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與生態倫理教育的融合論文

時間:2022-11-06 08:42:00

導語:語文教學與生態倫理教育的融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與生態倫理教育的融合論文

摘要: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態倫理道德的重要載體。本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從在文本研習中熏陶、在問題探討中參悟、在閱讀講練中滲透、在寫作訓練中深化、在活動體驗中感悟等五個方面,對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環境教育;生態倫理;生態道德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屬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疇,自然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務”。所以說語文教學在環保教育方面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大有作為,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態倫理道德的重要載體。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談點粗淺看法。

一、在文本研習中熏陶

新課程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出發,編發了不少有關人與自然方面的古今美文。這類美文在為我們提供審美教育的同時,也為我們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里的郁達夫名篇《江南的冬景》,我們引導學生一同隨作家去欣賞“曝背談天”、“午后寒郊”、“冬日農村”、“江南雪景”等閑適、溫潤、和煦的優美意境。閱讀當代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線上》,一同隨作者到西部去看無比壯美的落日、燦爛炫目的火燒云,去感受“雄偉的風景”,去體會“世間有大美”。精讀蘇軾名作《赤壁賦》,和同學一道感悟他是如何將自己的精神力量作用于自然景物,使無生命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成為“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審美對象;一同體味蘇子的“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所表現的超然曠達的情懷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細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和作者一起感受西山給予的“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的愉悅,體會“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妙處,從而深切領會“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至情至理。

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古典詩詞中就有大量親近自然、歌頌自然的名篇佳作,這類詩歌歷來就是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好材料,當然也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好素材。如在講授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見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賞析名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所蘊含哲理時,就可借助于聞一多認為的此詩比《代悲白頭翁》(劉希夷)“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的評價入手來引導學生通過美讀來品味、感悟詩人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張若虛的這幾句詩跳出前人一味哀嘆“人生幾何”的窠臼,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人生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哲學思想。詩人獨特的審美體驗、邈遠的人生感悟、“夐絕的宇宙意識”的確給了我們同學許多深刻的啟迪。

總之,對這些走進自然、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古今詩文的閱讀指導,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感悟作家詩人的生花妙筆,來領略大自然的多樣與神奇,增進人與自然的親和與交融,激活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欣賞自然的審美情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然是人類的老師,萬物也有人的性情。

“萬物靜觀皆自得”(宋·程顥《秋日偶成》),“人心至感,必有應說,物色萬象,爽然有如感會。”(唐·王昌齡《文鏡秘府論·地卷·十七勢》),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陶冶情操、滋潤心靈、升華精神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引導學生賞讀這類詩文,實際上就是師生共同走進自然美的世界,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長期堅持這樣的研習與熏陶,無疑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自然、崇尚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道德觀。

二、在問題探討中參悟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清·劉開《問說》)。課堂提問是教學的常規武器,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手段。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個“常規武器”,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上的應有功效。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有一個模塊是以“近代環保之父”美國作家、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一句名言———“像山那樣思考”而命名的(這篇同名隨筆收錄在他的那本被譽為“綠色圣經”的《沙鄉年鑒》里)。在教《像山那樣思考》(節選)時,筆者給了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思考時間,讓他們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感受利奧波德那深深的生態憂患意識。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我將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化,設計了以下系列問題,通過以疑帶讀,以讀促思,以思釋疑的方法來組織問答式教學:(1)節選部分以“一聲狼嗥”開始,對“狼嗥”,無論是鹿、郊狼,還是牧牛人、獵人都有反應,他(它)們的反應和一座山的反應有什么不同?(2)自然界失去了狼會怎樣?(3)為什么只有山能“客觀”地聽狼的嗥叫?(4)怎樣理解“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這句話?(5)結合全文,請你談談“像山那樣思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思考?

經過思辨并討論,同學們明白了任何物種都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敵人。狼的嗥叫“叫出”了生態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狼的消失,意味著為某種生存現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著我們將失去一種可貴的生存體驗。“像山那樣思考”說明人類并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自然的關系。這一句帶有祈使、號召意味的短語,是在告訴我們: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分子(人類是大自然生態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同萬物的關系和山同萬物的關系沒有什么區別。作者詩意的表達,其深刻用意在于讓人們意識到,一直自以為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的人類對動物的隨意捕殺已造成嚴重的生態失衡。自大自私、一意孤行的人類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給世界帶來了難以解決的生態問題。這說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刻不容緩!

