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演講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14 15:0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改演講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改演講材料

篇1

時間:   年    月    日

序號

時間

重點工作

主要工作

備注

內容

負責人

內容

負責人

1

9月3日-9月7日

(第一周)

根據上個學期期末預排課情況清理大學英語和應用文與演講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缺老師數量。對所屬課程進行排課

聯系外聘老師及校內兼課老師,并對本學期的大學英語和應用文與演講課程進行排課

2

9月10日-9月14日

(第二周)

 給新學期第一節課做準備

教研室全體老師

 進行期初教學檢查,檢查第一節的準備工作:整體教學設計、前兩周的單元教學設計和其他教學用具的準備工作

3

9月17日-9月21日

(第三周)

 商務英語專業申報的準備工作

全體英語教師

 到企業和其他院校調研

4

9月24日-9月28日

(第四周)

 專業申報的材料匯總

全體英語教師

 向系部提交專業申報匯總材料初稿

5

10月1日-10月5日

(第五周)

 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準備工作

全體英語教師

 大學英語和應用文兩門課程可實施方案制定

6

10月8日-10月12日

(第六周)

大學英語課程院級課改項目根據安排進行有序推進

 全體英語教師

課改推進過程中材料的收集和完善

7

10月15日-10月19日

(第七周)

 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項目進行中期研討

 全體英語教師

 

1.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2. 如何分項目、分層教學

 

8

10月22日-10月26日

(第八周)

9

10月29日-11月2日

(第九周)

 第三屆技能節項目的申報

教研室全體成員

 申報項目的選取

10

11月5日-11月9日

(第十周)

期中教學檢查

對大學英語、應用文與演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門課程的教學資料進行期中教學檢查

11

11月12日-11月16日

(第十一周)

 新教師公開課

 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開課

12

11月19日-11月23日

(第十二周)

第三屆技能節活動

 文科教研室承辦項目的初賽和決賽的組織

13

11月26日-11月30日

(第十三周)

教研室教研活動

組織研討新專業申報材料的匯總情況

14

12月3日-12月7日

(第十四周)

 新專業申報材料定稿

 正式向學院提交申報材料

15

12月10日-12月14日

(第十五周)

 教研室活動

 組織討論應用文與演講課程的改革可實施方案

16

12月17日-12月21日

(第十六周)

 教研室活動

 組織所有英語老師研討課程改革項目的進展情況及問題解決情況以及所有應用文老師討論應用文與演講課程的改革

17

12月24日-12月28日

(第十七周)

 教研活動

 討論期末考試考核方案

18

12月31日-1月4日

(第十八周)

 教研室活動

 向系部提交英語課程改革項目資料并由系部組織進行初次驗收

19

2018年1月7日-11日

(第十九周)

 期末考試

 全體教研室成員

 組織做好教研室閱卷工作

20

1月14日-18日

(第二十周)

 期末教學檢查、成績錄入,及期末資料歸檔

篇2

    雖然這些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用語,卻最能展現一個人的禮儀風采,是一個社會人的德之體現。并且,優秀的禮儀風范不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它亦有助于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初中生群體正是一個剛剛擺脫小學時期懵懂無知狀態,而社會意識又不甚鮮明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學習能力正不斷地加強,并且已經開始思想道德上的探索與個性人格上的獨立。在此階段,注重對學生的禮之教育、德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當然,課文德育絕不僅限于此,因為初中英語教材還介紹了許多國家的地理狀況、風俗、習慣以及各個國家的交流與友誼,教師在給學生宣揚和平的同時,也應宣傳愛國主義精神。

    可以說,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把握、鉆研英語教材,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材科是源源不斷、豐富多彩的。英語口語及寫作中的德育新課改以小組為單位,這有利于學生練習口語,但對于許多初中學生來說,開口說英語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口語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學生勇氣和意志方面的一種考驗。教師如果能成功地讓學生在每堂口語課上使用簡短的英語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種成功標志。在英語寫作方面,由于學生的表達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師不能要求學生像寫作文那樣深刻地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英語簡單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描繪自己的理想、對某個人物簡單的評價等,其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有些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可以因人而異地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德育,如果教師能長期堅持,效果一定會很明顯的。

    初中英語教學最主要的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初步形成。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選擇一些語篇給學生補充閱讀,那么在關注難易程度適當、題材廣泛的同時,也應注重語篇的思想性,其實許多好文章都包括德育滲透的因素。教師對材料選取的品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開卷有益”的德育有效度。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作文的指導時,除了寫作技巧外,也應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擁有陽光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挫折與困難,樹立樂觀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新課改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競爭,因此,這有助于開展英語第二課堂,而這對學生的德育也是相當重要的。比如,我們在舉行英語演講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所選的演講材料以及他們的演講效果中獲取相關信息,從而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同時,定期讓學生讀一些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英語小品文章,也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在我的教學經歷中,有一次我發現許多學生的書桌上貼有一些勵志的小紙條,但沒有一個學生使用英語,后來我與班上的一些學生進行交流,采取了“每日一言”的英語名言展示。如,Theearlybirdcatchesmeworm(.笨鳥先飛)Withhope.nooneshallfail(.只要懷有希望,誰也不會失敗)Nopains,nogains.(不勞無獲)。這樣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在各方面受到了德育滲透。國內外隨時都會發生許多事情,利用好這些信息,既能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又能從此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很多思想道德內容。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門很有藝術的學問,英語教育工作者應在遵循語言教學規律,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去做學生心靈的朋友,與學生一起享受中國“德”的理念,我們要與學生一起成長。

