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7:27:00

導語: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以翔實的史料,分三個部分回顧了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興起、發展、繁榮的歷程,并預示21世紀網絡民族新聞傳播將會崛起,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更加光輝燦爛!20世紀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興起、發展、繁榮的一百年。世紀之交,回顧這段發展歷程,對于新世紀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深入發展以及整個新聞傳播事業走向輝煌,有著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20世紀初葉,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興起時期;從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是其曲折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又分為3個階段:三四十年代是初步發展階段,五六十年代是進一步發展階段,而的十年又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特殊的發展階段。自7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末,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迎來了繁花似錦的春天,是其空前繁榮的時期。

一、興起

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興起于20世紀初葉。最初的10年,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出現了用蒙、藏、朝、維等民族文字出版的近代化報刊。在內蒙古地區出版發行的《嬰報》(蒙漢合璧,1905年)、在拉薩出版的《西藏白話報》(1907年)、在東北地區出版的朝鮮文的《月報》(1909年)和在新疆地區出版的辛亥革命時期唯一的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伊犁白話報》(1910年,漢、維、蒙古、滿四種文字出版),是一批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到了民國時期,還有在北京出版的《蒙文大同報》(1912年)、《蒙文白話報》、《藏文白話報》、《回文白話報》(1913年)。這個時期,少數民族文字報紙最多不超過10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的出現一方面打破漢文報刊一統天下的格局,同時也反映了少數民族同胞在辛亥革命前后參與社會政治論爭的積極性。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尚處單一性的發展階段,除了報刊這個媒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媒體了。雖然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發展緩慢,品種單一,但是自其誕生之日起,就邁過了古代原始狀態,徑直進入近代化報刊,顯示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發展的跳躍性。

二、發展

三四十年代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時期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少數民族文字報紙數量、種類增多,蒙、維、哈、朝、錫伯、滿等7個民族有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尤以蒙、朝、維、哈、錫伯等五種文字的報刊較比發達,并已具有現代報刊的特征和辦報規模。在蒙、朝、維等文種中的黨報和黨的報刊(即統一戰線報刊)最發達,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辦報經驗。新疆的哈文報、錫伯文報紙在其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這一點上,是其它文種無可比擬的。1936年4月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創辦的《新疆日報》(先后以維、哈、俄文出版)和1947年元旦創辦于王爺廟(今烏蘭浩特)的《內蒙自治報》,尤其是在從9月1日起正式成為中共內蒙古黨委機關報之后,是我國最早的省級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它們的創刊標志著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進入了發展時期。從刊期的種類上看,又以蒙文和朝文報刊最多,月刊、隔日刊、三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等,辦出了水平,辦出了特色,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內蒙古地區和東北地區黨報和黨的報刊是在與各種反動政治派別的民族文字報紙進行艱苦卓絕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在《1930年東三省民國報紙調查》一文中有這樣記述:“中國政治未上軌道,政見亦不統一,民眾經濟橫遭破壞,因而新聞事業實屬艱難。特別是東三省,困難更多。東三省的新聞事業完全處于日本言論勢力籠罩之下,所有中國報紙的發行份數加在一起,恐怕也不能與《盛京時報》、《滿洲報》、《泰東日報》三社相抗衡。”①這里指出了中國新聞事業發展艱難、遲緩的原因,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也應包括其中。而中國進步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又是在與敵偽報刊、國民黨報刊和形形色色的民營報刊的競爭中艱難地發展起來的。這個時期黨報和黨的報刊不僅有不同文種、不同刊期的鉛印、石印、油印的省地縣各級的機關報,而且為了滿足需要還辦起了《蒙漢聯合畫報》和《內蒙畫報》,以通俗的文字和生動的畫面向農牧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民族團結政策,滿足了文化水平較低、識字不多的少數民族同胞交流信息、了解時事的要求,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出版了我國第一張地方性的少數民族文字畫報。這是項開創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在新聞業務方面有較為明顯的變化。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東北地區報紙的版面和欄目逐漸增多、內容日益豐富。重視當地的新聞報道,把少數民族關心的事件作為重要內容放在顯著位置發表,對于重要新聞重大事件配以社論、評論,造成聲勢,形成輿論,注重效果。新聞體裁已從單一的消息跳躍出來——通訊、特寫等作品開始出現,而各個報社已有自己的記者采編的新聞通訊稿件,試圖改變民族文字報紙就是漢文報紙的翻版現象。文藝副刊所刊載的詩詞、散文等文藝作品的質量普遍提高,更自覺有效地配合要聞版的中心內容,要聞版與副刊、專刊逐漸統一和諧,更集中地宣傳中心任務。同時注重版面的美化、出現了插圖和照片,遇有重大新聞還要用紅色套版印刷,這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在編采業務上的一大進步。

