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擔任的活動任務,這一過程是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的準備階段,在活動之前設計好整體方案,讓學生明確探究活動要達到的目標,為實現目標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歷練學生的規劃能力。
2.歷練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具體包括:收集第一手資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種信息或資料的能力;呈現、表達各種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在綜合探究課教學實踐中,收集資料是一項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過程,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收集材料。首先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其次提出要求,給學生科學性的建議。先帶著學生把教材相關的要求深刻認識和領會,比如要干什么、怎么干,同學之間協作、探討,師生互議共評,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準備哪些材料。再次,學生根據探究主題,借助網絡,從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有用的材料。在網上搜索相關的知識,學生手頭掌握了大量的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對于他們來說不是所有的都能用的上,而且資料的掌握比較復雜,如何進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提取有效信息,做好材料的篩選和整理為主題探究活動提取素材,這一過程恰是歷練了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政治生活》第四單元綜合探究“中國的和平發展”時,以“為了中國的和平發展”為題,舉行一次主題班會。首先,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資料。然后,分工整理并歸納有關問題,并寫成發言稿。討論的內容包括: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提出的時代背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內涵及其實現的條件;在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面對怎樣的挑戰和困難;我們應怎樣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做好準備。最后,各小組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對發言內容加以點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去探索和思考、去辨別和選擇、去整合和建構、去實踐和解決,讓思想政治課能夠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所獲,受益終生。
3.歷練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具體包括:提煉觀點,形成見解的能力;整合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能力;區分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的能力;運用概念表述自己見解的能力等方面。
綜合探究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統一的過程。綜合探究課設置在每一單元的最后,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元知識的基礎上的概括、和延伸,每單元的課與綜合探究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理論課為綜合探究提供理論基礎。綜合探究是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和行為引導。如:《生活與哲學》第一單元“走進哲學問辯人生”,它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導、百舸爭流的思想、時代精神的精華三課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又是對上述理論的能力提升。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們對理論的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課理論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更為密切即貼近生活,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并且通過綜合探究,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自主獲取知識以及實踐能力都得到歷練,同時學生也得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4.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目標具體包括: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歸納能力與演繹能力、系統化與綜合化能力等;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合理地表述問題與分解問題的能力,如把握問題實質的能力、分解問題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問題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將問題表述為可操作的研究課題的能力等。
綜合探究課是學生學習教材知識基礎上的主動探究,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引導作用,只有保證學生探究的主體性地位,才能使他們的能力、覺悟得到提高。為真正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相信和信任每一位學生,努力營造師生平等的探究氛圍,鼓勵每位學生大膽探究。其次在布置任務時,要給學生以信心,在成績評定時,重視過程性和參與性,并把它作為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以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例如,在開展《文化生活》第三單元“肩負‘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綜合實踐活動時,我設計才藝大展示活動,讓學生分別準備演講稿、書法展示、樂器演奏、詩歌朗誦、小品表演……做到每位學生都動手、有成果,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奧尼舒克指出:“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地獲取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
通過學生的實際探究,使他們走出課堂,親自去搜集材料、調查研究、撰寫報告、展示成果等活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歷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綜合探究成為真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新型課程,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二)通過課堂活動歷練學生的解決問題實踐操作能力
1.協調能力
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處理好同學之間、活動場景中不同部門的人員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解沖突能力。根據綜合探究活動方案、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及各人所擔任的角色做到各負其責,從資料收集整理、探究活動的組織、任務的分配、活動布置場地以及活動中出現的臨時性事情等,盡可能要求學生自己操作,教師只起指導作用,這樣,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就成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增進友誼、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的階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共享。使學生不僅提高分析能力,而且還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團體智慧、合作學習的快樂,進而歷練了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
2.交往能力
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的能力,即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是綜合探究課的重要目標。綜合探究活動的實施要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和能力,認知自我以及與他人有效溝通的能力等。
