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下穿鐵路施工安全風險管控研究

時間:2022-07-12 10:45:43

導語:隧道下穿鐵路施工安全風險管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隧道下穿鐵路施工安全風險管控研究

摘要:通過滇中引水工程,在螺峰山隧道下穿玉蒙鐵路漢邑隧道采用有效的超前地質預報、合理的工法選擇、健全的監測體系以及完善的應急救援組織成功實現安全穿越,對水工隧道下穿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技術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總結,為此類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和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成果。

關鍵詞:水工隧道;運營鐵路;施工安全;風險管控

1前言

中國水資源較為匱乏,而且分布極其不均勻,因此南水北調、滇中引水等水資源調配工程應運而生,此類工程一般跨越區域大,影響范圍廣。中國鐵路近20年來的高速發展,引水隧道與鐵路線相交、沖突的工況很多,而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營業線安全關系著國計民生,如何實現水工隧道安全穿越鐵路線的施工技術有很大的研究和實用價值。本文以滇中引水工程螺峰山隧道的成功下穿玉蒙鐵路漢邑隧道對此類工程的施工安全技術進行分析和歸納,為類似工程提供有成功實例的借鑒。

2工程概況

螺峰山隧道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區,隧道走向由北向南,全長14571m。隧道橫斷面為城門洞型,寬4.12m,高4.86m,開挖面積約18.52m2,為輸水隧道。隧區為侵蝕地貌、構造侵蝕溶蝕地貌。隧洞沿線地形坡度20°~40°。地層巖性有長石石英砂巖、砂巖、泥巖、礫巖、泥灰巖等。隧道穿越小江、西有普渡河、南臨曲江等斷裂帶。螺峰山隧道與玉蒙鐵路漢邑隧道為交叉關系:螺峰山隧道前段由北方向往南方向施工,玉蒙鐵路隧道為西北向東南走向。螺峰山隧道YX61+527.078與玉(溪)蒙(自)鐵路存在立體交叉,交叉段為隧洞下穿鐵路隧道,穿越處為五級圍巖,洞身段巖體較破碎,厚度約32m,大于3倍洞高,該處隧洞埋深100~110m,如圖1所示。

3風險分析及對應措施

螺峰山隧道爆破產生的爆破震動、沖擊波、噪聲等對鐵路運營會產生影響,特別是爆破震動對營業線運營安全的影響較大,為控制重點。為確保玉蒙鐵路漢邑隧道運營安全和螺峰山隧道施工安全,首先應進行有效的超前地質預報,精確掌握影響洞段的圍巖情況;合理選擇交叉影響段施工方法,螺峰山隧道與鐵路交叉段前后各200m范圍采用機械或人工進行開挖;與鐵路交叉段前后各1km范圍(不含交叉段前后200m)采用控制爆破;采用有效的監測手段對漢邑隧道和螺峰山隧道進行監控,掌握變化動態。最后,應建立應急救援體系,防患于未然,確保鐵路隧道運營和水工隧道施工安全。

4超前地質預報

多種類相印證的預報方法如下。地質分析法:利用鉆探和現代物探等手段,探測隧道巖土體開挖面前方的地質情況,在施工前通過分析隧道介質物性差異特點,掌握前方的巖土體結構、性質、狀態以及地下水的賦存情況、地應力情況等地質信息。加深炮孔法:應在施工超前地質預報洞段全覆蓋(采用超前鉆探洞段除外),前后探測循環宜有適當重合段。揭示巖溶或者地質條件復雜時應增加孔數。超前地質鉆探:超前水平鉆孔相比加深炮孔探測距離較長,花費時間也較多,一般每次鉆30m,搭接5m。主要布置在地質復雜洞段,與加深炮孔形成長短結合的鉆孔探測,每斷面根據情況布1~3個孔。長距離物探法:以TRT為主。通過對人造地震波的收集分析和成像,形成隧洞地質情況三維成像,每次可以預測長度約120m。短距離物探法:以地質雷達法為主,利用雷波對前方0~35m地質情況進行預測。

