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3 08:47:00

導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從閱讀本身的特點看,課堂閱讀教學在促進學生自我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自主感悟、主動解釋和自由批判。針對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分別從三個層面上提出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建議,其中包括跨越學生閱讀無興趣和教師以“灌”代“引”這兩大障礙、提倡推導驗證和拓展延伸兩種主動解釋的方式、借助教材積極滲透自由批判意識。

新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旨在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挖掘自我發現的潛能,提高自我建構的能力,一句話,就是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課堂閱讀教學在促進學生自我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知道,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平等的對話與溝通,這是一種非常自我、非常個人化的行為。學生在己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解讀文本,改善自己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義的建構。其間,自我的功能顯示于閱讀活動的全過程,它“以特定的方式解釋和組織著屬于自己的經驗,以特定的方式接受、排斥或搜尋著各種信息,以特定的方式連接著每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閱讀過程就是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建構自我的過程。

課堂閱讀教學就是要為學生積極的自我建構創建特定的情境,為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供自由安全的場所,使學生能夠自由地與文本進行對接,盡情享受各種文化的滋潤,在集體性學習中促成自我個性的形成。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在我看來,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即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動解釋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義的建構,這種關系用圖表示如下:

一、自主感悟

楊金鑫先生在《內隱學習研究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一文中指出,“語感是對語言知識和語言狀態的一種無意識的認知,語感的獲得更多地要憑內隱學習”,而內隱學習“又與豐富的語文資源的采集緊密相關,與學生的內省力有關”。閱讀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對文本所負載的信息包括思想內涵、情感體驗、語言藝術以及寫作技法等的深層次的內化,重視學生對文本的“自主感悟”。

閱讀中的感悟具體表現為學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淀,用直覺經驗來替換言語形式,或產生共鳴,或引發感想,或受到啟示。它連接著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展示著學生特定的自我。有利于學生感悟的課堂閱讀教學應該尊重學生對文本感悟所具有的獨立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允許學生自選感知角度、感知內容及感知方式,讓學生在自感自悟中豐富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言語水平,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而綜觀目前的課堂閱讀教學卻還較多地存在著教師運用多種手段把自己“感悟”到的東西“灌輸”給學生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長期以來被教育成被動接受者的學生也已對課堂閱讀本身產生了厭煩情緒,沒有興趣何來自主感悟?致力于促進學生自主感悟的課堂閱讀教學必須跨越這兩大障礙。

1、讓學生建立閱讀的信心和興趣。

(1)提高內在動機

“學生的內在動機,或者說個體對認知活動的興趣,并不簡單地由活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很大程度上與個體的主觀需求乃至自我的發展水平密不可分?!币虼耍瑥膶W生的主觀需求及自我發展水平出發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活動中融入學生自我意向的追求,是切實提高學生內在動機的有效途徑。《中學語文教學》第3期上刊登的“非指示性”“非預設性”課例就是這種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成功嘗試。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的是,教師圍繞文本所提出的問題只是引起學生個人反應、與個人興趣相聯系的問題,如“你最喜歡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對主要人物有什么想法?哪一部分最讓你困惑?”等,提問不再具有指向性,不再束縛學生的思維。

(2)促進積極的自我體驗

通過感悟獲得的知識是內隱知識,是意識不到的,為使學生覺察到自己認知的變化,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強化,教師要善于運用一些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成功傳達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使隱性的能力提升顯性化。如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幫助缺乏自信的同學確定安全感以增強發表自己看法的信心;采用先寫下來再交流的方法幫助學生克服普遍存在的面對同學羞于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心理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走出閱讀技巧訓練的陰影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引用文中詞句回答問題的“尋章摘句”式的閱讀技巧訓練,在提高學生分數的同時也弱化了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如2001年的高考現代文閱讀《門》,許多學生并不能讀懂,但憑著“尋章摘句”的能力也做對了很多題目。長期的只需技巧不需理解的閱讀訓練,消融了學生閱讀的樂趣和興趣。為使學生走出技巧訓練的陰影,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非常注重通過重新敘述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如改變文體、給故事續寫結局、從小說中某句關鍵的話展開一段情節等,讓學生通過想象把對作品的理解傳達出來。

2、正確體現教師的作用:引導、質疑、滲透。

(1)引導:著重于方法上的引導。如為學生提供名家解讀作品的角度,刺激學生閱讀思維的多維拓展,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執教《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我就提供了錢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過對貫串全文的肯定(“說”)與否定(不說、沉默)的這條情感線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現實針對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體對象的概括性的一面。這就為學生解讀文本提供了兩種視角-——聯系寫作背景確認寫作意圖和從純文本角度出發進行超越性閱讀。

