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學鑒賞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6 10:31:00

導語:語文文學鑒賞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文學鑒賞管理論文

1996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題使得“文學鑒賞”在中學課堂有了一隅之地;高中新編教材框架設計的信息又有把“文學鑒賞”扶上正席的趨勢,但這是否就意味著“該不該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該不該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教得像‘文學作品’”等問題已無庸置疑、無須討論了呢?否。以上問題的答案雖早已寫在《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里,但不少同志仍然擔心:“文學鑒賞”在高考《考試說明》中僅占1/30,花這么多時間搞文學鑒賞值得嗎?也有聰明的老師料定文學鑒賞見仁見智,難有規范劃一的答案,是極難上考卷的。因此,他們對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便采取了與其他實用文“一視同仁”的做法:解釋幾個詞,分析一下層次,歸結段意及中心,講幾條寫作特點,即使對內容的閱讀進行一下“設計”,也是幾道理解的題,答案當然是統一的,至于說到感受、欣賞、想象、鑒別,那是既無時間也無必要的。我想,對以上想法、作法僅用“短視的應試功利主義”作結論,未免太粗率、太簡單,因為即使從“應試”出發,以上想法也還難于茍同?!犊荚囌f明》中雖然只有一條有關文學鑒賞的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鑒賞的能力就只需1/30。不必說文學鑒賞原就包含著現代文閱讀的各種能力;也不必說文學作品與文言作品本就交叉重疊,不分屬種;單就寫作與鑒賞的關系而言,其間是“出”“入”,是辯證,還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你能說寫作能力不需鑒賞能力?說到“功利”,我們倒不反對,做事講求功效利益不是壞事,但如果以為這樣就可取得“功利”,那倒的確是“短視”了。

我們主張“人才培養的功利主義”。但“人”如何才能成“才”,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熱愛社會主義的“才”?答案無疑是要進行素質教育。什么是“素質”呢?“素質”即為人的“修養”,亦即人的“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我認為文學鑒賞正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最好途徑之一,它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審美能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并能提高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鑒于此,探討怎樣對待文學鑒賞課及怎樣上好文學鑒賞課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那么,如何上好文學鑒賞課呢?我認為除了找回文學鑒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從而認真對待外,還必須設計既具有鑒賞特點又符合學生接受規律的教學環節,現談談常見的步驟和方法。

1.表象閱讀。所謂“表象”,即學習主體在感知基礎上,頭腦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閱讀是文學作品閱讀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體”及“品味語言”兩部分。

粗知整體。這一閱讀要求可在通讀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師可教學生用以下問題對作品所寫的內容進行概括,如:“這篇散文寫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為每幅景取一標題嗎?”“這篇小說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話說出來嗎?”“這首詩(散文)抒發了作者什么感情?”“這場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②圖示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把握其間的結構關系(層次、級位)及性質關系(虛實、正反、襯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內容、結構于一體的圖象標示出來,達到醒目、直觀的效果。如:

(附圖{圖})

品味語言。文學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點之一是語言精妙含蓄、耐人尋味,因而鑒賞的基礎便是對語言的揣摩與品味。詞語是構建意象的材料,由語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對作品意象進行探討,因而必須把握好這一環節。常用的方法有:

①朗讀法。這是品味語言、獲得美感的途徑之一,是美育直覺性特征的運用。教師可從感情、重音、停頓、速度、藝術音調等方面進行示范指導,讓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抽象的感情變為具體的感情,使學生能毫無障礙地進入作品,接受漸染熏陶。

(附圖{圖})

②咀嚼法。對作品中所用詞語的準確、精美、巧妙、合適等特點進行反復咀嚼品味,以獲得美感的方法。教師可采用選擇、刪除、置換、添補、調序等手段進行比較。如:“‘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流、泄、涌)出,仿佛七幅閃光的黃錦’。請在括號中選一合適的詞?!薄啊畬⑸眢w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サ艏狱c詞可以嗎?”“‘他剛離去?!瘜ⅰ畡偂瘬Q為‘已’‘早’可以嗎?”等等。