各級黨組織的重視是黨報和黨的報刊發展的主要原因。1938年《中共中央關于黨報問題給地方黨的指示》、1941年《關于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還有1944年在陜甘寧邊區文化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指導黨的新聞事業發展的理論,也是辦好少數民族文字黨報和黨的報刊的綱領性文件。各級黨委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落實在各自的辦報實踐中。內蒙地區黨委在此期間就辦好《群眾報》、《內蒙古周報》、《內蒙古日報》、《綏蒙日報》專門做出決定。這些決定規定了辦好這些報紙的方針、政策、辦報宗旨、讀者對象,以及建立通訊員組織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對如何辦好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也同樣做了具體指示,實行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路線,以民族特點地區特點吸引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由于各級黨委的重視,各個報社非常重視自身的建設,在新聞工作實踐中摸索、總結辦好黨報和黨的報刊的經驗,培養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逐步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內蒙自治報》最先在《把報紙辦好》的社論中提出了“大家辦報”的觀點,并在第四版開辟了《新聞工作》的專欄。“共同研究一些新聞業務上的問題,籍以推進新聞工作的發展。”報社領導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為采編人員提供學習、研究民族語文的機會,把辦好少數民族文字報紙與提高民族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結合起來,統一起來。

黨報和黨的報刊能夠迅速發展又一個原因是,各個報社的采編人員既按照各級黨委的指示辦事,又與新聞工作實踐相結合,遵循新聞工作自身發展規律。1945年底,黨中央在《和平建國綱領草案》中指出“在少數民族區域,應承認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權。”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標志著我國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民對于自治權利的實施。從此,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就在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發揮各個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權利的形勢下發展起來了。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團結政策,是少數民族黨報和黨的報紙興起和發展的可靠保障,沒有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團結政策是不可能有少數民族文字黨報和黨的報刊的創辦與發展的。勿庸諱言,辦好少數民族文字的黨報和黨的報紙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黨性原則,但是,辦好少數民族文字報紙還應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上,運用黨早已賦予的民族地區的自主權。這說明辦好少數民族文字的報刊就要正確處理黨性原則與自主原則的關系。把這兩者的關系處理好,報紙就辦得好,就能發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的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

三四十年代,尤其是進入40年代之后,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開始打破單一性的發展。不僅在主要的民族地區出現了民族文字報紙,而且開始出現民族語言的廣播事業。30年代,新疆的廣播事業已經興起,進入40年代之后,廣播成了新疆獲得各種信息的有力工具。新疆各族人民通過廣播了解許多省內外、國內外的政治時事。但是由于廣播節目比較單調,尚不能滿足各民族聽眾的要求。1941年底,廣播的內容才比較豐富起來;除廣播新聞外,還播放時事政治報告和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在內的唱片以及各社會團體的歌詠等文藝節目。直到1949年初,在新疆才真正出現了少數民族語言——維吾爾語廣播。

新疆的廣播事業雖然在我國民族地區比較發達,但是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事業最早并不始于新疆地區。1935年,在西藏地區首先出現了藏語廣播。我國第一座少數民族語言播音的電臺是創建于1949年11月1日的延邊廣播電臺。朝鮮語的廣播興起較早。在日本入侵延邊時期就建有間島廣播電臺,以日、朝、漢語同時播音,推行奴化教育。日本投降后,蘇聯紅軍接管了這座電臺。1946年4月蘇軍撤走后由人民政府接管,轉播延安廣播電臺的節目。當年6月,這座電臺更名為延吉新華廣播電臺,用朝鮮語和漢語同時播音。朝鮮語廣播累計約50分鐘,主要是漢語節目翻譯成朝鮮語后播出的。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廣播事業的出現,打破我國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單一性。同時,這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進入發展時期的一個重要標志。

