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范文
時間:2023-03-16 09:1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在“探索”中成長
在課改前我已有16年的傳統教學經驗。對于自己的課,我非常自信,同時也為自己取得的這小小的成績而沾沾自喜。并且是一遍一遍、樂此不疲地實施著傳統的那一套教學模式。那就是:滿堂灌和題海戰術。課堂上至始至終由教師操縱學生,牽著他們的鼻子走,這樣下來的結果就是:質量勉強上來了,然而學生的素質、能力下去了。學生的個性、學生的發展被扼殺了。現在通過課改,我的成績仍然遙遙領先,但有所不同的是,我的課堂卻變得開放了、靈活了,更有活力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師生關系也變得特別的融洽了。
應該說我們的課改是在探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這一路走得很艱難,也很吃力。但我們還是挺過來了。課堂教學先后經歷了四次改變,才有了今天的“四段六步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課改五年間我先后閱讀了《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教師角色的轉換》等書籍。此外,我校先后還邀請了很多優秀教師到我校交流教育教學經驗以及座談,他們的教育藝術令我欽佩;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催我奮進;他們對學生的愛與付出更令我感動。在與名師大家們的學習、交流中我的精神生命在不斷成長著!
二、在“實踐”中成熟
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們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注重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它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征。
在課前準備學案時我要求自己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學生的心理與能力。為了上好一節課,我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調查學生已有經驗,從中找到教學的切入點,掌握學生理解知識的難點。然后,我會關注教材,看看例題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的,這樣呈現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識研究的過程中,哪些地方具有思維價值,哪些知識可以延伸。針對我所教的兩個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生活經歷的不同,我經常要預設出多種教學情境,以便學生輕松、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識。
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交流討論、展示我會耐心地傾聽,不輕易的打斷他們的講解,也許他們的表述還不夠流暢,也許他們的語言還不夠準確,也許他們的想法還比較幼稚,但是我會給學生搭建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讓他們的思想無拘無束,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創新的火花。我總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學生的困惑和錯誤及時的點撥糾正,偶爾也會裝糊涂和他們一起爭論,也會向學生坦誠的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偶爾考慮問題的不周;更會感謝學生及時指出我的錯漏之處。我和學生一同享受著這份平等、寬容、和諧,享受著思考帶來的樂趣、享受著友誼與信任。
彭達開下面就是我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遇見的一堂真實而又讓人深思的課例:
彭達開在講解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練習,結果大大讓我出乎意料:
例:計算
我在課前準備了兩種解法:
我特別得意解法二,相信學生是不會發現的。
上課了,我把此題的任務分配給了第8組,因為這一組的學生特別愛動腦。如愿以償,解法一學生完成了,我暗暗得意,你們喜歡動腦終究還是沒有發現解法二了,呵呵!正在得意之時,這一組的另外一個同學發言了:“老師,我們組還發現了一種方法!”我的心一緊,不會是解法二吧!我急忙說道:“說說看呢。”我的擔心終于兌現了,他們的另外一種解法就是我的解法二!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學生展示下一個題目了!正要繼續時,第5組的同學又發言了:“老師,8組同學的兩種解法雖然不錯,不過我們組還有一種解法應該也很不錯的。”我有點發呆了,還有解法嗎?我帶著可疑的語氣說道:“那你們組上黑板來解給大家看看呢。”他們組的值日組長自信的走上臺面帶微笑的寫出了他們的微妙解法:
轉貼于 解法三:
我感嘆了!合作學習太有魅力了!
