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交流教學運用論文

時間:2022-05-14 10:38:00

導語:語文交流教學運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交流教學運用論文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學習,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學習。它在要求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強調培養學生從事學習和研究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布魯納認為:“向學生提示學科的基本結構”“是可以引導學生形式發現的力量。”

根據布魯納“發現交流”的理論,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發現交流”的教學方法。“發現交流”就是要求學生用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通過課前和課內的自習,發現課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的規范和技巧,通過交流接受新的語文知識和發展學習語文的能力,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學生學習語文與學習其他學科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學生不是從零開始,不是完全從不知道開始。因為,一方面語文課文都是通過語言文字的規范組合來表達一定的內容,都同樣滲透著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方面的知識;課文與課文之間有著相當多的可以遷移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已經對許多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為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進行發現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學生的年齡特點,“發現交流”的熱情比較高,這就更為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實施“發現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如學習《草地夜行》一文時,一學生說,老紅軍陷入泥潭時對“我”講的話:“快離開我!我掉進泥潭里了!”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進泥潭里了!”是“快離開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寫成:“我掉進泥潭里了,快離開我!”而課文中,老紅軍先是要“我”快離開,再告訴“我”他掉進泥潭了。這就充分反映了老紅軍在生死關頭,首先想到的是別人。

這一番發言,顯示了一個高年級學生在掌握了圍繞課文中心思想領悟語言文字的閱讀方法后,表現出的“發現交流”的能力。“發現交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顯然這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

怎樣使學生具有“發現交流”的能力呢?一、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發現交流”的本領

指導小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應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實際出發。因為他們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一般形象思維和初步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這就是說,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知識,所以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不是進行抽象的講解,而是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逐步進行滲透。

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對此,我不是要求學生去背解釋,而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聯系上下文,知道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即使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了詞、句的本義后,我也總是再要求學生聯系課文來理解這些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然后,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詞句所描寫的意境,通過與同類同語的比較,體會這些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學習《井》一文時,課文中“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了“多遠!多遠!”后面用感嘆號,而“多深?多深?”后面用問號,議論道:前一句是感嘆號,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問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嘆星星離我們很遠,后一句在猜測這井水到底有多深。問題是“發現”的前提,他首先發現了標點符號運用的不同,通過思索,運用已掌握的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繼而發現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義,進而達到對句意的頗有深度的理解。這樣學習,就有了“交流”的內容。因此,我常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想一想與學過的課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課在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上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并對此提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問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二、創造機會,鍛煉學生“發現交流”的能力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它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生初步感知了一種學習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經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就會在實踐中運用這種方法,當然更談不上熟練地運用。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發現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課文的導入、審題,到初步感知課文,到分析理解課文,到小結歸納,都創造機會,讓學生來進行發現交流。至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是在學生想講而講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結而結不了的時候才加以點撥,加以啟發引導。

教學《南泥灣開荒》一文,學生從審題,閱讀交流文章的內容安排,到課文內容如何反映戰士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學生自己發現交流:課題一出現,學生即運用已掌握的審題的一般思路開始了審題交流。“題目中的關鍵詞‘開荒’。我查了字典,‘開荒’的意思是把荒地開辟成可種植的土地”“‘南泥灣’起限制作用,限制了開荒的地點。告訴我們課文寫的是在南泥灣這個地方開荒的事情。”“從課題看,這是篇寫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的。”

至此,學生的交流進入到對課文內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順勢引導:默讀課文,是按這一順序寫的嗎?少頃,交流繼續,“我認為是按這一順序寫:課文第一、二小節寫開荒的起因,最后一小節寫開荒的結果,其他是寫開荒經過。”我點撥:經過有兩層意思,開荒準備和開荒經過,因此課文也可分4段,這樣分更能突出文章重點。段落劃分好,朗讀課文后,學生進入初步領悟中心思想的過程,交流道:“這篇課文是贊美三五九旅戰士的。”“贊美他們不怕苦、不怕困難的精神。”我再點撥:請從選材角度看,課文是怎樣表現戰士們不怕苦、不怕困難的艱苦奮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還贊揚了戰士們什么精神?學生有所啟發后邊閱讀,邊從選材角度(一天勞動過程,典型材料——挖荊棘狼牙刺……)緊扣課文內容,闡述了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對什么是樂觀主義精神?課文為什么3次使用“在開荒熱潮中”?這些學生確有困難的問題,我才加以重點啟發講讀。先讓學生找到課文對“艱苦奮斗”和戰士“憧憬美好未來”的描寫,從而幫助他們悟出“革命樂觀主義”的含義。

