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文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8 04:44:00

導語:語文古文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古文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為盡快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吸收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出版了大量的各種古(詩)文選本,古漢語基礎知識之類的讀物,廣大青年學習古文的熱情甚高。同時,各級學校也加強了古文的教學工作,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

然而,據不系統的觀察和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初學者,由于學習不得法,或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他們草草讀了幾篇古文,就索性把文章丟在一邊。便津津有味地去閱讀那些談基本知識的小冊子,這樣學來學去,規律和原理可能記得不少,可一旦回過頭去接觸原作,便如墜霧中,不知所云了。即使讀讀文選,也多去依賴“串講”、“譯文”,但那經過別人嚼爛來喂的,與原文難以對上號,結果是半懂不懂,或根本就沒懂。

再就是一些講古文的教師,無論講課,還是復習,晴蜓點水般地涉獵一下課文,就不厭其繁,旁征博引地大講其“規律”,結果學生的閱讀水平還是很低。

凡此種種,看似方法問題,而究其原因,還是對古漢語的學習目的不甚明確所致。

學習古文漢語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閱讀古書(中學則是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此,古文的學習,就應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原則。這就必須在大量閱讀典范作品,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學習一些必要的古漢語基礎知識,使感性上升為理性,觀點和材料相結合,古文漢語的學習才會收到實效,認識才會深化,學習才會深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古文教學上的“少慢差費”這一老大難問題。反之,如果理性知識不建立在比較牢固的感覺材料的基礎上,拋開豐富同感性材料而侈談“規律”,再多也對提高閱讀能力無補。因為在人為直接徑驗者,在我則為間接經驗。古漢語的規律性知識,是前代和當代人對大量古代語言現象進行概括歸納的結果,毫無疑問地對我們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它并不以培養閱讀古書為目的,不能代替對古代語言的學習,正如寫作知識不能代替寫作實踐,“裁剪指南”不能代替縫紉操作一樣。

同樣是語言學習,古文漢語的學習步驟和方式不同于現代文,首先是對古代書面語言不熟悉,因為是現代人,從小接觸的就是現代語言,具有豐富的現代語言積累;其次,對現代文的學習比古文要早得多,現在是到初高中時才開始接觸古文,在語感上、時代上、思想內容上都比現化文要生疏得多。因而學習古文必須老老實實地從一篇篇的文章學起,連一個詞、標點也不放過,一一徹底弄懂,扎扎實實地讀懂一篇,“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樣精讀它三五十篇(呂淑相等專家認為這是學習古文的最低限度,相當于現行初高中課本古文數目的一半),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教者隨時予以方法指導和點拔,必然大有所得,從而打下學習古文的牢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