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選修課程教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6 02:30:00
導語:語文選修課程教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觀當今世界各國基礎教育,高中階段集中單一的課程設置已基本不存在,開設選修課成普遍做法。有人統計,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亞、非、歐、美等洲60個國家中,普通高中開設選修課的國家就占76.7%,[1]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設置選修課已成為世界各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語文作為各國高中的核心課程,同樣順應這種潮流,即結束單一的必修課設置格局,增設選修課,實現語文課程設置統一性和靈活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結合。<--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一
在我國,高中語文選修課設置已有上百年的歷史。1909年,清政府學習德國做法,在普通中學實行分科設置課程,一種側重文科,一種側重實科,這是我國近代課程史上第一次注意如何適應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問題,使學生得到了一點選課的自由。這里包含了后來選修制的思想萌芽。1922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學制改革,普通中學實行三三分段學制,把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學制各三年。這是我國現代課程史上最早的分科制和選修制。高中分為普通科和職業科,普通科相當于現在的普通高中,以預備升學為主要目的。普通科又分文科和實科,課程設置分兩組。第一組注重文學和社會科學,課程都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專修科目,三是純粹選修科目。第一組公共必修科目有國語和文化史,分科專修科目必修有特設國文;第二組公共必修科目有國語,分科專修科目無國語或國文。第一組分科專修科目中的選修和純粹選修科目加起來多達62個學分,這些學分里自然有與國語或國文有關的選修科目。職業科選修課有文字學、中國文學史、西洋文學史、文學概論和國故概要,一般選修課包括國音學和新聞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科目設置多樣化局面,但是選修科目過多,“因而造成實際上難開、難教、難學”,[2]嚴重脫離中國國情,改革沒有成功。1963年,中央政府頒布的《中小學教學計劃(草案)》,打破了解放后沿襲十幾年的單一課程結構,首次在高三年級設置了選修課,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只有極少數學校進行了試驗。1981年頒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有選修課設想,但在相應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沒有得到任何體現,因而談不上科目設置與教材編寫。1990年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把高中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卻沒有把語文列入可以開設選修課的計劃之內。[3]1996年教育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中的課程設置明確規定,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類課程分為必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三種,其中限定選修包括語文一科,高中三年級開設,文科每周四課時,理科和實科每周兩課時。同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與課程計劃相呼應,對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和課時作了詳細說明,語文必修課在高一、高二開設,限定選修課在高三開設,是必修課的拓寬、應用,供預備升學或預備就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修。大綱為文科、理科和實科列舉了如下限定選修課:文科有寫作、文言文閱讀、中外文學名著選讀等,理科有中外科普論著選讀、科學小論文寫作等,實科有實用口語和應用寫作等。任意選修課是為發展學生興趣愛好、拓寬知識、培養特長、提高某方面的語文能力而設置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志向,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修,大綱為此列舉了如下選修科目:漢字和書法、實用語法修辭、語言邏輯、影視欣賞和評論、實用美學、鄉土文學、民俗文化、中外文學名著選讀和中外文化史話等。這是近代以來最為明確和完整的高中語文選修課設置說明。但是,這份大綱確定的選修課設置計劃仍未能得到實施。按照歷史發展的邏輯順序,1996年的高中課程計劃與語文教學大綱可以成為新世紀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先聲,但在此基礎上修訂的2000年高中課程計劃與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再一次把選修課從語文學科領域逐出,高中語文課程設置又回到單一必修的老路。
本世紀初,我國政府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開始了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設置八個領域,其中“語言和文學”為第一個領域;每個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在所列十二三個科目中,語文成為第一個科目;每個科目又由若干個模塊組成,語文則由五個模塊組成。高中語文課程的設置,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4]為此,大量設置選修課,設計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每個系列設計若干種教材。目前,人教版、語文版、江蘇版、山東版、廣東版五家課程教材研發單位設置的選修課教材數量不等,有的16個,有的14個,有的12個;教材內容和名稱有的區別較大,有的大同小異。可以看出,此次高中語文課程設置改革力度很大,僅以上五家選修教材種類總計就達70多種,實現了高中語文選修課設置的歷史性突破。
二
我國高中語文選修課設置已有百年歷史,但真正落實到教材建設層面則起步很晚。
1991年,為配合1990年國家教委頒布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輯了一套高級中學選修課教材《文言文選讀》(兩冊),第一冊供高中前兩個年級選用,第二冊供高中三年級選用。這是現代語文教材建設史上第一次高中選修教材編制嘗試,有開創性意義。
