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單元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3 03:21:00

導語:語文單元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單元教學論文

[內容]

語文單元教學與單篇教學有著根本的區別。單元教學不再停留在一篇課文的挖掘上,著眼點是“單元”,更注意思維的立體性、整體性。進行單元教學,語文教師不能僅僅熟悉單篇課文,而應熟悉一單元或整冊教材的聯系性、層次性和整體性,形成宏觀的藍圖。

單元教學,教師不再局限于單篇課文教學的一課一得上,而是把整體知識傳授給學生,使知識的信息在學生頭腦這個“加工廠”里,與舊知識相交接、相撞擊,而融合、理解,再形成能力,運用于讀寫實踐中去。如此,知識將是鏈條,或網狀的整體系統。

例如,教授初中第一冊中第一單元時,教師要設計出一個單元的整體思維目標:

①初步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本單元反映的是家庭生活),從課文中得到生活的啟示。

②學習抓人物形象特征,在敘事中結合抒情的寫法。

③體會用樸實的語言敘述平凡的事件,抒發濃郁感情的特點。

④理解關鍵字詞、語句的含義。

⑤根據重點段,把握中心的寫法。

⑥精心選材和倒敘的手法。

⑦寫散文要選擇既新穎又獨特的最佳表現角度。

這樣確定本單元的整體目標,學生獲得的信息是豐富的,不再是單一孤立的。

教師在單元教學時,先將本單元的整體目標交代給學生,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

具體操作時,教師抓住講讀課文的知識系統,運用整體--部分--整體的思維規律,處理單元中各種知識的層次性、聯接性,拓寬學生的思路。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章的重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現單元教學的整體思維。

①討論法。《這不是一顆流星》可以讓學生討論課文多次寫阿婆的手及熊皮手套的用意。討論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將問題延伸,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美德,也突出了單元目標的知識點。

②揣摩領悟法。揣摩《這不是一顆流星》中的“眼淚灑在記憶的門里”這樣的語句。學生可以通過揣摩,明白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格,并理解了句子的含義。

還有《背影》的題目別具匠心,也可以讓學生揣摩,從中抓住作文命題要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特點。

③系列比較法。教師可以將《這不是一顆流星》和《背影》進行比較。兩篇課文的相同點:通過對人間真情的描寫,抒發濃郁的情感。再理解倒敘、人物描寫、精心選材等知識點。通過比較,既找出文章的共性,又發現它們的個性,克服單篇教學的孤立性,使學生學會分析綜合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④遺貌取神法。也就是將整個單元有代表性的知識點提取出來,統領整個單元教學。像本單元的“選擇新穎而獨特的最佳角度寫散文”的特點,就需要教師提取出來,教會學生深入體會。“善于選擇角度者,則可能自成高格”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寫文章選擇最佳角度的重要性。《背影》的最佳角度是三次寫了父親的“背影”,形成了藝術焦點,深深地抓住讀者。而《這不是一顆流星》則用倒敘的方法,從看戲熊引出熊皮手套,新奇而行吸引力。

單元教學的整體思維中,還有一個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即自讀課文的學習。

自讀課是學生實踐的園地,學生經過教師的點撥,將講讀課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情焉動容,視通萬里”。

通過整個單元的學習,教師再布置寫作訓練,進行單元檢測,就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遷移,也使單元教學的整體思維更加完整。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單元教學,體現的是整體--部分--整體的思維規律。其中對部分的分析只是達到對學習對象整體認識的手段而已,“整體重于部分,整體有一種既來自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獨立新質,這個新質就稱為格式塔質。”

西方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學習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應在學習中整體把握學習對象。這一觀點正符合我們提倡的單元教學整體思維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