更讓我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第3組的一個同學大聲叫起來了:“老師,前面三種方法太復雜了,我還有一種更簡便的。”這次我是真的發呆了,真的還有更簡便的嗎?我帶著根本不相信的口氣說道:“說說看呢, 讓大家也享受一下喲!”這個同學上臺大筆一揮寫出了:
解法四:原式
當時我愣住了!難住了!我在臺上手足無措,無法解釋、無法給學生作出肯定的判斷!此方法是巧合嗎?此方法正確嗎?我只好在學生面前謙虛了:“同學們,對于解法四,結果肯定是正確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做呢,等老師下去和其他的數學老師研究后再給你們講解好嗎?我們繼續來展示下面的題目吧!”……
這堂課表面上看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打亂了我的課前預設,但是從這堂課中我真正體會到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感觸很深,在關注學生小組合作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想象力極為豐富,學生很有潛質,只要老師充當學生學習活動中平等的指導者、促進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實踐探索者、知識構建者、愉快的收獲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一定會促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思索”中收獲
篇2
一、讀書積淀,更新觀念
沒有讀書習慣的教師、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的教師是很難適應課改形勢的。當課改猶如一縷春風攜帶著人文氣息的理念向我們吹來時,我幸運地搭上了課改的頭班車,成為課改試驗田里的一粒種子,期待自己與課改一同成長。于是,我便如饑似渴地潛心讀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育創新》、《歷史課程標準》……并不時地在網上瀏覽課改資料,我拼命地在專業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并注重內化、注重揚棄、注重思索,邊讀書邊做反思筆記。
我一方面加強學習課改方面的理論,另一方面注重學習先進課改學校的課改模式。一年來,我先后學習了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探討了原平實驗中學的“六環節”教學法,實地觀摩了長治三中、長子二中的課改課堂;聆聽了省教育專家張崇善的課改專題講座,反思了他的“十給平臺”、“十要十不要”的課改要領,從中我學到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師生互動,課堂更精彩。
二、走進課改,一路收獲
在積淀課改知識的同時,我積極投身課改實踐。課堂上,我努力轉變角色,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盡量做到五個“凡是”,即:凡是學生能說的,盡可能讓其自己說;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學生能做的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做;凡是學生能觀察、想象的,盡可能地鼓勵其自己觀察,展開想象的翅膀;凡是學生能總結歸納的,盡可能地要求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總結歸納,一切為了確保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不但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而且注重形成自己的個性,努力創設變革學習方式的情景,力求形成一種靈性化、情感化的課堂氣氛。大家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你瞧,秦朝的一名官員正在游歷秦朝廣闊的山河,沿途經過趙國時,由于車軌不統一、車子過不去,他不得不下來步行。好不容易走到韓國的都城郢,看著韓國繁華的都城,他想買點兒栗子吃,沒想到由于度量衡的不統一,害得他和小商販吵了起來,經路人解釋總算達成買賣。付錢吧,誰知,人家又不收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只收韓國的布幣,費了半天勁,栗子也沒吃成,繼續趕路吧。很快,他來到了楚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官文,上前一看,一個字也不認識,當地人解釋了半天,結果一句也沒聽懂,只好掃興而歸。回到秦朝。見到始皇大帝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得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否則,這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無法治理的。
剛才,我們欣賞到的是我在課改路上的一個掠影,是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歷史課本劇,從中不難看出孩子們也成了課改的先行者,我和我的學生、同行在課改路上,我們彼此引導、彼此發現、彼此合作、彼此分享、彼此悅納、彼此感動。
在課改實踐中,我的心智經受了洗禮,觀念得到了提升,專業得到了發展,學生的興趣得以培養,個性得以張揚,特長得以發展,為此,我欣慰著、快樂著。
三、反思課改,困惑猶在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我時常會陷入困惑之中,理論上的模糊必然會導致實踐的盲目,教學的無效。因此,在小組合作交流、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方面,我嘗試了各種手段,有時也為設計了自以為全方位體現課改理念的課堂精品而津津樂道,可事后總覺得重了形式而丟了精髓,有東施效顰之嫌。多種教學模式都嘗試運用。多種手段都兼收并蓄,一切好像為了標新立異,為此,我苦惱著、反思著。我知道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又不乏困惑、艱辛之路,但我仍會像屈原一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憧憬課改,任重而道遠
與課改共同成長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著、摸索著、成熟著,課改給我帶來了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新鮮活力,又恰似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引領我實踐著、追尋著。
我所追求的課堂是: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時刻思考孩子想學到什么、會怎樣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怎樣幫助解決。課堂上力求追尋那渾然自得的感悟,提倡那點睛之筆的點撥,倡導自我意識的噴薄。
我所追求的歷史老師要具有這樣的境界: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自如。在歷史教學中能真真正正領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與歷史人物息息相通,遙相呼應;能用那聲情并茂的朗讀、妙語聯珠的講解、別開生面的提問、精辟警策的點撥、機智幽默的解說、開合自如的遷移,使得歷史課具有無窮的魅力,能讓歷史課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奇跡,成為師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成為向每一顆心靈敞開溫情的懷抱。
篇3
今天,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現代教育開辟了一片天空,給現代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真切地感受著新課改的真諦,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但我始終堅守一條不變的真理:新課改的主陣地是課堂。因此,“立足課堂,上好每一節課”是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土壤;“讓每一位學生在我的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是我事業追求的目標!