篇3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1)12-0233-01

摘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讓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是新課改后我們更加注重的問題。本文就如何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手中交還到學生手里,通過如何豐富語文教學,培養語文綜合運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生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幾個方面談了一下簡單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培養能力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興趣。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始終占據者主導地位,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無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逐漸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缺乏教學的針對性。高中語文新課改以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語文教學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鼓勵學生主導學習的進程和方向,在教師指導和幫助下,發揮自身的實踐探索和思考獲取所需知識,體驗自主學習的優越性。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手中交還到學生手上,讓學習過程對學生更有意義。目前高中語文的教育改革尚處在摸索階段,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特點,為學生打造一套完善的教學方案,建立一個可行的自主學習系統,立足整體構建語文自主學習策略。

一、豐富語文教學活動,增強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從高中學生特點出發,組織高中學生能積極參加的語文活動,通過這些語文活動,培養語文能力。比如可以每堂課留5分鐘給大家作為演講和口才展示時間,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對語文學習很好的補充。書法比賽、網絡資料編輯和查找、學生習作交流都易于開展。還可以開設語文課外活動課,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像寵物介紹、電影和文學作品推薦,原創課文劇目表演,原創相聲小品匯報演出、詩歌朗誦、新聞社會熱點辯論賽等。語文活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摒棄傳統的簡單講授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主性,與他人合作,體會和總結出實用的知識。

二、為學生保留足夠的課余時間以供自主學習

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新課改中著重強調的要求。老師要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盡可能的保證學生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可以將課文分為多個部分,教師對較難理解的部分做出講解,將課堂剩余的時間交給學生自主討論較為容易分析和理解的內容。改變現有語文教育觀念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需要教師摒棄教學慣性,不能簡單的灌輸知識,給予學生機會自主的學習和掌握。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習是一個自主搭建知識網絡的過程。老師講授的知識并不能和學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識劃等號。因此,想要就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和時間,展示學生的自主性。

三、創造合適的學習情境

好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活動的熱情。輕松的課堂情境,易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符合了新課改的理念。

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要新穎。自主學習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學內容安排,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匯報自主學習的成果時,可自由選擇表演式、問答式、游戲式、辯論式、討論式、演講式等多種展示形式。如在教學《鴻門宴》一文時,由于課文的故事情節較強,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將課文內容改造成現代文的劇本,給予學生時間進行節目的編排。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演出,共同分享學習的心得和樂趣。又如《再別康橋》這些課本中的詩歌內容,可以開展朗誦比賽的形式,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能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敢想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開展符合學生興趣的語文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對于自主學習的熱情。將教師的主要職責,定在引導學生建立語文學習基本框架,鼓勵學生開展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新課改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創新。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

語文課課堂效果的好壞,不是看教師講授了多少內容,關鍵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內容;教師提供思路,學生自主探索思考;教師給予適當的啟示,學生自覺的拓展相關知識;教師啟發學生總結方法,學生將總結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在課文學習中,注重精讀和泛讀的結合,增強語句的賞析能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見疑問,不急于給予學生解答,讓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查找資料,閱讀相關的課外材料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像《演講與口才》、《讀者》、《語文報》等口碑較好的課外閱讀材料,鼓勵學生進行隨筆和文學創作。

五、結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要,是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運用智慧,大膽創新,投入精力的一項有助于中國高中生教育水平提高的工程。文中的提及的一些方法還需要和實際的教學情況結合,靈活的運用,才能發揮出理想的效果。當然更需要教師的共同努力,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廖太紅.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初探.科學咨詢,2009.7.

[2]莫慧蘭.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陜西教育,2006.Z2.

[3]陳曉文.引導學生進行高中語文自主性學習的策略探討.讀與寫雜志,2007.8.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5][美]Deborah L.Bailer.教學行為指南.

[6][美]Joanne M.Archer.教師行動研究.

