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22:2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改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改論文

篇1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關于新課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課程的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學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

校本研究同時也是一種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強調研究是要探討人類所未知的東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須對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識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是首創的;不刻意要求對研究過程進行詳細周密的設計;不刻意要求對研究對象作出定性與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則,即研究者不改變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包括人類社會環境)環境,遵循“合作”的原則,研究者在與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去身臨其境地研究對象,校本研究同時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則,在研究過程中尊重研究對象(學生或者教師)的人格和權利。

校本研究還是一種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學校管理)方面給校本研究以經費、時間方面的政策支持,為校本研究創造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要求形成以校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機構,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與對話、協調與合作的機構,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評價制度。

校本研究與校本管理有著相互包容的關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對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對象或者開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校本研究與校本課程及其開發之間則是包容的關系,校本課程是校本研究的對象,校本課程開發可看成是校本研究的一種形式或類型。

校本研究也是一種方法,它是把新課改的理念、目標轉化為學校教育者實際的教育教學行為的手段、措施或橋梁。

二、校本研究的價值

首先,它具有將素質教育理念、新課改理念轉化為學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行為的作用。在校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或驗證于自己的實踐,或反思自己的實踐,或提升自己的實踐,進而豐富和發展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指導和改進自己的實踐。這一研究過程即是由理念轉化為行為的過程。

其次,有助于改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推進校本管理,形成辦學特色。校本研究是以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尤其是推進素質教育與新課改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結合學校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通過校本研究尋找解決策略,不僅能夠發現學校教育教學的缺陷,更為重要的還能尋找到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改的突破口,古往今來的知名學校,沒有不是結合自身實際開展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特色的。

其三,有助于主體即廣大教師素質的提高。中小學教師推進新課改所需的素質已不再是學歷層次的提高,也不再是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的獲取,而是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將教育教學研究融入教育教學實踐過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審視、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境界,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通過校本研究,教師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成長為研究型的、專家型的、學者型的教育者。

其四,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校本研究的價值取向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的發展。校本研究不僅是關注新課程標準帶來的內容變化,更重要的是關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變化;不僅關注和反思研究者自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關注學生的發展。通過校本研究,研究者相互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共同解決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問題,這將極大地改善學校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生在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和彼此合作的過程中,創新精神、多方面的能力必將得到發展。

概而言之,校本研究會在實質上促進學校教育環境和面貌的改善,促進學校教學實踐的改善。

三、校本研究的特點

校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要很好地開展校本研究,須把握其特點。一般來講,校本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研究對象的具體性、生動性。校本研究的對象,是學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教學的實踐,是研究者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根據新課改的目標,結合學校與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和確定的研究課題。校本研究要求更新以往學校教研以討論教材、討論教案、研究考試為主的方式,要求將立足點放在解決新課改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放在新課程理念與教育教學實踐結合產生的新困惑上。比如,如何看待課堂教學中的“呆板”與“活潑”?教師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如何讓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新課程倡導尊重學生、激勵學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評學生?新課改要求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如何備課?新課改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等。這些問題與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密切相關。明確校本研究對象的具體性、生動性,能夠真正激發研究者的研究興趣。

二是研究主體的廣泛性、參與性。校本研究的主體是學校的廣大教師,學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校本研究。肯定校本研究主體是廣大教師,對于改變教育科研是學者、專家或專職教科研工作者的事,與學校第一線的教師無關的觀念,對于改變教育科研神秘或者神圣,教育實際工作者遙不可及而生的畏難情緒具有重要作用。其實,教育教育并不神秘,在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每天都在進行研究,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不是沒有意識的植物,而是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的學生,因而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質上應是創新的,教師要以研究的眼光觀察、發現和了解學生的變化,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來組織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教育學生。校本研究要求教師從一個不自覺的研究者轉變為一個自覺自為的研究者。同時要求教師還能成為校本研究的組織者,能夠將學生、家長或其他教師組織起來,圍繞自己的研究課題開展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靈活性。校本研究需要多種教育科研方法的綜合運用,如觀察、訪談、調查、總結、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預測等等。研究者根據研究對象的實際變化以及研究的進展等情況,可以靈活地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等。校本研究不強求研究方法的一成不變,而是要求在運用研究方法時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四是研究過程的描述性、反思性。校本研究強調真實地描述研究對象,通過教學筆記、教學日記等形式將研究對象尤其是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或發展過程如實地記錄下來。同時,研究者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自己與研究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進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既有一般意義的“回顧”,更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研究過程和教育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善于總結研究過程與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是研究價值取向的應用性、創新性。校本研究的價值取向主要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者個體教育教學實踐的改善,主要是尋找在一定條件下解決學校與研究者個體即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的方法,這是校本研究應用性的體現。同時,校本研究所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新穎性或創新性。因此,校本研究對學校教育實踐的改善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但是,校本研究的創新性不是強調原創、首創,而是重在教師研究個體意義上的創新,重在學校范圍內的創新,重在今天的研究要比昨天的研究更有進步更有新意,對明天的工作會有幫助。

