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企業在工業中經濟效益小議

時間:2022-07-26 06:39:00

導語:三資企業在工業中經濟效益小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資企業在工業中經濟效益小議

[摘要]本文從總量和行業兩個不同的角度對我國工業中37個不同行業部門的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了綜合對比分析,以求客觀地衡量我國工業中的三資企業發展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三資企業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比較優勢

一、引言

改革開開放30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外資經濟早已成為中國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據商務部統計,到2007年12月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已達3672億美元。據海關統計,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達12549.3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7.73%;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5594.1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占全國進口總值的58.53%;出口額為6955.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4%,占全國出口總值的57.43%;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值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4.18%,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值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比重為84.26%,加工貿易進口值占全國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84.06%。

如何客觀看待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既是國內經濟學家關注的熱點,是關系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戰略問題。三資企業是否通過技術轉移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否通過制度變遷促進了我國資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通過競爭機制的引入推動了國內企業效率提升?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三資企業在我國工業中的經濟效益地位和變化趨勢,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并為中國利用外資的戰略調整提供一些客觀的論據。

二、三資企業各行業經濟效益指標的特點

經濟效益的考核與評價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考核工業企業效益的主要指標有工業增加值率、總資產貢獻率、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成本費用利用率、全員勞動生產率以及產品銷售率七項主要指標,這套指標體系比較全面的反映了目前我國不同類型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各個側面的狀況。為此,我們利用這些指標多角度全面分析和透視三資企業在我國工業經濟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狀況。經分析,我們發現三資企業在各行業的經濟效益表現出如下特征:

(一)各行業三資企業勞動生產率穩步上升,但增長后續動能不足且行業間差距拉大。

全員勞動生產率是企業平均每個職工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的生產最終成果,反映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用于衡量企業職工(個人)創造價值的能力。全員勞動生產率是產業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力技術熟練程度的綜合表現。2005年三資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7748.2元/人·年,較1998年的52310.7元/人·年上升了一倍,說明投入同樣多的勞動力,2005年所創造的價值是1998年的兩倍左右,可見三資企業勞動生產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圖1主要行業三資企業勞動生產率對比

(二)三資企業各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相對穩定。

工業增加值率是反映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一個指標,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業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反映投入產出的效果。工業增加值率越高,企業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產出的效果越佳。1999年至2005年間我國三資企業工業增加值率在各行業都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略有起伏。一般來說,工業增加值率與部門結構和專業分工相關。越是制造鏈長的產業,專業分工越細的產業,增加值率越低。不同行業間由于行業特征不同仍然存在較大差異,總的格局是采掘業的工業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制造業,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年均66.50%)最高,煤氣的生產和供應(年均11.61%)最低。

(三)三資企業多數行業的產品銷售率逐步提升,行業間差距不大。

產品銷售率的高低直接與企業的利潤相聯系,同時也是產品質量和企業市場運作情況的真實反映進而在企業經濟效益評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資企業的產品銷售率由1998年的96.8%上升到了98.1%,說明三資企業工業產品日益為我國居民所接受。1999年-2005年,三資企業的產品銷售率在大多數工業行業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煤炭采選業由1999年的104.9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3.88%,煙草加工業也從101.84%提高到了127.68%,遠遠高于三資企業的平均水平(1999年96.82,2005年98.12)。除煤炭采選業、煙草加工業、煤氣的生產與供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醫藥制造業外,其他各行業的年均銷售率都維持在96%-99%之間,行業間差距不大。企業只有充分重視自己企業的產品質量并不斷提高本企業的服務水平,積極拓展新的營銷渠道才能提高產品銷售率。三資企業產品銷售率的逐步提升,綜合反映了三資企業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和營銷能力的相對競爭優勢增強。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數幾個行業出現了產品銷售率下降的情況,其中以醫藥制造業的下降最為明顯和劇烈,從1999年的96.12%下降到了2005年的92.65%。

(四)三資企業各行業資產狀況改善,資產獲利能力增強,資金利用率提高,但各指標增速均有放緩的跡象。

資產負債率代表著工業企業的資產狀況。它既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也反映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從事經營活動的能力。三資企業資產負債率整體水平從1998年的58.5%下降到了56.7%,說明三資企業的總體經營風險逐漸下降。1999年至2005年,三資企業進入的36個工業行業中有29個行業的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為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業、煤炭采選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分別達到43.9%、30.3%和23.8%。其余7個行業雖然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或其本身的資產負債率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如煙草加工業由1999年的35.45%上升到2005年的41.3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則由2001年的5.09%上升到2005年的16.29%。這說明三資企業在各行業的資產狀況獲得改善,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得到加強。

