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類共建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25 10:41:29

導語:影視類共建課程實踐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視類共建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摘要:影視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既要在原有的傳統體系課程框架下探索新的教法和手段,又要在積極響應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嘗試各類新途徑為課程建設帶來的可能性模式,在課程改革中運用和調整,以探索更契合學生學習規律并有效提高其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基于此,本文就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共建、與同體系下其他課程共建、與業界精英導師共建以及與專業領域的學科競賽共建四種模式展開論述。

關鍵詞:影視專業;共建課程;實踐教學;創新教育

隨著新時代媒體技術的急速發展,中國傳媒產業發展日益旺盛,對高校傳媒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強調綜合實踐能力。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側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方式,已經逐漸顯露弊端,學生在走上崗位之后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并在實踐中加強認知、磨煉技能。近年來,高校的傳媒專業開始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漸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比重,提高實驗設備器材的投入,增加引進校外師資的力度。與此同時,專業教學團隊也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趨勢。

一、影視類課程的教學現狀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文件還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踐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健全。”在這樣的形勢下,深入研究體系課程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理論與實踐融合,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絕佳途徑。如何更好地將理論方法的灌輸和實踐技能的教授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是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課題。影視傳媒專業作為實踐性質的學科,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專業課程的教育同行業實際操作相結合。目前,很多高校影視傳媒專業知識講授和學習的方式圍繞課堂展開,囿于課堂的知識傳授規律,許多實踐層面的知識無法細致全面地呈現,學生的動手機會少,進入創作層面時,實踐的內容不與教科書或課堂講授中現有的知識、方法或結論相對應,在具體項目實踐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體現在策劃、采訪、拍攝、制作和包裝等多個環節的操作過程中,如選題創意不足、專業創新思維欠缺、設備使用時間未能合理規劃、所拍素材達不到理想標準、包裝效果不及預期要求,等等。