由于高中生所具備的知識和實踐能力還比較薄弱,我們不可能期待每位學生都能取得很大的探究成果,注重探究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教師在進行探究引導時,更應關注的是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從小組的劃分,到組員的分工合作,以及探究途徑的指導,探究方法的應用等,教師應始終把注意力放在探究的過程上。例如,在進行《生活與哲學》第一單元綜合探究“走進哲學問辯人生”時,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查閱歷史上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思考其中的哲學智慧。收集科學發明的事例,思考世界觀在其發明和創造過程中的作用。收集整理蘊涵哲理的典故、名言。每一組同學分工明確,發揮自身的優勢,然后共同討論所收集的信息,博采眾長,最后按小組進行全班交流。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精神、民主意識及科學意識。教師不能只等待學生的探究結果,而應主動參與整個探究活動的全過程。這也正是新課程目標所提出的“培養為未來生活而自主學習、選擇、探索的能力”的能力要求。
3.管理能力
在實踐活動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管理與自我管理,發展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等。
綜合探究活動課重在活動過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學會管理與自我管理,從方案的設計、小組劃分、資料收集整理到活動的安排組織,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感受直接經驗,獲取即時信息。一次次活動的完成學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培養。
實踐出真知。從一個完整的過程來看,探究始于社會實踐又回到社會實踐,探究性學習不是局限于狹義的課堂,而是以整個社會為課堂。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確立相關的研究目標,制定研究計劃,收集必要的資料,通過分析最后形成政治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參與社會實踐等。
三、綜合探究課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綜合探究應該面對全體學生,不能變成少數尖子生的活動,教師在劃分探究小組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好、中、差搭配,并且明確每位學生的具體分工,注意了解每位學生探究的進度,在成果展示時,注意給每位學生機會,每學期盡量保證給每位學生上講臺展示探究成果的機會。這也是新課程“以生為本”的理念的體現。
二是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在綜合探究教學中發揮的主導作用應是:提出綜合探究內容的倡導者;學生確定和討論探究形式的參謀者;學生探究活動出現問題時的幫助者;學習活動后的參評者。
篇5
體內容: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課題題目
瀕危動物
組別
高二(9)班
指導教師
趙溫強
組長
耿仁杰
課題組成員
耿仁杰 張冬雨 張賀飛 張秋慧 郝璐 孔曉藝
開題
內容: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中對生態環境變化最敏感的生物類群,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失去了棲息地,成為瀕危動物。如何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日益受到人類社會的關注。
目的與意義: 了解目前生物瀕臨滅絕的狀況,
喚醒人們對瀕危物種的重視。
任務分工: 論文撰寫: 郝璐 設計調查問卷:孔曉藝
發放調查問卷:張秋慧 訪 談:張賀飛
資料查詢:張冬雨 交流展示發言人:耿仁杰
活動計劃:
9月10日-9月15日:討論研究內容,確定主題
9月19日-9月30日:擬訂實施方案
10月4日-10月5日:人員分工
10月5日:開題:開展研究課題
11月6日:實地調查瀕危動物情況
11月12日:調查問卷
11月9-20日:搜集資料
12月:調查匯總討論:提建議、方法論證、結題報告撰寫、做好進一步分工
1月份:結題、交流展示
方 法:
1:對校內學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師詢問采訪,向校外10名家長和學生進行調查,并向受訪者派發問卷(可開展網絡問卷)。
2: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搜查相關資料。
3:將網絡書籍中的相關內容,數據加以分析整理。
4:根據整理內容設立相關報告。
5:修改、整理報告與論文
可行性:分工明確,組員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關事務,將報告完成。
預期的成果: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動物種類正在急劇減少,一個接一個,一種接一種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鏈而互相依存。有人問如果這世界上只剩下人類,人類還能支撐多久?請看令人憂心的近年動物滅絕記載:渡渡鳥(印度,1781),藍馬羚(南非,1799),馬里恩象龜(舌塞爾,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歐洲野馬(歐洲,1876),斑驢(亞洲,1883),白臀葉猴(中國,1893),旅鴿(北美,1914),佛羅里達猴(北美,1917),卡羅萊那鸚鵡(北美,1918),中國犀牛(中國,1922),高加索野牛(歐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紅鴨(印度,1942),普氏野馬(中國,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鴨(亞洲,1964), 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談到我國頻臨滅絕的動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頭),華南虎(50頭),雪豹(1*!000~2*!000 頭),揚子鱷(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貓(1*!000只),黑犀牛(3*!500頭)指猴(9只),絨毛蛛猴(100只),滇金絲猴(1*!000只),野金絲猴(700只),白眉長臂猴(70只)。
那么為什么瀕危動物會瀕危呢?
一、物種自身的原因
物種特化和遺傳衰竭,往往是導致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內在原因。;某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某種特定的棲息環境而產生了特別的習性(包括食性),使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其他環境,最終落得“不適者被淘汰”的結局。
如大熊貓特化為主要以竹為食,一旦失去其現有棲息地或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無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現生存危機。
;
一些野生動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受到生活力減退和遺傳力衰退的威脅,導致其種群數量難以恢復而趨于瀕危。
如朱huan ,現存數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再加上處于人類的半飼養狀態,個別適應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會逐步丟失,進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導致其絕滅。;
二、棲息地破壞與喪失;
人類為發展經濟砍伐森林、圍湖圍海造田、過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間接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
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動物,特別是獸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最主要的棲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緊隨其后的開荒種地以及草原過度放牧,既占據了野生動物固有的家園,又將野生動物人為地分割成許多孤島狀的小種群,使得它們的生存繁衍遭到極大的影響。
;
圍湖造田和占用灘涂是導致水禽、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瀕危的主要原因。濕地、湖泊以及沿海灘涂被大量開發成工農業用地后,使依賴于此的動物喪失了棲息地、繁殖地而瀕于滅絕。
如揚子鱷,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上億年,由于棲息地的喪失,野生種群快要絕跡了,有關部門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個體實施再引進工程,但苦于無地而不得不坐等揚子鱷野生種群滅絕。;
四、環境污染
本世紀以來,由于農藥、鼠藥、化肥、煤炭、石油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工業“三廢”和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體,野生動物健康受到損害,繁殖力日漸低下,許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適于水生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態位較高的野生動物因為食物鏈的關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連。;
三、亂捕濫獵
亂捕濫獵是造成許多物種瀕危的直接原因。龜鱉類、蛇類、鷹隼類、藏羚羊、觀賞鳥類和蛙類是目前獵捕最為嚴重的幾類動物。
龜鱉肉、蛇肉和田雞腿的美味、野鳥的動聽歌聲和艷麗身姿、獵隼活體和藏羚羊絨的國際黑市等,均招徠了上述動物的捕殺之禍,致使其野外資源量銳減,不少已處于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
四、環境污染
