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生閱讀論文
時間:2022-05-13 10:11:00
導語:語文學生閱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讓學生學會閱讀,葉圣陶曾經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這就充分說明了教會學生閱讀,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
教會質疑問難。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根據他們的知識或生活經驗,通過努力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學貴知疑,質疑問難是思維的開始,多思善問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具體表現。學生從不能發現問題到能發現問題,從不會質疑到學會質疑,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并堅持不懈地引導,激起學生探究的愿望,引發學生自己探索,讀懂課文,這就是從“不會”到“會”的發展過程。如《跳水》是一篇以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題目的課文,學生若不認真思考,便不能發現課題與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從析題入手,用較短的時間,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質疑問難,學生即可根據題目提出諸如“是誰跳水?為什么要跳水?在什么地方跳水?結果怎樣?”等等許多問題,然后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去感知課文,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我又緊緊抓住文中難理解的語句,如:“正在這時候”指的是什么時候?船長為什么用槍瞄準孩子命令他跳水?為什么把小孩的身體比喻成炮彈?這都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障礙。教師把握這一疑難點,及時組織邊讀邊議,引發學生思考,不僅對課文的理解更透徹,而且學會了質疑。質疑問難能使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更深入,且有利于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會理解內容。
理解能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更細致、精確,理解是一種思維能力,而怎樣理解,則是一種方法,需要教師的指點。我在閱讀教學中,一般的教法是: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心態作全面分析:他們想理解什么?想怎樣理解?他們在理解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困難等等,為采取教學方法提供依據。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我是怎樣理解的?我為什么這樣理解?我這樣理解對嗎?”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后檢查學習結果,促使學生思考:我理解課文內容了嗎?我是怎樣理解的?我學會了怎樣理解方法?讓學生驗證自己的學習成果。當然,抓關鍵詞、重點句,體會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也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須因文而異。只要經常訓練,堅持不懈,久而久之,必然能掌握。教會朗讀課文。閱讀總得“讀”,讀得好,可以深切地傳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做到有感情地讀,能把規范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這是提高表達能力的基矗我較為重視教師的范讀。在范讀中提出要求,逐步教會學生分辨語言的各種表現方法,有意識地按教材的情感作適當的處理,以此感染學生,并提醒學生要讀其文、聽其音、懂其情,不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例如《駱駝和羊》一文,其中有一句話:“羊大模大樣地走進園子去吃草,駱駝跪下前腿低下頭,往門里鉆怎么也鉆不進去。”教師范讀后,要求學生注意辨別詞、句的輕重快慢,再讓學生議論,理解其所以然。有些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常常在課文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理解這些詞不僅能使課文的教學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更能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準確、豐富、規范,閱讀中可讓學生用意思相近的詞去替換,然后進行比較、辨別、體會。
小學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階段,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學習,不待教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下堅實基矗為此,要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位置,讓學生在學習上得到更多的主動權,自覺地去學會理解,學會質疑,學會朗讀,雖不求人人成為語言學家,但愿個個會讀、會說、會寫,對祖國的語言文字能夠運用自如。
- 上一篇:地方黨員代表任期制制度
- 下一篇:干部選拔任用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