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思維層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11:29:00
導語:語文思維層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在第一線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老師們,對如何拓開學生作文的思維層面,大多作過研究。若不能就學生作文中的思維迷津點破,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很難有提高。我就平常作文訓練中的點滴做法鉤要成文,以就教方家。
一、扣住文題中關鍵字的意義翻奇出新
題者,額也;文題,即文章之額。觀人,先從額上著眼;作文,宜在題中用意。大凡寫作高明之人,常于此上費心良多。魯迅先生的雜文《文學和出汗》,從字面上看,“文學與出汗”實屬風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細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勞動者,“文學應表現(xiàn)勞動者的生活”這一命題則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絕。所以說:美人當美目,妙文有妙題。
那么,為什么不可以多引導學生在文題上多事稼穡之功呢?請看下面三道作文題:
《說習》《也談泛濫成災》《發(fā)憤讀書之我見》
首先,我組織學生討論文題的含義,綜合學生之見則為:《說習》的主旨談學習的重要性,《也談泛濫成災》的重點談×××的危害,《發(fā)憤讀書之我見》一文應主要談“如何努力,才能使學習有成效”。然后,我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作文思維上的兩點不足:一是“熟”,新意不多;二是“直”,作文思維上沒有層次感。接著,我引導學生查辭書,查檢、了解“習”“濫”“憤”的字義演變。最后,學生明白了:“習,數(shù)飛也。”小鷹經(jīng)過反復的練飛后,才學會飛翔;濫,河之源也,河源漲水,下游成災;憤,怨也,發(fā)憤讀書,就是把心中的怨悱泄發(fā)出來,以一種寧靜的心態(tài)來學習。這樣,學生的作文思維一下子就被放開了,被激活了。
所以,扣準文題中關鍵字的意義來翻奇出新,既可培養(yǎng)學生讀書思考的好習慣,又不失為拓開作文思維的一種好方法。
二、扣住文題所蘊含的邏輯關系翻奇出新
人們常常說,觀察事物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作文審題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應該透視文題的字面意義,深層次地把握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通過對其內(nèi)蘊的邏輯關系的注釋、闡發(fā),增加文章的說理力度和思維深度。
如作文題:《對癥下藥之我見》《也談負荊請罪》
學生在審題時,一般都局限于成語“對癥下藥”“負荊請罪”的字面意義,形成一個思維漩渦,既轉不開,也轉不出。遇到這種情況,我不失時機地點破學生:任何事物的內(nèi)部都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存在,在“對癥”與“下藥”之間,在“負荊”與“請罪”之間有什么潛在的邏輯聯(lián)系呢?順著教師啟發(fā)的思路爬梯,上到高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學生的眼界一下開闊了。非常清晰地把握住作文題內(nèi)的邏輯關系。
“對癥下藥”所內(nèi)蘊的邏輯關系為:對于“下藥”來說,“對癥”是關鍵,找準病因,是下藥的前提;對于“對癥”來說,“下藥”是目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下“準”藥,下“好”藥,是治病的機要之所在。
“負荊請罪”所內(nèi)含的邏輯關系為:“負荊”是“請罪”的方式,“請罪”是“負荊”的必然結果。為什么廉頗要采取“負荊”的方式去“請罪”呢?深挖深察之后,廉頗的胸襟、品德就一下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因此,學生在作文審題時,一要把握文題所蘊含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這樣,既拓深了作文的思維層面,使論證說理更縝密無隙,又可使文章在立意上翻奇出新,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扣住文題的隱含信息翻奇出新
作文的題目常常讓命題者“拈斷數(shù)根須”,是經(jīng)過反復推敲后才“吟”定的。因此,文題的隱含信息豐富而幽微,這就要求作文者披跡尋求,準確捕捉,并能一語道破,翻奇出新。
如作文題:《梅花香自苦寒來》(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要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
仔細審題,從名句“梅花香自苦寒來”立意,首先就要確立文體,寫說明文,則需運用植物學的知識按照合理的順序說明即可。如果寫成議論文或記敘文,則文題的隱含信息就很值得研究了。“梅花香自苦寒來”,是一個比擬性文題,我們在作文前必須把這個比喻的本體找出來,是什么呢?詩的上句說“寶劍鋒從磨礪出”,“談磨礪”就應該是這個文題的隱含本體了。有一個同學在作文時,從“鍛煉身體”到“磨煉意志”來展開思路,深入闡述磨礪在人生、事業(yè)中的重要作用,這就完全切合命題者的初衷。一個比擬性作文題,絕不止一種隱含意義,我們作仔細的揣摩玩味,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隱含信息還有:成大事的人,都會經(jīng)過種種磨難挫折;事業(yè)的成功,都是不斷失敗的結果……事實上,只要我們在審題時能把握住這種比擬性文題的隱含本體,就等于找到了一把開啟思維之鎖的萬能鑰匙。
