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推進學生發展
時間:2022-09-08 08:27:09
導語:語文實踐推進學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指出
語文是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工具。同時,作為文化的載體,這個工具又有著特殊之處,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記載,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積淀,是民族價值取向與審美意識的折射,是哺育下一代的智力基礎、知識和精神的寶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沒有哪一門學科如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同時,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激劇變化的現實社會,為語文這一工具的運用提供生動情境、豐富素材和創造力發揮的土壤。可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見這樣的現象:講風太盛,繁瑣分析泛濫廠‘啟發式”異化成向答式;著力在課文內容上兜圈子,學生接受的是空洞的結論,卻忽視了對富有靈性的語言的感悟,忽視語言的積累;標準化答案機械死板,窒息了學生的創造性;語文學習的范圍狹隘單一,與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社會生活相割裂。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地體現其工其和人文的特性,如何培養學生白如地使用語文工具的能力,在學習使用_f具的同時接受道德、精神的熏陶,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提升,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并且初步養成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我們蘇州市語文中青年骨千教師研究中心組確定了“加強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研究課題,開展了系列研究和實踐探索。
二、課題的內涵
關于“實踐活動”。實踐,指人類在具體的現實世界中有目的的活動,也是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活動是作為主體的人存在和發展的惟一方式。關于“自主發展”。自主發展,指社會現實中的人自覺、能動地運用自己的物質、精神力量,積極參與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使客體留下主體的烙印,使自然界成為人化的白然。在把自己內在的潛能運用到對象化的活動中,使對象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同時改造自身,發展主體的意識和能力,最終使人和人類成為推動自身發展的自由自覺的主體。人通過勞動和實踐創造了人本身。就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人積淀和升華了自我意識,影響和制約人的需要層次,生成和發展了人類的主體能力。關于“加強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此指學生在教師加工、選擇的語文學習環境、條件和未經教師加工選擇的社會環境中,以語文的學習為目的、對象和中介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外顯、內隱活動,自覺、能動、創造性地感知、感悟、積累、運用語言文字,接受語文人文內涵的熏陶,使語文材料、語文內涵這些學習對象成為自身主體的一部分,發展自身的語文能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發展綜合素質,發展、展現、提升自身的潛能。
三、操作的原則
1.信任鼓勵原則。教師的信任、鼓勵,能為學生創造自由寬松、和諧安全、母愛似的親和氣氛,使各種性格類型的學生都自覺自愿地樂于表現出其主體性,積極主動投人語文實踐活動。
2.以讀為主原則。以朗讀、默讀為主要形式的讀書活動,應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首要活動。在世世代代的社會交往中,人類已經在神經中樞內生.成了接受與識別那種千變萬化的“表層語法結構”后面的、為數不多而帶有普遍性的“深層句法結構”的能力,先天具備著語文識別的圖式,所以語言可以通過“習得”去豐富發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把讀作為首要的活動有著扎實的心理基礎。讓學生充分地讀,借助讀正確地感知語言材料,必然地也會逐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最根本的是能培養學生順暢的語流、語感。
3.語文價值原則。語文實踐活動以發展學生語文能力、語文人格為宗旨,所以一切實踐活動,都應以是否具有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積累、遷移、運用的功能為衡量的價值標準,講究實效,力避虛浮。
4.整體效應原則。語文教學要注重把握語文這一“工具”與“人文”互為表里的特性,并且充分發揮這一特性,實現整體的育人功能。反對機械的純技術性的練習,注意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為憑借,以科學的閱讀理解規律作通道,借助必要的輔助手段,深入語言文字的內部,體悟其思想情感的內核,從而蕩滌自己的心靈,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發現美,以語言文字去表現美、贊頌美,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完善自我、投身社會實踐的主體能力。
四、途徑與方法
語文學習包含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多項任務。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為集中精力,本研究的語文實踐活動以閱讀教學為主要陣地,再由此向外擴展。為便于闡述,我們以時間為序,把語文實踐活動分解為課前、課中、課后三時空組塊。
1課前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材的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技、社會歷史、現實生活,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語文閱讀教學雖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要任務,但要感知、感悟那些承載知識的工具、材料—語言文字,沒有一些對相關知識或背景的感性積累、間接鋪墊,僅靠教師課堂上的口耳相授、間接描述,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感悟就會遇到障礙。我們提倡在學習新課文前,以所學課文內容為紐帶,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
(l)直接經驗的親歷活動。有些課文所寫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緊密,在生活中學生周圍往往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客觀實在,如課文中寫到的植物、動物、建筑、景物、自然現象、人物及活動場景。但這些客觀實在又不能都搬到課堂中來。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學生在課文學習前開展觀察、參觀、訪問、調查、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對事物、現象的形狀、色彩、大小、聲響、結構、運動變化等狀況及原理,有多種感官的綜合感知,有親歷感,有直觀的了解。在此種情況下再學習課文,可以縮短時空距離,消除知識障礙,學生在內心容易直接浮現、建構起語言文字描寫的形象,或者由相關表象部件組合、再造出新的形象。