本世紀以來,由于農藥、鼠藥、化肥、煤炭、石油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工業“三廢”和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體,野生動物健康受到損害,繁殖力日漸低下,許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適于水生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態位較高的野生動物因為食物鏈的關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連。;
五、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也是導致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長江流域罕見的洪災,使許多棲息于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區的野生動物蒙受了滅頂之災。;
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單獨生存,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聯系、共同生活的。生物學家指出,在自然狀態下,物種滅絕的種數與新物種出現的種數基本上是平衡的。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這種平衡已經受到破壞。從1600年到1996年,世界上消失了164種鳥;從1871年到1970年,獸類滅絕了43種。地球上自有生命以來,共出現過25億種動植物,其中有將近1/2是在最近3個世紀內消失的。物種平衡的破壞,使人類生存環境惡化,人類本身將遭到巨大災難。
現在,地球上平均不到兩年就有一種野生動物滅絕,不少動物也處于滅種的邊緣。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各個國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都非常重視。我國在1959年做出了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的規定,1962年又明確規定要保護83種珍惜野生動物,1988年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
可是由于一些人還不了解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或是為了謀取私利,仍在獵殺珍貴稀有動物,實在讓人感到痛心。
我們從小就要明白,愛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一種美德,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結題報告:
瀕危動物是一項珍貴的、不可替代的、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發展對外關系、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維護生態平衡
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通過食物鏈的關系,物種之間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牽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比如,由于無節制地獵捕蛇類,致使蛇類資源枯竭,導致森林、草原和農田鼠害在局部地區猖獗。又如,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獵捕活體用作寵物貿易,致使食蟲鳥類數量急劇減少,導致松毛蟲、蝗蟲等森林和農作物病蟲害大面積發生。鼠害和病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生態失衡的代價之大是無法估量的。;
二、保證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瀕危動物是科學研究的試驗材料,在動物學、進化學、生態學、遺傳學、現代醫學、仿生學等學科領域里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我國馴養繁殖的數萬只食蟹猴和獼猴,絕大多數都被用作實驗動物或用來生產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動物園以及博物館收藏、陳列或展出瀕危動物的標本,對科研教學、宣傳教育、執法活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絕大多數瀕危動物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或觀賞價值。;
(一)藥用價值。我國的傳統醫學就是在研究和利用野生動植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虎骨、豹骨、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片、賽加羚羊角、熊膽粉、海龜殼、蛤蚧、眼鏡蛇毒、蟾酥等,是中醫藥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1993年,為配合國際社會保護虎和犀牛的努力,我國政府禁止了對犀牛角和虎骨的貿易,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直接經濟損失達23億元。;
(二)食用和衣用價值。我們的祖先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就是依靠采集或獵捕野生動植物來維持生計的。即使到了20世紀的今天,許多動物依然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用或衣用原料。如鹿肉、黃羊肉、紫貂皮、黃鼬皮、豹貓皮、水獺皮、藏羚羊絨、燕窩、飛龍、鱷魚肉、鱷魚皮、鴕肉、蛇干、蛇皮、蛇粉等。單就蛇類而言,1997年我國利用各類活蛇約9000噸,價值就達4億元以上。
(三)觀賞價值。瀕危動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動物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招攬游客的王牌,是馬戲團表演的主角,也是部分家庭養殖觀賞或許多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主要對象。赴國外展出和合作研究一對大熊貓,每年至少可為國家籌集到800萬元大熊貓保護基金。另外,象牙、河馬牙雕刻而成的工藝品以及孔雀、鴕鳥羽毛、蝴蝶、盤羊頭骨制成的裝飾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四)外交價值。我國特產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朱huan等,既是世界級瀕危動物,也是各國人民極為喜愛和渴望參觀的珍稀動物。對外贈送或赴外展出這些動物,對提高中國知名度、發展國家間政經關系、促進文化交流、增進民間友誼、宣傳我國瀕危動物保護管理成就、開展瀕危動物合作研究、籌集瀕危動物保護經費等,可以發揮奇特的作用。
(五)娛樂狩獵價值。1998年我國批準對外狩獵了3只羚牛、23只盤羊、61只獵隼、4只白唇鹿、57只巖羊、32只藏原羚、2只北山羊、1只水鹿,共為國家籌集到瀕危動物保護管理經費1170萬元,還調動了當地政府和老百姓保護瀕危動物的積極性,有利于解決當地的扶貧濟困問題。
(六)潛在的開發價值。物種的價值,人類目前所了解到的僅僅是其極小一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物種的潛在價值將會逐漸被發現和認識。但是如果物種在被人們認識之前就已滅絕,就談不上開發利用這些價值了。無疑,這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極大的遺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來說也是一大損失。;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要保護瀕危動物,而且還要發展瀕危動物資源,最終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保護瀕危動物是為了永續利用瀕危動物。
小組
成員
體會
郝璐:本次研究性學習,雖然比較倉促,準備并不充分,但由于全員同心協力,尤其是其中一位同學不辭辛苦為大家找資料,這次活動才得以順利完成。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讓我對團結就是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東西。
孔曉藝:動物與我們一起在地球上生活了這么多年,他們在地球上都擔當者重要的位置,維持著自然界微妙的平衡。人類的肆意改造地球,已嚴重威脅到地球上的各種生命。人類如此妄為無異于自掘墳墓,保護瀕危動物,是我們人類義不容辭的事。
張秋慧: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我深刻地意識到人類與自然界關系正趨于不協調。要知道,生命是平等的,我們和自然界是整體。如果生態平衡被破壞,那么,人類最終會毀掉自己。所以我們要拯救那些瀕危的動物,愛護身邊的動物,愛他們就是愛自己。
耿仁杰: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學習,提高能力,我們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收獲,得到鍛煉,提升自我
張冬雨:通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我又加深對瀕危動物得了解。在這次學習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動物與我們是一樣的。我們都生活在地球村這個大家庭中,我們應該和睦相處,各盡所職,共同維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張賀飛:我認為研究性學習給我門帶來的好處不是單方面的。今天的社會最忌諱的就是高分低能的學生,如今已不是上個世紀那個單憑技術就能吃飽飯的時代,社會要求我們成為綜合性的人才 。我想這次的研究性學習讓我受益終身,他讓我知道了自身的缺點,使我意識到了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感謝學校給了我們這個機會。
指導教師評價意見
在研究性學習中,同學們鍛煉了實踐組織能力,不僅在學習上更加努力,也對動物保護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同學們能通過本次調查讓自己有愛護動物的意識行動,從每一件小事做起,進而熱愛保護我們的地球。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鍛煉了實踐能力,強化了環保意識
學分認定
耿仁杰
3
指導教師簽字
張冬雨
3
張賀飛