備課時,我開動腦筋、深入文本,虛心向同行請教,做到每節課都精心準備;課堂上,我教態親切,教法靈活,語言幽默詼諧,使學生“善學樂學”;下課后,我批改作業,及時反饋,對學困生耐心輔導;與學生交流時,對學生嚴而有度,真誠相處,用愛與學生溝通。時間久了,同學們都認為:我是值得依賴的教師,是親密的朋友,是尊敬的長者。因為有了情感的交融,“親其師,信其道”,同學們大都十分喜歡上我的課,為我在課堂上放手開展新課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舞臺。
隨著時間的流逝,針對不同的文體,我放手課改,設計了不同的教學設計。例如,以寫人記事為主的記敘文,我采用“四步導讀法”:初讀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探究、品讀賞析表達、熟讀拓展深化,通過這四步“讀”,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使學生對這種文體的文章學的游刃有余。古典小說教學如《楊修之死》、《智取生辰綱》等課文,我采用“評書加講壇”的形式,理情節、析人物,引人入勝,吸引得學生在課堂上圓睜著兩眼、直豎著雙耳、大張著嘴巴,像虔誠的教徒接受傳經授道一樣,但鈴聲一響,又被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拉回課堂。而現代詩歌教學我采用“創新三讀”模式,在讀中賞、在讀中悟、在讀中獲,使很多學生迷上了現代詩,除了聲情并茂的朗讀之外,有的同學還模仿創作,出現了一些像模像樣的小詩,雖然文筆幼稚,但畢竟孩子邁出了大膽的一步。其他如文言文教學“大膽放手,自學檢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有作文教學開展的“快速作文,互改互評”也初見成效。這些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此愛上了語文,愛上了讀書。
篇4
十年來的新課改,我們感覺到了這次比以往的課改有較大不同,但在實施中也體會到,困難不少,困惑不少。
1.新課改首先應是國家行為
一項全國性的課程改革工作,不能只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事。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新課程改革,讓新課改變為一種公眾行為、社會行為,一定要有配套的政策和法規支持,要將一切不適應新課改,事實證明已經過時的政策、制度進行解構、修正、調整、完善。
新課改只有上升為國家行為之后,政府各級部門才會用制度的形式將新課改列為自己一項義不容辭的重要工作,才會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讓校長們從危房改造,解決拖欠工資、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如計算機、網絡教學等)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全身心開展新課改,才會讓教師們沒有后顧之憂,輕裝上陣搞課改。
新課改是為了促進教育發展,為振興民族經濟服務。在不少地方,當地領導年初下達考試指標,大考后獎罰兌獎,把考上幾個清華、北大當作形象工程、政績工作來抓。這種單一的分數指標,使學校和教師們既要轟轟烈烈搞課改,又要扎扎實實應對考試,這樣,新課改只能是一種形式。拿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教法,有時也只能在教研教改上閃亮登場一下,僅此而已。
2.考核指揮棒讓課改原地轉圈
