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6 02:30:00
導語:文學鑒賞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中學生在審美能力、審美品位和審美追求上有著鮮明的特征,這些浸泡在電視、網絡情境中,吃著肯德基、麥當勞長大的青少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常常拒絕傳統,追求時尚,觀念功利,情感冷漠。他們中的很多人習慣于讀圖聽碟,游走于短信網文,對文學的經典斜目以視,對文化大師敬而遠之,常以另類自喜,以憤青自居,視純真為傻,看嚴肅為呆。對文學、對語文的興趣已經近乎漠然,或許因為高考,才把他們留在了高中語文的課堂里。如何讓今天的學生真正回到語文的世界,喚起對語文的熱愛?如何培養出高雅的讀書品位和審美能力?……這些問題都十分嚴峻地擺在了我們語文教師的面前,讓我們這些以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者為己任的語文教師不得不深入思考。點燃起學生心中激情的火種,讓文學的薪火燃燒,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發揮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教學功能,是我們應當研究的策略。<--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策略一:營造情境,創設課堂活動,在師生互動中展開鑒賞
通常對文學教學不感興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閱讀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太遠,難以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學流程千篇一律,把動態的認知審美過程變成了靜態的程式圖解,造成學生對閱讀教學索然無味,產生冷漠厭倦心理;三是面對應試升學的壓力,教師把凝聚作者激情與心血的作品肢解為若干語言文字訓練題目,也就很難勾起學生的閱讀激情。總之,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是產生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而要改變這種心理狀態,就要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努力改變單調的學習環境,不求巨細無遺、面面俱到的教學程式,力求目標明確、形式多樣的教學靈動,加強雙邊或多邊的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機,促成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心境和閱讀愿望。
首先,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是受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思想觀念和語言形式制約,要讓學生進入某種情緒狀態,就需要借助相應的情境、氛圍來激活學生的欣賞興趣,調節欣賞者的期待視野,讓學生在適度的距離間產生求知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因而,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視野”要作出相應的預測,做到真正了解教學對象的興趣愛好、欣賞水平,使自己對作品的闡發能適應學生“期待視野”的變化,力求讓學生進入某種情緒狀態,借以激活學生的欣賞興趣。當然,這并不是意味教師要一味地迎合學生的欣賞品位.而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閱讀某一作品的感性認識,通過多種方法來拉近文學本文和欣賞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的“期待視野”保持在“有無”間的適度距離上,由此,不斷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欣賞品位。例如教唐詩宋詞,可以通過音樂語言尤其是流行音樂的欣賞來體會詩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說,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觀看來加深對形象的認識;教長篇小說節選,可以通過了解全書故事情節來豐富對作品的了解。在學生獲得了相應的知識經驗和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更有利于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在學生進入了相應的情境,有了濃厚的興趣后,欣賞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出來。
其次,要克服由單調教學模式所引發的惰性冷漠心理障礙,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改變教學形式,努力尋找到教材內外的動情點、興奮點,通過適度強化,相機誘導,便可化機械刻板為靈活生動,化冷漠僵化為情趣盎然。例如,教《智取生辰綱》,他要求學生用武俠寫作的方法試著給其中片斷作擴展性練習;教《長亭送別》,和學生一起將其中主要唱段設計成MTV;教《邊城》,去為故事設計新的結尾,去為邊城設計推介旅游的廣告片;教《胡同文化》,為一段介紹胡同變遷的影像資料作解說詞。鮮活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學生在過程中體味語文,感受文化,鍛煉能力。
再則,鑒賞需要心靈自由,這種“自由”是內省的隱蔽的,而課堂則是外在操作的,是公開的、受限制的。調控鑒賞與課堂的矛盾,需要活動,需要新穎獨特的有效的教學活動,如研究性的探討學習,沙龍式的討論質疑,實踐性的參觀游覽,讓師生在互動中展開鑒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策略二:加強誦讀,突出感性體驗,在審美思辨中學習鑒賞
