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信貸消費問題與解決路徑

時間:2022-10-07 10:13:14

導語:大學生信貸消費問題與解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信貸消費問題與解決路徑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信貸消費的演變歷程與國家相關機構的政策轉向,近年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相關政策變動的表征證明了大學生信貸消費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主要論述了圍獵營銷——信貸廣告泛濫、價值轉變——警惕消費主義、主觀審視——信貸心理異化、逾期還款——經濟爬升阻礙等社會現象與問題,并從未然與已然兩個時間角度進行論述,針對大學生信貸消費所引發的各種社會風險提供治理意見與建議。本文認為大學生信貸消費并非百害而無一利,也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需要運用相應手段依法合理科學地規范其發展,從而規避風險,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企業發展利益、社會發展利益、國家宏觀利益。

關鍵詞:大學生信貸消費;社會風險;消費心理;社會現象;風險規避

互聯網與金融、經濟的聯結造就了移動支付的時代,而移動支付作為虛擬貨幣的現實表征,社會的進步與新問題的產生由此展開。信用貸款形式的起源要追溯到“賒賬”,而現代意義的信貸消費則源于信用卡。信用卡最早來源于美國的商業、餐飲業,目的在于擴大銷售、招攬生意、方便顧客,在后期逐漸演變為金融信貸產品。我國消費信貸的產生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一些商業銀行率先在部分城市開辦了個人住房貸款業務,但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而發展緩慢[1]。最初信用貸款的使用形式大多為信用卡消費,其輻射對象并不以大學生為主。2013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校園貸市場逐漸被分期購物平臺、P2P平臺、消費金融公司等瓜分。但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引發了暴力逼債、大學生跳樓自殺等問題。2017年,中國銀監會等機關部門聯合通知,對校園貸業務進行清理和規范,校園網貸平臺被叫停[2]。但相關信貸平臺又以社會信貸業務為外衣,繼續向大學生提供信貸消費服務。2020年銀保監會辦公廳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相關通知,可見大學生信貸消費出現了問題,并且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本文將針對大學生信貸消費市場中存在的幾個社會問題逐一論述,并提出相應的意見。

1大學生信貸消費中所涉及的新問題

1.1圍獵營銷——信貸廣告泛濫

網絡信貸作為一種借貸產品、金融服務,搶占市場必須使用營銷手段。營銷是指企業發現或發掘準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了解該產品進而購買該產品的過程[3]。所謂圍獵營銷則是指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使用其產品,通過各種方式將營銷信息植入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中,引誘消費者使用其產品的手段。商家的營銷手段形成如同產業鏈的運營程序。上游——資金來源,鼓勵使用花唄等信貸消費產品,比如“螞蟻花唄”的廣告隨處可見,在軟件廣告、平臺推薦支付途徑、優惠政策等宣傳下,“螞蟻花唄”的廣告充斥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游——直接銜接淘寶、天貓等消費軟件,商家創造新節日改變舊節日的含義,進一步鼓勵消費;下游——利用征信體制與法律促使大學生償還借款。只要進入商家所設計的程序中,商家能保證在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獲得盈利,而借貸者在商家的營銷中自愿消費,就像一個被圍獵的目標,是商家精心捕獲的對象和搶占的市場。大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差,自制力不強,圍獵營銷容易引發超前消費,當社會負債群體擴大時,風險抵御能力也會相對減弱。

1.2價值轉變——警惕消費主義

商家為了實現最大程度的營利,運用營銷手段將社會中的各種商品符號化、向中央政府請求實施某項政策以刺激消費,該行為在客觀上會導致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價值風險。消費主義是一種以推銷商品為動力,使現代社會普通大眾都于無形中被裹挾進去的消費至上的價值系統和生活方式[4]。提到消費主義,就必須提及符號消費。一件商品所具有的彰顯社會等級和進行社會區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號價值,這種重視商品傳達的社會和個人信息的消費行為,就是符號消費[5]。符號消費價值是消費主義中最有影響力的部分,許多青年學生過度崇拜名牌文化,熱衷攀比。當過度消費的理念被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們的價值觀也將發生轉變。消費主義所激勵的超前消費雖然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發展,但消費主義文化的本質是由商業集團的利益以及附屬于他們的大眾傳媒通過廣告或各種企業文化以及促銷藝術形式推銷給(在許多情況下是潛移默化強加給)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6]。很多大學生認為某些商品是身份的象征,然而這種身份符號只是個人的物欲滿足,概言之,所購商品只是商家的精神兜售。大學生因為自制力不強、辨別能力弱,會形成不良的價值取向,消費主義導致大學生價值觀上的低俗、膚淺和混亂[7]。大學生是社會新興的一代,他們的價值觀勢必會影響社會乃至國家的走向,因此國家對信貸消費人群尤其是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應當進行積極引導。