考試得到的是分數,它是師生快樂、愁苦、希望和恐懼的源泉。評價和考試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見的巨手,決定著千千萬萬師生的命運。在考試面前,只有分數才會最直接地無條件地得到肯定。考試指揮棒最有效,對于基礎教育的實際影響力要大大超過課程標準。“考什么,教什么”是學校的無奈,教師別無選擇。一些家長也看到了、認識到了傳統教育中的不少弊端,但在分數面前,在分數決定進入什么學校面前,他們也只能讓分數說話,服從分數。這樣,學校和家庭就會結成統一戰線,形成合力,讓學生在讀、記、考中漫行。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改了,而考試方法沒有改,考試題還在用老教材的內容。甚至出現了一些新教材已刪掉的內容還在考。如果現在的評價體系不變,或是不能在考試題上鼓勵和引導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那么課改就會是“穿新鞋、走老路”。而課改的最后成功與否,就是看每一位教師是否自覺地按照新的教育理念進行課程改革,否則課改只能原地轉圈,最多也只能是拉長點圓圈的半徑而已。
教育的基礎是生命,我們的教育卻在摧殘生命。
教育是成長,我們的教育卻扼殺成長。
如果只用分數決定人的價值或生命,沒有從根本上對生命本身、對人本身的尊重和肯定,人就不能真正成長起來,人的道德、智慧、審美、批判性和創造性等也都無從談起。
3.地區教育差別制約新課改的實施
由于市場、區位和政策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資源不合理的流動、積聚和配置,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相對差別和絕對差別明顯拉大,還有繼續加速擴大的傾向。我們只有正視教育差別,才有可能去縮小這個差別。
城鄉差異。農村教育一直處于弱勢。資源配置、發展目標、過程控制、理論指導上均處于弱勢地位,我們的一些同志不能正確看待農村教育問題,總想回避它,然而最能體現中國國情的教育實際往往是人們缺乏深切了解與痛楚體驗的偏僻鄉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教育制度優先發展城市,造成城鄉教育機會的認可與分配政策上的許多不平等,這些都是在社會制度與教育制度上激化城鄉教育失衡。
區域差異。隨著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教育資源配置呈現非均衡形態,差異呈擴大趨勢,校際差異越來越大,造成不同地域中的義務教育成效受到抑制。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質量層次較高,學校往往能享有更多的資源,就讀于其中的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的學校質量、層次較低,學校獲得的資源相對較少,其學生所能享有的資源和教育質量明顯是次等的。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學校等級意識和學生的等級意識,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淡化了社會的公正價值,一些學業成績一般的學生不僅沒有愉快地接受教育的體驗,教師們面對這些具體環境,新課改的實施只能打折扣。
中國教育報記者劉中華在農村基層采訪,了解到農村小學在實施新課程中遇到不少難題:內容多,教學時間緊;家長忙,無力輔導學生;環境差,學生知識面窄;教師苦,披星戴月效果差。記者認為:農村小學生難適應新課程。這種現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變。
4.批判性對待新課標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承前啟后、一脈相承的,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定律的。課改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反饋、分析、總結和矯正的過程。新課改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徹底破壞與顛覆,也不是與傳統教育根本對立。它是對傳統教育的傳承、改革與發展,是在傳統教育基礎上的一種揚棄,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再深入。
我們應該教什么?
我們為什么這樣教?