篇4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英語 教學質量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實驗階段,高中課程改革的大幕拉開。2003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標志著課改的全面推行。在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擺在英語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筆者作為一線教師,愿意拿出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同行分享。

一、做好與初中英語的銜接工作,開展學法指導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他們日趨獨立且敏感,但自我控制力不足。在英語學習方面,經過初中三年的訓練,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等基礎知識,但缺乏自學能力,很多學生學習被動,學習方法就是簡單的重復。高中一年級正是過渡的關鍵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這個時期,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規范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首先,教師指導學生科學地制訂學習計劃,其中包括單元目標、月度目標、學期目標等,短期目標要切實可行,長期目標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到”,長短期目標結合,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其次,對課程學習過程提出規范。課前要預習,找出重點詞匯和看不懂的語法等;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問答,勤記筆記,學會整理和消化當天所學內容;課后及時復習,復習時先回憶課上所學內容,然后對照筆記反復閱讀教材,記憶重點內容。根據記憶的特性,每周和每月要對當周和當月所學知識集中復習,期末要對學期知識集中復習,其他時間對個人薄弱部分自由安排時間復習。最后,養成每天都要練習英語的習慣。早讀朗讀單詞和課文,糾正發音;每天堅持做3篇左右的閱讀理解;課外與其他同學至少進行5句英文對白;養成用英語記日記的習慣。

2.指導學生學習英語的學法。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指導也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指導,使學生既學會知識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適應終身學習社會的要求。根據高中生的邏輯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歸納法。教師可先就某一語言現象給學生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即規律性,經常采取這種方式可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其次是類比法。有一些語言點既相似又有差別,則要求學生橫向類比,準確掌握其含義和用法,通過類比加深理解。最后是指導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學生課上聽講時要敢于回答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可迷信教師的權威;課后通過與同學討論,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方式獲取資料,開闊視野;同學一起訂閱英文報紙,既了解時下流行的表達方式,又可鍛煉閱讀能力。

二、提升學生興趣,創設緊張而又活潑的課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決定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如何提升學生興趣是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十多年來,我在教學中積累了一些方法,在此與同行分享。

1.每節課講一則英語笑話。學生按照學號順序每節課依次準備一個英語笑話,可以做成字幕在課前三分鐘用多媒體展示,也可圖文配合展示。每個學期末,教師把全班一整學期發的笑話整理成電子版(也可印成小冊子)分發給每個同學,學生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也能出書會很有成就感,同時在輕松的語境中完成對英語的學習。

2.播放英文電影和演講。利用多媒體播放原版英文電影片段,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看過之后要求他們用英語簡單討論一下影片內容,用英文討論有困難的同學試著重復幾句電影臺詞,日積月累,討論有困難的同學也能慢慢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找一些優美的聽力朗誦材料和演講材料播放給學生聽,要求學生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復述甚至可以模仿演講表演。

3.講解英美風土人情、宗教等。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只在課堂上說英語,課下回到社會環境中就沒有英語語境了。由文化差異導致的英語學習困難以及中式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在課程中適當引入英美風土人情、宗教內容等,使學生了解英語誕生及使用的環境,從而建立跨文化意識,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另外,在學生接受知識的課堂上,既要講紀律和效率,又要適當活躍課堂氣氛。如講到美國獨立戰爭時,可介紹林肯的奮斗故事,他個子高、樣貌丑、家里有悍妻,學生會好奇這樣的人怎么成為美國總統,接著講述林肯如何面對無數次的失敗以及他的幽默感和正義感等,激發學生要了解他的欲望,進而促進對課文知識的學習。

三、關愛學生,走到學生中間去

篇5

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歷史活動的開展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下面簡介幾種常用的方法以供同仁參考。

一、編演歷史情景劇

如自編自導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短劇,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把《文成公主入藏》歷史短劇分成四部:“少年文成公主”“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每組負責一部,由小組長具體負責。然后布置學生去搜集有關“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歷史資料。任務布置后,全班學生開始收集、整理資料,編寫劇本,熟悉和排練劇本。通過自編自導自演歷史短劇的活動形式,將書本“死”的歷史知識變為“活”的實踐演出,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歷史知識和遷移歷史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

二、舉辦歷史故事演講活動

平時上歷史課,學生最喜歡老師能穿插講一兩個歷史小故事,他們聽得認真、聽得入神,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講故事。如:布置學生收集、編寫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舉辦歷史故事演講活動。通過歷史故事演講活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寫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歷史視野,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舉辦歷史手抄報活動

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做歷史手抄報。如:在紀念七十周年的活動中,布置以“紀念”為主題的歷史手抄報活動。通過做手抄報,培養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搜集、整理能力和設計手抄報版面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和審美的能力。

四、召開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讓學生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如,在中國古代史中講述《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一課時,可以“商鞅變法的失敗與成功”為主題組織討論會;在世界近代史中講述《歐美國家的社會巨變》一課時,可以“文藝復興是復古還是創新”為主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到看本質的能力。

篇6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語文教材編寫 啟示

語文學習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它伴隨著學習者對語文知識的記憶、理解,對語言情景的思考、推理、解決進而將其應用于特定語境。而這一過程涉及到的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概念和推理、思維、語言、問題解決等一系列問題恰是認知心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認知心理學作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思潮,它以新的高度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因此,語文教材作為語文學習的工具,認知心理學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教材編寫中不可忽視的理論依據。