3
孔曉藝
3
郝璐
3
篇6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職;計算機教學;WebQuest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0-7302-02
1 WebQuest概述
WebQuest在中國的引入、發展和變化與ICT在中國中小學教育領域的滲透相關聯著。討論WebQuest在中國的發展,不僅需要回顧這些探索歷史,也有必要回顧當時接納WebQuest的一些具體環境因素、人的因素。1999年是中國運用網絡技術于課堂教學的探索年,全國各地的教師通過網絡互換實踐信息,形成了一類積極的競賽。這個階段中國高中開出了“研究型課程”――一類獨立課程形態的開放度最高的探究學習,實踐中的矛盾呼喚新的實踐方式。2001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蔣鳴和教授的團隊通過譯介將WebQuest引入中國,中國網絡中教師的開放虛擬學習群體――惟存教育實驗室推動了WebQuest在中國的傳播。2002年則是WebQuest的探索年,中國的典型案例大都是這個階段的實踐產物,這個時間階段WebQuest的實踐主要分布在廣東、上海、江蘇、湖北、福建、北京、遼寧等省市。
2 WebQuest實踐中的問題與討論
2.1 我們選擇WebQuest的一些原因
1)WebQuest彌補了接受學習方式到探究學習方式之間的空白,逐步形成了學習方式的連續體。
中國的課程改革非常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常見的課堂講授教學是一類較為典型的接受學習方式,而“研究型課程”是一類開放度最高的探究學習方式,WebQuest則是一類屬于施瓦布分類中開放度中等的的學習方式,這類學習方式問題由教師提出,而學習過程、結論的得出學習者是在教師的支持下較為自主行動的。所以,WebQuest教學模式連接了被動的接受學習與主動的探究學習,形成了學習方式的連續體。為學校教學提供了一類選擇。
2)WebQuest的學習與實踐讓我們實在感受到了什么是促進高水平思維發展的教與學方式。
原有的學校教育中知識的獲取是極其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作為教師我們對知識傳授的教學十分熟悉。但是在社會轉型要求教育教學變革的今天,我們也許從字面上認識到需要促進學習者高水平思維的發展,但是對如何在教學中具體實施缺乏一定的經驗基礎。我國對WebQuest的學習、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經歷成為一類有效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我們正是通過這些活動感受新型教與學的方式、理解新型教與學的方式并試圖在實踐中更好地把握這類教與學的方式。
3)WebQuest本身的教育話語方式讓我們教育內部的從業人員容易接受
在中國的各類教師培訓,也有教師嘗試將其引入課堂教學。WebQuest,它的模塊劃分與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教案有相當多的類似之處。話語方式或可說是一類表面的東西,但話語方式的背后恰恰是專業的邏輯體現在里面,WebQuest和一類清晰的探究學習方式或者混合學習方式關聯著、和課堂教學直接關聯著。
2.2 關于WebQuest的“形與魂”等的討論
2002年到2003年期間,在中國的一些教師論壇中“什么是WebQuest的形與魂?”這個問題被熱議著,老師們困惑于WebQuest的實踐中尚未取得預期效果的事實。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類熱議反映了老師們關注實踐的效果、反映了老師們試圖去理解WebQuest的本質。
從消極的方面來看,這類熱議體現老師們在專業能力方面的某類不足。從我們的觀察和后續的研究來看,在運用WebQuest的時候,很多老師僅僅能夠把握它的外在形態,而在學習者認知發展的理解與把握方面、對科學研究的一般素養方面,很多老師尚缺乏必要的專業準備。
另外,也有一類聲音認為WebQuest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呼吁所謂“本土化”,WebQuest并不因為它的英語名字而消失了作為運用網絡資源的探究學習這一教與學的基本特征。這類呼聲往往成為了在WebQuest實施績效不如意之后的卸責借口。真正的創新需要必要的傳承,目前WebQuest在中國的總體實踐量尚不充分。
2.3 實踐中的其他問題以及教師與學校
WebQuest的教學實踐至少需要學校具備必要的互聯網接入條件和新型的網絡教室。2002年前后,中小學的互聯網接入并不十分暢通,即便是現在新型的網絡學習環境(4~8人一臺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適合合作學習的課桌與教室空間擺放、必要的學習網站等)對學校來說還沒有有效地裝備。這些必要的物質基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WebQuest等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推廣實踐。
從我們有限的實踐來看,真正關注并且能夠有效實施WebQuest實踐的教師往往是那些教齡在15年以上。這類教師對學習者的理解與把握、對一定學科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等方面遠比年青教師成熟。在后續的實踐中,只要有可能我們就不建議5年教齡以下的教師嘗試WebQuest的實踐。
在WebQuest的實踐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國外的WebQuest學習活動方案的過程模塊一般較為簡練。這類簡練在我們學習WebQuest的時候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后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琢磨,并參考了一些外國案例,逐步了解了這些具體的過程。個別有經驗的老師開展的WebQuest實踐也告訴了我們在教學實施的時候,這類開放的教與學模式的實施過程是在一類原則指導下的生成,在學習活動方案中的預設是這類生成的基礎之一。
另外,各地WebQuest的探索,告訴我們這類新型的教與學模式的探索,極其需要學校管理者能夠為探索教師提供必要的行動空間以及區域教學指導人員的直接支持。
3 WebQuest的實際教學步驟
1)步驟一:選題
選題就非常的不易。如果這個主題下的任務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那么它就不適合WebQuest教學法。比如,在高職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互聯網單元學習中,可以設計一個主題為《發封郵件給朋友》的WebQuest課程,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索發現,學會利用E-mail與朋友進行交流。在高職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可以設計《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研究》、《微軟壟斷案研究》、《各國信息產業狀況比較》這樣的主題進行研究。在高職計算機專業的《軟件工程》課中可以設計《什么樣的軟件最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這樣的主題進行研究。甚至可以設計《各國是如何對待諸如計算機犯罪這樣的社會問題的?我國應該從中學些什么?》這樣的主題去讓學生研究。
2)步驟二:組織實施教學
前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準備,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現在到課堂上可以放松要求,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組織教學,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包括教師創設情境,設置任務,建立合作與協作機制,確定完成任務所需的條件和提出與之相關的新疑問,學生閱讀資料,搜索素材,找尋問題答案,將提取的有價值的觀點、支持性材料、新疑問和對問題的思考到討論區。然后學生對搜集到的素材和自己提出的論點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歸納,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提出解決方案,最后學生展示成果,演示匯報。在以上都結束之后,教師對活動進行總結,同時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進一步深入思考,與學生一起進行共同的評價。
4 對Webquest教學法的評論
1)優勢
Webquest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它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能夠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務。學生也是一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和思路,課堂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間教室,學生可以再課堂上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
2)局限
我們很難去把控學生,我們不會一個學期每次上課都去應用Webquest,而是在學期初制定授課計劃的時候就要去考慮,選擇一些沒有清晰答案的甚至是有爭議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探究的主題去采用Webquest教學法去教學,同時,Webquest對教學軟硬件環境有著過分的依賴。現階段我們在使用Webquest教學法教學時存在的四個問題:模式化較重,實際應用效果不明顯;重視了資源引用,缺乏應用資源的指導;具體評價目標不夠明確,缺少指導性評價;過于注重虛擬世界,忽視了真實世界。
5 結束語
Webquest課程是傳統與現代教學觀念的交鋒,更是一種教學思路的轉變。這正好符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活的教育”的思想,這種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是我們全面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 柳棟譯.什么是WebQuest?[EB/OL]. http://.cn/webquest/whatarewebquests.htm.
