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追求論文:舒曼美學追求思索

時間:2022-02-03 10:00:01

導語:美學追求論文:舒曼美學追求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學追求論文:舒曼美學追求思索

本文作者:肖丹丹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詩人之戀》的文學、美學思潮背景之探究

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就是要強調“人”,突出“個人”是情感和情緒的重點,幻想主體的中心。企望革新的作曲家們,力圖突破音樂自身的界限,尋求與其他藝術的融合,用音樂來抒發內心的激情。事實上,這種情緒來源于作曲家自身,希望更進一步個性的解放,在精神上尋求更多的自由。社會不滿和仇恨使作曲家寄情于大自然,將內心感受與自然風光緊密相連,以滿足內心對音樂的渴望。為了滿足新內容的需要,作曲家從民間音樂中提取素材,將豐富的和聲與多彩的調性運用于創作中,重視音樂與相關藝術門類的交融,尤其是音樂和詩歌的融合,更是浪漫唯美理想的化身。浪漫主義文學在19世紀的繁榮和抒情詩人的出現,為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浪漫主義作家用詩歌來體現內心的感受,作曲家則以形象的音樂表達詩歌的深刻內涵。他們對文學的陶醉到達狂熱的地步,致力于提高音樂的廣度和思想深度的表達,藝術創作手法的使用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不拘一格,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準確生動地傳達作者的情感,使藝術歌曲更具魅力。早期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大師舒伯特,促進了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將詩歌在音樂中的作用大大地提升。到了浪漫主義中期,在繼承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風格的基礎上,舒曼、沃爾夫等人將藝術歌曲進一步地完善與提高,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開創出另一番新景象。

《詩人之戀》美學追求的兩大特色

由于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舒曼的藝術歌曲以其獨特的思想情感和創造風格成為反映舒曼美學追求的標志性作品。舒曼的音樂充滿了浪漫主義的不安與騷動,它顯示了舒曼所追求的美已不再是浪漫主義時期之前古典主義音樂所倡導的理智客觀、靜穆的美。舒曼美學思想中更為可貴的是,他并沒被浪漫主義在某些方面的消極因素所束縛,而是以個性化的音樂語言,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精確生動地在作品中傳達著自己的美學追求。

(一)作品以樂傳情之展現《詩人之戀》“以樂傳情”通過抒情性、文學性、自傳性、民族性四個方面來傳遞情感。舒曼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時期的情感論美學思想的實踐者,他非常強調情感在音樂中的意義,認為“理智有時會錯誤,情感卻不會錯誤”,“沒有熱情,就不可能創作出任何真正的藝術作品”,認為音樂是“心靈的流露”,持有“以情為主、以樂傳情”的美學觀點,視情感為音樂的靈魂,并將情感作為個人或是群體的某種精神生活的映射。他將與妻子克拉拉之間的愛情體驗融入了《詩人之戀》的創作中,把海涅詩歌中的內容升華,用最感性、最真摯的音樂語言,使其得以完美呈現。舒曼在《詩人之戀》中雖沒展現雄偉的氣魄,卻以沁人心脾的感召力引領我們走入他所創造的音樂世界。他的情感完完全全地融于作品中,一切都為了情感的表現而服務,毫無一絲矯揉造作。舒曼被稱為“詩人音樂家”,他以詩歌體現音樂的性質,音樂則呈現詩歌的特點,作品充滿了詩意的幻境。他以深厚的文學修養深入詩歌作品,了解其中深層次的內涵。在他的藝術歌曲中,對詩詞的闡釋,營造詩意的氛圍,以夢幻的想象力刻畫人物情緒,從文學作品中吸取養分,著力將音樂與文學相交融,使作品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這在《詩人之戀》中呈現得尤為突出。《詩人之戀》取自于海涅的《詩歌集》,海涅較舒曼年長十多歲,兩人同于1856年辭世,處于同一歷史背景,兩人都經歷了波折起伏的愛情。正是緣于此,舒曼被海涅詩歌中強烈的感情色彩所吸引,舒曼的音樂語言又與海涅詩歌的韻律尤為契合。雖然《詩人之戀》的詩歌飽含了海涅的愛情心路歷程,具有海涅愛情自傳的性質,但舒曼將他個人的情感融于作品中,這部作品就像是舒曼當面向克拉拉作內心世界的表白,是舒曼強烈愛戀克拉拉這一史實的反映,所以這些優美的歌曲不可能與他和克拉拉曲折的感情經歷分開來看,而我們從“歌”聲中聽出海涅的“詩”意,并在“詩”意中感受舒曼的“歌”情。19世紀是民族主義的世紀。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音樂色彩感的不斷增強,音樂家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注重民族性。舒曼雖然很少直接將德國民歌的曲調用于創作中,但他以民歌的變化形式巧妙地融于作品中。這樣一種源自民歌,但超于民歌風格的形成不僅僅是對德國“利德”風格的繼承和發揚,而更重要的還是受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及“以情為主、以樂傳情”的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

(二)詩、歌、樂三者之完美契合舒曼是作曲圣手,為新鮮事物搖旗吶喊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義的鮮明特征。他的作品如夢一般的幻境,使詩歌成為音樂的詩歌,使音樂成為詩化的音樂。文學家們的詩歌是適應了時展的潮流。他們的詩歌韻律規整,注重完整性,朗朗上口。這些詩的特點正好與音樂風格是一致的,因此,為舒曼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完美的素材。他深入領會并從詩人的角度理解其內容,創造屬于自己的旋律靈感。同時通過節奏、豐富的和聲織體色彩變化與詩歌完美結合,營造夢幻般的境界,使詩歌成為音樂的詩歌,音樂成為詩歌般的音樂。他明告世人:所謂形式并不是為了服務學院派的人物而存在,而是為創作之心而生。純然的樂念即能塑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形式,結構緊密完整,又能捕捉并盡情發揮思想的形式。這就是舒曼本身的美學觀點。與賦格、回旋曲、奏鳴曲等相比,音樂的色彩、想象、氛圍,在舒曼心目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不管他的音樂如何變化,始終脫離不了不斷變化的結構和情緒,具有舒曼稚子般的真性情與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舒曼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觸角營造夢幻的詩歌意境,他以歌唱和鋼琴為立足點詮釋詩歌,讓人聲與鋼琴互相交流,但人聲不再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鋼琴從簡單的伴奏提高為合作伙伴的聲音、背景、描述,以鋼琴聲部加強了詩歌表達的意義。在舒曼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末尾,作曲家以一整頁的鋼琴譜面擺脫了其他作曲家慣用的創作手法,歌聲似乎已經無法表達內心的沖動,只能以鋼琴獨奏結束全曲。在這一刻,內心的感受可能已經非語言表達,只能以足夠的音樂激情傾注。這一創造性的手法在舒曼的聲樂作品中比比皆是,它反映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基本特征:無拘無束,奔放,模糊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分歧,突破界限。詩歌力求呈現音樂的性質,音樂則呈現詩歌的特點:“一切音樂都包含超音樂的內容”。

舒曼將詩歌、旋律、節奏、演唱聲部、鋼琴聲部緊密地融合于作品中,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詩、歌與音樂在他的手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結合,將德國的藝術歌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五、結語舒曼美學追求不僅是多樣性的,更突出地表現在“以樂傳情”及詩、歌、樂三者之完美契合兩個方面,集中地體現了作曲家的美學追求已經達到無與倫比的境界,這部融作曲家豐富情感與詩人特質于一體的作品,以其獨有的浪漫主義藝術語境,留給了人們一個廣闊自由的想象空間和一份悠遠深邃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