馬克思主義時事期刊《蒙古農民》和《反帝戰線》的出版,也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逐步進入發展時期重要標志之一。1925年在北京創刊的《蒙古農民》(半月刊)是由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蒙古黨支部主辦的,它是農工兵大同盟的機關刊物。該刊以辛辣、通俗、流暢的文筆向廣大蒙古族勞苦大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指出蒙古民族求解放的正確道路。同志直接領導了這個刊物的創辦。他撰寫的《蒙古民族解放運動》一文的發表,為創刊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他拿到創刊號后,高度評價,熱情贊揚了這個刊物的主要負責人多松年(蒙古族),說:“真想不到你搞得這樣漂亮,完全像個老手辦的!”《反帝戰線》是新疆最早的綜合理論刊物。1935年9月創辦于迪化市,由新疆反帝聯合會主辦。自1940年三卷第四期起改為月刊,并出版維文版,它是新疆最早傳播馬列主義思想的刊物。該刊由共產黨、進步人士以及革命青年組成的編輯委員會主持工作。

五六十年代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進一步發展階段。1950年,我國有少數民族文字報紙21種。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中明確提出,“各少數民族地區,凡有條件的就應創辦民族文字的報紙。”并強調說,“少數民族地區的報紙,應注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并按照當地的特點適當地進行關于黨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宣傳。”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團結政策的指引下,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基本上都有了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如《內蒙古日報》、《新疆日報》、《西藏日報》、《延邊日報》等等,形成了多層次(甚至多文種)的黨報系統。60年代前后,在已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中,絕大多數興辦了自己的報紙,除蒙、藏、朝、維、哈、錫伯等民族文字報紙在過去已創辦外,這個階段又有柯爾克孜文、傣文、景頗文、傈僳文、壯文等報紙繼續創辦。從地域上講,從中央到地方,從首都到邊疆,尤其是民族地區都有了少數民族報刊,甚至在一個縣內也能出版一種或兩種少數民族文字報紙。

五六十年代,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的版式顯示了新的特點:民文與漢文合刊。這種版式的特點是民文與漢文兩個報頭,第一版由民文和漢文分別出版,二三版則是漢文版,沒有民族文字。如《喀左縣報》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報》就是蒙漢文合刊的民文報紙。雖然這種版式留下了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發展初期的印記,但也不失一種獨特的形式。

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版式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創辦的報紙,一般都是“民文與漢文合璧”式,比如《嬰報》就是“蒙漢合璧”,即在這張報紙上既有蒙文,也有漢文,其內容基本一致。這種版式大多在這種文字報紙的初創時期,從民族新聞事業發展角度來說,則是民族文字報業的興起時期。接著,是民族文字報紙與漢文報紙分刊出版,民文報紙基本是漢文報紙的譯報或者兩者的內容大同小異。這種版式的民文報紙大約出現在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創辦的報紙大多數也是這種形式。“譯報”滿足不了廣大少數民族讀者的需要,也不符合少數民族讀者的閱讀習慣,因而現實向報社提出新的要求,即少數民族文字的報紙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辦出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并且要培養和造就精通本民族語文的新聞工作者,提高民族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各級各類報紙上上下下增強責任感實行自編自采,獨家新聞始見報端。從民族新聞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分刊形式出現,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的一大進步,由初創階段逐漸步入了發展階段。但是,以上各種版式的民族文字的報紙,沒有一家報紙有自己獨立的報社②,都是與漢文報同屬一個報社,這就是民族新聞傳播事業中一社多報的現象。

這個階段,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徹底打破了單一性,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事業初具規模。1949年12月21日,迪化人民廣播電臺開始播音。翌年始用新疆人民廣播電臺呼號。建臺之始使用漢語和維吾爾語進行廣播。50年代中后期,增辦哈薩克和蒙古語廣播。如今,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維、漢、哈、蒙、柯5種語言用20多個頻率廣播,每天播音80多個小時。社會主義民族廣播事業日益壯大發展。1950年11月1日,內蒙古烏蘭浩特人民廣播電臺建立并正式播音,1954年3月6日改名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內蒙古地區廣大蒙古族同胞是以本民族的語言作為交際和思維工具的,因而這座廣播電臺一成立就