四、校本研究的過程

校本研究雖然不要求對研究過程進行刻意嚴密的設計,但其開展還是有一定程序的。

一是發現與提出問題。發現與提出問題是任何研究的起點,校本研究也不例外,開展校本研究,首先是要對學校教育教學實踐(包括研究者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問題診斷,通過對已有的實踐有什么需要改進的,按新課改要求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素質與教育教學方式有哪些差距,與其他學校、其他教師相比有哪些不足等等問題的思考,找出學校發展、教師個體發展以及學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圍繞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展開。

二是確定研究問題或研究課題。由于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對學校教育實踐和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也由于學生對學校教育、對教師教育教學有了更高的期待,學校教育實踐,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發展等方面會產生很多的新問題。從校本研究的角度看,不可能將這些問題都進行研究。因此,在發現、提出問題之后,要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選擇真正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以及學生發展有重要價值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同時又是研究者感興趣的,有能力展開研究的問題)。有些學校為鼓勵教師開展校本研究,采用課題立項,或項目申報的形式,將教師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確定下來,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和政策支持,這對于推動教師參與研究有積極作用。

三是研究方案設計。研究問題確定之后,在展開研究工作之前宜有一個初步的研究方案,該方案的設計包括總體的研究目標的確定,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步驟及研究時間的大致制定,研究方法的選擇等內容。研究方案形成之后,還可根據研究的實際進展情況進行修改。

四是收集資料。校本研究方案形成之后,便可進入研究的實施階段,實施階段的關鍵是圍繞研究對象收集相關的資料,通過觀察、測量、問卷、訪談等手段,收集、占有關于研究對象多方面的材料,為形成對研究對象的分析奠定基礎。

五是分析資料,形成事實,得出結論。在收集和占有關于研究對象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區分材料所包含的真實事實與虛假事實,主要事實與次要事實,典型事實與個別事實,必然事實與偶然事實,一般事實與個別事實,孤立的事實與聯系的事實,由此得出關于研究對象整體的、全面的看法,防止以偏概全的錯誤。

六是擬定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分析資料,形成事實,得出結論的過程,已為擬定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打下了基礎,通過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的撰寫,進一步理清關于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或澄清有待進一步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七是研究結果的應用。校本研究的結論或結果形成之后,要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改善上,在應用過程中要對哪些是可以立即運用于實際工作之中,哪些還有待于進一步歸納、比較之后才能應用,哪些有待在教育實踐條件的調整之后才能應用,哪些還不能應用,但卻對改善教育和教學實踐有啟發、借鑒參考價值等進行區分。

以上為校本研究的基礎過程,這一個過程的完成,意味著下一過程的開始,上一研究過程結果的應用,即是新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開始,在新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困惑、新的疑點。因此,真正的校本研究的過程,應該是一種實踐和認識都不斷得到提升的過程,校本研究過程的不斷展開,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改善,推進教師不斷成長,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五、校本研究的評價

校本研究的評價對推進校本研究的發展,對激勵研究者的研究熱情與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校本研究的評價,不僅是研究結果的評價,重要的是對研究過程的評價。

就校本研究結果的評價來講,當前需要注意的是對校本研究成果形式的認定,要突破以往研究成果一定要是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或論文,或者一定要是研究立項的完整的報告的局限,研究者即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記、教學筆記、教案分析、教學體會、經驗總結、研究對象的個案分析等都是校本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者在學校所作的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報告材料等也是校本研究的成果。同時,要對校本研究的成效即實踐效果進行評價,在校本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研究折成果形式不一定完美、實踐效果卻非常有效的狀況,因此對校本研究結果的評價,既要看成果形式,更要看實際效果。

篇2

[論文摘要]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教師對課標三維教學目標之間關系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是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是實踐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以及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等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廣大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活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紛紛出現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學習也開始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個體性差異的存在,導致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學實踐中暴露出許多問題。本文主要從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課堂教學資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探討歷史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與把握