(2)質疑: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學生的確定性進行質疑,是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缺陷、修正錯誤理解、提升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記得在教《我與地壇》時,我發現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忽略景物描寫的現象。于是我就對學生的“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家園”這一確定性說法質疑,引導學生從變化的景物描寫中去體會作者人生觀的變化,幫助學生構建新的閱讀目標。

(3)滲透:感悟的深淺往往跟閱讀者的知識經驗和語文積淀有關,對于學生無法感悟到的內容,教師可以作為一個學習者的身份與他們進行交流并從中滲透,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二、主動解釋

“自主感悟”是內隱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它能讓人們“在沒有意識努力去發現任務的隱藏規則或結構的情況下,學會在任務環境中對復雜關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而“外顯的有意識的學習是自覺的較高層次的認知,與前者不可分割”,閱讀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的有意識學習,重視對學生主動解釋能力的培養。所謂主動解釋,就是在具體的情境下對事物的實質性意義進行分析,有意識地探究任務與復雜環境之間的關系,以更便利于提取的方式在頭腦里儲存信息。主動解釋的過程是學科知識、個體經驗與來自不同渠道的各種信息交叉融合的過程,也是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為學生的主動解釋提供支持。課堂閱讀教學體現學生主動解釋主要有兩種方式。

1、假設推導,比較驗證

當學生根據自己內在的知識對文本信息提出疑問時,教師要激勵他們把這些信息情景化,重新分析支持信息的各種論據,或假設推導,或比較驗證。前者如:為明白詩歌中某一意象的特定內涵,讓學生找到眾多的相關的詩歌進行推導。后者如:當學生很難體會《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寫作技巧時,把周作人《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語堂《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及朱自清、聞一多的同類題材的文章找來,從選材角度、語言風格等具體的“論據”上作比較驗證。

2、拓展延伸,聯系生活。

教師要加強文本知識與學生日常經驗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把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現實,聯系現實談認識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如學習《蒲公英》一文可延伸問:戰爭還會給人類帶來什么苦難?聯系你在報刊雜志電視上看到過的事件談談看法。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后拓展問:樸素的墳墓體現著作者樸素的人格,墳墓與人的品格、個性、社會風俗之間的關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為激發學生思考的食糧,擴大體驗的范圍。又如,學了詩歌以后讓學生設置某種陳述環境,從詩中選取詩句加以運用,縮短詩歌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活動的刺激感。

三、自由批判:

閱讀的最高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批判能力,讓學生對文本所反映的事實和關系提出質疑,在擺脫主導性認識方式的同時發現自己的觀點。傳統的閱讀方式指向理解社會認可的文化結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意識,體現在作文中,沒有創新的觀點。即使是話題作文思維也受到限制,重復話題材料已經說明的問題的現象普遍存在,如2002年的“心靈的選擇”,很多同學就囿于材料的“生死的抉擇”,只起到補充例子的作用。個性化的作文源自于個性化的閱讀。常以一種批判性認識的方式去閱讀,進而影響自己的意識,就能對自我和世界作出重新闡釋。所以批判首先是一種意識上的覺醒,提倡“自由”批判,就是要促進這種意識的覺醒。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意識上的滲透,讓學生明白課本知識不是絕對的真理,它只是文本作者個人化的知識和經驗,體現著作者主觀的立場和價值觀,是特定時代一種關于某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解釋,具有個人化、主觀化、時代化的特點。有了這種意識,學生就會把課本作為反駁的對象,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所呈現的知識進行反思。如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學生就提出疑問,“如果托墓中也埋葬著寶物,那他是否還能擁有這份寧靜?”體現了學生敏銳的批判意識。

課堂上教師滲透的途徑主要有兩種:1、利用課文內容滲透:很多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批判認識的產物,如蘇軾的《石鐘山記》,作者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產生懷疑,通過考察得到了石鐘山名字的由來,并且得出了“要得到真知需目見耳聞”的感悟。教學中教師要凸現作者的這種批判意識。2、利用教學方法滲透:教師可列舉各種群體的不同觀點,引導學生對所呈現的知識進行反思批判。如學習《鴻門宴》時,可把司馬遷、劉邦、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對項羽的評價放在一起,比較分析他們所采取的視角,讓他們體會知識的主觀性。

自主感悟、主動解釋和自由批判是一種以課文為依托、語言為憑借而進行的學習,它尊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是值得提倡的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資料:

①《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李曉文著

②楊金鑫《內隱學習研究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③《“非指示性”“非預設性”課例研討》《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3期

④《學生作為研究者--創建有意義的課堂》易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