一、認知心理學概況

認知心理學理論是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揭示人學習、儲存、提取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實質,即有效地獲取知識和使用知識,這里面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知加工理論,即知識是如何在我們的記憶中儲存,以及儲存什么樣的記憶內容;一是認知結構理論,即知識是如何被使用和處理的歷程問題。經過認知心理學家對認知發展的長期、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如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和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說等眾多理論。他們關注的是學生頭腦中認知結構的重建,重視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的研究,這為編寫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語文教科書提供了理論支持。

二、認知心理學對語文教材編寫的啟示

教材編寫者結合課改精神,對語文教材進行了改革,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給予了充分關注,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表達交流”部分為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材將原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整合為“表達交流”,與“閱讀鑒賞”并存,將其以專題訓練的形式納入了課內學習計劃,可見編寫者對口語重視程度的提升,但這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過對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的簡要分析,找到其與“表達交流”教材編寫的契合點,從而得到了這樣一些啟示:

(一)內容組織應有良好的結構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知識是相互聯系、按照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有效的知識組織方式對于新知識的獲得、保持和遷移應用都有重要的作用。學習者要想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就需通過主動的認知操作活動,使新知識能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新舊意義產生同化,從而形成進一步分化的認知結構,此時,新舊知識就以有序、有效和穩定的方式儲存在認知結構中了。所以,各種知識的層次結構的好壞對新信息的可接受性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其中,布魯納特別提出了學科結構的重要性,強調教學要注意將知識點和基本邏輯結構聯系起來,避免各部分的彼此割裂、干擾和重復,形成一個相關的整體,促進學生對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有一個理解。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學科內容的組織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與系統性,但這并不是說知識是沒有結構的。對于教材編寫者來說,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把有層次有結構的內容展現出來,積極促成學生穩定、清晰的認知結構的發展。因此,在組織教材內容時要盡量傳授一些具有概括性、應用價值的概念和策略,更要注意漸進性和過渡性,內容要以最合理、最有效的順序來組織,使其有內在的邏輯性、層次性。

例如,寫作專題的編寫順序是由感性的記敘、描寫和抒情向理性的議論逐漸展開的,既有對人物的記敘,對情感的抒發,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又鼓勵學生學會思辨。從一個角度的寫作到各種手法的融合,這樣的編排比較符合青少年思維的規律。再者,口語交際的五個專題,首先是由個人的獨立表達“朗誦”,到面向人群的“演講”,接著是進入人群的“討論”“辯論”,再到群體雙向交流的多樣化的“訪談”,這樣的編排,既反應了知識漸進的層次邏輯,又顧及到了學生聽說心理的發展過程。但這樣編寫也有欠缺之處,如“表達交流”的知識體系包括寫作、聽說、辯證邏輯、鑒賞和模仿等知識的指導,雖然每個專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總的來說這些知識以點的形式分布在“記敘、議論”的寫作和“朗誦、演講、討論、辯論、訪談”這兩條線上,設置比較零散,沒有具體的概要和總結。教師如果沒有相應的提示,學生學完后很難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

(二)設計好“先行組織者”

奧蘇貝爾認為,學習變化的實質是新舊知識在學習者頭腦中的相互作用,為了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發生實質性的聯系,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他認為,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最為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關的、清晰穩定的和包攝性較大的引導性材料,這種材料就是“組織者”。因為這些“組織者”一般在教學內容之前出現,且有利于確定有意義學習的方向,所以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它為學習者在已有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內容之間架設了一道橋梁,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內容。后來,奧蘇貝爾進一步發展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提出“組織者”也可以出現在學習材料之后。

在編寫教材時,既要重視學習內容之前的引導性材料的設計,如一些說明性、比較性的文字和相關圖片或是類屬的例子,也要精心設計課后練習這一組織者。值得注意的是,先行組織者的設計不僅需要重視單篇內部、單元、單冊的聯系,也需重視跨篇、跨單元、跨冊的聯系。總之,先行組織者的內容、呈現方式和結構組織都應在教材編寫中得到加強,這樣才能更好地“利教”和“便學”。

“表達交流”部分較好地體現了先行組織者的設計,例如,寫作專題安排“話題探討”“寫法借鑒”這些固定的內容,它們起到點撥知識、提供范文、給予提示的作用,其中有大量引導、參考作用的例子,使學生在生動的實例中更快地吸收寫作知識與技能;并且這些例子多是初、高中語文學過的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篇目,讓學生容易理解、模仿和有話可說。例如,在必修二的“美的發現,學習抒情”這一專題中,為了說明抒情與記敘、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的不同和抒情本身的特點的寫法,教材在“寫法借鑒”中安排了周敦頤的《愛蓮說》、茅盾的《白楊禮贊》、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和的《紀念白求恩》等例文。