三維目標是新課標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是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的一個整體。在貫徹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對三者的有效統一,首先應該確保知識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動搖,所有教學目標都是在學生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之上實現的。在新課程的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將前后相關知識點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礎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宏觀的、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才能掌握學習方法,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是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的理解有失偏頗,認為僅僅是課堂教學方法在形式上的改進,因此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義毛病,結果課堂搞的熱熱鬧鬧,學生卻沒有學到多少知識。這實質上是對新課程理念的誤解。新課程理念中,過程和方法既要求貫徹在教學過程當中,又要求把它們當成教學目標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基礎知識在史料研讀、圖表分析、課堂討論、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活”起來,達到在教學中突現方法,在目標中掌握方法。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知識與能力并重。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較深層次的教學目標,它拓寬了課程教育目標的內涵,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過程,更加強調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的教學環節,比如觀看有關名勝古跡、名人、民俗風物的圖片,表演歷史劇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課外探究活動,作為學生觸摸歷史,體驗歷史的外在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

二、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和及利用

在課程標的指導之下,教材在整體編排上采用模塊加專題的形式,課程結構設計突出系統化、層次性和探究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這種編排下與存在教學單薄的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該積極轉變思想,樹立起整體的、宏觀的概念,在認真研究課標與教科書、借鑒教學參考資料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差異性,以及教學任務繁重與課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在不應影響教材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或調整,要能夠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突破重點難點。同時根據“模塊鏈接”的提示,指導學生積極搜集相關教學素材,對本課所涉及到的相關內容進行縱橫聯系,充實、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是新課程的重要方面。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以及學習與實踐的結合,都可以為歷史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進行科學技術發展史教學時,可以和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聯系起來;思想文化專題部分,可以將語文、政治、美術、音樂等課程的相關內容穿去。在歷史課堂上讓學生把在其他課堂上學過的相關知識點總結聯系起來,可以克服新教材知識專題化所帶來的學生知識系統不全的缺點,使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而生動。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名勝古跡、名人、民俗風物的圖片,表演歷史劇等方式,讓學生近距離的觸摸、體驗歷史。豐富有趣的課外探究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的興趣,都是我們應該合理有效利用的課堂教學資源.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如果教師沒有把新課程理念完全理解、內化為指導課堂教學的武器,就不能把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課堂教學會出現“形”與“神”分離的情況。如何才能讓歷史課變得鮮活生動,富有情趣?如何才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進行探究式學習,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效”?這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實現新課程目標,教師的觀念轉變非常重要,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教學。教學設計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有效,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走形式主義的道路。這就涉及到正確對待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態度問題。提到傳統教學方法,很多人會聯想到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是對傳統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誤解。其實方法本身無所謂好與壞,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靈活駕御。創新并不是指要完全拋棄我們原有的各種教學模式、方法,而是在借鑒原有教學模式、方法益處的基礎之上積極探索其他教學模式、方法。

教師要能根據課堂實際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結合教材中的“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學習延伸”等趣味性強的探究活動,指導學生主動收集和利用教學資源,逐步培養學生親身實踐、主動探究的學習能力。同時精心創設形式生動,內容豐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辯論會、編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使知識與能力在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活”起來。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獲得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實現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根本轉變。并使學生在探索歷史問題中學會交往與合作,在親身體驗中去感悟歷史,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從教材內容的選取到知識的呈現方式,從課程結構到課程評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全新的價值理念。模塊單元專題的編排體例突出了內容精煉,知識系統性強,思維層次高的特點,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這對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更廣的要求。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自身專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研究能力,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問題,創造性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當今社會由于多媒體網絡技術大量介入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教學所能獲得的有效課程資源大大增多,教師如何正確對待和有效的開發利用這些課程資源?在教學設計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學中應該“教什么”,完成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在教學條件相對比較落后,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老師又如何能創設出形式生動、內容豐富、富于思考的教學情境?在充分利用有效教學資源,備好教材的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好課堂教學應該“怎么教”。在主要教學環節上,如何過度、如何突破重難點知識,這都對教師的專業研究能力和知識結構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師必須重視個人的文化修養的提高。教師的人文科學文化素養決定著教師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也決定著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能獨獨辟蹊徑,形成有自己個性并適合教學的教學風格。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豐富的歷史知識通過板書的濃縮和轉化,輔助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知識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將歷史知識中所蘊涵的豐富精神養料,通過準確、生動,且富有感情的語言講述出來,才能創造出一個豐富活躍的課堂,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達到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目的。