現在推行的新課程相對前面使用的課程(給一名字:舊課程),從學科內容上進行增減,從學科結構上進行了整合。廣大教師雖手握新教材,并能讀到基礎教育課程師資培訓系列教材,但新課程中到底刪去了什么,為什么要刪去這些內容,不能知其所以圓。尤其是新增加部分,為什么選人的是這些內容,而不是其他內容。社會發展瞬息萬變。從大量的文化遺產和國內外的先進科學知識中,摘取什么樣的知識小花交給孩子們,是對孩子們未來最有影響的,教師們也只能被動地去接受新課程,去“照本宣科”。
我們對事物的評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事物總是動態的、發展的。我們的新課程同樣不能遠離這一規律。我們要用反思、批判的眼光來對待新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道德品質評價、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都會與時俱進。在我們告別“舊課程”實施新課程中,只有不迷信、不唯書、不唯上,實事求是,實踐創新,才會讓新課程走進教師的心田,落實在教學工作中。
5.教師素質決定新課改的成敗
新課改是以新課程為載體,一般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予以實施的。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在新課改中擔負著重要的、最直接的責任。教師的師德品質和專業素質直接導致新課改的實施。
綜前所述,如果我們的教師是在一個良性的大環境中從事新課改工作(如無需擔心工資拖欠、教室倒塌、現代化教學設施逐步跟上、培訓學習正常進行、福利待遇與公務員持平、不為考試排名曝光受罰等等),我們的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沒有科學的理論,就沒有科學的實踐活動;沒有素質觀念作指導,課程改革就失去了靈魂。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教育理念不等同于教學方法,同一個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篇5
寫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因此我認為要搞好我們的語文陽光大課堂需認真思考以下幾點:
1.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探究”不僅是學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千萬不能課文還未讀懂,就找來課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教師須知知識的遷移不是“見異思遷”,向課外延伸應有“度”的限制,很多時候,將延伸的內容作為課外作業完成,會更有收獲。
2.教法。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要防止環節: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或在枝節問題上爭論不休;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多媒體代替教師的引導等,有的為討論而討論為展示而展示,這樣的教學方法沖淡了語文教學的實際任務,難免有“做秀之嫌”。
3.師生關系。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對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4.避免誤區
①不能讓語文課變成朦朧詩,即閱讀文章不求甚解籠而統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將語文閱讀變成警句摘讀,即讓學生只找出自己認為最精彩、最感人的語句,任意闡述緣由即可。
5.把預習、導讀、復習、練習都納入課堂。教師指引,讓每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實踐,教師的主導作用則畫龍點睛地突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與指導和解決,使整個學習過程能把握重點,易化難點,激發疑點,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可以讓師生始終聚焦于教材,同時也節省了大量課內外學習語文的時間,以便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
6.要把握好課堂討論。我們常見“你覺得哪里寫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提得很好,但我們在設計這些環節時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得到什么?是對寫作手法的了解?還是對內在含義的領悟?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闡明“精彩”、“感動”的緣由呢?漫無目的的提問,隨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勞動。因此,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此外教師面對學生的討論時要注意適時調控。
篇6
關于對成功課改經驗的借鑒,“課改中國行”專家團成員、江蘇省灌南新知雙語學校校長徐翔用一個比喻闡明了他的觀點。他說,課改經驗的拿來主義,不是照搬照抄,正如不同地方的兩棵蘋果樹,一棵能結出好蘋果,一棵不能結出好蘋果,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好蘋果直接摘過來綁在另一棵樹上,而是要分析好蘋果長出的原因,如土壤、陽光、氣候、水分、管理等等,尋找適合另一棵樹生長的因素,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課改中國行”專家團成員、山東兗州一中原校長杜金山說,課改之難,難在動了文化的“奶酪”,難在改革是系統性的,難在改革本身是存在風險的。要真正落實好課改精神,最關鍵的是要深刻認識到課改到底在改什么,到底要怎么改。
本報曾在報道中強調,課改需要走好四步路。
第一步,變理念為觀念。理念和觀念是兩碼事,為什么一些學校理念先進,可課堂卻依然維持原樣?難道我們的教師不懂得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樣的理念?