[2] 林崇德.學習與發展[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3] 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一、理論武裝頭腦,以“理”導說
“說”是思維的反映,“做”是技能的強化。“言不由衷、言過其實、禍從口出、言為心聲”,等詞語都說明了語言對思想和思維表達的具體顯現。我們講道理、學理論,最終落腳點是要付諸行動,沒有行動的空發感慨,也只能是望洋興嘆或者是紙上談兵,知識轉化為技能是要通過“做”來實行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自覺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實踐的過程;我們講政治、講正氣、講哲學原理,其目都是通過教育,使學生信奉社會主核心價值體系,樹立崇高的理想或信仰信念,為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言為心聲”,只有正確的認識和思維,才會有正確的言與行。
上學期我組織學生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研究《我為班級添色彩》的活動。學生非常感興趣,都想給班級設計一個新穎別致的面貌。怎么完成這一活動主題呢?有的學生說在墻壁上制作一個提醒牌,教育同學要愛護墻壁、桌椅,有的學生提出給墻壁粉刷綠色,好保護我們的眼睛,還可以在四周點綴一下更美觀了……
在活動中,學生提出了這么多頗有創意的設想,但要真正落實到動手做的卻很難。這個美化班級的建議會不會只停留在設想階段呢?活動前我組織的一個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對參加勞動實踐很感興趣,但苦惱做起來費時費力費財,困難多多。繼續開展還是放棄呢?我猶豫了,如果只有設想而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綜合實踐活動豈不成了空對空的頭腦實踐活動?不行,得開展。為了讓學生有創意的設想在現實中實現,我想關鍵在于將學生的“說”與“做”統一起來,讓學生動手做,通過具體實踐活動,讓設想成為現實。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二、創設真實環境,以說促做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做”起來,才能防止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化”的傾向;只讓學生說說與讓他實際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樣?課堂上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于實踐、體驗的環境。
我在設計《我為班級添色彩》的活動中。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給班級穿新衣》的活動方案,并付諸實施。課堂上我出示了幾種班級風貌圖片,激發學生設計班級文化的活動方案,提醒學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樣活動。可結果在實施時,不是沒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
說和做,相去甚遠,要讓指導、設計與想法在現實中實現,只有一個辦法,帶著他們去“做”。給他們創設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親歷活動過程,他們才有周到的考慮。
三、改變學習方式,以說愛做
回想給班級添色彩活動,開始我重視了以知識和教室空間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使學生遠離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進學生對自我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同時也容易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各門認知性的學科課程的延伸,從而窄化綜合實踐活動,使得綜合實踐活動演變成活動認識課。
因此,我沒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讓學生體驗給班級穿新衣的過程,活動之前我調動學生一切思維,盡量全面的設計活動前需要的準備工作,我先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設計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觀又整齊,當學生提出制定統一高度時,接著問了這樣一些問題:怎樣既科學又快速定出統一高度呢?學生認真地思考著,他們想法不一,當“兩點定一線的想法”說出來時大家向這位同學投去了贊賞的目光,運用了數學知識。我也情不自禁的豎起了大拇指:學以致用,聰明!設計一個給班級穿新衣的活動方案,最后按照小組的方式進行匯報。
這樣的課堂教學仍沒有脫離傳統的學科教學方法。讓學生設計給班級穿新衣,必須讓學生了解刷油漆的過程,這單單靠說和想是不夠的,不妨讓學生走進裝潢公司,(剛好,我的家在裝修,我和家長商量,分批載去)到實地觀察,再設計活動方案。那樣設計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細致。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更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要革新以知識和教室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知識的課程,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眼動不如心動,心動不如行動,學生運用課堂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實踐活動的要旨。
四、在實踐中獲取文本學習,讓說開花結果
《論語.里仁》中孔子講:“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說君子要少說虛話,多干實事。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但這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學習。文本學習是一種符號學習,是對前人積累下來的認識成果通過各種間接學習的方式來獲得。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實際上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關系。同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的深度,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真正理解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恰當地選擇和利用活動工具和相關手段,完成達到活動的具體任務和目的。
如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自體驗給班級穿新衣的過程,課前我向學生明確本節課活動的任務,組織學生調制油漆,現場給墻壁油漆。經過討論后同學自主分工,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家可忙活開了,有給墻壁定高度做記號的、有往地上鋪墊報紙以防油漆灑落地上的,有供應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爾油漆濺到臉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著綠油油的墻壁,同學們的眼睛更亮了,笑聲更甜了。
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文本學習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實踐學習完全變成告訴式的文化學習過程,那么,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名存實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正是由于我們正確處理了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欲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實際給班級穿新衣的過程中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們沒有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讓學生去做,貼近生活,快樂來了,學習效果十分明顯。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 活動課 教學改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這些都體現出了對高中語文活動課程的重視。高中語文活動課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專題性和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1.高中語文活動課課程目標的設計