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為主導,講述性的教學方法占據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與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生主體地位的目標有一定的距離。

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課外活動來完成。比如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名人故居、民俗風物,都可以作為學生觸摸歷史,體驗歷史的很好的外在形式。學生通過參觀名勝古跡,進行社會調查,撰寫小論文等形式,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同時在親身體驗中感悟,促使情感得到升華。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高中歷史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去感受歷史氣息的機會是不多的。因此,只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的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果能注意營造出民主氛圍,保持誠懇態度,師生關系和諧,學生就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和引導,積極主動投入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必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刻苦鉆研業務,培養起發掘和利用教學資源的敏銳洞察力,在課堂教學中磨練教學行為,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相互學習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將新理念和技巧內化,力爭使教學更加有效,在不斷的探索與思考中推進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潘虹.“和樂”思想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6,12.

[2]趙克禮.“育人為本“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8.

[3]曾超洪.21世紀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J].理論研究.

[4]孫衛東.把問題意識引入課堂[J].教學研究,2006,(10).

[5]陸繼銀.對當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學研究,2006,(1).

[6]羅朝暉.歷史教學創新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J].政史地教學,2007,(3).

篇3

1.1心理健康問題困擾著當今中專生。當今中專生的精神面貌呈現出新特點: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不高,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較多;特別生活背景如離異家庭、困難家庭較多;心理健康不良的較多。如今的中專生心理健康問題多表現為心理發展不平橫,如:性格孤僻、怪異;情感脆弱易變,意志不夠堅強;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為中心;愛與老師頂牛、愛鉆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師家長的批評與指導;對他人缺乏同情心、愛心:甚至叛逆等等。叛逆心理是一種反常的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通常表現為情感的對立、抗衡和情緒上的嫌惡、不滿。叛逆心理是這一時期學生的一個鮮明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

我從事班主任工作三年了,我遇到過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記得一個女生一夜未歸家,父母找她急的如熱鍋螞蟻,結果這個女生沒事人一樣清晨來上學。經過我細心的思想工作,才吐露實情。原來她花錢請了一個男生在外面過夜。后來我追問她怎么想的,這樣糊涂。她回答父母管她太嚴,什么也不讓她做,她就故意做給父母看的。一個花季少女就為了和父母賭氣,就這樣糟蹋自己。這一時期的心理狀態將直接導致普遍的厭學、棄學。

1.2基礎知識水平低也困擾著當今中專生。如今的中專生成績太差,底子太薄。有一次一名計算機老師講程序,其中涉及到2的平方。結果一個學生問老師,2的肩膀上那個2是干什么的。聽起來是笑談,也確實有一些時日成為了笑談,可是笑談之后卻是一種濃濃的擔憂。還有一個老師講,在講憲法修改程序時,他們班的學生竟然分辨不出1/2和2/3哪個數字更大一些。而和他們講國家政治制度,他們更是如聽天書。這樣的學習底子,要怎么接受中專的教育呢?

1.3思想僵化,精神世界匱乏。現在的大多數中專生把睡眠時間改在上課,把休閑時間全部砸在了網吧里。網吧成了他們的第二課堂。那種良莠不齊的環境,正慢慢的腐蝕著中專生的精神和思想。另一部分學生上課不睡覺,卻帶著耳機聽音樂,或者拿著手機打游戲。好像游戲和歌曲就是他們全部的生命價值。很多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完全變形,甚至扭曲。一次講職業道德的課上,我問大家你們的興趣是什么?結果全班四十幾名學生異口同聲的說“玩”。

2現在的教材版本已經不再適應變化現在的中專德育教學使用的課本還是《職業道德》、《法律基礎知識》、《哲學》和《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生澀的哲學理論和枯燥的政治語言讓學生對德育課提不起興趣。再加上高考和認定考試根本沒有一個道德標準,沒有考核做約束,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更淡了。

以上問題的出現必然要求職業學校德育課的改革。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德育教學的老師更應該深深的思考,德育教學的改革應該如何進行?