(2)間接素材的積累活動。有些課文內容,由于時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在周圍找到對應物。在這種情況下,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書籍、文章,了解有關事物的背景知識、發展變化的基本狀況,以及相關的知識。這樣在課文學習中,學生頭腦中對有關知識有較開闊的背景,有較多的“相似塊”,便于同化,便于接受新知識。在這樣的內部心理機制的支撐下,語言文字的感悟就能順利得以實現。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尋找相關的圖片、聲像等素材資料,這也可起到類似直接經驗親歷活動的作用。
2.課堂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具有豐富性,除了一些直接親歷的活動外,更多的是模擬性活動。除了外顯性活動外,還有許多內隱性活動。不能把實踐活動僅看做是外部操作。語文課堂上的實踐活動,我們大致確定為以下兒類。
(l)接收加工型活動。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吸收、積累作為前人文化財產的典范書面語言,充實自己的語言倉庫,改造個體語言,使之逐步走向規范,使俗語言向典范語言靠攏。所以我們在實驗中確定了以讀為語文實踐首要活動的原則,就是基于這一考慮。朗讀、默讀等讀書活動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經常、最主要的活動。對于一篇課文的教學來說,應以讀為先導活動,并且把讀貫穿在一篇課文教學始終。變換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讀正確,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顛倒字,讀通順,讀流利。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準確感知,對課文的內容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會激起對課文重點詞句、段落的有意注意。后續教學過程中的感悟、積累也離不開“讀”的活動。需指出的是,“讀”的活動絕不是單向的主體聲音對課文文字符號的轉換活動。“讀”的過程是主體對讀物內蘊主動建構的過程,事物的形狀、大小、色彩、質感,人物的表情、語態、動作,在主體內心逐步生成,立體豐滿。所以“讀”的活動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首位活動。在“讀”的同時,還可以輔以“思考”、“圈點”、“批注”、“討論”等側重于內部思維加工的實踐活動。閱讀除帶領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表意義外,還要逐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隱含的深層意義,如引申之義、弦外之音、文外之意、不言之義,體會用詞、造句的精妙,布局謀篇的基本方法,這更多地需要發揮思維的求索力。通過這種加工活動,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2)情境體驗型活動。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數篇章都描寫塑造出了生動的形象,傾注著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意,構成了真切的情境。我們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為促進主體的成長,教師的作用就是要為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創造適宜的環境。而語文課堂情境的創設,就是教師該作用發揮的體現。在教師的組織下,師生通過實物演示、畫圖再現、音樂渲染、角色表演和想像描述等實體性現場操作、模擬性相似操作和符號性趣味操作的活動,共同進人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使大腦中樞中的情、知系統都充分開啟,在課文語言與學生個性化語言或非語言活動的對應互動中,獲取直覺的、綜合(包括認知、情感、態度、觀念等)的內省體察。
(3)積累儲存型活動。語文是工具,這一工具的構成離不開語言文字做材料。一篇課文學完后,學生僅記住些泛泛的知識和抽象的觀念,對語文能力的提高幫助并不大,許多經過精選和打磨的典范課文成為過眼煙云,實在可惜。一個人在少年時代,“物欲未染,多記性,少語性”。充分利用這一時期的記憶優勢,多背誦積累一些典范的詩歌和文章,增加一個人的語言庫藏,對提高人的語文能力大有益處。沒有積累的閱讀課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閱讀課,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應有一定的背誦積累的任務。背誦也是語文實踐活動方式之一。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背誦活動的效益、效率,可以對背誦實踐活動加以改革優化,吸納其他活動方式一同參與,使學生“多重記憶,立體積累”。①聽讀欣賞。即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聆聽整篇課文的配樂朗誦錄音,同時結合看掛圖、錄像或多媒體課件,一面靜聽默察,一面展開各自的想像。也可小聲跟讀,細細咀嚼品味。通過看、聽、想、;鉆一體的聽讀欣賞活動,在對課文語言材料有了從形式到內容的多層面、立體化的支撐下,實現積累的優化。②演讀背誦。即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對課文進行表演性的誦讀。可以是有感情有動作的單獨朗誦,也可以分角色演誦,還可以改編成課本劇來表演。這是對課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種創造性的“超原型”閱讀。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技巧,輔之以表情、動作,創造性地重新表現課文的形式美、音韻美、形象美和意蘊美。這樣,課文的“符號語言”才會成為學生“感于內而發于外”的現實語言;課文所表現的人、事、物、景,才會由于學生賦予了情感與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中隱含的思想、觀念,才會因為與學生的經歷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說服力與震憾力……
3.課后語文實踐活動。語文的學習不僅僅發生在課堂上,不以課文教學的完成而完成。應與校內外生活結合,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學生學語文就有了現實的情景及需要,可以補充課堂學習的不足,豐富學習資源,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過程中鍛煉真正的才干,培養創新能力。課后語文實踐活動可以有以下兩類。
(l)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教師指導學生圍繞一個專題開展的一種擴展性、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取多種知識,綜合運用學到的各種知識及技能,實現學科間的橫向貫通,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多方面的發展。如學了《我的新朋友—電腦》后,可以《電腦與當今社會》為題,引導學生圍繞認識電腦在當今社會生活各領域中的巨大作用開展綜合活動。通過走訪調查、進圖書館、上網搜索、寫調查報告、辦專題小報、創作有關電腦的科普童話和漫畫、布置專題活動會場等活動,獲取有關電腦的更多的知識。
(2)常規性實踐活動。一本語文教材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學期一個學生僅靠一本教材上的20多篇課文來發展語文能力是很不現實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材僅僅是個憑借、例子是很正確的。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以充實學生的課外生活為目的,帶領學生走向課外這個大天地學習,大有可為。教師少布置些機械重復的作業,擠出時間多開展些語文實踐活動,如設立班級圖書角,列出小學生必讀書目,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摘錄精彩句段、名人名言,開展賞析交流;辦手抄報,布置學習園地;聽廣播,看電視新聞,搞新聞會等,一個學期或一二個月一個專題,作為常規性課外語文活動持續開展。這些實踐活動,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進一步鍛煉和發展聽、說、讀、寫多種語文能力。作為課內的補充和發展,實現兩個輪子一起轉,兩個翅膀一起展。
- 上一篇:開拓課堂資源促進語文實踐機遇
- 下一篇:增強語文實踐培育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