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新領域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3:19:00
導語:課改新領域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說,標準是課程的靈魂,那么教材就是課程的血肉。課程教材的改革與建設是整個課程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整個課程實施的核心內容。這兩者在課改這個大背景的支撐下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縱觀國外的課程改革,其教材的建設和完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不斷地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因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對我國的教材編制明確指出:教材應具有開放性、應有利于學生改變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的觀察、實踐、資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反思等活動,從而實現其學習方式多樣化,拓展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江蘇省教育出版社的領導與專家以開放的心態,世界的眼光、民族的靈性在不斷地學習國外教材建設的經驗和深刻地反思傳統教材建設中的弊端的基礎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能體現新思想、實踐新理念的小學語文和數學教材。這套教材在我縣通過一年的實驗證明:蘇教版教材較之傳統教材,更具有開放性和彈性,她給我縣的新課改實驗帶來了激情和靈感,為全縣參加實驗的學校、老師以及學生留下了開發、選擇、拓展的空間,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可能。具體地說:蘇教版小學語文、數學實驗教材的開放性及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走向童心,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打開蘇教版小學語文、數學實驗教材,我們欣喜地發現:整套教材真是趣如童話,美如詩。其選取的素材都是學生所喜愛的場景和小動物,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剛剛跨進小學校門的小朋友尚沉浸在兒童樂園的滑梯上,沉浸在幼兒園阿姨的童話世界中,他們在這里感覺有些新鮮,有些好奇,又有幾份不安-------在這里等待我們的是什么呢?嚴厲的老師?沉重的作業?可是當他們拿到新教材時,他們興奮了--------卡通人物正向他們招手呢?小猴子和熊貓在此誰摘的玉米多;哈哈,大笨熊和小白兔正比跳繩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一下子就樂了,我們的新書真有趣,就像幼兒園阿姨的童話一樣。老師呢,也不必師道尊嚴一臉嚴肅,盡可以發揮想象的翅膀,把一顆顆的童心引入課堂,引出課外,去解決一個個有趣的問題。二、走向生活,提供了學生建構認知的源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學習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傳統的教材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也明確地提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為學生主動建構認知作好鋪墊。蘇教版小學語文、數學教材充分注意到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內容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刪去了傳統教材中出現的人為編造、脫離實際的課例和練習,增加了具有現實意義的,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與此同時,教材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去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知并建構自己的認知。[案例一]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練習4學習字詞句這一環節中,教材安排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練習,這道綜合練習有三項內容:一是看圖讀詞學動物的叫聲,然后聯系自己的經驗學學其它動物的叫聲;二是通過表示動物叫聲的擬聲詞,感受漢字(形聲字)構字的巧妙;三是在句子中加上小動物的叫聲(擬聲詞)再讀一讀。孩子們都愛動物,都愿意和動物交朋友,于是老師嘗試著創設了一個情景:今天森林里舉行動物演唱會,所有的動物都參加了,咱們去瞧瞧吧!師:森林里有哪些動物呢?生:小鳥、小山羊、小象------師:小動物們在樹林里玩得開心嗎?它們的演唱會都有誰來登場?他們都表演了什么有趣的節目呢?課堂在孩子們的議論和爭辨聲中推向了高潮。老師卡住話題,引導孩子們打開課本,觀察:這些是什么動物?它們的叫聲怎樣?還激勵他們亮開嗓門兒學學,孩子們都繪聲繪色,模仿鴿子、小雞、小貓、青蛙的叫聲。然后出示四個擬聲詞“咕咕咕”、“嘰嘰嘰”、“喵喵喵”、“呱呱呱”。老師融入孩子們當中,一起探討;“為什么表示動物叫聲的字多是口字旁?”探究出規律后,老師啟發學生自學:“你還能找出一些口字旁的字嗎?”于是各種小動物都出來啦!