5施工工法及控制措施

螺峰山隧道下穿玉蒙鐵路交叉段前后各1km范圍(不含交叉段前后200m),采用控制爆破,鐵路隧道控制爆破振動速度不大于2cm/s。5.1控制爆破設計爆破試驗及參數選擇:施工前通過工藝試驗確定爆破參數;對參數進行優化,控制爆破振動速度小于2cm/s。爆破器材如表1所示,采用φ32乳化炸藥。該類炸藥主要性能為:藥卷密度為0.95~1.25g/cm3,殉爆距離大于等于3cm,猛度大于等于12mm,爆速大于等于3200m/s,爆力大于等于320mL。雷管采用非電毫秒導爆雷管,連接擊發管擊發針引爆。非電毫秒導爆雷管共采用1~9號奇數段位。掏槽方式:根據斷面尺寸及圍巖特性采用楔形掏槽,掏槽位置選擇在隧洞中線位置。炮眼布置參數:周邊眼距離周邊輪廓線20cm處開始鉆眼,眼底向輪廓線方向傾斜,硬巖可達到或稍超出輪廓線位置,中硬巖眼底距輪廓線約0.1m,軟巖為垂直眼,周邊眼采用不耦合裝藥及間隔裝藥(通過實驗確定參數),再通過爆破效果對爆破參數進行修正。具體如表2所示。Ⅳ、Ⅴ類圍巖鉆爆設計:采用光面爆破,掏槽采用二級楔形掏槽,掏槽眼長度比輔助眼深0.1~0.2m。周邊眼間距0.40~0.35m,線裝藥集中度q為0.2~0.3kg/m,每循環開挖進尺控按1.6~1.8m進行控制。Ⅳ類圍巖開挖炮眼布置如圖2所示。Ⅴ類圍巖開挖炮眼布置如圖3所示堵塞方式:嚴格按爆破設計圖裝約,炮泥堵塞長度不小于20cm。爆破效果檢查和參數優化:爆破后應對超欠挖,開挖輪廓、進尺及石渣塊大小等進行檢查,當存在問題時要有針對性地調整爆破參數。爆破振動控制和驗算:根據GB6722—2014《爆破安全規程》規定,鐵路隧道控制爆破振動速度不應大于2cm/s。α3式(1)中:v為地面質點峰值振動速度,cm/s;Q為炸藥量,kg,齊發爆破時為總藥量,延時爆破時為最大一段藥量;R為觀測(計算)點到爆源的距離,m;k、α分別為與爆破點至計算點間的地形、地質條件有關的系數和衰減指數,可按表3選取,也可通過類似工程選取或現場試驗確定。2.244≈29.69m。軟巖石爆破震動安全距離為32.81~29.69m。按最不利單段最大藥量為11.3kg時,距離爆區39.9m外爆破振動速度小于2cm/s,交叉段前后200m不采用爆破開挖,技術條款要求控制爆破振動速度2cm/s,因此交叉段爆破施工期間爆破震速度滿足相關施工技術要求,對鐵路影響可控。5.2機械開挖螺峰山隧道下穿玉蒙鐵路交叉段前后各200m采用機械開挖,機械開挖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懸臂掘進機進行開挖,銑挖機配合進行修邊。懸臂掘進機的切割方式是從掃底開始切割,再按S形左右循環向上的切割路線逐級切割以上部分。選用右旋截割頭截割硬巖,先由右向左從掃底開始切割,再按從左至右、自下往上的方式或從右往左、自上而下逐步進行切割。如遇節理發育較高巖石,則應選擇巖石節理方向逐步切割。懸臂掘進機開挖工藝流程如圖4所示。掘進機切割方式如圖5所示。圖4懸臂掘進機開挖工藝流程圖

6監控措施

6.1隧道監控量測加強隧道交叉段監控量測,特別是拱頂下沉與洞周收斂的監測,監測斷面在鐵路交叉段前后各1km范圍(不含交叉段前后200m),按10m間距布置,交叉段前后各200m范圍按5m間距布置。測點與測線布置:拱頂下沉測點與收斂測點布置在同一斷面,拱頂下沉設置3個測點,中線附近1個,兩側間距1m各設1個。上臺階、下臺階開挖各設2條收斂測線。測點設置:所有測點均采用φ16鋼筋設置,鋼筋長度50cm,手持電鉆鉆孔,錨固劑錨固,固定后設置免棱鏡反光片。監測頻率:按鐵路隧道施工安全監測技術標準執行,變形出現2mm/d預警時,監測頻率調制至1次/2h;變形出現5mm/d,監測頻率調制至1次/h,并制定應急加工方案,做好相應準備。圖5掘進機切割方式示意圖6.2營業線監控下穿前應調查和記錄既有鐵路的情況,要加強各項參數的監測并通過監控量測數據成果,分析對鐵路的影響程度、隧洞開挖后圍巖收斂趨勢等,及時調整方案,保障既有鐵路及隧洞施工安全。測點布置:在隧洞開挖影響范圍外的穩定地點布置3個水準工作基點;在交叉最近點既有鐵路布置一個爆破振動監測點;從隧道洞口對應的營業線路肩位置朝隧道施工方向每30m設置一個觀測點。沉降、水平位移觀測樁采用Φ28mm長1.2m的鋼桿。樁周上部0.2m用混凝土澆注固定。監測頻次:在施工前對所有樁位進行復測,作為正式起始讀數。爆破施工開始和結束時各測一次。觀測方法:水平觀測樁標高采用水準儀觀測,水平測量應達到四等水準測量標準,測量精度應達到±1mm,讀數取為0.1mm。預警:在營業線不限速的情況下,臨近線路一側單日位移達2mm/d且不收斂時或累計位移達10mm,停止施工。

7應急處置

7.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項目部成立應急領導小組,下設4個應急小組,分別為搶險救援組、技術支持組、綜合協調組、后勤保障組,明確職責,配足資源,應急有備,聞險而動。7.2分級響應機制應急預案響應分為三個層級,分別對應發生(可能發生)事故等級決定,分為一般事故預案響應、重大事故預案響應、特大及以上事故預案響應。7.3定期演練制度為保證體系的有效性,每季度進行專項演練一次,每半年進行一次綜合演練。

8結語

滇中引水工程螺峰山隧道下穿玉蒙鐵路漢邑隧道,通過有效的超前地質預報精確掌握交叉段圍巖情況,再根據情況進行合理的工法選擇確保了施工安全。在監測方面,建立了完善的隧道施工和鐵路營業線監測體系監測施工對營業線和圍巖結構的影響,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施工中還建立了應急組織機構,完善了分級響應機制,為下穿鐵路營業線施工加上了多道保障,本文對水工隧道下穿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技術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總結,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鐵道部,鐵運〔2012〕280號.鐵道部關于印發《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的通知[S].2013-01-01.

[2]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SL399—2007水利水電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3]國家鐵路局.TB10304—2020鐵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S].出版社不詳,2020.

[4]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SL378—2007水工建筑物地下開挖工程施工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作者:楊格 單位: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