“教材無非是例子”(葉圣陶語),通過對這篇既飽含詩意又意蘊深遠的自然文學經典的學習、探究,我們可以形象化地詮釋恩格斯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的警世箴言,激發學生閱讀這類美文的興趣,把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準則藝術地傳授給他們。這樣在傳道授業的點點滴滴之中強化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他們善待自然、禮遇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倫理道德觀的形成。

三、在閱讀講練中滲透

語文課程歷來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隨著人們對“生態文明”重視程度的加深,這個“道”里面的“生態倫理道德”的分量自然就有所提升。

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讓學生作為閱讀訓練的材料也應當與時俱進,引進時代活水。我們可選取富有文化內涵,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材料來訓練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的同時,有機滲透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這類含有環保內容的閱讀材料還是很多的,像近幾年來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測試題中就有不少。

如2002年全國卷閱讀題《沙塵暴》、2003年全國春季卷閱讀題《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藍》,2007年全國卷Ⅱ“關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閱讀題,2007年四川卷閱讀題《瓦斯的開發和利用》,2008年湖北卷“關于濕地”的閱讀題等都是滲透環保教育的好材料。我們在指導學生做題時,適時適當地補充、穿插相關的背景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讀懂文本,正確答題,也使學生在不覺得是教育的教育中,接受綠色教育的熏陶,這對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促進他們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觀的形成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再如在進行古文翻譯的訓練時,可結合教材,通過有意識選擇“國學”經典中的有關涉及生態文明的文句作為練習的文本,讓學生在學習古漢語知識、了解古代燦爛的先進文化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如我們在教《〈論語〉〈孟子〉選讀》(蘇教版選修教材)時,通過翻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句,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孔子“敬畏天命”的生態倫理觀念和重德修身的思想。翻譯課文《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里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句群,則可使學生約略知道孟子在和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的主張一脈相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深化,孟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思想在此也可見一斑。限于篇幅,以上僅以孔孟為例略作說明。其實在洋洋灑灑、蔚為大觀的古代典籍中還可以舉出很多像這樣閃爍著生態文明思想光輝的例句。

筆者以為,這樣古文翻譯的訓練過程,文道統一,既是提高古漢語水平的過程,也是學習古人生態倫理道德思想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探究雖零零碎碎,星星點點,不成系統,沒有序列,但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言,也不失為對青年學子進行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滲透的好方法。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既長進學問,又提升思想,何樂而不為呢?

四、在寫作訓練中深化

隨著環保宣傳力度的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啟動,全社會已初步形成了環境教育的良好氛圍。這在高考語文試卷的作文考查上也有所體現。2008年高考就出現了多個有關“人與自然”的作文題。

如重慶卷的新命題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要求以“觸摸城市”或“感受鄉村”為題的新命題作文。湖南卷是要求考生體會唐代詩人韓愈的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優美意境哲理,聯系現實生活,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再如江西卷是要求考生“為田鼠或田鼠的天敵代擬一封給人類的信”的新材料作文;又如全國卷Ⅱ關于“海龜和老鷹”(材料取自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課文《自然之道》。原文中心是說,人們對小海龜的幫助看似善舉,實則違背自然之道,給海龜反而帶來了莫大的傷害)的新材料作文;這些高考作文題很容易讓人想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維護生態平衡”,“遵循自然規律”等綠色理念。筆者以為,這些作文題與新課標所倡導的“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的要求完全相符,對中學生的寫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起到很好的“指揮棒”的作用。