2.1教學要以中、下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前聽過很多老師講觀摩課、示范課。可總有個感覺,那就是老師總是提問一些學習拔尖的學生,借以展示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狀態。不可否認,這樣做的目的很容易達到,然而一個班級拔尖的學生只占少數,甚至少之又少。

按照“正態分布”理論,學生群體中,上、中、下學習成績層次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絕不能忽視中、下學生。在我們中專學校,班級里能排在上的學生鳳毛麟角,大多數還都是中、下學生。作為德育老師,無論從語言組織上,還是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要以他們為主。積極的調動起他們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2.2必須變灌輸德育為主體德育。古時候大禹治水采用了疏導的方法,現在的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當今的學生逆反心理非常強,如果在德育課上你告訴他什么不該做,什么該做,他可能恰恰反著去做。但如果你能通過一些手段,例如設立情境去啟發他,讓他自己感受到錯誤。那么,他對于這方面的判斷將更準確一些,記憶會更深刻一些。

2.3翻新教材,使教材向淺顯深蘊發展。當前職業中專所引用的德育教材版本老舊,期中經過幾次改版。一方面,從內容上看這套教材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少了吸引中專學生注意力的內容。并且有很多內容沒能做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從德育教學的要求看,這套教材缺少接近當今學生實際的東西。現在的中專生缺乏團結合作精神、缺乏愛心和同情心,更談不上尊重他人,熱愛集體。所以中專的德育教學應向提高道德素養方向偏移。

2.4教師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俗話說的好,言傳不如身教。我們每位德育課老師都要加深自身的德育素質和修養。如今有些老師受腐朽思潮的影響,都把眼睛盯在了利益上,而忽視了自己言行對學生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學生,正是形成比較穩定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時候,而他們對世界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尤其對老師更加的注意。這個時候老師的不良行為和不道德的舉動將給學生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因此老師的德育水平直接影響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細雨巧潤百花紅》.遼海出版社

[2]《教學微格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

篇4

仔細分析一下新教材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教材中的理論性強、抽象、難以理解的文字被刪減,代之以圖文并茂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或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或是根據學生以往的直接經驗能感知的。新教材內容的變化是為了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遍規律,即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不斷提高。

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內容的變化,不是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即只對知識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而是讓學生通過感性材料的認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進而對抽象理論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層次,而忽視理論的深化。

筆者曾聽過一節政治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的內容,這節課的核心內容就是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教師通過一些數據來論證這個結論。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所有制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多,如果讓學生從這些感性數據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非公有制經濟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沖淡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呢?教師沒有解開這個疑團。很顯然,教師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層面,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因此本節課結束以后,學生對公有制經濟在數量上越來越少,卻仍然起著主體作用,沒有辦法理解。如果教師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控制力上,那么學生的感性認識就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

誤區二: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它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針對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學習,在探索自主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首先執行科學的教學計劃,明確教學目標,然后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自主性學習不是無師自通,因為學生很難把握自己該如何學習以及學到何種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學習沒有教師的指導是無法完成的。

筆者也曾聽過一節活動課“上網的利與弊”,教師采用辯論的形式,首先把辯題交給學生,學生自由組成兩組,辯論過程中教師站在—邊。時不時地說“好,不錯,繼續”,不做任何總結、引導,任由學生發揮。教師這樣做似乎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勤于思考,讓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和看法,但結果往往導致“放羊式”課堂。

也有一些教師做得更是離譜,一上課就說“今天請同學們自學,可以自由討論”。諸如此類的教學形式可以說無計劃、無目的、片面追求課堂的活躍氣氛,還美其名曰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在搞自由放任。

誤區三:“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師也主動參與新課改,但總是對學生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不敢真正邁開課改的步伐,不敢放手讓學生自我閱讀、思考、議論、練習,仍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他們搞課改,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實質上仍是傳統教學的模式。我們把他們的做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筆者聽過一節課改課,不能說這位老師在課前沒有準備,他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功能,把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分解,提出一個個不同類型的問題,再設計一定數量不同形式的鞏固練習,在課堂上,他緊緊圍繞著這個方案進行教學,這種教學形式在名義上是“新”,但本質上仍然是模式化教學,弊端不少。—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可能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把教材內容以問答題或填空題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課本中找出問題,那么學生只能成為回答問題的機器,毫無主動性可言,學生得到的也僅僅是記住教師給出的結論,結果,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拓展。二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指學生自覺能動地,有針對性地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更新舊的觀念,獲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教學中,如果學生不是通過先閱讀課本內容去分析、歸納、推理、總結,就毫不費力得到現成答案,就會失去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失去用已用知識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識和技能的絕好時機。