文學作品的魅力常常是在持續不斷的反復中顯現出來的。誦讀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如何讓學生讀出興趣、讀出滋味、讀出獨到的體驗,變“要我讀”為“我要讀”,這是我們應當很好研究的。
首先,漢語的音韻美、節奏美、韻律美,其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讀”。“讀”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讀”不僅能對文章內容進行把握,更能對語言文字的諸多美進行欣賞、品評。問題是“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暢到讀出一種美感來;由讀出節奏、韻味到讀出一種情感來。“讀出美感”和“讀出情感”是“讀”的最高境界。在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以類似的情感體驗,去領悟作者自我抒發或從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內心所感的至真至誠,從而激發敏銳的語感。因此,這些就要教師設計出多種多樣的“讀”的形式,如學生讀,教師讀,專家讀,默讀、對讀,齊讀,范讀,分角色讀,配樂讀,小組讀,趣讀,美讀,讀出層次,讀出變化,讀出韻味,讀出個性,讀出一片讀的新天地。事實上,簡單的給文學作品“貼標簽”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一種情感體驗的獲得不能僅從幾個簡單的概念獲得,也不是教師能“給予”的;情感的升騰,需要欣賞主體情感的注入和沉浸;教學是一種交流,而交流不一定是處在不停地發問、解答狀態中,而是要留出空間、留下空白,在誦讀中品味,在品味中發現,在發現中凝聚,在凝聚中升騰,這樣的交流才有深度,獲得的感受才能歷久不衰。
其次,“涵泳工夫興味長”。在文學欣賞中,不斷的“涵泳”是達成欣賞目標的重要手段。從文學欣賞的意義上說,一篇作品的全部意義不會也不可能被某一階段的讀者讀解完,只有在不斷延伸的接受鏈條中,作品的深層意蘊才能逐漸被讀者發掘出來。教學過程中注意適時提取學生熟知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觀察,溫故而知新,便會獲得新的審美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初中讀時,對作品中情感的把握未必準確,也體會不深,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涉世的深入,一定會在年輕的心中產生不同的感受,讀出生活,讀出成長,讀出思想。初讀《項脊軒志》,未必能深悟那力透紙背的親情,當他(她)學會了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真情,獲得的美感一定有別于初讀之時。因此,教學中可以把學生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進行復讀性訓練,使他們對自己熟悉的作品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理解,進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再則,要注重個性化閱讀。文學作品的閱讀不能僅僅著眼于書面文字,而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地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涵泳和體悟潛藏在作品中的內在意蘊和情趣,破解縈繞于字里行間的理趣、意趣和情趣,進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與生成,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教師著力創設問題情景,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形成學生發現問題的沃土,在看似無疑處發現無限煙波。事實上,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展過程,而整體印象的形成首先在于對語言文字的瀏覽,對語言信息的把握,對遣詞造句匠心的體會。教《蘭亭集序》發現文中“俯仰”二字,在對字義的或顯或隱的求索中,在或實或虛的探究里,在時間、空間的遙想間,串聯起全文的脈絡,體會出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
策略三:緊扣語言,注重涵泳品味,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鑒賞
要讓文學鑒賞真正得以落實,讓語文課真正成為語文課,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是關鍵。形象的塑造需要語言,意境的構成離不開語言,作品的深意蘊含于語言。要努力去挖掘文字背后的空白,咀嚼詞句內部的情味,由此拓展想象,領受涵泳的興味,感受語言的魅力。
1.要品出語言所創造的有意味意境。文學的意義常常由意象、意境所表達。一個反復出現的意象常常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而意境則是作家主觀情思與客體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文學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發現認識意象,感受意境。教授《藥》,其中的人血饅頭的意象,就隱含著豐富復雜的內涵,這里有對愚昧的嘲諷,有對世人的警示,有歷史的深刻暗示;在杜甫《登高》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中所展示的意境,則更是道盡悲苦,“雄闊高渾”;而在《荷塘月色》中不僅要看出荷塘月色之美,更要體會出那份靜謐淡泊、超塵脫俗的意境。