1.3主觀審視——信貸心理異化

(1)“空口袋”心理。作為年輕族群的大學生群體有著較強的物欲,不理智的消費觀使大學生“量力而行”成為“月光族”,而不會選擇將每月的收入剩余存為儲蓄。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以家庭給予為主,鮮有“下個月將會無錢可花”的顧慮,充分消費直至“空口袋”是滿足自身享受需求的利己選擇。但當這種消費欲望進一步膨脹時,每月的“家庭給予收入”沒有辦法滿足更大的需求,便會產生信貸消費的沖動。超前消費的價值觀讓大學生在消費時出現了空口袋心理,不諱于把每月的生活費完全消耗,從而為信貸消費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此外,空口袋心理的動因還依賴于另一種社會現象——“數字沖動”,所謂數字沖動是指消費者在持有虛擬數字貨幣時,更容易出現不理性的消費行為。列爾特在《貨幣的未來》中指出,對消費者而言,數字消費省去了許多繁瑣的過程,更輕松的購物刺激了他們的消費欲望[8]。在虛擬數字貨幣時代,一方面,在“錢不是錢而是數字”的思想貫徹下,更容易產生消費的沖動。此外,在信貸消費平臺與虛擬貨幣儲存工具相連接的前提下,信貸消費的出現亦是意料之中。(2)懸崖心理。本文所指懸崖消費心理是指在最初的信貸消費出現難以還款的情況后,借貸者通過各種手段勉強如期還款,但下次嘗試的借款金額仍可能高于從前,這也是為什么“螞蟻花唄”會有額度提升服務。這種心理的外在表現為一次次地試探自己最大的還款能力,如果信貸沒有限額,最終會導致無法還款的情況出現,如同一次次靠近懸崖邊,直至從懸崖摔下。懸崖心理的產生一定程度上與行為經濟學中的成癮有一定關聯,雖然行為經濟學中主要研究如等成癮物[9],但信貸消費或者超前消費作為一種服務形式,從商品層面來說一樣可以成為成癮對象,超前消費成癮所引發的持續增長的信貸欠款一步步促成了懸崖心理及其外觀表現。

1.4逾期還款——經濟爬升阻礙

所謂經濟爬升阻礙是指在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的過程中因遭受到客觀阻礙如債務負擔、資金鏈斷裂、經濟蕭條而導致上升趨勢中斷或者遭受經濟挫折甚至是跌入經濟低谷的情形。大學生絕大多數為無收入或者低收入群體,經濟實力有無和多寡是以步入社會工作為分水嶺的,正常的經濟能力提升狀態下,薪資水平將會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與工作技術的提升而呈現上升趨勢。阻礙的產生則是因為大學生信貸消費的正常還款周期被打破,出現了逾期還款的狀況。還款周期伴隨超前信貸消費產生,在還款周期內借貸人需要限制自身的消費以得到足夠的儲蓄償還欠款,當前周期內可調度資金減少,其風險抵御能力自然減弱。在此種情形下,信貸消費者很容易因為其客觀事故而逾期還款。逾期還款的結果會有三種情況:一是拒絕還款,其法律后果表現為民事違約乃至觸及行政違法與刑事犯罪;在健全的社會征信體系下,還會導致個人信用的減損。信用的減損則會作用于多個方面,如行業限制、職稱限制等多種不良后果。顯而易見,不還款一定會讓大學生付出巨大的代價,對今后的工作和求職造成不利影響,使正常的經濟能力爬升受到阻礙。二是延期還款,支付相應的罰息,以“螞蟻花唄”為例,罰息按照當期未還款金額的0.05%按日收取,但換算為年化利率后高達17%,高于同條件下的銀行利率。三是分期支付,分期支付區別于前兩者,一般是預先所確定的,風險相對較小,分期支付將還款風險分散化,平均分配到各個期間。簡言之,分期支付將高額欠款變成若干小的還款數額,將一個期間的逾期風險變為幾個期間的逾期風險,但因為利息計算的緣故,欠款增加,總債務壓力變大。分期還款的代價是將來更多的時間處于欠款狀態之下并承擔額外的時間成本——利息。