篇5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還在第三個環節上,學生當堂對對聯。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相鄰組對下聯。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一個上聯甚至有好幾個下聯,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聯,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務校長說,這節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三、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個體的見解與感悟,不能用統一的模式去規范和強化,因此,需要拓展課堂的容量。只有讓個體去表達切身的體會、獨到的見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字、詞、句的積累貫穿到課堂的每一部分,學生才有真正的收獲,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乘勝追擊,拓展容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開放課堂,自主探討,不僅學生收獲很大,教師也會學到很多,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大綱。

四、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學生既然能爭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對對聯,如果能夠拿來毛筆與紅紙,不就更能培養學生對這種文化形式的興趣與愛好?說不定,一節課會成就一位未來的書法家,如果真是那樣,更是功德無量,我們為什么不這樣去做呢?

篇6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問題

引言

信息技術知識對于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助益良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思維來完成一系列知識探究[1]。學生在高中時期掌握信息技術、打好基礎雖然未必能在高考時幫助學生提高成績,但信息技術的認知能力能讓學生終身受益,且形成良好的認知,可規避學生對不良網絡的沉迷,促使學生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正確辨別信息。教師應打破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喜愛信息技術,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挖掘學生的信息技術潛能。

一、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占時較少,當展開信息技術的新課授課時,部分學生對之前的內容遺忘得所剩無幾。加之教材信息有所滯后,新時期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的仍是老生常談的內容,其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有課程教學頗有零碎感,使學生前后接觸的理論實踐信息沒有共通性,導致他們的記憶較為混亂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缺少實踐操作機會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實踐,通過實踐演示理論,在實踐中使學生逐漸理解知識與技能,并達到能夠應用的程度,要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但當前學生操作的機會少,實踐內容比較滯后,加之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網絡學習環境,學生只能被限制在固有的教學模式中,形成思維定式[2]。

(三)缺乏重視

因為信息技術尚未納入高考,在當前應試教育功利心的驅動下,信息技術教學并未引起學校的重視,師資力量不夠,課時不足等現象普遍存在。受大環境影響,學生較為忽視信息技術的學習,很少有時間探索信息技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多停留在電子產品應用上。他們在較為緊張的高考備戰狀態下,對信息技術學習抱有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

二、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明確課程目標,提高重視程度

教師應明確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前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在此基礎上展開實踐拓展。例如,學習文件的分類,可以以旅游為主題,準備多個景點相關的多種文件格式,如黃山、太湖等多個景點的圖片、視頻、攻略文本、音頻、PPT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對文件進行分類,并對自己的分類方式進行解說。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理解分類的思想,課程目標清晰明了,完成度較高。課程目標的設置應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從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學習形式著手,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呈現教學內容。如今,智能手機提供了很多生動便捷的視頻、圖片制作App,教師可利用這些App設置教學任務,讓學生輕松了解bmp、jpg、gif等多種圖形文件之間的區別,掌握常見的動畫、視頻文件格式。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著手,達成課程目標,從而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重視與喜愛程度。

(二)注重以生為本,實施分層教學

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他們有的對常見信息技術知識已十分熟悉,有的還存有畏難情緒,教師應盡可能開展分層次教學,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進步[3]。分層次教學需要教師提前了解學生的能力,設置分層任務。例如,在學習photoshop的使用時,雖然很多學生已借助形形的手機“p圖”App對圖像處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對這種專業軟件的使用卻無從下手。教師可提供教學輔助視頻,讓學生利用視頻提供的操作技巧對圖像進行個性化處理,以夯實基礎操作能力。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按照拓展視頻進一步完成難度系數較大的圖像處理任務。分層教學能讓后進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讓優等生拓展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既能達成教學目標,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注重實踐教學,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應用計算機處理學習、生活問題的現象越來越普及。學生越來越常態化地使用文本編輯軟件編輯排版論文、制作電子小報,用photoshop設計制作班旗,用數據處理軟件統計成績……在學生動手能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教學模式也應做出相應調整。新課程改革將程序設計提到重要位置,要求教師順應時代的變化,加強對學生模塊化思想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程序設計教學難度極高,教師應以實踐為基礎,引領學生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為適應智能化時代做好準備。

(四)任務驅動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在新課程教育體系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減少教師的侃侃而談,營造更輕松自在的氛圍,利用任務驅動,在有趣味性的話題中達成教學目標。算法的概念枯燥而乏味,教師直接講述理論,學生往往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可以將算法概念設計成生動有趣的教學任務,在層層任務解鎖的過程中完成學習,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趣味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邏輯思維慢慢形成,他們融入層層問題解決中,逐漸忘卻對編程的恐懼。隨著任務的層層推進,簡單的算法躍然紙上。有效任務的設計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與主流學科銜接,強化知識的融會貫通