③評注法。評,是對詞語功能及作用的評論;注,即對詞語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與揣摩。教師引導學生作評注的過程也就是品評詞語獲得美感,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如:讀到“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時,教師啟發:懂得了什么,怎么懂得的?學生思維被調動起來了,評出:“以鮮血為代價換來的”“歷史、現實何其驚人相似”“同樣處境同樣心境”“國民黨、司馬氏高壓無二致”等。指導時要注意訓練學生概括感悟,提煉語言,既能多角度挖掘,又能寫得簡潔、明了。

④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細細體味。對作品中精彩的細節,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為好的細節在表現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提煉出一些獨具特色的細節,將人物刻畫得生動逼真、血肉豐滿,而精彩的細節又離不開精彩準確的語言,因此,品味細節中成串的詞語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美感,同時也是認識“形象”的必要步驟。如:涵泳葛朗臺抓十字架的一串動作描寫:“(眼睛)復活了……目不轉睛地瞧著……(嘴)動了一動……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辈粌H會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張描寫所嘆服,而且也看到了一個“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2.得意閱讀。得意,即進入作者創作的意境,領會作者寫作的意圖,它包含作家的主觀思想感情、美學理想、美學趣味等。意境就是主觀與客觀、意與境、情與景高度統一的藝術境界。鑒賞文學作品雖然從語言入手,但是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上,現以詩歌鑒賞為例談談。詩歌兼具語言美、形象美、音樂美,只講句意,難以品其三味。鑒賞詩歌應引導學生從詩的語言入手,抓住關鍵詞語,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形象,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在指導中既不能渾沌,又不能過實,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好的文學鑒賞課往往從品言到忘言,故而“得意忘言”又是鑒賞的法門?!暗靡狻币ㄟ^下面的步驟和方法來完成。

①再現法。這是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作者創設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動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過程即是培養學生再造想象能力的過程,因為學生要憑借或根據文學作品中的描述,在頭腦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寫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態甚至語言行動,并要形成語言表達出來。它雖不是個人獨創,但由于要再現別人創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如:教《沁園春·長沙》,問:“人們都說詩中有畫,這首詞中有無畫面?如果你是畫家,你該準備幾種顏色?請用語言給我們‘畫’一張‘橘洲秋景圖’吧!”教《荷diào@①丈人》,問:“丈人起初態度冷淡,后卻熱情地‘止宿食之’,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轉變?請想象子路‘拱而立’的神態,丈人‘植而蕓’時的心理活動?!苯獭缎÷槿浮?,問:“小麻雀到底是死了還是活了,作者未寫出來,你猜呢?請展開想象,給我們描述一下小麻雀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再造想象的效果好壞取決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表象儲備的豐富與否及思維活躍與否,整體把握及語言品味是它的前提,但不能止于“前提”。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可以發展想象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還可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何棄之為?

②幻聯法。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聯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準確把握意象,豐富自我感受的方法。聯想,是創造思維品質之一,它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于客觀事物之間總是相互聯系的,其保留在頭腦中的印跡也會相互聯系,能否善于利用這些聯系點(如相關、相似、相反、相類、因果等)展開聯想,是鑒賞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作品時,應找準聯系點,啟發學生進行勾聯。如:教《,你在哪里》,教師讓學生為這一首詩進行“MTV”創意:“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疊印哪些畫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疊印哪些畫面?”這樣,原作中的4幅畫面變成了近乎20幅畫面,學生勾聯起了他們所知道的總理事跡,并能分類地疊印在不同的畫面中。于是,思維調動了,畫面豐富了,對總理的緬懷之情也更濃烈了,師生進入到最高的審美境界。教《荷花淀》,讀到“淀邊夏夜圖”時,可啟發:“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你曾走進過相似的意境嗎?”學生想到了“洪湖采蓮圖”、《天鵝湖》中“群鵝戲水圖”等,這樣,眼前的畫面立體化了,審美享受也更豐富了。

③尋蹤法。這是直接探尋寫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種方法。好的抒情散文中,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寫人只見鱗爪,記事只敘片斷,狀景、詠物也只有點滴掠影,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類作品?可采取“尋蹤”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隱若現的草蛇灰線,把握象征形象的整體特征,聯系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找出抒情點睛或反復重復的語句,這樣,感情的“蹤”就可被捉住了。如自讀《雄關賦》,可布置思考:“‘雄關’在本文中有幾個含義?哪些句段抒發了對不同‘雄關’的感情?前后感情有什么變化?是怎么變化的?”