二、課程共建的主要路徑

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的應用轉型,對于教師開展教育改革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教學方式的轉變、實踐平臺的拓展、引導方式的深入等。本文嘗試在教學活動、作品創作、學科競賽“三位一體”的影視制作能力的培養框架下,探討各種課程共建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將這類模式施于教學實踐。(一)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共建。近幾年,影視類課改的思路,在深化實踐創作方面與項目結合的成效十分顯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對于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將課程與項目結合,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應用型本科高校重要的發展途徑之一,就是以服務地方產業與文化為立足點。閩南文化圈,可供挖掘的素材十分豐富。以專題創作為例,學生將創新項目對象確定為本地區某一特定文化,展現或者記錄文化的形態和時代新樣貌。近兩年,在課程帶動下申請的項目,如“惠女服飾文化的線上展示與傳播”項目、“漳州海澄月港古建筑文化研究”項目、“南安貴峰詩村的閩南語吟誦”項目等,以項目運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創作作品。在課程之外,更多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為期一年的時間,學生需要經歷前期調查策劃、制定各種方案、聯系設備、現場拍攝、后期剪輯和特效包裝等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制作流程。在這些環節中教師,充當把關人和引導者的角色。對于實踐環節中出現的細節問題,教師可給予學生專業建議,提供信息或渠道,這是課堂教學無法涉及的。例如設備方面,在《攝影攝像》課程中,學生學習攝像機的基本操作,但實際拍攝時,面對一套完整的包括攝像機、燈光、軌道、航拍器的設備,要去學習攝像機鏡頭的取舍、打燈的技巧、軌道的運用、航拍器的操作等實用性知識。學生創新項目的開展模式和執行過程,與行業界的制作流程有共通之處:一是在人員組成上分工明確,各自負責重點不同;二是各環節的操作方式相似;三是成果在作為項目考核重點之外,還能考慮通過其他平臺實現價值,如網絡傳播、參賽評獎等。項目的開展與課程教學同時進行,學生通過項目可親身體驗作品制作過程,在理論知識之外補充實踐方面的知識,實現學有所得和學有所獲。(二)與同體系下其他課程共建。影視類課程作為系統性較強的課程群,不同課程間的知識關聯性是實施共建的前提。前期策劃類的課程既可與中期拍攝課程聯結,又可與后期剪輯課程甚至特效包裝課程配合。課程共建的形式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教學內容的協同配合。例如,《影視腳本創作》中的分場景設計與《電視攝像》中具體的場景拍攝結合,兩門課程中知識點互相補充、理論與實踐互相驗證的互文式教學,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率。第二,考核方案的共同制定。例如,《影視腳本創作》《電視攝像》《非線性編輯》三門課程共同配合,前期劇本寫作、中期實踐拍攝、后期編輯制作,三門課程在各自范圍內形成的作品基礎上,結合最終的成品來考核,形成對學生能力更直觀、更準確的評價。第三,課程協同完成作品。與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略有不同,協同完成的作品作為所有共建課程的唯一考核對象。例如,《專題片創作》和《節目包裝與片頭制作》共建,從教學內容上來看,課程間并無太多共通知識點,前者傾向創作理論教授,后者傾向于特效包裝操作。但從環節上來看,前者制作的是片子主體部分,后者是特效包裝部分,特別是對片頭和片尾的設計。二者教學過程在同一學期內進行,可以協同完成作品。片子主體部分在班級內以小組形式完成,而片子的包裝設計則由每一位小組成員針對本組作品進行設計,最后從組員作品中選擇最優秀的作為小組專題作品的片頭。這樣的匹配方式,可在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上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和專業精致度。總體而言,這種同類的分屬于不同創作環節的課程共建時效性明顯。一是可以打通課程之間的壁壘,實現知識互通,使學生獲得更完整、更系統的關于實踐知識的認知;二是可以使教學方式更靈活,不同的教師之間以學生為立足點,在教學上互相配合,謀求效果的最大化;三是共建形式可以實現幾門課程以同一份作品為考核對象,既可以減少學生的課業任務量,又可集中學生的全部精力完成作品,保證質量。(三)與業界精英導師共建。隨著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應用轉型逐步深入,借助同專業領域的人才資源來彌補高等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被認為是一種可行且適用性極強的舉措。借助校外人才豐富的業界經驗,拓寬學生關于專業領域的視野。尤其在傳媒領域,時代的革新使得知識的更新逐步加快,學生急需從業界獲取最新的信息,以從容應對從業時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而如何更好地與校外資源一起共建課程,實現課程共建的最大效益,是嘗試共建時值得思考的問題。影視類課程的教學目的最終導向的是學生的實際創作能力,專業體系下校內教師的課堂教學,就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而言,易與行業實際脫節。為避免這種情況,盡量讓學生習得實踐方面的知識,可行性強的策略之一就是引進業界人士,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給予學生輔助和教導。與業界導師共建課程的模式主要分為幾種形式:第一,單門課程完全由業界導師主導教學,如聘請泉州電視臺副臺長黃永超擔任《影視腳本創作》課程主講人,聘請金馬傳媒董事長擔任《影視廣告拍攝與制作》課程主講人;第二,邀請經驗豐富的行業人士與校內教師共同承擔課程的教學,如邀請華僑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的教授郭艷梅與校內教師共同承擔《專題片創作》課程的教學,邀請原晉江電視臺的編導賀鋼與校內教師共同承擔《影視作品創作》課程的教學。與業界導師共建課程,一方面是利用其豐富的行業經驗作為課程的知識系統補充,另一方面是利用業界導師的平臺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的鍛煉空間。例如,金馬傳媒董事長在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體項目運作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從而借助專業平臺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能力。邀請業界導師共建課程的模式,經過五六年的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學院新聞和影視類課程教學的一大特色,近兩三屆的學生素質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從事專業方面工作的熱情,樹立了專業學習的信心。(四)與專業領域的學科競賽共建。影視類作品最終要呈現出來才能實現其價值。課程為學生最后產出的作品指定了展示的渠道和方向,可與專業的學科競賽相結合。學院整體規劃的參賽項目中,為影視類作品指定了一些參獎項目。例如,《影視作品創作》課程參與“第十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廣告大賽”的作品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獲得福建賽區視頻獎項類的三等獎;2018上半年,仰恩大學與華僑大學郭艷梅教授共建的《專題片創作》課程最終產出了六部紀錄短片,其中《傳城人》《惠岸明珠》《潯埔女》《滿煎糕》參與了“第七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作品”比賽;每年針對大四畢業班開設的《影視作品拍攝與制作實訓》課程會產出一批劇本和微電影作品,與每年9月至12月的“中國大學生微電影創作大賽”以及“海峽兩岸大學生微電影大賽”結合。這些優秀作品成為檢驗教學效果最直觀的標準。與專業領域的學科競賽相關聯,讓課程中學生成果參與相關比賽成為教學模式的常態。學科競賽項目的日益擴大和參與頻繁度的提高,為學生作品的最終輸出展示拓寬了渠道,同時激勵學生以嚴謹的專業作風、認真的工作態度去對待自己的作品,重視實踐,提高技能素質。