高中語文活動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使學生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在聯系和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幫助學生形成從自己的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幫助學生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具體課程目標的設計有所不同。例如:以演講與辯論為主題開展活動。活動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演講辯論,提高思想認識和文化修養,增強觀摩事物的敏銳性和思考問題的深刻性;探討若干個典型演講、辯論案例,總結經驗和教訓,從中獲得啟示。掌握演講、辯論方法;通過觀摩演講、辯論活動,感受演講、辯論的機智與藝術,分析演辯者的文化修養、思想深度、應對策略、語言技巧、神態風度等,觀摩聽眾反應,了解演講者、辯論者的表述效果;通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養成在每一次活動前做好充分準備,進行反復實踐,豐富臨場經驗的好習慣;通過活動,發展個人潛質,弘揚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培養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目標設計是高中語文活動課的重要環節,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課程才有可能向著既定的方向發展,達到預定的教育效果。
2.高中語文活動課的實施
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一般從以下四個階段實施:(以每位學生設計一個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標志”這一活動為例)
2.1 準備階段
2.1.1 選擇確定活動主題或課題:每位學生設計―個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標志”。
2.1.2 制訂活動方案,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活動的主題或課題:每位學生設計一個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標志”。(2)活動的內容:描繪出一幅簡明的圖畫(或圖形,符號等),將自己的理想追求、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內容濃縮在“標志”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并用簡潔的文字對“標志”的內涵進行說明和評述。(3)活動的具體目的和任務:通過活動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課前收集各種圖標,如大型活動會議的會徽,名牌產品、知名企業的形象標志等,增加學生的見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對圖標內涵的分析,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自我形象的設計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通過設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設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文字的表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4)活動的對象、情境、時間和空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所有的學生和授課教師;利用活動課時間,主要在課上進行設計(可利用課下收集資料,進行整理)。(5)活動的具體過程:確定主題―制訂方案一收集、整理資料―進行設計一學生總結一教師評價。
2.2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首先要采取多種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明確研究任務。一般可以講故事、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誘發探究動機。與此同時,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從多角度去發現問題和分析思考問題,建立研究型學習小組,邀請校內外指導教師提供幫助并共同參加研究活動;要積極探索、搜尋相關的資料,進入探究問題的狀態,并歸納出準備研究的具體題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標思路。以以上活動為例,教師將自己設計的形象圖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圖案、題目、文字說明猜測圖標代表著誰。之后,教師講解圖標中所表達的個人內心豐富的情感。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極大的熱情,也對學生的設計給予了形象的引導,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調動課堂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設計上去。
2.3 實踐體驗、解決問題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中,學生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在開放情況中主動搜集和處理文獻資料或研究素材,小組合作與各種形式的人交往、溝通,以科學態度解決實際問題,從一定角度認識環境、了解社會、發現自我等。
2.4 總結、表達和交流階段
學生要有始有終地完成研究性學習項目的任務爭取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經過努力仍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也是正確的,并不意味著學習的失敗。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要多種多樣,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通過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覽、出墻報、編刊物、制作網頁等方式加以表達。將研究成果整理以后還應分別以書面和口頭報告的方式表達。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型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學會理解和寬容、贊美與分享,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以上面活動為例: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再推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交流時,創作者要向大家講解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標志的含義。
3.高中語文活動課的評價
教師對活動的評價是不能缺少的。在學生進行了相互交流和總結以后,教師要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總結包括對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目的的講解、對優秀學生作品的展示和講解、對整個活動的評價。當然教師的總結在讓學生學習、了解比較成功的作品的基礎上,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鼓勵。所以教師的總結應盡量以肯定的語氣來進行,如:“這次活動是非常成功的,同學們都很努力地收集和整理資料,并通過自己的想象設計出了適合自己的形象。以后我們會更多的開展類似的活動,希望大家以后更加的努力,比現在做得更好。”最后教師還要指出這次活動的不足,并對以后的活動提出建議。
我們要積極地把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人語文教學當中,讓語文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充滿活力與趣味。讓學生能夠真正樂意去學習語文,讓“大語文”不再是學生頭疼的話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夠更好地貼近素質教育。當然語文活動課可能會受到諸如高考獨木橋、資金場地等因素的影響;但更關鍵的還在于教師,只要教師有堅決徹底的課改思想,有扎實深厚的專業功底,有無私愛生的奉獻精神,語文活動課就一定能進行下去,發揮其作用,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方方,高中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探索[J],《職業與教育》,2008(2),76.
