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改革開對于三農發展農民收入促進作用論文
時間:2022-12-31 04:40:00
導語:淺談改革開對于三農發展農民收入促進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根據1978年以來國家支農政策,將至今的農民收入變動情況分為4個階段,分析各個時期的政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通過分析導致這種變動的政策性因素,尋找使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最后提出了作者認為比較合理的建議,對現行政策進行補充。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經濟政策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分析
1978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發生巨大變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發生著變化。一般認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城鎮居民家庭生活費加上各種非貨幣收入表示,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家庭人均純收入來代替。雖然這兩個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大致反映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體呈現: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初期有所縮小,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呈擴大的趨勢。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1978年為2.36,1985年則下降到1.37,1987年擴大到2.07,1995年擴大到2.46。到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達到3.33。通過這些數據明顯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日益突出,需要經濟界同仁共同努力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項逐步探索的過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就表現為逐漸變化的過程。同時,中國的經濟改革又是分階段實施的過程,每個階段改革重點和難點都不同。所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會呈現一定階段的波動。
2黨在農村的經濟政策演變
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任務,或為引導和調節經濟活動,所規定的在經濟生活上的行動準則和措施。在階級社會里,經濟政策是由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制定的。
(1)第一階段:1978年-1984年農村經濟改革破冰階段。黨中央在這一階段農村政策主要傾向于讓農民獲得自主和實惠。在此期間黨制定的兩項政策使得農民收入實現飛速增長:首先,確立家庭聯產承包制;再次,農產品收購價格有了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高速增長是本階段最突出的特點,農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元。從此農民的貨幣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從1978年的41.9%,增加到了1984年的58.1%。
(2)第二階段:1985年-1990年農村經濟改革的開展階段。農村政策市場化成為這一階段政策的主要特點。本階段實施農村政策主要有: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糧食統購政策,并在此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農產品市場調節機制,并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扶持、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在這個階段,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較大。從1985年的397.5元增長到1990年的686,31元,扣除物價影響,年均遞增率為2,97%。農民貨幣收入的增長速度波動較大。1988增長率為24.9%,1989年反而下降為10,8%,1990年則下降為3.3%。
(3)第三階段:1991年-2000年農村改革的深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推動農村改革全面深化,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首先,1991年-1996年農民收入開始回升。此期間主要得益于深化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了種糧農民的收入。再者,農民從鄉鎮企業和外出打工中得到的收入明顯增加。其次,1997-2000年農民收入增幅又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由于在農村中實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雖然農民收入還在繼續增長,但增幅逐漸放緩并且出現連續4年下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
(4)第四階段:2001年-2007年農村經濟綜合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這一時期農村改革的中心。圍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推進稅費改革試點,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力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目標。這一階段農民收入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至此。農民收入增長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也不斷增長。
3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建議
3.1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立足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政府應向農民提供市場需求信息與動態;加強生產經營指導,通過召開產品會、展示會等形式打開產品銷路,擴大市場容量,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型龍頭企業以帶動結構調整。
3.2強化調整鄉鎮企業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充分,是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制定和完善激勵政策,充分調動各方面發展鄉鎮企業的積極性,政策才是鄉鎮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確保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為鄉鎮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在提高農民收入中的領頭羊的作用。
3.3普及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我國農村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目前,我國仍有相當部分農村屬于欠發達地區。搞這些地區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將直接影響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意義重大,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優越性。
4結束語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無則不益,過大則有害。究竟多大的城鄉收入差距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目前尚無定論可循,需要中國的經濟學界不斷探尋。
- 上一篇:我國少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探析論文
- 下一篇:淺談城鄉一體化實證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