總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評價和考核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三資企業總資產貢獻整體水平從1998年的6.8%上升到了2005年的10.6%,說明三資企業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反映了企業的資金利用狀況。目前情況下,企業能利用的資產都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創造最大的利潤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流動資產尤如企業的血液,流動資產的周轉狀況反映了企業的活力。2005年三資企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比1998年增加了0.74次,說明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加快。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發現2005年我國三資企業經濟效益指標下降的行業多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如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等。因此,三資企業經濟效益指標的下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國部分地方政府為片面追求數量經濟指標,盲目引進外資大量進行重復建設分不開的,從側面反映出“十一五”計劃中將利用外資重心從規模轉移到質量這一新觀點的正確性和緊迫性。當然,我國三資企業經濟效益指標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原因外,還有如下幾點:(1)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也在逐漸上升,對于投資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資企業的經濟效益有一定影響;(2)近年來給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逐漸取消,也從側面提升了外資企業的生產成本;(3)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的逐漸成長,降低了三資企業所具備的相對優勢;(4)近年來大量投機性外資以開辦生產性企業的名義進入中國,這類外資主要目的是在證券、房地產市場上進行投機,因此所開辦企業的經營績效較低,也降低了三資企業的整體績效。

三、與各行業整體經濟效益指標和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對比

僅僅考察三資企業本身的經濟效益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在我國工業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們通過與各行業整體經濟效益指標和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對比,可以更清楚地認識三資企業。

(一)不同企業類型各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顯著提高,三資企業比國有企業具有比較優勢,但兩者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

1999年到2005年,無論是三資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勞動生產率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整體來看,三資企業勞動生產率一直超過整體行業水平,且在2004年以前還高于國有企業水平,但從2004年起被國有企業超越(見圖2),說明近年來國有企業的大規模整改大幅推高了國有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圖2不同企業整體全員勞動生產率水平對比

1999年,三資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除煙草加工業外其余所有行業都高于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整體水平,差距多在一到三倍之間;但燃氣業的差距最大,分別高于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水平達13倍和11倍之多(見表1)。也許正由于三資企業的優勢效應激勵和促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使整個工業各行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與三資企業的差距得以不斷縮小。到2005年,大多數行業三資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水平相當,甚至有電氣、服裝、黑色、家具、皮革、塑料和文教等行業的國有企業和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已經超過了三資企業;燃氣業的差距也縮小到不到2倍的距離。

表1:主要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勞動生產率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三資企業除煙草加工業外其他行業的當年勞動生產率都高于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整體工業水平,但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整體工業的勞動生產率1999-2005年的增長幅度卻高于三資企業,這說明在三資企業的優勢競爭的激勵下,我國國有企業獲得了良性發展機制,技術和管理水平都獲得了大幅的提升,從而全方位地提高了我國工業產業的勞動生產率。

(二)三資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率低于國有企業和全國平均水平,但其他經濟效益指標相對占優。

增加值率是從中間投入消耗率的角度反映了企業生產狀況,通常可以對比處于相同生產階段的產業或產業內的企業間在同一時期,以及相同企業在不同的時期,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可以從一個角度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1999年~2005年,三資企業各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整體而言處于偏低的狀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國有企業各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三資企業在工業產出效益方面并不具有優勢。但我們不能認為較低增加值率的三資企業就具有較差的經濟效益。

對比不同類型企業的總資產貢獻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我們發現,三資企業在直接反映投入產出經濟效益指標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表2主要產業不同類型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1999/2005年)

通過表2可以看出,對比1999年和2005年的數據,無論是作為采掘業的煤炭采選業、作為制造業的普通機械設備制造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還是作為高技術產業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三資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率都明顯低于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水平值,但是總資產貢獻率、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卻高于國有企業和全社會水平值。各指標的增減趨勢在不同企業類型中基本保持一致,但三資企業增加值率的波動幅度大于國有企業和全國平均水平,如三資企業煤炭采選業增加值率2005年比1999年增長35.97%,明顯大于該行業的國有企業增幅5.11%和全國平均增幅4.76%。

