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憲法意識現狀及策略

時間:2022-11-14 08:28:48

導語:大學生憲法意識現狀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憲法意識現狀及策略

一、大學生憲法意識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憲法意識是法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公民對憲法、法治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包括人們對于憲法知識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對憲法功能的認識、對憲法實施的評價,對于基本權利保護和行使狀況的感受等等。”大學生是踐行憲法意識的生力軍,就其主體而言,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和受教育程度使其區別于其他社會主體;就內容而言,大學生尚未成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容易使其憲法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穩定性。針對大學生主體特點,筆者開展了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大學生憲法意識調查問卷”,本次問卷主要選擇了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大學一年級與大學二年級學生,涉及專業比較廣泛,有國際貿易與管理、港口航運與管理、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外貿類專業,法律事務管理、檢察官法官助理、人力資源、社會工作管理等文科類專業,以及計算機管理、漫畫設計等理工科專業。問卷發放了325份,回收319份,其中大學一年級學生228份,大學二年級學生91份。本次調查問卷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答卷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正式內容,主要包含憲法認知、憲法理念、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對憲法實施評價等內容。經過認真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大學生隊憲法的認知、理解有較大進步。然而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憲法基本認知水平較低,當問到“你知道現行憲法是哪一年頒布的”這一題目時,只有54%的同學回答正確。而對于國家機構的設置、國家元首的職能等問題,大多數同學都不了解。第二,憲法權利意識模糊不清,關于“我國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法定年齡”,有93%的同學能夠正確回答。但是對于“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這一選題時,同學們的回答又是比較模糊的。第三,憲法的存在和發展不夠關心,當被問到“我國1982年憲法通過以來進行過幾次修改”,只有23%的同學能夠回答出共進行過四次修改,有33%的同學選擇不清楚。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前大學生對憲法情感淡漠,憲法信仰缺失嚴重。