[page_break]以蒙漢兩種語言廣播,使蒙古族同胞享有現代政治文化生活的權利,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它是我國最早的省級廣播電臺之一。在60年代前期,該臺先后建成一座較大功率的中短波廣播發射中心。前后兩期工程完成后,蒙漢語言兩套節目所需發射技術已具備,變蒙、漢兩套節目交替插播為分機播出,延長了播音時間,收到更大的宣傳效果。在這個階段,內蒙古各盟市先后建立了廣播電臺。1959年初,自治區已有7盟2市創建了電臺,形成了以內蒙古廣播電臺為中心的無線電覆蓋體系。

西藏地區在1956年自治區籌委會成立之前,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就開始籌建拉薩有線廣播站。1958年,廣播站啟用無線電廣播。1959年元旦始用“西藏人民廣播電臺”進行播音,使用藏漢兩種語言,每天播音時間為8小時。從西藏人民廣播電臺建立之日起,就以辦好藏語節目為主,從機構設置、干部配備、頻率分配、節目時間等方面,總是優先考慮和滿足藏語廣播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為全國各族人民服務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專門開辦了少數民族廣播節目。1950年5月22日,為配合西藏解放,首先開辦藏語節目,以后陸續開辦蒙古語、維吾爾語、壯語廣播。

總而言之,在這個階段,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從中央到地方,尤其在少數民族同胞聚居的民族地區已經形成了網絡和體系,它跟報紙一樣,成為黨和少數民族同胞聯系的紐帶,負著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建設的光榮使命。

“”動亂的10年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特殊發展的年代。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跟全國的新聞事業一樣,成為重災區。絕大多數民族文字報刊被查封,或被迫停刊,保留下來的主要是自治區首府的黨委機關報或者歷史比較悠久的幾張報紙。這些報紙,除了以少數民族文字印刷發行之外,已無特色可言。再有,絕大多數民族文字報社實行軍事管制,民族新聞工作者以莫須有罪名遭到迫害,各種專業技術人員銳減,“”之后出現了人才的“斷層”。雖然如此,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民族團結政策還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即是在黨的新聞工作傳統遭到嚴重破壞的十年浩劫中,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業也有新的發展,尤其是在廣大民族新聞工作者逐漸認清的倒行逆施后的70年代,又有一些民族文字報紙創刊、復刊。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察布日報》的蒙文版就創刊于1971年。又如少數民族文字的《參考消息》在動亂的十年中又增加了哈文版(1975年8月1日創刊)和蒙文版(1973年4月1日創刊),1975年開始向全國發行。維、哈、蒙三種文字的《參考消息》都由新疆日報社翻譯出版。三種民族文字的《參考消息》都從幫助廣大少數民族干部、知識分子和各界群眾開闊眼界,認識世界,正確分析和判斷國內外形勢,滿足少數民族日益增長的新聞欲的角度出版發行的。因而無論是哪種文版的《參考消息》都是以報道國際政治時事為主,特別是美國、前蘇聯以及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技術、文教衛生等方面的情況,反映變幻無窮的新世界發展形勢,并以刊登外國通訊社、港臺報刊的報道與評論的原文為主,內容豐富,信息廣泛,能及時傳播世界瞬息萬變的動態。

民族地區的電視事業也在這個階段誕生發展。內蒙古電視臺和新疆電視臺都籌建于1960年,1970年兩座電視臺開始播放黑白節目,揭開了自治區電視臺歷史的第一頁。云南電視臺1969年10月正式播出。這個階段,還有一批地州盟的電視臺創立,1971年包頭臺創辦,1973年呼倫貝爾臺創辦,1977年延邊臺創辦,等等。民族地區電視事業的誕生為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又增強了一個年輕的伙伴,電視事業從無到有的飛躍不能不讓人高興。