同時,為配合1990年的高中教學計劃調整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與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合作開發了《中國古代文學名著欣賞》《外國文學名著欣賞》《現代文閱讀》《語言表達》四種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主要供江蘇省內使用,發行量不小,形成了一定的氣候,可視為新世紀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與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對合作開發的四種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進行了修訂,并增加了《學習心理與學習方法》《口語交際》《中國文化常識》《科學小論文寫作》《邏輯入門》五個品種,這九種選修課教材滿足了部分學生的需要,對課內必修課教材起到了有力的補充作用。
2003年秋,廣州、天津、重慶、南京、長春、武漢和成都七個城市合作編寫了高中選修課教材《交談·演講·辯論》《解讀與賞析》《實用文寫作》《文言文拓展閱讀(文化篇)》,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在七市以及其他一些地方聯合推行使用,這是地方高中選修課教材建設的一大成果,填補了長期以來地方選修課教材建設的空白。
本世紀初開始了大規模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建設。五家出版單位設計的72種選修課教材中,有35種教材已經出版并于2005年投入試驗,其余37個品種的大部分于2006年秋投放實驗區,這些教材,以其編制理念的時代性、編制方式的靈活性、編制內容的趣味性和編制方向的針對性,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成了無數高中學子的“精神大餐”和“文化補品”。
三
新一輪高中語文選修課設置和教材建設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下面談幾點個人的思考。
1.增加必修課的分量,減少選修課的種類,調整選修科目設置結構。
一是量的問題。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語文選修科目設置繁多,教材開發品種過多,占用課時過多,不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國情和漢語文教育的傳統與特點。鄧小平二十多年前就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5]這話現在仍有現實意義,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反思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借鑒世界各國經驗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中課程改革經驗是對的,但一定要結合國情,要從實際出發,要多考察歷史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程度與我們有更多共同之處的發展中國家及隸屬華族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的情況。我國的實際情況是,人們長期以來習慣了統一的國家課程,個人服從集體、地方服從中央這種意識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共同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設置這么多的科目,編寫這么多的教材,使地方和學校感到無所適從是預料中的事。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考試,考試傳統源遠流長,幾十年延續的高考制度更是極大地制約著高中課程的改革,使培養學生個性和特長幾成空話。高考錄取率雖然年年提高,但仍然不能滿足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實,自然形成師生急功近利的學習心理,而多數選修課恰恰遠離功利,超越考試,這就形成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和尖銳矛盾。為此,應該對現行高中語文選修科目進行整合,減少選修課教材的系列與品種。實際情況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語文選修科目比我國現在的設置要少得多。我們認為,高中語文選修科目不宜像大學中文系選修課那樣分得如此之細,應該再粗放一些,五六種比較適宜,選修課的設置與教材開發權應大力下放給地方和民間,特別應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發有特色的選修課。應大大壓縮選修課的分量,增加必修課的比例,提高必修課的地位。要堅持把語文課作為貫穿高中三年的必修課,在此基礎上,二三年級適當開設幾門選修課供學生選擇。英、法、德、芬蘭、以色列等國的經濟和教育水平比我們發達得多,但選修課在高中語文總課時中所占比例都比我們現在低,有些甚至比我們低得多。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靠長期努力才能成功。
二是結構問題。普通高中不僅承擔向大學提供生源的任務,還有給社會輸送合格勞動者的任務。但現在所設置的語文選修科目與所編制的教材顯然過于偏向升學者。課程研究專家認為,從內容上可把選修課分為學術性選修課、職業性選修課和趣味性選修課三類,這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當前語文選修課設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如職業性選修課設置受到嚴重忽視,學術性選修課開設過多,趣味性選修課太少,所以,今后應大力加強職業類和趣味類語文選修課的設置和教材編寫,尤其要加強實用性強的聽說讀寫類選修課的開發,特別建議高中語文選修課分設限制性選修課和任意性選修課。限制性選修課是必修課的拓寬和應用,在現行五個選修系列中,可圈定幾個與必修課關系密切的科目,在教師指導下規定學生必須從中選修若干門,以保證進一步打好語文基礎。任意性選修課是為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特長和某方面特殊語文能力而設的,應充分體現自主性,可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
2.認真研究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目標、內涵和定位等問題,正確處理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關系。