篇9
[摘要]研究型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校園網與研究型課程的結合,將充分體現研究型課程學習的開放性、問題性、過程性、實踐性、合作性原則,較好地完成研究型課程的學習任務。
通過在校園網中建立“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這一專門為研究型課程學習服務的網站,能夠完成從收集資料、交流討論、確定課題、實施研究、成果評價等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基本過程,并且能培養學生運用因特網收集資料、合作協作的能力,為將來開展真正的科學研究打好扎實的基礎。
學生應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實現了在研究型課程學習中自主地確定課題,方便地與教師和同學溝通交流,較好地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研究型課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學生中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是課程教材改革試驗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符合素質教育對中學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型課程,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課程。其重要特征是堅持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主要表現為:
突出了學生對研究課題的自主設定,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研究型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內容,課程的內容具有開放性,涉及的學科具有綜合性;
學生在研究型課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老師只需適度參與,重點在總體指導、組織、評價等環節上發揮作用;
研究型課程的評價強調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傳統的教學模式則是以“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為特點,只有統一性而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只強調共性而忽視個性,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這些都與研究型課程的特點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很難適應開放的課題研究。
因特網的興起為我們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因特網固有的開放性,能解決傳統教學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可以將因特網作為學校開展研究型課程的切入點。
為此,我們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學的高一年級中開展了校園網在研究型課程中應用的研究,并進行了實踐,取得了一些經驗。
利用因特網的開放性特征,我們在校園網中建立了“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為學校開展研究型課程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操作平臺。“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建立在windowsntserver4.0+IIS3.0+asp+access數據庫的構架上,通過兩根isdn的4b通道與因特網聯接,具有維護方便,程序設計簡單等特點,在當前校園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滿足中學校園網的信息訪問需求。“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由以下十個欄目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學校教師提供的課題研究方向;
“課程概述”:是對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紹;
“學習資源”:是有關這些研究方向的參考書目和相關網址;
“學生研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網上交流”:架起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梁;l“課程管理”:學生自己申報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課題;
“提交作業”:學生通過網絡上交作業,并與其它同學共享成果;
“成果評價”:教師和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的主角;
“網上練習”:學生可以自我測試一下自己的有關知識水平;
“在線幫助”:指導學生了解研究型課程的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
通過“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中這些欄目的相互作用,實現了在實施研究型課程過程中,對需要著重把握的幾個主要階段(即研究課題的確定階段、研究課題的實施階段、研究課題的評價階段等)的學習要求。
一、學生研究課題的自主確定
研究型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自己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自主地發現問題并確定研究課題,然而對于廣大高中學生來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同學從來就沒有類似研究型課程的學習經歷,沒有基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和學生應該充分地運用校園網和internet上的資源,正確使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并貫徹以下四方面的原則。
1、研究方向的開放性
研究方向的開放性是指,學生在眾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確定。
如果我們事先準備好若干個研究課題讓學生進行選擇,表面上看起來學生的確開展了一些課題研究工作,但這種方法沒有讓學生自主地確定課題而僅僅是選擇課題。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體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確定課題的經歷。然而,由于高中學的生活、工作經驗畢竟不多,讓高中學生一開始就自己去發現問題,難度較大,實施困難,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學生能夠做到,但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在進行研究型課程的學習中,可能一上來就碰到了困難,他們無法自己確定一個研究課題,那下面的研究就更無從著手了。“開放的課題研究方向”是學生自主活動與教師有效指導之間的最佳結合點,而“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得我們向學生提供開放的課題研究方向成為可能。我們采取兩種途徑向學生提供課題研究方向。第一種途徑是,學校直接提供一些課題研究方向;第二種途徑是,學生完全根據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經歷以及對社會和大自然的觀察,發現問題,從而自己確定研究方向。
我們組織全校教師根據自身的專長、特長和興趣愛好,提出了三十多個課題研究方向,涉及學校的各個學科以及學科之間的綜合,教師在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體的研究課題,只是給出了各個研究方向的內容綜述,介紹一些有關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識、當前研究狀況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同時給出一些參考書目和相關的因特網址。我們將有關這些課題研究方向的綜述、參考書目和相關網址制作成動態網頁放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中,提供給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時參考、研究。除了學校老師提供的這些課題研究方向以外,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經歷,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將自己所了解的有關這些研究方向的資料,包括內容簡介、參考書目和相關網址上傳到“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的“學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課題時參考,其他同學也可以在學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確定課題。
2、信息交流的開放性
信息交流的開放性是指,要為學生提供廣泛的交流對象、通暢的交流渠道、及時的信息反饋。
“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為所有學生提供了諸多課題研究方向供學生參考,由學生自主地圍繞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開展資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必然會產生有關這些研究方向的疑問需要解答。對同一班級而言,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問題。對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對其開展研究的學生則來自不同的班級。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提供單一的教師與單一班級學生之間以及同一班級學生之間的交流途徑,缺乏在不同班級學生之間、不同教師與不同學生之間以及不同教師之間開展交流的機制。沒有一個教師能對這么廣泛的問題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難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召集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隨時隨地提出問題和交流討論,由于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及時的交流。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研究型課程對信息交流的開放性要求。“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為師生的交流討論提供了一個完善的場所,使得參與信息交流的人員更加廣泛,參與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饋更加及時。“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的“網上交流”,可以進行類似聊天的實時討論交流,更可以在“提問:回答”中運用bbs技術,按照課題研究方向進行分類交流討論,?梢越約涸諶范ㄑ芯靠翁夤討杏齙降奈侍饃洗紹bs的相應欄目下請求幫助,學生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問題進行解答,該研究方向的指導教師則可以通過bbs對有興趣從事該研究方向課題研究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其他教師可以對這些同學進行幫助,并且教師之間也可以通過bbs開展有關學術方面的探討。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討論后,指導教師可以將與自己指導的研究方向有關的討論內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課程概述”中;也可以把與學生和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得到的參考書目和相關網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學習資源”中。
通過“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師生就能隨時隨地針對研究方向進行交流討論,較好地解決了“生——生”、“師——生”和“師——師”之間在開展研究性課題過程中的交流障礙,有利于學生充分地了解課題研究方向的有關知識,從而為他們最終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打好扎實的基礎。3、研究資料的開放性研究資料的開放性是指,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開展課題研究所需的資料,教師和學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關的研究資料。