生1:小鳥唱歌,喳喳喳------生2:鴨子叫,嘎嘎嘎------生3:早上公雞啼,喔喔喔------生4:小山羊找媽媽來啦,咩咩咩-------------好一段“森林奏鳴曲”![案例二]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老師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一年級下冊第17課《我叫足球》一課中,學生由于“前期經驗”情不自禁地說起了足球。從足球的樣子、起源、足球運動的發展及我國的足球比賽,學生們滔滔不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年紀可有一大把嘍”提出疑問,激起學生讀書探究的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再現2001年10月7日,我國足球沖出亞洲昂首走向世界時,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的情景,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足球為我們所帶來的歡樂。最后老師讓學生以“我……”或對話形式來介紹足球的外形特點及發展概況。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抱著足球走上講臺娓娓向大家道來:“嘿,小朋友,我叫足球,別看我身子圓圓的,只有黑白兩種顏色組成……”有的學生快步走向講臺急切地就“我叫足球,我出生在中國……”有的學生以對話的形式向大家介紹足球。學生甲:“喂,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學生乙:“我叫足球。別看我這么小,我已經有3500多歲嘍……”學生入情入境的演說中,不僅明白了足球的樣子,而且知道了足球的起源及發展概況。教師也找到了教學的最佳著力點,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參與,學生在向別人介紹時,語言訓練得到了落實,還主動建構了一個關于足球的來源、發展的認知體系。三、走向實踐,搭建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平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教版小學語文、數學教材在編排時非常注意以上這兩個理仿,努力給學生提供、搭建了諸如打聽、設計、角色扮演、文集收集與分析、詢問、觀察、報刊編輯、繪畫等實踐操作、合作探究的平臺。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機會去親自探究,去實驗操作、去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如語文中的:《秋姑娘的信》——課后,教材要求學生采集幾種落葉,說說它們的形狀和顏色;《三個小伙伴》——朗讀課文,再演一演課文;練習6(第一冊)第3題——先涂上顏色,再寫詞;《一株紫丁香》——找一些贊美老師的詩句,讀一讀,抄一抄……請看下面兩個案例:[案例一]: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練習最后一道題:教材要求學生根據文字畫猜出相應文字后,再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把這些文字畫整合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最后讓同學向同學、同學向老師介紹自己的畫。有一位學生畫了一幅很奇特、使人意想不到的畫,就是他畫的太陽,其光芒不是直線的,而是曲線的。老師問:太陽的光為什么會是曲線的呢?這位學生一字一頓地回答了老師:因為太陽剛燙過頭發……全班同學都笑了。[案例二]: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螞蟻和蟈蟈》在教學《螞蟻和蟈蟈》一文時,讓小朋友們反復朗讀第一自然段:“夏天真熱。一群螞蟻在搬糧食。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接著請幾個小朋友到臺上來表演,有好幾個同學就自然而然的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創新,”夏天真熱。“就有的同學擦汗,有的同學扇風,有的舔嘴唇(大概是想喝水),”一群螞蟻在搬糧食。”“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文章只描寫了兩種搬糧食的方法,可小朋友們的表演卻百花齊放,有雙手放在背后(拉或背)的,有雙手舉在頭頂托的;有扛的,捧的,推的,抬的……學生表演豐富,興趣陡增。在數學教材中,類似語文的可供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的地方也很多,如《加減法》中的“擺一擺”;《統計》中的勾一勾;《認識物體》中的“拼一拼”……請看下面幾個案例:[案例三]:第一冊“認物體”這一單元,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后,為了使學生體會平面與曲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及與別人合作的意識和簡單的實踐能力,教材安排了“有趣的拼搭”這一實踐活動課。在教學這一課時,有位老師讓學生準備了各種形體的學具,全班同學分組合作學習。先把各種形體的學具在一塊斜板上“滾一滾”,滾完后說一說,誰滾得快,并說明理由。學生體會到平面滾得慢,曲面滾得快,從而體會到平面和曲面的區別及這些形體的不同特征。再讓學生“堆一堆”,看看哪種最難堆?學生通過“堆一堆”逐步知道“平的”容易堆,“圓的”難堆。突出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球這些不同形體的一些本質屬性。再讓學生蒙住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摸出來的是什么物體?