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集體課學習管理論文

時間:2022-10-23 03:50:35

導語:聲樂集體課學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集體課學習管理論文

一、注意力培養

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素質———心理能力的培養,以注意力培養為開端和基礎,同時這也是聲樂集體課所必須強化的心理要素之一。所謂“注意”,在心理學中,指的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特點。”[1](p.363)指向性即選擇性,就是將需要感知和認識的事物從眾多事物中選擇出來。集中性即人的全部心理要素都集中到所選擇的事物之上。注意作為心理過程的重要特點之一,“能夠使人在一定時間內暫時撇開其他事物,集中而清晰地反映某個特定的事物。注意的生理基礎是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的形成和穩定。心理學認為,注意的產生有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刺激物的特點,如突出鮮明、變化多端、新穎別致等;主觀原因則是主體的心境、興趣、經驗、態度等。”[1](p.363)以往的聲樂教學,往往只就聲樂教聲樂,而忽視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只注重學生演唱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學生心理能力的培養。殊不知,“其實學習聲樂和演唱歌曲像人類其他活動一樣,外在表現為生理活動,而內在則由心理活動所支配。一切聲樂學習的穩步前進及在歌唱中取得的良好演唱效果,在諸多成功的因素中,應首推歌唱心理的積極,穩定平靜平衡。”[2](p.49)“注意”是聲樂教學中心理學應用的開端與基礎,也是學生心理能力的基礎。尤其是聲樂集體課,因為是教師與學生一對多的“大課”,“注意”的應用與學生注意力的培養,就顯得特點重要。對此,作為聲樂教學主導一方的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調動聲樂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注意力,并不斷培養起學生的注意力。其一是努力使教學內容新穎別致、鮮明突出、變化多端,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其二是努力運用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力忌陳詞濫調式的老方法,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注意的首要教學環節,就是眾所周知的“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準備階段。意大利聲樂大師基諾•貝吉說:‘把你一切與唱歌無關的思想全部扔到門外,不要帶到課堂上來。’當學生步入教室時,可能有著不同的心情。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并將其調整到課堂教學所必須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這一部分時間雖短,但對全課有著重要的意義。”[2](p.70)由此可見,注意力培養是聲樂集體課的開端與基礎,也是學生心理能力的基礎能力。

二、想象力培養

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素質———心理能力的培養,以想象力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心理能力是注意力的繼續與提升。想象力作為一種心理能力,在心理學中是“指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與記憶的表象不同。記憶表象基本上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重現,而想象表象則是人們頭腦中新創造的形象,它是對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創造出來的形象,甚至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1](p.369)前蘇聯彼得羅夫斯基在他主編的《普通心理學》一書中明確地指出:“想象是人的創造活動的一個必要因素,……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維一樣,屬于高級認識過程,其中明顯地顯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動性質。如果沒有想象出勞動的已成結果,人就不能著手進行工作。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行為的根本區別在于人借助想象力產生預期結果的表象。任何勞動過程必然包括想象。它更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要方面。”[3](p.373)聲樂藝術是聲音藝術或聽覺藝術,其中的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直觀的藝術形象。這就更需要聲樂學習者與聲樂演唱者、欣賞者,具備必要的想象力。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進行聲樂創造活動。所以,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中,在培養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注意并不是為注意而注意,而是在注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想象力,并以此進行聲樂學習。可以說,學生的想象過程,也就是聲樂學習的一個動態過程,更是一個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學習的過程。從本質上,沒有想象力,就無法進行正確的聲樂學習。因此,聲樂教學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中,也要千方百計啟發、誘導、開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心理學中,想象還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兩種:前者是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形、音響的示意,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后者則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或示意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兩種想象互相促進,相得益彰。聲樂集體課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要對這兩種想象力二者兼顧,使其相輔相成。由此可見,想象力的培養也是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萬萬不可小覷。

三、情感力培養

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素質———心理能力的培養,以情感力為重點與核心,這種心理能力是聲樂藝術心理能力的高端能力,也是整個聲樂集體課能力培養的高峰。所謂“情感”,指的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1](p.372)彼得羅夫斯基說:“情感就其內容而言是極其多樣的……換句話說,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其多樣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3](p.398)聲樂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聲樂藝術的生命與靈魂。聲樂演唱的高低,并不決定于演唱技巧的高低,而決定于情感含量的高低。匈牙利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說:“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4](p.264)我國西漢時的《毛詩序》也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古今中外的音樂家們,都已對音樂的抒情性特征有了一致的明確認知。我國傳統的聲樂演唱理論中,也一直強調“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要”,“必一唱而形神畢出”,“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聲樂集體課教育對學生情感力的培養,主要有兩大方面:一大方面是通過對歌曲的學唱、演唱過程,培養起學生通過歌曲的旋律、節奏、音色、速度、力度、調式、調性、語言(語義、語氣、語調、語音等)、演唱技巧(運用裝飾音、連音、跳音、頓音、斷音、拖腔、潤腔、換氣、偷氣等)等各種手段,來表現歌曲情感的能力。另一個大方面,是教師與學生要實現親情互動,首先教師要傾情投入,真情關愛學生,熱情教課。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成為性情中人,與學生形成心連心的教學氣氛。由此可見,情感力的培養更是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能力培養的核心與重點,更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并以此作為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能力培養的一條貫穿線。

四、理解力培養

聲樂集體課對學生心理素質———心理能力的培養,以理解力培養為升華與結晶,這是整個聲樂集體課能力培養的歸宿。所謂“理解”,在心理學上是指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直至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理解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理解,是指沒有中介思維參與,而是個體通過目前的親身經驗實現的理解;另一種是間接理解,是指借用前人經驗或個體以往的經驗,通過一系列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中介思維所實現的理解。理解作為一種心理活動過程,既有感性因素(如頓悟、靈感思維等),也有理性因素(如分析、歸納、總結等),可以說,它是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聲樂集體課對學生理解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情力、藝術想象力、藝術情感力,因為理解常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同樣可以喊出“理解萬歲”的口號。聲樂集體課離不開理解,不僅樂理課需要師生共同理解,而且歌曲的講解與分析課,也離不開理解,包括歌曲的思想內容(題材、主題、形象、情感、事件等)和藝術形式(體裁、結構、語言、手法、風格等)的各個要素,全都需要理解。關于歌曲演唱的各個藝術環節(發聲、呼吸、共鳴、語言、情感表現、風格體現等),就更需要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在實踐活動中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當然,理解力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與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所謂“厚積薄發”、“長期積累”,講的都是這個道理。所以,要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教師就必須在學生的基本功上劫大腦筋、化大氣力、作大文章,要努力使學生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識、藝術知識、音樂知識,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聲樂人才。只有見多識廣,理解力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見,理解力的培養同樣是聲樂集體課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對此也要不遺余力。綜上所述,本文從注意力培養、想象力培養、情感力培養、理解力培養四大層面,系統地論述了心理學窺視下的聲樂集體課中對學生心理素質———心理能力的重要課題。而這四個層面又是相輔相成、互為整體的。

作者:郭艷燕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