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文化自信

時間:2022-08-12 11:28:31

導語:淺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文化自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文化自信

摘要: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載體。新時代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是語文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彰顯文化自信是語文教材的重要擔當,優秀的歷史文化傳承需要教材作為中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選文內容上體現了民族自信與制度自信;插圖設計具有鮮明的“中國味道”、濃郁的“傳統氣息”;在教學安排上回歸傳統,將中國文化擺在第一位。語文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這一特色,精讀文本,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利用插圖,形象理解傳統文化;避免灌輸,隱性滲透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小學語文;統編教材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和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新[1]”。從文化自信的內容來看,文化自信是指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2]。一個民族若能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為傲,這個民族才能獲得更大、更長遠的發展。在建黨95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將文化重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應肩負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任。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語文教育應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4]。語文教科書作為語文知識情感的重要載體,利用好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任重而道遠。

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彰顯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具有整合作用,能夠指導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文化具有導向作用,能夠引導人們的行為活動和道路選擇;文化具有傳承作用,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她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取得如今的發展,得力于我們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得力于我們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小學階段處于思想價值、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極具可塑性,古人強調“童蒙養正”正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對民族振興及個人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語文教材具有彰顯文化自信的義務。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教材獲得知識和文化,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是從教材中來;其次,語文課文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范本,因為教材選文都以文質兼美、思想內容深刻、極具經典性的文章入選;再者,語文課文是學生認識世界、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母本,因為語文課文內容涉及政治、社會、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可謂是包羅萬象。因此,語文教材作為國家意志、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載體,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有義務有責任將文化自信滲透在教材中傳遞給學生。(二)優秀歷史文化傳承需要教材作為中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直到今天她依舊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第一,我們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歷史之悠久、底蘊之深厚、影響之深遠,其他民族所不能及。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我們的學術思想生生不息。第二,我們要傳承革命文化。從“五四精神”“紅船精神”到“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在新時代建設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我們要繼續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傳統中的愛國愛民、吃苦耐勞等寶貴精神。第三,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現代文化[5],對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優秀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需要語文教材這一中介傳播給學生,植入學生腦海,幫助其樹立文化自信的底氣。可以說,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彰顯民族文化自信最具適應性的“首選之材”。