2大學生信貸消費新問題的解決路徑

2.1塑造純粹理性——風險前置具化

高等教育的開啟意味著新鮮財務支配權的取得,大學生信貸風險觸發閾值普遍偏低,消費心理可塑性強,其經濟自律有賴于各界的積極作為與良性引導。風險防御始于風險識別,因此有必要將金融風險與信用教育納入大學培養方案通識教育體系,強化大學生自覺學習風險知識,提升自身的自制力與辨別能力;國家及社會相關單位和組織應當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介紹相關案例,讓大學生客觀真切地了解信貸消費風險,理性看待信貸消費工具。

2.2價值追求再塑——提倡勤儉節約

當下除了商家鼓勵消費者超前消費之外,許多媒體也鼓吹享樂主義與超前消費,多數大學生尚未形成合理的金錢消費觀,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侵蝕。對此,應當從兩方面著手規制,一是自上而下,國家利用官方媒體介紹消費主義、分析消費主義的危害,揚正氣,樹新風,中華民族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民族,勤儉節約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強大動力,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支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手段,是實現黨與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10],需要將勤儉節約的良好價值觀予以傳播。二是自下而上,鼓勵大學生內部自醒,支持大學生內部進行認知信貸消費的知識競賽、講座等活動,使理性消費與勤儉節約的價值成為青年大學生的共識。

2.3完善政策備案——終結弱監管時代

經濟爬升阻礙的解決所關注的乃是阻礙的消解。首先,應當依法規制信貸消費營銷手段,嚴禁有誘導性質的營銷,指導企業自覺遵守廣告法和相關政策避免過度營銷。其次,國家需要規范信貸消費逾期利率,制定大學生信貸消費市場規制,同等情況下不得過度高于同期銀行貸款逾期利率。最后,應當積極保護大學生的發展利益,目前最高法指出涉“校園貸”在校生可以不納入失信名單,實現信用風險隔離。以民事行為能力與消費認知能力的落差作為司法規制的切入點,探索司法規制為大學生網貸保駕護航[11]。將信貸服務視為以貨幣時間價值為交易對象的商品,法律賦予大學生以傾斜性保護,如創設消費認知能力抗辯事由,通過規則塑造實現實質公平、權益救濟以及糾紛化解。

3結語

大學生信貸消費并非洪水猛獸、萬惡之源,也絕非百無一害的利民產品。金融產品信貸服務是柄雙刃劍,在早期有學者曾鼓勵信貸消費[12],是因為當時的國家經濟生態需要刺激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在2016年前,大學生信貸消費問題尚不普遍,而在2016年后,隨著信用貸款依賴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續更加便捷、與消費產品一起捆綁,信貸消費群體范圍的擴張遠超以往,大學生欠款已經變得普遍,國家是時候對當下“過熱”的信貸消費市場予以規制,為大學生的權益、社會發展效益和國家長遠利益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程建勝,劉向耘.發展消費信貸促進消費增長.[J]經濟學動態,2003(8):39.

[2]范甜慧.大學生消費信貸風險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以武漢市大學生為例[J].時代金融,2018(5):319.

[3]百度百科.[EB/OL]..

[4]楊魁.消費主義文化的符號化特征與大眾傳播[J].蘭州大學學報,2003,31(1):63.

[5]李靜,沈書生,劉芳銘,等.大數據視閾下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新特征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371(12):21.

[6]楊魁.消費主義文化的符號化特征與大眾傳播[J].蘭州大學學報,2003,31(1):65.

[7]朱欣.消費主義對青年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J].渤海大學學報,2021(2):37.

[8]杜志剛.虛擬貨幣對電子商務和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市場,2010,49(12):90.

[9]彼得·戴蒙德,漢努·瓦蒂艾寧.行為經濟學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9.

[10]雷西發.試論勤儉節約的時代價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8):75-77.

[11]馮輝.論互聯網金融的私法規制——以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合同的效力問題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17(12):82-86.

[12]何振亞.中國消費信資發展回顧與展望[J].上海金融2009(3):16.

作者:屈和欣 楊帆 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