三、確切地評價學生,激發學生“發現交流”的興趣要在課堂內實施“發現交流”,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發現交流”的興趣。為此,我十分重視正確評價學生“發現交流”的積極性,對學生發現交流得好的,常常是發自肺腑地贊一聲:“你講得真精彩。”“你真會動腦筋,想得比老師還深。”“你能緊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層次。”……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更注意給予真心實意的評價,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是充滿希望的:“你今天講得真好,說明你有能力學好語文。”“你的發言令人對你刮目相看了,進步真快。”……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在評價學生時注意緊緊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樂趣和魅力。

學生參與發現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師的期望和確切的評價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學生在課堂上都想著要“露一手”。如《一個蘋果》一文中有這么一句:“我剛想命令大家認真地把蘋果吃了,忽然覺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靜。”一學生說:“沉靜”是很靜很靜的意思,“沉”表達了“靜”的程度。我覺得這是“無聲勝有聲”,是因為戰士們都被這階級友愛的場面感動了,這種感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學生精彩的發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從心底發出對他的贊賞。

四、重視課外閱讀,拓寬“發現交流”的知識面語言文字產生于生活、生產,運用于生活、生產。如果教師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幾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學期教二十幾篇課文,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很困難的。學生課內發現交流的質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決于課外的學習、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把學生的眼光引向浩瀚無垠的社會,引向課外讀物。經常表揚一些課外閱讀好的學生,介紹一些報刊雜志上的好文章。豐富的課外閱讀,提高了學生課內發現交流的水平。

課堂教學的改革,首先是備課的改革。為了適應學生的發現交流,我備課時首先做到目標明確。不僅是每一課的目標明確,而且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年級乃至整個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目標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使我能把每一課的教學放到語文教學的整體中進行考慮,知道每個知識點在整體中的地位。

其次是在整體指導下認真鉆研每一課教材,鉆研教材運用語言文字和表達思想內容的規范和技巧。“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有教師對此有一定的“發現”,才能對學生的“發現”產生共鳴,才能進行點撥和誘導。如教學《一個蘋果》,課文中有一處對防炮洞內“沉靜”的氣氛作了描寫,因為我在研究課文時也認為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所以當學生“交流”到這一點時,我能立即給以呼應,再其次是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師的活動,也要考慮學生的活動。而教師的活動是為指導、引導學生的活動服務的。如在理解課文時,學生的活動是通過圈點詞句來體會課文用詞造句的規范和技巧,進行交流。教師的活動則是指導學生抓住重點,領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灣開荒》一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要求學生注意圈點艱苦環境和戰士們憧憬美好未來的詞語。并要求學生讀一讀,想一想,結果學生在理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時就不感到困難了。

最后就是在備課時心中要有學生,要對學生的知識基儲思維能力有清楚的認識。

每當考慮一個教學環節時,總要想一想:學生有困難嗎?如有,就要設計幫助學生攀援的坡度;學生能掌握嗎?不能掌握,以后還會教到的,就留一個“埋伏”,待以后再解決;學生已經懂了嗎?懂了,就不要搞形式主義,浪費課堂中珍貴的教學時間。盡管老師在備課時作了認真的考慮,但必定還會有沒考慮到的,這就需要老師尊重學生的發現交流。對學生發現交流得好的要熱情贊揚,對“發現交流”得不夠好的要熱情鼓勵,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由于我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了“發現交流”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日漸濃厚,在我任教的班級中都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喜歡學語文。學生家長反映,孩子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自學能力明顯提高了。

教學方法的改革,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實施“發現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定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孩子的學習潛力。教師要從應試教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著眼于學生的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