所以,理念變觀念是當務之急,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為中心的學生主體教學觀。教師的觀念決定著課堂,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課堂!課改的理念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做學生學習的服務者,他的課堂觀念是圍繞“學”,基于“學”,設計“學”,“教”必須服務“學”。
第二步,觀念變方法。離開了觀念指導的方法只能是照葫蘆畫瓢,沒有方法承載的觀念在教學上體現出來的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教學其實就是正確觀念支配下的技術學,可一些學校卻常常大談特談藝術,導入的藝術、評價的藝術、布置作業的藝術,什么事一旦藝術起來,便沒有了可以操作的抓手,因此今天的教育必須回到技術的原點上,探索“規律”。
第三步,方法變文化。方法好比花朵,一旦離開了文化土壤,就很難存活。其實,課程改革就是在構建一種“課改文化”。這種文化是“開放文化”,是“展示文化”,是圍繞學生建構的富有“人性”的兒童文化,而非化,更不是傳統的道德文化和馴化文化、工具文化。
第四步,文化變信仰。最好的管理一定不是靠制度來維系的,作為教育人,必須有信仰,而說到底,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信仰。
篇7
曾經以為我的課堂上還有笑聲,盡管不都是歡聲笑語;曾經以為我的課堂上還有一絲的生機,盡管不是興趣盎然。可是,桂林、三堡之行,我才徹底的醒悟:原來我就是一個井中之蛙,只不過是一個陳穎主任口中所講的考師而已,也才明白課改勢在必行,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膚淺的見解:
1 . 課改對老師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需要的是精誠合作的精神。
首先是導學案的編寫,對每一個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它不僅要求你是一個考師,還要求你得是一個明師。一個明明白白的老師,你得明白考什么, 怎么考,你得明白學生的學情水平,怎么樣才能挖掘出每一個學生的最大的潛能,這樣編寫出來的導學案才更科學,才更有效與高效!三堡中學對導學案的編寫叫做“磨”導學案,一個“磨”字,道出了多少的艱辛與精力?同一年級同一科目的導學案是一樣的,怎么樣才能體現一個老師的個性,展現一個老師的風采,爆發出一節課學生智慧的制高點,這與一個老師的綜合素質的能力與教學機智必不可分!這就要求你不斷的反思。三堡中學也有一句口頭禪:反思三年成名師!我想:在課改的過程中,每一個老師不斷的摸索,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最終成為一個名師!
第二,對班主任來說,更需要一種調控能力,一種把所有老師,所有學生捆綁在一起的能力。如果一個班主任只是按照你所擔任的科目學生的情況來進行小組建設,這樣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不是每一個學生的素質水平都是那么高的,他們只是在某一個方面擅長,這個時候,班主任必須依靠所有的科任老師的力量來進行小組建設,而班主任怎樣才能調動起所有科任老師的積極性,來助你一臂之力,這是一門藝術管理!你必須要學會聆聽,包括善意的指出,如果聽不得別人的意見,想要搞好小組建設,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說:課改不僅是一種挑戰,更需要的是一種合作!
篇8
一、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新課程理念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新課程理念中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所以教師應尊重、贊賞、幫助和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查和反思自我,明確自己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之按自己的要求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因而,在新課改中教師不應該單一地遵循老方法老套路,而應該與時俱進。
二、充分研讀新課標、用好新教材
1.仔細研讀課程標準。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正確進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讀教材整合內容。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和知識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三維目標,才有利于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后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線索。
3.靈活運用教材。在使用教材時,應把教材與實際聯系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三、嚴抓教學過程、提升學習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一問題的最完美的答案。具體實施應注重如下幾個有效性:
1.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好的問題情境,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給課堂教學帶來無限激情。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2.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問啟發,把握時機最重要。提問難度要巧設在學生“跳一跳,能摘到”的層次上,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引入最佳狀態。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正如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3.思考交流和探究的有效性。思考與交流、學與問、科學探究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的“滿堂灌”,同時給了學生一個自主、合作、交流的機會。科學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意識,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自主探究,自我奮進。
4.課堂評價的有效性。首先,評價要適時、適度:既不能濫用評價,也不能吝嗇評價語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評價語言,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地給予評價。其次,引導學生互動評價:在傳統的教學中,評價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很少有自主評價的機會,在新課改中,教師學會在課堂上引入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評價機制,是課改理念的體現,這樣的課堂評價,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使課堂教學十分有效。
篇9
一、與時俱進,更新德育觀念。
李嵐清同志曾經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涉及的問題很多,情況也比較復雜,我們既要有全面系統的政策導向,又要緊緊抓住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采取有力措施,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是四個方面:一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二是改進和加強德育;三是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四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德育建設都被鮮明地提到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環節的位置上。