(三)三資企業的產品銷售率低于國有企業,資金利用效率優勢持續保持。

1999年-2005年,三資企業整體產品銷售率都明顯低于同期國有企業的產品銷售率,2003年以前還略高于全國水平,但2004年起其產品銷售率水平已經略低于全國水平。

深入分析三資企業不同行業產品銷售率狀況,我們發現,1999年三資企業在大多數行業的產品銷售率低于國有企業,如煤氣的生產和供應的產品銷售率為97.66%,同期國有企業為100.42%,全國平均值為99.74%。幾年來三資企業經過不斷努力,各行業的產品銷售率穩步提升,但仍然與國有企業存在一定的差距,到2005年雖然有少數行業的產品銷售率已經超過國有企業水平,如煤氣的生產和供應的產品銷售率為101.1%,同期國有企業為100.15%,全國平均值為100.49%;但國有企業在產品銷售率上仍然具有整體優勢,2005年三資企業平均銷售率為98.12%,同期國有企業平均銷售率為99.25%,這說明三資企業在市場開拓和營銷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對國有企業也許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但三資企業擁有明顯的資金優勢,加上自身機制的靈活和管理技術的先進,在企業資產運用和資源配置方面均保持有較高的效率,多年來三資企業各行業能在相對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水平上,高速運轉企業的流動資金,充分發揮資金的效能。以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例,1999年,外資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60.67%,低于同期的國有企業65.61%和全國平均水平63.22%;而外資企業的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為1.58次,高于同期的國有企業0.81次和全國平均水平1.34次。但我們可以看到三資企業的這種資金運用效率優勢正在逐步縮小,如2005年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外資企業的資產負債率(53.04%)高于同期國有企業(51.87%),而流動資金周轉次數(3.75)則低于同期國有企業(5.94)。

四、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從整體上看,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促進了工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對我國工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三資企業在我國工業各行業的經濟效益整體表現優于國內全行業水平和國有企業水平,在提升我國工業經濟效益方面發揮著積極的影響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一)三資企業高勞動生產率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有效帶動和促進了我國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的提升。2003年前,外資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并明顯高于國有企業同期水平,這反映外資企業較內資企業具有較高的產業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力技術熟練程度,這種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明顯差距在市場競爭機制的傳導下,使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發揮拉動作用,帶動國有企業改進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勞動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國有企業的勞動生產率。

(二)三資企業經濟效益水平雖整體高于國有企業,但優勢日漸縮小,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正逐步增強。三資企業在勞動生產率、總資產貢獻率、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效益指標上相對國有企業具有較為明顯的競爭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有企業在不斷完善自身體制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見到很好的成效,逐步打破了三資企業優勢壟斷的地位,這對我國工業未來的整體良性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動力。三資企業的進入,從微觀的角度上增大了國有企業的生存壓力,有效地促進了低效國有企業退出市場,有力地協助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進行,FDI的大量流入客觀上促進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三資企業有效地刺激了民族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進行體制改革和技術革新,提升了民族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三資企業核心競爭力沒有提升,經濟效益水平增長放慢。三資企業在工業各行業的經營狀況良好,但工業增加值率和產品銷售率兩指標一直相對國有企業處于偏低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因而無力改變與國有企業之間存在的固有優劣勢格局。同時,由于2004、2005年三資企業一些優勢經濟效益指標增長速度放緩或下降,導致三資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優勢程度正在縮小,甚至有部分喪失的趨勢。這說明FDI的大量流入沒有降低我國民族企業的經濟效益,我國工業中利用外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推動外資企業持續發展的后續動能有待改善。

雖然近年來在我國第二產業中三資企業的發展十分迅速,但民族企業仍舊居于主導地位,發展勢頭良好。三資企業的高速發展從微觀層面增大了國有企業的生存壓力,有效地促進了低效國有企業退出市場,客觀上有力地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開展,因此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指標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三資企業。為積極發揮三資企業高勞動生產率的示范作用,克服三資企業對我國工業經濟效益的負面影響,全面提升我國工業中利用外資的質量,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外資的行業指導,引導外資流入我國工業結構相對薄弱的能源生產、原料、基礎材料等產業。

第二,加強行業內部外資的比例監控,警惕和防止外資對不同工業產業的壟斷和控制。

第三,加強對三資企業的直接引導和管理,大力扶持我國的國內民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