或指定摸出圓柱、球、正方體、長方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游戲,讓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又進一步加深了對形體特征的認識,初步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判斷能力和應戰精神。接下來再進行“數一數”、“搭一搭”活動,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發揮,體會到不同形體特征在實際中的應用。[案例四]又如:第二冊“認圖形”一單元,教材中有一題讓學生用“一張長方體紙對折兩次,可以折出什么圖形?”我在教學中先幫助學生弄懂什么是對折兩次后,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操作,然后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折法在班內交流。當時最先發言的學生只想出一種折法,即只朝一個方向對折兩次折出了4個長方形。我及時表揚并進行激勵:“你的折法真不錯,老師想信你除了這種折法,一定還能想出其它折法!”沒想到這句話給全班同學起了一個推動作用,幾十只高舉的小手忽然放下,課堂上雅雀無聲,個個都在埋頭緊張操作。不一會兒,幾十只小手高高舉起,個個漲紅小臉,非常激動地把自己的折法展示給大家。有的說:除了剛才這位同學的折法,還可以橫對折,再豎對折,折出4個正方形。有的說:朝不同方向對角折,折出4個三角形……。我接著又出示:“用一張長方形紙,讓你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你能把它變成平行四邊形嗎?”學生興趣盎然。[案例五]:再如《統計》一課,教材要求教師放手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尋求記錄的操作方法,然后組織小組討論交流,這樣,同學們興致盎然,方法眾彩紛呈。有的說:組長報一個圖形,就畫一個圖形,畫完之后再分別數。有的說:先分類,組長報什么圖形就在這一類上打“√”或畫“×”。還有的說:把圖形分成三行,三角形一行,正方形一行,圓形一行等等。緊接著我又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好,為什么?學生思維被激活了,討論得非常熱烈,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說:分行畫圖形的方法不夠好,一個一個圖形都要畫,太累人。有的說:先分類,一種圖形就一種符號表示的方法很好,清楚,一目了然,而且速度快。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發展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走向綜合,涌動了學生體驗感悟的情感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標準中普遍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蘇教版小學語數教材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教學論思想,將知識、能力、情感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題和內容的編排中,使學生不僅從一個主題出發獲得了知識,還提高了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了體驗和感悟。如《做什么事最快樂》一文,學生學完此課后,至少可以體驗、感悟到三點:1.懂得了七星瓢蟲、青蛙、蜜蜂對生態環境、對人類的貢獻,激起了愛護環境的責任感;2.如何跟別人進行口語交際,3.體會到“做什么最快樂”的真正內涵,教育自己今后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再如《他得的圈圈最多》一文,學生學完此課,也能體驗和感悟到以下幾點:1.對鄧小平爺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懂得了寫好字的技巧和方法;3.激發了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的愿望。五:走向沖突,創設學生生成問題的情境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一切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創新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教材的編寫是引起學生產生問題的窗口。蘇教版小學語、數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創造一些能生成問題的不平常的現象、奇異的事物、理論與實際沖突的情境。[案例一]如第一冊教材第四章《認識位置》第4題:“都靠右邊走,誰錯了?”初一看,好象沒有錯誤,學生的實踐經驗與教材發生了沖突,產生了問題意識,這時老師只要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挖掘,學生自己就能夠弄懂誰錯了?為什么錯了?怎樣錯了?怎樣改正?同時學生也容易接受“觀察事物在多方位、多角度才能深刻認識事物”這一抽象的哲理。[案例二]又如某位老師執教《秋姑娘的信》一課時,由于秋姑娘用楓葉寫信與學生已有的寫信經驗構成了沖突,所以有的學生提出:“秋姑娘為什么用楓葉給她的朋友們寫信呢?”