(三)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有效地獲取和保持知識是認知心理學關注的重要點。那如何才能促進知識在長時記憶中有效保持呢?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不管是為了促進發現學習還是有意義學習,都要做到有效地學習和教學,必須要注意學習情境的創設,尤其是要加強應用情境與學習情境的一致性,因為二者的結合情況會影響到學習者對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的提取應用,只有在與學習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學習者才能更好地提取應用、遷移所學的知識。所以,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的任務,這種任務應與對應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同構性。

學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的,學習情境對于學習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這要求語文教材的聽說讀寫任務的編寫應有一定的情境性,也就是說要把學習任務放置在一種真實而復雜的情景中展開。雖然創設具有真實性、情節性、復雜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的學習情境本身會有一定的難度,但為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教材編寫者應該有意識地努力為學生設計情境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中開展活動,促進知與行的結合,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意教材的生活化。

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它的特點之一就是情境性,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下才能得到較好的表達交流效果。口語交際專題中的“實踐與交流”部分結合學生學過的文章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行了主題的相關講解,它以小組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給學生提供了較為熟悉的材料與情境,一些活動還對口語交際的評價標準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且以委婉而準確的方式說明。例如,演講專題就注意了演講因情境的不同會制約演講的內容、方式和技巧運用等,所以教材提供了不同的、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新學期的職位競選演講、十六歲“花季宣言”的演說和因愛而“學會感激”的演講比賽,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練習、提高演講技能。

認知心理學對語文教材編寫還有著更多的啟示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以期能使教材構建在一個心理學的理論高度,實現理論發展和實踐變革的互生共長:在吸收借鑒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達到語文學科邏輯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在教材中和諧融于一體的效果,從教材層面上激發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語文素養,最終發揮語文教材的功用,彰顯語文教材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韋志成.語文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建設 教學方式

一、課前演講激發學生情趣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說到底需要學生自己的體驗和實踐。教師主宰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位置上,心智處于壓抑的狀態中,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真正調動起來。只有當學生以主人的姿態出現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講者,語文教學才會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教師課前三分鐘的演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為了演講成功,獲得大家的肯定,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準備。他們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組織材料、反復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同學們變得勇敢自信,由于演講內容都是自己構思完成的,學生們愛講、愛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極大地調動起來了。

二、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

俗話說: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當前教學,許多人都把課堂效率的目光投向老師,要老師精心備課,盡心設計,其實學生也需要備課,那就是課前預習。作為教師,我們深知:只有熟讀課文才能領會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領會作者的意圖,體驗作者的情感。“文不讀熟不講”,這是許多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常說的一句話,那么對于學生,他們必須有充足時間自主接觸文章,但課堂時間的是有限的,如果留足時間給學生熟讀,勢必會造成教學內容無法完成,如果不留足時間讓學生接觸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的生疏課堂學習不僅節奏放慢,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也會停滯,或者說他們的討論與交流就只能是蜻蜓點水或不找邊際。如此以來課堂勢必低效,無效。在這種情況下,預習的重要性凸現,它是課堂學習的鋪墊,能為高質量的教與學打好基礎。讓學生做有效預習,才能確保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三、以飽滿的情感投入課堂

(一)以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情感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課堂上,師生之間離不開情感的交流。實踐證明,教師將積極向上的美好的情感運用到教學中,可以優化課堂效果。在語文課上,教師的情緒會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一定要樂觀、熱情、飽滿、自信。

(二)借助形象和激情的體態語言來增強表達效果。每個學生都喜歡臉部表情豐富的教師,教師上課時臉帶微笑,可以使學生能消除緊張、不安等感覺。此外,教師的手勢也很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手勢語尤其重要,學生可以通過你的身體動作來猜測并理解你說的語文。實踐證明,表情、動作豐富的語文教師教學效果明顯要好得多。

(三)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適時給予鼓勵,一個微笑、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小小的表揚,都會讓學生的心里開花,更樂于表現,更樂于參與,讓課堂有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只有通過自身體驗和合作對話等方式,學生才能真正完成真正意義的構建。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教師要做的是指明方向,讓他們去尋找,探索。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流,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的環境。現在,許多學校采用小組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也學會了借助他人力量成就自己。但讓小組的合作真正動起來還真不容易。受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的影響,一個班能專心學習的同學大多屈指可數,搞小動作、說話、出神、發呆、需要老師提醒兩三次的的往往不下十幾個。這樣以來,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且讓學生形成了隨隨便便的習慣。因此,我們語文老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努力讓所有的學生思維一步步跟著老師的引導走,說思考就思考,說討論就討論。其次,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指導學生分工要具體,討論時,不急于發言,要先思考,爭取給每個學生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不怕出錯,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為高效課堂插上翅膀