2.要品出力透紙背的言語內涵。文學作品的語言所表現的意義,并不是呈現在同一個層面上,有表層和深層之分,而文學語言的意蘊、意味和意境,有著豐富多變的表現形式。體味語言的豐富性是進行文學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姓“語”的體現。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懂得欣賞小說細節的深刻意蘊,學會揣摩話劇臺詞的潛臺詞,注意詩歌意象的意義指向,弄清散文語言的言外之意……
3.還要品出語言之外的空白。文學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引發思考,激起聯想,是文學欣賞得以有效進行的重要條件,而對作品中空白點的發現正是達到此目的的途徑。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尋找到作品中更多的空白點,不斷發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文學作品中空白點大到故事情節的推進、人物命運的發展,小到人物對話的神情、細節產生的緣由。如巴爾扎克的《守財奴》極具個性的人物對話,其說話時的神態如何,讓學生試著補寫,描摹出人物的種種神情,也許就是一次很有意義的鑒賞活動。欣賞唐詩宋詞,可以進行文字的轉換練習,將其改編為散文、流行歌詞等,語言轉換中正是在對詩詞的種種空白的擴展和填補。學生對作品想象空間的擴大,無疑是欣賞的能力提高的重要標志。
策略四:注入激情,設法調動情緒,在情感的磁場中對話
教學不僅是認知活動,也是情感活動。語文教學的諸元素——文本(尤其是文學作品)、學生、教師,都是離不開“情”,可見,語文教學的活動恰似一個情感投入的“場”。很難想象缺乏情感的文學鑒賞活動該是多么枯燥索然。文學欣賞需要審美的能力,要審美,必須要有激情的燃燒。激情是體驗文學韻味的情感支點,激情是體驗文學趣味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可以說,沒有激情,便沒有審美;沒有審美,便沒有文學的教學。激情的表達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它有時是深邃,啟迪思考;有時是詩意,激發想象;有時是幽默,調節氣氛。激情充溢的課堂才是充滿生命活力的空間,才是奔騰飛動的川流。
1.給深邃滲入互動。文學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要調活課堂氣氛需要我們教師會“煽情”。課堂上激發學生或爭先發言(搶答)、或正反抗辯、或據案慷慨、或點評、或小組討論。讓學生能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進入課堂,以興奮樂觀的情緒參與教學活動,以自由的思想與文本和教師對話,與自己的思想和心靈對話。需要強調的是,課堂的互動討論不能只注重形式的活潑生動,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淺嘗輒止都是對課堂活動的淺表認識;成功的互動,更要關注思考的質量、思考的深度。這種深邃,可以體現為對現實問題的深究,可以是對傳統觀念的反思,可以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可以是對自身弱點的一種解剖。誦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喚起對自然樸素的熱愛;閱讀《項鏈》,感受女主人公充滿誠信充滿自尊的人格魅力;學習《荷塘月色》,體會思想者的孤獨與無奈;教授《變形記》,引導學生看到對現世生活的悲憫情懷。讓每一篇課文都能成為學生與一個鮮活的生命的一次對話,讓每一次對話都能給以哲理的啟迪。
2.把詩意傳遞學生。對于今天吃慣了“麥當勞”“肯德基”的學生而言,對于忙著做題、考試、抓分數的學生而言,文學變得越來越遙遠,越來越陌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學生遠離詩意,缺乏對學習生活的熱情。語文教學有義務有責任引領學生與文學為鄰,帶給學生更多的詩意,喚起他們浪漫的情愫。詩意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導入和結束語,詩意體現在對文本的闡釋,詩意體現在寫作的指導批語……詩意傳遞的細膩情感,能激發學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詩意展示的瑰麗世界,能引逗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尤其在古代詩歌作品的教學,則更是一座橋梁,一條捷徑。
3.把笑聲帶進課堂。快樂是教育的要素之一,正是笑聲、歡樂和才智才是通向精神和心靈的大門,才是教育藝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憑心而論,今天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確實很大,他們對學習的樂趣幾近消失。課堂應該是這樣一個地方,在那里既能包容嚴肅認真的思想,又能包容輕松愉快的心情,在那里知識與愿望聯系起來,對理解的激情能夠得到滿足。我常以為,嚴肅的課堂不必是陰郁的課堂,應該常常充滿笑聲,教育的最佳境界,應該是一種吸引學生參與的智力游戲。一個沒有快樂的課堂,一個始終如一的單調嚴肅的研討會,一個性情陰郁的憤世嫉俗的教師,可能會成為學習的障礙。這個道理,同樣適合進行文學的教學。課堂的笑聲,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的笑容常常意味著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來對待語文課程,并且了如指掌;同時,也意味著創設了一個開放的思想境界,有了讓學生去接受新的理解的種種可能性。這種笑聲,可能會化解一個繁難的知識;這種笑聲,可能會拉近一段遙遠的距離;這種笑聲,可能打通隔膜的屏障……幽默和逗樂是令人清醒的、放松的和迷人的。
總之,語文的學習需要興趣,語文的課堂需要激情,語文的教學需要活力,讓我們用激情去點燃文學的火把,用熱情去照亮語文的課堂,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培養學生文學的悟性和靈性,以促成高雅的審美品質和審美趣味。
- 上一篇:如果人類也有尾巴教案
- 下一篇:語文選修課程教材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