總的來看,這次高中語文課程設置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在課程目標層次上不清晰,過于模糊化,必修課目標分類是一種標準,選修課目標分類則是另一種標準;選修課五個系列的分類也不在同一邏輯層面上,缺少理論依據。這里可以看出,有些問題在改革之初缺乏充分的理論研究與探討,如到底應該怎樣做才真正體現了高中語文課程建設中繼承與創新、基礎與發展的關系?這里包括初中與高中的銜接、傳統與現代的聯系、必修與選修的關系等問題。高中語文課程必修與選修的目標、內涵、定位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等更需要深入思考,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理想關系應該是:必修課是選修課的基礎,選修課是必修課的發展;必修課是普及,選修課是提高。普遍認為,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雖然把基礎性放在選擇性的前面,但實際上顯然過于強調選擇性,基礎性重視不夠,這樣勢必頭重腳輕,最終影響學生的語文基礎學力。實際情況是,不少學校的高中語文課只上不到一個半學期,其他所謂選修時間基本上都用來進行高考總復習,這樣的選修課當然形同虛設。另外,有些科目的設置超出中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文化水準,如根據某部作品、某個作家、某個年代、某種修辭格而設置和編寫的專門選修課,就是偏難的選修課,它們與必修課內容距離較遠,脫離中學實際,更適合在大學中文系開設。還有,必修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能力訓練,選修課的主要目標也應是配合必修進一步強化這些訓練。但是,必修課教材中口語交際與寫作序列的安排,與選修課教材中諸如《說話的藝術》《文章寫作與修改》《寫作》中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安排是一種什么關系?鮮有人進行過審慎的思考與認真的研究,因而很難落實到教材編寫之中。
總之,高中語文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科目設置與教材編制中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的關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有必要進行深入探索。在這種情況下,改革不應匆匆上馬,更不該急于求成,而應循序漸進,穩扎穩打,逐步提高。
3.教材的多套與多本不等于多樣,應削減現行選修課教材的品種,大力培植精品教材,實現選修課教材的多樣化。
自1986年國家提倡教材多樣化以來,我國教材建設在良性競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出現了不少富有個性的語文教材。客觀地說,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教材大多有它自己的特點。但是,雖然現在高中語文教材版本多了,卻并沒有真正實現教材的多樣化,多套化與多本化并不等于多樣化。現行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大量重復建設,浪費現象嚴重,優秀資源無法實現共享。目前審查通過七十多個品種中,不少品種從名稱到編制都大同小異,有特色的教材并不多。如幾乎各家出版社都編制了先秦諸子、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傳記選讀、新聞讀寫、現當代各體文學選讀類的選修課教材,從設計思路、文章選編到編寫體例,并不給人百花爭艷互競春色的感覺。為此,今后應大量壓縮選修課教材品種,優化和精選那些在模塊設置和編制方式上“我有他無”的優良品種,把那些無個性的平庸教材堅決剔除出教材市場,真正實現選修課教材的多樣化。
4.選修課教材編寫不應過于依賴高等學校教授和研究機構專家,應繼承和發揚教材編寫隊伍“三結合”的優良傳統。
新世紀語文教材建設中的編寫隊伍引人注目,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甚至文學創作界的人士也紛紛參與。幾套高中課標必修課教材的主編幾乎都是文學研究界的專家,七十多種選修課教材也大都由高校學者任主編,作家當主編也不乏其例。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民國時期語文課程教材建設之所以取得較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有眾多專家學者的關心與參與:蔡元培、胡適、朱自清、葉圣陶、夏丏尊……他們意識到關心中小學語文課程教材建設本身就是新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于是自覺承擔著學者、作家與語文教育家的多重責任。可惜這一傳統在解放后中斷了多年,隨著政府及主流意識形態深度介入中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學者漸漸從語文教育界退場,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極端地認為,中小學語文教育是小兒科,把自己寶貴的科研時間投入其中,不值得。這造成了中小學語文界與學術研究界多年的隔絕,也成為上個世紀末語文教育大討論的緣起,中小學語文教育嚴重滯后于學術界,并受到廣泛批評。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些學者自覺恢復民國時期的學術傳統,給予中小學語文教育以新的關注。加以政府的呼吁和提倡,高中語文教材建設大軍越加壯大,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一些高校,不是個別而是以群體的方式參與高中語文教材建設。短短三五年時間,中學語文界滯后于學術界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學術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大量向語文界輸送和轉化。
新一輪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的編寫隊伍主要是專家、教授,少有地方語文教研員和一線優秀語文教師參加,這就難以保證教材在中學的針對性和適切性。新一輪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編寫隊伍存在的問題是明擺著的,必須進行調整,應該堅持由高校研究所專家、教材編制專業人士與一線教師教研員組成的“三結合”隊伍來編寫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取長補短,既保持學術品位,又符合教學實際,編制出真正受師生歡迎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
【參考文獻】
[1]江山野《課程改革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頁。
[2]呂達《中國近代課程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12頁。
[3]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課程(教學)計劃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0-361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2頁。
- 上一篇:文學鑒賞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變形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