二、文化自信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具體體現

溫儒敏先生指出:“統編小學教材強調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6]的確,從教材本身來看,教材從選文內容、插圖設計,到教學安排都可謂是獨具匠心,體現出“守正創新”的理念,同時從中滲透了“文化自信”的思想。(一)選文內容彰顯文化自信。統編小學教材在選文時,以強調經典性、兼顧時代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四點為標準,在選文篇目上做了很大改變,增加了一些關于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章。1.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自信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強調文化育人,培養民族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格外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精心選編了古代文學作品、歷史名人故事、古代蒙學讀物、傳統藝術文化等內容類型的文章。首先,教材中古詩文篇目明顯增加。在一年級的教材中,學生就開始接觸古詩,整個小學六年選編了129篇古詩文,平均每年20篇,占教材選文總數的30%。教材選文涵蓋了《論語》《孟子》《史記》等價值觀正,反映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真知灼見的文章;其次在歷史名人故事中,教材選編了《大禹治水》《曹沖稱象》《扁鵲治病》等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文章;再次在蒙學讀物中,精心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學讀物中,選擇了一些具有教育性,符合現代價值觀的章句安排在課文、“日積月累”、綜合性學習三個不同的地方;最后在文化藝術方面,教材選編了《趙州橋》《圓明園的毀滅》等一些反映我國古代建筑的作品,《清明上河圖》《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等一些反映古代書法美術的作品。同時教材還選入了民間諺語、門楹對聯、名言警句等反映民俗的內容。這些文章內容的選入,讓學生領悟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給學生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繁榮興盛之印象,培養學生民族自信,使學生擁有文化自信的底氣。2.革命傳統文化體現制度自信統編教材注重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用心選編了40余篇有關革命傳統文化的課文,內容豐富,選材多樣。例如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以及重新入選的《的扁擔》等歌頌偉人的作品,還有《王二小》《狼牙山五壯士》等一些歌頌英雄人物的作品;有《七律•長征》《延安,我把你追尋》等詩歌作品,還有《為人民服務》《開國大典》等文章。戰爭年代所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革命類文學作品是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折射出革命思想的光輝,能夠讓學生知曉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從救亡圖存到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再到實現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的艱難困苦,以及革命先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使學生擁有文化自信的精氣神。(二)插圖設計彰顯文化自信。插圖在語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統編教材采用彩色印刷,在每一篇課文中都配有插圖且內涵豐富。插圖富含中國元素,具有鮮明的“中國味道”、濃郁的“傳統氣息”。1.鮮明的“中國味道”統編教材在插圖設計中頗具匠心,呈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元素被巧妙設計在教材之中。例如,在一年級古詩《春曉》《畫》,二年級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村居》中均配置了人物、花鳥、山水主題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其次,教材還插入了具有中國建筑元素的圖畫,在一年級《我是中國人》中插入了天安門,二年級《神州謠》則以長城為背景。教材還在其他方面配設中國元素,例如《升國旗》中插入了國旗,《口耳目》配了兩個京劇人物,在識字《日月水火》中選入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漢字的甲骨文圖片。國畫、古建筑、甲骨文這些具有典型中國味道的插圖,在統編教材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覺。2.濃郁的“傳統氣息”統編教材在“傳統氣息”上頗有研究,下足了功夫。在教材封面選擇了中國習俗、節日、民間文藝主題內容的傳統畫作。一年級上下冊的封面分別是放風箏、過年,二年級則是皮影戲、舞獅。在《剪窗花》中,畫家根據兒歌的內容,配上了具有民風民情、鄉土文化氣息的雞鴨、喜鵲、紅鯉魚、梅花、胖娃娃等剪紙作品。《中國美食》則選取了烤鴨、水煮魚不同菜系的傳統食物插圖,《端午粽》插入了傳統美食粽子的圖畫,《傳統節日》則配上小朋友貼窗花、大人們劃龍舟的插畫。可見,統編教材的插圖設計從日常飲食到藝術文化都講究“傳統氣息”,傳播傳統文化。在插圖中,風格中國化是統編教材的一大特色。這些具有”中國味道”“傳統氣息”的插畫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了學生的認知,將中國文化不自覺地烙印在學生心中,同時也將文化自信扎根于腦海。(三)教學安排彰顯文化自信。在教學安排上,統編小學教材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讓一年級學生先學字后學拼音。溫儒敏先生說:“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7]相比之前的教材,統編教材先學一些字,后學拼音是有根據的,是回歸傳統。我國傳統語文教育都是從識字啟蒙開始,學生反復認讀記憶,自然而然就會認得一些漢字。統編教材要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漢字,而不是拼音,拼音只是學習漢字的輔助工具。因此在教材開篇第一課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楷體漢字,這個是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印象,將中國漢字根植于學生內心。其次,教材在一年級上下冊開篇識字一中選入的基本都是中國特色的內容,一年級上冊有《天地人》《對韻歌》,一年級下冊有《春夏秋冬》《姓氏歌》,二年級下冊開篇則是《古詩兩首》。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的方式上,將識字課、課文以及“趣味識字”“日積月累”欄目設計成一個整體、立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讓學生在語文學習、語言訓練、語匯積累之中深受傳統文化熏陶。這樣安排教學內容,可謂是匠心獨運,回歸傳統,將中國文化根植于學生心中,將中國文化擺在第一位,凸顯我們的文化自信。

三、利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一)精讀文本,深入挖掘傳統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統編教材在此基礎上,在選文內容上增加了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題材的課文,多方面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精讀文本內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價值,依據文本的特征和文化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精讀文本的習慣,讓學生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體會文化的深刻內涵;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設計貼合文本的教學活動,利用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統編教材中有許多弘揚民族自信、體現制度自信的作品,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好這些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二)利用插圖,形象理解傳統文化。讀圖,是一種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識讀插圖,形象理解其思想內涵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統編教材的插圖均是畫家根據文章內容精心創作的,古詩中都配置了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教師教學生識讀“中國風”插圖時,可以適度解讀“畫風”,或是請學生講解國畫的特點;其次教師要圖文互用,在《傳統文化》一課教學時,要求學生圖文對照,形象體會我國傳統節日活動形式多樣、習俗多樣的特點,并要求學生與大家分享其他傳統節日的習俗。甚至,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己給課文創作插圖,學生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畫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升理解能力。(三)避免灌輸,隱性滲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種顯性教育。教師在教學時不能灌輸大道理,空談枯燥無味的理論,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際需求、心理狀況,而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將文化與教材有機結合,隱性滲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滲透到學生課文學習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要引導學生將自身情感與課文傳遞的情感有機交融,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做到“潤物無聲”。

參考文獻:

[1]沙蕙.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J].紅旗文稿,2017,(23):3.

[2]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李向成.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文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29-34.

[6][7]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2):4.

[8]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肖萌 楊柳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