信息技術與數學、物理、語文等學科有較強的關聯性,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銜接主流學科,強化知識的關聯性與整體性。例如,教師布置生肖計算的編程任務。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組成部分,從了解生肖有關的傳統知識到數學中關于屬相的推算方式,再到尋找輪回的規律形成解決問題的算法,使用自然語言、偽代碼、流程圖等多種不同方法來描述算法,展示學生多樣化的算法。教師應剖析不同算法的可行性及效率問題,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性,最終利用生動易操作的程序設計平臺,讓學生在平臺的幫助下嘗試自主完成程序。這樣的教學方式使信息技術學習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變成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結語

篇7

為適應時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一個關鍵。新課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編制的,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都要經受新課程的洗禮。因此,語文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語文教師的素質是否適應課改革的要求,每位語文教師都應在新課程實施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當前課程改革要求。

一、面對課改教師必須更新觀念

當前,面對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沒有必要的觀念更新,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教師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自已的課堂教學。在傳授多種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時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以德治校”。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改要求新時代的教師應該能教職工各種類型的學生,并使他們各自的特長都充分得到發揮。這就要求教師需要終生學習。只有這樣才會“與時俱進”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種種新問題材的挑戰。

二、做好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變化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1、由權威者向參與者,激勵者轉變

要培養學生裝創新意識,并使之逐漸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師放下權威,師長的架子,以一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勇于挑戰課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實現生命的超越。

2、由教書匠向專家型轉變

未來教育需要“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書齋進而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的研究。語文教師要求承擔起語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課程的實施將為語文教師向研究型轉變提供轉變提供積極的學習機會。轉3、新課程更需要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學校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助,重視挖掘社區教育資源。

三、改變原有教學方式,重視綜合性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加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啟發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要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首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其次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要改革原有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提問、討論、讀書、作業的時間。學生讀懂的問題,教師不需要講解;學生似懂非懂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書領悟,讓學生試講;學生有問題可隨時發問,有不同風解要隨時發表;學生實在弄不懂產問題,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播、評、導或精湛的講解。

四、改變原有工作方式,在合作中求發展。

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課改的實施對于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幾乎很難獨立一人較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善于了解其他學科,不要把自已任教的學科看作孤立的整體。要改變彼此孤立的局面,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與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齊心協力培養學生。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互相促進。

篇8

(一)充分運用案例,呈現觀點和重點

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舊政治教材有著較強的理論性,觀點與中學生的認知特點不符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感覺到乏味,而且會死記硬背教材所述的觀點,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新課改對過去傳統的學科體系課程模式進行了創新,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對生活主題和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處理,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因此,將案例充分運用到了政治課教材中,選用的案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較為貼近。

(二)淡化抽象的理論,生活化表達政治理論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概念抽象是舊政治教材難的重要原因。高中學生往往能死記硬背,使得很多的細節都無法了解清楚。這種死記硬背下來的知識,容易忘記,并且加重了學習負擔。在新教材中,生活化表達政治理論,沒有過分強調概念定義。

(三)突出探究性教學策略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舊教材在推導概念的時候,往往是從概念出發,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形態和思維特點,只給學生留下很小的空間。而新教材對其進行了創新,模塊劃分了教材內容,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給充分發揮出來了,大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二、高中政治教材的創新和使用

(一)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把握好課程改革目標

新課程充分重視學生的發展,結合本學科的具體特點,全方位落實科學素質教育,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要結合高中政治課的具體情況,轉變思想,對學生發展足夠重視,對學生個性化需求進行考慮,要充分結合人文要求,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培養。教師應鼓勵學生大力創新,將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給應用過來,要大力重視學科滲透,對學科本位觀念進行改變。對于思想政治教師來講,需要對新課程新教材進行研究,要對新教材的編寫模式進行領會;對課題與課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研究,要從細節來對教材內容、結構等進行研究。另外,教師也需要全面了解師生生活、思想和學習,對學生的興趣充分關注。培養學生興趣,需要從多個方面來努力,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