篇8

【關鍵詞】高中 語文課 問題設計 閱讀效果

一、高中語文課堂要設置程序性和階梯性的問題,提升閱讀高度

好的文章需要逐層深入的理解才能夠體會它的深刻內涵,明確文章結構的聯系體系,從而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聯想和想象的內容以及文章脈絡的推理過程。問題是促進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之前要設置符合文章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不要選擇隱含條件多影響學生判斷的問題,不要設置細節過多、不利于拓展思維的問題。設置程序性問題可以引領學生按照順序思考問題,分布顯現文章的步驟,依照順序設置問題,以此鍛煉學生吸收總結信息以及綜合實踐的能力,加強學生學習過程培養。比如在課文《藥》的講解的時候,先組織學生一步一步分析文章走向,然后向學生發問,文章主要故事情節是什么,文章除了表面內容之外對當時社會現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這樣從表象到內在的問題設置就是階梯型問題設置。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的理解問題,實現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明確文章主旨的目的。

二、高中語文課堂要設置所指和能指性問題,加強閱讀效果

所謂指向性,是說在設置課文問題的時候保證問題指向一致,只有方向明確的學習才能夠使學生盡快抓住主旨,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在學習馬丁·路德金的演講稿《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的時候,設置一系列問題,實現全文的思想解讀。包括,演講的對象是哪些人,演講所處的時代背景的狀況,根據課文解讀出演講時為了實現黑人的民族平等;每段首句都以“我有一個夢想”開始,是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想要激發起民眾什么樣的認知?是在表達強烈情感的同時,引發黑人的認同,在社會上掀起強烈的影響。教師設置著一系列具有明確指向的問題突出文章的主旨,演講的重點也就是實現黑人的民族平等。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分析文章內容,將傳統教授式教育轉化成互動探究式學習。另外這樣多問題同指向的設置方式還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并且通過探究得到深入,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將語文課堂推向教學的。能指性問題的設置可以通過一個概括性的問題表現出文章的中心,其能指性是通過一個問題概括整體思想,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不斷探討方可實現。這樣的問題設置需要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及時調整進入到積極狀態。比如在李白的《將進酒》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探討的問題就是李白在勸誰進酒,這樣問題一提出來,學生的思維就會從文本以思想深入表達情感進發,進一步感受李白苦悶、復雜的心情,體會其郁郁不得志的心理。類似此類的能指性問題可以有效的提升閱讀效果。

三、在高中語文課堂中設置開放探究性問題,加強實踐能力

新課改環境下需要對文章的學習過程中加入探究深化的部分,設置探究式題目要根據文章內容延伸出其他的知識空間,由教師引導學生再體會文章語言美感的同時感受其行文魅力和內涵深意。要摒除傳統教學中的快速瀏覽,探討定論的模式,要實現學生和書本的交流,教師在不斷豐富自己文化構建的同時組織學生隨時開拓自己多文化的視野,廣泛的搜集歸納相關材料,重建對文本的新理解,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講解時,要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總結人物特征,歸納中心思想。在完成表面教學之后強調文章的思想內涵,向學生提出文章描寫如此一個怪異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有什么深層的含義,然后組織學生認識到這是對一切保守、扼殺新思想行為的諷刺;再進一步提出諷刺這樣群體的意義,然后得出最終目的是抨擊沙皇的專制統治。通過這樣聯系社會背景,結合生活經驗的方式的總結,可以刺激學生的情感投入,使其聯系生活激發心底深處的學習感受。然后可以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看法,在回答的時候不要直接訴說問題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聯想找出答案。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同時,教師要適當點評,保證其能夠運用個性語言說出自己獨特的看法、這樣一些小的口述鍛煉、內容演講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結論

高中階段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能夠對學生一生的文學造詣起到很深的影響,除了要掌握對文章定位、思想內涵、基調把握、實踐應用方面的理解,要深層次的挖掘作者思想,了解社會背景,最終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感悟。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在閱讀學習之前及過程中間的問題設置實現的,問題設計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加深實際閱讀效果最好的一種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張玉民,范天成.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錢理群. 王尚文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命運——兼談中國語文教育改革[J]. 語文學習,2009(6).

[3]施茂枝. 體驗感悟:閱讀教學新的增長點[J]. 課程·教材·教法,2006(2).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前三分鐘演講;口語訓練;新課標;作用

在新一輪課改中涌現出一種新的課程理念――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課堂。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日益廣泛、知識、信息的傳播日益頻繁,在這種形勢下,一個思想平庸、知識淺薄、口齒不清的人根本無法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就算是一個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技巧超群的人,如果不善言談,也是無法充分發展自己全部聰明才智的。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必須時時注意訓練自己的口才,訓練自己說話的能力,讓自己會說話,說好話,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