三、實踐反哺教學:教學案例庫的建設

在影視類課程的傳統教學中,結合實際教學最常見的模式之一是設計作品分析鑒賞環節,給予學生實踐的觀摩和啟發。所涉及的作品大都來自知名影像節的獲獎作品,更接近于理想創作,也更接近于理論知識的實踐樣板,但與學生在學階段所能達到的實踐技能水平相去甚遠;而出自學生群體的作品更接近于他們自身的創作心理和能力素質。因此,適當以學生作品為教學范例,在引導實踐方面的成效更加可觀。在以往的舉例教學中,教師更多時候只是結合理論的要點來對應篩選作品,呈現的作品能夠列出的要點信息較少。而基于對學生創作過程的熟知,在同一部作品中,教師可能把握更多的要點,由點及面形成一個小范圍的理論知識系統,讓學生更有感觸地全面認知創作過程,這是傳統舉例教學方式難以實現的。同時,通過對歷屆學生優秀作品的觀摩,也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創作認知,激發創作動力,樹立創作信心。

四、結論

影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從共建的思維角度著手,可以延伸出許多不同方式,但總體上是圍繞學生的自主創作展開,以教師為先導,學生在自主調研的基礎上形成選題,從創作具體流程設計到項目分階段、成員分任務、實踐分技術地執行,最后呈現完整的作品,完成創作項目。在專業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協調工作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對創作操作過程的基本認知和藝術踐行的體會。綜觀幾種共建模式,項目共建的方式需要實踐課教師有意識地提前培育項目,在課程開展之前通知學生考察選題,在項目申請開始前做好前期工作,并著手項目申請書的撰寫,以最大程度保障項目通過率,從而將其與同一學期開展的課程同期開展。課程共建的方式要求教師隊伍具備極強的教學團隊協作能力,教學研討交流會,以調整教學內容及其教授方式與次序,提高學生完成最終項目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保障質量。業界導師共建模式需要充分調動和利用可觸及的業界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學校長期與相關人才單位或企業維系的行業交流和資源互通,如此才能為這類課程共建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長足有效的持續力,故后備保障條件至關重要。專業領域的學科競賽共建,除了專業學科競賽的篩選,還需要學校建立完善的針對師生的獎勵機制,將比賽獲獎、素質拓展與學分相關聯,從制度體系上保障教師的教改熱情和學生的創作激情。仰恩大學人文學院除了在新聞學專業施行這些課程改革和共建模式之外,在其他專業上也有所施行和推廣,以共建為基點延伸到更廣闊的專業空間,如廣告專業的學生每年都為地區性質的文化博覽會準備比賽作品,并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觀展學習。這些都是以課程為基礎而展開的實踐教學的有益嘗試,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不僅是理論基礎的夯實過程,也是實踐技能的鍛煉過程,只有將這兩方面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盡快實現影視類課程培養模式的轉型、創新性人才隊伍的樹立以及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健全。

參考文獻

[1]冷冶夫.民間影像的革命[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郭艷梅.高校電視片制作實踐教學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1):132-134.

[3]鄭婧怡.以實踐類課程為例淺析影視專業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16(6):447.

作者:莊婉容 單位:仰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