(二)積極創設情境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新教材對過程和體驗十分重視。新教材中的活動框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有著較多的探究途徑。這些活動,可以將學生的主動性給充分激發出來,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將教材中的活動內容積極應用起來,不能夠單單向學生灌輸知識,而要將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給應用進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結合學生的具體愛好,來創設情境,如辯論、演講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三)整合教材資源,細化教學過程

在新教材中,知識的獲取是從活動中得來的,而要想成功開展活動,就需要將學生參與的熱情給充分激發出來。因此,教師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對教材資源進行整合,對教學過程進行細化。如整合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圖片等,教師需要大膽改進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圖片等,優化教材資源。

三、結語

篇9

教育思想是我們教學行為的指導,擁有什么樣的教學指導思想往往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產生莫大的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要求我們首先要轉變的就是教學思想,那就是要本著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成長的教育教學理念來開展我們的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核心地位,明確在新課改下師生的角色,即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和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就是方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吸收所學知識,最終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共同進步。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們體育教師需要樹立學習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扎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了解和接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我們的學科教學技能,這樣才能夠給我們做好體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宣傳,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

體育教師要結合學科教學與學校溝通,使學校通過體育教學、群體競賽、集會、廣播、墻報、有線電視、體育名言牌等各種途徑,大力宣傳學校體育,營造一種濃厚的學校體育氛圍,激發廣大學生對體育的熱情,提高學生自覺參與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學好體育不僅僅是為了身體好,更重要的是要熱愛祖國、建設和保衛祖國,而且還可以和人的精神面貌及意志品質聯系起來。建立起學好體育光榮學不好體育可恥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讓家長和文化課教師也能充分體會到這一點,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后盾和積極擁護者,真正從思想的深處接受和認同體育的重要性。學生在思想上重視了,自然在上課過程中會更用心,主動性才容易發揮出來。

三、豐富教學流程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無定法”,只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組織多樣、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課堂學習氣氛。例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像,回顧我國體育發展史,通過多媒體進行形象教學,也可以利用游戲、比賽等形式貫穿教材的全內容等等。課程設置應由單一的普通教學向選項課、多樣性質課、保健體育課的多樣化方向發展,非競技運動項目、娛樂體育項目及個人運動項目的內容比重將加大,突出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實用性,以利于吸引學生主動參加體育的學習和鍛煉。

四、完善評價機制

現代教育主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本著學生終身成長的理念來開展教學。所以,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全面評價學生,在關注學生體育成績的同時更要看到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和主動鍛煉意識的培養,盡可能用鼓勵的語言去激勵學生,這樣他們才會產生更大的動力。

五、結語

篇10

讓學生快樂成長,主動積極地學習。要徹底改變這種現象,讓事物適應時代和發展規律,就需要教師形成一切以生活為本,以學生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課程改革,改變的不僅是學生、教師、學校,還有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與素質?學生能力的提升,也會反過來刺激新課改制度的不斷完善。

二、在新課改下培養學生能力的途徑

(一)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習慣的好壞對一個人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同樣,學習也是這樣,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好的學習習慣是能否成功的關鍵條件。首先,讓學生養成好問的習慣。通過鼓勵學生開口問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積極的學習。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可以首先通過學生自己提問,二元一次方程與我們前面學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點和區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己主動積極地學習。其次,讓學生養成總結反思的習慣。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人們總是在思索中前進,歸納和總結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找出解決的辦法,實施下去。在發展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見,總結、反省是讓人學會學習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通過歸納,整理便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再次,養成嚴格要求自己的習慣。強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只要抓住時機,給予引導,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訓練思維能力

中國古代教育提倡“技長者以為師”,說的就是教師要教授別人,首先自己的知識得豐富,可以說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素養。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教書育人,傳授知識,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基本素質技能過硬,還體現在能夠科學地指導、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從學會轉變成會學,從而提高學生能力的專業技能。思維能力,指的就是學生面對問題時,那一瞬間的想法,他們會怎么辦?當面對困難時,首先通過觀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種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過對比分析,總結歸納,然后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怎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養成學習的思維能力,要求教師要從思維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導。從現象的分析對比中,得出初步結論,并在頭腦中升華,做出總結概括,然后判斷推理,從而指導行動。比如,在講授“有理數與無理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復習一下整數,分數的概念,引導學生去分析,去對比他們之間有什么差異。緊接著列出有理數的概念、范圍,再出示無理數,逐步引導學生先分析,對比,再做出概況,然后具體化。通過一系列的講解及課后的輔導及復習,學生就會對有理數與無理數部分的知識結構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體現學生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