這類高考作文題的導向,也給了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帶來不少有益啟迪。“文章合為時而著”,作文應當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人文性。基于這種認識,我在平時指導學生作文時,把“人與自然”作為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專題來探討。這種題材的作文訓練,是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熱愛自然、熱愛社會使然,是進行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絕好途徑。《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根據新課標的寫作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把這種教學理念貫穿于始終。如在教了“諦聽天籟”這個專題后,我讓學生模仿《西地平線上》的寫法,在熟悉的生活中選取最能震撼心靈的自然畫面,寫兩則小品。目的想通過他們描寫的自然美景,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引發他們個人獨特的人生感悟。在教讀美國自然文學經典作家亨利·大衛·梭羅的優美散文《神的一滴》(節選自《瓦爾登湖》,見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后,我要求學生透過作者如湖水一般純凈透明的文字,去體悟他的思想、人格、精神力量與“最美,最有表情”的瓦爾登湖融為一體的特點,作一次心靈漫步,寫一篇讀后感。在教完“像山那樣思考”這個模塊后,我則以“大自然的智慧”為題要求學生在平時觀察、積累的基礎上,從人們經常從大自然得到啟示的角度來寫作文,目的在于使我們的同學通過學習、思索,記下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個性化的覺解,獲得智慧的啟迪,真正理解“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的至理。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自主寫作的空間,減少對他們寫作的束縛,深化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我又采取自主命題的形式,不限體裁,不規定字數,“放手”讓學生寫以環保為主題的“自由文”。同學們在自由寬松的寫作氛圍下,自由表達,暢所欲言,寫出了不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佳作。如有同學針對“秸稈還田”的宣傳標語鋪天蓋地,而既污染大氣又違法的焚燒秸稈行為依舊不斷的現象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寫下了頗有深度的《焚燒秸稈為何屢禁不止?》的研究報告;有同學針對學校所在地———平潮鎮自來水源受污染、水質差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并結合所學的環保知識,寫出了《改善平潮鎮自來水水質之我見》的調查報告;還有同學則在《像山那樣思考》生態意識、憂患意識的燭照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作《我的環保一日》之類的隨筆等等。寫,是為了記錄多彩的生活,是為了有效的交流。這些題材不同,風格各異,內容豐富的環保習作,雖較為稚嫩,但卻表現出極其熱忱的環保意識和難能可貴的探索精神。

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這樣的作文設計是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成功嘗試,是文與道的統一,是作文和做人的融合。這對學生逐漸轉變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思維模式,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倫理關系不無裨益。這樣的作文訓練以理念浸潤心靈,對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態良知,增強他們愛護自然、道法自然、綠色消費的環保責任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在活動體驗中感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綜合性學習”,主張“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則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遵循語文課程實踐活動的理念,我在教學中開展了系列語文實踐活動,盡力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界里去”,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在體驗中“認識自然、認識社會”。

如在教“像山那樣思考”這個模塊時,筆者組織學生圍繞模塊的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在班上組織學生開展了“今天你環保了嗎”的主題演講比賽。這樣在訓練學生“說”的能力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促進了學生關注環保、參與環保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再如指導學生“語言運用”訓練時,我讓學生走出校園,廣泛搜集有關環保的公益廣告詞、宣傳語,讓學生點評、賞鑒。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也試著創作并進行評比。這樣寓教于“寫”,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的環保精神。又如我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環保征文的活動。4月份,市水利局和教育局聯合開展“開展節約保護用水資源”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我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在班級選拔的基礎上,推薦了4名同學的文章參賽。雖只推薦了4篇,但“珍惜每一滴水,否則世界最后一滴水將是你的眼淚”的生態憂患意識卻已深入到每一位同學的心中。6月份,市環保局和教育局聯合舉辦“中小學師生環保征文和論文評比”活動,我身先士卒,帶頭參加,積極思考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宣傳環保、參與環保的問題,爬梳剔抉,總結歸納了若干寓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于語文教學的方法與途徑,寫出參賽論文,為學生“放樣子”,一如既往地積極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征文活動。公務員之家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語),我以為鼓勵學生參與這樣的“綜合性學習”,在活動體驗中感悟,是課內外關聯、學科間交叉、教學做合一、校內外溝通的大融合,是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學以致用的好機會,是“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總之,通過豐富多彩的相關語文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這樣在沉思自然、感悟自然之中,提升他們的環境意識,內化他們的生態倫理道德。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為我們校園的綠色教育提供了極其廣闊的領域和空間。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必須要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穿插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反客為主。它重在感染熏陶,貴在滲透內化;重在傳播理念,貴在培養習慣;重在潛移默化,貴在有機結合。它應當是文以載道、水乳交融的理性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和諧教育。愿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發揮語文教學在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獨特優勢,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1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6,18,18.

[2]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DB/OL],2008-10-23.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1人民出版社,1995:383.

[4]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1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03.

[6]陶行知。行是知之始[M]//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