可見要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德育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課程改革要求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既符合素質教育的思想又體現時代的要求,使我們明確意識到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樣是一大基本任務,而且它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促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是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可見德育是一個直接關系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作為基礎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與時俱進,更新德育觀念,明確在新課程中德育的內涵。在新課程中,對德育、德育課程必須有一個新的認識。要改變一講到德育,總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與德育之間劃上等號。而應該認識到,德育不能離開政治,這是毋庸諱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蓋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為背景的比政治有著更豐富更廣闊的內涵,從根本上講,德育和德育課程就是要教會受教育者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凡與做人相關的思想、觀念、規范,都可稱之為德育。
二、加強領導,堅持德育為首。
學校工作堅持德育為首,已經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確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頭上,而實際工作中沒有引起領導的重視。
在新的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就要從理念上改變,要把德育工作確實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成立德育領導小組,在人力、物力、財力上要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變評價體系,不能以教學質量一方面來考核,要把德育工作優先考慮。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對人的培養,學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體現以“德”育人,為育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轉變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線的廣大教師。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要真正做到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德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要以民主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協商,不可獨斷專行,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過去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說教為主,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按教師的要求做。在新的課程實施中,教師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要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要成為這個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如何來當好這個“首席”呢?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那么我們教師首先就要樹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認真當好這個角色,把自己融入學生之中;二是作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強學習,注重個人道德修養,提高個人道德素質,在各方面給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就是應當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會道德素質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動豐富多彩。
過去的德育活動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說教的方式,向學生灌輸德育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道德教育的基礎是人對人的理解,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在長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因此,我認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開展德育活動,要改變以往說教、灌輸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學生的生活之中,倡導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地方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使學生通過活動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實現德育培養目標。
篇10
一、“合作互助、先學后導、當堂訓練”課堂模式的“五盡量”原則
一是能夠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二是能夠讓學生觀察的事物要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三是能夠讓學生表述的內容要盡量讓學生自己表述;四是能夠讓學生動手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五是能夠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綜合歸納得出結論。
二、“合作互助、先學后導、當堂訓練”課堂模式“七步驟”流程
第一步:小組預習自學。上課前,小組長帶領、督促組員按照“導學講練稿”要求“預習”。預習的過程先以自學為主(獨學),遇到障礙時,再在小組組員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對學),小組對學后,把“導、學、講、練稿”交給教師批閱。教師通過批閱,掌握學情,為課堂交流展示作好點撥、引導等工作準備。
第二步:商討展示任務。按照老師臨時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提前把本組展示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上課后,教師給學生3~5分鐘時間,讓小組成員再次交流預習情況,探討如何完成本組的展示任務。
第三步:小組互動交流。3~5分鐘之后,由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展示。原則上同一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展示(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展示時要求學生先講思路,再講方法,強調易錯點、關鍵點、知識點。
第四步:反思講述規律。交流展示完之后,留5~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想明白”(大概用時1~2分鐘)和“講明白”(大概用時2~8分鐘)學理和規律。
第五步:修訂作業錯誤。在反思講述規律后當堂完成“導學講練稿”上沒完成的作業和修訂做錯了的作業。
第六步:相機提升訓練。如果時間有多余的,就可以進行提升訓練,主要是解決“導學講練稿”最后面的“選做題”。
第七步:分層達標檢測。一共有兩種形式可操作:一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的檢測,原則上用原題進行;二是全班性的檢測。又有兩種檢測方式,即全都利用“導學講練稿”上的原題組成試卷進行檢測,或者利用教材上的原題組成試卷進行檢測。
三、“合作互助、先學后導、當堂訓練”課堂模式“三統一”特征
1. 本課題體現了“減負”與“提質”相統一的特征。“減負”與“提質”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難點和熱點,也是一對矛盾。在教學中,我大膽實行預習課堂化,減輕學生課外預習負擔,課堂學習突出緊張、有序、樸素的要求,課堂作業必須當堂完成,課后不布置或限量布置鞏固性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