說話能力的訓練同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輕說現象。當前,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學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大膽的改革,但大多數老師還是圍繞書面能力的培養進行的,致使很多學生說話能力差,講話語無倫次,沒有中心,也不注意語言的條理性,更無法談及語言的準確嚴密,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能言善辯”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增強競爭能力的重要工具。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又往往只注重“聽”、“讀”、“寫”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說”的能力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三分鐘課前演講”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到上面來演講,對學生“說”的能力訓練等方面有許多好處。

為了讓學生在演講中有話可說,我不斷豐富和完善課前演講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有:

(1)介紹作家作品或背景資料。即緊扣近期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講些與課文有關的東西,如作家作品常識、創作背景、寫作意圖等。這類內容的演講,把口語訓練和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誦讀優秀詩文。內容可以是班上同學的優秀習作,也可以是課外讀物中的優秀詩文,將其誦讀出來和大家一齊欣賞,并進行簡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對文章的理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了閱讀面,提高了閱讀量,聽的同學也受益匪淺。

(3)故事演講。搜集和閱讀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并將它們生動地講給大家聽。

(4)名言警句賞析。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鼓勵、警示和鞭策作用。我要求學生講他們最喜歡的或是他們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除了要講出句子外,還要他們結合生活實例,談認識、談感受、談啟迪。同學們為了作好演講,搜集閱讀名言警句,進行思考、重組,從中受到不少教益和啟迪。

(5)廣告詞賞析。隨著商品市場化的加速,廣告以各種形式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我要求學生先從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中搜集廣告詞,演講時先向同學們展示廣告,再對廣告詞從語文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對大量廣告詞的學習,許多同學懂得了對偶、雙關、諧音、排比、用韻等語文常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既豐富了他們的語文知識,又引發了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同學們不但會表演廣告,還會自編自創廣告。

(6)課本劇表演。在學習了一些課文后,我組織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表演。

(7)即興演講。在課前幾分鐘告訴學生演講主題,學生通過精力高度集中、思路高度活躍的思維活動,在極短的時間內調動起積極的思維,使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高度集中在演講的題目或講說的中心上,迅速組織好演講的內容。 采用這些變化多樣、趣味橫生的課前演講形式,每一次課前演講都能使同學們激情迸發。

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小學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的看法。

(1)鍛煉了學生的膽魄。很多學生第一次上臺是畏首畏尾,現在是爭先恐后;開始是無話可說,現在是滔滔不絕;開始是忸怩拘謹,現在是聲情并茂;開始是不知所措,現在是瀟灑自如。

(2)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三分鐘課前演講”活動,是學生在課上的一種有組織的活動,是一種表現個人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嘗試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是配角,是指導者、是聽眾,或者說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演講者、演員,雖是短短的三分鐘,但他們要把一個故事、一個成語或一句名言完整地準確地表達出來,需要課前充分的準備活動:查找資料、組織文字、熟記于心等,因此,課前演講是系統而行之有效的口語訓練。

(3)豐富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剛開始開展演講活動時,學生缺乏足夠的勇氣,只是有幾個較大膽外向的同學主動要求出來演講,而且還是帶著講稿在讀。這個階段,我積極首肯這些同學的發言,并稍稍提出一些中肯的方向性的建議。經過幾次課前小演講后,其他同學的積極性也開始被調動起來。為了臺上那短短的幾分鐘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花費了大量的課余時間去搜集材料。學生在課余時間查找演講的材料,這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而啟發了同學們的心智,豐富了語文知識的積累,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擴大了同學們的知識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文素養。

(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每人每學期寫作文八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效果總是不甚明顯。通過“課前三分鐘演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學生要想三分鐘演講取得較好的成績,必須演講前要組織好材料,查閱資料,選擇摘抄。因而說的過程,也是寫的過程,要想說好必須做好選擇性閱讀和選擇性摘抄的前期工作,不能應付,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5)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激烈的競爭在所難免。課前演講正是提高學生競爭意識的有效途徑。每學期一個人的演講機會至多只有三次,大家都非常珍惜,也仿佛在比賽中看誰新穎,看誰成功,看誰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韌勁兒。有一個學生這樣告訴我,第一次走向講臺,聽到同學的熱烈掌聲,內心真是激動,決心一定演講好,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決心向班級中幾個演講好的同學學習,一定趕上他們。演講使班級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個個身上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勁。

篇10

近年來,對中小學各種名目的檢查太多,文件太多,許多學校每學期迎接大大小小的檢查不下幾十次,許多檢查“流于形式”,對教育不但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打亂了學校的教學秩序,頻繁的檢查也給學校和老師帶來巨大壓力。許多時候辛苦數月的準備,往往為應付十多分鐘的檢查,浪費不少人力、物力。名目繁多的檢查讓一些學校“痛苦不堪,學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的許多精力被大量浪費。教師們哪里有時間和精力研究教材、琢磨教學呢。對此,一些教育者直言,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需要寧靜的學習環境;推廣聯合檢查制度,減少形式主義,從而讓學校騰出更多的時間給教學;要規范中小學評估檢查制度,建立以人為本的檢查體系,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檢查。

