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行不良貸款化解對策論文

時間:2022-09-17 11:47:00

導語:國有商行不良貸款化解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商行不良貸款化解對策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化解

[論文摘要]本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不良貸款產生的必然性,并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提出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有效措施。

一、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根據中國建設銀行2002年5月首次披露的數據,截至2002年第一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8.14%。到2004年末,這一比例下降為3.92%,2005年末再降為3.84%。此外,中國銀行作為與建設銀行同為首批股份制改革試點銀行之一,2004年共處置境內行不良貸款2539億元,使得2004年末的不良貸款比率降到5.12%,較2003年末下降11.16%個百分點。中國工商銀行2001年末不良貸款率高達29.8%,2004年之后,工商銀行明顯加快了不良貸款處置步伐,2005年,該行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率分別降至2.49%和4.43%。

二、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經濟學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經濟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和信息的非均衡性等原因,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不良貸款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1.經濟人的有限理性

經濟學中將人的經濟行為假定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就借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借款者將面臨社會風險和經營風險,有可能出現因決策失誤導致不能及時歸還銀行貸款的情況。就貸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由于信息的非均衡性,貸款者很難確保資金配置的安全性,因此發生貸款損失是無法避免的。

2.經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

經濟學中將機會主義行為定義為“用虛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實的威脅或承諾來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必然存在。在信貸交易發生之前,貸款風險高的借款人為了達到取得貸款的目的,隱瞞或提供虛假資料,使銀行的信貸資產存在潛在風險。在信貸交易發生之后,借款者從自身利益出發,將會從事從貸款者角度來看并不期望進行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活動,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貸款者將面臨貸款難以及時收回的潛在風險。

3.信息的非均衡性及其導致的逆向選擇效應與道德風險效應

銀行信貸決策中,信息大致包括:宏觀方面的信息,如國家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等;微觀方面的信息,如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管理水平、市場開發能力、企業家素質等。根據市場各經濟主體所獲取信息的差異性,將信息分為均衡信息和非均衡信息兩類。非均衡信息是指各市場參與主體所獲得的市場信息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

在信貸市場上,銀行與企業是市場參與主體。一方是借款人即企業。作為資金的借入者和使用者,對于借入資金的“實際”投資項目(不一定是向銀行所聲稱的項目)的收益和風險有充分信息;另一方是貸款人即銀行。銀行只是資金的提供者,并不直接參與資金的使用,對于被借資金使用的有關信息只能通過企業或其他渠道間接了解,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擁有與企業同等程度的信息。這種非均衡信息的存在使銀行不可能及時準確地判斷借款人的信用質量和資金償還概率。

在非均衡信息的信貸市場上,存在利率的逆向選擇效應和道德風險效應。斯蒂格利茨和韋斯認為,隨著利率的提高,會出現:

(1)由于銀行事先無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相關信息,便將貸款利率作為一種檢測信號。更高比例的較喜歡冒風險的借款人(風險偏好型)將出來接受貸款利率的提高,而不喜歡冒風險的較安全的借款人(風險規避型)將退出申請人的隊伍,這就是“逆向選擇”。

(2)愿意支付較高利率的借款者將傾向于改變自己的經營項目,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來獲取更高的利潤,貸款風險也將增加,這就是“道德風險”。道德風險還會強化逆向選擇效應,使銀行貸款風險隨貸款利率的提高而不斷增大。

三、國有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的對策

1.加大對未剝離不良貸款的管理和處置力度

政府應培育完善的不良貸款流通市場。通過市場中介,拓寬不良貸款的信息交流渠道,尋找國內外潛在投資者、購買者和合作伙伴,鼓勵私人企業和外資參與,通過采取靈活方式,如公開拍賣和暗盤投標、股本合資等,為不良貸款的處置提供足夠的后續資金。