三、繁榮

八九十年代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繁榮時期。據統計,80年代末,全國已有17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報紙84家,和用11種民族文字出版的153家期刊。“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伍精華語)1994年民族文字報紙發展到136家,形成了以黨報為核心的多層次、多地區、多種類、多種文字的民族報刊體系。到1999年底,全國具有國內統一刊號和地方報刊登記準印證的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共計144家,其中維吾爾文50家,蒙文27家,藏文17家,朝鮮文13家,哈薩克文16家,新老傈僳文共4家,苗文4家,傣文、彝文、布依文各2家,壯文、景頗文、載瓦文、納西文、侗文、柯爾克孜文和錫伯文各1家。少數民族文字報刊體系更加完整,更為豐富。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報刊時效性增強,信息量增大,注重服務性,適應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的需要,適應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內蒙、新疆、西藏等自治區早已形成以首府為中心、幅射狀的民族報刊網絡,使黨報為核心的多層次、多地區、多種類、多種文字的報刊體系更加完善,也更加明顯。近兩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和民族地區報刊同全國其他新聞媒體一樣,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把發展本地區經濟、宣傳國有企業改制情況,報道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涌現的新人、新事、新風尚作為工作重點。同時,各民族地區的報紙也注重報紙自身的建設,針對本地具體情況,加以改進。如《內蒙古日報》(蒙文版)除了加大蒙文新聞自采率外,還努力辦好“草原曙光”、“民族團結、進步”,“致富之路”等一批在讀者中已享有一定聲譽的專欄、專頁。并從1999年元旦起,將原來的周日版改為“社會周刊”,新增一個“經濟周刊”,以適應讀者需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民族地區的報紙更注重到生產生活一線去挖掘新聞,以確保讀者能了解身邊發生的最新變化。如《伊犁日報》把基層報道作為重點,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農村改革一線去擷取生動的事實,反映基層改革的進程和成果,讓讀者看到基層發生的深刻變化。

此外,民族地區報紙還根據自身特點,策劃了一些專題報道。如199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西藏日報》為配合這一紀念活動,自3月29日起,推出題為《雅江行》的一組大型系列報道。報社組織4個采訪小分隊,從雅魯藏布江源頭起,行程5000多公里,對沿江30個縣市進行了深入采訪,以典型的事例、細膩的描寫,充分、生動地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40年來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再現了西藏高原的秀麗風光和多彩生活。

廣播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的產物。廣播電視事業是新興的新聞傳播媒體。自少數民族語言廣播興起之后,到今天已有六七十年了。據統計到1998年底,從中央到地方,包括省(自治區)、地(州、盟)、縣(旗)共辦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壯、彝、傣、傈僳、景頗、拉祜、哈尼、瑤、佤、納西、白、羌、布依、水、侗、苗、柯爾克孜、錫伯等24種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各地辦有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電臺(站)已達165座電視臺141家。少數民族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了745%和74%。1981年6月1日,中央臺漢語“民族專題”節目(即現在的《民族大家庭節目》創辦了,這標志著對民族廣播事業的認識更科學化、更全面、更正確。近兩年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深化改革,增強針對性,在提高收聽率方面進行探索,并已見成效。如藏語廣播開辦《空中信箱》欄目,一年內共播出內地西藏中學的藏語家信1100多封,收到來信來電近千封(個),效果顯著。更為可喜是中央臺少數民族語言節目全部實現“上星”,這是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史上一件大事。