開展課題研究的資料主要來自教師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參考書目以及相關因特網址等。學生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研究方向后,可以通過“課題概述”閱讀這些研究方向的“綜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況,然后通過“學習資源”由校園網訪問研究方向提供的與研究方向相關的因特網址,從中收集有關的資料,同時在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中查閱有關的參考書目。為了幫助學生能夠盡快地找到有關的參考書目,“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提供了本校圖書館的書目查詢功能,并且設置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地區圖書館的鏈接,學生可以在這些大型的圖書館的網站中進行書目和全文查詢。同時,為了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查找到相關的網上資源,“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還提供了一些具備全文檢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鏈接。只有建立在豐富的資料的基礎上,研究課題才能具有扎實的研究基礎,也才能順利地開展后續研究工作。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所需的資料可以由教師提供,可以由學生自己尋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學提供。教師將找到的可能對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有用的資料上傳到“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供學生參考;學生也可以將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資料或相關的網址以及心得體會等信息上傳到“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的“提問:回答”bbs,供其他同學共享參考。學生在這個資料收集、共享的過程中,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動地位,學生成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確定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4、研究課題的開放性
研究課題的開放性是指,學生自主地確定研究課題,并且通過交流、共享其他同學的研究課題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課題。
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綜合,通過與指導教師、同學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研究方向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從中發現了問題,并初步確定自己能夠研究的課題。
學生通過“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的“課題管理”欄目,隨時將自己初定的研究課題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報。也可以隨時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查詢、了解其他同學的研究課題,能夠相互啟發,有利于在不同班級的學生之間開展協作研究并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終確定課題之前,及時地對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適當的調整。
總之,師生運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并充分體現研究型課程所要求的學生在自主確定研究課題過程當中應該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資料”和“研究課題”的開放性原則,學生就能夠比較順利地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為進一步開展課題研究積累大量的資料,同時為以后完成課題的研究打好扎實的基礎。
二、學生研究課題的互動研究
一般來說,當確定了研究課題后,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即“開題”、“研究”、“答辨”。在這三個階段中,需要分別撰寫“開題報告”、“研究報告”和“答辯報告”。
學生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將從事相似課題研究的學生組織成課題小組,在課題小組中開展討論交流,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而學生更多的時間則可以繼續利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資源進行交流討論、查找資料。如果學生對課題有什么問題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導教師和同學可以予以幫助,自己也可以上網查詢。
指導教師如果認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的“網上練習”中建立與研究課題有關的一些基礎知識的練習題庫,供有關學生測試自己的相關知識和能力。
“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為每一位同學的研究課題設置了一個專用的“課題檔案”,每位學生都要將自己撰寫的三份報告上傳到自己課題的專用“課題檔案”中,研究課題的指導教師可以在每位學生的“課題檔案”中查閱學生的三份報告并在報告后面附上意見或建議,其它同學可以相互查閱、彼此共享他們的成果,同時也可以發表意見,幫助其他同學完善各自的報告。每位學生通過各自的“課題檔案”可以及時了解指導教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所作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學生在經過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對報告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對于報告內容中指導教師和同學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進行澄清和說明。
三、課題研究成果的科學評價
對高中學生研究型課程學習的評價,必須把握評價的過程性和全面性原則。
1、研究型課程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原則。
研究型課程學習,是一種形似“研究”,而實質上仍是“學習”的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更多地是強調研究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我們把課題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預研究階段”、“開題階段”、“研究階段”、“結題階段”和“答辯階段”。
預研究階段是指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之前所進行的一系列學習過程,通過資料的收集、分析,并與指導教師和其他同學溝通以后,自己發現問題并確定研究課題。預研究階段的主要評價依據是學生查閱資料的數量、質疑和答疑的質量以及學習的態度。
開題階段是指學生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將問題轉化為課題的活動,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形成一份開題報告,開題報告中應該包括課題的由來、研究計劃和方案等。開題階段的評價主要是評價課題計劃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階段是指根據課題方案實施具體研究的活動,包括資料整理、科學實驗、社會調查、數據處理等。研究階段要加強對學生研究過程的檢查,重點評價學生是否嚴格按照課題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變化要說明理由。
結題階段是指將課題研究的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論文或活動方案設計的活動。結題階段重點評價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新穎性、應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辯階段是指在課題研究結題后,在課題小組范圍內開展的答辯以及在更大范圍內的交流等活動。答辯階段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學生能否在一定的時間內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確回答有關專家的質詢,并且要評價學生與其他同學交流時的態度和質量。
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的“成果評價”欄目中,可以對每位學生研究課題的研究過程按照上述五個階段的評價原則分別進行評價,當然最終還有一個綜合這五個階段評價以后得到的總體評價。
2、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全面性評價原則。
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全面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參與評價的人員除了指導教師以外,還包括學生本人、同課題組的同學、其他教師和其他同學。全面性評價還體現在評價的范圍涉及校內和社會兩部分,除了組織校內教師和同學參與評價外,還可以請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對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鑒定。
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中,教師和同學通過“成果評價”對每位學生課題的研究成果分別進行評價,課題研究者本人可以通過“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了解教師和同學對自己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也要對自己的課題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評價。
四、有關安全問題
在運用校園網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網絡安全問題。由于校園網的開放屬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會在校園網上引起混亂,造成損失。
我們在“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中采用分級權限,學生只能查閱“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上的資源,只有經過身份識別后,才能上傳資料、信息,因為是用于學習目的,一般不存在隱私問題,所以不允許匿名信息。
要在校園網中采用一定的技術措施,防范計算機病毒對服務器上重要數據的破壞,在校園網與因特網之間架設“防火墻”,防止校外的黑客對校園網的惡意攻擊。同時,及時備份“研究型課程學習支持網”的重要數據,以防意外。加強對所有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園網和因特網,同時,教育學生愛護校園網設備,保證研究型課程的順利實施。
五、幾點體會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形成了一系列質量較高的學生研究課題,如:
《宋朝社會背景與陸游愛國情結》、
《辜鴻銘與現代教育》、
《學生課余生活調查》、
《外來語對漢語的影響》、
《中英風俗習慣差異的文化背景》、
《淺析數與形的結合在解題中的作用》、
《立體問題平面化在立體模型制作上的應用》、
《硬件測試—光驅的測評》、
《汽車和酸雨——減少汽車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學生都完成了一個課題的研究,學校匯編了一本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學生課題論文集,有關教師的經驗論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發表,并在全市大會上進行了交流。通過這些研究課題的研究,著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通過研究型課程的教學實踐,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課程的順利實施,必須要有完善的技術支撐、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學的教學設計。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因特網的興起,為研究型課程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證,根據研究型課程和因特網的特點,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加強對教學的管理,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進行課題研究的親身體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
4、校園網和研究型課程都是新生事物,運用校園網技術,開展研究型課程的學習的研究還處于試驗探索階段。還有較多的困難需要我們克服,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我們研究解決。首先,教師的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更新,來自傳統的教育思想的阻力還相當大,在教學中時常會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部分教師不適應研究型課程的開放性,總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統一學生的想法,不能擺正教師在研究型課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師計算機和因特網技術的應用水平差異較大,部分教師尚不能熟練地輸入漢字和進行網絡瀏覽,影響了研究型課程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要提高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的水平,提高計算機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