二、大學生憲法意識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憲法意識的養成,是其在實踐中面對的主客觀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條件不足、學校教育缺失等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與大學生自己的主觀條件有著密切聯系。(一)大學生憲法意識水平低下的主觀原因。首先,次表現為大學生固有的心理特點約束。社會中大學生是一群特殊存在,18-22周歲也是人生中一個關鍵敏感的時期,這一階段的他們思想獨立、社會參與度較高,他們比較關心國家發展和社會矛盾熱點問題。同時,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又受其自身心理約束,他們往往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迅速但易帶主觀片面性;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還不成熟;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波動性比較大。所以說大學生在實踐生活中表現為一種特殊的矛盾體。一方面,他們的“成人感意識”比較強烈,希望自己能夠像“成人”一樣參與社會活動。另一方面,由于受心理因素發展階段制約,他們的情緒波動較大,某種情況下甚至會比較偏激。在教學中,我發現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由于入學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比較單一,更容易犯“一刀切”的錯誤,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21世紀的中國,國家高速發展,東西文化相互交融、急劇碰撞,社會矛盾多元復雜化。社會發展中的不公平事件、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對待,例如,今天4月中旬媒體曝光的、輿論影響甚廣的山東聊城“辱母案”,2003年,發生于廣州、轟動全國的、促使《憲法》繼續完善的“孫志剛事件”,必將引起大學生對憲法和法律的誤解,懷疑憲法與法律的公正。如果現實中摻雜著“權錢交易、腐敗行為”等現象,大學生則更加容易對憲法和法律失去信任。其次,表現為大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不高,學習憲法興趣不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漸豐富多元,然而也容易出現“功利色彩”的價值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為:“手中有證、心中不慌”,學好專業課才是硬道理,對高等院校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等人文必修課興趣不足。這種情況在高等職業院校表現更為突出,學生上課遲到、曠課嚴重往往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常態。大學校園“教、學兩張皮”現象十分明顯。(二)家庭環境中憲法教育的缺位。家庭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細胞,每一個人的成長都無法離開自己生活的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對子女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指出:“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話,它們已經扎下了深根,以至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性格培養起著積極作用,反之亦然。家庭中的缺位首先表現為父母憲法意識的缺失。孩子的成長家庭環境最重要,如果父母本身對憲法不夠重視,憲法思維淡漠。那么在子女憲法信仰的形成中自然無法產生正能量。一些家庭中,父母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在對子女的評價中,成績好擺在首位,往往是“一好則百好”,家長們常常忽略子女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養的養成。一些家庭中子女則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官方數據顯示,家庭暴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人格更加容易缺失,有的孩子成人后會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對待生活。當家長在生活中遇到糾紛矛盾時,缺少法律意識的父母,要么忍氣吞聲,或者走后門、找關系,這樣的環境下,對子女法律意識和法律權威的樹立自然起到阻礙作用。其次,家庭環境中的缺位還表現為教育方式不當。雖然我國中學教育體制改革進行多年,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高考依然是目前較為有效地人才選拔模式,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家長只是關心學習成績,在子女的培養上忽視學生的思想、心理與法律培養與踐行。另一方面,當今大學生大部分都是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獨生子女,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往往是“有求必應”。家長們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憲法意識也是一種傷害。例如過分溺愛容易導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規則意識;動轍體罰,特別是對于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這種教育方式尤為普遍。許多家長信奉“棍棒之下出才子”的觀念,只要孩子犯錯誤就進行“體罰”。“體罰“之下的孩子要么容易逆來順受,缺乏權利意識,要么叛逆暴力,信奉暴力哲學。再有我國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傾向采用物質獎勵這種方式,過于濫用的物質獎勵模式,會淡化競爭意識和監督意識。當前我國社會運行中腐敗問題十分突出,廣大學生的廉潔意識、憲法信仰的高低對于反腐倡廉也有著重要作用。(三)高等院校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滯后。根據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學生在初高中就有了文理科設置,文理科設置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引發學生偏科現象,學習的動力往往來自于高考影響。進入大學之后,從專業背景上可以分為法學專業和非法學專業,非法學專業則可劃分為文學、法學、理學、醫學等門類。法學專業的學生雖然以學習法律知識為主,但是在實踐中他們往往對操作性較強的法律課程更感興趣,例如《民法》、《刑法》等應用價值較大。而對于《憲法》、《法理學》等理論性課程提不起興趣,認為其枯燥、乏味,實踐生活中對自己意義不大。另一方面,對那些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獲取憲法知識的主渠道就是學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政治理論課。然而公共課課時偏少,學生不夠重視是廣大高校的常態,2006年至今,《基礎課》修訂了許多次,特別是2013年以來,對法律部分修改較大。原本不多的法律知識又精煉了少,重法律理念、輕法律知識,因為《基礎課》比較偏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而對法律部分則重在學生對法律的了解及法律理念的養成。加上高校普遍采用大課教學,一個班級往往100人以上,課堂教學效果往往無法保證。目前,高校教師大多還是采用講授為主,實踐為輔的教學方式,囿于時間、地點等條件限制,高校公共課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主導作用,重理論而輕實踐,重書本知識的講授而輕實踐經驗的總結。并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大多數都是哲學、思想政治教學等專業出身,他們對憲法的認識與理解有時會出現偏差,憲法知識儲備不夠,也無法認識到憲法的重要性,在法律部分授課過程中,有的老師一筆帶過,有的故意延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減少法律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師授課形式也比較單一,教學內容缺乏新意,難以引起大學生學習憲法的興趣。雖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基本能夠使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可是仍然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無法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往往聽課的積極性不高,上課睡覺、玩手機等現象無法避免,教學效果自然打折。(四)多元的社會因素沖擊。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學習憲法的有利條件和基本保障。當前對提高大學生憲法意識發展的阻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憲政歷史較短,憲政基礎較薄弱。“憲政是指一種在憲法之下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狀態,它要求將政府權力納入憲法軌道并受憲法制約”,同志在總結新民主主義憲政時講:“憲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新中國成立以后,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之后針對《八二憲法》做了四次修訂。總的來說,我國的憲政之路在曲折中不斷發展,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憲法發展歷史較短,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公民的憲法意識雖然有形成,但是總體水平不高,社會法治觀念的淡化對大學生憲政意識的培養起阻礙作用。第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影響。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發展過程中無法逾越的一部分,傳統文化的歷史糟粕對我國憲政發展起著阻礙作用。鄧小平曾經說過,“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缺乏社會主義的法制。”縱觀歷史發展,奴隸社會人民沒有獨立人格身份,而2600多年的封建歷史更是將君權至上發展到極致狀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這種集權統治的生動反映。文化上,我國尊奉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強調的是“人治”與“服從”,中國古代重禮輕法、重刑輕民,權力至上。正如美國學者布迪.莫里斯所表述的那樣:“在法律制度經過兩千多年高度發展的中國,人們將法律看做是政府用來自上而下的懲罰那些破壞社會和政治秩序的行為的手段,而不是將其作為維護自身權利、主張個人要求、排除他人或政府對自身權利的侵犯的工具”。這種傳統法律文化對當今公民意識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第三,社會“權力至上”、“功利主義”思想盛行。當代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增強,但是文化軟實力確是一個短腿。現代社會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法外特權現象經常出現,嚴重危害憲法及法律的權威和尊嚴。社會中“權力至上”、“權大于法”等思想仍然存在,重文件、重政策、重領導人的講話和指示。現代社會的“人情觀念”、“關系社會”還有很大市場。大學生的成長無法回避社會現實,做事講人情、重權力,信奉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在當代大學生校園中比比皆是。很多大學生將課程分成“三六九等”,忽視公共課的學習。

三、大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途徑

憲法意識是一定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培養教育的方式實現的。并且大學生憲法意識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而是要經歷學習知識、理念形成、提高憲法評價能力、樹立憲法信仰四個階段,培養大學生憲法意識的途徑主要有提高大學生憲法理論水平和完善實踐教學模式。首先,完善大學憲法教育課程設置。作為大學生,校園課堂設置依然是學習的主渠道。高校應該立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設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積極開設憲法選修課,在大學的法律課程設置中,要突出憲法的重要性和憲法教育的核心地位。其次,完善社會法治環境。憲法的基本內涵主要表現為自由平等、公平公正、人民主權等價值理念,要想實現社會法治,尤其是實現憲法之治,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因此,我們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設,糾正社會上存在的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等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同時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素養和理念,更為重要的是提高法律執行者的素質,社會中出現的冤假錯案是對憲法核心、法制建設的巨大破壞。公正嚴明高效的法律秩序是大學生憲法意識養成的有效條件。再次,完善教師教學方法。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高校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動態,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同時要完善法律實踐模式,讓學生能夠驗證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憲法的理解,將自己所學、所思學以致用,以憲法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高等職業院校中,提高學生實踐教學的參與度,開展團隊學習,法律小課堂等形式,增強教學實效性。

作者:劉麗霞 單位: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