④換元法。小說、戲劇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但由于情節性強,人物似乎很“具體”,因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偶然的“這一個”的感覺。要把握作者創作主旨,可用“換元”的方法,即嘗試著用改變人物、改變場景、避開矛盾的方法,看看能否改變人物的命運、情節的結局,從而引導學生跳出“這一人”“這一事”,去認識作者反映的生活。如教《變色龍》,問:“有人說赫留金真倒霉,要不碰到奧楚蔑洛夫就好了,是這樣的嗎?”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奧氏”只不過是沙皇走狗的一個典型形象,作者針砭的是沙皇的黑暗統治。教《警察與贊美詩》,問:“蘇比最后不到教堂,是否就不會被抓?”教《我的叔叔于勒》,問:“沒有在游輪上巧遇于勒,于勒的命運會改變嗎?”等等。

3.評鑒閱讀。這是指在獲取了表象,領悟了作者寫作主旨,得到了一定的審美感受后,用語言表達自己對作品或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看法的閱讀要求。在中學階段,這是屬于高層次的閱讀內容,注意把握尺度,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談出(或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審美判斷往往比套用某種理論模式演繹出來的結論更能引起別人的興趣與共鳴。

①多視角評價。即對一部作品可采取多視角的方法進行評價,如:“評《瑣憶》的議論多姿美”“評《黃山記》的結構美”“一滴水中的光輝——評《夜走靈官峽》的構思”等。

②比較評價。即采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鑒賞評價,可在同單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題材作品、同體裁作品等范圍內進行。注意選準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析同辨異,進行分析綜合。沒有分析,比較就不能進行;沒有綜合,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就不能確定了。如:“不同的結尾相同的韻味——《獵戶》《黃山記》《土地》結尾析”“我更喜歡《荷diào@①丈人》——《〈論語〉兩章》比較”等。

最后,談談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教出“個性”。文學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體把握、理清層次、品味詞語等環節上似乎與其他實用文并無二致,如果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學的“個性”。因此,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想象是文學鑒賞的教學重點,不能簡單地把“鑒賞”處理為對內容的“理解”。

2.要鼓勵新見?!皩徝馈笔强陀^形象與主觀感受的統一,對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讀者總是根據自己的觀點立場、生活經驗、性格好惡,對作品中的形象進行詮釋和評判,無怪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鑒賞課中要多組織學生討論切磋,允許見仁見智,允許辯論,鼓勵新見,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均可,這對于活躍思想、開發智力、發展創造思維都不無裨益。

3.要歸納學法。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往往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有時覺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倒反而是一種模糊美,但這并不等于說教學方法可以模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必須明確、清晰,要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如對初讀小說的同學歸納小說讀法:“理清情節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環境包括‘景’與‘時’,寫作主旨了于心。”詩歌的鑒賞方法:“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p>

4.要拓展課堂。要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光靠課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課堂,建立“大單元”“大語文”觀念?!按髥卧庇^念即用單元教學的理論,讀一篇帶一串,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舉一反三,以達到開闊視野,提高賞析能力的目的?!按笳Z文”觀念即讀作品聯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走出課堂,跨越校園,發現生活美、自然美、影視藝術美,運用課內所學鑒賞方法對這些美進行欣賞、評價,并能夠將感受寫下來。

5.要注意階段側重。以上方法是就整個中學階段的文學鑒賞課而言的,各個年段對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應各有側重,低年級偏重于表象閱讀及適當范圍的聯想想象,高年級則應以啟發聯想、想象為主,高二高三應著重培養鑒賞評價能力。

以上淺見謹供同仁參考,望指正。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加亻加丨加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