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語言廣播也有新的發展。到1987年我國已有省地縣三級廣播386座,7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省區有55座,其中內蒙古21座、寧夏6座、新疆10座、廣西7座、西藏1座。在縣級臺中,創辦較早的是云南陸良人民廣播電臺,1983年10月開始播音。其新聞節目有大幅度增長。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蒙語部年發各類新聞近5000條,其中重點報道120余條,專欄、特別節目64組,全年新錄制蒙古語說書2000小時。數來寶20首,詩歌40首,散文35篇,全年共播出文學專題160組(每組30分鐘)。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設有全國唯一的省級朝鮮語廣播,每天播出5小時節目。從1998年起,有一個小時的節目通過亞洲2號衛星的轉發擴大覆蓋面,并向韓國放送公社(KBS)每年傳稿540余件。四川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部辦有康巴語《藏語新聞》節目,每天20分鐘;康巴語專題節目《雪山草地》,每周播3次,每次10分鐘。全年播出新聞節目636組,約165萬余字。云南人民廣播電臺辦有西雙版納傣語、德宏傣語、傈僳語、景頗語、拉祜語等21種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每種語言節目為45分鐘。各種語言廣播每天安排上星節目一次,每次45分鐘。全年共播出民族語言新聞節目260組2300余條,專題165組270條,周末節目260組1200多條。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有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四種民族語言廣播,并錄制維、哈、蒙、柯四種語言的歌曲。一年共錄609首新歌曲,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品位較高,錄音質量上了一個檔次。如今,新疆電臺已形成了衛星、短波、中波、調頻四位一體的交叉覆蓋網,和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聽眾聯系,成為全國開辦語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省級廣播電臺。

電視事業到了八九十年代有了飛躍性發展。新疆電視臺1979年開播彩色電視。1984年4月,新疆電視臺通過電視通信衛星,錄相轉播中央電視臺的當天新聞當天播出,結束了從北京航寄中央臺新聞的歷史。1986年7月1日,該臺利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播出的空檔,租用郵電部米泉地球站,使維、漢語電視節目上星傳輸,成為全國第一家上星的省級電視臺。1997年8月28日新疆電視臺通過租用亞太一號衛星,采用數字壓縮技術,實現了維、漢、哈三種語言衛視節目的分頻道播出,結束了三種語言共用一個頻道輪流播出節目的歷史。新疆電視臺的節目不僅覆蓋全疆,而且波及全國和亞太地區。

發展少數民族語言廣播,是解決老少邊窮地區廣播電視覆蓋的重要方面。自1998年9月國家廣電總局在貴州召開“村村通廣播電視”現場會以來,民族地區加大了興建廣播電視基礎設施的力度。云南省起步早,當前基本實現城鄉廣播電視覆蓋網。全省84%的人口可看到電視。到1996年底,145個邊境縣(旗、市)共有中波調頻廣播轉播臺170多座,電視轉播臺2200多座。電視發射機3000多部,衛星地面站4000多座。廣播電視節目在質量上有了了顯著提高。

新疆西藏等自治區的廣播電視節目建設已步入快車道。1998年底,全疆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290%和8453%。各類電臺、電視臺星羅棋布,遍布全疆。有的電視片、連續劇、廣播劇在全國廣播電視節目評獎中榮獲大獎。

1997年,新疆經濟電視臺與湖北經濟電視臺、廣東經濟電視臺、內蒙古經濟電視臺、西安電視二臺,成都經濟電視臺等聯合籌資舉辦全國經濟電視臺1997年春節文藝晚會”,第一次向全國各族人民展示了經濟電視臺協作體的凝聚力。到1997年底,成立已有5年的新疆一臺,已形成了全日播出覆蓋半徑145公里的傳播網。

當前,西藏廣播電視事業也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1996年初,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以拉薩為中心,覆蓋鄰近郊縣,具有城市電臺特點的高頻立體聲板塊直播節目。每天播出10小時,該節目融新聞、專題、服務、知識、教育、欣賞、娛樂、信息為一體,深受廣大藏族同胞的喜愛。30多篇作品分獲“中國廣播獎”、“中國新聞獎”、“首屆全國藏語節目獎”和“自治區新聞獎”。西藏電視臺全年播出5975年小時,比上一年增加了365小時,其中《第十一世班禪轉世靈童金瓶掣簽儀式在拉薩舉行》等三個專題片獲中國電視新聞獎、專題類一等獎;《七色風》專欄和譯制片《封神榜》獲第六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藝術“駿馬獎”一等獎。

此外,民族新聞教育、民族新聞學研究以及少數民族新聞工作隊伍,在新時期都有了新成就、新發展,空前壯大。

總之,百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在經歷了興起、發展、繁榮幾個歷史時期后,形成了一支空前壯大、日益成熟的民族新聞工作隊伍。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其發展速度是過去無法比擬的,其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展望21世紀,我們相信,網絡民族新聞將會崛起,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更加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