這些年來對應試教育有了許多激烈深入的批判,但是對“應查教育”(我把各種檢查晉級評比競賽等等稱為“應查教育”)帶來各種災難性局面很少有過細致的分析,甚至沒有人細心統計過各類基礎教育學校一年要接受的各類檢查、評比、晉級項目到底有多少。有一位農村中心小學校長曾經告訴我,他所在的學校每個學期收到的各級有關部門的整改、檢查、評比文件有300份之多。我粗略地對基礎教育學校的這類檢查評比做了一個統計。對學校常見的檢查、評估項目有:督導工作檢查、收費檢查(這是多部門、經常性進行的,有教育部的、省教育廳的、市縣教育局的,還有財政局的、稅務局的,還包括紀檢、人大、物委、糾風辦等相關部門檢查。)校務公開檢查、行風建設檢查、課改工作評估、體育工作達標評估、教工之家評估、文明社區評估、健康教育檢查、交通安全教育檢查、少先隊隊部建設評估、統一著裝檢查、素質教育評估、文明學校評估、示范學校評估、“雙高普九”檢查、創安工作檢查(也是經常性的)、黨建工作檢查、德育評估(也是經常性的)、德育工作“十配套”檢查、學校常規工作檢查、衛生工作檢查、達標圖書館評估、人大政協定期的調研等等。

學校最常見的榮譽稱號有:省市縣文明學校(兩年評選一次,逐層晉級)、文明單位、省市縣(區)先進單位(也是逐層晉級)、省市示范學校、各級綠化先進單位、先進教工之家、綠色學校、少先隊先進大隊小隊、市縣級教科研先進集體、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統一著裝先進單位、現代教育技術先進學校、“五無五有”學校、巾幗文明示范崗、標兵崗、示范文社、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先進單位、校園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課改先進單位等等。

以上這些檢查評比,有的是大型的,如素質教育評估、“雙高普九”等,往往需要學校花費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準備。各種材料收集、整理、補齊(所謂的補齊是,原來沒有這個項目而現在要求有這個項目,只好再補材料,所謂的補,其實往往就是集體造假)之后,還要有專門的場所擺放,有一位校辦公室主任告訴我,他們學校評選市示范學校的材料就有36袋之多。小型的檢查同樣需要專人精心準備“應查”材料,所有工作也絕非一日之功。以上所有檢查、評估、晉級幾乎都可分為三至五級(如學區、區縣、市、省、國家級;中學的一、二、三級達標學校等)。學校的大量精力都花在名目繁多以為非常有必要、非常有助于學校發展、能夠完善學校各方面建設的檢查上了。學校所涉及的相關管理、指導、檢查部門可說是目前所有行業中最多的:有人大、政協、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局、婦聯、工會、團委、公安、消防、未保辦、安保辦、財政局、衛生局、物價局、審計局、建設局、土地局、園林綠化局、街道、居委會等等。因為政出多門,名目繁多加上人人都覺得自己“責任重大”,每所學校幾乎月月都有大型檢查,小型、臨時性的檢查更是“細水長流”從不間斷,甚至多到B校長都無法統計學校一年到底要接受哪些檢查。學校里有一些專門“做材料”的高手(這是我深入學校后才知道的),簡直就是專職應付各種檢查任務的。對每位教師而言,幾乎無人可以幸免。因為檢查有各不相同的任務,這些任務總有機會落在教師身上。

各種檢查、評比、晉級的“初衷”據說都是為了促進學校的發展,使學校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但如此繁多的“政治任務”對學校正常的教育工作的沖擊、干擾,在我看來簡直可以說是“罪莫大焉”。學校的人力、物力的巨大耗損不說,各種檢查、評比、晉級輪番成為學校的中心任務,這種情況下,學校還能有多少對教育持久、細致的注意力?校長還能有多少辦學的自?(談到辦學的自,這不是一個真問題,而是一個假問題)甚至校長對課堂、對教師持續、認真地觀察與指導都無從說起。當年蘇霍姆林斯基當校長、班主任、老師時,每天還要聽兩節課,這對我國的校長而言差不多是天方夜譚。校長們個個忙碌不堪,窮于應付,加上各種責任纏身,職業的疲倦感實在是在所難免。

我特別不厭其煩的、把我所知道的、實際上還不能代表全部的檢查、評比、晉級的項目羅列出來,為的是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從實際情況而言,教育已成為集權主義、計劃經濟最后一塊最頑固的堡壘。學校完全沒有辦學的自,沒有哪一所學校能夠關起門來拒絕檢查,不讓檢查沖擊、干擾學校的正常秩序。偌大的校園常常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辦公桌。應試教育固然可怕,但對學校干擾影響最大的是各種檢查、晉級、評比。

(來源:新浪教育博客)

干擾多:面對文山會海,學校變成“許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