積極創新處置手段,突破原有的收貸范圍,以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貸資產為目的,制定切實可行的清收現金、以物抵債等清收管理辦法。可以將實物資產、票據、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作為償債物,通過對抵押資產的開發、轉讓、租賃和拍賣變現等形式實現不良貸款的有效盤活。對于有抵押物的企業不良貸款,如果失去了現金償還能力,應該將償債物及時收回并盡快處理,沖抵貸款余額,防止由于抵押物損毀或貶值造成貸款損失加大。對一些停產、半停產企業,雖然銀行未辦理抵押手續,也應通過與企業協商或通過訴訟等手段收取企業易變現資產,用以抵償銀行貸款本息,減少貸款損失。對于有擔保抵押物的不良貸款,應依法及時追索擔保抵押物,進行拍賣,清收不良貸款。2.嚴格控制新增貸款的質量,從根本上減少不良貸款產生的數量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希望通過貸款總量的擴大來稀釋不良貸款的存量,但是要徹底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存量盤活與增量優化必須同步進行。因此在擴大貸款總量的同時,必須強調增量優化。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步伐,提高資本運營效率。①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產權制度是商業銀行體制的基礎,決定著銀行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因此必須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改變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引入非國有投資者。實行決策權、管理權與監督權的分離,真正把國有商業銀行辦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現代金融企業。②建立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健全會計制度,實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和稽核標準,使國內外投資者對投資對象有比較透徹的了解,減少政府(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與借款企業之間因信息非均衡而誘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國有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盡快建立和完善客戶信息系統,既能為貸前決策提供信息服務,又能為貸后管理提供分析數據。③優化貸款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根據產業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把貸款資源配置在國內亟需發展的能源、交通、電訊和主導產業上。重點扶持和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好的大中型企業集團;要控制貸款集中程度,大額貸款與小額貸款保持合理比例。積極創新貸款業務,繼續發展個人住房、購置汽車等消費信貸,提高優質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④盡快建立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和風險預警制度。為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不但要建立各種風險識別、風險計量和風險控制的模型和工具,開發相應的風險管理數據庫和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還須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組織、企業流程等制度平臺。加強貸前、貸中和貸后的風險管理,建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貸款決策控制制度。依據風險度高低決定貸款金額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長短。認真做好貸前調查,提高貸前決策水平。充分掌握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等級。按照“5W”原則即貸給誰(who)、為什么貸款(why)、用什么做擔保(what)、什么時間能夠歸還(when)、如何歸還(how),認真審核確認后再給予貸款,盡可能減少決策風險。推廣擔保抵押貸款,完善貸款抵押制度和擔保手續。擔保抵押貸款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通行的一種貸款制度,借款人向銀行申請貸款時應提供擔保,銀行應對貸款人及擔保人的償還能力、抵押物的權屬和價值進行嚴格審查,確認借款人及擔保人的資信良好、有償還能力時才給予貸款,這是減少貸款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資金貸出后作為債權人的銀行要認真做好信息反饋工作,注意搜集資金運營信息,對企業的重大財務活動加強監督,及時準確地掌握資金流向以及資金使用質量的信息,通過監督和分析及時發現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問題,采取補救措施防止信貸資金繼續惡化。健全信貸資產風險預警機制,完善風險管理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評估決策等工作,一旦貸款進入預警范圍內,則立即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化解信貸風險發生,這是提高信貸資金質量,加強風險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

(2)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①轉換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干預,增強國有銀行的獨立性。政府要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充實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增強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要及時修改有關國有企業流動資金的管理辦法,對自有流動資金不足30%的新建企業,應禁止發放貸款。②強化外部約束,加強銀監會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發放的監督管理。一方面,監督部門要遵循國際金融監管原則,完善監管體系,改進監管手段,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加強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執法力度,強化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稽核檢查,及時糾正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通過信息收集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等技術支持,建立對國有商業銀行及其信貸業務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稽核檢查制度。只有加強對國有銀行信貸行為的監管力度,才能提高信貸質量,有效控制不良貸款的增長率。

參考文獻:

[1]蘇利任建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風險化解[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31~33

[2]黃韻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研究[J].云南財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