再說說“不要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這是一道高考作文題,它隱含著一條與文題相反的信息,即“因打翻了牛奶瓶而哭泣”。如果在作文構思中,面對打翻了的牛奶瓶,先“駁”哭泣的態(tài)度,再立“不哭泣”之精神,一駁一立,反中取正,就能拓開思維的論證層面,達到“翻奇出新”的目的。
要之,文題中的隱含信息常可作兩方面的理解,一是正面的,具有發(fā)散性的特點,如文題“梅花香自苦寒來”即是;二是反面的,具有對立性的特點,如文題“不要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只要我們能有效地啟發(fā)學生在審題時準確把握文題的內(nèi)在信息,就能洞察文題的命題主旨,扣準“要求”作“文章”,就不悉作文不成功了。
四、供料作文,必須挖掘出材料的主旨,在立意上翻奇出新
1978年后,供材料作文一直主導著高考作文的命題走向,章熊同志曾說過“幾年來的作文試題都盡量設計各種限制條件(即所謂的‘給材料作文’),并且偏重于議論文”,而命題者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常常蘊含豐富的信息,甚至于把材料主旨隱蔽在其它干擾信息之內(nèi),造成考生的錯覺。因此,對作文材料的隱含信息的捕捉,就一定要費一番思量。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粗淺的看法。
第一,排除干擾,準確把握材料所寓含的主信息。
如例:有一位女同學想報考師范學院,主考老師問她為什么報考,她笑著說:她小時候幻想自己成為偉人,但覺得不現(xiàn)實;后來她幻想成為偉人的妻子,也覺得不現(xiàn)實,最后她又決定成為偉人的老師,這是她畢生的追求。可以想象,這個普通的女學生日后一定能成為一位好老師,她所教的學生中也一定會出現(xiàn)偉人的。
這個材料的隱含信息是比較豐富的,粗看材料,常常會被一些干擾信息所迷惑,造成學生對材料主旨的理解失誤。一般人都認為“放棄幻想,面對現(xiàn)實”是這個材料所蘊含的主信息,因而就此立論,敷衍成文。其實,學生在把握材料信息時,忽略了這樣一個前提:主考問這位女生為什么報考師范。女生的回答很巧妙,巧就巧在她一語道出了兩層含義,其表層含義為“當教師是現(xiàn)實的選擇”,深層含義為“教師是培養(yǎng)偉人的職業(yè)”,也就是說,女生答案中的主信息應該是對教師職業(yè)的深刻理解。懂得了這一點,學生立論就可以排除干擾信息的誤導,披沙揀金,從而確立一個新穎深刻的立意。
第二,反復篩選,準確把握材料寓含的多信息。
如例:斑羚的飛渡
狩獵分隊的幾個小組在獵狗的幫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夏洛山的傷心崖上。這傷心崖是兩峰之間的斷崖,崖底深不可測。斑羚在這里陷入絕境:眼前六米外,是充滿生機的另一座山峰,身后幾十米是兇殘的獵狗和摩拳擦掌的獵人。前進有生存的可能,后退只有死亡。斑羚別無選擇。
斑羚善跳,但它們的跳躍極限也只有四五米。一只勇敢的斑羚奮力起跳,想為羚群探出一條生路,離對面山峰尚有一米遠,它像流星一樣筆直墜落。
然而,它的犧牲不是無謂的,有了這慷慨一躍,斑羚得到了可貴數(shù)據(jù)。不一會兒,這群羚羊迅速分成兩隊,從體形上看,大約是中年、壯年、老年的站在一邊,幼小的和正在發(fā)育的半大羚羊站在另一邊。所有的斑羚都在哀鳴,同時調整著隊伍,兩邊的羚羊數(shù)大致相當——驚心動魄的一瞬開始了:半大的斑羚躍起了,緊跟著,老斑羚躍起,一先一后,一高一低;就在小斑羚墜落的瞬間,經(jīng)驗豐富的壯年斑羚恰好落在它的身下——猶如空中平添了一塊跳板,小羚第二次起跳,奮力一蹬,余下的一米距離輕松躍過,就這樣,成對兒起跳,約半數(shù)斑羚成功飛渡,站到了郁郁蒼蒼象征著生存樂土的對面山頭。
材料所描寫的場景是悲壯的、感人的,也是發(fā)人深思的,它給人的啟迪不只是情感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深層的理性思考:面臨絕境,斑羚能生存嗎?試跳斑羚的墜崖有價值嗎?中壯年斑羚作為幼小斑羚的生命跳板,為什么能配合得如此默契?……通過反復閱讀材料,不斷拓深對材料主旨的多角度認識,從而把它所寓含的多信息點都挖掘出來,如學生命的作文題:《絕境與生存》,從“死地后生”的角度,談絕境與生存的關系;《可貴的犧牲》,從種族繁衍角度,談個體犧牲的價值;《默契的生命跳板》,從生存發(fā)展的角度,談配合默契的重要性。
因此,對一個材料的閱讀理解,不能只限于某一思維,應放開眼界,反復思考,多角度把握材料隱含的信息點。
第三,逆向挖掘,準確把握材料寓含的反信息。
所謂反信息,就是指與平時所形成的對某個事物的固定認識相反的再一次認知。如例:
有一個瞎子,晚上出門時,一手拄竹杖,一手提燈籠,有人譏笑他是白費蠟,但瞎子笑而不答,晚上出門時,仍一如既往提著燈籠。
如果按照“瞎子點燈白費蠟”的固有思維去分析材料,去立意作文,則毫無味道可言。但如果能逆向挖掘一下,其意境就大不一樣了。有個學生以《照亮別人》為題寫道:“瞎子在黑夜里點燈,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他,不會誤撞他,這樣就可保護瞎子的安全……假如能學學提燈籠的盲人,既為別人照路,又能幫助自己。……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別人也就能幫助到自己……”由于這個學生對材料進行了逆向的把握,因此,在文章立意上就能翻奇出新,別具心裁。
總之,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應該像巴金筆下的“燈”一樣,把學生的寫作思維照亮,起到“四兩拔千斤”的作用。
- 上一篇:語文科學化教學論文
- 下一篇:城市園林綠化經(jīng)濟趨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