問題一提出,教師并沒有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讓同學們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剛開始,沒有人舉手,這位老師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后再說,但還是只有少部分同學舉手,于是這位老師干脆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操場上,到田野里,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答案,經過一番探尋同學們終于解開了謎團。有的說:“因為秋天到了,楓葉就紅了。”有的說:“因為秋姑娘很漂亮,楓葉比不過她,所以紅了臉去向朋友們報信。”還有的說:“因為秋風一吹,楓葉飄飄蕩蕩的,向各處飄去……”哦!多么富有詩意的回答,這時,這位老師又相機提問:“那么,同學們猜猜看,秋姑娘還會用什么給朋友信寫信呢?”“菊花”、“梧桐葉”、“稻谷”……五:走向空白,插上了學生想象創新的翅膀《教育參考》2000年第5期《構建主義教學哲學探討》中有一句話: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允許被固定……但應留有較大的允許改變或補充的空間,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師生從不同角度去探討客觀世界,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走向空白,留有余地是蘇教版教材開放性中一個顯著的特征。縱觀蘇教版教材,從課例到練習都非常簡約,課文精悍短小,課后練習目標突出,僅有寫字、朗讀、背誦、實踐活動方面的練習,這為教師和學生留出想象、拓展、創新的空間,尤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的詞串識字,更具有生動的創意和豐富的內涵。如:金秋煙波水鄉蘆葦歸舟漁歌楓葉燈火月光表面上看這些詞似乎沒有多大聯系,但只要細細一讀,這是構成江南水鄉自然風光的一些要素,在這個畫面中,它們是形斷意連的,而且這些詞語之間的空白是一個個可讓人自由暢想的空間。如一位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提示學生邊讀邊想象一幅畫:金秋,我們乘著小船到水鄉游玩,先看到……,接著,我們來到荷塘看到了……太陽落山了,我們看到……,聽到了……,夜幕降臨了,我們又看到了……當然,有些空白是隱形的,需要老師去挖掘:[案例一]有位老師在教學《魯班和櫓班》一文時,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使大發明家魯班在學生腦子里扎下了根,樹立了創新對人類有幫助的思想后,再讓學生到課外搜集有關發明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最后,老師告訴孩子們,創新不是科學家的事,生活、學習中時時處處都存在創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創新家、發明家。魯班發明了櫓板使人們駕馭省力,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學生的思維被再次激活,“給船裝上發動機!“用不浸水的紙做船。”“請神仙幫忙。”(這個請神仙幫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利用太陽能呢?)由此老師相到了創新起源生活。就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有的同學說書包里的書太重,用什么辦法解決呢?有的說:把這些書制成一塊碟片。也有的說:把這些書壓成一本小字本,打開時又能像壓縮餅干一樣膨脹……多么富于時代感的創新。[案例二]:教學《做什么事最快樂》一文時,有位老師先讓學生把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蒙上,只學習前面四個自然,帶著小青蛙的問題,反復朗讀前4個自然段,然后模仿教材構建了一個虛擬空間,小蜜蜂跳到菜地里問七星瓢蟲:“瓢蟲阿姨,做什么事最快樂?”瓢蟲說:“”。小蜜蜂跳到問:“?”說:“。”小青蛙摸了摸頭,高興地說:“哈哈,我知道了,做的事,就會覺得最快樂。”因為有了前面4個自然段做鋪墊,加上情境練習題,披文入情,理在情中,學生很自然、很積極、很快活地學懂了課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三]在蘇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每個燈柱上裝5盞燈,一共60個燈柱,工人叔叔帶來了320盞燈。帶來的燈夠不夠?經過學生幾分鐘的獨立思考:生1:可以先求出60個燈柱一共需要裝多少盞燈,然后把所得的結果與工人叔叔帶來的320盞作比較,列式為:5×60=300(盞),因為300<320,所以帶來的燈夠了;教室里沉默了。這時,老師讓學生討論交流:還有什么別的辦法?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每個小組都成功得出了結論:生2:先求出帶來的320盞燈可以裝多少個燈柱,然后把所得的結果與要裝的60個燈柱作比較,列式為:320÷5=64(個)。因為64>60,,所以帶來的燈夠用;生3:可以假設帶來的320盞燈平均裝在60個柱上,每具燈柱上可以裝多少盞,然后把結果與每個燈柱裝5盞作比較,列式為:320÷60=5(盞)……20盞。因為每個燈柱上裝5盞燈,還剩20盞燈,所以帶來的燈夠用。總之,蘇教版小學語、數教材的編寫,始終堅持一句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并大膽地跳出了“學科中心論“的束縛,主動地敞開心扉,和優秀文化對話、和科技成果對話、和人類對話、和自然對話,走向了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有利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凝聚力的新領域、新天地。
- 上一篇:公民利益博弈憲政機制論文
- 下一篇:國家賠償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